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作物的生长冗余和生命体的节约原则 被引量:24
1
作者 朱必凤 马海燕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1期32-34,共3页
整枝对果农来说是提高产量的根本栽培措施之一,很少思考为什么要这么做。近年来关于棉花有无必要去营养枝在棉花栽培界存在分歧[1]。但是,棉铃大量脱落的现象熟为人知。水稻、小麦等禾谷类作物高产栽培时需要控制分蘖数和叶面积指数。... 整枝对果农来说是提高产量的根本栽培措施之一,很少思考为什么要这么做。近年来关于棉花有无必要去营养枝在棉花栽培界存在分歧[1]。但是,棉铃大量脱落的现象熟为人知。水稻、小麦等禾谷类作物高产栽培时需要控制分蘖数和叶面积指数。有时农作物遭到昆虫的取食反会增产。所有这些现象给人以作物具有生长冗余之感性认识。然而,遗憾的是对这一早被认识,普遍存在而且于农业生产上应用悠久并具有重要意义的现象缺乏必要的理性思考。盛承发根据自己的研究,从生存与进化的角度对这一普遍现象的本质进行了深刻的理性探索,提出并赋于'生长冗余'(growth tediousness)概念特定的科学内涵,对于指导农业生产具有重要意义。但是从分子生物学和生物化学角度来考察作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作物生态学 作物 生长冗余 生命体
下载PDF
鸡菌的液体培养及其多糖物质研究 被引量:23
2
作者 朱必凤 马海燕 +1 位作者 傅明辉 《真菌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1期42-47,共6页
采用不同的液体培养基,探索了鸡堆放(土从)菌(Termitomyces albuminosus)人工培养的最适条件,多糖形成的动态变化,并对鸡(土从)多糖进行了分离、纯化,及其免疫活性测定。结果表明:鸡(土从)菌从碳源玉米淀粉,氮源花生蛋白,生长因子麸皮浸... 采用不同的液体培养基,探索了鸡堆放(土从)菌(Termitomyces albuminosus)人工培养的最适条件,多糖形成的动态变化,并对鸡(土从)多糖进行了分离、纯化,及其免疫活性测定。结果表明:鸡(土从)菌从碳源玉米淀粉,氮源花生蛋白,生长因子麸皮浸汁,pH4.7,25℃为最适生长条件;Sephadex-G100分离多糖出现两个峰;鸡(土从)多糖作为刺激原对人淋巴细胞转化有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用菌 真菌 鸡ZONG菌 液体培养 鸡Zong多糖
原文传递
微生态基本概念的剖析 被引量:5
3
作者 马海燕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1995年第6期41-43,50,共4页
微生态基本概念的剖析南昌大学生物科学工程系330047赵发清,马海燕在执教过程中,笔者对微生态学的几个基本概念作了如下剖析,供同行参考与批评指正。1微生态学1.1微生态学定义至今有三个较完整的微生态学定义。微生态学(... 微生态基本概念的剖析南昌大学生物科学工程系330047赵发清,马海燕在执教过程中,笔者对微生态学的几个基本概念作了如下剖析,供同行参考与批评指正。1微生态学1.1微生态学定义至今有三个较完整的微生态学定义。微生态学(microecology)一词由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态学 微生态系统 微生态平衡
下载PDF
植物肌球蛋白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4
作者 王元火 姚斌 《江西科学》 2001年第2期124-130,共7页
肌球蛋白是依赖微丝的、把贮存在ATP中的化学能转化为机械能的分子马达。它广泛存在于动、植物中 ,与信号传导、肌肉收缩、细胞器运动等有关。到现在为止 ,肌球蛋白分为两类 :传统肌球蛋白 (肌球蛋白Ⅱ )与非传统肌球蛋白。除肌球蛋白Ⅱ... 肌球蛋白是依赖微丝的、把贮存在ATP中的化学能转化为机械能的分子马达。它广泛存在于动、植物中 ,与信号传导、肌肉收缩、细胞器运动等有关。到现在为止 ,肌球蛋白分为两类 :传统肌球蛋白 (肌球蛋白Ⅱ )与非传统肌球蛋白。除肌球蛋白Ⅱ外 ,其余的都是非传统肌球蛋白 ,植物肌球蛋白为其中的第Ⅷ、Ⅺ、类。然而 ,赵发清博士从丝瓜卷须中鉴定出一肌球蛋白 (LFM1 74 ) ,其分子量为 1 74KDa,可能属于传统肌球蛋白。LFM1 74具两个头、一个长约为 1 0 0nm的尾 ,与肌球蛋白Ⅱ极为相似。不断出现的新技术将对肌球蛋白的研究产生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肌球蛋白 细胞骨架 α-螺旋互缠结构 研究进展
下载PDF
棉苗微生态学研究Ⅰ.正常棉苗内生菌分离和某些生化特性测定 被引量:2
5
作者 马海燕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1999年第1期71-73,共3页
从4个不同棉花品种体内分离到内生菌503株,鉴定了102株,分别属于假单胞杆菌属、黄单胞杆菌属、芽胞杆菌属和欧文氏菌属.分3个不同生长期测定了4个品种的可溶性蛋白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活... 从4个不同棉花品种体内分离到内生菌503株,鉴定了102株,分别属于假单胞杆菌属、黄单胞杆菌属、芽胞杆菌属和欧文氏菌属.分3个不同生长期测定了4个品种的可溶性蛋白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变化.结果表明,4个品种棉花SOD活性在种期(S1)、芽期(S2)和苗期(S3)呈下降趋势;不同品种、不同生长期的可溶性蛋白含量、POD活性存在极显著差异,品种与生长期还存在显著互作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花 微生态学 内生菌 SOD POD
下载PDF
丝瓜的三聚体G蛋白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3
6
作者 胡松年 阎隆飞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CAS CSCD 1999年第2期265-268,共4页
根据拟南芥(arabidopsisthahliana)GPA1的保守区段A设计一对特异引物(5′ctggggaatctggaaaatc3′,5′cacagctgtacacctcaaac3′)通过PCR从丝瓜核基因组中... 根据拟南芥(arabidopsisthahliana)GPA1的保守区段A设计一对特异引物(5′ctggggaatctggaaaatc3′,5′cacagctgtacacctcaaac3′)通过PCR从丝瓜核基因组中扩增植物的三聚体G蛋白α亚基编码基因,获得了2个片段(LFG1,LFG2),并已克隆和测序(已在EMBL数据库中登记,登记号为:y15270,y15271).序列分析表明LFG1和LFG2分别由1515bp和732bp构成,都含有三聚体G蛋白α亚基编码基因的保守区段A,但也都含有内含子.根据片段的大小及PCR的特性,LFG1可能是丝瓜三聚体G蛋白α亚基编码基因上的片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聚体 G蛋白 信号转导 丝瓜
下载PDF
生态系统中的菌流 被引量:2
7
作者 马海燕 朱必凤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1995年第4期49-52,共4页
本文对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物质流和信,包流作了扼要的评述,提出了“菌流”新概念。菌流是指正常微生物群组分通过食物链或其它媒介在生态系统中不同营养级生物体内或体表持续稳定的流转过程。生态系统中的菌流具备以下特征:1.流... 本文对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物质流和信,包流作了扼要的评述,提出了“菌流”新概念。菌流是指正常微生物群组分通过食物链或其它媒介在生态系统中不同营养级生物体内或体表持续稳定的流转过程。生态系统中的菌流具备以下特征:1.流转的基本单位为活体群,其数量在任何特定的营养级都存在动态变化阈值;2.流转的基本单位对各营养级生物体存在正向压力;3.流转的途径为食物链或其它媒介,并且食物链对菌群有衰减与放大作用。菌流不仅是生态系统维持自稳的重要因素,而且是生物群落中种群之间内在联系的重要形式之一。菌流还是生物群体在长期的自然进化过程中形成的某种生存对策。菌流概念的提出丰富了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研究内容,并且具有以下实际意义:指导病原起源研究、有助于建立微生物进化的自然系统和确定食物网的宏观尺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 菌流
下载PDF
正常棉苗细胞保护酶的分析 被引量:1
8
作者 朱必凤 薛喜文 《南昌大学学报(理科版)》 CAS 1996年第4期309-313,共5页
过氧化物酶(POX)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是细胞保护酶系统中的主要酶,它们在植物的抗逆与抗病中有着重要作用。本文研究了棉花4个品种(XY-31,泗棉2号,89A-42和苏棉4号)在无菌条件下生长的三个时期(种期S... 过氧化物酶(POX)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是细胞保护酶系统中的主要酶,它们在植物的抗逆与抗病中有着重要作用。本文研究了棉花4个品种(XY-31,泗棉2号,89A-42和苏棉4号)在无菌条件下生长的三个时期(种期S1,芽期S2,苗期S3)的POX活性变化及其同工酶谱带变化,结果表明:POX在S1期不显示活性,而在S2和S3期酶活性逐渐增高。SOD酶活力和同工酶酶谱则呈逐渐减弱趋势。它们可能与棉花正常微生物群的减少有关。统计分析显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过氧化物酶 SOD 细胞保护酶 棉花
下载PDF
“沮漳一号”白菜薹品种选育及栽培技术研究 被引量:3
9
作者 董家权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15年第5期54-54,93,共2页
通过"沮漳一号"早熟白菜薹品种选育及栽培技术研究,较好地解决了白菜薹品质、市场与效益等问题,丰富了城镇居民菜篮子,有效促进了农民增收和农田增效。
关键词 白菜薹 品种选育 栽培技术
下载PDF
当阳市红薯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被引量:2
10
作者 董远梅 +2 位作者 庄光学 曹敏 文华玉 《现代农业科技》 2014年第17期78-80,共3页
通过对当阳市红薯产业发展情况调研,分析当地红薯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今后当阳市红薯产业发展对策。
关键词 红薯产业 现状 问题 对策 湖北当阳
下载PDF
A Higher Plant Myosin in Luffa cylindrica: Electron Microscopic Visualization
11
作者 阎隆飞 《Acta Botanica Sinica》 CSCD 2002年第1期22-28,共7页
The molecular structure of a higher plant myosin with two 174 kD heavy chains purified from the tendrils of Luffa cylindrica (L.) Roem. was viewed by electron microscopy. The myosin exhibited actin_activated MgATP... The molecular structure of a higher plant myosin with two 174 kD heavy chains purified from the tendrils of Luffa cylindrica (L.) Roem. was viewed by electron microscopy. The myosin exhibited actin_activated MgATPase activity and could be recognized immunologically by a monoclonal antibody against the skeletal muscle myosin. Electron micrographs of rotary shadowed images of this protein revealed that it had two heads with size and shape similar to those of the skeletal muscle myosin and a relatively short tail in comparison with the conventional myosin. Luffa tendril actin filaments were also visualized and occasionally other Luffa myosin_like proteins with globular structure at the tail ends were also observed. The structural similarity and immunological cross reactivity with antibodies against muscle myosin demonstrate that the 174 kD Luffa tendril myosin is a double_headed myosin. The possible involvement of myosin_actin interactions in Luffa tendril contact coiling will be the subject of further researc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YOSIN STRUCTURE electron microscopy PURIFICATION Luffa cylindrica
下载PDF
费乌瑞它秋马铃薯主导模式及高产栽培示范推广 被引量:1
12
作者 阮永胜 +2 位作者 陈烨 梁建华 周兴 《现代农业科技》 2015年第4期112-113,共2页
研究马铃薯主导品种费乌瑞它及其主导种植模式(即稻茬秋马铃薯、玉米茬秋马铃薯及蔬菜茬秋马铃薯种植模式),通过3种主导模式栽培,总结高产高效栽培技术,以为大面积生产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 秋马铃薯 品种表现 主导模式 栽培技术
下载PDF
玉米全程机械化高产高效栽培技术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台青桃 +1 位作者 阮永胜 梁建华 《农技服务》 2014年第12期113-114,共2页
通过玉米全程机械化高产高效栽培技术研究,总结了玉米从播种到收获生产全过程应用机械作业系列轻简化配套栽培技术,旨在摸索农机与农艺在玉米生产上的最佳结合点,为大面积推广应用玉米全程机械化技术提供参考。
关键词 玉米 机械化 高产高效技术
下载PDF
细胞核起源的能量耗散假说
14
作者 阎隆飞 《科学》 2000年第4期27-29,共3页
真核细胞如何起源长期以来争论激烈,而争论的焦点又在于核膜怎样形成。传统的观点认为,早期的真核细胞始祖在吞噬过程中质膜内陷,逐渐进化形成内质网与核膜。相反的观点却认为,细胞核是由早期被真核细胞始祖吞噬了的巨大真细菌进化而来... 真核细胞如何起源长期以来争论激烈,而争论的焦点又在于核膜怎样形成。传统的观点认为,早期的真核细胞始祖在吞噬过程中质膜内陷,逐渐进化形成内质网与核膜。相反的观点却认为,细胞核是由早期被真核细胞始祖吞噬了的巨大真细菌进化而来。笔者认为,真核细胞是某种高度耗散能量的定态,而这种定态在细胞核起源的早期成为可能,是因为真核细胞始祖吞噬了线粒体始祖,并与之成功地建立了共生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核起源 能量耗散假说 内共生起源模型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