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9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臭氧化-生物活性炭技术试验研究 被引量:27
1
作者 张金松 《给水排水》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29-31,共3页
根据我国地表水源普遍受到污染的现状 ,通过人工配水 ,考察了臭氧化 生物活性炭与普通生物活性炭两种不同工艺的处理效果。试验结果表明 ,臭氧生物活性炭比普通生物活性炭能够更有效地去除有机物 ,其脱色、除浊能力亦优于普通生物活性... 根据我国地表水源普遍受到污染的现状 ,通过人工配水 ,考察了臭氧化 生物活性炭与普通生物活性炭两种不同工艺的处理效果。试验结果表明 ,臭氧生物活性炭比普通生物活性炭能够更有效地去除有机物 ,其脱色、除浊能力亦优于普通生物活性炭 ,证明了臭氧化、生物氧化、活性炭吸附的三者协同作用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度净化 臭氧化 生物活性炭 地表水 水源 污染 试验
下载PDF
微涡旋混凝低脉动沉淀技术处理低温低浊水 被引量:21
2
作者 宋学峰 +3 位作者 金昌锦 王鹤立 徐立群 赵锰 《中国给水排水》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17-19,共3页
依据低温低浊水的特点,对其处理过程中的亚微观传质及絮凝过程中的动力特性进行分析,并通过试验结果阐明了该技术的可应用性和实用性以及低耗高效的特点。
关键词 低温低浊水 惯性效应 微涡旋 低脉动 沉淀技术
下载PDF
生物膜-活性污泥共生系统处理屠宰废水的研究 被引量:12
3
作者 李建政 +2 位作者 张金松 李军 潘志锋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424-427,共4页
以屠宰废水为原水 ,对生物膜 -活性污泥共生系统的传质机理及工程应用进行了分析 .该工艺以形成泥膜共生系统为基础 ,通过受限工艺约束多相流的水力半径 ,从而强化物系的宏观和亚微观传质 ,促进物相接触 ,使污水好氧处理中多相物系处于... 以屠宰废水为原水 ,对生物膜 -活性污泥共生系统的传质机理及工程应用进行了分析 .该工艺以形成泥膜共生系统为基础 ,通过受限工艺约束多相流的水力半径 ,从而强化物系的宏观和亚微观传质 ,促进物相接触 ,使污水好氧处理中多相物系处于高分散系状态以实现高传质 ,提高处理效率 .在利用泥膜共生系统的好氧强化传质技术处理屠宰废水的应用中 ,当气水比为 12∶1、水力停留时间 4h、进水CODCr质量浓度 80 0~ 2 2 0 0mg/L、CODCr负荷达 8~ 9kgCOD/(m3 ·d)时 ,CODCr去除率平均达 95 % ,BOD5去除率 >97% ,SS去除率在 95 %以上 .实践证明 ,该工艺处理效率高 ,效果稳定 ,运行安全可靠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膜—活性污泥共生系统 屠宰废水处理 多相物系 受限传质 好氧处理
下载PDF
改良A^2/O对低C/N城市污水的脱氮除磷研究 被引量:14
4
作者 刘明超 +2 位作者 辛晓东 胡惠秩 赵聪 《水处理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84-87,共4页
针对牡丹江城市污水低C/N水质特点,依据现有污水处理厂广泛应用的A^2/O工艺,提出一种改良A^2/O工艺,并投加填料以期解决脱氮除磷过程中存在的碳源竞争、污泥龄矛盾等问题。通过控制回流至预缺氧段的污泥量,回流体积比为15%时,获得最释... 针对牡丹江城市污水低C/N水质特点,依据现有污水处理厂广泛应用的A^2/O工艺,提出一种改良A^2/O工艺,并投加填料以期解决脱氮除磷过程中存在的碳源竞争、污泥龄矛盾等问题。通过控制回流至预缺氧段的污泥量,回流体积比为15%时,获得最释磷效果,并探讨了其对除磷效果的影响作用,考察至好氧段的污泥回流量与好氧段NH_3-N去除的关系,并分析了缺氧段硝化液回流量对TN去除的影响,污泥回流体积比为50%时,达到最佳效果,硝化液回流体积比为2.5时,获得最佳处理效果;同时研究了投加填料后污泥龄的调整对工艺脱氮除磷的影响。改良A^2/O工艺能够有效地解决反硝化细菌和厌氧释磷菌对有机物的竞争,通过投加填料可有效缓解脱氮与除磷之间存在的污泥龄矛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良A2O 低C/N 填料 脱氮除磷
下载PDF
南方低浊高藻水的网格絮凝工艺优化 被引量:10
5
作者 崔福义 徐勇鹏 +2 位作者 汪义强 张晓红 《中国给水排水》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8-11,共4页
南方水库水多呈低浊高藻特征 ,根据速度梯度理论设计的传统网格絮凝池对其处理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依据微涡漩理论对传统网格絮凝池进行了改造 ,结果表明它能降低沉后水浊度 ,提高对CODMn和藻类的去除效率。等效粒径和分形维数的研究... 南方水库水多呈低浊高藻特征 ,根据速度梯度理论设计的传统网格絮凝池对其处理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依据微涡漩理论对传统网格絮凝池进行了改造 ,结果表明它能降低沉后水浊度 ,提高对CODMn和藻类的去除效率。等效粒径和分形维数的研究结果表明 ,改型池内形成的絮体粒径大且密实、沉降性好 ,此外改型池的水头损失和药耗也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浊高藻水 改型网格絮凝池 微涡漩 等效粒径 分形维数
下载PDF
高分散、高传质好氧生化反应器的处理效果 被引量:5
6
作者 范潇梦 王绍文 +5 位作者 王鹤立 赵锰 赵立功 李文杰 潘志锋 《中国给水排水》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46-48,共3页
采用高分散系高传质好氧生化反应器对中高浓度废水进行了直接好氧曝气处理 ,结果表明该工艺曝气均匀 ,能够避免曝气死区 ,曝气池中的污水、活性污泥、气泡在强烈的湍动下处于高分散状态 ,大大提高了传质速率 ,从而缩短了曝气池的停留时... 采用高分散系高传质好氧生化反应器对中高浓度废水进行了直接好氧曝气处理 ,结果表明该工艺曝气均匀 ,能够避免曝气死区 ,曝气池中的污水、活性污泥、气泡在强烈的湍动下处于高分散状态 ,大大提高了传质速率 ,从而缩短了曝气池的停留时间 ,节约了气量 ,并且出水完全能够达到行业标准 ,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高浓度废水 受限曝气 湍流剪切 传质
下载PDF
油田采出废水的强化混凝沉淀处理 被引量:6
7
作者 赵立功 +4 位作者 赵锰 艾恒雨 王绍文 刘锐人 夏志昌 《中国给水排水》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80-82,共3页
针对油田采出废水的水质特点 ,进行了强化混凝沉淀工艺的试验。结果表明 ,通过加强亚微观传质扩散及控制微涡漩离心惯性效应可大幅加强有效碰撞和缩短絮凝时间、显著节省药耗。
关键词 油田采出废水 惯性效应 混凝 水质
下载PDF
改性活化硅酸净化低温、低浊水 被引量:5
8
作者 王银涛 艾恒雨 《中国给水排水》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1期39-40,共2页
 比较了投加聚铝PAC+改性活化硅酸(改性水玻璃)与单独投加PAC、投加PAC+活化硅酸净化低温、低浊水的效果。生产应用表明,改性活化硅酸的使用可提高30%的产水量,降低50%的混凝剂投加量,降低净化成本约15%。
关键词 改性活化硅酸 助凝剂 混凝剂
下载PDF
网络信息技术发展对传统高等教育模式的影响分析 被引量:8
9
作者 崔崇威 +1 位作者 梁恒 连洋 《教育教学论坛》 2011年第32期199-201,共3页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传统的高等教育模式的局限性越来越突出。在新科技高速发展的条件下,网络技术对传统高等教育的模式产生深远和根本性的影响。网络技术为高等教育提供了崭新的教育手段和技术,同时使教师完成从文化知识传授者向...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传统的高等教育模式的局限性越来越突出。在新科技高速发展的条件下,网络技术对传统高等教育的模式产生深远和根本性的影响。网络技术为高等教育提供了崭新的教育手段和技术,同时使教师完成从文化知识传授者向知识体系建构者的转换、从教育教学管理者向人际关系的艺术家的转换,而在教育方式和方法上,灌输式的、被动的教育方式向自主性和灵活性的教育方式转变,在办学形式上,从单一的全日制教育向着多层次、多形式、多规格的教育转变。同时,网络信息技术可以促进学生智商开发,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我精神,发展学生的个性,为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提供基础,但是,网络教育时代,如何避免个性发展到极至、增强协作精神需要高度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信息技术 高等教育 数字化 模式
下载PDF
过量储存-SND作用脱氮特性及机理研究 被引量:4
10
作者 李军 王淑莹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84-188,共5页
对序批式生物膜法工艺中所表现出来的脱氮特性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过量储存-SND脱氮作用机理,厌氧段脱氮主要靠生物膜对含碳氮有机物的过量储存作用;好氧段脱氮主要靠生物膜的SND作用,反硝化的有机碳源主要为生物膜中在厌氧段过量储存... 对序批式生物膜法工艺中所表现出来的脱氮特性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过量储存-SND脱氮作用机理,厌氧段脱氮主要靠生物膜对含碳氮有机物的过量储存作用;好氧段脱氮主要靠生物膜的SND作用,反硝化的有机碳源主要为生物膜中在厌氧段过量储存的有机碳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序批式反应器 生物脱氮 SND 过量储存
下载PDF
聚丙烯与沸石填料曝气生物滤池处理生活污水的研究 被引量:6
11
作者 姜涛 +1 位作者 吕炳南 张杰 《给水排水》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158-161,共4页
进行上向流单级曝气生物滤池处理生活污水的试验,对聚丙烯与沸石填料的处理效果和附着微生物特性进行比较。在BOD5容积负荷为3 kg BOD5/(m3.d),NH3—N表面负荷为0.5 gNH3—N/(m2.d),气水比为10∶1的室温运行状况下,聚丙烯与沸石填料滤池... 进行上向流单级曝气生物滤池处理生活污水的试验,对聚丙烯与沸石填料的处理效果和附着微生物特性进行比较。在BOD5容积负荷为3 kg BOD5/(m3.d),NH3—N表面负荷为0.5 gNH3—N/(m2.d),气水比为10∶1的室温运行状况下,聚丙烯与沸石填料滤池对CODCr的去除效率均达到85%以上,二者差异不大。聚丙烯填料滤池对NH3—N和TN去除率分别为87%和36%;由于沸石的离子交换作用和内部的缺氧环境,滤池的硝化作用和TN的去除率分别提高了11%和19%。两种填料生物量和生物活性变化趋势相似,随着水流方向生物量逐渐降低,生物活性呈现明显的倒V形,微生物活性在有机物由富集转向缺乏时达到最高。试验结果表明,沸石填料的特殊结构更有利于提高工艺的脱氮效果,与聚丙烯填料相比更适合用于曝气生物滤池处理生活污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曝气生物滤池 聚丙烯填料 沸石填料 处理效果 生物特性
下载PDF
基于动力学与分形分析的絮凝控制新指标 被引量:8
12
作者 魏希柱 +1 位作者 姜涛 张杰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1577-1580,共4页
针对以速度梯度为核心的传统絮凝工艺动力学研究存在的理论与应用上的不足,通过对湍流水体中絮凝体的受力分析,表明在絮凝工艺中特征尺度量级的涡旋起重要作用,其离心惯性效应是絮凝体碰撞凝聚的动力学致因;通过对絮凝工艺的动力学传质... 针对以速度梯度为核心的传统絮凝工艺动力学研究存在的理论与应用上的不足,通过对湍流水体中絮凝体的受力分析,表明在絮凝工艺中特征尺度量级的涡旋起重要作用,其离心惯性效应是絮凝体碰撞凝聚的动力学致因;通过对絮凝工艺的动力学传质过程影响因素的分析,利用数学分析方法,确定了絮凝体密度正比于水流的剪切强度;通过对絮凝体的形态分析,确定了絮凝体强度反比于水体剪切强度.进而提出一个基于动力学与形态学分析的新絮凝控制指标Fr0,完善了传统絮凝控制理论,可望为工程设计提供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絮凝 惯性效应 动力学 剪切强度
下载PDF
臭氧接触装置的传质与吸收试验研究 被引量:6
13
作者 张金松 李伟光 +2 位作者 马放 袁纯英 《哈尔滨建筑大学学报》 1997年第2期75-79,共5页
根据对臭氧接触反应装置影响吸收与传质的主要因素进行的试验研究,归纳出不同孔径扩散器气泡直径与空塔气速关系的经验公式,并对进气中臭氧浓度、鼓泡塔的水力停留时间、水深与臭氧吸收率的关系进行了试验和分析。
关键词 给水处理 臭氧接触 鼓泡塔 臭氧吸收率
下载PDF
PAC投加对絮体破碎后再絮凝特性和颗粒去除的影响 被引量:8
14
作者 刘剑 +4 位作者 何开帆 于淼 董志虎 袁一星 张杰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3-18,共6页
为改善絮体破碎后的再絮凝能力,提高颗粒的去除效率,以西宁地区低温低浊水为研究对象,通过光学检测仪器及数学拟合方式,分析补投聚合氯化铝(PAC)对破碎后絮体粒径与分布、生长速率变化的影响,描述颗粒及浊度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随PA... 为改善絮体破碎后的再絮凝能力,提高颗粒的去除效率,以西宁地区低温低浊水为研究对象,通过光学检测仪器及数学拟合方式,分析补投聚合氯化铝(PAC)对破碎后絮体粒径与分布、生长速率变化的影响,描述颗粒及浊度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随PAC补投量的升高,絮体粒径和生长速率均先增大后减小,各自达到峰值所需补投药量分别为4和6 mg/L;剩余浊度和颗粒数先降低后升高,最低时可分别降至0.79 NTU、90个·m L^-1.补投2 mg/L药剂后,280-630μm絮体颗粒体积分数由22.85%增大到46.36%,4-35μm絮体颗粒体积分数由1.21%减小至0.19%,再絮凝后絮体平均粒径为400μm,大于未破碎前的370μm,粒径增长率为8.11%,絮体生长速率为77.26μm/min.补投PAC可促进絮体破碎后的再絮凝,提高浊度及颗粒数的去除效果,可有效改善实际工程絮凝工艺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絮凝体破碎 再絮凝 聚合氯化铝 粒径分布 颗粒数
下载PDF
受限曝气式活性污泥法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5
15
作者 王鹤立 郭晓 +1 位作者 徐立群 《哈尔滨建筑大学学报》 1999年第6期121-125,共5页
以制革废水为试验原水 ,对受限曝气的机理及处理效果进行了试验研究 ,结果表明 ,采用受限曝气方式 ,可强化混合液物相传质效率、提高能量的利用率、节省供气量 ,并使活性污泥微生物在低温下可保持较高的生化反应效率 ,利用受限曝气式活... 以制革废水为试验原水 ,对受限曝气的机理及处理效果进行了试验研究 ,结果表明 ,采用受限曝气方式 ,可强化混合液物相传质效率、提高能量的利用率、节省供气量 ,并使活性污泥微生物在低温下可保持较高的生化反应效率 ,利用受限曝气式活性污泥法处理制革废水在高有机负荷条件下 ,气水比仅为8~9 ,出水BOD5 浓度小于20mg/L ,明显优于完全混合式活性污泥处理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受限曝气 制革废水 活性污泥法
下载PDF
好氧处理工艺传质强化的机理与应用研究 被引量:4
16
作者 李军 +2 位作者 张金松 李建政 杨海燕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432-435,共4页
依据惯性效应理论研究了传统污水好氧处理工艺传质强化过程 .研究表明 ,提高传统工艺曝气均匀度和控制多相物系中微涡漩的离心惯性效应 ,可有效促进物相接触传质和相界面更替 ,为活性污泥 (或生物膜 )有机底质与氧气进行生化反应提供良... 依据惯性效应理论研究了传统污水好氧处理工艺传质强化过程 .研究表明 ,提高传统工艺曝气均匀度和控制多相物系中微涡漩的离心惯性效应 ,可有效促进物相接触传质和相界面更替 ,为活性污泥 (或生物膜 )有机底质与氧气进行生化反应提供良好动力条件 ,从而提高反应效率 ,缩短生化反应历程 .该工艺在试验及实际工程应用中氧利用率最高可达 4 8% ,COD容积负荷 8 1— 9 0kg (m3 ·d) .在处理屠宰废水的实际应用中 ,当气水比为 12∶1,水力停留时间 4h ,进水CODCr浓度 80 0— 2 2 0 0mg L ,CODCr负荷达 8— 9kg (m3 ·d)时 ,CODCr去除率平均达 95 % ,BOD5去除率大于 97% ,SS去除率在 95 %以上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好氧处理工艺 传质强化 应用 机理 惯性效应理论 污水处理
下载PDF
强化絮凝工艺中絮凝体特征参数分析与研究 被引量:3
17
作者 常颖 张金松 +3 位作者 王宝贞 汪义强 黄晓东 《给水排水》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33-36,共4页
通过对混凝反应过程中絮凝体特征参数,即粒径分布、平均粒径、分形维数的分析,进行强化絮凝网格与普通网格絮凝型式的比较,从而对絮凝过程中强化絮凝网格的微涡旋及动力学控制指标对絮凝体形成的影响给出定量描述,并以此为基础优化絮凝... 通过对混凝反应过程中絮凝体特征参数,即粒径分布、平均粒径、分形维数的分析,进行强化絮凝网格与普通网格絮凝型式的比较,从而对絮凝过程中强化絮凝网格的微涡旋及动力学控制指标对絮凝体形成的影响给出定量描述,并以此为基础优化絮凝网格技术,改善混凝处理效果,实现1 NTU的沉后水浊度控制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絮凝体 絮凝工艺 混凝反应 混凝处理 絮凝过程 粒径分布 改善 水浊度 基础 特征参数
下载PDF
高分散系、高传质均匀受限曝气处理制革废水研究 被引量:3
18
作者 王绍文 王鹤立 +1 位作者 徐立群 《中国给水排水》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8期1-5,共5页
阐述了受限曝气的动力学特点,并进行了处理制革废水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均匀受限曝气所实现的高分散系、高传质的好氧生化体系对有机性废水的处理效率高,能耗低,切实可行。
关键词 制革废水 好氧工艺 受限曝气 质量传递 废水处理
下载PDF
微波-碱改性粉煤灰钝化贮存污泥中Cu、Zn的研究 被引量:5
19
作者 边靖 王艳芳 +3 位作者 袁一星 刘甜甜 唐建 《中国给水排水》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3期91-95,共5页
针对国内粉煤灰产量大、贮存污泥量大的现状,开展了利用改性粉煤灰固定贮存污泥中主要重金属的研究。采用"微波-碱"方法对粉煤灰进行改性,利用扫描电镜、红外光谱、X射线衍射、X射线荧光光谱和比表面积测定等手段,对粉煤灰改... 针对国内粉煤灰产量大、贮存污泥量大的现状,开展了利用改性粉煤灰固定贮存污泥中主要重金属的研究。采用"微波-碱"方法对粉煤灰进行改性,利用扫描电镜、红外光谱、X射线衍射、X射线荧光光谱和比表面积测定等手段,对粉煤灰改性前后的物化性质进行分析,并考察其改性后对贮存污泥中Cu和Zn的钝化效果。结果表明,在微波功率为400 W、辐照10 min、NaOH浓度为6 mol/L、浸渍时间为3 h、碱灰比为5:1的条件下,获得的粉煤灰具有最大比表面积,并生成了新的矿物质Ca_2SiO_4,增加了新的表面基团。该改性粉煤灰有利于贮存污泥中的重金属Cu和Zn向稳定态转化,钝化效果优于未改性粉煤灰;当改性粉煤灰的添加量为40%时(扣除干释作用),钝化7 d,污泥中Cu和Zn的各种形态已达到稳定化,且所占比例不随时间的推移而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粉煤灰 微波-碱改性 污泥 重金属 钝化
原文传递
浑河流域贮存污泥成分特征及演变规律分析 被引量:5
20
作者 刘甜甜 崔崇威 +1 位作者 唐建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276-283,共8页
随着城镇化的加速,浑河流域贮存污泥堆积量逐年增加,对环境产生潜在而长期的威胁.为了实现贮存污泥的资源化、无害化处理,开展了贮存污泥成分特征及其随时间变化规律分析.本研究分析了基本理化性质[含水率、pH、挥发性有机物(VS)、总碱... 随着城镇化的加速,浑河流域贮存污泥堆积量逐年增加,对环境产生潜在而长期的威胁.为了实现贮存污泥的资源化、无害化处理,开展了贮存污泥成分特征及其随时间变化规律分析.本研究分析了基本理化性质[含水率、pH、挥发性有机物(VS)、总碱度]、营养元素指标(TC、TN、C/N、TK、TP)、微生物组成、重金属含量及形态等指标.结果表明VS及各种营养元素含量均呈现下降的趋势;含水率规律性不明显;pH稳定在7左右;细菌在微生物中占绝对优势,约占90%,厌氧微生物含量增加;Cu、Zn、Cr、Ni、Pb、Cd、As、Hg等重金属含量及形态并未呈现明显的规律性变化,重金属形态主要以残渣态等稳定态存在;Cu的含量超过GB 4284-1984中Cu的最高限值,因此贮存污泥农用风险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贮存污泥 污泥特征 变化规律 农用风险 资源化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