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8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主动脉无冠状窦内射频导管消融前间隔局灶性房性心动过速 被引量:23
1
作者 马坚 欧阳非凡 +3 位作者 唐恺 张澍 黄从新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06年第3期207-211,共5页
目的报告经主动脉无冠状窦内射频消融8例前间隔局灶性房性心动过速(房速)。方法8例患者男性3例,女性5例,平均年龄(50.6±12.3)岁。阵发性房速病史(7.5±5.5)年。术中心房和心室刺激诱发房速,分别在右心房、左心房和主动脉... 目的报告经主动脉无冠状窦内射频消融8例前间隔局灶性房性心动过速(房速)。方法8例患者男性3例,女性5例,平均年龄(50.6±12.3)岁。阵发性房速病史(7.5±5.5)年。术中心房和心室刺激诱发房速,分别在右心房、左心房和主动脉无冠状窦内标测最早心房激动,并进行消融。结果心房刺激能反复诱发和终止8例患者的房速,房速的平均周长(329±66)ms。右心房和左心房的前间隔部位标测相对提前的心房激动,但多次消融未成功。主动脉无冠状窦内的心房激动较希氏束处的心房波提前(11.6±7.2)ms,放电1~2次于8s内终止8例房速。随访(10.2±4.8)个月,无一例房速复发。结论主动脉无冠状窦内可作为消融前间隔局灶性房速的一种新途径,尤其适用于在希氏束部位消融失败的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房性心动过速 射频导管消融 主动脉 希氏束
原文传递
自体骨髓间叶干细胞诱导分化移植重建窦房结起搏功能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5
2
作者 任晓庆 浦介麟 +4 位作者 张澍 赵欣然 孟亮 王方正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462-465,共4页
目的 :探索应用骨髓干细胞治疗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的生物介入方法。  方法 :选取犬 6只 ,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每组 3只。抽取犬自体骨髓 ,分离培养扩增骨髓间叶干细胞 ,并在体外应用 5 氮胞苷进行诱导分化。应用射频技术损伤犬窦... 目的 :探索应用骨髓干细胞治疗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的生物介入方法。  方法 :选取犬 6只 ,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每组 3只。抽取犬自体骨髓 ,分离培养扩增骨髓间叶干细胞 ,并在体外应用 5 氮胞苷进行诱导分化。应用射频技术损伤犬窦房结 ,建立动物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模型。将溴脱氧尿嘧啶核苷 (BrdU)标记的且诱导分化的骨髓间叶干细胞自体移植到窦房结区 ,应用心电图、组织病理、免疫组化等技术观察干细胞移植治疗效果。  结果 :在动物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模型 ,自体移植骨髓干细胞后 ,心电图示窦房结功能明显改善 ;病理与免疫组化示移植的骨髓干细胞在窦房结区分化为拟窦房结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 ,并与宿主细胞建立缝隙连接。  结论 :自体移植诱导分化的骨髓间叶干细胞可改善窦房结自律起搏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窦房结 间叶干细胞 诱导分化 心电图 起搏 自体移植 自体骨髓 用心 生物 结论
下载PDF
自体骨髓间叶干细胞诱导分化移植治疗房室阻滞的初步观察 被引量:17
3
作者 任晓庆 浦介麟 +4 位作者 张澍 吴国玫 孟亮 王方正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2005年第1期48-52,共5页
利用诱导分化的骨髓间叶干细胞自体移植治疗房室阻滞,探讨生物介入方法治疗缓慢型心律失常的新途径。11只实验犬随机分为实验组(n=6)和对照组(n=5)。应用射频技术消融His束,制备永久Ⅲ度房室阻滞动物模型;每只犬抽取10ml犬骨髓液,... 利用诱导分化的骨髓间叶干细胞自体移植治疗房室阻滞,探讨生物介入方法治疗缓慢型心律失常的新途径。11只实验犬随机分为实验组(n=6)和对照组(n=5)。应用射频技术消融His束,制备永久Ⅲ度房室阻滞动物模型;每只犬抽取10ml犬骨髓液,应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及贴壁培养法分离、培养和扩增骨髓间叶干细胞,5=氮胞苷对骨髓间叶干细胞进行诱导分化;房室阻滞4周后,开胸心脏直视下将BrdU标记的分化干细胞(1ml,1.5×10^7细胞)多点注射至该犬消融的His束部位,而对照组仅将1ml DMEM培养液替代干细胞悬液多点注射至相同部位。术后1—12周,应用心电图观察两组活体动物房室功能恢复情况,应用组织病理、免疫组化等技术对移植干细胞的存活、增殖、分化与缝隙连接功能进行评价。结果:在动物房室阻滞模型中,实验组犬在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后12周,2/6只犬的房室传导功能得以改善;病理与免疫组化示诱导分化的骨髓干细胞在His束区存活、增殖和分化为心肌细胞、血管内皮细胞,并与宿主细胞建立缝隙连接;而对照组5只犬未见上述变化。结论:自体移植诱导分化的骨髓间叶干细胞有可能改善His束传导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病学 间叶干细胞 希氏束 细胞移植 诱导分化 5-氮胞苷
下载PDF
射频消融左后分支治疗维拉帕米敏感性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 被引量:18
4
作者 张晓星 马坚 +5 位作者 麻付胜 方丕华 楚建民 浦介麟 张澍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2008年第6期504-508,共5页
目的报道消融左后分支治疗左室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简称室速)。方法对57例维拉帕米敏感性左室特发性室速患者进行电生理检查及射频消融,以窦性心律时产生左后分支阻滞和/或室速不再被诱发作为消融成功终点。结果57例中41例室速诱发条件... 目的报道消融左后分支治疗左室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简称室速)。方法对57例维拉帕米敏感性左室特发性室速患者进行电生理检查及射频消融,以窦性心律时产生左后分支阻滞和/或室速不再被诱发作为消融成功终点。结果57例中41例室速诱发条件稳定(71.9%),9例诱发条件不稳定(15.8%),7例不能被诱发(12.3%),所有患者均达消融成功终点。术后全部患者体表心电图Ⅰ导联出现R波降低,S波加深,呈rS形态或RS形态,Ⅱ、Ⅲ、aVF导联出现小q波,或在原有q波基础上加深,R波振幅明显增高,呈qR形态,额面电轴度数显著增加(54.06°±38.24°vs 90.55°±7.88°,P<0.001)。27例出现完全性左后分支阻滞改变(47.4%),30例为不完全性左后分支阻滞(52.6%)。1例1年后室速再发,左后分支阻滞消失,重复消融直至再次出现左后分支阻滞,术后室速未有再发。结论射频消融产生左后分支阻滞可作为左室特发性室速的消融成功终点,尤其适用于不易被常规电生理检查诱发的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生理学 左室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 导管消融 射频电流 心电图 左后分支
下载PDF
双心腔起搏治疗肥厚梗阻性心肌病患者的长期随访 被引量:15
5
作者 王方正 +3 位作者 谷向军 华伟 尤士杰 张澍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02年第5期276-279,共4页
目的 评价双心腔起搏对肥厚梗阻性心肌病患者的远期疗效。方法  15例确诊为肥厚梗阻性心肌病并植入双心腔起搏器的患者 ,男性 11例 ,女性 4例 ,平均年龄 (5 0 2± 15 5 )岁 ,程控为DDD起搏方式。对患者术前、术后第 1次随访平均... 目的 评价双心腔起搏对肥厚梗阻性心肌病患者的远期疗效。方法  15例确诊为肥厚梗阻性心肌病并植入双心腔起搏器的患者 ,男性 11例 ,女性 4例 ,平均年龄 (5 0 2± 15 5 )岁 ,程控为DDD起搏方式。对患者术前、术后第 1次随访平均 (5 1± 1 6 )个月及最近 1次随访平均(2 7 3± 3 7)个月的临床症状、心功能、和超声心动图下的血流动力学指标进行分析。结果  9例晕厥患者在第 1次评价时即未再发作 ,2例先兆晕厥的患者 ,在第 1次评价时仍有 1例有偶发 ,但在第2次评价时症状也消失。 15例气促、 13例胸痛、 12例心悸患者 ,在第 1次评价时分别有 6例、 7例、6例症状完全消失 ,总消除率约 4 0 %。在第 2次评价时又分别有 5例、 2例、 3例患者症状完全消失 ,进一步症状消除率约 2 0 %。患者左心室流出道跨瓣压差由术前平均 (79 9± 32 6 )mmHg (1mmHg=0 133kPa) ,经半年起搏治疗后降为 (43 2± 18 9)mmHg ,3年后进一步降为 (40 4± 2 4 1)mmHg ,两次结果与术前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1) ;心功能由术前的 (2 6± 0 4 )级 (NYHA分级 ) ,提高到第 1次随访时的 (1 7± 0 3)级 (P <0 0 1) ,第 2次随访时的 (1 1± 0 2 )级 (P <0 0 1) ;E/A峰值 ,在术前、第 1次随访、第 2次随访时分别为 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肥厚梗阻性心肌病 双心腔起搏 治疗
原文传递
体表心电图两步法快速判定流出道室性早搏的起源 被引量:13
6
作者 马坚 +6 位作者 李贤 聂玲 方丕华 姚焰 张奎俊 楚建民 张澍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08-211,共4页
目的:本文通过回顾既往消融成功的室性早搏(室早)病例,将其体表心电图与成功消融靶点部位比对,得出用两步法快速判定室早起源的心腔,以期在以后的室早射频消融治疗前能帮助确定消融策略。方法:66例成功消融的室早或室性心动过速患者,男3... 目的:本文通过回顾既往消融成功的室性早搏(室早)病例,将其体表心电图与成功消融靶点部位比对,得出用两步法快速判定室早起源的心腔,以期在以后的室早射频消融治疗前能帮助确定消融策略。方法:66例成功消融的室早或室性心动过速患者,男30例,平均年龄(36.9±13.9)岁。其中经股静脉途径在右心室消融成功32例(右心室消融组),经股动脉途径在左心室消融成功34例(左心室消融组)。结合文献,对明确了起源点的室早患者的四个心电图特征利用SPSS10.0软件进行分析。特征1:肢体导联Ⅰ、aVR、aVL和Ⅱ、Ⅲ、aVF导联及胸前导联V1的形态;特征2:V1导联r或R波时程;特征3:V1导联r或R波时程占总QRS时程的百分比(Dr/DQRS);特征4:R/S移行的胸前导联(即出现R/S≥1时的胸前导联)。结果:R/S移行的胸前导联和Dr/DQRS两项体表心电图特征性指标对预测室早起源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其中R/S移行导联在V4~6导联判定起源点在右心室侧的敏感度只有37.5%,但是其判定室早起源点不在左心室侧(即在右心室侧)的特异度却达100%,相应地其判定起源点在右心室侧的阳性预测值为100%,阴性预测值为63%。进一步对余下的54例R/S移行在V1、V2、V3导联的病例采用Dr/DQRS进行分析,发现将这些患者以Dr/DQRS<0.5(n=19)和Dr/DQRS≥0.5(n=35)分为两部分。其中以Dr/DQRS<0.5来判别消融靶点在右心室侧的敏感度是90.0%,特异度为97.1%,阳性预测值为94.7%,阴性预测值为94.3%;而用Dr/DQRS≥0.5来判定消融靶点在左心室侧的敏感度为97.1%,特异度为90.0%,阳性预测值为94.3%,阴性预测值为94.7%。结论:本研究提示在室早射频消融手术前可依据R/S移行的胸前导联和Dr/DQRS两项体表心电图指标,只用两步即可对室早起源得到初步判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室性早搏 射频消融 心电图
下载PDF
在心内三维超声指导下经皮心内膜室间隔射频消融术治疗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合并晕厥的临床应用研究 被引量:12
7
作者 林瑶 +16 位作者 刘俊 赵洋 程敏 曹思敏 李晓枫 刘晓宁 彭超 王凤娟 蔡迟 王靖 张竞涛 唐闽 楚建民 方丕华 华伟 张澍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638-644,共7页
目的:探讨在心内超声联合三维电解剖标测系统指导下经皮心内膜室间隔射频消融术治疗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合并晕厥患者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12例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合并晕厥发作患者在局麻下完成在心内三维超声指导下的经皮左心室心内... 目的:探讨在心内超声联合三维电解剖标测系统指导下经皮心内膜室间隔射频消融术治疗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合并晕厥患者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12例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合并晕厥发作患者在局麻下完成在心内三维超声指导下的经皮左心室心内膜室间隔射频消融治疗。术中记录消融相关参数与病损参数。术前、术后住院期间与术后3个月随访期分别进行超声心动图和心电图检查。结果:患者平均年龄(57±15)岁,男性6例,5例合并高血压,4例合并糖尿病,4例合并心房颤动,1例曾行冠状动脉间隔支酒精消融。肥厚心室肌累及范围:6例单纯累及室间隔,1例累及室间隔和前壁,1例累及室间隔和后乳头肌肥大、4例累及室间隔+前壁+下壁。7例经主动脉逆行途径消融成功(其中2例经房间隔途径失败),5例经房间隔穿刺途径消融成功(其中3例经主动脉途径失败)。平均消融功率(37±3)W,平均消融累计时间(916±728)s,平均消融表面积(1.14±1.16)cm^2,平均消融深度(4.5±3.7)mm。1例患者消融术中发生心肌组织气爆现象,1例患者发生股动脉穿刺并发症。超声心动图检查显示,患者术后住院期间平均左心室流出道压差下降(中位数)23.5(第5和第95百分位数:1.0,84.0)mmHg(1 mmHg=0.133 kPa),术后3个月继续下降14(1,59)mmHg,较入院时总体下降37(2,78)mmHg,平均降幅36.4%(2.8%,80.4%)。随访期间11例患者无晕厥发作,1例患者出现心力衰竭发作;所有患者均无心脏传导系统受损的心电图表现。结论:在心内超声联合三维电标测系统指导下进行经皮心内膜室间隔射频消融术治疗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合并晕厥患者是安全、有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 心内超声 射频消融 晕厥
下载PDF
冷冻球囊消融治疗心房颤动一年随访结果分析 被引量:12
8
作者 贺嘉 陈雄彪 +5 位作者 方丕华 刘铮 刘俊 唐闵 张澍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16年第4期332-335,共4页
目的冷冻球囊导管消融隔离肺静脉已成为治疗心房颤动(房颤)的主要方法之一,本研究旨在探讨冷冻球囊消融治疗房颤的学习曲线、即刻有效性、长期疗效与安全性。方法连续入选2013年12月至2015年3月于阜外医院心律失常中心接受单一术者实... 目的冷冻球囊导管消融隔离肺静脉已成为治疗心房颤动(房颤)的主要方法之一,本研究旨在探讨冷冻球囊消融治疗房颤的学习曲线、即刻有效性、长期疗效与安全性。方法连续入选2013年12月至2015年3月于阜外医院心律失常中心接受单一术者实施冷冻球囊消融的房颤患者98例。将病例按手术先后编号分成4组,观察平均操作时间、平均 X 线曝光时间、平均单位体重 X 线剂量变化。分析肺静脉隔离率、学习曲线、随访1年房颤无复发率和并发症情况。结果98例行冷冻球囊消融房颤患者中,男57例(58.2%),女41例(41.8%),平均年龄(51.4±11.9)岁,阵发性房颤91例,持续性房颤7例。冷冻球囊的肺静脉隔离率为93.2%(369/396支)。将98例患者按手术时间顺序分成4组,平均操作时间、平均 X 线曝光时间、平均单位体重 X 线剂量均逐渐下降,其中平均操作时间、平均 X线曝光时间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中位随访天数359 d,有效随访93例,单次冷冻消融无复发率71.0%(66/93例)。其中阵发性房颤无复发率72.1%(62/86例),持续性房颤无复发率57.1%(4/7例)。阵发性房颤无复发率高于持续性,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25)。冷冻球囊消融相关主要并发症为膈神经麻痹(1例,在随访期间恢复)和股静脉穿刺相关血管并发症(2例)。结论冷冻球囊消融隔离肺静脉治疗房颤安全有效。冷冻球囊消融的主要并发症之一膈神经麻痹通常可预防且可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冷冻球囊消融 心房颤动 膈神经麻痹 学习曲线
原文传递
非瓣膜性心房颤动合并左心房血栓患者的临床特点、预后及抗凝药物效果分析 被引量:11
9
作者 闫丽荣 陈柯萍 +6 位作者 马坚 姚焰 方丕华 牛国栋 楚建民 张澍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18年第6期461-465,共5页
目的分析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房颤)合并左心房血栓(LAT)患者的临床特点、预后及维生素K拮抗剂华法林和非维生素K拮抗剂口服抗凝药物(NOACs)的临床效果对比。方法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连续就诊于阜外医院心律失常中心拟行射频导管消融术... 目的分析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房颤)合并左心房血栓(LAT)患者的临床特点、预后及维生素K拮抗剂华法林和非维生素K拮抗剂口服抗凝药物(NOACs)的临床效果对比。方法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连续就诊于阜外医院心律失常中心拟行射频导管消融术的非瓣膜性房颤患者,行食道超声心动图(TEE)和/或多排螺旋CT检查(MDCT),共检出LAT患者101例。规律口服华法林或NOACs抗凝至少3周以后查TEE观察LAT情况。本研究为单中心观察性研究。结果该研究基线共纳入101例患者,持续性房颤患者75例(74.3%)。随访期间95例(94.1%)患者规律口服抗凝药物并纳入随访数据分析,复查TEE73例(76.8%)患者LAT消失,22例(23.2%)患者LAT未消失。将患者分为LAT消失组和LAT未消失组,LAT未消失组持续性房颤(90.9%对69.9%,P<0.05),心肌病(27.3%对5.5%,P<0.05)及房颤脑卒中风险(CHA2DS2-VASc)评分,男性≥3分或女性≥4分的患者(50.0%对20.5%,P<0.05)均显著多于LAT消失组。LAT消失组服用NOACs患者比例明显高于LAT未消失组(75.0%对45.5%,P<0.05)。根据口服抗凝药物使用情况分为华法林组(n=31)和NOACs组(n=64),NOACs组LAT消失患者明显多于华法林组(84.8%对61.3%,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服用NOACs(OR=3.5,95%CI1.1~11.1,P=0.029)和左心室射血分数≥50%(OR=5.2,95%CI1.1~25.1,P=0.042)是LAT消失的独立预测因子。结论服用NOACs可使非瓣膜性房颤患者LAT更易消失,拟行导管消融术的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发生LAT后可优选NOAC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凝药 左心房血栓 华法林
原文传递
环肺静脉口部线性消融治疗心房颤动的初期体会 被引量:10
10
作者 马坚 方丕华 +3 位作者 楚建民 张澍 黄从新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05年第2期100-104,共5页
目的报告环肺静脉口部线性消融治疗心房颤动(房颤)的初期体会和结果。方法56例药物治疗无效的房颤患者(阵发性房颤50例,持续性房颤6例)入选,平均年龄(50.6±9.6)岁。利用三维电解剖标测系统,围绕左和右侧肺静脉口部线性消融左心房,... 目的报告环肺静脉口部线性消融治疗心房颤动(房颤)的初期体会和结果。方法56例药物治疗无效的房颤患者(阵发性房颤50例,持续性房颤6例)入选,平均年龄(50.6±9.6)岁。利用三维电解剖标测系统,围绕左和右侧肺静脉口部线性消融左心房,另外二条消融线分别连接左、右环状消融线以及左环状消融线至二尖瓣环。术后服用抗心律失常药3个月。结果55例患者接受消融治疗,其中53例完成预定的线性消融,操作时间和X线曝光时间分别为(193±56)min和(35±11)min。术中14例患者为房颤心律,其中8例(57.1%)消融过程中恢复窦性心律;20例出现迷走神经反射现象。随访时间>3个月(7.3±3.4)个月的41例,其中无房颤发作者25例(包括2例仍服用胺碘酮,61.0%),房颤发作次数和持续时间明显减少者11例(26.8%),无效者5例。无1例发生肺静脉狭窄。结论纯解剖方式的环肺静脉口部线性消融治疗房颤是安全可行的。其主要治疗机制是改变房颤的心房基质和去迷走神经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融治疗 心房颤动 口部 电解剖标测系统 抗心律失常药 迷走神经反射 线性消融 阵发性房颤 持续性房颤 肺静脉狭窄 房颤患者 药物治疗 平均年龄 二尖瓣环 曝光时间 操作时间 窦性心律 随访时间 持续时间 发作次数 神经作用
原文传递
非瓣膜性心房颤动导管消融围手术期应用利伐沙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观察 被引量:11
11
作者 李晓枫 张浩 +7 位作者 刘俊 徐亮 陈尔佳 张文佳 唐闽 方丕华 张澍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2018年第3期237-240,共4页
目的探索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患者在导管消融围手术期间,短期启动利伐沙班抗凝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入选151例在阜外医院单中心行射频或冷冻导管消融治疗的非瓣膜性房颤患者,根据入院前抗凝情况分为两组:华法林组:术前不间断口服... 目的探索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患者在导管消融围手术期间,短期启动利伐沙班抗凝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入选151例在阜外医院单中心行射频或冷冻导管消融治疗的非瓣膜性房颤患者,根据入院前抗凝情况分为两组:华法林组:术前不间断口服华法林4周以上,并维持国际正常化比率(INR)在2.0~3.0之间(n=56);利伐沙班组:术前3天启动利伐沙班口服抗凝(n=95)。观察的主要终点事件为血管穿刺后至术后48h发生的血栓及栓塞事件,次要终点包括大出血事件和/或小出血事件。结果利伐沙班组和华法林组的年龄[(56.2±9.8)和(60.1±7.8)岁,P=0.011]、CHA2DS2-VASc评分(1.6±1.3和2.2±1.6,P=0.015)和HAS-BLED评分(1.42±1.23和2.02±1.24,P=0.005)存在差异,但左房前后径、体重指数、左室舒张末径和左室射血分数等基线指标均无统计学差异;术中活化凝血时间相比无统计学差异[(242.7±42.8)s和(235.9±58.0)s,P=0.414]。观察终点:利伐沙班和华法林组在围手术期血栓栓塞事件(1.1%和0,P=1.000)、大出血事件(1.1%和1.8%,P=1.000)和小出血事件发生率(2.1%和5.4%,P=0.360)方面无统计学差异。结论房颤患者于导管消融术前短期启动利伐沙班抗凝的方案有效且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病学 心房颤动 导管消融 新型口服抗凝药 围术期
原文传递
心腔内三维超声辅助下经导管射频消融治疗心房颤动伴造影剂不相容患者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11
12
作者 孙丽娜 杨亚兵 +9 位作者 常苹 程敏 陈良川 马岩 田俊萍 刘俊 李晓枫 方丕华 张澍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66-170,共5页
目的:探讨心腔内三维超声辅助下经导管射频消融治疗心房颤动伴造影剂不相容患者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期间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收治的16例心房颤动伴造影剂不相容的患者。患者均未行左心房、肺静脉CT和... 目的:探讨心腔内三维超声辅助下经导管射频消融治疗心房颤动伴造影剂不相容患者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期间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收治的16例心房颤动伴造影剂不相容的患者。患者均未行左心房、肺静脉CT和造影,在心腔内三维超声辅助下建立左心房及肺静脉三维模型,并指导穿刺房间隔和消融导管在心脏内的操作。结果:15例患者顺利完成心房颤动射频消融,平均手术时间(96.0±14.3)min,透视时间(6.1±1.2)min,X线透视剂量(115.8±49.3)mGy,未发生心脏压塞、脑栓塞、左心房-食道瘘、肺静脉狭窄及动脉瘤等并发症及死亡。1年随访结果显示,9例患者维持窦性心律,其中阵发性心房颤动7例,持续性心房颤动2例。结论:对于心房颤动伴造影剂不相容的患者,心腔内三维超声可以替代经食道超声心动图,避免左心房造影及增强CT检查;心腔内三维超声不延长手术时间,显著减少X线曝光时间及剂量,可避免穿刺房间隔的并发症,提高穿刺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颤动 射频消融 心腔内三维超声 造影剂 三维图像
下载PDF
心腔内三维超声辅助下经导管射频消融心房颤动的初步体验 被引量:9
13
作者 刘俊 +7 位作者 王志民 马瑞芳 许保红 田瑞国 唐闽 张竞涛 方丕华 张澍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16年第1期45-48,共4页
目的采用心腔内三维超声导管(SoundStar)联合专用三维电解剖标测系统(CartoSound)进行射频消融治疗心房颤动(房颤)的初步经验。方法2015年01月阜外医院采用该技术为3例阵发性房颤患者完成房颤消融手术。局部麻醉下经左侧股静脉途... 目的采用心腔内三维超声导管(SoundStar)联合专用三维电解剖标测系统(CartoSound)进行射频消融治疗心房颤动(房颤)的初步经验。方法2015年01月阜外医院采用该技术为3例阵发性房颤患者完成房颤消融手术。局部麻醉下经左侧股静脉途径放置Sounstar导管,建立左心房及毗邻解剖结构、指导房间隔穿刺和导管消融。经右侧股静脉途径放置标测导管和消融导管到左心房,进行双侧环肺静脉电隔离消融。合并典型房扑患者进行三尖瓣峡部线性消融。术后3个月行24h动态心电图检查评判消融治疗效果。结果3例患者均顺利应用心腔内三维超声导管技术完成射频消融手术。术中及术后均无心包积液、心脏压塞、心房内血栓形成、腹股沟血肿等严重并发症。手术时间分别为130min(首例)、120min(包括三尖瓣峡部消融术)和130min(包括三尖瓣峡部消融术);X线曝光时间分别为5、6和5min。术后3个月动态心电图随访均未见心房扑动(房扑)/房颤/房性心动过速(房速)发作。结论利用心腔内三维超声导管联合专用三维电解剖标测系统进行房颤消融手术安全有效、定位准确、无需造影剂、x线曝光时间明显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颤动 射频消融 心腔内三维超声 三维电解剖标测
原文传递
风湿性心脏病心房颤动患者心房肌缝隙连接重构分布的研究 被引量:5
14
作者 张卫泽 王方正 +3 位作者 张澍 张奎俊 姚焰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2003年第5期364-366,共3页
探讨心房颤动 (AF)患者心房肌细胞间缝隙连接 (GJ)中通道蛋白 (Cx)含量和分布变化与AF发生并维持的意义和机理。收集风湿性瓣膜病 2 2例 ,在建立体外循环心脏停跳前取少量心房组织。将心房组织制成组织切片进行免疫荧光标记 ,在激光共... 探讨心房颤动 (AF)患者心房肌细胞间缝隙连接 (GJ)中通道蛋白 (Cx)含量和分布变化与AF发生并维持的意义和机理。收集风湿性瓣膜病 2 2例 ,在建立体外循环心脏停跳前取少量心房组织。将心房组织制成组织切片进行免疫荧光标记 ,在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下获取荧光图像 ,通过分析软件对获取的信号进行分析。显示单位面积GJ斑数 (Cells) ,面积 (Area) ,GJ斑荧光强度及GJ分布 ,在无AF(NAF)和持续性AF(AF)组间进行比较。结果 :①GJ中Cx4 0斑较细小且荧光较Cx4 3淡 ,荧光强度有明显差异 (P =0 .0 13)。②Cx4 3斑数目、面积及荧光强度在NAF和AF组间无差异 (P =NS)。③Cx4 0斑面积在NAF和AF组间无差异 (P =0 .5 96 ) ,但Cx4 0斑荧光强度在NAF和AF组间有显著差别 (P =0 .0 5 )。④纵切面与横切面GJ斑数之比、纵切面与横切面GJ斑面积之比 ,Cx4 0在NAF和AF组间有明显差异 (分别为P <0 .0 5 ,P <0 .0 1)。结论 :Cx4 3在慢性AF患者中变化不明显 ,可能不参与AF的重构。Cx4 0密度减低 ,并向侧边分布 ,增加各向异比率 ,可能有利于AF的产生和维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湿性心脏病 心房颤动 心房肌缝隙连接 连接蛋白 病理生理学
下载PDF
环肺静脉电隔离术后房性快速心律失常的机制和再消融治疗 被引量:8
15
作者 马坚 唐恺 +5 位作者 麻付胜 方丕华 楚建民 张澍 黄从新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07年第2期118-123,共6页
目的分析环肺静脉电隔离术后,房性快速心律失常(ATa)发生机制和再次消融治疗结果。方法采用Lasso导管和电解剖(Carto)标测,对135例房颤患者行环同侧肺静脉电隔离消融术。术后随访时间3个月以上的102例患者中,33例患者仍有ATa发... 目的分析环肺静脉电隔离术后,房性快速心律失常(ATa)发生机制和再次消融治疗结果。方法采用Lasso导管和电解剖(Carto)标测,对135例房颤患者行环同侧肺静脉电隔离消融术。术后随访时间3个月以上的102例患者中,33例患者仍有ATa发作。其中20例接受再次消融治疗。再次消融术均采用单Lasso导管标测,Carto指导下点状消融肺静脉与心房的传导点(gap),或环肺静脉线性消融左心房。消融成功终点为双侧肺静脉电隔离。结果Lasso导管标测表明,20例患者均存在心房与肺静脉(A—PVP)的电传导,一侧和双侧A—PVP传导分别为8例和12例。再次消融,18例患者达到肺静脉电隔离(其中10例为局部补点式消融,余8例行环肺静脉线性消融)。另2例患者的左侧或双侧肺静脉未能电隔离。平均随访(5.5±5.3)个月,18例术中达到消融终点的患者,仅1例仍有阵发性房颤。结论环肺静脉线性消融术后,存在或恢复左心房与肺静脉的电传导是导致ATa发生的主要原因。再次消融电隔离肺静脉是成功治疗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颤动 射频导管消融 肺静脉
原文传递
房颤冷冻消融中右侧膈神经稳定起搏的方法探讨 被引量:8
16
作者 刘铮 贺嘉 +8 位作者 方丕华 陈雄彪 周公哺 李崇强 唐闽 张竟涛 任岚 张澍 《中国心血管杂志》 2015年第6期429-433,共5页
目的右侧膈神经麻痹是冷冻球囊消融治疗房颤时最常见并发症。消融时监测膈神经活动是预防该并发症的有效措施。本研究通过测量上腔静脉区域起搏阈值和不同部位起搏的膈肌复合运动动作电位的方法,探讨膈神经的影像学的最佳起搏部位。方... 目的右侧膈神经麻痹是冷冻球囊消融治疗房颤时最常见并发症。消融时监测膈神经活动是预防该并发症的有效措施。本研究通过测量上腔静脉区域起搏阈值和不同部位起搏的膈肌复合运动动作电位的方法,探讨膈神经的影像学的最佳起搏部位。方法前瞻性入选了32例接受冷冻球囊治疗的房颤患者。将可调弯标测电极导管以倒"U"字形放置到上腔静脉区域,使导管头端指向上腔静脉游离壁侧,右前斜造影判断上腔静脉形态,以及前壁、游离壁和后壁三个位点,将胸锁关节下第一、第二和第三椎间隙分别定义为上腔静脉区域的上、中、下三段。在各部位予以膈神经起搏(固定脉宽2 ms、起搏周长1 000 ms),通过改良的Ⅰ导联监测起搏膈神经时膈肌复合运动动作电位。检测各部位起搏阈值和各部位起搏输出5 m A时,膈肌复合运动动作电位的大小。结果采用倒"U"字形放置膈神经起搏导管可以达到稳定起搏。在32例患者中没有患者出现持续性膈神经麻痹。起搏位点共285个。可以发生膈神经夺获的位点占61.4%(175/285)。游离壁、后壁能够发生膈神经夺获的起搏位点显著多于前壁[游离壁为80.0%(76/95)、后壁为84.2%(80/95)、前壁为20.0%(19/95),P<0.001]。改良Ⅰ导联记录的后壁和游离壁起搏能够记录到膈肌复合运动动作电位的起搏点显著多于前壁起搏点(P<0.001)。膈神经起搏阈值和膈肌复合运动动作电位存在负相关性(r=-0.267,P=0.005)。结论通过倒"U"字形放置起搏导管于上腔静脉的后壁和游离壁,可以达到稳定的膈神经起搏。在起搏阈值最低的部位进行起搏可以展现更加清晰的膈肌复合运动动作电位,有助于冷冻消融时监测膈神经麻痹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颤动 导管消融术 膈神经麻痹 膈神经起搏 起搏阈值 复合运动动作电位
下载PDF
心房颤动导管消融患者围术期短期启动新型口服抗凝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被引量:8
17
作者 李晓枫 张浩 +5 位作者 刘俊 夏雨 唐闽 方丕华 张澍 《中国心血管杂志》 2018年第2期110-114,共5页
目的探讨心房颤动患者在导管消融围术期短期启动新型口服抗凝药物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分析2016年12月至2017年6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单中心行射频或冷冻导管消融治疗的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97例(阵发性心房颤动72例和... 目的探讨心房颤动患者在导管消融围术期短期启动新型口服抗凝药物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分析2016年12月至2017年6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单中心行射频或冷冻导管消融治疗的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97例(阵发性心房颤动72例和持续性心房颤动25例),根据抗凝情况分为两组:常规组34例,术前不间断口服达比加群抗凝3周以上;短期组65例,术前3 d启动达比加群抗凝。研究观察的主要终点事件为血管穿刺后至术后48 h发生的血栓和栓塞事件,次要终点事件包括大出血和(或)小出血事件。结果短期组和常规组的年龄[(59.0±9.1)岁比(58.8±10.4)岁,P=0.915]、CHA2DS2-VASc评分(2.5±2.0比2.5±1.8,P=0.956)、HAS-BLED评分(1.2±0.9比1.2±0.8,P=0.821)等基线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术中活化凝血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45.6±50.8)s比(234.4±50.9)s,P=0.308]。所有患者住院期间未记录到血栓和栓塞事件,并且无大出血事件。在小出血事件方面,短期组有3例腹股沟穿刺部位瘀斑或血肿,常规组有5例,但两组小出血事件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6%比15.6%,P=0.110)。结论心房颤动患者于导管消融术前短期启动新型口服抗凝药物的方案有效且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颤动 导管消融术 新型口服抗凝药 围术期
下载PDF
瓣膜病慢性心房颤动心房肌缝隙连接CX43和CX40的重构 被引量:5
18
作者 张澍 +2 位作者 王方正 浦介麟 马坚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04年第4期223-227,共5页
目的 探讨人类瓣膜病慢性心房颤动 (房颤 )心房肌中缝隙连接通道蛋白Connexin 4 3(CX4 3)和Connexin 4 0 (CX4 0 )的重构及其与房颤的关系。方法  (1)取 11例风湿性心脏瓣膜病 (风心病 )患者的右心耳心肌 (房颤 8例 ,窦性心律 3例 ) ,... 目的 探讨人类瓣膜病慢性心房颤动 (房颤 )心房肌中缝隙连接通道蛋白Connexin 4 3(CX4 3)和Connexin 4 0 (CX4 0 )的重构及其与房颤的关系。方法  (1)取 11例风湿性心脏瓣膜病 (风心病 )患者的右心耳心肌 (房颤 8例 ,窦性心律 3例 ) ,以Northernblot印迹法比较窦性心律和房颤者CX4 3和CX4 0mRNA表达量的变化 ;(2 )另取 2 0例风心病患者右心耳心肌 (窦性心律 8例 ,房颤 12例 ,房颤持续时间从 3个月至 15年 )制成冰冻切片 ,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 (confocallaserscanningmi croscopy)下分别观察窦性心律和房颤心房肌CX4 3和CX4 0蛋白的荧光斑面积、空间分布及形态变化。结果  (1)窦性心律和房颤CX4 3和CX4 0mRNA表达量差异无显著性 ;(2 )CX4 3和CX4 0荧光斑面积在窦性心律和房颤时差异也无显著性 ,但CX4 0在心肌纵切面上的数目明显多于横切面 (P <0 0 5 ) ,而CX4 3数目无变化。提示房颤时CX4 0通道在心肌空间上的分布发生了显著改变 ,即端 端连接大于侧 侧连接。结论 人类风心病慢性房颤时缝隙连接蛋白CX4 3和CX4 0的mRNA表达量和蛋白量均未发生显著改变 ,但CX4 0蛋白的空间分布发生了显著变化 ,端 端连接明显增多 ,侧 侧连接显著减少 ,提示房颤时CX4 0通道发生了空间排列上的重构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心房颤动 CX43 窦性心律 心房肌 心肌 风心病 瓣膜病 缝隙连接 MRNA表达量 右心耳
原文传递
心房颤动冷冻消融术后空白期内早期复发的特点及其预测价值 被引量:7
19
作者 刘俊 杨红 +6 位作者 刘颖 李晓枫 张浩 夏雨 方丕华 张澍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2018年第3期228-231,共4页
目的探讨心房颤动(简称房颤)冷冻消融术后空白期内房性心律失常发作特点及其与远期随访效果的关系。方法 51例症状性房颤患者接受第一代冷冻球囊的冷冻消融。术前经胸超声测定左房前后径。术后3个月内采用心电事件记录仪进行远程心电监... 目的探讨心房颤动(简称房颤)冷冻消融术后空白期内房性心律失常发作特点及其与远期随访效果的关系。方法 51例症状性房颤患者接受第一代冷冻球囊的冷冻消融。术前经胸超声测定左房前后径。术后3个月内采用心电事件记录仪进行远程心电监测,之后每隔3个月进行包含24h动态心电图和/或心电图在内的门诊随访。复发定义为心电图和/或24h动态心电图和/或远程心电监测发现快速性房性心律失常(房颤或心房扑动或房性心动过速)发作持续时间>30s。根据空白期内随访结果分为早期复发组和无复发组。根据术后12个月的长期随访结果分为晚期复发组和无复发组。结果所有患者均完成12个月临床随访,冷冻消融成功率为70.6%。晚期复发组左房内径较大[(41.2±4.3)mm vs(36.5±4.2)mm,P=0.0006]、糖尿病比例较高(33.3%vs 5.56%,P=0.0086)。晚期复发组空白期内快速性房性心律失常发生率高于晚期无复发组(27.7%vs 2.4%,P<0.001)。晚期无复发组空白期第1~3个月快速性房性心律失常事件发生率依次为5.9%、0.7%、0.1%,而晚期复发组则依次为30.0%、28.4%、24.9%。23例(45.1%)患者出现早期复发,以持续性房颤患者较多(34.8%vs 10.7%,P=0.0376)。早期复发组中13例(56.5%)出现晚期复发,10例(43.5%)表现为晚期无复发,而早期无复发组仅有2例(7.1%)患者出现晚期复发。多元回归分析显示早期复发(RR=58.8,P=0.001)、糖尿病(RR=18.5,P=0.021)和左房内径(RR=1.4,P=0.002)是预测晚期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冷冻消融术后空白期内早期复发是一个常见的现象,主要发生在术后第1个月内。早期复发并不等于晚期复发,但早期复发患者具有较高的晚期复发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病学 冷冻消融 心房颤动 空白期 远程心电监测 早期复发 晚期复发
原文传递
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的心肺功能评估和相关因素研究 被引量:7
20
作者 胡小莹 乔树宾 +10 位作者 孙兴国 胡奉环 杨伟宪 袁建松 高晓津 罗晓亮 刘方 翟文轩 杨洁 张也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372-378,共7页
目的:探究肥厚型心肌病(HCM)患者的心肺功能评估和相关因素。方法:连续入选2018年4月至2019年8月期间在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功能检测中心行心肺运动试验(CPET)的HCM患者129例为HCM组,另选择与HCM组性别、年龄、体重匹配的健康者113... 目的:探究肥厚型心肌病(HCM)患者的心肺功能评估和相关因素。方法:连续入选2018年4月至2019年8月期间在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功能检测中心行心肺运动试验(CPET)的HCM患者129例为HCM组,另选择与HCM组性别、年龄、体重匹配的健康者113例为正常对照组。HCM组和正常对照组均在医生的监督下进行症状限制性极量CPET。收集记录HCM患者的NYHA心功能分级、血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一般情况及心电图、24 h动态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等检查结果。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HCM组的峰值摄氧量[peak VO_(2),(19.2±4.3)ml/(min·kg)vs.(26.1±5.8)ml/(min·kg),P=0.000]、无氧阈[(11.2±1.9)ml/(min·kg)vs.(13.9±2.9)ml/(min·kg),P=0.000]及氧脉搏[(10.9±2.9)ml/次vs.(12.1±2.6)ml/次,P=0.001]均减低;而HCM组的二氧化碳通气当量斜率(30.5±5.6 vs.27.7±5.4,P=0.000)明显升高。HCM组的峰值收缩压[(164.4±31.1)mmHg vs.(175.3±21.6)mmHg,P=0.002,1 mmHg=0.133 kPa)、峰值舒张压[(83.5±23.13)mmHg vs.(89.5±21.8)mmHg,P=0.040]以及静息心率[(73.4±14.6)次/min vs.(79.1±11.9)次/min,P=0.001]、峰值心率[(132.4±24.7)次/min vs.(153.6±18.3)次/min,P=0.000]均较正常对照组降低。Peak VO_(2)与NYHA心功能分级(R=-0.310,P=0.004)及NT-proBNP(R=-0.297,P=0.015)的相关性均有统计学意义。年龄(B=-0.129,P=0.000)、女性(B=-3.152,P=0.000)、左心室高电压(B=1.820,P=0.003)、最大左心室室壁厚度(B=-0.144,P=0.029)及合并肺动脉高压(B=-3.581,P=0.002)是peak VO_(2)的独立相关因素。结论:CPET可客观、准确地评估HCM患者心肺运动功能。性别、年龄、最大左心室室壁厚度、左心室高电压及肺动脉高压是HCM患者Peak VO_(2)的独立相关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肥厚型心肌病 心肺运动功能 心肺运动试验 峰值摄氧量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