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杜米埃与鲁迅创作手法相似性初探——读《鲁迅与西方表现主义美术》有感
1
作者 贾川琳 《上海鲁迅研究》 2021年第3期270-278,共9页
如果没有看过崔云伟教授的《鲁迅与西方表现主义美术》,我不会想到鲁迅与表现主义关系的研究不仅脱离了空白荒芜的状态,并且已经形成了较全面的理论体系。这本书让我们从另一个易被忽略的视角观看处于中西文化双峰交汇制高点上20世纪活... 如果没有看过崔云伟教授的《鲁迅与西方表现主义美术》,我不会想到鲁迅与表现主义关系的研究不仅脱离了空白荒芜的状态,并且已经形成了较全面的理论体系。这本书让我们从另一个易被忽略的视角观看处于中西文化双峰交汇制高点上20世纪活的文学“标本”——鲁迅的真实面貌。全书共分为两编:上编论述鲁迅与西方现代表现主义绘画的密切精神联系,下编从实际出发,分别引入表现主义版画、油画、漫画的形式语言,与鲁迅作品的相同之处进行对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现主义绘画 活的文学 鲁迅创作 鲁迅作品 形式语言 从实际出发 杜米埃 美术
原文传递
浅谈新兴版画语境下的人物造型表达问题——以李桦版画为例
2
作者 贾川琳 《上海鲁迅研究》 2017年第2期48-57,共10页
新兴木刻版画从其诞生那一刻起便与中国革命结下了不解之缘,同时肩负着艺术性、时代性和传播性的使命,在内容上生动地再现了中华民族的危难处境与顽强不屈的斗争意志,以人物为题材的木刻版画是版画创作的重要方向。
关键词 生动 木刻 浅谈 版画 艺术性 斗争意志 时代性 手法
原文传递
浅谈陶元庆绘画艺术特色
3
作者 贾川琳 《上海鲁迅研究》 2021年第1期267-275,共9页
陶元庆的装帧设计无疑开启了中国新文艺书籍装帧的先河,但鲜少被人提及的是,除了装帧之外,陶元庆的杰出艺术成就还表现在他的绘画艺术上。他"是新兴画坛的光耀的太阳"①,"他开了新兴画坛的新纪元,而且替我们留下了珍贵... 陶元庆的装帧设计无疑开启了中国新文艺书籍装帧的先河,但鲜少被人提及的是,除了装帧之外,陶元庆的杰出艺术成就还表现在他的绘画艺术上。他"是新兴画坛的光耀的太阳"①,"他开了新兴画坛的新纪元,而且替我们留下了珍贵的成绩"②。我国最早的一部美术图案画集《中国图案集》,就是在陶元庆的帮助下,由戈公振编成的,在1925年由狄楚青主持的上海有正书局出版发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绘画艺术 出版发行 书籍装帧 装帧设计 戈公振 中国新文艺 陶元庆 艺术成就
原文传递
从珂勒惠支绘画看形体结构的表达
4
作者 贾川琳 《上海鲁迅研究》 2018年第4期196-202,共7页
珂勒惠支的创作内容、充盈饱满的视觉冲击影响了无数倾注于绘画领域的人们。她在中国被熟知离不开鲁迅的大力推崇,鲁迅在人生后期致力于推广新兴木刻运动,他认为新兴木刻应与社会大众内心的一致要求契合,体现现代社会的魂魄.
关键词 魂魄 社会 血脉 木刻 绘画 大众 人们
原文传递
“五四”时期鲁迅文学观与爱国主义思想的融合
5
作者 贾川琳 《上海鲁迅研究》 2019年第2期78-85,共8页
"五四"新文化运动与文学的关系,从发生学意义上来看,其实是思想运动和白话文运动的合流,在民族危亡时刻,先驱们试图寻求救亡图存的道路,促成中华民族的现代转型。经由器物、政治制度,以及复辟闹剧,都无法改变政局,因此让越来... "五四"新文化运动与文学的关系,从发生学意义上来看,其实是思想运动和白话文运动的合流,在民族危亡时刻,先驱们试图寻求救亡图存的道路,促成中华民族的现代转型。经由器物、政治制度,以及复辟闹剧,都无法改变政局,因此让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把目光转向思想文化层面。虽然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鲁迅不是最先发出反叛传统叫喊的人,但他发出的呐喊却是最响亮、最清醒、最激越的。1915年,《青年杂志》创刊于上海,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文学 文学观 “五四”时期 爱国主义
原文传递
赵景深与北新书局的前尘往事
6
作者 贾川琳 《上海鲁迅研究》 2022年第3期225-229,共5页
上海鲁迅纪念馆在今年推出的“一纸书信万千情怀——上海鲁迅纪念馆藏名人书信展”中,展出了一封赵景深致林辰的信,是1956年6月23日所写,内容涉及《元人杂剧钩沉》《北新周刊》等问题。信中的后半部分写道:北新书局没有存留“北新周刊”... 上海鲁迅纪念馆在今年推出的“一纸书信万千情怀——上海鲁迅纪念馆藏名人书信展”中,展出了一封赵景深致林辰的信,是1956年6月23日所写,内容涉及《元人杂剧钩沉》《北新周刊》等问题。信中的后半部分写道:北新书局没有存留“北新周刊”,此刊大约出过不到两年,前期李小峰编,后期孙福熙编,时间约在1926年,32开本。后来小峰再接编,就改为25开本的半月刊了。“北新周刊”有合订本,各期封面还有孙福熙的荷花,陈学昭和我都在此刊写稿,近于宣传品和图书汇报之类,只是文章较多。此处提到的“北新周刊”,是指《北新》,1926年8月21日创刊于上海,孙福熙编辑,初为周刊,1927年第二卷起改为半月刊,由北新杂志编辑部编辑,上海北新书局发行,主要撰稿人有郁达夫、赵景深、鲁迅、袁文彰、孙福熙等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海鲁迅纪念馆 孙福熙 赵景深 北新书局 编辑部编辑 陈学昭 宣传品
原文传递
杨可扬套色版画表现形式中的个人风格探究
7
作者 贾川琳 《上海鲁迅研究》 2017年第4期233-241,共9页
杨可扬长达七十余年的版画实践,堪称中国现代版画史的生动侧影,是中国现代优秀的版画艺术家代表之一。纵观他的一生,最让人感动的是他对他所生活时代的深刻认识和对艺术的赤诚与激情。版画作为众多绘画形式的一种,有着自身独特的艺术语... 杨可扬长达七十余年的版画实践,堪称中国现代版画史的生动侧影,是中国现代优秀的版画艺术家代表之一。纵观他的一生,最让人感动的是他对他所生活时代的深刻认识和对艺术的赤诚与激情。版画作为众多绘画形式的一种,有着自身独特的艺术语言及个性,其历史源远流长。发端于中国革命的新兴木刻版画,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卓越成就,但站在世界格局来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杨可扬 套色版画 版画创作 个人风格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