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噻托溴铵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呼吸中枢驱动影响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6
1
作者 秦茵茵 高国英 +4 位作者 谢晓鸿 刘鹢倩 谢佳星 吴国锋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1086-1089,共4页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阻肺)患者吸入噻托溴铵后呼吸中枢驱动的变化。方法将2017年1—12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门诊的50例稳定期慢阻肺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基础治疗方案,药物组在基础治疗上加用噻托溴铵18μg,每日1...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阻肺)患者吸入噻托溴铵后呼吸中枢驱动的变化。方法将2017年1—12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门诊的50例稳定期慢阻肺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基础治疗方案,药物组在基础治疗上加用噻托溴铵18μg,每日1次。治疗前后记录呼吸困难严重程度分级标准(MRC评分)、肺功能测定值,通过多导食道电极管记录静息状态、最大用力吸气时的食道压(Pes)、胃内压(Pga)、膈肌肌电(EMGdi);比较两组间的差异及治疗前后的变化。结果治疗4周后,药物组MRC评分(2.6±0.5对2.1±0.3,P<0.05)较前降低;肺功能指标、Pes、Pga、跨膈压(Pdi)及最大食道压(Pes-max)、最大胃内压(Pga-max)、最大跨膈压(Pdi-max)、膈肌肌电最大值(EMGdi-max)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EMGdi治疗前后[(67.7±30.1)μV对(52.0±24.3)μV]、膈肌肌电占最大值百分比(EMGdi%max)治疗前后[(35.7±12.8)%对(27.3±10.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前后各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吸入噻托溴铵后,慢阻肺患者的膈肌肌电值降低,反映呼吸中枢驱动的EMGdi可能是一项判断疗效的新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多导食道电极管 膈肌肌电 呼吸中枢驱动 支气管舒张剂 噻托溴铵
原文传递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肺功能下降与膈肌功能变化的相关性 被引量:10
2
作者 秦茵茵 刘鹢倩 +3 位作者 张德华 林心情 吴国锋 《中华生物医学工程杂志》 CAS 2017年第5期369-373,共5页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肺功能下降与膈肌功能变化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2年1月至12月就诊于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呼吸科门诊的稳定期COPD患者18例为COPD组,以同期无心肺疾病、年龄与COPD组匹配的门诊患者18例作为...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肺功能下降与膈肌功能变化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2年1月至12月就诊于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呼吸科门诊的稳定期COPD患者18例为COPD组,以同期无心肺疾病、年龄与COPD组匹配的门诊患者18例作为对照。进行常规肺功能测定,使用多导食道电极导管记录静息状态、最大用力吸气时的食道压、胃内压、膈肌肌电(EMGdi),分析肺功能指标与膈肌功能指标的相关性。结果肺功能检查显示,COPD组与对照组的第1秒用力呼气量与用力肺活量的比值(FEV1/FVC)、FEV-占预计值的百分比(FEV-%pred)、FVC占预计值的百分比(FVC%pred)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静息状态下,COPD组的最大食道压(Pes.max)、最大跨膈压(Pdi—max)、EMGdi、EMGdi占最大值百分比(EMGdi%max)分别为(61.0±8.4)cmH20(1cmH20=0.098kPa)、(75.8±11.2)cmH20、(45.1±22.0)uV、(26.1±14.9)%,对照组分别为(73.5±13.0)cmH20、(96.4±10.2)cmH20、(20.2±9.0)μV、(12.0±3.6)%。COPD组Pes—max、Pdi—max明显低于对照组,EMGdi、EMGdi%max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5);而最大胃内压(Pga—max)、EMGdi最大值(EMGdi—max)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Pes—max与FEV。%pred、FVC%pred、FEVI/FVC呈正相关(r=0.569、0.532、0.533,均P〈0.05),Pdi.ma)(与FEV1%pred、FVC%pred、FEV1/FVC呈正相关(r=0.734、0.657、0.685,均P〈0.05);EMGdi与FEV1%pred、FVC%pred、FEV1/FVC呈负相关(r=-0.654、-0.671、-0.567,均P〈0.05),EMGdi%max与FEV1%pred、FVC%pred、FEV1/FVC呈负相关(r=-0.591、-0.608、-0.532,均P〈0.05);而Pga-max、EMGdi.max与肺功能指标无相关性(均P〉0.05)。结论经多导食道电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疾病 慢性阻塞性 呼吸功能试验 膈肌功能 多导食道电极
原文传递
膈肌功能的检测及临床应用 被引量:7
3
作者 肖思畅 罗远明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848-851,共4页
呼吸运动是呼吸肌肉收缩和舒张引起的胸廓节律性扩大和缩小,从而实现吸入氧气和呼出二氧化碳的目的.吸气肌肉主要包括膈肌、肋间外肌以及辅助吸气肌肉,如斜角肌、胸锁乳突肌等.膈肌作为主要的吸气肌肉,在平静吸气过程中起70%的作用.膈... 呼吸运动是呼吸肌肉收缩和舒张引起的胸廓节律性扩大和缩小,从而实现吸入氧气和呼出二氧化碳的目的.吸气肌肉主要包括膈肌、肋间外肌以及辅助吸气肌肉,如斜角肌、胸锁乳突肌等.膈肌作为主要的吸气肌肉,在平静吸气过程中起70%的作用.膈肌力量下降会造成气促和呼吸困难,甚至呼吸衰竭.客观、有效地评价膈肌功能将有助于诊断因呼吸困难或呼吸衰竭而就诊的神经肌肉疾病.对于表现为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Ⅱ型呼吸衰竭、X线胸片正常的患者要高度怀疑呼吸肌功能异常,并进行膈肌功能检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膈肌功能 临床应用 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 Ⅱ型呼吸衰竭 肌肉收缩 检测 神经肌肉疾病 X线胸片正常
原文传递
慢性肺泡低通气及睡眠呼吸暂停患者无创正压通气的压力调定 被引量:5
4
作者 罗远明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8期3033-3035,共3页
随着经验积累及研究的深入,无创正压通气(NPPV)的用途越来越广。一些既往需要用有创治疗的患者,现可成功地用NPPV治疗。与此相伴随,危重病房患者NPPV治疗的比率在增高,而气管切开及气管插管的比率在下降。通过及早使用NPPV,危重... 随着经验积累及研究的深入,无创正压通气(NPPV)的用途越来越广。一些既往需要用有创治疗的患者,现可成功地用NPPV治疗。与此相伴随,危重病房患者NPPV治疗的比率在增高,而气管切开及气管插管的比率在下降。通过及早使用NPPV,危重患者的抢救成功率得到进一步提高。目前NPPV的治疗范畴在不断扩大,既可用于家庭又可用于危重病房,并已成为治疗急慢性呼吸衰竭的重要工具。可用NPPV治疗的疾病包括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阻肺)、慢性肺泡低通气、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SA)、心功能不全相关的肺水肿等。另外,NPPV也常作为停用有创通气时的辅助治疗。虽然NPPV模式有多种,但主要模式仍为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BiPAP)以及主要用于OSA和充血性心力衰竭的持续气道正压通气(CPA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 急慢性呼吸衰竭 无创正压通气 肺泡低通气 危重患者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 持续气道正压通气
原文传递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的发病机制与诊断的热点问题 被引量:4
5
作者 罗远明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643-645,共3页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SA)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表现为睡眠状态下反复发生呼吸暂停、频繁觉醒、睡眠片段化、间歇缺氧及高碳酸血症,造成机体多器官系统特别是心脑血管损害和认知功能障碍.目前OSA已成为全球的健康卫生问题.但随着肥胖...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SA)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表现为睡眠状态下反复发生呼吸暂停、频繁觉醒、睡眠片段化、间歇缺氧及高碳酸血症,造成机体多器官系统特别是心脑血管损害和认知功能障碍.目前OSA已成为全球的健康卫生问题.但随着肥胖人口的增多,OSA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虽然OSA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明了,其诊断及治疗也仍然存在许多问题,但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对这一疾病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 发病机制 诊断 认知功能障碍 心脑血管损害 高碳酸血症 OSA 睡眠状态
原文传递
持续气道正压通气对混合性睡眠呼吸暂停事件的疗效 被引量:3
6
作者 伍颖欣 +3 位作者 严惠婵 洪佳旭 罗嘉莹 罗远明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8期2973-2976,共4页
目的 探讨持续气道正压通气(CPAP)对混合性睡眠呼吸暂停(MSA)事件的疗效.方法 选择2011年7月至2013年5月间于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睡眠中心经全夜多导睡眠图(PSG)监测发现MSA事件>10次/h的睡眠呼吸暂停患者21例.其中10例单纯依靠常... 目的 探讨持续气道正压通气(CPAP)对混合性睡眠呼吸暂停(MSA)事件的疗效.方法 选择2011年7月至2013年5月间于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睡眠中心经全夜多导睡眠图(PSG)监测发现MSA事件>10次/h的睡眠呼吸暂停患者21例.其中10例单纯依靠常规PSG诊断(常规PSG组),另11例在常规PSG监测后加用食道电极记录膈肌肌电对MSA事件进一步确诊(膈肌肌电组).所有患者均在PSG监测下进行人工压力滴定并用所滴定的压力治疗,观察CPAP对MSA事件的疗效.结果 常规PSG组平均CPAP治疗压力与膈肌肌电组相似[(8.1±2.2)比(8.9±1.5)cmH2O,1 cmH2O =0.098 kPa].两组患者经CPAP治疗后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均有显著下降,常规PSG组从治疗前的62.2(54.7,71.4)次/h降至治疗后的6.9(3.5,10.2)次/h;膈肌肌电组从治疗前的71.3(59.5,79.5)次/h降至治疗后的1.5(0.5,5.5)次/h(均P<0.01).CPAP能有效消除MSA事件.常规PSG组和膈肌肌电组治疗后的MSA均显著低于治疗前[0.1(0.0,0.4)比29.6(19.6,32.4)次/h和0.0(0.0,0.2)比18.1(9.1,19.3)次/h](均P<0.01).结论 CPAP治疗能够有效消除睡眠呼吸暂停患者的MSA事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 连续气道正压通气 睡眠呼吸暂停 阻塞性 睡眠呼吸暂停 中枢性 治疗效果
原文传递
俯卧位呼吸时悬空腹部对呼吸动力学的影响
7
作者 郭卫东 李晓聪 +4 位作者 孙庆文 卿琪 何为群 徐远达 《内科理论与实践》 2015年第6期407-412,共6页
目的 :探讨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和健康志愿者在俯卧位状态下是否悬空腹部对呼吸和循环动力学的影响。方法:12例稳定期COPD患者和9名健康志愿者采取仰卧位、俯卧位悬空腹部、俯卧位3种不同体位,通过NICO和BioZ无创心肺功能... 目的 :探讨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和健康志愿者在俯卧位状态下是否悬空腹部对呼吸和循环动力学的影响。方法:12例稳定期COPD患者和9名健康志愿者采取仰卧位、俯卧位悬空腹部、俯卧位3种不同体位,通过NICO和BioZ无创心肺功能监测仪连续测定患者的呼吸和循环动力学指标,通过呼吸功能检测电极测定膈肌肌电、跨膈压(Pdi)等指标,每个体位均观察10 min。结果:1呼吸动力学:健康志愿者俯卧位的Pdi与俯卧位悬空腹部和仰卧位比较显著升高[(13.5±1.6)比(11.5±2.2)、(10.1±1.7)cmH_2O(1 cmH_2O=0.098 kPa),P<0.05],稳定期COPD患者俯卧位的Pdi与俯卧位悬空腹部和仰卧位比较明显升高[(22.6±2.5)比(15.6±2.6)、(18.2±3.2)cmH_2O,均P<0.05];2循环动力学:健康志愿者俯卧位的心指数(CI)显著高于俯卧位悬空腹部和仰卧位[(5.01±0.73)比(4.26±0.47)、(4.39±0.39)L/(min·m^2),均P<0.01],稳定期COPD患者仰卧位的CI显著高于俯卧位悬空腹部和俯卧位[(4.31±0.45)比(3.85±0.61)、(3.42±0.59)L/(min·m^2),均P<0.01],外周血管阻力指数(SVRI)在俯卧位时显著高于俯卧位悬空腹部[(1 960.9±307.9)比(1 701.9±422.5)dyn·s·cm^(-5)·m^2,P<0.05)]。结论:健康志愿者或稳定期COPD患者在俯卧位悬空腹部,均能降低Pdi改善膈肌的运动能力,对稳定期COPD俯卧位时悬空腹部能减轻心脏的负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俯卧位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跨膈压 膈肌肌电
原文传递
呼吸系统常见病的发病机制与相关诊疗设备的开发
8
作者 罗远明 +8 位作者 邱志辉 肖思畅 陈永毅 罗英梅 伍颖欣 于增星 韦绮珊 钟南山 《中国科技成果》 2021年第5期23-24,共2页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SA)以及呼吸肌功能异常都是呼吸系统的常见病,均可导致呼吸困难和呼吸衰竭。研究其发病机理是鉴别呼吸困难的原因,寻找治疗这些疾病的有效方法对于提高人们健康十分重要。项目针对呼吸系...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SA)以及呼吸肌功能异常都是呼吸系统的常见病,均可导致呼吸困难和呼吸衰竭。研究其发病机理是鉴别呼吸困难的原因,寻找治疗这些疾病的有效方法对于提高人们健康十分重要。项目针对呼吸系统常见病,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广东省重点专项以及国际合作课题等项目的资助下,开展了一系列创新性研究,成功实现了基础研究向临床应用的有机转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 诊疗设备 呼吸肌功能 呼吸困难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呼吸系统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呼吸衰竭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