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61篇文章
< 1 2 1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我国八个大中城市院前急救流行病学调查分析 被引量:94
1
作者 张在其 骆福添 +23 位作者 陈兵 陈锋 公保才旦 黄力 柯俊 赖欣 李继良 李金年 林才经 刘向 陆家韬 孟庆华 宁哗 裴雅春 孙文会 熊悦安 张斌 赵兴吉 欧阳文伟 陈文标 陈玮莹 郭彦池 杨正飞 黄子通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1130-1136,共7页
目的 调查我国大中城市院前急救患者流行病学情况,探讨院前急救病例特点.方法 从我国8个大中城市急救中心系统数据库中导出2008年度全部数据,就其有完整记录的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院前急救组调度时间、到达时间、现场时间、返... 目的 调查我国大中城市院前急救患者流行病学情况,探讨院前急救病例特点.方法 从我国8个大中城市急救中心系统数据库中导出2008年度全部数据,就其有完整记录的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院前急救组调度时间、到达时间、现场时间、返回时间、出车总时间、急救半径分别为(2.16±1.10)min,(14.01±6.82)min,(12.12±5.96)min,(14.08±6.85)min,(42.34±20.21)min和(8.50±4.18)km,院前非死亡组分别为(2.19±1.13)min,(14.15±7.14)min,(11.60±6.72)min,(14.92±6.89)min,(41.86±19.53)min和(8.63±4.31)km,院前死亡组分别为(2.10±1.08)min,(13.68±7.14)min,(25.25±12.34)min,(13.75±6.48)min,(54.74±25.47)min和(7.86±3.91)km,院前非心脏性猝死组分别为(2.09±1.03)min,(13.58±6.78)min,(25.53±12.34)min,(13.60±6.54)min,(53.79±23.77)min和(7.67±3.86)km,院前心脏性猝死组分别为(2.12±1.02)min,(14.10±7.05)min,(24.79±12.08)min,(13.79±6.61)min,(54.80±25.36)min和(7.90±3.92)km.院前死亡组的调度时间、到达时间、返回时间、急救半径均明显小于院前非死亡组,前组的现场时间、出车总时间均明显大于后者(P<0.05或P<0.01).院前心脏性猝死组的调度时间、返回时间与院前非心脏性猝死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前组的到达时间、出车总时间、急救半径均明显大于后组,而现场时间明显小于后组(P<0.05或P<0.01).(2)院前急救组、院前非死亡组、院前死亡组、院前非心脏性猝死组、院前心脏性猝死组的病例数均以第一季度为最多,其最少时间段分别是4:00-6:00、4:00-6:00、4:00-6:00、22:00-24:00、2:00-4:00,其最多时间段分别是20:00-22:00、20:00-22:00、8:00-10:00、2:00-4:00、8:00-10:00.(3)在241 876例院前急救病例中,创伤类患者是院前急救中最多的,年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院前急救 院前死亡 心脏性猝死 流行病学分析 大中城市 创伤 神经系统 循环系统 消化系统 呼吸系统 中毒
原文传递
呼伦贝尔不同草地类型土壤微生物量及土壤酶活性研究 被引量:84
2
作者 文都日乐 李刚 +4 位作者 张静妮 赖欣 易津 范国艳 杨殿林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94-102,共9页
以呼伦贝尔5种不同草地类型(线叶菊草原、贝加尔针茅草原、羊草草原、大针茅草原、克氏针茅草原)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不同草地类型土壤理化性状、土壤微生物数量、土壤微生物量、土壤酶活性的变化特征及其相互关系。研究表明,各类菌群数... 以呼伦贝尔5种不同草地类型(线叶菊草原、贝加尔针茅草原、羊草草原、大针茅草原、克氏针茅草原)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不同草地类型土壤理化性状、土壤微生物数量、土壤微生物量、土壤酶活性的变化特征及其相互关系。研究表明,各类菌群数量分布在5种草地中均为细菌>放线菌>真菌,但不同菌群数量及区系组成在各草地类型间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细菌数量在5种草地中依次为:羊草>贝加尔针茅>克氏针茅>线叶菊>大针茅,真菌数量依次为:线叶菊>克氏针茅>羊草>贝加尔针茅>大针茅,放线菌数量依次为:克氏针茅>羊草>线叶菊>贝加尔针茅>大针茅。土壤微生物量碳、氮(SMBC、SMBN)在不同草地类型间差异显著(P<0.05),线叶菊草原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均显著高于其他草地类型(P<0.05),其中大针茅草原、羊草草原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均较低。研究还表明,各草地类型土壤酶活性的垂直分布均表现为表层土壤(0~10cm)酶活性大于下层土壤(10~20cm)酶活性,不同草地类型间土壤酶活性亦存在显著差异(P<0.05),线叶菊草原土壤过氧化氢酶和转化酶活性均显著高于贝加尔针茅草原和大针茅草原;土壤脲酶活性以克氏针茅草原最高,且与线叶菊草原、贝加尔针茅草原和大针茅草原差异显著;而土壤磷酸酶活性则为羊草草原显著高于其他样地。相关分析结果表明,不同草地类型土壤微生物数量、土壤微生物量、土壤酶活性、土壤理化性状之间均存在相关性,从回归分析得出的2个方程可知,土壤微生物量碳随着土壤含水量、细菌数量的增加而增加,随着土壤磷酸酶活性的增加而降低;土壤微生物量氮则随着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增加而增加,而随着土壤磷酸酶活性与土壤容重的增加而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呼伦贝尔 草地类型 土壤理化性状 土壤微生物量 土壤酶活性
下载PDF
广州市97 823例院前急救患者流行病学分析 被引量:57
3
作者 张在其 陈文标 +8 位作者 陈玮莹 郭彦池 符岳 杨正飞 方向韶 蒋龙元 黄子通 赖欣 黄力 《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99-103,共5页
目的 调查广州市院前急救患者流行病学情况,探讨院前急救病例特点.方法 从广州市急救医疗指挥中心系统数据库中导出2008年度全部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①在969 410次呼叫量中,日时间分布以16:00-18:00为最高(114 224次、占11.78%),... 目的 调查广州市院前急救患者流行病学情况,探讨院前急救病例特点.方法 从广州市急救医疗指挥中心系统数据库中导出2008年度全部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①在969 410次呼叫量中,日时间分布以16:00-18:00为最高(114 224次、占11.78%),以04:00-06:00为最低(23 237次、占2.40%).②在109 682次出车中,白云区出车量最多(29 364次、占26.77%),其次是海珠区(20 069次、占18.30%)、天河区(19 962次、占18.20%).③在97 823例院前急救患者中,男性的比例与死亡率均明显高于女性[比例:57.65%(56 394)比38.48%(37 641),死亡率:59.17%(3 269)比33.95%(1 876)].④在97 823例院前急救患者中,创伤类是院前急救中最多的,占34.57%(33 820),尤其是交通意外,占11.56%(11 307);且以21~50岁青壮年者最多;其次分别是神经系统、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急症,且均以51岁(尤其是70岁)以上的中老年者最多.⑤在97 823例院前急救患者中,共死亡5 525例,占5.65%.循环系统急症死亡(尤其是猝死)居首位(1 827例、占33.07%),其次分别为其他系统急症死亡(1 646例、占29.79%)、创伤类死亡(866例、占15.67%)、呼吸系统急症死亡(413例、占7.48%)、神经系统急症死亡(329例、占5.95%);其中循环系统、呼吸系统、神经系统急症死亡均以51岁(尤其是70岁)以上的中老年者最多,其他系统急症死亡以61岁以上的老年者最多,创伤类死亡以21~40岁中青年者最多.结论 ①加强心脑血管疾病和呼吸系统疾病防治,提高中老年患者的常见急危重症早期识别与院前急救水平对降低死亡有重要意义.②加强安全生产、遵守交通法规、强化法制意识是降低创伤,尤其是交通意外发生及其死亡的有力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行病学 院前急救 调查
原文传递
黄顶菊入侵对土壤养分和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54
4
作者 张天瑞 皇甫超河 +4 位作者 白小明 杨殿林 李刚 赖欣 赵建宁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1353-1358,共6页
比较了外来植物黄顶菊不同入侵程度土壤养分和土壤酶活性变化规律,探讨了外来植物入侵对土壤生态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与裸土和本地植物土壤相比,黄顶菊入侵显著提高了有机质、全氮、硝态氮和铵态氮的含量,而全磷和速效磷的含量有所下... 比较了外来植物黄顶菊不同入侵程度土壤养分和土壤酶活性变化规律,探讨了外来植物入侵对土壤生态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与裸土和本地植物土壤相比,黄顶菊入侵显著提高了有机质、全氮、硝态氮和铵态氮的含量,而全磷和速效磷的含量有所下降,且随着入侵程度增强趋势更为明显。重度入侵土壤有机质较本地植物土壤提高5.7%,全氮提高23.4%;而重度入侵土壤全磷含量只有本地植物的85%,土壤速效磷含量则下降了50%。黄顶菊重度入侵土壤和轻度入侵土壤脲酶含量分别为0.04和0.03mg.g-1.24h-1,均显著高于裸土和本地植物土壤,土壤磷酸酶活性变化规律与之类似,而多酚氧化酶无明显的变化。黄顶菊入侵可以改变土壤养分和土壤酶活性,创造对自身生长有利的土壤环境,并借此增强其竞争能力,实现种群的进一步扩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顶菊 土壤养分 土壤酶活性 生物入侵
原文传递
气候变暖背景下我国四季开始时间的变化特征 被引量:55
5
作者 郁珍艳 范广洲 +3 位作者 华维 周定文 赖欣 刘雅星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73-82,共10页
利用中国气象局国家气象信息中心提供的中国599个测站1961~2007年逐日温度资料,分析了我国近47年来四季开始日期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四季开始日期在全国范围内主要表现为春季、夏季提早,秋季、冬季推迟的变化趋势,其中以夏季的变化... 利用中国气象局国家气象信息中心提供的中国599个测站1961~2007年逐日温度资料,分析了我国近47年来四季开始日期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四季开始日期在全国范围内主要表现为春季、夏季提早,秋季、冬季推迟的变化趋势,其中以夏季的变化最为明显,且在显著增温的21世纪初最为明显。这种趋势在空间分布上有所差异,北方比南方明显,东部比西部明显。东北最北部、华南最南部以及新疆局部区域春季推迟,青海东部以及内蒙古最北部的小范围地区夏季推迟,华南及西南局部地区冬季提早。此外,全国平均四季开始日期的年代际变化在20世纪并不是很明显,而在21世纪初非常明显。但年代际变化特征存在区域性差异,高原地区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春季提早,冬季推迟。而在21世纪初春季、冬季均推迟,但冬季的变化比春季明显得多。华南南部地区春季推迟、冬季提早。西南地区在21世纪初春季、夏季明显提早,秋季、冬季推迟,但之前这种趋势并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季开始日期 季节变化 全球变暖 气候趋势系数
下载PDF
我国大中城市院前心脏性猝死流行病学调查分析 被引量:55
6
作者 张在其 骆福添 +24 位作者 陈兵 陈锋 公保才旦 黄力 柯俊 赖欣 李继良 李金年 林才经 刘向 陆家韬 孟庆华 宁哗 裴雅春 孙文会 熊悦安 张斌 赵兴吉 欧阳文伟 张在其1 陈文标 陈玮莹 郭彦池 杨正飞 黄子通 《中国临床实用医学》 2010年第9期5-7,共3页
目的调查我国大中城市院前心脏性猝死患者流行病学情况,探讨院前心脏性猝死病例特点。方法从我国8个大中城市急救中心系统数据库中导出2008年度全部死亡数据,就其有完整记录的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①院前心脏性猝死的调度时间、到... 目的调查我国大中城市院前心脏性猝死患者流行病学情况,探讨院前心脏性猝死病例特点。方法从我国8个大中城市急救中心系统数据库中导出2008年度全部死亡数据,就其有完整记录的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①院前心脏性猝死的调度时间、到达时间、现场时间、返回时间、总时间、急救半径分别为(2.12±1.02)min、(14.10±7.05)min、(24.79±12.08)min、(13.79±6.61)min、(54.80±25.36)min、7.90±3.92(km);②院前心脏性猝死的病例数以第一季度为最多,且最多时间段是8:00~10:00,最少时间段是2:00~4:00;③男性院前心脏性猝死明显多于女性,但年龄明显小于女性;④院前心脏性猝死目击者CPR为4.48%,医护人员现场CPR成功率2.26%。结论①心脏性猝死已成为我国大中城市最常见的院前死亡原因;②加强心血管病防治,提高中老年患者的常见急危重症早期识别与院前急救水平以及普及公众CPR对降低死亡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院前急救 心脏性猝死 流行病学分析
原文传递
Fe_3O_4磁性流体的制备 被引量:34
7
作者 赖欣 毕剑 +1 位作者 高道江 王建华 《磁性材料及器件》 CAS CSCD 2000年第3期15-18,共4页
采用胶溶法(或称溶胶法)制备Fe_3O_4磁性流体.研究了不同包覆温度,不同包覆酸度对Fe_3O_4粒子吸附油酸量的影响;不同分散温度,不同载液对磁性能的影响。得出了最佳工艺参数;测量了所制备的磁流体的主要性能参数,并进... 采用胶溶法(或称溶胶法)制备Fe_3O_4磁性流体.研究了不同包覆温度,不同包覆酸度对Fe_3O_4粒子吸附油酸量的影响;不同分散温度,不同载液对磁性能的影响。得出了最佳工艺参数;测量了所制备的磁流体的主要性能参数,并进行了实际的密封实验、证明所制磁流体的性能优良、能较好地用于旋轴密封水和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胶法 磁性流体 四氧化三铁
下载PDF
中国地下储气库地质理论与应用 被引量:55
8
作者 魏国齐 郑雅丽 +3 位作者 邱小松 孙军昌 石磊 赖欣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1519-1530,共12页
中国地下储气库经历了20余年的发展,由20世纪末的起步摸索期进入目前的快速发展阶段,亟需建立一套适用于中国复杂地质条件与大吞大吐、交变应力运行工况下的储气库地质理论。在借鉴国外储气库和总结中国储气库建设运行经验的基础上,提... 中国地下储气库经历了20余年的发展,由20世纪末的起步摸索期进入目前的快速发展阶段,亟需建立一套适用于中国复杂地质条件与大吞大吐、交变应力运行工况下的储气库地质理论。在借鉴国外储气库和总结中国储气库建设运行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储气地质体与储气库地质理论的概念,创建了以储气地质体为评价对象、以储气圈闭构造地质学、储气空间储层地质学、交变载荷岩石力学、孔隙空间动用渗流力学等为主要内容的储气库地质理论体系,指导了地下储气库的选址评价、建库方案和扩容达产调整方案编制,对加快中国储气库建设,保障储气库长期安全高效运行意义重大,应用前景广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储气库 储气地质体 储气圈闭构造地质学 储气空间储层地质学 交变载荷岩石力学 孔隙空间动用渗流力学
原文传递
我国大中城市院前死亡患者流行病学调查分析——附12568例分析 被引量:51
9
作者 张在其 骆福添 +23 位作者 陈兵 陈锋 公保才旦 黄力 柯俊 赖欣 李继良 李金年 林才经 刘向 陆家韬 孟庆华 宁哗 裴雅春 孙文会 熊悦安 张斌 赵兴吉 欧阳文伟 陈文标 陈玮莹 郭彦池 杨正飞 黄子通 《新医学》 2010年第11期708-711,770,F0003,共6页
目的:调查中国大中城市院前死亡患者流行病学情况,探讨院前死亡病例特点.方法:从中国8个大中城市急救中心系统数据库中导出2008年度全部死亡数据,对有完整记录的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①12 568例院前死亡者调度时间、到达时间、现... 目的:调查中国大中城市院前死亡患者流行病学情况,探讨院前死亡病例特点.方法:从中国8个大中城市急救中心系统数据库中导出2008年度全部死亡数据,对有完整记录的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①12 568例院前死亡者调度时间、到达时间、现场时间、返回时间、总时间、急救半径分别为(2.10±1.08) min、(13.68±7.14) min、(25.25±12.34) min、(13.75±6.48) min、(54.74±25.47) min、(7.86±3.91) km;院前非心脏性猝死组分别为(2.09±1.03) min、(13.58±6.78) min、(25.53±12.34) min、(13.60±6.54) min、(53.79±23.77) min、(7.67±3.86) km,院前心脏性猝死组分别为(2.12±1.02) min、(14.10±7.05) min、(24.79±12.08) min、(13.79±6.61) min、(54.80±25.36) min、(7.90±3.92) km.院前非心脏性猝死组与院前心脏性猝死组到达时间、现场时间、出车总时间、急救半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或0.01).②院前死亡总体、院前非心脏性猝死组、院前心脏性猝死组的病例数月份及季节分布以2月份、第一季度为最多,日时间段分布以8:00~10:00为最多.③院前死亡患者中循环系统、其他、呼吸系统、神经系统、消化系统类的死亡数分别位居第一、二、四、五、八,均以51岁(尤其是70岁)以上的中老年阶段最多,其中循环系统类中心脏性猝死死亡最多;创伤、中毒类的死亡分别位居第三、六,均以21~50岁青壮年阶段最多.④男性院前死亡数及院前心脏性猝死数均明显多于女性.⑤院前心脏性猝死占循环系统类死亡的绝大部分(67.33%),目击者现场心肺复苏(CPR)为4.46%,医护人员现场CPR成功率2.21%.结论:①心脏性猝死是中国大中城市最常见的院前死亡原因.②加强心脑血管疾病和呼吸系统疾病防治,提高中老年患者的常见急危重症早期识别与院前急救水平以及普及公众CPR对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院前急救 院前死亡 心脏性猝死 流行病学分析
下载PDF
贝加尔针茅草原植物多样性及土壤养分对放牧干扰的响应 被引量:45
10
作者 张静妮 赖欣 +3 位作者 李刚 赵建宁 张永生 杨殿林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77-182,共6页
以贝加尔针茅(Stipa baicalensis Roshev.)草甸草原为研究对象,研究不同强度放牧干扰对贝加尔针茅草原群落植物多样性、土壤理化性状及养分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加,群落物种数、植物多样性和植被盖度均显著降低;放牧... 以贝加尔针茅(Stipa baicalensis Roshev.)草甸草原为研究对象,研究不同强度放牧干扰对贝加尔针茅草原群落植物多样性、土壤理化性状及养分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加,群落物种数、植物多样性和植被盖度均显著降低;放牧干扰对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主要表现在,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加,土壤容重升高,土壤含水量减小,重度放牧草地土壤容重增加到1.35 g/cm3,含水量仅为12.37%;放牧导致土壤有机碳格局发生改变,轻度放牧下表层(0-10 cm)土壤有机碳含量逐渐降低,但有机碳向深层土壤的转移量增加,深层土壤(10-20 cm、20-30 cm)有机碳含量均显著高于其它样地,且整个剖面土壤有机碳含量较对照样地提高了7.19%。土壤全氮含量(0-10 cm、10-20 cm)在轻度放时有所增加,中度放牧全氮含量显著高于其它样地,全磷含量除了在重度放牧时显著降低,在其它样地间均无显著差异。研究表明植物多样性、地上地下生物量的增加及土壤有机碳格局的改变是贝加尔针茅草原对轻度放牧干扰的一种响应,而重度放牧,草地植物多样性减少、植被盖度降低、土壤物理性状发生改变、养分资源趋于匮乏,草地出现退化的迹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牧干扰 植物多样性 草地生产力 土壤养分
下载PDF
放牧与围栏内蒙古针茅草原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变化及微生物群落结构PLFA分析 被引量:45
11
作者 赵帅 张静妮 +4 位作者 赖欣 杨殿林 赵建宁 李刚 邹雨坤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126-1134,共9页
以内蒙古贝加尔针茅草原、大针茅草原和克氏针茅草原为研究对象,采用氯仿熏蒸法和磷脂脂肪酸(PLFA)分析方法研究了放牧与围栏条件下内蒙古针茅草原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和群落结构特征的变化情况。研究表明放牧与围栏草地土壤微生物生物... 以内蒙古贝加尔针茅草原、大针茅草原和克氏针茅草原为研究对象,采用氯仿熏蒸法和磷脂脂肪酸(PLFA)分析方法研究了放牧与围栏条件下内蒙古针茅草原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和群落结构特征的变化情况。研究表明放牧与围栏草地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和群落结构差异显著。氯仿熏蒸法分析结果表明内蒙古针茅草原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的含量介于166.6-703.5mg·kg^-1之间,微生物生物量氮含量介于30.34-92.15mg·kg^-1之间,其中贝加尔针茅草原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最高,大针茅草原次之,克氏针茅草原则最低。放牧条件下,贝加尔针茅草原、大针茅草原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显著低于围栏草地,克氏针茅草原则无显著变化。PLFA分析结果显示,内蒙古针茅草原土壤微生物群落PLFAs种类、含量丰富,共检测出28种PLFA生物标记磷脂脂肪酸,并且以直链饱和脂肪酸和支链饱和脂肪酸为主,相对含量占总量的2/3左右,其中贝加尔针茅草原土壤微生物含量最丰富,其围栏样地土壤的PLFA含量达到27.3nmol·g-1,大针茅草原和克氏针茅草原依次降低。围栏条件下,各类型草原土壤细菌脂肪酸与总PLFA含量均显著高于放牧草地,真菌脂肪酸含量则因草原类型不同各有差异;放牧导致各类型草原革兰氏阳性细菌PLFAs/革兰氏阴性细菌PLFAs(GPPLFAs/GNPLFAs)比值显著降低,而除了克氏针茅草原,细菌PLFAs/真菌PLFAs比值则显著升高。PLFAs主成分分析表明,放牧和围栏处理对内蒙古针茅草原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产生影响,且围栏处理的影响程度大于放牧处理。经相关分析表明,氯仿熏蒸法和PLFA分析方法之间有很好的一致性,且土壤微生物PLFAs与土壤有机质、全磷、硝态氮显著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蒙古针茅草原 放牧与围栏 土壤微生物 群落结构 磷脂脂肪酸
下载PDF
放牧与围封对呼伦贝尔针茅草原土壤酶活性及理化性质的影响 被引量:34
12
作者 赵帅 张静妮 +2 位作者 赖欣 杨殿林 赵建宁 《中国草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71-76,共6页
以呼伦贝尔地带性植被贝加尔针茅草原、大针茅草原和克氏针茅草原为研究对象,研究了放牧和围封对不同类型针茅草原土壤酶活性和理化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围栏内外草原土壤理化性质差异显著。放牧压力下,土壤容重、pH值均显著升高,土壤... 以呼伦贝尔地带性植被贝加尔针茅草原、大针茅草原和克氏针茅草原为研究对象,研究了放牧和围封对不同类型针茅草原土壤酶活性和理化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围栏内外草原土壤理化性质差异显著。放牧压力下,土壤容重、pH值均显著升高,土壤含水量、有机质含量显著降低,大针茅草原和克氏针茅草原土壤全氮、全磷含量亦显著下降。各植被类型草原土壤碱性磷酸酶和转化酶放牧样地较围封样地呈现活性增加的趋势,脲酶和过氧化氢酶的活性变化因植被类型不同而各有差异。土壤酶活性与土壤有机质、全氮、速效磷之间具有显著的相关性,可以用来指示草原退化与恢复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呼伦贝尔针茅草原 放牧 围栏 土壤酶活性 土壤理化性质
下载PDF
磁性流体制备技术的现状与展望 被引量:16
13
作者 高道江 赖欣 王建华 《磁性材料及器件》 CAS CSCD 1998年第2期20-23,共4页
对国内外各种磁性流体制备技术进行了分类,并介绍了各种方法的原理和优缺点,同时对今后磁性流体制备技术的发展方向提出了展望。
关键词 磁性流体 制备 磁性超微粒子 表面活性剂 载液
下载PDF
纳米材料制备技术及其研究进展 被引量:21
14
作者 张姝 赖欣 +1 位作者 毕剑 高道江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2001年第5期516-519,共4页
系统介绍了纳米材料体系中的纳米微粒、纳米薄膜和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技术 ,对各种技术的特点进行了评述 。
关键词 纳米微粒 纳米薄膜 纳米复合材料 制备技术 纳米材料 气相法 液相法
下载PDF
近47年我国四季长度的变化研究 被引量:31
15
作者 郁珍艳 范广洲 +3 位作者 华维 周定文 赖欣 刘雅星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82-190,共9页
利用我国599个测站1961-2007年逐日温度资料,分析了我国近47年来四季长度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四季长度在全国范围内主要表现为春季变短(-0.8 d.(10a)-1),夏季变长(3.2 d.(10a)-1),秋季基本变短(-0.5 d.(10a)-1),冬季变短(-1.6 d.(10a)... 利用我国599个测站1961-2007年逐日温度资料,分析了我国近47年来四季长度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四季长度在全国范围内主要表现为春季变短(-0.8 d.(10a)-1),夏季变长(3.2 d.(10a)-1),秋季基本变短(-0.5 d.(10a)-1),冬季变短(-1.6 d.(10a)-1)的变化趋势,但这种趋势在空间分布上有所差异,北方比南方明显,东部比西部明显。其中夏季的变化最为明显,秋季的变化相对较小。这种趋势在北方及华东、华中、华南大范围地区非常明显。西南地区在21世纪初才有夏季变长,冬季变短的现象。高原地区从1980年代开始有明显的春季变长、冬季变短的趋势。近47年我国年平均气温上升明显,年平均温度的突变时间超前于四季长度的变化时间,年平均温度对四季长度的变化有较大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季长度 四季划分标准 季节变化 全球变暖 气候趋势系数
下载PDF
三种牧草植物对黄顶菊田间替代控制 被引量:28
16
作者 皇甫超河 张天瑞 +3 位作者 刘红梅 李刚 赖欣 杨殿林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1511-1518,共8页
在田间条件下,采用替代试验对比研究了3种1年生牧草——高丹草、紫花苜蓿和欧洲菊苣与入侵我国华北地区的一种外来植物黄顶菊之间的相对竞争表现;通过设置不同牧草与黄顶菊组合的替代比例(牧草与黄顶菊分别单种及1∶1、1.5∶1和2∶1比... 在田间条件下,采用替代试验对比研究了3种1年生牧草——高丹草、紫花苜蓿和欧洲菊苣与入侵我国华北地区的一种外来植物黄顶菊之间的相对竞争表现;通过设置不同牧草与黄顶菊组合的替代比例(牧草与黄顶菊分别单种及1∶1、1.5∶1和2∶1比例混种),建立了3种牧草与黄顶菊的田间替代试验区。结果表明:随着3种牧草替代比例的增加,其盖度也逐渐上升,均对黄顶菊表现不同程度的抑制,其中高丹草出苗较黄顶菊更早且具有更强的遮阴能力,在各混种替代组合中完全抑制了黄顶菊生长,抑制率达100%;紫花苜蓿和欧洲菊苣与黄顶菊的混种种群中,黄顶菊的生物量、株高等均极显著低于对照,且在中等替代比例(1.5∶1)下对黄顶菊的抑制效果为最佳,抑制率分别为87.7%和96.2%;在与3种牧草竞争的条件下,黄顶菊相对产量均显著<1.0,表明黄顶菊种间竞争显著小于种内竞争,使该外来种生长受到有效抑制。在黄顶菊已入侵和易于入侵的生境建立牧草替代种群是进行生态重建和保持当地生物多样性的有效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顶菊 牧草 生物入侵 替代控制 植物竞争 生态重建
原文传递
气温突变对我国四季开始日期的影响 被引量:26
17
作者 郁珍艳 范广洲 +3 位作者 华维 周定文 赖欣 刘雅星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32-37,共6页
利用我国599个站1961—2007年逐日温度资料,运用墨西哥帽小波函数,分析了近47年来我国四季开始日期多时空尺度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我国四季开始日期的变化与温度的变化较一致。全国平均四季开始日期均存在20年左右的周期特征,在20世... 利用我国599个站1961—2007年逐日温度资料,运用墨西哥帽小波函数,分析了近47年来我国四季开始日期多时空尺度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我国四季开始日期的变化与温度的变化较一致。全国平均四季开始日期均存在20年左右的周期特征,在20世纪80年代末表现出明显的春、夏季提前,秋、冬季推迟的趋势。在第一主周期的时间尺度上做小波变换后,各个区域的变化趋势与全国平均基本一致。但仍存在一定差异,2005—2007年东北的夏季偏迟,2004—2007年西北的冬季偏早及华南的春季偏迟,2003—2007年高原地区也有春季偏迟的现象,结合其他季节的变化,这些地区四季的变化特征与温度的变化仍有较好的对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季开始日期 小波分析 四季划分标准 季节变化 全球变暖
下载PDF
不同原料生物炭对铵态氮的吸附性能研究 被引量:25
18
作者 宋婷婷 赖欣 +5 位作者 王知文 方明 杨殿林 居学海 李洁 张贵龙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576-584,共9页
为探讨不同原料生物炭对铵态氮吸附量及吸附机制,以花生壳、玉米秆、杨木屑和竹屑为原料,在500℃下充N_2保护热解制备生物炭,通过电镜扫面图(SEM)与傅立叶红外光谱图(FTIR)表征NH_4^+-N在生物炭表面的吸附特征,结合批量平衡吸附试验,对... 为探讨不同原料生物炭对铵态氮吸附量及吸附机制,以花生壳、玉米秆、杨木屑和竹屑为原料,在500℃下充N_2保护热解制备生物炭,通过电镜扫面图(SEM)与傅立叶红外光谱图(FTIR)表征NH_4^+-N在生物炭表面的吸附特征,结合批量平衡吸附试验,对比研究不同原料生物炭对NH_4^+-N的吸附性能。结果表明:吸附后生物炭表面附着颗粒或粉末物质,孔隙被填充,表面变得较为平坦。四种生物炭表面分布的-OH、-C=O、-C-O,以及花生壳生物炭与玉米秆生物炭表面的-CH_3、-CH_2、-O-参与了吸附;Langmuir方程可以较好地拟合四种生物炭对NH_4^+-N的等温吸附;吸附均在50 min内达到平衡,伪二级动力学方程均可以较好地描述生物炭对NH_4^+-N的动力学吸附过程;在溶液pH=7.00条件下,初始浓度为800 mg·L^(-1)的体系中,四种生物炭对NH_4^+-N的最大吸附量为9.5~15 mg·g^(-1),吸附能力大小为花生壳生物炭>玉米秆生物炭>竹屑生物炭>杨木屑生物炭。研究表明,生物炭表面含氧官能团对吸附NH_4^+-N起到决定性作用,吸附为单分子层吸附,且由快速反应所控制,四种生物炭中吸附性最好的是花生壳生物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炭 铵态氮 吸附等温线 动力学吸附 含氧官能团
下载PDF
秸秆还田与氮肥配施对中南地区稻田土壤固碳和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 被引量:24
19
作者 冯晓赟 万鹏 +3 位作者 李洁 赖欣 张贵龙 常泓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CAS 2016年第6期508-517,共10页
秸秆还田和氮肥施用是影响稻田土壤固碳潜力和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农作措施。通过研究油菜秸秆全量还田并配合施入不同量氮肥(150、225、300 kg·hm^(-2)和375 kg·hm^(-2))对稻田土壤固碳量和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评估综合增温潜... 秸秆还田和氮肥施用是影响稻田土壤固碳潜力和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农作措施。通过研究油菜秸秆全量还田并配合施入不同量氮肥(150、225、300 kg·hm^(-2)和375 kg·hm^(-2))对稻田土壤固碳量和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评估综合增温潜势,对分析秸秆还田配施氮肥对稻田固碳效果有重要作用。结果表明,与单施氮肥和单施秸秆处理相比,秸秆还田配施氮肥显著增加土壤固碳量,秸秆配施氮肥处理固碳量最高值为147.74 kg·hm^(-2),比单施氮肥处理平均高出38%。在降低温室效应方面,与单施氮肥相比,秸秆配施氮肥处理显著降低N_2O的累积排放量;与单一秸秆还田处理相比,秸秆配施氮肥处理显著提高水稻产量,降低CO_2的累积排放量,但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CH_4的排放。秸秆配施氮肥处理的温室气体强度和综合温室效应分别为0.372、5 394.22 kg CO_2-eq·hm^(-2),显著低于单施氮肥处理的0.630、9 339.94 kg CO_2-eq·hm^(-2),以及单一秸秆还田处理的0.816、9 872.2 kg CO_2-eq·hm^(-2),因此,秸秆还田配施氮肥是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强度、减缓净温室效应的有效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还田 土壤固碳量 温室气体排放 温室效应
下载PDF
生物炭施用对华北潮土土壤细菌多样性的影响 被引量:24
20
作者 乌英嗄 张贵龙 +2 位作者 赖欣 刘红梅 杨殿林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965-971,共7页
采用田间小区试验,结合DGGE-cloning测序技术,研究了潮土中施用生物炭对土壤细菌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生物炭的处理C2(15 t·hm-2生物炭+225 kg·hm-2氮肥)、C3(25 t·hm-2生物炭+225 kg·hm-2氮肥)、C4(30 t... 采用田间小区试验,结合DGGE-cloning测序技术,研究了潮土中施用生物炭对土壤细菌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生物炭的处理C2(15 t·hm-2生物炭+225 kg·hm-2氮肥)、C3(25 t·hm-2生物炭+225 kg·hm-2氮肥)、C4(30 t·hm-2生物炭+225 kg·hm-2氮肥)土壤16S rDNA DGGE指纹图谱条带数较对照CK1(不施生物炭不施氮肥)和CK2(不施生物炭施225 kg·hm-2氮肥)增多4~5条,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却分别下降11.5%~13.0%和14.1%~16.5%;不施用生物炭处理的土壤细菌群落相似度高,且与施用生物炭的土壤存在差异,其中C4处理的土壤细菌群落与其他处理差别最大;选取DGGE指纹图谱中有代表性的13个条带进行测序结果显示,C3、C4处理中增加的条带p、q、r等代表的均为未分类的细菌,条带e和g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可见,生物炭施用虽然促进新的细菌生长,但同时也抑制了原有某些细菌的生长,改变了土壤细菌群落组分,最终导致土壤细菌多样性和均匀度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炭 潮土 土壤细菌 多样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