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1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第四纪冰川演化序列与MIS对比研究的新进展 被引量:69
1
作者 施雅风 王杰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867-884,共18页
近年来,随着多种可对冰川地形进行直接定年的测年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中国第四纪冰川研究取得了新进展,较为突出的是获得了大量与地貌地层关系相符的年代学资料、建立了冰川演化若干典型范例以及进一步确立了青藏高原构造隆升与冰川发育... 近年来,随着多种可对冰川地形进行直接定年的测年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中国第四纪冰川研究取得了新进展,较为突出的是获得了大量与地貌地层关系相符的年代学资料、建立了冰川演化若干典型范例以及进一步确立了青藏高原构造隆升与冰川发育的耦合关系。中国第四纪冰川演化序列与海洋氧同位素阶段(Marine Oxygen Isotope Stage,MIS)比较经历了2000年、2002年两次立案与改进。笔者基于近年来新测得的年代学数据、已建立的冰川演化序列以及青藏高原隆升与冰川发育的耦合关系等新的研究资料,提出了中国冰期与海洋氧同位素阶段比较的2011年改进方案,包括近百万年冰川变化的15个特征时段及其对应的时间与中国冰期名称等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四纪冰川 中国冰期 海洋氧同位素阶段(MIS) 中国西部 中国东部
原文传递
中国冰川旅游发展潜力评价及其空间开发策略 被引量:37
2
作者 王世金 《地理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1528-1542,共15页
从区位交通、资源环境、基础开发及经济社会四个方面出发,构建了中国冰川旅游发展潜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模糊评价赋值与层次分析法,对中国冰川区32个地州市冰川旅游发展潜力进行了综合评估,提出了相应的空间开发策略。结果表明:(1)区位... 从区位交通、资源环境、基础开发及经济社会四个方面出发,构建了中国冰川旅游发展潜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模糊评价赋值与层次分析法,对中国冰川区32个地州市冰川旅游发展潜力进行了综合评估,提出了相应的空间开发策略。结果表明:(1)区位交通潜力较高地区集中于冰川进入性和通达性较好的省会城市及周边地州市,以及具有明显地缘优势的区域;(2)资源环境潜力较高地区位于冰川资源禀赋高、规模大,冰川与周边景观组合条件优越,以及旅游资源富集区域;(3)基础开发潜力较高地区主要包括现已开展冰川旅游的地州市;(4)社会经济发展潜力较高地区集中于省会城市与工业基础较好地区,以及将旅游产业作为支柱产业的地州市。总体上,区位交通条件通达、冰川资源富集、经济社会条件优越,或拥有近域客源市场,或冰川进入性好,或隶属旅游资源富集区的地州市其冰川旅游发展潜力综合指数相对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冰川旅游 潜力评价 空间开发策略
原文传递
40~30kaBP中国特殊暖湿气候与环境的发现与研究过程的回顾 被引量:28
3
作者 施雅风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10,共10页
40~30 ka BP在过去被认为是末次冰期的间冰阶,温度稍高,但仍在冰期内.20世纪90年代西昆仑山古里雅冰芯记录研究首次指出,当时气温可能高出现代4℃,即为以前所不知的间冰期.追踪同期湖泊沉积,孢粉与古生物,黄土与沙漠地区古土壤,石灰岩... 40~30 ka BP在过去被认为是末次冰期的间冰阶,温度稍高,但仍在冰期内.20世纪90年代西昆仑山古里雅冰芯记录研究首次指出,当时气温可能高出现代4℃,即为以前所不知的间冰期.追踪同期湖泊沉积,孢粉与古生物,黄土与沙漠地区古土壤,石灰岩洞穴中石笋,古河道,滨海地区海相沉积等多种记录,集成研究表明,当时青藏高原与西北干旱区有许多淡水大湖,降水量远比现代丰沛,导致外流水系扩大,如青海境内的黄河上游水系形成.暖湿的气候条下,森林分布区向北向西大范围扩展,华南热带喜湿热的陆均松(Dacrydiumsp.)北界移至22°~24°N,表明当时热带气温高于现代2℃左右,降水量也有较大增加.长江下游石笋资料和北方半干旱、半湿润区的植物、古土壤、河道沉积资料均表示降水增加,森林覆盖度大.由于冰川和极地冰盖萎缩,海平面上升,给合若干地区地面沉降,海河下游、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均出现相当规模的海侵.上述涉及全中国的特殊暖湿环境的形成与地球轨道运行岁差周期变化导致中低纬度日射增强,致使温度升高,季风区与西风带降水量都有显著增加关系密切,而植被改善又对温度和湿度有正反馈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40~30kaBP 特殊暖湿气候 古里雅冰芯 岁差周期 季风与西风
下载PDF
基于遥感和GIS的我国季风海洋型冰川区冰碛物覆盖型冰川边界的自动识别 被引量:29
4
作者 宋波 何元庆 +5 位作者 庞洪喜 卢爱刚 宁宝英 院玲玲 张忠林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456-462,共7页
冰碛物覆盖型冰川边界的自动识别是冰川遥感监测的难点,综合遥感图像和DEM等多种数据,提出了一种基于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的改进的半自动集成分类方法.该方法选择NDSI、NDVI作为分类指标,通过栅格DEM反演地表现象,并利用处于热红外波段的... 冰碛物覆盖型冰川边界的自动识别是冰川遥感监测的难点,综合遥感图像和DEM等多种数据,提出了一种基于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的改进的半自动集成分类方法.该方法选择NDSI、NDVI作为分类指标,通过栅格DEM反演地表现象,并利用处于热红外波段的TM6探测地物的热辐射差异,应用栅格图像和GIS进行邻接空间分析,将冰川及冰碛物覆盖型冰川进行区别和分类.选择我国典型的季风海洋型冰川区——贡嘎山地区大量冰碛物覆盖的贡巴冰川作为实例进行研究,取得了较好的分类结果.该方法比Frank Paul提出的方法更适合于我国海洋型冰川的遥感研究,同时也提出了存在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型冰川 冰碛物识别 遥感 地理信息系统 DEM
下载PDF
祁连山摆浪河谷地的冰川地貌与冰期 被引量:22
5
作者 周尚哲 李吉均 +1 位作者 张世强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131-138,共8页
祁连山摆浪河上游是一个以前研究者未曾涉足的地方 ,我们在这里发现 6套保存完好的古冰川沉积和与之对应的冰水阶地以及上覆较厚的黄土堆积 .根据地貌地层学研究和14 C、TL、ESR测年 ,确认它们分别代表了小冰期、新冰期、同位素 2阶段、... 祁连山摆浪河上游是一个以前研究者未曾涉足的地方 ,我们在这里发现 6套保存完好的古冰川沉积和与之对应的冰水阶地以及上覆较厚的黄土堆积 .根据地貌地层学研究和14 C、TL、ESR测年 ,确认它们分别代表了小冰期、新冰期、同位素 2阶段、4阶段、6阶段和 12阶段 6次冰川作用 ,是迄今在祁连山地区发现的相对比较确定的清晰齐全的第四纪冰川序列 .发生于氧同位素 12阶段的中梁赣冰期 ,表明抬升中的祁连山至少于 46 0kaBP前与冰期气候耦合 ,进入了当时的冰冻圈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祁连山 摆浪河 古冰川 冰川地貌 冰期 地貌地层学 冰川作用 碳同位素
下载PDF
天气尺度下丽江季风降水中δ^(18)O变化 被引量:24
6
作者 庞洪喜 何元庆 +4 位作者 卢爱刚 宁宝英 院玲玲 宋波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0期1218-1224,共7页
根据丽江2003年夏季日降水中δ18O资料,结合日平均NCEP/NCAR再分析资料,研究天气尺度下季风降水中δ18O变化.研究发现,丽江夏季日降水中δ18O变化具有显著的“降水量效应”,而“温度效应”不存在.季风活跃期和不活跃期的交替出现可能对... 根据丽江2003年夏季日降水中δ18O资料,结合日平均NCEP/NCAR再分析资料,研究天气尺度下季风降水中δ18O变化.研究发现,丽江夏季日降水中δ18O变化具有显著的“降水量效应”,而“温度效应”不存在.季风活跃期和不活跃期的交替出现可能对天气尺度下δ18O的变化具有显著的影响,同时季风降水的再循环过程可能对季风末期降水中δ18O变化具有显著的影响.这些影响对季风降水中稳定同位素所特有的“降水量效应”产生严重干扰.另外,研究表明丽江夏季天气尺度下δ18O变化主要受大尺度印度低压系统控制.研究结果对于季风区稳定同位素“降水量效应”以及本区古气候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气尺度δ^18O变化 季风降水 丽江
原文传递
季风降水中δ^18O与季风水汽来源 被引量:23
7
作者 庞洪喜 何元庆 +3 位作者 张忠林 卢爱刚 顾娟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0期2263-2266,共4页
利用稳定同位素瑞利分馏模型,根据季风区可降水量与源区可降水量的比率f与季风降水中δ18O之间存在反相关关系这一基本假设,提出了一种确定季风水汽来源的新方法.应用西南季风区典型代表站新德里和东南季风区典型代表站香港夏季同位素资... 利用稳定同位素瑞利分馏模型,根据季风区可降水量与源区可降水量的比率f与季风降水中δ18O之间存在反相关关系这一基本假设,提出了一种确定季风水汽来源的新方法.应用西南季风区典型代表站新德里和东南季风区典型代表站香港夏季同位素资料,对此方法的可行性进行了实例分析验证.结果表明,利用此方法确定的两站点季风降水的水汽来源与基本大气环流背景相吻合.研究结果对于追踪季风水汽来源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季风降水 Δ^18O 水汽来源 稳定同位素 分辨率
原文传递
中国西部山岳冰川MIS3b冰进的初步探讨 被引量:22
8
作者 周尚哲 +3 位作者 刘时银 何元庆 许刘兵 王杰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233-241,共9页
对横断山的沙鲁里山、祁连山东段的冷龙岭、天山西段托木尔峰南麓的阿特奥依纳克河流域等3个地区7个研究点的第四纪冰川作用开展了深入研究,应用ESR测年技术在7个研究点特定的地貌部位共获得12个对应于MIS3(56~36kaBP)的测年结果,... 对横断山的沙鲁里山、祁连山东段的冷龙岭、天山西段托木尔峰南麓的阿特奥依纳克河流域等3个地区7个研究点的第四纪冰川作用开展了深入研究,应用ESR测年技术在7个研究点特定的地貌部位共获得12个对应于MIS3(56~36kaBP)的测年结果,且年龄基本上都对应于MIS3b(54~44kaBP).结合已有的研究资料,并对MIS3气候特征进行综合分析,研究表明:MIS3强大的季风环流带来的丰富降水与MIS3b冷阶段的组合是川西高原的沙鲁里山与祁连山东段冷龙岭MIS3b冰进的主要原因,而天山西段阿特奥依纳克河流域MIS3b冰进则是不稳定的西风波动带来的丰富降水所致.这3个地区沉积有该次冰进的冰碛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更新世 MIS3b冰进 冰碛物 ESR测年 季风环流
下载PDF
东帕米尔公格尔山地区第四纪冰川地貌与冰期 被引量:21
9
作者 王杰 周尚哲 +2 位作者 郑景雄 郭向中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350-361,共12页
公格尔山是帕米高原最大的现代冰川作用中心,第四纪冰期中冰川有较大规模的扩张,留下了形态较完整的冰川沉积.根据冰碛物的分布与风化程度、冰碛地层的接触关系以及表面黄土或土壤发育状况等,应用ESR测年技术,对该地区的第四纪冰川沉积... 公格尔山是帕米高原最大的现代冰川作用中心,第四纪冰期中冰川有较大规模的扩张,留下了形态较完整的冰川沉积.根据冰碛物的分布与风化程度、冰碛地层的接触关系以及表面黄土或土壤发育状况等,应用ESR测年技术,对该地区的第四纪冰川沉积进行了定年,其年龄分别为(13.1±0.8)^(27.0±2.2),(36.4±3.3)^(48.7±5.7),(65.6±6.8)^(86.6±8.9)与(105.6±9.4)^(178.3±17.8)ka.应用地貌地层学原理并结合已有的研究资料,确认公格尔山地区至少经历了6次规模较大的冰进,可分别对应于小冰期、新冰期、MIS2、MIS3中期、MIS4和MIS6.本区末次冰期最盛期发生在末次冰期早冰阶(MIS4)而不是末次冰期晚冰阶(MIS2),且末次冰期间冰阶(MIS3)中期的冰进幅度比MIS2时大.西坡由于特殊地形与急剧气候变化的影响,山麓地带广泛分布的冰碛丘陵可能是多次冰进沉积的产物,而最近一次广泛冰川覆盖山麓地带形成冰碛丘陵的时代对应于MIS3中期.此外,西坡3500m以下风化较深的冰碛可能代表一次更老的冰川作用,与毗邻的慕士塔格山地区第四纪冰川演化序列进行对照,其时代可能代老于倒数第二次冰期.在北坡,老于倒数第二次冰期的冰碛地形因后期的侵蚀破坏而未能得以很好的保存,仅在盖孜检查站西南更高的陡峻位置保存有相应的疑似冰碛残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格尔山 冰川地貌 ESR测年 冰期 冰碛丘陵
原文传递
中国现代冰川平衡线分布特征与末次冰期平衡线下降值研究 被引量:19
10
作者 苏珍 郑本兴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9-19,共11页
青藏高原及周边山地拥有地球上最高大且最广阔的高山高原,是除两极外最大的现代冰川作用中心,这也使得中国成为中低纬度地区现代冰川最发育的国家之一.现代冰川平衡线分布具有纬度地带性特征,在青藏高原上还呈不对称的环状.根据相... 青藏高原及周边山地拥有地球上最高大且最广阔的高山高原,是除两极外最大的现代冰川作用中心,这也使得中国成为中低纬度地区现代冰川最发育的国家之一.现代冰川平衡线分布具有纬度地带性特征,在青藏高原上还呈不对称的环状.根据相关研究资料估算,中国末次冰期最盛期时的冰川面积约为50×10^4km^2,是现代的8.4倍.基于平衡线处年降水量和夏季平均气温(6-8月)之间的相关关系重建的中国西部(105°E以西)末次冰期最盛期时的平衡线分布图与现代的相似.在青藏高原内部与西北部,平衡线下降值在500m以内,小的仅为200~300m;在青藏高原东南边缘下降值约800m,最大可达1000~1200m.天山与阿尔泰山平衡线下降值均在500m左右.中国东部(105。E以东)没有发育现代冰川,仅有数处中高山地,如贺兰山、太白山、长白山与台湾山地保存有确切的末次冰期冰川地形,末次冰期最盛期时的平衡线下降800—900m,大于青藏高原、天山与阿尔泰山地区的下降值.根据中国东部末次冰期的平衡线分布图以及相关的古气候与古环境研究资料,海拔2000m以下的中低山地在第四纪期间任何一次冰川作用中都不具备冰川发育所需的地势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川平衡线高度(ELAs) 末次冰期 中国西部 中国东部
下载PDF
祁连山东段冷龙岭南麓白水河冰碛物ESR测年研究 被引量:18
11
作者 周尚哲 +4 位作者 史正涛 业渝光 张世强 崔建新 许刘兵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110-117,共8页
白水河是祁连山东段冷龙岭南麓大通河的一条支流 ,在其谷口保存有形态较完整的冰川终碛 .终碛剖面中有将该终碛垄分成两次冰川作用的一推积垄 .此次用 ESR测年技术对采自该剖面中的冰碛物进行了测年研究 ,推积垄前部两个样品测得的 ESR... 白水河是祁连山东段冷龙岭南麓大通河的一条支流 ,在其谷口保存有形态较完整的冰川终碛 .终碛剖面中有将该终碛垄分成两次冰川作用的一推积垄 .此次用 ESR测年技术对采自该剖面中的冰碛物进行了测年研究 ,推积垄前部两个样品测得的 ESR年龄为 73.0 ka,5 5 .8ka;推积垄后部靠近推积垄的一个样品 ,测得 ESR年龄为 36 .7ka.所测得的 ESR年龄与终碛垄沉积的新老关系相一致 .经对 ESR测年结果的误差与其可靠性讨论并结合终碛垄沉积关系和推积垄前后的14 C年龄得出 :推积垄前部的冰碛物为末次冰期早期沉积的 ,与深海氧同位素的 4阶段相对应 ;推积垄后部的冰碛物为末次冰期晚期所沉积的 ,可与深海氧同位素的 2阶段相对应 .此结论也进一步验证以往学者所得出的结论 .说明冰碛物可以用 ESR技术进行测年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SR测年 冰碛物 推积垄 末次冰期 石英颗粒 电子自旋共振测年 祁连山 白水河
下载PDF
中国西部不同类型冰川区积雪及其融水径流中稳定同位素比率的时空变化及其气候效应 被引量:18
12
作者 何元庆 庞洪喜 +6 位作者 卢爱刚 章典 张忠林 宁宝英 宋波 院玲玲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22-28,共7页
为了调查和比较我国海洋型、大陆型和极大陆型冰川覆盖区大气降水、冰川、积雪和融水径流系统内稳定同位素比率的时空分布特征和冰雪相变时的现代同位素分馏过程,在2000—2003年间,按照季节和海拔高度分别对玉龙雪山、慕士塔格峰,念青... 为了调查和比较我国海洋型、大陆型和极大陆型冰川覆盖区大气降水、冰川、积雪和融水径流系统内稳定同位素比率的时空分布特征和冰雪相变时的现代同位素分馏过程,在2000—2003年间,按照季节和海拔高度分别对玉龙雪山、慕士塔格峰,念青唐古拉山的桑丹康桑峰以及天山乌鲁木齐河源的1号冰川积雪和冰雪融水径流进行了系统的采样研究.结果表明:在以玉龙雪山为代表的海洋型冰川区,新雪内的1δ8O呈现出显著的时间与空间变化,在冬季表现为“高度效应”,即δ18O值随海拔高度升高和气温降低而降低,反映出冬季风降水的特征;而经过融化的夏季积雪受到“降水量效应”、雪中含水量、蒸发等因素的影响,稳定同位素产生分馏变化“高度效应”空间变化比较复杂,反映出夏季风降水的特征,念青唐古拉山夏季积雪也有相似的特征.在极大陆型冰川分布的慕士塔格山地区和亚大陆型冰川分布的天山乌鲁木齐河源地区,夏季新雪中1δ8O则表现为“高度效应”或者“温度效应”.无论在海洋型冰川或者大陆型冰川分布区,经过融化或正在消融的残余积雪内都有明显的同位素分馏变化,1δ8O值比新雪高.受蒸发作用的影响,冰雪融水在流动过程中,1δ8O随海拔高度的降低、流程和流动时间的增加而增加.由于气候条件的差异,海洋型冰川区冰雪融水相变过程中的同位素分馏和化学作用都比大陆型冰川区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稳定同位素 冰川 积雪 气候效应
下载PDF
沙鲁里山第四纪地貌发育与环境演变 被引量:17
13
作者 周尚哲 许刘兵 +2 位作者 崔建新 张小伟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3期2480-2484,共5页
沙鲁里山地质地貌显示,第三纪晚期形成的夷平面在上新世末第四纪初解体,在夷平面的一些部位出现裂谷盆地,接纳河湖相沉积,这是本区对青藏运动A幕的响应.此后高原持续脉动上升,由于构造断陷作用,兼之金沙江和雅砻江一些大的支流的伸入切... 沙鲁里山地质地貌显示,第三纪晚期形成的夷平面在上新世末第四纪初解体,在夷平面的一些部位出现裂谷盆地,接纳河湖相沉积,这是本区对青藏运动A幕的响应.此后高原持续脉动上升,由于构造断陷作用,兼之金沙江和雅砻江一些大的支流的伸入切割,形成若干断陷-河流谷地以及最早的阶地.至少在昆黄运动后的600-550 kaBP,本区夷平面一般达到约3500-3700 m的高度,与全球冰期气候相迎合,发生横断山系迄今发现的最早的冰川作用.与此同时,本区北部甘孜一带,出现与冰川作用相伴随的黄土沉积.末次冰期时,沙鲁里山已接近现在高度,发生了诸如稻城冰帽、新龙冰帽以及一些巨大的山谷冰川,留下了青藏高原最壮观的冰川堆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夷平面 第四纪 冰川作用 环境演变 湖相沉积 黄土沉积 地貌发育 冰帽 巨大 运动后
原文传递
科其喀尔巴西冰川的近地层基本气象特征 被引量:17
14
作者 韩海 刘时银 +11 位作者 丁永建 邓晓峰 王强 谢昌卫 王建 张勇 李晶 上官冬辉 张鹏飞 牛丽 陈彩苹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967-975,共9页
利用2003—2006年天山托木尔峰地区科其喀尔巴西冰川的考察资料,对该冰川近地层的基本气象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冰川从4月中下旬开始即有明显消融,主消融期为5-9月,1月冰川区的气温最低.冰川中上部的气温直减率较小,说明该处的冰川... 利用2003—2006年天山托木尔峰地区科其喀尔巴西冰川的考察资料,对该冰川近地层的基本气象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冰川从4月中下旬开始即有明显消融,主消融期为5-9月,1月冰川区的气温最低.冰川中上部的气温直减率较小,说明该处的冰川冷效应较弱;而冰川下部较大的气温直减率,则可能主要与消融区连续的表碛覆盖有关.5-9月集中了全年约75%的降水,而冬季的降水稀少.降水的分布存在明显的高低分带,低降水带位于冰川中上部的海拔3 700 m附近,而冰川末端和冰川上部的降水量较大.受地形和下垫面条件的影响,冰川下部的山谷风非常发育,而冰川上部局地环流较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其喀尔巴西冰川 气温直减率 降水 山谷风 表碛
下载PDF
乌鲁木齐河河谷地貌与天山第四纪抬升研究 被引量:12
15
作者 周尚哲 焦克勤 +3 位作者 张世强 崔建新 许刘兵 《中国科学(D辑)》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57-162,T002,共7页
乌鲁木齐河谷出山口分布400多米厚的沙尔巧克砾石层,是本段天山隆升形成的磨拉石建造.一次扩大边界的构造抬升事件使沙尔巧克砾石层堆积终止,于其前缘发生褶皱断裂,并开始下切.砾石层顶部测年表明,这一时间发生于1148kaBP,应该是天山对... 乌鲁木齐河谷出山口分布400多米厚的沙尔巧克砾石层,是本段天山隆升形成的磨拉石建造.一次扩大边界的构造抬升事件使沙尔巧克砾石层堆积终止,于其前缘发生褶皱断裂,并开始下切.砾石层顶部测年表明,这一时间发生于1148kaBP,应该是天山对青藏高原昆-黄运动的响应.此后是河流反复切割和堆积的阶地形成时期,共形成9级阶地.运用ESR和TL测年技术,第3级阶地与后峡至二营第2级阶地堆积于氧同位素6阶段,5,6级阶地分别堆积于338ka和562~591kaBP.同位素12阶段发生最早的高望峰冰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鲁木齐河 河谷地貌 ESR测年 天山抬升 第四纪 沙尔巧克砾石层 氧同位素
原文传递
乌鲁木齐河源冰碛物的ESR测年研究 被引量:12
16
作者 周尚哲 +3 位作者 崔建新 焦克勤 业渝光 许刘兵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737-743,共7页
应用ESR测年技术对采自乌鲁木齐河源区上望峰、下望峰与高望峰的冰碛物进行了测年 ,上望峰冰碛年代为 (35± 3 .5)kaBP ;下望峰冰碛 3个年代分别为 (1 71 .1± 1 7)kaBP、(1 76± 1 8)kaBP、(1 84.7± 1 8)kaBP ;高望... 应用ESR测年技术对采自乌鲁木齐河源区上望峰、下望峰与高望峰的冰碛物进行了测年 ,上望峰冰碛年代为 (35± 3 .5)kaBP ;下望峰冰碛 3个年代分别为 (1 71 .1± 1 7)kaBP、(1 76± 1 8)kaBP、(1 84.7± 1 8)kaBP ;高望峰冰碛年代为 (459.7± 46)kaBP .经对ESR测年结果的可靠性讨论并结合地貌地层与已有的1 4C年代、ESR年代数据得出 :上望峰冰碛沉积于MIS 2相对应的末次冰期晚期 ;下望峰冰碛系两次冰川作用沉积的 ,公路之上冰碛于MIS 4相对应的末次冰期早期沉积的 ,以下老的冰碛沉积于MIS 6相对应的冰期 ;河源区最老的冰碛高望峰冰碛形成于MIS 1 2相对应的冰期 .高望峰冰碛年代同时还表明本段天山至少于此时已经上升到与当时冰川气候相耦合的高度 ,进入了冰冻圈 ,开始发育冰川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SR测年 冰碛物 乌鲁木齐河 天山 电子自旋共振测年 冰冻圈 冰川 气候
下载PDF
气候变化背景下山地冰川旅游适应对策研究——以玉龙雪山冰川地质公园为例 被引量:15
17
作者 王世金 何元庆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207-213,共7页
相对于极地和高纬度冰川,山地冰川拥有更为优越的地理优势与客源市场条件,加之山地冰川极高的自然与文化遗产价值,以及对旅游业带来的巨大经济收益,历来备受各国商业媒体、政府部门和旅游者的关注.目前,全世界已有50多处山地冰川被成功... 相对于极地和高纬度冰川,山地冰川拥有更为优越的地理优势与客源市场条件,加之山地冰川极高的自然与文化遗产价值,以及对旅游业带来的巨大经济收益,历来备受各国商业媒体、政府部门和旅游者的关注.目前,全世界已有50多处山地冰川被成功开发为著名旅游目的地.然而,全球变暖却严重影响着山地冰川旅游及其周边环境,按照目前山地冰川的加速消融趋势,部分山地冰川的自然文化景观质量将明显减弱乃至消失.另外,气候变暖也将不可避免地影响着山地生态系统、冰上旅游线路和冰川体验项目.同时,冰川消融或消失也将明显导致冰川旅游目的到访人数的下降和地方经济收益的缩减.基于以上原因,以玉龙雪山冰川地质公园为例,分析了玉龙雪山典型冰川旅游资源的消退趋势,提出了未来玉龙雪山冰川旅游应对全球变暖的响应机制和适应对策,以期对国内外山地冰川旅游应对气候变暖有所裨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暖 山地冰川旅游 适应对策
下载PDF
甘孜绒坝岔古冰川演化与黄土古土壤对比研究 被引量:14
18
作者 许刘兵 周尚哲 +3 位作者 李昌爱 崔建新 业渝光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504-509,共6页
横断山脉绒坝岔,保留有从倒数第二次冰期到新冰期的较完整的冰川沉积序列.对冰碛物进行了ESR测年,其分别形成于5 6kaBP、新冰期与末次冰期之间、16.3kaBP、18.7kaBP、43.7kaBP以及倒数第二次冰期.TL测年结果显示,甘孜雅砻江江畔阶地黄... 横断山脉绒坝岔,保留有从倒数第二次冰期到新冰期的较完整的冰川沉积序列.对冰碛物进行了ESR测年,其分别形成于5 6kaBP、新冰期与末次冰期之间、16.3kaBP、18.7kaBP、43.7kaBP以及倒数第二次冰期.TL测年结果显示,甘孜雅砻江江畔阶地黄土从末次冰期之初开始堆积,结合甘孜黄土古土壤序列代用指标的综合分析,发现绒坝岔冰碛物形成年代与甘孜剖面黄土、古土壤沉积年代有较好的对应关系.末次冰盛期(LGM),绒坝岔冰碛垄走向有一次接近90°的改变;末次冰期间冰段,对应于MIS3b,其冰川规模甚至超过了LGM时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绒坝岔冰川 横断山脉 ESR测年 黄土沉积 横断山脉 古土壤
下载PDF
天山托木尔河流域第四纪冰川沉积序列及其初步年代学 被引量:14
19
作者 王杰 上官冬辉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628-633,共6页
托木尔河源于天山最大现代冰川作用中心托木尔峰西南坡的托木尔冰川,在第四纪冰期与间冰期的气候旋回中,遗留下了5套形态较为完整的冰川沉积.应用ESR测年技术对第一与第二级冰碛阶地(对应于第三套冰碛中地形较完整部分的冰碛,分布在托... 托木尔河源于天山最大现代冰川作用中心托木尔峰西南坡的托木尔冰川,在第四纪冰期与间冰期的气候旋回中,遗留下了5套形态较为完整的冰川沉积.应用ESR测年技术对第一与第二级冰碛阶地(对应于第三套冰碛中地形较完整部分的冰碛,分布在托木尔河大桥与古库瓦河汇合口之间)以及第五套最高冰碛平台进行测年,依据初步的测试结果并结合地貌地层学原理可得出:5套冰碛分别形成于小冰期、新冰期、末次冰期、MIS6和MIS12,每次冰川作用过程中还包含着若干次级的冰川波动.根据现存的冰碛地形可推得:新冰期、末次冰期与MIS6时的冰川为山谷冰川,规模最盛时冰川长分别为47 km、60 km、≥70 k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川地貌 冰期与间冰期旋回 海洋氧同位素阶段(MIS) 天山
下载PDF
中国第四纪冰川研究的现状与争议——兼记首届“中国第四纪冰川与环境变化”研讨会 被引量:13
20
作者 王杰 殷秀峰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19-125,共7页
冰川是塑造地表形态最积极的外营力之一,对第四纪冰期与间冰期旋回中冰川进退留下的丰富且形态独特的冰川地形的研究,不仅能重建古冰川时空演化的规律,在构造活跃的山区还可为山体抬升提供重要的理论参考.2012年8月,中国从事冰川地貌与... 冰川是塑造地表形态最积极的外营力之一,对第四纪冰期与间冰期旋回中冰川进退留下的丰富且形态独特的冰川地形的研究,不仅能重建古冰川时空演化的规律,在构造活跃的山区还可为山体抬升提供重要的理论参考.2012年8月,中国从事冰川地貌与环境变化研究的学者相聚兰州,总结了以技术定年为主要特征的第四纪冰川研究新阶段取得的成绩与突破,并探讨了现阶段工作的重点及未来的发展方向.与会代表认为,可对冰川地形进行直接定年的测年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促进了我国第四纪冰川研究的发展,现阶段及今后应着重加强与开展如下几个方面工作:1)精确年代学框架的建立是现阶段我国第四纪冰川研究的重点;2)青藏高原及周边山地最老冰碛的追溯及其年代测定是回答我国第四纪冰川开始发育的关键,也是理解青藏高原构造抬升与冰期气候耦合的内在要求;3)我国东部(105°E以东)第四纪冰川与环境问题需作进一步的研究与澄清,科普工作亟待加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四纪冰川 冰川地貌 冰期与间冰期旋回 青藏高原 中国东部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