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3D打印截骨导板结合"栅栏"螺钉技术治疗涉及外后髁塌陷的胫骨平台骨折 被引量:6
1
作者 焦竞 黄玉成 +5 位作者 肖飞 程文俊 吴石磊 杨春宝 王俊文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8期1204-1211,共8页
目的探讨3D打印截骨导板结合"栅栏"螺钉技术治疗涉及外后髁塌陷的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1年1月采用3D打印截骨导板结合"栅栏"螺钉技术治疗并获得随访的41例涉及外后髁塌陷的胫骨平... 目的探讨3D打印截骨导板结合"栅栏"螺钉技术治疗涉及外后髁塌陷的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1年1月采用3D打印截骨导板结合"栅栏"螺钉技术治疗并获得随访的41例涉及外后髁塌陷的胫骨平台骨折患者资料,男22例、女19例;年龄(47.4±11.5)岁(范围22~69岁);骨折类型按Schatzker分型:Ⅳ型18例、Ⅴ型14例、Ⅵ型9例,均为闭合性骨折;其中12例合并外侧半月板损伤,但均无神经和血管损伤;受伤至手术时间为(7.2±3.4)d(范围4~17 d)。所有患者术前均行CT扫描及数字化建模,以3D打印制作1∶1实体大小的骨折模型,设计截骨导板和"栅栏"螺钉预置导板;术中按截骨导板行胫骨外髁截骨,复位后以"栅栏"螺钉预置导向器辅助置钉固定骨折。术后依据膝关节Rasmussen评分标准评价骨折复位情况,采用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ospital for Special Surgery,HSS)评分评价膝关节功能。结果41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5.2±5.8)个月(范围6~26个月)。术后即刻X线片均提示骨折复位良好,骨折愈合时间为(14.1±1.2)周(范围12~17周)。术后1年膝关节Rasmussen评分为(17.4±1.6)分(范围13~19分),其中优31例、良8例、可2例,优良率95%(39/41);HSS评分为(87.3±5.6)分(范围68~95分),其中优30例、良10例、可1例,优良率98%(40/41);膝关节活动度126.8°±3.8°。末次随访时无一例发生腓总神经损伤、腘血管损伤、术后感染、内固定失效等并发症。结论3D打印截骨导板结合"栅栏"螺钉技术是治疗涉及外后髁塌陷胫骨平台骨折的有效方法,术后近期疗效满意。使用定制化截骨导板截骨更精准,损伤更小,使用"栅栏"螺钉预置导向器可提高螺钉置入的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打印 三维 胫骨骨折 截骨术 骨折固定术
原文传递
快速破坏性髋关节病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5
2
作者 张先龙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19年第6期619-621,共3页
目的探讨快速破坏性髋关节病(RDHD)可能的发病机制。方法以“快速破坏性髋关节病”“快速破坏性髋关节炎”“快速破坏性关节病”“髋关节炎”“发病机制”“rapidly destructive hip disease”“rapidly destructive coxarthritis”“ra... 目的探讨快速破坏性髋关节病(RDHD)可能的发病机制。方法以“快速破坏性髋关节病”“快速破坏性髋关节炎”“快速破坏性关节病”“髋关节炎”“发病机制”“rapidly destructive hip disease”“rapidly destructive coxarthritis”“rapidly destructive arthropathy”“coxarthritis”“pathogenesis”等为中、英文关键词,检索2000年1月—2018年7月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EMbase、PubMed、Springer等数据库中有关RDHD发病机制的相关文献计63篇,剔除内容不符合、评论或讲座类、无法获得全文的文献,以及质量较低、证据等级不高的文献,最终纳入26篇英文文献,总结和分析RDHD的相关发病机制。结果RDHD是一种罕见的、发病机制尚未明确的快速进展型髋关节疾病,其发病机制可能与机械应力分布改变、破骨细胞异常活化、软骨下不全骨折、药物毒性反应等因素有关。结论多种致病因素均可以导致髋关节的快速破坏,但具体的发病机制尚不明了,有待进一步的研究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关节炎 快速破坏性髋关节病 致病机制 关节成形术 置换
原文传递
缝隙连接蛋白43对激素性股骨头坏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的影响
3
作者 左伟 莫峰波 +2 位作者 程文俊 王俊文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1956-1959,共4页
目的探讨缝隙连接蛋白43(Cx43)在激素性股骨头坏死(ONFH)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中的表达及其对细胞增殖的作用。方法收集20例激素性股骨头坏死和20例股骨颈骨折患者的股骨骨髓,分离培养BMSCs,培养至第3代用于实验。构建携Cx43的重组... 目的探讨缝隙连接蛋白43(Cx43)在激素性股骨头坏死(ONFH)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中的表达及其对细胞增殖的作用。方法收集20例激素性股骨头坏死和20例股骨颈骨折患者的股骨骨髓,分离培养BMSCs,培养至第3代用于实验。构建携Cx43的重组慢病毒载体,转染、筛选获得阳性细胞。实验分为A组:激素性股骨头坏死患者BMSCs组;B组:激素性股骨头坏死患者BMSCs经Cx43重组慢病毒感染组;C组:激素性股骨头坏死患者BMSCs经空载体感染组;D组:股骨颈骨折患者BMSCs组。检测上述分组中细胞增殖,细胞内活性氧(ROS)、线粒体膜电位(MMP)水平,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细胞周期蛋白D1(Cyclin D1)、细胞周期蛋白E1(Cyclin E1)、Cx43 mRNA的表达水平。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D组细胞增殖能力高于A、B、C组,B组细胞增殖能力高于A、C组;D组线粒体膜电位明显高于A、B、C组(11.07±0.63比4.84±0.42、9.18±0.35、6.09±0.46,t=70.618、10.761、57.631,P<0.05)。B组线粒体膜电位明显高于A、C组(9.18±0.35比4.84±0.42、6.09±0.46,t=57.719、46.456,P<0.01),但仍低于D组;D组ROS水平明显低于A、B、C组(82.71±6.98比258.91±10.87、108.22±5.33、263.54±12.79,t=-93.457、-8.453、-11.304,P<0.05)。B组的ROS水平明显低于A、C组(108.22±5.33比258.91±10.87、263.54±12.79,t=-65.134、-9.562,P<0.01),但仍高于D组;经Cx43重组慢病毒感染后,B组Cx43 mRNA量显著增多,感染效果满意;过表达Cx43能明显促进PCNA、Cyclin D1、Cyclin E1基因转录。结论激素性股骨头坏死BMSCs中Cx43表达明显降低,过表达Cx43能显著地促进BMSCs增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缝隙连接蛋白43 细胞增殖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激素性股骨头坏死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