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海陆过渡相页岩气储层孔隙特征及主控因素分析——以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为例 被引量:35
1
作者 可英 郭少斌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41-149,共9页
泥页岩中的微孔隙和微裂缝是页岩气的主要储集空间和渗流通道,孔隙和裂缝的发育程度关系到泥页岩中含气量的多少。为了更好地研究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泥页岩储层,将储集空间类型分为纳米级孔隙、微米级孔隙和微裂缝。运用扫描电镜、氩... 泥页岩中的微孔隙和微裂缝是页岩气的主要储集空间和渗流通道,孔隙和裂缝的发育程度关系到泥页岩中含气量的多少。为了更好地研究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泥页岩储层,将储集空间类型分为纳米级孔隙、微米级孔隙和微裂缝。运用扫描电镜、氩离子抛光与核磁共振测试技术,对纳米级孔隙、微米级孔隙和微裂缝发育特征分别进行定量表征,并结合有机碳含量、有机质显微组分及成熟度、X射线全岩衍射和黏土矿物等测试数据,对不同孔隙发育特征的主控因素进行分析。分析认为:(1)纳米级孔隙平均孔径分布在17.13~67.65 nm,平均面孔率分布于5.75%~9.37%;微米级孔隙孔径平均值分布范围3.17~5.61μm,平均面孔率分布范围10.2%~19.32%;微裂缝百分数在0.36%~0.72%。(2)有机碳含量、有机质成熟度和伊蒙混层含量对有机质纳米级孔隙发育有促进作用,方解石含量对其则具有抑制作用;石英含量和伊利石含量对泥页岩微米级孔隙发育具促进作用,碳酸盐含量和埋藏深度对泥页岩微米级孔隙具有抑制作用;石英含量、有机质成熟度和总有机碳含量对微裂缝发育有促进作用,碳酸盐含量对其则具有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页岩 储层 孔隙 主控因素 上古生界 鄂尔多斯盆地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泥页岩储层含气性影响因素及储层评价 被引量:26
2
作者 郭少斌 可英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678-683,691,共7页
评价泥页岩储层的好坏主要考虑泥页岩的含气性与泥页岩后期压裂开发的难易程度。据此,优选了与泥页岩储层优劣紧密相关的6项影响因素,包括有机碳含量、等温吸附气量、成熟度、孔隙度、伊蒙混层及脆性矿物含量。运用灰色关联理论,对鄂尔... 评价泥页岩储层的好坏主要考虑泥页岩的含气性与泥页岩后期压裂开发的难易程度。据此,优选了与泥页岩储层优劣紧密相关的6项影响因素,包括有机碳含量、等温吸附气量、成熟度、孔隙度、伊蒙混层及脆性矿物含量。运用灰色关联理论,对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泥页岩储层进行了评价,应用储层综合评价指标(REI)可将储层分为3类:Ⅰ类储层,REI≥0.5;Ⅱ类储层,0.33≤REI<0.5;Ⅲ类储层,0.3≤REI<0.33。同时参考前人成果和经验数据,提出了该区海陆过渡相泥页岩储层的评价方案,并用图像的方式展示了不同储层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页岩储层 灰色关联 储层评价 上古生界 鄂尔多斯盆地
下载PDF
基于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和主成分分析法对泥页岩储层评价方法的探讨 被引量:5
3
作者 可英 牟凯 《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443-450,共8页
泥页岩储层的影响因素众多,明确各因素间的内部联系才能更好地评价储层。为对比灰色关联法和主成分分析法在储层评价中的适用性,本文选取鄂尔多斯盆地东缘上古生界Y88井丰富的储层数据进行分析。通过对比两种多元统计方法的原理、算法... 泥页岩储层的影响因素众多,明确各因素间的内部联系才能更好地评价储层。为对比灰色关联法和主成分分析法在储层评价中的适用性,本文选取鄂尔多斯盆地东缘上古生界Y88井丰富的储层数据进行分析。通过对比两种多元统计方法的原理、算法和结果,认为主成分分析法把各项因子视为离散变量,通过降维后用三个综合评价指标来反映储层的优劣,是对各项指标的概括性分析;灰色关联法将参数分为参考数据列和比较数据列,参考数据列的有机碳含量高低与储层的优劣成正相关,参考数据列对评价对象具有可测性。因此,若是对评价对象的概括性分析,用主成分分析法比较合适;若是对评价对象的可测性分析,如有机碳含量的高低决定能不能形成泥页岩储层,则用灰色关联法评价更合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灰色关联法 主成分分析法 多元统计法 泥页岩储层 鄂尔多斯盆地东缘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东缘上古生界页岩特征及含气量 被引量:9
4
作者 郭少斌 可英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9,共9页
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石炭—二叠系海陆过渡相泥页岩发育,前人对盆地内上古生界泥页岩已做了多项研究,而盆地东缘钻井资料较少,研究程度较低。为了弄清盆地东缘泥页岩的特征及含气性,通过野外实测剖面台头剖面的沉积、地化、岩性、物性... 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石炭—二叠系海陆过渡相泥页岩发育,前人对盆地内上古生界泥页岩已做了多项研究,而盆地东缘钻井资料较少,研究程度较低。为了弄清盆地东缘泥页岩的特征及含气性,通过野外实测剖面台头剖面的沉积、地化、岩性、物性等参数并结合等温吸附、核磁共振实验结果,对盆地东缘泥页岩进行分析。研究认为:盆地东缘上古生界以太原组发育的泥页岩最佳,厚度25 m左右,有机质丰度较高,处于产气态烃阶段,泥页岩中非膨胀性黏土含量较高,裂缝/微裂缝发育程度较均匀;同时提出了应用深度和有机碳含量计算吸附气量的公式并通过计算有效孔隙度提高了计算游离气量的精度。经鄂尔多斯盆内钻井榆88井的相关数据验证,文中方法所计算的含气量更符合实际情况,且简单实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页岩 吸附气量 游离气量 上古生界 鄂尔多斯盆地东缘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东缘上古生界泥页岩储层定量表征 被引量:6
5
作者 可英 郭少斌 +3 位作者 刘新社 会涛 侯云东 王怀厂 《科技导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2期60-66,共7页
页岩气主要以游离态和吸附态两种形式赋存在泥页岩中,泥页岩中的微孔隙和微裂缝是页岩气的主要储集空间和渗流通道,孔裂隙的发育程度关系到泥页岩中含气量的多少。结合场发射扫描电镜、氩离子抛光和核磁共振等技术,对鄂尔多斯盆地东缘... 页岩气主要以游离态和吸附态两种形式赋存在泥页岩中,泥页岩中的微孔隙和微裂缝是页岩气的主要储集空间和渗流通道,孔裂隙的发育程度关系到泥页岩中含气量的多少。结合场发射扫描电镜、氩离子抛光和核磁共振等技术,对鄂尔多斯盆地东缘台头剖面上古生界泥页岩中微孔隙和微裂缝的形态进行分析,并对微米级孔隙、纳米级孔隙、裂缝的大小和发育程度进行定量分析。分析认为:台头剖面泥页岩中微米级孔隙孔径平均值分布范围为1.32~5.58μm,平均面孔率分布范围为19.48%~23.66%,有机质纳米级孔隙平均孔径分布范围为56.51~80.75 nm,平均面孔率分布范围为7.45%~9.66%,裂缝百分数分布于0.69%~5.13%,有效孔隙度为0.25%~1.33%,占总孔隙的16%~46%。综合分析认为台头剖面山西组泥页岩储层最佳,山西组泥页岩埋深较浅,微米级孔隙发育,裂缝百分数和可动流体百分数分别为2.18%、10.82%,有效孔隙度均值为0.76%,占总孔隙的16%~4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东缘 上古生界 泥页岩 微米级孔隙 纳米级孔隙 裂缝百分数
原文传递
临盘油田大芦家沙二下段沉积微相研究 被引量:3
6
作者 可英 《内蒙古石油化工》 CAS 2012年第3期136-137,共2页
为改善临盘油田大芦家断块沙二下目前开发效果较差的现状,利用组合测井资料和地震相标志,结合测井相分析,从纵向和横向上展布沉积微相,最终为测井二次解释提供依据。
关键词 测井相 沉积微相
下载PDF
基于集群信息熵的分布式网络入侵数据自主防御方法
7
作者 牟凯 可英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3年第4期15-18,共4页
目的设计一种基于集群信息熵的分布式网络入侵数据自主防御方法。方法检测分布式网络攻击行为,计算条件概率数学公式,根据分裂点数量,定义分割后的数据集属性;基于集群信息熵提取流量特征贡献度,识别入侵数据多阶段特征;采取主动指纹伪... 目的设计一种基于集群信息熵的分布式网络入侵数据自主防御方法。方法检测分布式网络攻击行为,计算条件概率数学公式,根据分裂点数量,定义分割后的数据集属性;基于集群信息熵提取流量特征贡献度,识别入侵数据多阶段特征;采取主动指纹伪装机制,生成新的状态转移规则,完成自主防御方法的设计,并进行实验验证。结果与结论经验证可知,基于集群信息熵的分布式网络入侵数据自主防御方法的带宽利用率均值为14.276%,相比传统方法较低。该方法自主防御效果较好,在实际应用中具有较好的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集群信息熵 分布式网络 入侵数据 自主防御
下载PDF
临盘油田盘河构造西翼沙四段断层封堵样式 被引量:1
8
作者 可英 郭少斌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7-10,共4页
临盘油田断裂系统非常复杂,断块油藏占90%以上。盘河构造西翼砂体十分发育,砂地比达70%,但封堵性仍然很好。早期的断层封堵理论——“砂砂见面不堵,砂泥见面封堵”和“泥岩涂抹”不能很好地解释盘河构造西翼沙四段断层封堵现象。... 临盘油田断裂系统非常复杂,断块油藏占90%以上。盘河构造西翼砂体十分发育,砂地比达70%,但封堵性仍然很好。早期的断层封堵理论——“砂砂见面不堵,砂泥见面封堵”和“泥岩涂抹”不能很好地解释盘河构造西翼沙四段断层封堵现象。为了弄清研究区断层封堵样式,对钻井、测井等地质资料进行分析,发现断层附近砂岩发生碳酸盐胶结充填是一种普遍现象,并对胶结充填带的成因和胶结变化带对油气的封堵作用进行分析,提出断层胶结充填封堵油气的观点。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断层发育,断层附近砂岩物性急剧变差,自然电位几乎没有幅度,声波时差变小,而电阻率明显升高;油层多、累计厚度大,油柱高度却不大,一般20~40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层封堵 碳酸盐胶结 胶结充填 油气封堵 盘河构造西翼 临盘油区
下载PDF
南华北下古生界海相碳酸盐岩评价标准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可英 林小云 +3 位作者 洪忠 刘俊 伍学伟 王艳娟 《科技资讯》 2008年第31期132-134,共3页
关于碳酸盐岩类烃源岩有机质丰度的下限值至今尚无统一标准,本文主要研究南华北地区下古生界海相碳酸盐岩的评价标准。通过参考大量国内外前人提出的碳酸盐岩有机质丰度下限,根据南华北地区下古生界海相碳酸盐岩有机质丰度、类型及成熟... 关于碳酸盐岩类烃源岩有机质丰度的下限值至今尚无统一标准,本文主要研究南华北地区下古生界海相碳酸盐岩的评价标准。通过参考大量国内外前人提出的碳酸盐岩有机质丰度下限,根据南华北地区下古生界海相碳酸盐岩有机质丰度、类型及成熟度的具体情况提出适合本地区下古生界海相碳酸盐岩的评价标准并给予烃源岩的初步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华北地区 下古生界 海相碳酸盐岩 评价标准
下载PDF
页岩吸附气壁面扩散机理及现场应用 被引量:2
10
作者 可英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362-1366,共5页
与常规天然气藏开发不同,页岩气藏无机质与有机质孔隙中的吸附气对开发的影响不可忽略。为准确表征混合气体吸附解析过程中的真实气体效应,建立了页岩气壁面扩散模型。将模型与现场数据结合,分析表明:吸附位点覆盖率与气藏压力呈正向关... 与常规天然气藏开发不同,页岩气藏无机质与有机质孔隙中的吸附气对开发的影响不可忽略。为准确表征混合气体吸附解析过程中的真实气体效应,建立了页岩气壁面扩散模型。将模型与现场数据结合,分析表明:吸附位点覆盖率与气藏压力呈正向关系,即随着压力升高,吸附厚度平均值增大。在现场实践中,应适当进行降压开发,维持壁面吸附气向游离气的转化;对于现场实践而言,注入二氧化碳等分子直径较小的工作气体可有效降低吸附层厚度,进而减小体相气体扩散过程中的堵塞系数,提高页岩气井产能;在矿场对气井产能的评价当中,不考虑实际气体在高压条件下的短程排斥力作用,将导致气井产能预测值偏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气 混合气 表面扩散 实际气体效应 现场预测
下载PDF
页岩混合气纳米孔多传输机理耦合数学模型
11
作者 可英 《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57-64,82,共9页
在原始气层条件下,页岩气的气体组成往往含有一系列杂质气体。此外,二氧化碳等气体常被注入气层提高页岩气井产能。本文以页岩基质微纳米孔道中的混合气体传输特征为研究对象,考虑体相气体扩散传输机理,建立了页岩气纳米孔混合气传输模... 在原始气层条件下,页岩气的气体组成往往含有一系列杂质气体。此外,二氧化碳等气体常被注入气层提高页岩气井产能。本文以页岩基质微纳米孔道中的混合气体传输特征为研究对象,考虑体相气体扩散传输机理,建立了页岩气纳米孔混合气传输模型。以甲烷和二氧化碳混合气为例,研究了不同二氧化碳含量条件下,混合气的流动特征。研究表明:(a)克努森数随着混合气中甲烷质量分数的下降而增大,且修正的滑脱流动传导率和克努森扩散传导率均下降;(b)在中等压力条件下(1 MPa),修正的滑脱流动和克努森扩散对页岩气传输的贡献程度具有可比性;(c)随着页岩气层压力的升高,修正的滑脱流动对总气体传输的贡献增大;(d)在全压力和孔隙半径条件下,混合气体效应对修正的滑脱流动和克努森扩散对总气体传输量的贡献可以忽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气 纳米孔 体相气体扩散 修正的滑脱流动 混合气体效应
下载PDF
CO_2地质封存机理——从实验研究角度综述
12
作者 谢健 可英 曾小雪 《新能源进展》 2016年第2期132-138,共7页
CO_2地质封存是减少碳排放和减缓气候变暖的一种有效措施。本文综述了CO_2地质封存研究的内容、方法、手段及其相关理论和研究成果。阐述CO_2地质封存的四种碳封存机制背后的物理、地球化学过程,CO_2注入试验饱和度分布和渗透率的关系等... CO_2地质封存是减少碳排放和减缓气候变暖的一种有效措施。本文综述了CO_2地质封存研究的内容、方法、手段及其相关理论和研究成果。阐述CO_2地质封存的四种碳封存机制背后的物理、地球化学过程,CO_2注入试验饱和度分布和渗透率的关系等;简要介绍了岩心驱替试验装置和岩石物理分析和化学分析方法及有关参数的计算。指出现有研究存在岩心–次岩心尺度的微观实验研究和反应性迁移模拟研究不足等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2地质封存 碳捕集与封存(CCS) 室内实验 多相流 渗透率 驱替试验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