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黄对脑卒中炎性因子抑制作用及其脑保护效应概述 被引量:8
1
作者 廖辉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11年第12期215-217,共3页
目的:旨在对我国近5年来关于大黄对脑卒中炎性因子抑制作用及其脑保护效应的概况作一综述,反映这一专题的最新研究进展,为临床和科研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查阅近5年来的相关文献,着重对该味中药的药理研究及临床应用两方面进行归纳总结... 目的:旨在对我国近5年来关于大黄对脑卒中炎性因子抑制作用及其脑保护效应的概况作一综述,反映这一专题的最新研究进展,为临床和科研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查阅近5年来的相关文献,着重对该味中药的药理研究及临床应用两方面进行归纳总结。结果:使读者对近5年来大黄对脑卒中炎性因子抑制作用及其脑保护效应的研究现状一目了然。结论:中药大黄对脑卒中炎性因子的抑制作用及其脑保护效应是肯定的;但在大黄的使用时间、剂型剂量等方面仍缺乏统一的量化标准,有待进一步探讨、研究和总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黄 炎性因子 脑保护 综述
下载PDF
“抑喘方”对痰热壅肺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功能、C-反应蛋白的干预作用 被引量:2
2
作者 廖辉 《辽宁中医杂志》 CAS 2013年第9期1850-1852,共3页
目的:挖掘并应用经典中医针灸治疗方法,通过"抑喘方"针刺治疗痰热壅肺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试探讨其作用机制,为寻求COPD新的治疗方案提供有价值的临床依据及思路。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盲法原则,依据研究纳入标准,入组... 目的:挖掘并应用经典中医针灸治疗方法,通过"抑喘方"针刺治疗痰热壅肺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试探讨其作用机制,为寻求COPD新的治疗方案提供有价值的临床依据及思路。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盲法原则,依据研究纳入标准,入组病例随机分为3组,即常规西药治疗基础上针刺A组(肺俞组),B组(支沟组),C组(抑喘方组);观察治疗前后3组患者肺功能、C-反应蛋白(CRP)及全身表现的变化等,评价该针法治疗COPD的临床疗效。结果:3组患者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用力肺活量百分比(FEVI/FVC%)均能较治疗前有所改善,值均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C组(抑喘方组)中相应指标改善更为明显,值均P<0.05;治疗后A组、B组、C组的CRP值均能较治疗前有所改善,值均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C组(抑喘方组)中相应指标改善更为明显,值均P<0.05。结论:"抑喘方"对COPD患者的肺功能、CRP有明显的改善作用,优于其他组;且选穴经专,患者易于接受,不降低临床疗效,从而拓展了中西医结合治疗COPD的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刺 抑喘方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下载PDF
田黄冲剂对卒中模型大鼠相关炎性细胞因子的干预作用 被引量:1
3
作者 廖辉 杨家玥 +3 位作者 张艳敏 谢平安 鞠颖 《辽宁中医杂志》 CAS 2014年第7期1520-1523,I0002,共5页
目的:通过对卒中模型大鼠炎性细胞因子(IL-1,IL-6、TNF-α)表达的观察,评价田黄冲剂对卒中模型大鼠脑损伤的干预作用。方法:将健康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和干预组,对造模成功的干预组大鼠分别给予中药、西药、中西药和生理盐水干... 目的:通过对卒中模型大鼠炎性细胞因子(IL-1,IL-6、TNF-α)表达的观察,评价田黄冲剂对卒中模型大鼠脑损伤的干预作用。方法:将健康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和干预组,对造模成功的干预组大鼠分别给予中药、西药、中西药和生理盐水干预;于不同时段对模型组和干预组大鼠进行行为学观察,并检测脑组织IL-1、IL-6、TNF-α含量。结果:(1)Zea-Longa评分:盐水组评分无明显变化;中药组和西药组评分均有不同程度下降,但以中西药组下降最明显。(2)炎性细胞因子的表达:与模型组0 h比较:盐水组各时段多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中药组和西药组24 h时段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其他时段多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西药组24 h时段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时段多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盐水组比较:6 h时段各组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4 h时段中药组多无统计学意义(P>0.05),西药组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西药组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48h时段中药组和西药组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西药组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72 h时段中药组和西药组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西药组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田黄冲剂可有效抑制卒中模型大鼠炎性细胞因子的表达,进而减轻了脑损伤后的炎症级联反应,起到了脑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田黄冲剂 脑卒中 模型大鼠 炎性细胞因子
下载PDF
田黄冲剂对急性脑出血模型大鼠相关炎性细胞因子的干预作用
4
作者 杨家玥 廖辉 +3 位作者 张艳敏 谢平安 鞠颖 《中国中医急症》 2014年第2期216-219,共4页
目的通过对脑出血模型大鼠炎性细胞因子(IL-1,IL-6、TNF-α)表达的观察,评价田黄冲剂对脑出血模型大鼠脑损伤的干预作用。方法选用健康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中药组、西药组、中西药组和盐水组。制作脑缺血大鼠模型,对造模成... 目的通过对脑出血模型大鼠炎性细胞因子(IL-1,IL-6、TNF-α)表达的观察,评价田黄冲剂对脑出血模型大鼠脑损伤的干预作用。方法选用健康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中药组、西药组、中西药组和盐水组。制作脑缺血大鼠模型,对造模成功大鼠除模型组只常规进食水外,其余各组按人与动物等效剂量,分别给予中药(田黄冲剂)、西药(环磷酰胺)、中西药和生理盐水灌胃;并于大鼠清醒后0 h(即刻)、6 h、24 h、48 h和72 h 5个时间段进行行为学观察和神经功能评分;后断头取脑测定炎性细胞因子IL-1,IL-6和TNF-α。结果盐水组Zea-Longa评分与模型组分值相近;中药组和西药组评分均下降,且分值相当;中西药组评分分值下降的最明显。与模型组0时段比较,6 h、24 h、48 h各治疗组IL-6、IL-1均升高(P<0.05或P<0.01);与盐水组比较,大多治疗组IL-6、IL-1均水平较低(P<0.05或P<0.01)。中西药组TNF指标在48、72 h与模型组相近,与盐水组比较大多治疗组TNF均水平较低(P<0.05或P<0.01)。结论田黄冲剂对脑出血模型大鼠炎性细胞因子具有抑制作用,但起效时间较慢多在6 h以后;田黄冲剂与环磷酰胺在24 h以后各时段对炎性细胞因子的抑制作用相当;两药合用各时段对炎性细胞因子的抑制作用明显优于中药组和西药组。说明田黄冲剂可有效抑制脑出血大鼠炎性细胞因子的表达,进而起到脑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田黄冲剂 脑出血 模型大鼠 炎性细胞因子
下载PDF
廖辉针刺治疗杂病经验
5
作者 《山东中医杂志》 2013年第1期56-57,共2页
廖辉教授任天津市第四中心医院中西医结合科主任,主任医师。廖老师从医30余载,精于内科,而偏爱针灸,尤其注重历代医家经典,尊古而立新,将自身独到的针刺选穴组方经验付诸于临床实践,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治疗方法。今将其针刺经验介... 廖辉教授任天津市第四中心医院中西医结合科主任,主任医师。廖老师从医30余载,精于内科,而偏爱针灸,尤其注重历代医家经典,尊古而立新,将自身独到的针刺选穴组方经验付诸于临床实践,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治疗方法。今将其针刺经验介绍如下.以飨同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廖辉 针刺 头晕 中风 呃逆 痛证
下载PDF
毫针针刺治疗面肌痉挛研究进展
6
作者 周英 《内蒙古中医药》 2022年第7期152-154,共3页
面肌痉挛是指一侧面部肌肉阵发性的不自主抽搐,临床上较为常见,西医治疗大多采用营养神经等方法,但效果不佳。祖国传统中医针刺对面肌痉挛的治疗具有独特的疗效。本文通过万方数据库查阅近5年来的相关文献,着重对毫针针刺法及其他联合... 面肌痉挛是指一侧面部肌肉阵发性的不自主抽搐,临床上较为常见,西医治疗大多采用营养神经等方法,但效果不佳。祖国传统中医针刺对面肌痉挛的治疗具有独特的疗效。本文通过万方数据库查阅近5年来的相关文献,着重对毫针针刺法及其他联合治疗面肌痉挛的临床报道进行归纳总结。毫针针刺法治疗面肌痉挛应用广泛,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少,多维治疗方案是今后治疗该病的临床趋势,客观、公正、严谨的临床观察仍任重道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面肌痉挛 毫针针刺 临床报道 综述
下载PDF
抑痉针法治疗原发性面肌痉挛患者30例临床疗效观察
7
作者 周英 《首都食品与医药》 2021年第9期157-159,共3页
目的 探讨抑痉针法治疗原发性面肌痉挛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天津市武清区人民医院中医科收治的原发性面肌痉挛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口服卡马西平联合甲钴胺治疗,而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抑痉针法治... 目的 探讨抑痉针法治疗原发性面肌痉挛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天津市武清区人民医院中医科收治的原发性面肌痉挛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口服卡马西平联合甲钴胺治疗,而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抑痉针法治疗,每周针刺5次,2周为1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后评价疗效.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及Cohen面肌痉挛强度分级和面肌痉挛频率量表分级有无差异.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0级和I级患者分布频率为13例和9例,对照组分布频率分别为5例和6例,观察组0级和I级患者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且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1级和2级患者分布频率为14例和6例,对照组分别为5例和5例,观察组1级和2级患者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且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MF(Hz)、MPF(Hz)和AEMG(Mv)值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和对照组治疗后(P<0.05),而对照组治疗前后上述指标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随访6个月,观察组复发4例,对照组复发7例,两组患者复发风险采用风险比例模型log-rank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R=1.88,P=0.29).结论 抑痉针法治疗原发性面肌痉挛临床疗效确切,可显著提高临床有效率,控制患者面部抽搐等临床症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抑痉针法 原发性面肌痉挛 临床疗效 针灸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