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3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青藏高原东北缘地壳电性结构和地块变形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93
1
作者 国泽 汤吉 +6 位作者 詹艳 陈小斌 卓贤军 王继军 宣飞 邓前辉 《中国科学(D辑)》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0期908-918,共11页
对青藏高原东北缘大地电磁剖面电性结构的研究表明,沿剖面可以区分为4个电性区块,分别与巴颜喀拉地块(BK区块),秦祁地块(QQ区块),南北地震构造带(HY区块)和鄂尔多斯地块(OD区块)对应.区块BK,QQ和OD的地壳电性结构具有相似的特点,上地壳... 对青藏高原东北缘大地电磁剖面电性结构的研究表明,沿剖面可以区分为4个电性区块,分别与巴颜喀拉地块(BK区块),秦祁地块(QQ区块),南北地震构造带(HY区块)和鄂尔多斯地块(OD区块)对应.区块BK,QQ和OD的地壳电性结构具有相似的特点,上地壳为高阻层,下地壳上部为低阻层,下地壳下部到上地幔的电阻率随深度增加逐渐增大.上述3个地块的电性结构特点与青藏高原南边缘、东边缘等其他较完整地块的地壳电性结构相似,属于大陆内部变形不严重或较完整地块的正常地壳电性分层.HY区块属于地壳发生严重变形的边界区,电性成层性遭到破坏,结构复杂,是现今构造活动和地震活动较强烈的地区.青藏高原东北缘各地块相互间的接触关系既有向外围的仰冲作用,又有走滑作用,不同于高原的南边缘带和东边缘带.对地壳内的低阻层成因进行了分析,对岩石圈厚度进行了估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性结构 下地壳 青藏高原 区块 低阻 上地幔 大陆内部 地块 整地 东北
原文传递
青藏高原东北缘玛沁—兰州—靖边剖面地壳上地幔电性结构研究 被引量:73
2
作者 汤吉 詹艳 +5 位作者 国泽 邓前辉 王继军 陈小斌 宣飞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1205-1216,共12页
在青藏高原东北缘至鄂尔多斯地块沿玛沁—兰州—靖边剖面进行62个测点的大地电磁观测,采用Robust技术对观测数据进行了处理和张量阻抗分解.分析了视电阻率和阻抗相位曲线、二维偏离度、区域走向.采用RRI二维反演技术进行了资料的反演解... 在青藏高原东北缘至鄂尔多斯地块沿玛沁—兰州—靖边剖面进行62个测点的大地电磁观测,采用Robust技术对观测数据进行了处理和张量阻抗分解.分析了视电阻率和阻抗相位曲线、二维偏离度、区域走向.采用RRI二维反演技术进行了资料的反演解释,二维剖面的电性结构显示:(1)玛沁断裂带、兰州深断裂带、马家滩—大水坑断裂带将剖面分为4个电性区块:巴颜喀拉地块、秦祁地块、边界带和鄂尔多斯地块.(2)区块1、2和4的地壳电性结构有类似特点:上地壳为高阻层,下地壳上部为低阻带,下地壳下部到上地幔电阻率随深度逐渐升高.区块3电性成层性差、结构复杂,是现今构造活动较强烈的地区.(3)玛沁断裂带、海原断裂带和罗山—云雾山断裂带为较陡立的超壳断裂带;西秦岭北缘断裂带为壳内断裂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地电磁测深 玛沁—兰州—靖边 电性结构 反演
下载PDF
人工源超低频电磁波技术及在首都圈地区的测量研究 被引量:44
3
作者 国泽 汤吉 +13 位作者 邓前辉 王继军 陈小斌 詹艳 宣飞 A.K.SARAEV M.I.PERTEL A.B.KOTCHEROV M.M.KHARLMOV 鲁跃 刘允秀 张建新 翟彦忠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2003年第U08期248-257,共10页
超低频 (SLF)电磁波技术利用地球物理和无线电物理相结合的原理 ,由人工产生大功率电磁波信号。在地面很大范围的许多测点同时测量该信号 ,可研究空间电磁场和地下电阻率结构 ,研究地震等引起的电磁场异常变化 ,探测地壳结构和地下资源... 超低频 (SLF)电磁波技术利用地球物理和无线电物理相结合的原理 ,由人工产生大功率电磁波信号。在地面很大范围的许多测点同时测量该信号 ,可研究空间电磁场和地下电阻率结构 ,研究地震等引起的电磁场异常变化 ,探测地壳结构和地下资源。在首都圈地区的观测表明 ,SLF信号的功率谱密度超过天然场源信号数倍以上 ,所得到的视电阻率数据精度远高于天然源方法 ,并有长时间的稳定性。在测量期间距测点约 12 0km发生的迁安 4 .2级地震与观测的电磁场异常和视电阻率的变化有较好的对应性 ,并对产生这些变化的可能的成因机制进行了探讨 ,推测它们是区域应力场和震源区局部构造综合作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低频/极低频电磁波 电磁异常 电阻率 地震预测 资源探测
下载PDF
华北东北部裂陷盆地与燕山隆起地壳结构 被引量:47
4
作者 嘉世旭 张成科 +3 位作者 金仁 方盛明 刘志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99-110,共12页
天津—北京—赤城深地震测深剖面采用密集炮点和接收点距设计构成了较为完整的观测系统,利用该剖面地震测深资料研究华北东部裂陷盆地与燕山隆起地壳结构及构造耦合.结合该区域已有研究成果,进一步分析了张渤地震带东段的地震构造环境.... 天津—北京—赤城深地震测深剖面采用密集炮点和接收点距设计构成了较为完整的观测系统,利用该剖面地震测深资料研究华北东部裂陷盆地与燕山隆起地壳结构及构造耦合.结合该区域已有研究成果,进一步分析了张渤地震带东段的地震构造环境.结果显示,华北克拉通东部裂陷盆地结晶基底构造形态和界面结构性质与新生代以来的地壳构造运动密切相关,北侧燕山隆起区高速稳定和南侧裂陷盆地低速松散截然不同的地壳结构,使宝坻-桐柏、宁河-昌黎断裂构造分区线和燕山隆起之间的中间过渡带为张渤地震带东部平原区地震的孕发提供了良好的构造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地震测深 燕山隆起 华北裂陷盆地 地壳结构与地震构造
下载PDF
天山造山带与准噶尔盆地壳幔过渡带及其动力学含义 被引量:38
5
作者 刘国栋 +2 位作者 卢造勋 张先康 国泽 《中国科学(D辑)》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272-282,共11页
利用小波分析方法对天山造山带与准噶尔盆地壳幔过渡带的反射波进行处理,获得了来自各个爆炸点亮幔过渡带反射波走时曲线.计算结果表明,沙雅-布尔津地学断面的壳幔过渡带根据其特点可以分为三段:塔里木盆地北缘、断天山造山带与准... 利用小波分析方法对天山造山带与准噶尔盆地壳幔过渡带的反射波进行处理,获得了来自各个爆炸点亮幔过渡带反射波走时曲线.计算结果表明,沙雅-布尔津地学断面的壳幔过渡带根据其特点可以分为三段:塔里木盆地北缘、断天山造山带与准噶尔盆地.塔里木盆地北缘的壳幔过渡带比较简单,主要由一级间断面构成;准噶尔盆地的壳幔过渡带也比较简单,除个别地段外皆以一级速度间断面过渡;天山造山带(尤其是北天山)的壳幔过渡带十分复杂,它由7~8个薄层叠合而成,层厚度2~3km不等,层速度高低相间,总厚度近20km.天山造山带与准噶尔盆地壳幔过渡带的结构特点及其两者之间的差异特征是天山造山带地球动力学“层间插入消减”模型建立的重要依据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波分析 天山造山带 准噶尔盆地 壳幔过渡带 地球动力学 岩石圈结构 一级速度间断面
原文传递
中国辽南地区地壳与上地幔介质的横向不均匀性与海城7.3级地震 被引量:42
6
作者 卢造勋 刘国栋 +2 位作者 魏梦华 孟朴在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4期367-378,463,共12页
近几年来,在辽南地区开展深部地球物理探测的基础上,通过对深地震测深、大地电磁测深、重力、航磁、大地热流等综合地球物理资料对辽南地区地壳与上地幔介质进行不同物性的正、反演计算与研究,获得了辽南地区地壳与上地幔介质的速度结... 近几年来,在辽南地区开展深部地球物理探测的基础上,通过对深地震测深、大地电磁测深、重力、航磁、大地热流等综合地球物理资料对辽南地区地壳与上地幔介质进行不同物性的正、反演计算与研究,获得了辽南地区地壳与上地幔介质的速度结构、电性结构、密度结构和温度结构,揭示了该区介质的横向不均匀性及其重要特征.发现在海城地震区一带,存在壳内低速、高导、低密度、高热流等一系列重大地球物理异常,在空间上与震源区存在相当好的一致关系,对分析大震的震源物理过程提供了重要实际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壳 上地幔 横向 不均匀性 地震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北缘海原弧形构造区地壳电性结构探测研究 被引量:38
7
作者 詹艳 国泽 +5 位作者 王继军 汤吉 陈小斌 邓前辉 宣飞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431-440,共10页
对青藏高原东北缘海原弧形构造区(105°~107°E,36°~37.5°N)的5条大地电磁测深剖面进行处理分析和二维反演,得到研究区内东西宽约160km、深约60km范围的地壳电性细结构.结果表明:研究区呈现南西—北东的带状分布特... 对青藏高原东北缘海原弧形构造区(105°~107°E,36°~37.5°N)的5条大地电磁测深剖面进行处理分析和二维反演,得到研究区内东西宽约160km、深约60km范围的地壳电性细结构.结果表明:研究区呈现南西—北东的带状分布特征.由南西—北东可分为6个电性区块,依次为西吉盆地(Ⅰ)、西、南华山隆起(Ⅱ)、兴仁堡-海原盆地(Ⅲ)、中卫-清水河盆地(Ⅳ)、中宁-红寺堡盆地(Ⅴ)和鄂尔多斯西缘带(Ⅵ).各区块在平面上呈北西撒开、南东收缩的“扫帚状”形态;弧形构造区弧顶附近构造完整、规模大,自弧顶向北西、南东两端构造规模逐渐减小.地表到深度10km左右,西、南华山隆起和鄂尔多斯西缘带呈高阻特性,西吉、兴仁堡-海原、中卫—清水河和中宁-红寺堡4个盆地的电阻率较低且呈盆地凹陷形状.其中兴仁堡-海原盆地电性基底最深,显示为南西深北东浅的“簸箕状”起伏形态.研究区发育不连续的壳内低阻带,与该区中、强震活动密切相关.1920年海原大震区存在明显的电性结构差异,震区南西侧和上部区域为相对高阻,北东侧和下部区域为相对低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原弧形构造 大地电磁测深 电性结构
下载PDF
渤海中部渐新世以来强烈沉陷的区域构造条件 被引量:39
8
作者 徐杰 马宗晋 +3 位作者 邓起东 陈国光 张进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11-16,23,共7页
渤海中部属于北华北新生代裂陷盆地 (渤海湾盆地 )东部的渤中坳陷 ,渐新世以来沉降深达 10 0 0 0余m ,是我国少有的富生烃地区。渤中坳陷的主体部分位于北西向的北京—蓬莱和北北东向的郯庐 2条区域性断裂带交汇区的西北象限 ,同时也是... 渤海中部属于北华北新生代裂陷盆地 (渤海湾盆地 )东部的渤中坳陷 ,渐新世以来沉降深达 10 0 0 0余m ,是我国少有的富生烃地区。渤中坳陷的主体部分位于北西向的北京—蓬莱和北北东向的郯庐 2条区域性断裂带交汇区的西北象限 ,同时也是盆地东部伸展—拉分构造系统的拉分构造部位。深部存在北东向地幔隆起 ,地壳厚度为 2 7~ 2 8km ,构造背景复杂而独特。渐新世以来 ,北京—蓬莱断裂带左旋走滑、营口—潍坊断裂带右旋走滑和盆地东部伸展 拉分构造系统活动各自产生的局部拉张应力作用的叠加 ,以及深部地幔上隆的联合作用 ,致使渤海中部自渐新世以来发生强烈沉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中部 渤中坳陷 新生代 渤海湾盆地 伸展-拉分构造系统 北京—蓬莱断裂带 渐新世 强烈沉陷
下载PDF
天山分段性的地球物理学分析 被引量:32
9
作者 李植纯 马宗晋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2003年第U08期125-131,共7页
天山造山带纵向延绵 30 0 0多km ,其主要部分在国外。文中根据横跨天山的卡拉库姆—新都库什天然地震剖面、沙雅—布尔津综合地球物理剖面、库尔勒—吉木萨尔综合地球物理剖面以及可可托海—阿克塞剖面的探测研究结果 ,综合分析天山造... 天山造山带纵向延绵 30 0 0多km ,其主要部分在国外。文中根据横跨天山的卡拉库姆—新都库什天然地震剖面、沙雅—布尔津综合地球物理剖面、库尔勒—吉木萨尔综合地球物理剖面以及可可托海—阿克塞剖面的探测研究结果 ,综合分析天山造山带的岩石圈结构、构造分段以及不同段盆山耦合特点的差异特征。卡拉库姆—新都库什天然地震剖面揭示了费尔干纳盆地由北向南插入到南天山之下约 2 0 0km深处 ;沙雅—布尔津综合地球物理剖面表明塔里木盆地向天山造山带“层间插入与俯冲消减” ,俯冲的最大深度约 180km ,而准噶尔盆地与天山造山带主要以走滑接触为主 ;库尔勒—吉木萨尔综合地球物理剖面又得出塔里木盆地与准噶尔盆地同时向天山造山带对冲的结论 ,俯冲的深度约 16 0km ;可可托海—阿克塞剖面位于天山造山带的东端 ,探测结果没有发现明显的岩石圈规模俯冲现象。这些资料对于天山造山带的分段性及盆山耦合类型的差别研究提供了岩石圈尺度的深部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山造山带 费尔干纳盆地 塔里木盆地 准噶尔盆地 地球动力学
下载PDF
利用接收函数研究青藏高原东南缘的地壳上地幔结构 被引量:33
10
作者 徐强 +1 位作者 崔仲雄 刘明乾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3001-3008,共8页
本文使用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的25个地震台站的远震数据,采用P波和S波接收函数的方法研究了台站下方的Moho深度、泊松比以及地幔过渡带的厚度.计算结果表明:①青藏高原东南缘的地壳厚度由松潘—甘孜地体和羌塘地体的约60km,向邻区的印支... 本文使用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的25个地震台站的远震数据,采用P波和S波接收函数的方法研究了台站下方的Moho深度、泊松比以及地幔过渡带的厚度.计算结果表明:①青藏高原东南缘的地壳厚度由松潘—甘孜地体和羌塘地体的约60km,向邻区的印支地体以及扬子板块分别减薄为约38km和约42km;②羌塘地体的泊松比主要集中范围为0.25~0.28,地壳物质组分主要为中基性岩石,推测与下地壳镁铁质成分的增加有关.松潘—甘孜块体、印支块体和扬子板块的泊松比为0.25~0.26,主要为中酸性岩石组分.缺乏高的泊松比(≥0.30)分布表明青藏高原东南缘的地壳不存在广泛的部分熔融,但是不排除局部部分熔融的存在;③青藏高原东南缘的羌塘地体内存在一个比较明显的、异常变化范围为10~26km的地幔过渡带增厚区域,其对应着地幔过渡带内100℃~260℃的温度降低,可以推断与此异常区域的地幔过渡带内存在俯冲的板块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波接收函数 s波接收函数 地幔过渡带 泊松比
下载PDF
天山与阴山─燕山造山带的深部结构和地震 被引量:27
11
作者 马宗晋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1999年第3期95-102,共8页
天山与阴山-燕山是中国北部两个重要山系,它们几乎位于同一纬度。天山造山带是一个著名的地震活动带,而阴山-燕山断隆带历史上不但没有大地震发生,小地震也不多见,是一个地震空白区。这两个造山带地震活动性的差异与它们在时、空域... 天山与阴山-燕山是中国北部两个重要山系,它们几乎位于同一纬度。天山造山带是一个著名的地震活动带,而阴山-燕山断隆带历史上不但没有大地震发生,小地震也不多见,是一个地震空白区。这两个造山带地震活动性的差异与它们在时、空域中的构造环境相联系:中国的西部处于强烈的挤压环境,而东部为一伸展与走滑环境。天山造山带是中、新生代造山带,目前构造活动水平较高;而阴山-燕山造山带新生代以来已经成为东北稳定块体的一部分,其构造活动的鼎盛期已经过去,目前构造活动水平较低。地震的孕育、发生与深部构造环境密切相关。天山地震带的地壳内部,发育壳内高导层与低速层,地壳结构复杂;阴山-燕山造山带下面没有发现壳内高导层与低速层,整个地壳结构比较简单。壳内低速层、高导层的存在表明地质构造活动强烈,是地震带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地震孕育、发生的深部动力学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山 阴山-燕山 造山带 地震带 地震线 深部结构
下载PDF
Recent tectonic stress field and major earthquakes of the Bohai Sea basin 被引量:30
12
作者 陈国光 徐杰 +3 位作者 马宗晋 邓起东 张进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396-403,509,共8页
渤海位于北华北新生代裂陷盆地的东部,是一个晚第四纪形成的内陆海盆.渤海盆地活动断裂发育,地震活动强烈,交会于渤海中部的NE向营口潍坊断裂带北段、庙西北一黄河口一临邑断裂带及NW向北京一蓬莱断裂带是主要的活动构造带,将海区... 渤海位于北华北新生代裂陷盆地的东部,是一个晚第四纪形成的内陆海盆.渤海盆地活动断裂发育,地震活动强烈,交会于渤海中部的NE向营口潍坊断裂带北段、庙西北一黄河口一临邑断裂带及NW向北京一蓬莱断裂带是主要的活动构造带,将海区分成4个次级新构造区,成为现代应力场作用的构造基础.综合研究38个震源机制解和75个井区应力场等资料,以及构造应力场二维数值模拟计算结果表明,渤海及其邻区现代构造应力场的压应力方向为NE60°~90°,张应力为SN—NW30°;以水平和近水平应力作用为主;不同构造区主应力方向存在一定的差异.现今渤海地区地壳发育以NNE-NE和NW-WNW走向的共轭剪切破裂为特征,是控制地震活动的主要构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应力场 地震活动 渤海盆地 北华北裂陷盆地
下载PDF
用接收函数方法反演青藏高原东北缘地壳结构 被引量:32
13
作者 刘启民 +1 位作者 卢芳 刘宏兵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668-679,共12页
利用ASCENT计划于2007年布设在青藏高原东北缘的18个宽频带流动台站约一年的观测资料获得了2547个接收函数.使用H-?域的搜索算法,得到了14个台站下方的地壳厚度.对于数据质量较差的3个台站,通过Moho的Ps转换波的到时估算出地壳厚度值.... 利用ASCENT计划于2007年布设在青藏高原东北缘的18个宽频带流动台站约一年的观测资料获得了2547个接收函数.使用H-?域的搜索算法,得到了14个台站下方的地壳厚度.对于数据质量较差的3个台站,通过Moho的Ps转换波的到时估算出地壳厚度值.计算结果表明,研究区的地壳结构复杂,Moho深度变化范围为40~60 km.海原断裂附近Moho模糊,而且较两侧明显地加深.秦祁地块由西向东Moho逐渐变浅,105°E以东,Moho平均深度约为45 km,以西则在50 km以上.结合面波研究结果推测,在105°E附近可能存在一个秦岭与祁连分界线.以Crust 2.0作为初始模型,把计算得到的地壳厚度值作为约束,用线性反演方法得到了15台站下方的S波速度结构.通过与研究区人工源地震测深结果比较,发现二者具有较好的一致性,表明反演结果可靠.综合分析认为:在青藏高原区,青藏高原与西秦岭过渡带和西秦岭北段均存在中下地壳低速层,推测它们可能与附近断裂和深部物质运移有关.从青藏高原内部到边缘,中下地壳速度逐渐升高.再结合研究区地壳的速度(尤其是低速层)的分布特点以及与地壳物质成分相关的泊松比的变化规律等综合分析,认为地壳流在青藏高原东北部的边缘地带可能不存在,地壳可能是通过在挤压方向上的缩短而加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东北缘 接收函数 地壳速度结构 地壳流 H-k叠加
原文传递
接收函数方法的研究综述 被引量:31
14
作者 徐强 《地球物理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709-1716,共8页
从远震体波波形数据中提取的P波接收函数和S波接收函数已经成为研究台站下方地壳上地幔速度间断面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P波接收函数已经被广泛应用于获取地壳内部S波速度结构、地壳厚度及物质成分组成、地幔过渡带的厚度变化以及岩石圈... 从远震体波波形数据中提取的P波接收函数和S波接收函数已经成为研究台站下方地壳上地幔速度间断面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P波接收函数已经被广泛应用于获取地壳内部S波速度结构、地壳厚度及物质成分组成、地幔过渡带的厚度变化以及岩石圈地幔的间断面等,而S波接收函数是P波接收函数的一个很好的补充,因为在Moho和地幔过渡带之间的深度范围内,Sp转换波比来自浅部间断面的多次波到达早,而在P波接收函数中,相同深度范围的间断面的Ps转换波往往被来自浅部间断面的多次波干扰或者淹没,因此S波接收函数是目前获取岩石圈地幔深度范围内速度间断面结构(如Moho和LAB)的比较有效的方法,比面波观测具有更高的分辨率.本文详细阐述了P波接收函数和S波接收函数的方法原理以及在地壳上地幔速度间断面的研究中所采用的研究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波接收函数 S波接收函数 反演 偏移
下载PDF
不同构造环境下的壳─幔过渡带结构 被引量:26
15
作者 张先康 +2 位作者 国泽 刘国栋 卢造勋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1999年第3期165-172,共8页
位于中国西北部的天山造山带与准噶尔盆地是典型的盆岭构造。通过对横跨天山造山带与准噶尔盆地的沙雅-布尔津地学断面地震宽角反射、折射资料进行小波分析,获得了天山造山带与准噶尔盆地壳-幔过渡带的详细结构。结果表明,天山造山带... 位于中国西北部的天山造山带与准噶尔盆地是典型的盆岭构造。通过对横跨天山造山带与准噶尔盆地的沙雅-布尔津地学断面地震宽角反射、折射资料进行小波分析,获得了天山造山带与准噶尔盆地壳-幔过渡带的详细结构。结果表明,天山造山带的壳-幔间是以多个薄层过渡的。这些薄层的层厚度2~3km不等,层速度高低相间,总厚度约20km,平均速度较低,接近塔里木盆地下地壳的速度。塔里木盆地北缘与准噶尔盆地的壳-幔间不具有这种特点,其壳-幔间主要表现为一级间断面。而位于中国东北部的间阳-海城-东沟深地震测深剖面所揭示的辽东台隆-辽河盆地-燕山台褶带壳-幔过渡带的结构似乎具有完全相反的特征:辽河盆地的壳-幔过渡带比较复杂,它由数个薄层叠合而成,总厚度达15km;辽东台隆与燕山台褶带壳-幔过渡带结构十分简单,皆以一级间断面过渡为主。研究认为,造成二者差异的主要原因是它们所处的构造环境不同:前者为挤压环境,而后者为伸展环境。在挤压环境下,复杂的壳-幔过渡带形成于造山带的下面;而在伸展环境下,复杂的壳-幔过渡带形成于盆地的下面。壳-幔过渡的复杂程度与构造活动性相联系,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岩石圈目前的构造活动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山造山带 盆岭构造 壳-幔过渡带 辽东台隆
下载PDF
根据周围山地第四纪地貌特征估计渤海第四纪构造活动幕的发生时间 被引量:26
16
作者 徐杰 马宗晋 +7 位作者 陈国光 龚再升 邓起东 高祥林 张功成 蔡东升 张进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700-710,共11页
渤海位于渤海湾新生代裂陷盆地中段的东部.最近用大量三维地震勘探资料对渤海第四系及其构造所做的精细解释和分析,发现地层内普遍存在4个不整合(角度和平行不整合)面,表明曾发生过4期构造活动.但因渤海缺少完整的第四系岩芯剖面,无法... 渤海位于渤海湾新生代裂陷盆地中段的东部.最近用大量三维地震勘探资料对渤海第四系及其构造所做的精细解释和分析,发现地层内普遍存在4个不整合(角度和平行不整合)面,表明曾发生过4期构造活动.但因渤海缺少完整的第四系岩芯剖面,无法对其进行系统分层和断代,更无从确定构造活动的时间.为解决这一难题,文章基于渤海湾盆地阶段性沉降和其周围山地间歇性抬升的相关性,以及它们具有统一的形成机制和同一动力学过程的认识,通过研究盆地周围山地第四纪构造运动塑造的多级河流阶地,并结合火山活动研究资料,推测渤海第四系内4个不整合面形成的时间是900~400kaB.P.,100~80kaB.P.,50~40kaB.P.和10~8kaB.P.,即早更新世晚期-中更新世早期、晚更新世早期和中期、全新世早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四纪构造活动 河流阶地 渤海湾盆地 盆地周围山地 渤海
下载PDF
天山造山带岩石圈密度与磁性结构研究及其动力学分析 被引量:20
17
作者 李植纯 +2 位作者 程宏岗 姚长利 黎益仕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1061-1067,共7页
库尔勒—吉木萨尔剖面横跨塔里木盆地北缘、天山造山带和准噶尔盆地南缘 .沿剖面完成了重磁联合反演 ,获得了岩石圈二维密度结构与二维磁性结构 .结果发现 ,塔里木盆地与准噶尔盆地向天山造山带对冲 .在地壳范围内 ,塔里木盆地北缘与准... 库尔勒—吉木萨尔剖面横跨塔里木盆地北缘、天山造山带和准噶尔盆地南缘 .沿剖面完成了重磁联合反演 ,获得了岩石圈二维密度结构与二维磁性结构 .结果发现 ,塔里木盆地与准噶尔盆地向天山造山带对冲 .在地壳范围内 ,塔里木盆地北缘与准噶尔盆地南缘的平均密度较高 ,天山造山带的地壳平均密度较低 .天山造山带具有较高的磁化强度 ,尤其表现在准噶尔盆地南缘至天山造山带中部的整个地壳范围内 ,预示着天山南北可能具有不同的构造演化历史、构造运动方式以及构造运动强度 .在塔里木盆地与天山造山带以及准噶尔盆地与天山造山带的接触部位的上地幔顶部分别发现了低密度体 ,推测在塔里木盆地由南而北向天山造山带“层间插入与俯冲消减” ,以及准噶尔盆地由北而南向天山造山带俯冲的过程中塔里木盆地北缘和准噶尔盆地南缘下地壳物质被带进天山造山带上地幔顶部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噶尔盆地 天山造山带 塔里木盆地 重磁联合反演 岩石圈 动力学分析
下载PDF
拜城—大柴旦剖面的上地壳Q值结构 被引量:17
18
作者 张先康 +1 位作者 邓宏钊 张进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503-509,共7页
利用横跨塔里木盆地、阿尔金造山带和柴达木盆地的拜城—大柴旦综合地球物理剖面的人工地震宽角反射 折射资料 ,对拜城—大柴旦剖面研究区上地壳的Q值结构进行了反演 .结果表明 ,研究区上地壳的Q值结构具有明显的分层性 ,Q值随深度的加... 利用横跨塔里木盆地、阿尔金造山带和柴达木盆地的拜城—大柴旦综合地球物理剖面的人工地震宽角反射 折射资料 ,对拜城—大柴旦剖面研究区上地壳的Q值结构进行了反演 .结果表明 ,研究区上地壳的Q值结构具有明显的分层性 ,Q值随深度的加大而增大 ;横向对应的不同地质构造单元的Q值具有不同的分布特点 .塔里木盆地的上地壳具有稳定的Q值结构 ,但盆地北缘 (特别是库车坳陷 )的Q值比南缘的低 ,表明北缘的介质比较破碎 .这可能与盆地北缘活跃的构造特征与巨大的沉积厚度有关 ,是引起盆地南北两侧地震活动性差异 (北缘强 ,南缘弱 )的重要原因之一 .阿尔金造山带上地壳的平均Q值较高 (约 5 0 0 ) ,这可能由于结晶基底埋藏较浅 ,基岩出露 ,因此地震波在此处传播能量衰减较慢所致 .柴达木盆地西半部分上地壳的Q值除了表层的 (厚 1.0~ 2 .0km)较高外 ,其余各层的Q值与塔里木盆地中部的相当 (平均约 4 0 0 ) ,显示了与塔里木盆地相似的稳定构造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达木盆地 上地壳 Q值结构 塔里木盆地 阿尔金造山带 拜城-大柴旦综合地球物理剖面 人工地震资料 地震波
下载PDF
新疆玛纳斯大震区地壳深部的电性结构 被引量:17
19
作者 詹艳 国泽 +4 位作者 汤吉 晋光文 邓前辉 王继军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159-167,共9页
对玛纳斯大震区新近观测的大地电磁测深数据进行了处理,得到视电阻率曲线、阻抗相位曲线、二维偏离度、主轴方位角和地磁实感应矢量。然后对所有测点的资料进行了二维自动反演解释。结果表明,沿剖面的地壳浅部可划分为5个区段,沿剖... 对玛纳斯大震区新近观测的大地电磁测深数据进行了处理,得到视电阻率曲线、阻抗相位曲线、二维偏离度、主轴方位角和地磁实感应矢量。然后对所有测点的资料进行了二维自动反演解释。结果表明,沿剖面的地壳浅部可划分为5个区段,沿剖面的深部可划分为3个区段,各区段的接触边界由断层或深断裂带组成。沿测线沉积盖层最大深度达12km左右;测线南段存在壳内低阻体。这些解释结果与地质及其它资料吻合较好。玛纳斯7.7级地震发生在地壳电性结构发生明显变化的接触带附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地电磁测深 视电阻率 电性结构 地震 地壳深部
下载PDF
论“造山的高原” 被引量:18
20
作者 许志琴 中宝 +3 位作者 彭淼 马绪宣 李化启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3557-3571,共15页
地球上的高原依照其组成及形成过程差异分为两大类:克拉通高原与造山高原。克拉通高原是在古老的前寒武纪基底和稳定的克拉通的基础上构筑的高原,具有简单的、均一的、稳定的、冷的地壳以及刚性古老硬基底,如巴西高原、科罗拉多高原... 地球上的高原依照其组成及形成过程差异分为两大类:克拉通高原与造山高原。克拉通高原是在古老的前寒武纪基底和稳定的克拉通的基础上构筑的高原,具有简单的、均一的、稳定的、冷的地壳以及刚性古老硬基底,如巴西高原、科罗拉多高原、埃塞俄比亚高原、南非高原、中西伯利亚高原和德干高原等。造山的高原是以造山单元作为主体的高原,分为俯冲型高原和碰撞型高原。前者如“中安第斯高原”与东太平洋的向东俯冲密切相关;后者如青藏高原,具有相对复杂、不均一、多地体拼贴、多期造山、相对热的巨厚地壳组成的造山软基底。研究表明青藏高原的初始高原在白垩纪形成,与班公湖一怒江缝合带的闭合(120~140Ma)有关。而印度一亚洲碰撞(60~50Ma)和印度岩石圈板片平俯冲在青藏高原之下,促使青藏高原整体的抬升至4000~5000m的高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克拉通高原 俯冲型造山高原 碰撞型造山高原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