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高铁影响下成渝城市群旅游流网络的变化特征 被引量:32
1
作者 刘大均 陈君子 《世界地理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549-556,共8页
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和GIS空间分析法,对高铁影响下成渝城市群旅游流网络的变化进行深入分析。结果表明:高铁影响下成渝城市群旅游流空间联系日益增强,"H"字型空间发展骨架凸显。高铁的开通加强了重庆主城和成都之间的旅游流互... 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和GIS空间分析法,对高铁影响下成渝城市群旅游流网络的变化进行深入分析。结果表明:高铁影响下成渝城市群旅游流空间联系日益增强,"H"字型空间发展骨架凸显。高铁的开通加强了重庆主城和成都之间的旅游流互动,行政壁垒现象明显;成渝城市群旅游流在空间上呈现出以重庆主城、成都为核心的"轴-辐"空间组织模式,高铁进一步强化了两大核心的空间辐射能力;成渝城市群旅游流空间存在较为明显的层次性,高铁沿线地区旅游流联系更为密切,高铁增强了高铁沿线与非沿线地区之间的旅游流联系;高铁影响下成渝城市群旅游流空间差异呈扩大态势,高铁沿线旅游资源禀赋较好地区在旅游流网络中的重要性不断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流 网络结构 成渝城市群 高铁
原文传递
国家森林公园空间分布格局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25
2
作者 朱磊 李燕楠 +2 位作者 胡静 周葆华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389-400,共12页
国家森林公园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之一。以1994、2004年和2019年国家森林公园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空间分析技术系统探究其空间分布格局及成因,旨在为国家森林公园空间布局优化和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参考。结果表明:(1)国家... 国家森林公园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之一。以1994、2004年和2019年国家森林公园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空间分析技术系统探究其空间分布格局及成因,旨在为国家森林公园空间布局优化和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参考。结果表明:(1)国家森林公园主要分布在胡焕庸线以东,大致形成了以京津冀、长三角、川渝交界和湘赣交界地区为核心的高密度分布地区,呈现出“大集聚、小分散”的分布格局。(2)国家森林公园系统分形特征明显,分形结构较为复杂。(3)国家森林公园省际间分布差异明显,三大地带间呈现东西少、中部多的“凸字形”分异规律,八大分区间呈现“由长江中下游、西南地区向东北和黄河中游地区递减”。(4)国家森林公园热点区呈现出一定的不稳定性,其中黑龙江、江苏和浙江发展较为活跃,持续保持在热点区域,而新疆、西藏和四川等地基本上都处于冷点区域,森林公园发展较为缓慢。(5)地形、降水量、客源市场和旅游资源禀赋是影响国家森林公园空间分布格局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森林公园 空间格局 影响因素 空间分析技术 中国
下载PDF
武汉市多维度城市公园绿地空间公平性分析 被引量:19
3
作者 徐欣 胡静 +1 位作者 田小波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2138-2148,共11页
以武汉市中心城区为研究区域,居民建筑为研究单元,基于步行、骑行及公共交通3种出行方式,从城市公园绿地数量、质量及可达性3个维度衡量每个建筑单元的公园绿地空间公平性水平。结果表明:(1) 3种交通方式下建筑单元的公园绿地公平性分... 以武汉市中心城区为研究区域,居民建筑为研究单元,基于步行、骑行及公共交通3种出行方式,从城市公园绿地数量、质量及可达性3个维度衡量每个建筑单元的公园绿地空间公平性水平。结果表明:(1) 3种交通方式下建筑单元的公园绿地公平性分布相差较大,但整体呈现由城中心沿江区域向外围辐射递减的分布特征;(2)随着居民出行方式的升级,极限出行时间内居民的活动范围不断扩大,因此所享有公园绿地公平性水平逐步提升;(3)城市公园绿地资源与人口分布存在空间失配现象,多数公园绿地分布于城市中部,而南北部城郊区域分布较少,西北和西南部多数区域居民享有公园绿地公平性水平整体较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公平性 城市公园绿地 多维度 武汉市中心城区
下载PDF
山地民族地区旅游流网络结构及流动方式研究——以恩施州为例 被引量:19
4
作者 李亚娟 曾红春 +3 位作者 李超然 曹慧玲 王蓉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1612-1622,共11页
恩施州是资源富集的山地民族旅游区,近年来旅游扶贫政策的推广为州内旅游业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正确理解和把握游客在州内的流动规模、流动方向和流动方式,对政府部门和旅游企业的科学决策和合理规划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提取网络游记信... 恩施州是资源富集的山地民族旅游区,近年来旅游扶贫政策的推广为州内旅游业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正确理解和把握游客在州内的流动规模、流动方向和流动方式,对政府部门和旅游企业的科学决策和合理规划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提取网络游记信息,应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和ArcGIS空间分析方法对恩施州旅游流的空间网络结构和流动方式进行分析,研究表明:(1)恩施州旅游流网络结构整体较分散,各旅游节点间流动性不强;(2)恩施市,利川市和鹤峰县是州内旅游流交通集散中心,恩施大峡谷是恩施州旅游流网络的旅游集散中心;(3)恩施大峡谷、恩施土司城、土家女儿城和恩施市区4个节点是恩施州旅游流的核心节点,这4个节点之间联系较为紧密,也是联结其余节点的核心节点;(4)恩施州旅游流季节差异性较为明显,游客量主要集中在夏季和秋季;(5)游客主要选择大巴和自驾在恩施州内进行移动,州内旅游交通线路发展良好,但公共交通仍不能完全满足游客的出行需求;(6)旅游资源供需呈现不匹配特点,游客在州内空间流动较少受旅游节点等级和级别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流 恩施州 网络结构 旅游节点 流动方式
原文传递
中国省域生态-文化-旅游协调发展时空分异及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18
5
作者 胡静 +2 位作者 刘大均 朱磊 李亚娟 《世界地理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620-631,共12页
基于生态-文化-旅游协调发展机理,构建三大系统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ESDA和GWR空间分析方法,对我国省域生态-文化-旅游协调发展的时空分异特征、空间相关性及影响因素进行探究。我国省域生态-文化-旅游协调发展指... 基于生态-文化-旅游协调发展机理,构建三大系统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ESDA和GWR空间分析方法,对我国省域生态-文化-旅游协调发展的时空分异特征、空间相关性及影响因素进行探究。我国省域生态-文化-旅游协调发展指数较低,十年来虽呈上升趋势但增幅较小,处于濒临失调阶段;协调发展指数高值区主要分布于东部沿海及西南部四川省,十年来呈现高值区扩散、低值区面积有所缩减的发展态势;三大子系统在不同的省域单元上空间表现各异,发展水平差异表现为生态>旅游>文化,东部省份三大子系统整体较高,西部整体较低且生态发展水平明显高于文化、旅游发展水平,中部省份介于两者之间;省域生态-文化-旅游协调发展具有明显的空间正相关关系;从影响机制来看,行政力度、经济基础、市场条件及开放程度对区域生态-文化-旅游协调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且存在显著的空间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文化-旅游协调发展 空间分异格局 省域
原文传递
山区民族旅游地乡村聚落韧性评估及尺度关联研究 被引量:17
6
作者 胡静 +1 位作者 刘大均 徐欣 《经济地理》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194-204,共11页
旅游地乡村聚落韧性评估是量化韧性水平、识别内部差异、揭示潜在风险,促进韧性乡村培育与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路径。文章基于韧性概念内涵的辨析,构建了“吸收—适应—转型”的旅游地乡村聚落韧性评估框架,并以恩施州为例,运用综... 旅游地乡村聚落韧性评估是量化韧性水平、识别内部差异、揭示潜在风险,促进韧性乡村培育与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路径。文章基于韧性概念内涵的辨析,构建了“吸收—适应—转型”的旅游地乡村聚落韧性评估框架,并以恩施州为例,运用综合指数法与地理探测器,对社区及农户尺度下乡村聚落韧性水平与风险因子进行定量化测度与识别,并从整体态势、指数分布、等级对应及风险因子四个方面,对其尺度关联进行探究。结果表明:(1)社区尺度,恩施州乡村聚落韧性整体处于中等水平,乡村旅游发展成熟度越高的社区,其韧性水平越高。(2)农户尺度,中等韧性水平农户占比最高(43%),兼营生计型韧性水平最高,务工/务农型生计韧性最低。(3)不同风险因子对乡村聚落韧性的作用强度各不相同,尺度间共性因子与差异因子并存,韧性风险障碍随尺度细化逐层聚焦。(4)韧性整体态势在多尺度上具有一定的延续性与一致性,指数数值分布随尺度细化逐渐转向集中,尺度间韧性指数等级对应关系明显,且随着社区旅游发展成熟度的提升,农户生计韧性也显著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韧性 乡村聚落 尺度关联 风险因子 社区旅游 山区民族旅游地
原文传递
武汉市历史街区空间结构及游客空间感知研究 被引量:15
7
作者 李亚娟 曹慧玲 +3 位作者 李超然 王蓉 曾红春 《资源开发与市场》 CAS CSSCI 2018年第11期1599-1603,1622,共6页
历史街区作为一个城市重要的文化空间,其旅游开发程度直接决定了城市旅游的发展水平,是研究城市旅游的重要内容。依托GIS空间技术分析法,从武汉市历史街区的空间分布特征、历史街区与市内其他旅游景点的空间关系、历史街区与市内交通网... 历史街区作为一个城市重要的文化空间,其旅游开发程度直接决定了城市旅游的发展水平,是研究城市旅游的重要内容。依托GIS空间技术分析法,从武汉市历史街区的空间分布特征、历史街区与市内其他旅游景点的空间关系、历史街区与市内交通网络的连接程度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再通过代表性历史街区来阐述其历史建筑的保存和利用现状。在此基础上,借助内容分析法,从网络游记中提取游客感知信息,分析游客对武汉市历史街区的形象和地点的空间感知情况。基于旅游供需匹配的视角对其保护和旅游开发提出参考性意见,促进武汉市城市旅游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街区 空间结构 游客 空间感知 武汉市
下载PDF
中国会展客流的空间格局与影响因素 被引量:13
8
作者 刘大均 陈君子 《经济地理》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103-109,共7页
基于大众点评网络平台的会展大数据挖掘,运用GIS空间分析、复杂网络等研究方法,对中国会展客流的空间格局与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研究表明:①中国会展客源主要分布在上海、北京、天津、深圳等少数大城市,在空间上呈“东多、西少”“大分... 基于大众点评网络平台的会展大数据挖掘,运用GIS空间分析、复杂网络等研究方法,对中国会展客流的空间格局与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研究表明:①中国会展客源主要分布在上海、北京、天津、深圳等少数大城市,在空间上呈“东多、西少”“大分散、小集聚”的分布特征,长三角、京津冀、珠三角地区是中国会展客源市场的三大集聚区。②中国会展客流形成了以上海、北京、广深、成渝为中心的菱形空间结构,会展客流总体上表现出明显的距离衰减特征,82.05%的游客流动距离集中在0~50 km范围内。③中国会展客流网络呈现出以上海为核心,以北京、杭州、深圳为次核心的层级结构,表现出明显的小世界效应。④会展发展水平、会展发展规模、商业发展状况、经济发展水平是影响中国会展客流空间的主要因素,其中,会展发展水平是首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会展客流 大数据 客源市场 长三角 珠三角 京津冀
原文传递
高质量发展阶段旅游业发展水平空间分异成因探测——基于因素分解的黄河流域实证 被引量:9
9
作者 田小波 胡静 +1 位作者 朱磊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460-470,共11页
立足旅游业发展影响因素的阶段性变化,构建了高质量发展阶段旅游业发展影响因素指标体系,并采用地理探测器、地理加权回归等方法探讨了2019年黄河流域旅游业发展水平的空间分异成因。结果表明:(1)新发展阶段,区域旅游业发展既受到传统... 立足旅游业发展影响因素的阶段性变化,构建了高质量发展阶段旅游业发展影响因素指标体系,并采用地理探测器、地理加权回归等方法探讨了2019年黄河流域旅游业发展水平的空间分异成因。结果表明:(1)新发展阶段,区域旅游业发展既受到传统因素的影响,又受到新发展理念等新因素的影响,二者共同组成了高质量发展阶段区域旅游业发展的影响因素体系。(2)黄河流域旅游业发展水平呈现由下游向上游逐级递减的空间分异格局,上中游地区内部差异较大,下游地区较小,上中下游之间存在比较显著的供需不匹配现象。(3)在单一维度和综合维度上,各因素对旅游业发展均有显著的影响,但新因素强于传统因素,各因子的影响力排序具有一致性,旅游业发展受因子间协同作用影响更大。(4)传统因素中消费水平、交通条件和旅游资源禀赋,新因素中创新能力和绿色生产对旅游业发展具有显著的空间异质性影响,但其异质性空间效应各不相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业发展水平 高质量发展阶段 影响因素 空间分异 黄河流域
下载PDF
乡村旅游地农户返贫风险的识别与评估——以恩施州为例 被引量:10
10
作者 郭子钰 谢双玉 +2 位作者 乔花芳 许建波 《农业现代化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668-678,共11页
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后,要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必须守住防止规模性返贫底线。以湖北省恩施州18个乡村旅游村为案例地,识别农户面临的各类潜在返贫风险,构建返贫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利用入户问卷调查获取数据,采用... 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后,要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必须守住防止规模性返贫底线。以湖北省恩施州18个乡村旅游村为案例地,识别农户面临的各类潜在返贫风险,构建返贫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利用入户问卷调查获取数据,采用加权求和指数法评估农户的总体及不同维度返贫风险,并利用方差分析进一步对比不同类型农户的内部差异。结果表明,恩施州乡村旅游地农户面临的潜在返贫风险包括自然、消费、教育、收入和健康5个维度;农户总体返贫风险指数为16.737,处于较低水平。不同风险的威胁程度不尽相同,其中收入风险相对较高,为4.682,教育和自然风险次之,消费和健康风险相对较低,分别为2.614和2.230。不同类型农户返贫风险也存在显著差异,相较于非旅游生计策略农户,旅游生计策略农户总体返贫风险更高,而务农主导型农户的自然风险、补贴依赖型农户的健康风险更高。因此,为“后精准扶贫”时期恩施州乡村旅游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阻断农户返贫风险,提出设立巩固脱贫成果专项资金,因户制宜制定帮扶措施;完善技能培训体系,提升农户非农就业能力;持续推进乡风文明建设,树立理性消费理念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返贫风险 风险识别 风险评估 生计策略 乡村旅游地 恩施州
原文传递
8·8九寨沟地震对区域旅游流地理分布及其流动的影响 被引量:7
11
作者 刘大均 陈君子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201-208,共8页
运用地理集中指数、热点区分析、网格维模型以及复杂网络模型等方法,深入研究8·8九寨沟地震对阿坝州旅游流地理分布与空间流动的影响。研究表明:(1)8·8九寨沟地震改变了阿坝州旅游流的地理分布格局,旅游流空间集聚趋势缩小,... 运用地理集中指数、热点区分析、网格维模型以及复杂网络模型等方法,深入研究8·8九寨沟地震对阿坝州旅游流地理分布与空间流动的影响。研究表明:(1)8·8九寨沟地震改变了阿坝州旅游流的地理分布格局,旅游流空间集聚趋势缩小,热点区向东南部转移,自组织演化趋势受到干扰。(2)地震影响下阿坝州旅游流变化呈现出较强的区域指向性和地域性,东北部、北部旅游流流动强度显著弱化,东南部流动增强。(3)8·8九寨沟地震强化了阿坝州旅游流网络的小世界性,网络子群不断分化与重组。(4)8·8九寨沟地震引发了九寨沟、黄龙、毕棚沟、四姑娘山等景区角色地位的变化,旅游流网络由双核主导向多极化层级结构发展。研究丰富了旅游流研究内容,为地震易发区旅游可持续发展、灾后恢复重建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流 地理分布 流动格局 8·8九寨沟地震
原文传递
历史城区旅游化:时空过程、功能转换及关联协调——以甘肃省天水市历史城区为例 被引量:5
12
作者 田小波 胡静 +3 位作者 张志斌 吕丽 徐欣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1371-1379,共9页
借助史料、历史地图及谷歌POI数据,运用空间句法和GIS空间分析探讨天水古城自明清以来空间和功能的演化过程及其内在关联。研究发现:①明清以来,天水古城的旅游化经历了传统游憩的普及(明清)、衰落(民国)、停滞(1949—1987年)阶段,现代... 借助史料、历史地图及谷歌POI数据,运用空间句法和GIS空间分析探讨天水古城自明清以来空间和功能的演化过程及其内在关联。研究发现:①明清以来,天水古城的旅游化经历了传统游憩的普及(明清)、衰落(民国)、停滞(1949—1987年)阶段,现代旅游兴起与传统游憩恢复(1988—2000年)及融合创新(2001年至今)阶段。古城传统格局逐渐消失,但是历史轴线的主轴线地位延续,可达性、穿越性最好,协同度最高,“空间结构惯性”规律作用明显。②在不同施动主体的共同作用下,天水古城由安全防御、军事政治、集市商贸等传统功能向工业生产,进而向现代旅游、居住功能转变,游憩休闲功能显著增强。③居民和游客共享公共活动空间,但服务功能相互分离。游客活动空间与功能服务协调性较好,居民公共活动空间与服务设施一致性较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化 历史古城 城市空间结构 功能转换 关联逻辑 天水
下载PDF
山地民族旅游地旅游吸引物空间结构特征研究:以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为例 被引量:2
13
作者 李亚娟 李超然 +3 位作者 曾红春 曹慧玲 崔海洋 《贵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8年第5期21-30,共10页
旅游吸引物的空间分布与结构特征直接决定了区域旅游空间的打造,而游客对旅游吸引物的选择和空间流动也直接决定了旅游供需市场是否均衡。本研究以山地民族旅游地为研究对象,选取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所有等级的530个旅游吸引物... 旅游吸引物的空间分布与结构特征直接决定了区域旅游空间的打造,而游客对旅游吸引物的选择和空间流动也直接决定了旅游供需市场是否均衡。本研究以山地民族旅游地为研究对象,选取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所有等级的530个旅游吸引物进行研究,综合运用地理空间分析技术方法和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基于供需视角深入分析恩施州旅游吸引物的空间结构特征,并对旅游流网络结构进行空间耦合特征分析。研究表明:恩施州旅游吸引物主要是人文旅游资源,有较为合理的规模结构;旅游吸引物分布比较分散,在恩施市中部、建始县南部、鹤峰县西北部等地区有一定的地理集中性,高级别旅游点主要聚集在中西部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交通路网较为密集但发达程度低,旅游吸引物与交通路网的连接度为1.32,处于中低级水平;旅游吸引物中心结构较为完整,但部分地区均衡程度较低;旅游流网络空间结构呈现出与旅游吸引物空间结构不同的特征,旅游产品的供给和游客需求间的匹配程度较低,供需矛盾比较突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地民族旅游地 恩施州 旅游吸引物 旅游流 空间结构
下载PDF
温泉旅游地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
14
作者 刘大均 《绿色科技》 2022年第15期211-214,共4页
温泉旅游地是温泉旅游发展的重要载体。运用核密度分析、网格维模型、地理探测器等研究方法,分析了温泉旅游地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温泉旅游地主要分布在广东、山东、辽宁等地区,总体呈“南多北少、东多西少”的特征;温... 温泉旅游地是温泉旅游发展的重要载体。运用核密度分析、网格维模型、地理探测器等研究方法,分析了温泉旅游地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温泉旅游地主要分布在广东、山东、辽宁等地区,总体呈“南多北少、东多西少”的特征;温泉旅游地在空间上具有明显的集聚性和不均衡性,存在1个高密度核心区、3个次密度核心区,分形结构较为复杂;温泉旅游地空间分布是消费意愿、人口规模、管理制度、旅游发展状况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消费意愿的影响最为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泉旅游 温泉旅游地 空间分布 影响因素
下载PDF
长江中游城市群A级旅游景区空间演化及影响机理 被引量:84
15
作者 胡静 +1 位作者 刘大均 朱磊 《经济地理》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98-206,共9页
采用最邻近指数、核密度分析、网格维分析、地理探测器等分析方法,从空间分布类型、分布密度、分布均衡性等方面对长江中游城市群A级旅游景区的空间演化特征及影响机理进行研究,结果显示:(1)长江中游城市群A级旅游景区分布呈集聚型,其... 采用最邻近指数、核密度分析、网格维分析、地理探测器等分析方法,从空间分布类型、分布密度、分布均衡性等方面对长江中游城市群A级旅游景区的空间演化特征及影响机理进行研究,结果显示:(1)长江中游城市群A级旅游景区分布呈集聚型,其集聚程度有逐渐增强的演变特征;(2)长江中游城市群A级旅游景区分布的高密度区呈现散点状结构向组团结构演变的特征,并逐步形成"U"字形核密度结构;(3)长江中游城市群A级旅游景区在空间上呈不等概率分布,存在围绕武汉、宜昌、长沙、南昌等城市集聚分布的现象,但呈现出不断均衡的发展趋势;(4)资源本底、市场条件及政策环境对长江中游城市群A级旅游景区空间分布的影响逐渐加强,不同等级旅游景区受到各影响因素的影响程度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业 A级旅游景区 红色旅游景区 资源本底 跨区域旅游合作 高铁旅游走廊 长江中游城市群
原文传递
区域旅游景点空间分布格局及可达性评价——以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为例 被引量:60
16
作者 朱磊 胡静 +3 位作者 周葆华 李亚娟 吕丽 《经济地理》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190-198,216,共10页
综合运用GIS空间分析方法对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内不同类别A级旅游景点的空间结构和可达性进行综合评价,并探究其空间分异规律。结果表明:(1)不同类别旅游景点均呈集聚型分布状态,人文景点集聚程度高于自然景点,且不同类型景点系统... 综合运用GIS空间分析方法对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内不同类别A级旅游景点的空间结构和可达性进行综合评价,并探究其空间分异规律。结果表明:(1)不同类别旅游景点均呈集聚型分布状态,人文景点集聚程度高于自然景点,且不同类型景点系统分形特征明显,存在局部围绕城市和交通线分布的情况,表现为'大集聚、小分散'的核心边缘分布格局。(2)示范区旅游景点的空间可达性整体较优,平均可达时间为22.55 min,但区域内可达性分布差异显著,呈现明显的交通指向性特征,自然景点的可达性要优于人文景点的可达性。(3)不同类别景点基于县域单元的整体可达性空间上呈集聚格局,可达性的热点区共同表现为以铜陵市、铜陵县、南陵县、繁昌县和青阳县为核心的圈层结构,冷点区域主要呈连续带状分布在示范区的西南部地区。(4)影响可达性的因素主要有旅游景点空间分布、交通路网结构的区域差异以及自然和人文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景点 空间格局 空间可达性 历史文化资源 交通轴线 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
原文传递
城市旅游流的网络结构特征及流动方式——以武汉自助游为例 被引量:47
17
作者 王娟 胡静 +3 位作者 刘大均 许贤棠 朱磊 《经济地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76-184,175,共10页
基于网络游记中时空信息的提取、整理和挖掘,通过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归纳武汉自助游流动网络结构特征和流动方式特征。研究表明:1武汉自助游流动网络的主体由户部巷、武汉大学等13个节点组成。2空间上,流动区域主要集中在中心城区,包括... 基于网络游记中时空信息的提取、整理和挖掘,通过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归纳武汉自助游流动网络结构特征和流动方式特征。研究表明:1武汉自助游流动网络的主体由户部巷、武汉大学等13个节点组成。2空间上,流动区域主要集中在中心城区,包括两江交汇区域、汉口沿长江一线以及东湖西南侧一带。3时间上,客流季节变化明显,春季是武汉自助游的热点时段。4节点结构特征方面,网络转移和扩散的通畅程度差异明显,旅游节点大多需要通过户部巷、黄鹤楼等8个精华节点来发生联结,户部巷是武汉自助游流动网络的集散中心。5整体结构特征方面,网络整体密度较低,存在8个凝聚子群,其中3个内部联系较为紧密。6流动方式方面,自助游客主要依赖城市公共交通系统,步行和公交是最主要的流动方式,步行化水平与旅游发展水平呈正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助游 旅游流 网络结构 流动方式 武汉
原文传递
贵州省苗族传统村落空间结构识别及影响机制 被引量:40
18
作者 杨燕 胡静 +2 位作者 刘大均 蒋亮 《经济地理》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232-240,共9页
苗族传统村落是地域文化、民族团结和利益关系的重要载体,系统研究其空间分布对保护传统村落、实现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运用核密度分析、网格维分析、空间相关分析和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对苗族传统村落的空间结构进行科学识别,并探寻其... 苗族传统村落是地域文化、民族团结和利益关系的重要载体,系统研究其空间分布对保护传统村落、实现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运用核密度分析、网格维分析、空间相关分析和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对苗族传统村落的空间结构进行科学识别,并探寻其影响机制。结果显示:①贵州省苗族传统村落空间分布上呈集聚特征,空间分异显著;核密度最大值为雷凯台区域,呈倾斜"T"字形坐落特征。②苗族传统村落为无标度区,具有明显的分形结构特征。自组织演化中围绕清水江和都柳江等地带展开,分形结构十分复杂。③苗族传统村落为显著的空间正相关性,呈以东南为热点区、东北—西南为冷点区的分布格局。④苗族传统村落集中分布在海拔500~1000 m、地形起伏度30~70m、坡度5°~15°、清水江与都柳江以及交通闭塞等地带;自然地理环境对苗族传统村落空间分布格局起着基础性作用,苗族文化和苗族人口分布起着决定性作用,落后的经济发展水平和闭塞的交通条件起着重要的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苗族传统村落 空间结构 地理探测器 交通条件 自然地理环境 经济发展水平
原文传递
历史时期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时空分布特征及影响机理 被引量:36
19
作者 田小波 胡静 +3 位作者 徐欣 吕丽 刘海朦 《经济地理》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91-201,共11页
研究历史时期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以下简称为国保单位)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影响机理有助于加深对历史时期环境变迁、文化演进、社会发展等人地关系的进一步认识。运用Arc GIS空间分析方法探讨国保单位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与自然、人文环... 研究历史时期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以下简称为国保单位)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影响机理有助于加深对历史时期环境变迁、文化演进、社会发展等人地关系的进一步认识。运用Arc GIS空间分析方法探讨国保单位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与自然、人文环境的关系。结果表明:(1)国保单位历经时间漫长,主要集中在宋元、明清和近现代三个时期。同一时期主体国保单位不尽相同,各类文物有相对集中的分布期。(2)从史前至近现代8个时期中,国保单位在数量、占比及出现频率等方面呈现波动上升趋势,从初步发展阶段到衰退阶段,到快速发展阶段,至巅峰阶段,再至衰减阶段。历史时期国保单位集中度高,密集区长期位于长城—横断山东南侧,其中豫西、关中、晋南、长三角等地长期是国保单位核心分布区。(3)国保单位重心位于河南、陕西境内,呈现向西—东—南的转移趋势,方向分布呈现史前时期、宋元以后的西南—东北格局,先秦—隋唐五代时期的东西格局。历史时期国保单位总体表现出由集聚到分散的交替演变过程,空间分布范围不断扩展。(4)国保单位的时空分布受地形地貌、气候变迁、水文河流等自然因素,政府治理、经济发展、人口演变等人文因素的共同影响,是自然因素导致的自然指向性规律和人类活动造成的人文指向性规律综合作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空分布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历史时期 影响机理
原文传递
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要义与推进方向 被引量:31
20
作者 胡静 谢鸿璟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9-15,共7页
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是回应国民经济发展需求和宏观号召的使命所在,也是解决旅游业面临现实问题矛盾、促进长远发展的必然选择.该文以分析旅游业多重属性为切入点,探究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内涵、核心要义与推进方向.提出旅游既是一种经... 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是回应国民经济发展需求和宏观号召的使命所在,也是解决旅游业面临现实问题矛盾、促进长远发展的必然选择.该文以分析旅游业多重属性为切入点,探究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内涵、核心要义与推进方向.提出旅游既是一种经济现象,也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旅游业产业事业属性兼具;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是旅游业作为经济产业和社会事业的协同发展,是效率与公平的有机结合.其核心要义是"供给的有效性"和"发展的公平性".供给的有效性主要体现在多元主体培育,多种业态融合,有效引导需求等;发展的公平性主要体现在机会公平,利益均衡,过程公正等.同时,以新时代五大发展理念为指导,从创新赋能、文化赋魂、开放赋力、绿色生态、协调高效等方面阐释了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推进方向.以期为深化对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理论研究和实践路径提供参考,为后续围绕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评价指标构建与水平测度等相关研究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业 高质量发展 供给有效 发展公平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