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前他汀再负荷对围术期循环内皮祖细胞及炎症因子的影响 被引量:9
1
作者 甫威 叶红华 +5 位作者 费晓红 楼燕如 王世奇 杨锐 胡烨文 陈晓敏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1772-1777,共6页
目的: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术前大剂量阿托伐他汀再负荷治疗对长期他汀治疗的稳定性冠心病病人围术期循环内皮祖细胞(EPCs)及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将长期他汀治疗并择期PCI的稳定性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3组:术前12 h 80 mg阿托伐... 目的: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术前大剂量阿托伐他汀再负荷治疗对长期他汀治疗的稳定性冠心病病人围术期循环内皮祖细胞(EPCs)及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将长期他汀治疗并择期PCI的稳定性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3组:术前12 h 80 mg阿托伐他汀负荷及术前2 h追加40 mg阿托伐他汀再负荷治疗(80 mg再负荷组)、连续7 d 40 mg阿托伐他汀再负荷治疗(40 mg再负荷组)和无阿托伐他汀再负荷治疗(无再负荷组)。应用流式细胞术分别测定所有患者PCI术前1 h、术后1 h、6 h及24 h外周血中标记为CD45-/CD133+/CD34+、CD45-/CD34+/KDR+和CD45-/CD144+/KDR+的EPCs数量;术前即刻及术后24 h分别测定血清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C反应蛋白(CRP)和肌钙蛋白(TnI)水平。结果:(1)80 mg再负荷组患者PCI术前与术后1 h外周血标记为CD45-/CD133+/CD34+和CD45-/CD34+/KDR+的EPCs数量均有显著差异(P<0.05),PCI术前与术后6 h外周血标记为上述两种指标的EPCs差异显著(P<0.05);外周血标记为CD45-/CD144+/KDR+的EPCs在PCI术前和术后无显著变化;无再负荷组及40 mg再负荷组患者外周血EPCs在PCI术前和术后无显著变化。(2)PCI术后24 h无再负荷组sICAM-1及CRP水平较术前显著升高(P<0.05)。PCI术后24 h 80 mg再负荷组和40 mg再负荷组sICAM-1和CRP的升高幅度有减少趋势。(3)与无再负荷组相比,80 mg再负荷组PCI术后24 h血清TnI升高幅度显著降低(P<0.05)。结论:PCI术前阿托伐他汀再负荷方式影响围术期外周血EPCs数量。术前大剂量他汀短时间再负荷治疗提高围术期外周血中早期EPCs的数量。PCI术前阿托伐他汀再负荷治疗减少围术期炎症反应及心肌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介入治疗 内皮祖细胞 动脉粥样硬化
下载PDF
急性心肌梗死后新发心房颤动患者预后相关因素观察 被引量:3
2
作者 王世奇 胡烨文 +1 位作者 甫威 叶红华 《现代实用医学》 2016年第4期437-439,共3页
目的探究急性心肌梗死后新发心房颤动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选择自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04例为研究对象,根据病史与心电图分为研究组36例和对照组68例,新发心房颤患者为研究组,非房颤患者为对照组。比较两组一般... 目的探究急性心肌梗死后新发心房颤动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选择自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04例为研究对象,根据病史与心电图分为研究组36例和对照组68例,新发心房颤患者为研究组,非房颤患者为对照组。比较两组一般资料、心脏彩超及冠状动脉造影结果。结果研究组年龄、糖尿病例数及CHADS2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研究组射血分数低于对照组,左心房内径、左室收缩末径及左室舒张末径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单支病变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前降支发生率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新发心房颤动与预后呈一定的相关性,应加强新发心房颤动检测,提高患者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塞 心房颤动 预后
下载PDF
急性心肌梗死并心房颤动的临床特点及近期预后 被引量:2
3
作者 王世奇 胡烨文 +1 位作者 甫威 叶红华 《现代实用医学》 2016年第2期201-202,共2页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并心房颤动(房颤)的临床特点及近期预后。方法分析706例AMI住院患者,经确诊为AMI并房颤91例,比较非房颤组与房颤组患者临床表现、冠脉病变的差异;比较心肌梗死部位与房颤发生率的关系;根据房颤发生时间比较房...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并心房颤动(房颤)的临床特点及近期预后。方法分析706例AMI住院患者,经确诊为AMI并房颤91例,比较非房颤组与房颤组患者临床表现、冠脉病变的差异;比较心肌梗死部位与房颤发生率的关系;根据房颤发生时间比较房颤早发亚组和房颤晚发亚组间心肌梗死部位的差异;并对房颤组死亡患者AMI部位进行分析。结果与非房颤组相比,AMI并房颤的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发生率高,冠脉病变严重(均P<0.05);房颤早发亚组中下壁心肌梗死明显增多(P<0.05),晚发亚组中前壁心肌梗死明显增多(P<0.05);AMI中前壁心肌梗死房颤发生率、病死率均高(均P<0.05)。结论 AMI并房颤患者的病情严重,而AMI并房颤中前壁心肌梗死发生率最高,近期预后不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塞 心房颤动 冠脉病变
下载PDF
绝经期前后女性循环内皮祖细胞数量和功能差异的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费晓红 叶红华 +4 位作者 阮列敏 杨璐 楼燕如 张宜生 甫威 《现代实用医学》 2013年第4期466-468,F0004,共4页
目的探讨绝经期前后女性循环内皮祖细胞(EPCs)数量,功能的差异、女性月经周期的影响及雌二醇的体外动员作用。方法选择绝经期前后健康女性各10名,绝经期前女性在月经周期内3个性激素变化阶段(卵泡初期、排卵前期、黄体中期)分别采血,绝... 目的探讨绝经期前后女性循环内皮祖细胞(EPCs)数量,功能的差异、女性月经周期的影响及雌二醇的体外动员作用。方法选择绝经期前后健康女性各10名,绝经期前女性在月经周期内3个性激素变化阶段(卵泡初期、排卵前期、黄体中期)分别采血,绝经期后女性1次采血。用流式细胞仪记数循环CD34+/CD133+/KDR+的EPCs数量,放射免疫法测定雌二醇水平;经体外培养7 d,计数EPCs,并观察其黏附能力;分别通过跨膜迁移实验和增殖实验观察不同浓度雌二醇的影响。结果绝经期前组循环EPCs数量明显高于绝经期后组(<0.01),月经周期内排卵前期、黄体中期明显高于卵泡初期(<0.05),与雌二醇呈正相关(=0.635,<0.01)。经体外培养测定EPCs功能,绝经期前组跨膜迁移能力和增殖能力均明显高于绝经期后组(<0.05)。不同浓度雌二醇的体外动员下,较高浓度的雌二醇(≥1×10-9mol/L)能显著增强EPCs的跨膜迁移能力和增殖能力(均<0.05)。结论绝经期前后女性循环EPCs数量和功能存在差异;雌二醇对EPCs的动员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绝经 雌二醇 内皮祖细胞
下载PDF
他汀在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对内皮祖细胞的作用 被引量:1
5
作者 甫威 叶红华 《医学综述》 2013年第15期2716-2718,共3页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技术于近10年突飞猛进,技术逐渐走向成熟。但PCI治疗在给人们带来获益的同时也会对局部血管内皮造成损伤并可能影响患者近远期预后。新近研究表明围术期他汀强化治疗可以减少PCI带来的损伤并改善患者预后。围...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技术于近10年突飞猛进,技术逐渐走向成熟。但PCI治疗在给人们带来获益的同时也会对局部血管内皮造成损伤并可能影响患者近远期预后。新近研究表明围术期他汀强化治疗可以减少PCI带来的损伤并改善患者预后。围术期他汀强化治疗带来的获益来自于他汀药物的生物学多效性,可能的机制包括改善血管内皮功能、抗炎、抗氧化、稳定斑块、抑制血小板聚集及对骨髓内皮祖细胞的动员;其中他汀对骨髓内皮祖细胞的动员作用可能为其重要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皮祖细胞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他汀类药物
下载PDF
OCT观察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对ACS患者脂质斑块纤维帽的影响
6
作者 王世奇 胡烨文 +1 位作者 甫威 叶红华 《浙江医学》 CAS 2017年第17期1465-1468,共4页
目的通过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技术(OCT)观察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冠状动脉易损脂质斑块纤维帽及脂质核心角度的影响。方法选取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的ACS患者24例,根据他汀剂量不同分为常规剂量组12例和... 目的通过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技术(OCT)观察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冠状动脉易损脂质斑块纤维帽及脂质核心角度的影响。方法选取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的ACS患者24例,根据他汀剂量不同分为常规剂量组12例和强化剂量组12例,PCI术后分别接受常规阿托伐他汀20、40~80mg治疗。手术即刻及术后第9个月行OCT检查,记录脂质斑块纤维帽的部位及数量,比较斑块最薄纤维帽厚度和脂质核心角度。结果常规剂量组易损斑块纤维帽厚度随访与基线期分别为(175.42±36.02)、(50.41±6.58)μm(P<0.01),强化剂量组分别为(233.33±88.35)、(49.12±7.33)μm(P<0.01);两组随访期易损斑块纤维帽厚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剂量组TCFA脂质核心角度随访与基线期分别为(72.9±29.3)°、(127.6±50.8)°(P<0.01),强化剂量组分别为(74.6±32.9)°、(132.6±51.3)°(P<0.01),两组患者基线与随访时脂质核心角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可使随访期TCFA厚度增大,脂质核心角度减小,采用OCT可重点观察TCFA厚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光学相干断层显像 易损斑块纤维帽 脂质核心角度
下载PDF
不同冠状动脉截段定量冠状动脉造影与血管内超声测值的差异与意义
7
作者 李振威 林少沂 +4 位作者 甫威 王世奇 杜为平 崔翰斌 陈晓敏 《心电与循环》 2020年第1期59-63,共5页
目的评价定量冠状动脉造影(QCA)与血管内超声(IVUS)在冠心病不同冠状动脉截段参考血管直径的测量差异。方法选择2015年12月至2018年10月在导管室同时行冠状动脉造影及IVUS检查的患者共278例,分别测量不同冠状动脉截段病变血管的参考血... 目的评价定量冠状动脉造影(QCA)与血管内超声(IVUS)在冠心病不同冠状动脉截段参考血管直径的测量差异。方法选择2015年12月至2018年10月在导管室同时行冠状动脉造影及IVUS检查的患者共278例,分别测量不同冠状动脉截段病变血管的参考血管直径,并进行比较,寻找相对简单的公式应用于两者内在联系,并随机选择额外300处病变(280例患者)血管进行验证分析。结果不同冠状动脉截段病变血管的参考血管直径QCA和IVUS测值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右冠状动脉直径IVUS测值较QCA测值大,旋支直径IVUS测值较QCA测值小,这种差异在血管远端更明显。通过线性回归分析,QCA测量的不同冠状动脉截段参考血管直径由相应公式推算出IVUS测出的直径,并通过额外300处血管病变测量的数值得到相应验证。结论不同冠状动脉截段定量冠状动脉造影与血管内超声测值之差具有规律性,有助于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确定血管直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定量冠状动脉造影 血管内超声 血管直径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