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93篇文章
< 1 2 9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电动汽车接入电网的影响与利用 被引量:634
1
作者 胡泽春 宋永华 +3 位作者 徐智威 罗卓伟 占恺峤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1-10,25,共10页
未来电动汽车(plug-in electric vehicle,PEV)的大规模接入,将给电力系统规划和运行带来不可忽视的影响。从电动汽车充电负荷建模与仿真计算、电动汽车接入对电力系统的影响、电动汽车的充放电控制与利用3大方面,讨论电动汽车接入电网... 未来电动汽车(plug-in electric vehicle,PEV)的大规模接入,将给电力系统规划和运行带来不可忽视的影响。从电动汽车充电负荷建模与仿真计算、电动汽车接入对电力系统的影响、电动汽车的充放电控制与利用3大方面,讨论电动汽车接入电网的研究现状。指出电动汽车充电负荷分析应考虑的主要因素;总结电动汽车接入对电源发展、电网运行、充电设施与配电网规划方面的影响,并分析电动汽车有序充电及与电网互动(vehicle to grid,V2G)的研究现状和应用难点。最后,对今后的研究方向进行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动汽车 充电负荷模型 有序充电 电力系统 电动汽车与电网互动
下载PDF
考虑时空分布的电动汽车充电负荷预测方法 被引量:197
2
作者 张洪财 胡泽春 +2 位作者 宋永华 徐智威 《电力系统自动化》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3-20,共8页
提出了一种基于电动汽车驾驶、停放特性的考虑时空分布的电动汽车充电负荷预测方法。采用停车生成率模型预测停车需求,结合不同类型汽车、不同停放目的地的停车特性,建立电动汽车停车需求时空分布模型。从电动汽车日行驶里程、日停放需... 提出了一种基于电动汽车驾驶、停放特性的考虑时空分布的电动汽车充电负荷预测方法。采用停车生成率模型预测停车需求,结合不同类型汽车、不同停放目的地的停车特性,建立电动汽车停车需求时空分布模型。从电动汽车日行驶里程、日停放需求时空分布特性入手,分析充电需求。采用蒙特卡洛模拟方法,仿真大规模电动汽车不同时间、不同空间的停放、驾驶以及充电行为,预测电动汽车充电负荷的时空分布特性。以深圳市为例,预测结果表明:电动汽车用户充电行为选择以及公共停车场充电设施配建比例不同,充电负荷也将有不同的分布;居民区、工作单位配建充电设施可满足大部分电动汽车的充电需求;同一城市不同区域建设用地类型不同,充电负荷具有明显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动汽车 停车生成率模型 蒙特卡洛模拟 充电负荷 时空分布
下载PDF
储能和电动汽车充电站与配电网的联合规划研究 被引量:110
3
作者 胡泽春 +1 位作者 宋永华 丁华杰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73-83,共11页
统一考虑储能系统、电动汽车充电站与配电网扩展的联合规划,既可以满足充电需求,又能够提高规划方案的经济性和可靠性。为此,基于配电网扩展规划模型,考虑电动汽车充电负荷和分布式储能的选址定容,建立一个以总投资成本、运行成本和失... 统一考虑储能系统、电动汽车充电站与配电网扩展的联合规划,既可以满足充电需求,又能够提高规划方案的经济性和可靠性。为此,基于配电网扩展规划模型,考虑电动汽车充电负荷和分布式储能的选址定容,建立一个以总投资成本、运行成本和失负荷成本最小为目标的多阶段联合规划模型。对网损采用分段线性化处理,采用改进的辐射状约束,并提出两层求解方法。以24节点系统为例的仿真结果表明,所提方法可以满足传统负荷和电动汽车充电负荷的需求,降低配电网系统扩展规划的成本,延缓配电网的投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能系统 电动汽车 配电网规划 混合整数线性规划
下载PDF
以降损为目标的电动汽车有序充电优化 被引量:105
4
作者 占恺峤 宋永华 +2 位作者 胡泽春 徐智威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1期11-18,213,共8页
电动汽车规模化接入将对配电网运行造成一定影响。研究如何优化电动汽车充电过程以降低网络损耗,有助于配电网的经济运行。为此建立了一个以配电网网损最小为目标的电动汽车充电优化模型,考虑了用户的充电需求以及电压幅值等约束。采用... 电动汽车规模化接入将对配电网运行造成一定影响。研究如何优化电动汽车充电过程以降低网络损耗,有助于配电网的经济运行。为此建立了一个以配电网网损最小为目标的电动汽车充电优化模型,考虑了用户的充电需求以及电压幅值等约束。采用迭代修正节点电压的方法,每次迭代求解的模型为线性约束凸二次规划模型,运算速度可满足在线运行的要求。以IEEE 33节点系统为例的仿真结果表明,相比无序充电情景,所提方法可有效降低配电网的网损,还可起到平抑负荷变化和改善电压水平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动汽车 有功网损 配电网 有序充电
下载PDF
考虑不同类型充电需求的城市内电动汽车充电设施综合规划 被引量:62
5
作者 胡泽春 宋永华 《电网技术》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2579-2587,共9页
电动汽车在城市内的行驶是其主要应用场景,合理规划市内充电设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私有充电桩慢速充电、公共充电桩的常规充电以及充电站的快速充电是城市内电动汽车的主要充电方式。首先基于电动汽车保有量和行驶统计数据得到电动... 电动汽车在城市内的行驶是其主要应用场景,合理规划市内充电设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私有充电桩慢速充电、公共充电桩的常规充电以及充电站的快速充电是城市内电动汽车的主要充电方式。首先基于电动汽车保有量和行驶统计数据得到电动汽车总充电需求;其次,根据电动汽车用户的充电行为将充电需求分类,对应由不同充电设施满足;随后,抽象出道路网的结构,考虑不同充电设施间的相互影响,基于改进的P中心定位模型建立了一个以总投资成本、运维成本、电量成本和充电站用户成本最小为目标的整数线性规划模型,优化得到各类充电设施的规划方案。算例分析表明,所提方法可以合理满足城市电动汽车充电需求,对私人充电设施配建比例对总成本影响的分析可以更好地指导充电设施的规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动汽车 充电需求 充电桩 快速充电站 充电设施规划
下载PDF
换电模式下电动汽车电池充电负荷建模与有序充电研究 被引量:57
6
作者 罗卓伟 胡泽春 +2 位作者 宋永华 徐智威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1期1-10,212,共10页
为了建立换电模式下电动汽车电池充电负荷及优化模型,对2种电动汽车换电模式即充换电模式和集中充电统一配送模式的结构、运营流程进行了分析。在满足用户换电需求的约束下,基于分时电价机制,提出考虑2种换电方式的以总充电费用最小为... 为了建立换电模式下电动汽车电池充电负荷及优化模型,对2种电动汽车换电模式即充换电模式和集中充电统一配送模式的结构、运营流程进行了分析。在满足用户换电需求的约束下,基于分时电价机制,提出考虑2种换电方式的以总充电费用最小为目标的第1阶段优化模型。第2阶段优化以第1阶段求取的最小充电费用为总充电费用的上限,以日负荷曲线波动最小为目标。以中国2020年充电负荷为例进行计算,对不同类型电动汽车采用不同的换电方式,并将换电模式与充电模式的充电负荷进行比较。计算结果表明,换电模式下无序充电情景峰荷较充电模式时增加较小,有序充电情景电网峰荷将不会增加,所提出的换电模式下有序充电模型能够有效减少充电费用及日负荷曲线波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动汽车 电池换电模式 电池配送 库存管理 有序充电
下载PDF
大气臭氧化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43
7
作者 葛茂发 +3 位作者 徐永福 杜林 庄国顺 王殿勋 《化学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1期1565-1574,共10页
臭氧是大气化学中的核心物种。在平流层中,臭氧层可以吸收对生物有害的紫外辐射,对地球生命起保护伞作用。在对流层大气中,适量臭氧对清洁大气是有益的。但是,由于对流层中臭氧前体物排放量的增加,特别在大城市,产生的高浓度臭氧会对大... 臭氧是大气化学中的核心物种。在平流层中,臭氧层可以吸收对生物有害的紫外辐射,对地球生命起保护伞作用。在对流层大气中,适量臭氧对清洁大气是有益的。但是,由于对流层中臭氧前体物排放量的增加,特别在大城市,产生的高浓度臭氧会对大气环境造成严重污染,对人类、动植物和生态环境具有极大危害。臭氧的研究一般结合外场观测、实验室烟雾箱模拟和计算机数值模拟进行。深入开展大气臭氧化学研究,不仅有助于全面深入理解大气氧化过程以及全面掌握区域乃至全球大气自净能力,而且能为对流层污染控制提供科学依据和方案。本文总结了近年来有关臭氧化学的研究进展,论述了臭氧问题与人类当前面临的一些主要环境问题间的相互关系;重点综述了近年来有关南极臭氧空洞、中纬度地区臭氧低值和北极地区臭氧的损耗机理及其发展趋势;综述了臭氧与大气光化学和气溶胶间的耦合关系,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提出了大气臭氧化学尚待深入开展研究的一些重要科学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臭氧化学 平流层 对流层 光化学 异相反应
下载PDF
基于DSP和FPGA的高速数据采集系统的设计及实现 被引量:25
8
作者 林岩 《电子测量技术》 2007年第5期95-97,100,共4页
本文设计了一种基于DSP和FPGA的双通道通用数据采集系统,每个通道的采样率为10MSps,采样精度为14b。设计中采用了FPGA实现2个异步FIFO作为模数转换器AD9240和数字信号处理器TMS320C6416的缓存器,并且FPGA内部可方便地实现各种逻辑电路... 本文设计了一种基于DSP和FPGA的双通道通用数据采集系统,每个通道的采样率为10MSps,采样精度为14b。设计中采用了FPGA实现2个异步FIFO作为模数转换器AD9240和数字信号处理器TMS320C6416的缓存器,并且FPGA内部可方便地实现各种逻辑电路与外围进行通信。数据的传输采用EDMA,实现了大容量数据的传输。实验结果表明,该数据采集系统有较高的采样精度,具有接口电路简单、可靠性高、调试方便等特点,可广泛应用于通信和图形采集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转换 FIFO EDMA 接口电路
下载PDF
手法结合其他中医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2
9
作者 张华 《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 CAS 2016年第10期75-78,共4页
腰椎间盘突出症(LIDP)是指因腰椎间盘退行性变或外力作用,致使髓核突破纤维环而直接或间接的机械压迫或化学免疫炎性刺激作用于周围组织(如神经根、马尾神经等)而出现的以腰痛、下肢放射麻木、疼痛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综合病证... 腰椎间盘突出症(LIDP)是指因腰椎间盘退行性变或外力作用,致使髓核突破纤维环而直接或间接的机械压迫或化学免疫炎性刺激作用于周围组织(如神经根、马尾神经等)而出现的以腰痛、下肢放射麻木、疼痛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综合病证。诱发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因素主要包括职业(如长期体力负重劳动)、不良姿势、遗传、外伤、肥胖及多产妇等。目前,腰椎间盘突出症发病机制主要有神经根机械受压、自身免疫、化学性神经根炎三种学说[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间盘突出症 手法 手法治疗作用机理
原文传递
红壤侵蚀地不同人工恢复林对土壤总有机碳和活性有机碳的影响 被引量:30
10
作者 朱丽琴 黄荣珍 +5 位作者 段洪浪 王赫 黄诗华 易志强 张文锋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249-257,共9页
土壤有机碳尤其是活性有机碳可快速反映土壤肥力和土壤质量的恢复程度。研究了南方红壤侵蚀地3种典型人工恢复林(马尾松与阔叶复层林(Pinus massoniana-broadleaved multiple layer forest(PB))、木荷与马尾松混交林(Schima superba-Pin... 土壤有机碳尤其是活性有机碳可快速反映土壤肥力和土壤质量的恢复程度。研究了南方红壤侵蚀地3种典型人工恢复林(马尾松与阔叶复层林(Pinus massoniana-broadleaved multiple layer forest(PB))、木荷与马尾松混交林(Schima superba-Pinus massoniana mixed forest(SP))、阔叶混交林(broad-leaved mixed forest(BF)))土壤(0—60 cm)总有机碳和不同活性有机碳的垂直分布特征及其差异。结果表明:不同恢复林分土壤总有机碳(SOC)含量和有机碳储量均表现为PB>SP>BF,均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逐渐降低;土壤表层有机碳富集系数为0.49—0.55,表明表层土壤具有较高的有机碳恢复水平和保持强度。不同林分土壤易氧化有机碳(ROC)、水溶性有机碳(DOC)和微生物量碳(MBC)含量变化范围为0.92—9.17 g/kg、535.89—800.46 mg/kg和27.24—261.31 mg/kg,且均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降低,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总体以BF较高。土壤活性有机碳分配比例以ROC/SOC最高,DOC/SOC次之,MBC/SOC最低,且随土层深度的增加,ROC/SOC的值呈逐渐降低趋势,DOC/SOC的值却呈逐渐升高趋势,MBC/SOC(微生物熵)则变化规律不明显;不同林分间土壤活性有机碳分配比例以BF最高,表明阔叶混交林更有利于活性碳的积累。因此,对于红壤侵蚀地森林恢复初期,可适当密植和立体种植,以提高土壤碳储量和土壤肥力,并在马尾松等先锋树种林分中补植阔叶树种,以增加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从而有利于退化生态系统土壤速效养分和土壤功能的快速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恢复林 总有机碳 活性有机碳 红壤
下载PDF
配电网中分布式储能系统的优化配置方法 被引量:30
11
作者 唐文左 梁文举 +4 位作者 崔荣 曾锐 周川杰 胡泽春 《电力建设》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38-45,共8页
分布式储能系统接入配电网可与分布式电源形成互补,弥补后者由于出力的随机性对配电网安全和经济运行造成的负面影响,还可对配电网与主网的功率交换进行调节,起到削峰填谷的作用。而对分布式储能系统接入配电网进行优化配置是实现上述... 分布式储能系统接入配电网可与分布式电源形成互补,弥补后者由于出力的随机性对配电网安全和经济运行造成的负面影响,还可对配电网与主网的功率交换进行调节,起到削峰填谷的作用。而对分布式储能系统接入配电网进行优化配置是实现上述作用的基础,基于此,提出了配电网中分布式储能系统的优化配置方法。首先,为处理负荷功率、风电和光伏发电的随机性,利用聚类算法得到典型日负荷曲线、典型风电和光伏发电出力曲线。其次,以储能系统投资与运行成本最小为目标,考虑接入位置、功率大小和配电网安全运行等约束条件,建立多时段非线性混合整数优化模型,并采用两层优化的方法求解模型。该方法在外层采用改进的遗传算法对储能系统的配置方案进行优化,在内层采用最优潮流算法对配置方案的储能充放电进行优化。最后,对一个含风电和光伏发电的配电系统进行测试,证明了该方法的有效性,并分析了风电和光伏发电的额定功率、负荷需求变化等因素对储能系统配置结果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布式储能系统 配电网 优化配置 遗传算法 最优潮流算法
原文传递
考虑三相负荷平衡的电动汽车有序充电策略 被引量:29
12
作者 占恺峤 胡泽春 +3 位作者 宋永华 徐智威 张洪财 《电力系统自动化》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7期201-207,共7页
电动汽车负荷的大规模接入可能导致配电网出现三相不平衡问题,威胁电网安全经济运行。当前提出的大部分有序充电方法均针对等效的单相系统进行建模,忽略了三相不平衡问题的处理。文中提出一种考虑三相负荷平衡的电动汽车有序充电策略。... 电动汽车负荷的大规模接入可能导致配电网出现三相不平衡问题,威胁电网安全经济运行。当前提出的大部分有序充电方法均针对等效的单相系统进行建模,忽略了三相不平衡问题的处理。文中提出一种考虑三相负荷平衡的电动汽车有序充电策略。算法外层运用三相前推回代法迭代修正节点电压,内层则通过求解一个电动汽车有序充电三相模型获得优化充电功率。通过调控电动汽车的充电功率及时段,可实现降低配电网网损以及三相之间负荷平衡的控制目标。仿真结果表明,所提出的有序充电策略可以有效避免电动汽车负荷大规模接入导致的三相不平衡现象,同时降低配电网网损、平抑负荷波动,保障电网安全经济运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动汽车 有序充电 三相不平衡 配电网
下载PDF
颈前路减压cage融合术与自体髂骨块植骨钛板内固定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中期疗效 被引量:28
13
作者 郑燕平 +2 位作者 刘新宇 王延国 黎君彦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28-32,共5页
目的:观察颈椎前路减压cage植骨融合术与颈椎前路减压自体髂骨块植骨融合钛板内固定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中期临床疗效。方法:2001年1月~2006年4月128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按照手术方式分为A、B两组,A组61例患者采用前路减压单纯PEEK cag... 目的:观察颈椎前路减压cage植骨融合术与颈椎前路减压自体髂骨块植骨融合钛板内固定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中期临床疗效。方法:2001年1月~2006年4月128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按照手术方式分为A、B两组,A组61例患者采用前路减压单纯PEEK cage植骨融合术治疗,其中病变节段与手术节段均为单节段22例,双节段39例;B组67例采用颈椎前路减压自体髂骨块植骨融合钛板内固定术,其中单节段27例,双节段40例。观察手术前后JOA评分、椎间高度和颈椎曲度情况。结果:A组手术时间为58.1±1.4min,术中出血量为42.4±2.0ml,B组分别为72.0±5.3min、82.7±3.9m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23例(39.3%)出现一过性咽部不适,1例硬脊膜破裂,2例cage塌陷、移位;B组49例(73.1%)出现一过性咽部不适,1例硬脊膜破裂,5例髂骨供区痛,2例钉板松动。每组患者术后JOA评分、椎间高度和颈椎曲度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A、B组术后JOA评分改善率分别为(82.30±6.61)%和(83.80±4.4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24~60个月,平均36个月,末次随访时A、B组椎间融合率分别为95.2%和96.3%,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每组JOA评分、椎间高度和颈椎曲度与术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术后和末次随访时JOA评分、椎间高度和颈椎曲度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椎前路减压cage植骨融合术与颈椎前路减压自体髂骨块植骨融合钛板内固定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中期疗效均较好,但前者手术方法简单、近期并发症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型颈椎病 前路减压 PEEK CAGE 融合
下载PDF
新型股骨撑开复位装置在股骨干骨折闭合复位顺行髓内钉固定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27
14
作者 王志刚 王兆林 +6 位作者 刘栋 张德刚 张锴 张德春 马明亮 杜刚强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64-168,共5页
目的探讨自行研制的新型股骨撑开复位装置在股骨干骨折闭合复位顺行髓内钉固定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9月至2015年3月期间应用自行研制的新型股骨骨折撑开复位装置闭合复位顺行髓内钉固定治疗的85例股骨干骨折患者资料。... 目的探讨自行研制的新型股骨撑开复位装置在股骨干骨折闭合复位顺行髓内钉固定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9月至2015年3月期间应用自行研制的新型股骨骨折撑开复位装置闭合复位顺行髓内钉固定治疗的85例股骨干骨折患者资料。男64例,女21例;平均年龄为36.6岁。骨折AO分型:32-A型32例,32-B型40例,32-C型13例。受伤至手术时间平均为7.5d(1-16d)。股骨上段骨折26例,股骨中段骨折57例,股骨中段骨折合并股骨颈骨折1例,股骨下段骨折合并股骨转子间骨折1例。记录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术中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等。结果85例患者均成功实现骨折闭合复位,术中未损伤重要血管、神经。本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平均为105.5min,术中X线曝光时间平均为25.8s,术中出血量平均为209.2mL。85例患者术后获8-24个月(平均16.3个月)随访。2例患者骨折不愈合;其余83例患者骨折均获愈合,愈合时间平均为7.8周(4-12周)。术后1年随访所有患者患侧膝关节功能恢复正常,无肢体短缩〉10mm及旋转成角〉15。畸形发生,无侧方及前后成角〉10。畸形发生。随访期间无一例患者发生伤口感染、深静脉血栓形成及肺栓塞等并发症。结论在新型股骨撑开复位装置的辅助下,比较容易实现股骨干骨折闭合复位顺行髓内钉固定,避免了应用牵引床复位的不便及潜在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骨折 骨折固定术 髓内 骨钉 复位装置
原文传递
山西省太原组和山西组煤质特征分析 被引量:26
15
作者 唐跃刚 程爱国 +6 位作者 王海生 王绍清 张正喜 解锡超 张庆辉 王聪 《煤炭科学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10-15,共6页
在收集山西省煤田大量煤质资料的基础上,绘制了该省太原组和山西组煤层主要煤质指标的等级图或等值线图,在此基础上分析了6种指标的分布规律。结果表明:太原组的煤中灰分有北高南低、西高东低的特点,而煤中硫分则南高北低,分带明显;山... 在收集山西省煤田大量煤质资料的基础上,绘制了该省太原组和山西组煤层主要煤质指标的等级图或等值线图,在此基础上分析了6种指标的分布规律。结果表明:太原组的煤中灰分有北高南低、西高东低的特点,而煤中硫分则南高北低,分带明显;山西组从北往南灰分产由高到低变化,具有明显的分带性;而煤中硫分多为低硫煤。煤中挥发分总体上呈北高南低、西高东低的特点。煤的黏结指数亦呈北高南低、西高东低的趋势,其中霍西煤田中部均为高值中心,反映了煤的变质程度由北向南、由西向东逐渐变高,煤类由烟煤向无烟煤变化的趋势。原煤干燥基高位发热量大于27 MJ/kg,且大部分区域属于特高热值煤,结果为评价和充分合理利用山西省的煤炭资源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原组 山西组 煤质特征 山西省煤炭
下载PDF
腰椎后路不同显露方式对多裂肌影响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24
16
作者 王延国 刘新宇 +4 位作者 吴晓娟 郑燕平 黎君彦 张凯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203-208,共6页
目的比较腰椎后路不同显露方式及棘突重建方式对多裂肌的影响。方法40只健康成年山羊随机分为棘突正中劈开(A组)、棘突切除(B组)、单侧进入棘突切断(C组)及双侧椎旁肌剥离(D组)四组,每组10只。其中C组又分为剥离侧(C1组)和... 目的比较腰椎后路不同显露方式及棘突重建方式对多裂肌的影响。方法40只健康成年山羊随机分为棘突正中劈开(A组)、棘突切除(B组)、单侧进入棘突切断(C组)及双侧椎旁肌剥离(D组)四组,每组10只。其中C组又分为剥离侧(C1组)和未剥离侧(C2组)两组。以术前腰椎MR扫描图像及另1只山羊L6多裂肌标本作为正常对照。术后10个月行腰椎MR及手术区多裂肌组织学检查。测量双侧多裂肌面积及肌肉面积萎缩比。结果四组均出现不同程度的肌肉萎缩,组织学及MRI评分均低于正常对照,面积萎缩比高于一常对照。A组组织学、MRI评分高于B、C1及D组,面积萎缩比较低。B组组织学、MRI评分低于A、C及D组,而研积萎缩比较高。肌肉未剥离组(A组及C2组)各项评分均优于肌肉剥离组(B组、C1组及D组)。棘突重建组(C1组及D组)各项评分均优于棘突切除组(B组)。术后组织学评分与MRI评分呈正相关,而与面积萎缩比无相关性。结论棘突切除会导致术后严重肌萎缩。减少肌肉剥离范围及重建后路骨-韧带结构可有效减少术中肌肉损伤、预防术后多裂肌萎缩。棘突正中劈开方式肌肉剥离范围小,在预防多裂肌萎缩方面优于剥离肌肉后单纯重建棘突的手术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 病理学 磁共振成像 山羊
原文传递
Ilizarov技术治疗胫骨创伤性骨髓炎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24
17
作者 李朋 杜刚强 +5 位作者 张锴 王志刚 张新军 刘栋 张德刚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1133-1137,共5页
[目的]探讨Ilizarov技术治疗胫骨创伤性骨髓炎的临床疗效。[方法]2009年4月-2012年12月应用Ilizarov技术治疗胫骨创伤性骨髓炎患者13例。男9例,女4例,年龄23~65岁,平均39.5岁。早期彻底清创并截除坏死骨段,安装外固定器在干骺端... [目的]探讨Ilizarov技术治疗胫骨创伤性骨髓炎的临床疗效。[方法]2009年4月-2012年12月应用Ilizarov技术治疗胫骨创伤性骨髓炎患者13例。男9例,女4例,年龄23~65岁,平均39.5岁。早期彻底清创并截除坏死骨段,安装外固定器在干骺端微创截骨,采用闭合灌洗负压引流或开放换药或VSD生物材料覆盖,二期移植中厚皮片。应用Ilizarov骨段滑移技术修复骨缺损。定期随访,根据x线片所示骨愈合情况及矿化情况逐步拆除固定组件。[结果]13例患者随访12~32个月,平均18.4个月。不同程度的软组织缺损经个体化治疗后均愈合且无感染复发。扩创后骨缺损4.5~12cm,平均6.1cm,均实现骨愈合,恢复正常长度。1例发生滑移骨段轴向偏移,经截骨调整延长模块恢复正常力线;1例发生骨缺损处组织挛缩塌陷,经清创丝线牵拉固定后改善;1例发生轻度钉道感染,经清创换药联用抗生素治愈;所有膝、踝关节功能活动无明显影响。[结论]治疗创伤性骨髓炎的关键在于解决感染和骨缺损问题,而Ilizarov骨滑移技术不仅可在简化治疗程序的前提下安全有效控制感染、修复骨缺损,而且可根据骨愈合时段调整固定刚度消除应力遮挡,纠正畸形,避免二次手术且临床疗效优良,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LIZAROV技术 创伤性骨髓炎 VSD技术 胫骨
原文传递
“治未病”思想指导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辨证防治 被引量:23
18
作者 张华 《中医正骨》 2017年第1期36-38,共3页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骨科临床常见病、多发病,近年来发病呈年轻化趋势。"治未病"思想是中医预防医学体系的起源和核心,包括"未病先防,已病早治,既病防变,愈后防复"4层含义,是蕴含预防、保健、治疗、康复为一体的综合...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骨科临床常见病、多发病,近年来发病呈年轻化趋势。"治未病"思想是中医预防医学体系的起源和核心,包括"未病先防,已病早治,既病防变,愈后防复"4层含义,是蕴含预防、保健、治疗、康复为一体的综合防治理念。本文针对腰椎间盘突出症不同证型的特点,从"未病先防,防在未病之时""已病早治,寻求最佳方案""既病防变,控制病情发展""愈后防复,完善自我健康管理"4个方面对"治未病"思想指导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辨证防治进行了阐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 椎间盘移位 辨证论治 治未病
下载PDF
腰椎间盘突出症不同证型的手法治疗时间与临床疗效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22
19
作者 张华 徐斌 《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 CAS 2017年第8期25-28,共4页
目的:观察不同证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法治疗时间与疗效的相关性。方法:选择本院血瘀型、寒湿型、湿热型、肝肾亏虚型的不同证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各60例,共240例。再将每一证型组依临床随机方案,根据SAS软件随机程序分出治疗1周组、治... 目的:观察不同证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法治疗时间与疗效的相关性。方法:选择本院血瘀型、寒湿型、湿热型、肝肾亏虚型的不同证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各60例,共240例。再将每一证型组依临床随机方案,根据SAS软件随机程序分出治疗1周组、治疗2周组、治疗4周组,每组20例,疗程结束后依据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评判不同证型患者施以不同时长手法治疗时间后的临床疗效。结果:四组不同证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不同手法治疗时间组疗效显示:血瘀型优良率,治疗1周组80%,治疗2周组85%,治疗4周组90%;湿热型优良率,治疗1周组65%,治疗2周组75%,治疗4周组80%;寒湿型优良率,治疗1周组70%,治疗2周组80%,治疗4周组85%;肝肾亏虚型优良率:治疗1周组50%,治疗2周组60%,治疗4周组75%.结论:手法治疗对于不同证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均有疗效,不同证型的患者随着手法治疗时间的延长其优良率均逐步提高,手法对于血瘀型患者见效最快,相同治疗时间下疗效提高最快,治疗疗程最短;寒湿、湿热型患者中治疗2周组疗效提高最为明显,对于肝肾亏虚型患者手法治疗疗程最长,见效最缓慢,相同治疗时间下疗效提高最缓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间盘突出症 手法 治疗时间 不同证型 疗效对比
原文传递
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后椎间融合的X线片及三维CT评价 被引量:22
20
作者 郑燕平 刘新宇 +2 位作者 王延国 黎君彦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1104-1108,共5页
目的 探讨X线片和三维CT(3D-CT)在判定单节段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后椎间融合情况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接受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并随访1年以上的患者43例,男19例,女24例;年龄16~74岁,平均47.2岁.峡部裂性滑脱21例,退变性滑脱15例,腰椎间... 目的 探讨X线片和三维CT(3D-CT)在判定单节段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后椎间融合情况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接受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并随访1年以上的患者43例,男19例,女24例;年龄16~74岁,平均47.2岁.峡部裂性滑脱21例,退变性滑脱15例,腰椎间盘突出并不稳症3例,腰椎间盘突出症复发3例,极外侧椎间盘突出症1例.单纯骨粒植骨26例,骨粒加椎间融合器17例.单节段内固定24例,双节段内固定19例.均为单节段椎间融合,其中L3,4,6例,L4,5,17例,L5 S1 20例.应用改良Brantigan评分判定腰椎正侧位X线片及3D-CT扫描所示椎间融合程度;动力位X线片判断椎间稳定性.结果 随访12~85个月,平均18个月.末次随访时X线片及3D-CT所示椎间融合率分别为64%(28/43例)和40%(17/43例).3D-CT的Brantigan评分小于正侧位X线片(P<0.05).根据诊断、固定节段及融合方式不同分组,各组3D-CT评分均低于正侧位X线片(P<0.05).动力位X线片示椎间不稳定者仅3例(7%).结论 腰椎3D-CT能更准确地评价椎间融合情况.拆除内固定前进行3D-CT检查非常必要.拆除内固定前摄动力位X线片对判定椎体间融合的临床意义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路腰椎椎间融合 后路椎间融合 术后 三维 computed tomography THREE 3D-CT internal fixation disc herniation 腰椎椎间融合术 腰椎间盘突出症 节段内固定 clinical application 动力位 单节段 THREE dimensional dynamic 随访 评分 判定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9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