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5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306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染色体核型的研究 被引量:32
1
作者 邱镜滢 +5 位作者 柴晔 张艳 师岩 何琦 党辉 陆道培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4期455-459,共5页
本研究目的是探讨染色体异常克隆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MDS)诊断及预后评估中的重要地位。运用染色体常规G显带技术及FISH技术对 30 6例MDS患者的染色体核型进行分析 ,并对其中 93例进行临床追踪观察。结果表明 :30 6例MDS中有 14 4例... 本研究目的是探讨染色体异常克隆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MDS)诊断及预后评估中的重要地位。运用染色体常规G显带技术及FISH技术对 30 6例MDS患者的染色体核型进行分析 ,并对其中 93例进行临床追踪观察。结果表明 :30 6例MDS中有 14 4例检出异常克隆 ,总的核型异常率为 4 7.1% ,发生频率较高的染色体畸变依次为 :+8,易位型 ,复杂及高度复杂异常核型 ,- 7/ 7q - ,2 0q - / - 2 0 ,三体 1或部分三体 1,+9/ +9q +,-Y ,+11/+11q - ,- 9/ 9q - ,dup(1q) ,+2 1。难治性贫血伴原始细胞增多 (RAEB)与转化性难治性贫血伴原始细胞增多(RAEBT)的核型异常率明显高于难治性贫血 (RA)及难治性贫血伴缺粒幼细胞 (RAS) (P <0 .0 5 )。有诱变剂接触史者染色体畸变率高于无诱变剂接触史者。随访 93例中核型异常者生存时间明显短于核型正常者 (P <0 .0 0 5 ) ,向急性白血病转化的机率明显高于核型正常者 (P <0 .0 5 ) ,其中复杂或高度复杂核型 ,- 7/ 7q - ,+11/ +11q -者预后差。结论 :MDS是一组高度异质性的克隆性疾病 ,染色体核型分析对MDS的正确诊断、病情监测、治疗方案选择及预后评估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细胞遗传学 染色体 染色体核型
下载PDF
阿扎胞苷治疗15例中高危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16
2
作者 高露 王晓燕 +8 位作者 鲍立 杨申淼 主鸿鹄 温磊 路瑾 江浩 江倩 黄晓军 《临床血液学杂志》 CAS 2018年第6期854-858,共5页
目的:初步评估阿扎胞苷治疗中高危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对入选的15例MDS患者应用阿扎胞苷75mg·m^(-2)·d^(-1)皮下注射连续7d,原则上每28d为1个疗程,评估治疗期间患者对药物的耐受性及有效性。结果... 目的:初步评估阿扎胞苷治疗中高危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对入选的15例MDS患者应用阿扎胞苷75mg·m^(-2)·d^(-1)皮下注射连续7d,原则上每28d为1个疗程,评估治疗期间患者对药物的耐受性及有效性。结果:15例患者总共完成133周期阿扎胞苷治疗。1例患者2个疗程结束出院后不明原因死亡无法评估疗效,1例患者1个疗程获得血液学改善,但因经济原因完成第2个疗程后终止治疗,其余13例患者均完成至少4周期治疗,4~6个疗程后评估疗效总有效率为38.5%(5/13)。其中3例(23.1%)完全缓解,2例(15.4%)骨髓完全缓解,3例疾病稳定,5例治疗失败。阿扎胞苷主要不良反应为血液学毒性,其中5例为3~4级血液学毒性;11例(73.3%)至少出现一次感染性发热;1例注射部位刺激性皮炎;1例间质性肺炎。结论:阿扎胞苷治疗中高危MDS总有效率接近40%,可以推荐用于不能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的中高危MDS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阿扎胞苷
原文传递
t(8;21)急性髓性白血病72例的特征分析 被引量:13
3
作者 邱镜滢 +7 位作者 江滨 卢锡京 黄晓军 刘艳荣 师岩 党辉 何琦 陆道培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245-248,共4页
目的:探讨伴有t(8;21)染色体异常的急性髓性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的实验室及临床特性,比较伴有附加染色体异常与单纯t(8;21)AML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72例t(8;21)AML患者,包括细胞形态学、血象、细胞遗传学G显带核型、... 目的:探讨伴有t(8;21)染色体异常的急性髓性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的实验室及临床特性,比较伴有附加染色体异常与单纯t(8;21)AML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72例t(8;21)AML患者,包括细胞形态学、血象、细胞遗传学G显带核型、免疫表型、AML1/ETO融合基因及临床特征,并按染色体核型分为单纯组(A组)及伴有附加异常组(B组)进行比较.结果:72例t(8;21)AML按FAB分型M2占65例(90%),M4占5例,2例为M5.单纯易位27例,伴附加染色体异常45例(62.5%),主要的附加异常类型为-Y,+4,del(9q).A,B两组在年龄分布、骨髓幼稚细胞数、骨髓Auer小体检出率、骨髓嗜酸细胞数、免疫表型分布、髓外白血病发生率及化疗诱导缓解率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B组初诊时外周血白细胞数略低,且男性患者比例明显高于A组.随访1~96月,A组3年预期生存率为(63.9±11.2)%,中位生存时间为65个月;而B组3年预期生存率为(20.9±9.2)%,中位生存时间12个月(P<0.05),但B组各种主要附加异常之间生存时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附加染色体异常是t(8;21)AML预后不良的重要因素之一,伴有附加异常的t(8;21)AML生存时间明显短于单纯t(8;21)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髓性白血病 t(8 特征分析 附加染色体异常 AML1/ETO 外周血白细胞数 生存时间 AUER小体 回顾性分析 细胞形态学 G显带核型 细胞遗传学 染色体核型 FAB分型 嗜酸细胞数 髓外白血病 临床特性 免疫表型 临床特征 融合基因
下载PDF
应用CD138免疫磁珠分选结合荧光原位杂交技术检测多发性骨髓瘤细胞遗传学异常 被引量:13
4
作者 高露 刘清 +13 位作者 师岩 党辉 何琦 王峥 冯麟 李叶 王晓燕 李娜 宋文杰 王燕琳 孔舒 路瑾 黄晓军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807-812,共6页
目的:比较直接荧光原位杂交技术(D-FISH)和CD-138磁珠分选结合FISH(MACS-FISH)的方法检测多发性骨髓瘤(MM)的细胞遗传学异常。方法:对31例MM患者进行了传统G显带核型分析,并采用探针组合(1q21,D13S319,RB1,IgH,P53)同时进行D-FISH法和MA... 目的:比较直接荧光原位杂交技术(D-FISH)和CD-138磁珠分选结合FISH(MACS-FISH)的方法检测多发性骨髓瘤(MM)的细胞遗传学异常。方法:对31例MM患者进行了传统G显带核型分析,并采用探针组合(1q21,D13S319,RB1,IgH,P53)同时进行D-FISH法和MACS-FISH法的检测。对17例IgH重组异常的患者,进一步利用IgH/FGFR3,IgH/MAF,IgH/CCND1 3种探针进行FISH检测。结果:31例患者中5例(16.1%)核型分析具有异常克隆。采用直接FISH法有13例(41.9%)检出异常,而采用CD138磁珠分选浆细胞后有25例(80.6%)检出异常。二者异常检出率有显著差异(P=0.042)。采用D-FISH法,1q21,D13S319,RB1,IgH,P53 5种探针的异常检出率分别为22.6%,25.8%,29%,38.7%和9.7%;而采用MACS-FISH法上述5种探针异常检出率分别为48.4%,45.2%,48.4%,67.7%和16.1%。骨髓浆细胞比例≥20%时,D-FISH与MACS-FISH异常检出率一致;骨髓浆细胞比例<20%,MACS-FISH异常检出率明显高于D-FISH法,二者有统计学差异(P=0.00)。结论:利用CD-138磁珠分选后进行FISH检测能显著提高MM细胞遗传学异常的检出率。常规核型分析结合MACS-FISH是MM细胞遗传学异常克隆检测的理想方法,尤其适用于骨髓浆细胞比例小于20%的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发性骨髓瘤 荧光原位杂交 免疫磁珠分选
下载PDF
国产与原研伊马替尼治疗初发慢性髓性白血病慢性期患者有效性和安全性比较的单中心、前瞻性队列研究 被引量:13
5
作者 石红霞 秦亚溱 +2 位作者 黄晓军 江倩 《中华内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922-926,共5页
目的评价原研甲磺酸伊马替尼和国产仿制品治疗新诊断慢性髓性白血病慢性期(CML—CP)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新诊断的CML.CP患者根据经济承担能力分别接受原研甲磺酸伊马替尼(格列卫)或国产仿制品(听维)治疗,药物起始剂量均... 目的评价原研甲磺酸伊马替尼和国产仿制品治疗新诊断慢性髓性白血病慢性期(CML—CP)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新诊断的CML.CP患者根据经济承担能力分别接受原研甲磺酸伊马替尼(格列卫)或国产仿制品(听维)治疗,药物起始剂量均为400mg/d,定期评价有效性和安全性。结果从2014年1月至2015年9月,共纳入145例患者,其中国产药组89例,原研药组56例,疗程均1〉3个月。3个月时,国产药组和原研药组的完全血液学反应率分别为95.5%(85/89)和100%(56/56),主要细胞遗传学反应率分别为74.2%(66/89)和80.4%(45/56),国际标准化BCR—ABL融合基因转录本水平(BCR—ABL^IS)≤10%的比例分别为76.1%(67/88)和82.1%(46/56),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在6、12和18个月时可评估病例中,两组治疗反应率相似(P值均〉0.1)。中位追踪随访期约为1年,国产药组和原研药组各有2例患者疾病进展至加速期或急变期。两组血液学和非血液学不良反应发生率相似。结论初发CML—CP患者采用原研伊马替尼或国产仿制品昕维治疗的早期治疗反应、疾病进展及不良反应无明显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血病 髓系 慢性 治疗结果 伊马替尼 原研药 仿制药
原文传递
深部真菌感染高危患者体内念珠菌调查及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12
6
作者 余进 张敏 +10 位作者 王剑磊 许蔚林 欧晋平 王峰蓉 刘方 任汉 黄晓军 宋以信 安友仲 李若瑜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2期2991-2993,共3页
目的了解院内深部真菌感染高危患者体内念珠菌的分离情况以及深部念珠菌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方法对血液科、老年科和 ICU 病房2004年5月至2005年4月入院的所有患者进行各种可能危险因素及深部念珠菌感染的监测... 目的了解院内深部真菌感染高危患者体内念珠菌的分离情况以及深部念珠菌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方法对血液科、老年科和 ICU 病房2004年5月至2005年4月入院的所有患者进行各种可能危险因素及深部念珠菌感染的监测。对出现深部念珠菌感染的患者和未出现深部念珠菌感染的患者进行比较,统计学分析采用非条件 Logistic 回归模型,分析深部念珠菌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共入组440例患者,其中152例分离到426株念珠菌,白念珠菌占67.4%,其他念珠菌为32.6%。共61例患者出现定植,主要为白念珠菌。对资料完整的193例患者进行危险因素的多因素分析显示2种及2种以上广谱抗生素应用(OR=16.204;95%可信区间:2.005~130.980),念珠菌菌落定植(OR=10.636;95%可信区间:3.743~30.222)和应用尿管(OR=4.285;95%可信区间:1.399~13.127)是深部念珠菌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深部真菌感染高危患者体内分离的念珠菌中白念珠菌仍居首位。深部念珠菌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依次为2种及2种以上广谱抗生素应用、念珠菌菌落定植和应用尿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念珠菌病 危险因素 前瞻性研究
原文传递
t(8;21)急性髓性白血病特征和预后分析(英文) 被引量:9
7
作者 邱镜滢 +6 位作者 江滨 卢锡京 黄晓军 张艳 刘艳荣 史惠琳 陆道培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05年第5期733-740,共8页
t(8;21)是急性髓性白血病最常见的染色体异常之一。t(8;21)AML具有独特的临床特征,化疗缓解率较高,生存期较长,但亦有预后较差的报道。为进一步探讨中国人群t(8;21)AML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因素,对75例t(8;21)AML患者,其中包括68例FABM2,5例... t(8;21)是急性髓性白血病最常见的染色体异常之一。t(8;21)AML具有独特的临床特征,化疗缓解率较高,生存期较长,但亦有预后较差的报道。为进一步探讨中国人群t(8;21)AML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因素,对75例t(8;21)AML患者,其中包括68例FABM2,5例M4,2例M5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表明:39例患者骨髓中可见Auer小体(52%),而骨髓嗜酸细胞增多(>5%)见于5例(6.7%);免疫分型高表达CD34和HLADR,仅有13例患者表达CD19(20.9%);细胞遗传学分析示62.5%患者具有附加染色体异常,主要附加异常类型为性染色体丢失(LOS),+4,del(9q)及+8;通过常规诱导化疗,完全缓解率82.7%;随访1-96月,19例复发,中位复发时间为10.5月(3-42月),中位生存时间是20个月,5年预期生存率为32.3%;多因素分析显示染色体核型,髓外白血病,年龄及缓解后治疗方式是影响生存的主要预后因素;伴有附加染色体异常患者的生存期较单纯t(8;21)患者短(P=0.019),而不同附加异常之间无明显差异;髓外白血病亦是不良的预后因素(P=0.012),年龄≤15岁患者比年龄>15岁者生存期长(P=0.045);接受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患者的预后好于单纯化疗者(P=0.030)。结论:中国人群t(8;21)AML具有不同于其他人群的特性,其预后相对较差,尤其是伴有附加染色体异常及髓外白血病者预后更差;对于具有不良预后因素的t(8;21)AML患者应该建议接受造血干细胞移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8 21) 附加染色体异常 急性髓性白血病
下载PDF
慢性髓性白血病患者服用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期间发生的严重血液学不良反应及其对治疗反应的影响 被引量:12
8
作者 于露 秦亚溱 +3 位作者 石红霞 黄晓军 江倩 《中华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281-287,共7页
目的评估慢性髓性白血病(CML)初诊患者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一线治疗中严重的白细胞和(或)血小板减少的发生率、相关因素及其对治疗反应及生存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1月至2018年1月诊治的初诊CML慢性期(CP)或加速期(AP)连续病... 目的评估慢性髓性白血病(CML)初诊患者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一线治疗中严重的白细胞和(或)血小板减少的发生率、相关因素及其对治疗反应及生存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1月至2018年1月诊治的初诊CML慢性期(CP)或加速期(AP)连续病例资料。结果共收集855例患者的数据,其中523例(61.2%)为男性,中位年龄39(14~87)岁。CP患者744例(87.0%),AP患者111例(13.0%)。一线服用伊马替尼749例(87.6%),尼洛替尼93例(10.9%),达沙替尼13例(1.5%)。137例(16.0%)在中位1.0(0.1~7.0)个月时发生≥3级白细胞和(或)血小板减少,持续0.6(0.3~6.5)个月。多因素分析显示,女性(OR=1.5,95%CI 1.0~2.2,P=0.033)、诊断时WBC ≥100×109/L(OR=1.9,95%CI 1.3~2.8,P=0.001)、CP-Sokal高危(OR=2.2,95%CI 1.2~3.9,P=0.005)和原始细胞增多型AP(OR=5.1,95%CI 1.9~13.3,P=0.001)与≥3级白细胞和(或)血小板减少的发生显著相关。与未发生≥3级白细胞和(或)血小板减少相比,发生≥3级白细胞和(或)血小板减少且停药>2周与较低的完全细胞遗传学反应率(OR=0.4,95%CI 0.3~0.6,P<0.001)显著相关;发生≥3级白细胞和(或)血小板减少,无论停药是否>2周,均与较低的主要分子学反应率(OR=0.3,95%CI 0.2~0.5,P<0.001;OR=0.7,95%CI 0.5~1.0,P=0.036)和MR4.5率(OR=0.2,95%CI 0.1~0.5,P=0.002;OR=0.7,95%CI 0.4~1.1,P=0.110)相关,但不影响疾病进展和生存。结论严重的白细胞和(或)血小板减少是TKI治疗中常见的不良反应,女性、诊断时WBC ≥100×10^9/L和CP-Sokal高危、原始细胞增多型AP是严重的白细胞和(或)血小板减少发生的高危人群。发生严重的白细胞和(或)血小板减少降低了TKI治疗中的细胞遗传学和分子学反应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血病 髓系 慢性 BCR-ABL阳性 酪氨酸激酶抑制剂 血液学不良反应
原文传递
BCR-ABL激酶区突变在酪氨酸激酶抑制剂耐药慢性髓性白血病患者中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11
9
作者 石大雨 秦亚溱 +3 位作者 石红霞 黄晓军 江倩 《中华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469-476,共8页
目的分析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耐药的慢性髓性白血病(CML)患者BCR-ABL激酶区突变状况、类型和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6月至2019年9月就诊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并发生TKI耐药的CML患者的BCR-ABL激酶区突变状况。采用Sanger测序法... 目的分析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耐药的慢性髓性白血病(CML)患者BCR-ABL激酶区突变状况、类型和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6月至2019年9月就诊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并发生TKI耐药的CML患者的BCR-ABL激酶区突变状况。采用Sanger测序法检测BCR-ABL激酶区突变,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共纳入804例CML患者,发生1093例次TKI耐药,其中对伊马替尼、尼洛替尼、达沙替尼耐药分别为576(52.7%)、238(21.8%)、279(25.5%)例次。伊马替尼、尼洛替尼和达沙替尼耐药患者BCR-ABL突变检出率分别为50.5%、63.9%和57.3%,T315I突变检出率均最高,分别为12.3%、27.3%和34.1%。此外,检出率≥5%的突变类型在伊马替尼耐药患者中为Y253F/H(7.5%)和F359V/C/I(5.6%),在尼洛替尼耐药患者中为F359V/C/I(12.2%)、Y253F/H(11.8%)和E255K/V(10.5%),在达沙替尼耐药患者中为F317L/V/I/C(11.5%)和E255K/V(5.4%)。多因素分析显示,TKI减停用药史是影响BCR-ABL突变检出的共同因素,无TKI减停用药史患者突变检出率更高。此外,男性、年龄小、无共存疾病、诊断至服用当前TKI间隔较长、开始服用当前TKI时为进展期、继发耐药、耐药时处于进展期或血液学耐药与较高比例检出BCR-ABL突变相关。发生治疗失败至筛查BCR-ABL突变时间间隔、耐药时当前TKI和总TKI服用时间也与突变检出率相关。服用达沙替尼或尼洛替尼、继发耐药与检出T315I突变相关。结论CML患者发生TKI耐药时,半数以上的患者检测出BCR-ABL突变,其中T315I突变比例最高,人口学、疾病状态和TKI用药等临床特征与BCR-ABL突变的检出率和类型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血病 髓性 慢性 酪氨酸激酶抑制剂 耐药 BCR-ABL激酶区突变 T315I突变
原文传递
初诊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NPM1基因突变与临床特征的关系 被引量:10
10
作者 主鸿鹄 江滨 +9 位作者 卢锡京 江倩 江浩 鲍立 张晓辉 路瑾 阮国瑞 刘艳荣 黄晓军 《中华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315-318,共4页
目的 研究伴有NPM1基因突变的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 采用实时定量PCR方法对206例初诊AML患者进行NPM1基因突变(包括A、B、D三种最常见类型)检测.结果 NPM1突变阳性患者占所有AML患者的15.5%,占正常核型AML患者的3... 目的 研究伴有NPM1基因突变的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 采用实时定量PCR方法对206例初诊AML患者进行NPM1基因突变(包括A、B、D三种最常见类型)检测.结果 NPM1突变阳性患者占所有AML患者的15.5%,占正常核型AML患者的32.5%.NPM1基因突变定量中位值为23.2%(2.3%~140.8%).32例NPM1突变阳性和174例NPM1突变阴性患者相比,初诊时中位年龄(46岁和35岁,P<0.01)、WBC(27×109/L和8×109/L,P<0.01)、BPC(82×109/L和36×109/L,P<0.01)、AML-M5比例(31.2%和5.8%,P<0.01)、染色体正常核型比例(92.6%和40.8%,P<0.01)、伴有FLT3-ITD突变阳性患者的比例(25.0%和7.5%,P<0.01)、免疫表型CD34阳性患者比例(23.3%和69.5%,P<0.01)、伴有特异性融合基因患者的比例(0和47.1%,P<0.01)等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而在性别比例、骨髓原始细胞比例、完全缓解率、总体生存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NPM1突变阳性伴FLT3-ITD阴性患者比NPM1突变阳性伴FLT3-ITD阳性患者无复发生存率有提高趋势.结论 对初诊时高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不低、CD34阴性表型和正常核型AML患者检测NPM1和FLT3-ITD突变,有利于分子分型和指导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血病 非淋巴细胞 急性 基因 NPM1 DNA突变分析 核型分析
原文传递
t(16; 21)(p11;q22)急性髓系白血病九例报告并 被引量:8
11
作者 欧阳敏 许兰平 +7 位作者 王昱 主鸿鹄 秦亚溱 刘艳荣 江滨 黄晓军 江浩 《中华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210-215,共6页
目的探讨t(16; 21)(p11;q22)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的生物学及临床特征、疗效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4年12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收治的9例初诊t(16; 21)(p11; q22 )AML患者临床资料,并汇总国外文献报道的42例患... 目的探讨t(16; 21)(p11;q22)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的生物学及临床特征、疗效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4年12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收治的9例初诊t(16; 21)(p11; q22 )AML患者临床资料,并汇总国外文献报道的42例患者,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结果9例t(16; 21)(p11;q22) AML占同期AML患者的0.66%。9例患者中,男4例,女5例。FAB分型: M1 1例、M2 5例、M4 1例、M5 2例;其中3例在诊断时形态学可见空泡形成。免疫表型除表达髓系CD117、CD13、CD33及CD34外,均表达CD56。染色体G显带分析均可见t(16; 21)(p11;q22),5例伴有复杂核型。所有患者均可检测到TLS/FUS-ERG融合基因。9例化疗后均获完全缓解(CR)。2例仅接受化疗的患者分别于诊断后5和16个月复发,并于10和27个月死亡。7例于缓解后接受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中位生存21(11-46)个月。汇总文献报道的42例成人t(16; 21)(p11; q22)AML患者,其中单纯化疗组27例,HSCT组15例,两组患者中位生存期分别为10(95% CI 1-17)个月及18(95% CI 2-76)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01)。结论t(16; 21)(p11;q22) AML是一类少见的AML,其具有特殊的形态学及免疫表型特点,总体预后差,allo-HSCT治疗可改善其预后,推荐首次CR后行allo-HSCT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易位 遗传 白血病 髓样 急性 临床特点
原文传递
TP53基因突变阳性成人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初诊临床及分子遗传学特征分析 被引量:8
12
作者 陈文敏 刘虹 +8 位作者 李玲娣 龙玲玉 石红霞 赵晓甦 江浩 江倩 刘艳荣 秦亚溱 《中华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528-531,共4页
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是一类起源于髓系造血干祖细胞的恶性克隆性增殖性疾病。AML具有高度异质性,因此危险分层及预后判断是当前AML诊疗中不可或缺的部分。细胞遗传学分析是危险分层和预后判断的经典方法和框架[1,2]。随着诊断技术的不... 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是一类起源于髓系造血干祖细胞的恶性克隆性增殖性疾病。AML具有高度异质性,因此危险分层及预后判断是当前AML诊疗中不可或缺的部分。细胞遗传学分析是危险分层和预后判断的经典方法和框架[1,2]。随着诊断技术的不断进步,许多基因突变被证实与AML的发病及预后密切相关。抑癌基因TP53作为一个多功能转录因子,在调控细胞周期、凋亡、分化、DNA修复和保持基因稳定性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多项研究显示TP53基因突变参与了多种实体肿瘤的发生和发展[3],近年研究显示TP53突变亦与AML的发病及预后相关[4-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髓系白血病 P53基因突变 遗传学特征 白血病患者 细胞遗传学分析 分子 临床 初诊
原文传递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染色体核型连续性监测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6
13
作者 邱镜滢 +5 位作者 张艳 张彦 师岩 何琦 党辉 陆道培 《中华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1期645-648,共4页
目的 探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MDS)患者染色体核型演变与病情变化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对高危患者的疗效。方法 采用骨髓短期培养和G显带技术对 4 1例MDS患者的染色体核型进行连续性监测至少 2次 ,同时密切追踪随... 目的 探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MDS)患者染色体核型演变与病情变化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对高危患者的疗效。方法 采用骨髓短期培养和G显带技术对 4 1例MDS患者的染色体核型进行连续性监测至少 2次 ,同时密切追踪随访其临床病情进展情况。结果 4 1例患者中初诊时具有异常克隆者 2 4例 ,占 5 8.5 %。随访 7~ 72个月 (中位随访时间为 34个月 ) ,病情有进展者 12例 ,其中 6例具有染色体核型异常克隆演变 ,病情无进展者 18例 ,其中只有 1例出现核型演变。 7例核型演变的附加异常主要累及 2 ,4 ,7,8,10 ,11,17,2 1号染色体。 4 1例中 4例患者经治疗后临床病情缓解的同时染色体异常克隆消失 ,7例接受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除 1例早期死亡外 ,6例完全治愈 ,染色体异常克隆消失。结论 连续监测证实MDS染色体核型演变与病情进展密切相关 ,病情有进展者出现克隆演变的比例远高于病情稳定者。在MDS疾病进展过程中出现附加染色体异常者预后更差 ,提示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可作为具有克隆性染色体异常的MDS患者的首选治疗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患者 染色体核型 病情 MDS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染色体异常 克隆 21号染色体 消失
原文传递
BCR-ABL突变检测指导下的达沙替尼治疗伊马替尼耐药的慢性髓性白血病疗效分析 被引量:7
14
作者 江倩 秦亚溱 +2 位作者 江浩 石红霞 《中华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7-13,共7页
目的探讨在BCR—ABL突变检测指导下选用达沙替尼治疗伊马替尼耐药慢性髓性白血病(CML)患者的有效性。方法83例伊马替尼耐药和39例伊马替尼与尼洛替尼均耐药的CML患者,持续口服达沙替尼,其中慢性期(CP)55例,加速期(AP)21例,急... 目的探讨在BCR—ABL突变检测指导下选用达沙替尼治疗伊马替尼耐药慢性髓性白血病(CML)患者的有效性。方法83例伊马替尼耐药和39例伊马替尼与尼洛替尼均耐药的CML患者,持续口服达沙替尼,其中慢性期(CP)55例,加速期(AP)21例,急变期(BP)46例。达沙替尼治疗前,经BCR—ABL突变筛查,除外具有对达沙替尼高度耐药突变类型(T315I/A、F317L/V/C和V299L)的患者。定期监测血液学、细胞遗传学和分子学反应,评估疾病进展和生存情况。当发生达沙替尼治疗失败时检测BCR.ABL突变。结果CP患者中,完全血液学反应(cHR)率为92.7%,完全细胞遗传学反应(CCyR)率为53.7%,主要分子学反应(MMR)率为29.6%,MR4.5率为14.8%,4年疾病无进展生存(PFS)率和总生存(OS)率分别为84.4%和89.5%。AP患者中,血液学反应(HR)率和CCyR率分别为81.0%和35.0%,3年PFS率和OS率分别为56.1%和59.3%。BP患者中,HR率和CCyR率分别为63.0%和21.4%,1年PFS率和OS率分别为43.6%和61.8%。达沙替尼作为二线和三线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时,治疗反应相似。当发生达沙替尼治疗失败时,75例患者中37例(48.7%)检出新突变,T315I最为多见(59.5%)。达沙替尼治疗前存在突变的患者与无突变患者相比,治疗反应、PFS和OS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当出现达沙替尼耐药时,发生新突变的可能性显著增高(65.7%对34.1%,P=-0.006)。结论达沙替尼可以有效治疗伊马替尼耐药或伊马替尼与尼洛替尼均耐药的CML各期患者,CP和AP患者疗效持久。达沙替尼治疗前BCR-ABL突变筛查及治疗中突变监测非常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血病 髓系 慢性 BCR—ABL阳性 达沙替尼 伊马替尼 尼洛替尼
原文传递
DNA片段长度分析检测急性髓性白血病CEBPA基因突变 被引量:7
15
作者 阮国瑞 牛继红 +8 位作者 李玲娣 张瑶 李金兰 秦亚溱 刘艳荣 许兰平 黄晓军 陈珊珊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 CAS 2011年第1期52-55,共4页
目的建立检测急性髓性白血病(AML)髓系转录因子CCAAT增强子结合蛋白-A(CEBPA)基因突变的快速筛查方法。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扩增产物片段长度分析及序列分析方法检测107例初治AML患者CEBPA基因全部编码区突变情况。来自同种基... 目的建立检测急性髓性白血病(AML)髓系转录因子CCAAT增强子结合蛋白-A(CEBPA)基因突变的快速筛查方法。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扩增产物片段长度分析及序列分析方法检测107例初治AML患者CEBPA基因全部编码区突变情况。来自同种基因移植供者的38例正常人作为对照。结果同时用测序及片段长度分析的方法检测了107例AML患者及38例正常人CEBPA突变的情况,在排除了已知的多态位点以后,在107例AML患者中筛查出22例患者存在CEBPA突变,其中4例患者存在2种CEBPA突变,18例患者存在1种CEBPA突变,而在38例正常人中没有发现CEBPA突变。与测序结果比较,片段长度分析检测CEBPA突变是敏感和有效的。结论片段长度分析是一种快速、敏感地筛查CEBPA基因突变的方法,适合常规的AML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血病 粒细胞 急性 CCAAT增强子结合蛋白α 聚合酶链式反应 序列分析 DNA
原文传递
普通血液病房恶性血液病患者念珠菌定植及侵袭性真菌感染的观察 被引量:7
16
作者 鲍立 +4 位作者 卢锡京 路瑾 余进 李若瑜 黄晓军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239-242,共4页
目的了解普通血液病房恶性血液病患者体内念珠菌的定植情况以及侵袭性真菌感染(117I)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对普通血液病房2004年5月至2005年4月入院的114例患者进行为期6周,每周1次的粪、尿、口咽部混合唾液真菌培养,对临床怀疑IFI... 目的了解普通血液病房恶性血液病患者体内念珠菌的定植情况以及侵袭性真菌感染(117I)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对普通血液病房2004年5月至2005年4月入院的114例患者进行为期6周,每周1次的粪、尿、口咽部混合唾液真菌培养,对临床怀疑IFI者进行血、痰或无菌体液真菌培养检查。结果114例患者中46例分离到165株念珠菌,白念珠菌占78.8%,其他为21.2%。38例患者出现定植,定植率为33.3%,主要为白念珠菌,占76.3%。对所有患者进行真菌定植及IFI的危险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白细胞〈0.5×10^9/L持续超过10d、广谱抗生素的使用与患者体内真菌定植有显著相关性。单因素分析显示念珠菌菌落定植、白细胞〈0.5×10^9/L持续超过10d、碳青酶烯类广谱抗生素的使用是导致血液系统恶性病患者IFI的危险因素;多因素分析显示白细胞〈0.5×10^9/L持续超过10d是IFI的惟一危险因素(P=0.015)。结论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患者体内念珠菌定植率高,分离的念珠菌中白念珠菌居首位;白细胞〈0.5×10^9/L持续〉10d是IFI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真菌病 危险因素 血液肿瘤
原文传递
化疗联合异基因自然杀伤细胞巩固治疗低中危急性髓系白血病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7
17
作者 王春键 黄晓军 +9 位作者 宫立众 贾晋松 刘霄虹 王昱 闫晨华 常英军 赵晓甦 石红霞 江浩 《中华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812-817,共6页
目的评价巩固化疗联合异基因NK细胞输注治疗低中危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9年6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诊治的23例经化疗达血液学完全缓解(CR),且巩固治疗3个疗程后,应用巩固化疗联合异基因NK细胞回输治疗... 目的评价巩固化疗联合异基因NK细胞输注治疗低中危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9年6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诊治的23例经化疗达血液学完全缓解(CR),且巩固治疗3个疗程后,应用巩固化疗联合异基因NK细胞回输治疗的低中危AML患者,对照组为1∶2配对的46例AML患者,配对因素为患者的性别、年龄、诊断、预后危险分层、诱导CR及NK细胞输注前巩固化疗的疗程数。比较两组微小残留病(MRD)转阴率、复发率、无白血病生存(LFS)及总生存(OS)。结果治疗组23例低中危AML患者于巩固化疗第4~7个疗程共输注NK细胞45次,中位NK细胞输注数量7.5(6.6~8.6)×10^9/L,NK细胞中位存活率95.4%(93.9%~96.9%),中位扩增倍数141.1(86.1~171.1),其中中位CD3-CD56+细胞数5.0(1.4~6.4)×10^9/L,占回输细胞总数的76.8%(30.8%~82.9%);CD3+CD56+细胞数0.55(0.24~1.74)×10^9/L,占回输细胞总数的8.8%(4.9%~20.9%)。NK细胞输注前,治疗组MRD阳性患者为9例(39.1%),对照组MRD阳性患者为19例(41.3%),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30,P=0.862)。治疗组输注NK细胞前后疗效评估与同期对照组对比,MRD阴性转阳性比例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4.3%(2/14)对22.2%(6/27),χ^2=0.037,P=0.847]。治疗组MRD由阳性转为阴性的患者占66.7%(6/9),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0.5%(2/19)(χ^2=6.811,P=0.009)。其中治疗组有1例MRD阴性患者发生了形态学复发,对照组有2例MRD阳性患者形态学复发。截至末次随访,中位随访35(10~59)个月,治疗组与对照组MRD阴性患者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3.5%(10/23)对43.5%(20/46),χ^2=1.045,P=0.307]。在形态学复发方面,虽然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是治疗组形态学复发患者比例明显低于对照组[30.4%(7/23)对50.2%(24/46),χ^2=2.929,P=0.087]。治疗组预计3年LFS率为(65.1±11.1)%,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0.0±7.4)%(P=0.047)。治疗组、对照组的预计3年OS率分别为(78.1±10.2)%、(65.8±8.0)%(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杀伤细胞 白血病 髓样 急性 治疗结果
原文传递
尼洛替尼和达沙替尼作为二三线药物治疗慢性髓性白血病慢性期和加速期患者的疗效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6
18
作者 袁婷 +4 位作者 秦亚溱 石红霞 黄晓军 江倩 《中华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93-99,共7页
目的分析二代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尼洛替尼和达沙替尼作为二三线药物治疗慢性髓性白血病(CML)慢性期(CP)和加速期(AP)患者的治疗反应和预后,以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8年11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收治的一二线TKI... 目的分析二代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尼洛替尼和达沙替尼作为二三线药物治疗慢性髓性白血病(CML)慢性期(CP)和加速期(AP)患者的治疗反应和预后,以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8年11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收治的一二线TKI治疗失败并接受尼洛替尼或达沙替尼作为二三线治疗的CML-CP和AP患者资料。结果共收集183例尼洛替尼和达沙替尼作为二线治疗和43例尼洛替尼和达沙替尼作为三线治疗的CML-CP或AP患者。二线TKI治疗患者中,中位随访21(1~135)个月,完全血液学反应(CHR)率为80.4%,完全细胞遗传学反应(CCyR)率为56.3%,主要分子学反应(MMR)率为38.3%,3年疾病无进展生存(PFS)和总生存(OS)率分别为78.7%和93.1%。二线TKI治疗中,Sokal积分为高危、女性、一线TKI治疗期间获得最佳反应<CHR、诊断CML距转换二线TKI治疗时间≥18个月、二线TKI治疗前为AP/血液学耐药、二线TKI治疗前未检测出BCR-ABL特殊突变、二线治疗中发生≥3级血液学不良反应是获得细胞遗传学或分子学反应或PFS的不利影响因素。三线TKI治疗患者中,中位随访6(3~129)个月,CHR率为95.7%,CCyR率为29.3%,MMR率为18.6%,2年PFS和OS率分别为66.8%和93.8%。三线TKI治疗中,诊断距一线TKI治疗时间≥6个月、二线TKI治疗期间未获得细胞遗传学反应、诊断距三线TKI治疗时间≥60个月或转换治疗前疾病分期为AP患者获得治疗反应的比例显著降低或预后不良。结论尼洛替尼和达沙替尼作为二三线药物可以有效治疗TKI耐药的CML-CP和AP患者,前次TKI治疗期间获得的最佳反应、换药前疾病分期和本次TKI治疗中是否发生≥3级血液学不良反应等因素影响治疗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血病 髓系 慢性 BCR-ABL阳性 尼洛替尼 达沙替尼 伊马替尼
原文传递
慢性髓性白血病患者达沙替尼相关的肺部不良反应分析 被引量:6
19
作者 杨森 秦亚溱 +4 位作者 石红霞 黄晓军 江倩 《中华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1013-1019,共7页
目的探索慢性髓性白血病(CML)患者接受达沙替尼治疗中肺部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影响因素及治疗转归。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4月至2020年1月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接受达沙替尼治疗的CML患者胸腔积液(PE)和肺动脉高压(PAH)的发生情况。结果共纳... 目的探索慢性髓性白血病(CML)患者接受达沙替尼治疗中肺部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影响因素及治疗转归。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4月至2020年1月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接受达沙替尼治疗的CML患者胸腔积液(PE)和肺动脉高压(PAH)的发生情况。结果共纳入280例患者,中位达沙替尼治疗时间26(1~142)个月,发现PE 90例(32.1%),其中1级40例(44.4%),2级44例(48.9%),3级6例(6.7%)。PE发生率随服药时间延长逐渐升高,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增加(每增加10岁,HR=1.6,P<0.001)、服用达沙替尼时处于进展期(HR=2.2,P=0.008)和有心血管疾病合并症(HR=1.9,P=0.018)与PE发生显著相关。服用达沙替尼时处于进展期(HR=3.4,P=0.001)、确诊至开始服用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时间≤6个月(HR=2.2,P=0.015)、发现PE时剂量<100 mg/d(HR=3.1,P=0.001)者PE程度更重。经减停达沙替尼、利尿、胸腔穿刺或置管等干预,半数患者PE减少或消失。减量服用达沙替尼的患者中,绝大多数可维持原治疗反应。在有咳嗽、胸闷或气促等症状的60例患者中,49例接受超声心动图(UCG)检查,8例(16.3%)发现PAH高度可能性,约占所有患者中的3.5%,其中6例(75.0%)合并PE,PAH为可逆性。原研与国产达沙替尼的PE和PAH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服用达沙替尼的CML患者中,PE是常见的不良反应,PAH较少见,应注意识别高危人群、密切监测和及时干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血病 髓系 慢性 BCR-ABL阳性 达沙替尼 胸腔积液 肺动脉高压
原文传递
结合人口学特征比较国产和原研伊马替尼治疗慢性髓性白血病慢性期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被引量:6
20
作者 窦雪琳 于露 +5 位作者 秦亚溱 石红霞 黄晓军 江倩 《中华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924-931,共8页
目的比较国产和原研伊马替尼一线治疗慢性髓性白血病慢性期(CML-CP)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探索服用原研伊马替尼获得完全细胞遗传学反应(CCyR)后转换为国产伊马替尼的患者疾病的稳定性和不良反应的变化。方法①一线治疗组:回顾性收集和... 目的比较国产和原研伊马替尼一线治疗慢性髓性白血病慢性期(CML-CP)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探索服用原研伊马替尼获得完全细胞遗传学反应(CCyR)后转换为国产伊马替尼的患者疾病的稳定性和不良反应的变化。方法①一线治疗组:回顾性收集和分析2013年10月至2018年8月期间,接受国产仿制伊马替尼(商品名昕维^®)或进口原研伊马替尼(商品名格列卫^®)作为一线治疗并定期随访、监测的CML-CP连续病例。②转换组:回顾性收集和分析2006年12月至2016年9月期间,接受原研伊马替尼至少获得CCyR后转换为国产仿制伊马替尼治疗的CML-CP连续病例。结果①一线治疗组:共409例(国产伊马替尼201例,原研伊马替尼208例)患者入组,中位年龄42(18~83)岁。国产和原研组患者人口学特征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国产伊马替尼组患者中受教育水平更低(P<0.001)、离异或丧偶者比例更高(P=0.004)、农村户籍者比例更高(P<0.001)。两组年龄、性别、Sokal危险度评分、WBC和HGB水平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中位随访25(3~62)个月,国产伊马替尼组和原研伊马替尼组的3年CCyR、主要分子学反应(MMR)、分子学反应4.0(MR4.0)和分子学反应4.5(MR4.5)的累积获得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97.5%对94.5%,P=0.592;84.3%对93.1%,P=0.208;42.7%对41.7%,P=0.277;25.4%对33.0%,P=0.306),3年无失败生存(FFS)率、无进展生存(PFS)率和总生存(OS)率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76.7%对81.0%,P=0.448;91.8%对96.3%,P=0.325;95.8%对98.5%,P=0.167)。多因素分析显示,TKI类型不影响患者的治疗反应(CCyR、MMR、MR4.0和MR4.5累积获得率)及结局(FFS、PFS和OS)。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也相似。②转换组:共39例患者入组,中位年龄42(23~80)岁,于原研伊马替尼中位治疗38(8~114)个月后换为国产伊马替尼,换药后中位随访39(6~63)个月,23例(58.9%)患者分子学反应维持原来水平,12例(30.8%)分子学反应改善。新发药物不良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血病 髓性 慢性 伊马替尼 治疗结果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