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后女性主义社会的女性自塑——从《心灵之罪》到《晚安母亲》再到《海蒂编年史》 被引量:7
1
作者 《四川戏剧》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25-29,共5页
关键词 女性主义戏剧 编年史 母亲 心灵 社会 19世纪中叶 美国戏剧 戏剧创作
下载PDF
理性与野性的冲突——走进《原野》 被引量:3
2
作者 张凤琼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06年第4期24-28,共5页
长期以来,人们习惯用阶级分析的方法解读曹禺名剧《原野》,认为地主与农民的阶级对抗是该剧人物之间冲突的根本。文章以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的原理为视角,再度审视《原野》剧中的矛盾冲突,认为阶级冲突只是人物矛盾冲突的外壳,其内核是... 长期以来,人们习惯用阶级分析的方法解读曹禺名剧《原野》,认为地主与农民的阶级对抗是该剧人物之间冲突的根本。文章以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的原理为视角,再度审视《原野》剧中的矛盾冲突,认为阶级冲突只是人物矛盾冲突的外壳,其内核是文明与人之本能,理性与野性之冲突,该冲突最终导致人自身的毁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野》 理性 野性 冲突
下载PDF
母女关系视角下的玛莎·诺曼作品研究 被引量:5
3
作者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13年第3期32-36,共5页
母女关系是当代美国女剧作家玛莎·诺曼关注的重要命题。剧作家以隔阂、冲突为点,渴望、认同为线,在作品《出狱》《洗衣店》和《晚安,母亲》中刻画了母女关系从他者之间到主体间性的发展衍进,揭示了母亲主体性、母女对话于形成母女... 母女关系是当代美国女剧作家玛莎·诺曼关注的重要命题。剧作家以隔阂、冲突为点,渴望、认同为线,在作品《出狱》《洗衣店》和《晚安,母亲》中刻画了母女关系从他者之间到主体间性的发展衍进,揭示了母亲主体性、母女对话于形成母女真爱的重要性。剧作家对母女关系动态、多维的呈现丰富了母女关系图景,续写了母女关系谱系,为女性构建主体自我提供了重要的文化途径,是对母女关系社会伦理建构的有益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玛莎·诺曼 母女关系 母亲主体性 主体自我
下载PDF
试论《晚安,母亲》中的自杀主题 被引量:5
4
作者 《学术交流》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181-183,共3页
戏剧作品《晚安,母亲》中杰西的"寻死"是"寻我",是向"我"而死的身份诉求。杰西渴望打破母女"共生"追随父亲,定义独立自主的"我",也憧憬重修母女联系,构建关系中的"我"。... 戏剧作品《晚安,母亲》中杰西的"寻死"是"寻我",是向"我"而死的身份诉求。杰西渴望打破母女"共生"追随父亲,定义独立自主的"我",也憧憬重修母女联系,构建关系中的"我"。杰西的自杀实为一个在母女关系语境中积极、主动构建自我的行动,其核心是在关系中实现自主。作品表现了剧作家对女性身份两难困境的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安 母亲》 玛莎·诺曼 身份诉求
下载PDF
民族主义视野下《梅塔莫拉》中印第安人形象建构
5
作者 梁洁 《戏剧之家》 2023年第2期49-51,共3页
约翰·奥古斯塔斯·斯通的《梅塔莫拉》是美国建国初期最有名、最受欢迎的以印第安人为主题的情节剧。作品的同名主人公梅塔莫拉在剧中是一个率领自己的部落顽强反抗英国殖民者的英雄形象,既是一个“高贵的野蛮人”,也是一个“... 约翰·奥古斯塔斯·斯通的《梅塔莫拉》是美国建国初期最有名、最受欢迎的以印第安人为主题的情节剧。作品的同名主人公梅塔莫拉在剧中是一个率领自己的部落顽强反抗英国殖民者的英雄形象,既是一个“高贵的野蛮人”,也是一个“邪恶的野蛮人”。非此即彼的刻板形象本质上是早期美国戏剧实践中印第安人被持续他者化的想象,是美利坚民族主体在建构自我意识的内在需求和心理投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梅塔莫拉》 美利坚民族 高贵的野蛮人 邪恶的野蛮人 他者化
下载PDF
语篇视点与英语作文中人称代词的转换 被引量:4
6
作者 杨仙菊 《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4期74-77,共4页
在对48名不同英语水平的大学生英语作文中人称代词的使用情况进行统计时,发现同一语篇的叙述中普遍存在不同人称代词频繁转换即语篇视点转换的现象,然后从中西文化和思维差异、英汉人称代词语义的模糊性与复杂性等角度对此现象进行分析。
关键词 英语作文 人称代词 转换 语篇视点
下载PDF
美国民族戏剧形成视角下《安息王子》的民族意识研究
7
作者 丁佳雯 《戏剧之家》 2023年第3期6-8,共3页
在美国戏剧史上,托马斯·戈弗雷创作的《安息王子》拥有两个“第一”,第一部由美国人创作的剧作和“美国的第一部悲剧”,在美国民族戏剧的形成过程中拥有重要的地位。该作品套用英国王政复辟时期古典悲剧模式,模仿英国式的主题和艺... 在美国戏剧史上,托马斯·戈弗雷创作的《安息王子》拥有两个“第一”,第一部由美国人创作的剧作和“美国的第一部悲剧”,在美国民族戏剧的形成过程中拥有重要的地位。该作品套用英国王政复辟时期古典悲剧模式,模仿英国式的主题和艺术风格来讨论当时北美殖民地时期自由民主和反独裁统治的政治主题,不仅促进了舞台写实主义的提升,而且对于唤醒民众的民族意识具有重要影响,推动了美国民族戏剧的崛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托马斯·戈弗雷 《安息王子》 美国民族戏剧 民族意识
下载PDF
后殖民视域下黑脸秀中的模拟解读
8
作者 陈小语 《戏剧之家》 2023年第33期12-15,共4页
黑脸秀是美国19世纪上半叶,最喜闻乐见的戏剧艺术和大众娱乐活动。早在革命战争以前,由白人演员扮演的各种黑人角色就出现在北美殖民地的舞台上。从19世纪初开始,黑脸歌舞就兴起了,成为美国内战爆发前最受欢迎、最具影响力的文化艺术。... 黑脸秀是美国19世纪上半叶,最喜闻乐见的戏剧艺术和大众娱乐活动。早在革命战争以前,由白人演员扮演的各种黑人角色就出现在北美殖民地的舞台上。从19世纪初开始,黑脸歌舞就兴起了,成为美国内战爆发前最受欢迎、最具影响力的文化艺术。白人表演者把脸抹黑,配上夸张鲜艳的红色香肠嘴,间接或直接模仿黑人的口音、行为和种植园歌舞场景,以取悦舞台下的白人观众。黑脸秀的模仿策略本质上是一种强势族裔的殖民话语,对非裔美国人的自我认同产生了深远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殖民 黑脸秀 模拟 殖民话语
下载PDF
契诃夫戏剧的生态思想 被引量:4
9
作者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97-101,共5页
契诃夫戏剧作品中蕴涵着丰富的生态思想。剧作家不仅抒写自然,还将自然纳入现实的维度,揉进人和社会的因素,将人与自然关系的考察放在人与人、人与己的多维关系层面,融个人精神生态于自然生态之中,体现了深刻的生态整体论思想。
关键词 契诃夫 戏剧 生态思想 生态整体论
下载PDF
全景画、移动性、国家认同:《尼亚加拉之行》的现代性书写
10
作者 《外国文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54-165,共12页
作为一种文化实践,美国戏剧是美国现代化进程的见证者和参与者。“美国戏剧之父”威廉·邓拉普的收官之作《尼亚加拉之行》通过活动全景展示,创造性地呈现美国早期工业化时期现代、新颖的社会及观念事实。作品以哈德逊河、尼亚加拉... 作为一种文化实践,美国戏剧是美国现代化进程的见证者和参与者。“美国戏剧之父”威廉·邓拉普的收官之作《尼亚加拉之行》通过活动全景展示,创造性地呈现美国早期工业化时期现代、新颖的社会及观念事实。作品以哈德逊河、尼亚加拉瀑布、伊利运河等表征国家身份、民族记忆的自然景观和人造工程为全景展示主题,象征性地把美国东部与西部地区联结起来,进而在时空维度上实现整体、统一国家意识的想象性建构。作品聚焦“运河时代”最具现代性标志的机械交通工具——蒸汽机船,再现航运新时代身体移动引发的性别、阶层、族裔社会空间移动,揭示了崛起中的美利坚民族国家认同建构过程中盎格鲁-撒克逊裔的主体地位,书写了美国早期现代性的丰富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尼亚加拉之行》 现代性书写 全景画 移动性 国家认同
原文传递
沃伦政治讽刺剧的革命身份话语建构
11
作者 《四川戏剧》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74-78,共5页
默希·奥蒂斯·沃伦是美国革命时期最具号召力和战斗力的剧作家,被誉为“美国革命的良知”,其戏剧创作已经成为研究美国革命时期政治思想遗产的重要历史文献。沃伦的政治讽刺剧根植于革命爆发前夕马萨诸塞殖民地的社会和政治现... 默希·奥蒂斯·沃伦是美国革命时期最具号召力和战斗力的剧作家,被誉为“美国革命的良知”,其戏剧创作已经成为研究美国革命时期政治思想遗产的重要历史文献。沃伦的政治讽刺剧根植于革命爆发前夕马萨诸塞殖民地的社会和政治现实,聚焦历史人物和事件,嘲讽、揭露殖民地效忠派的虚伪、阴谋和暴政,通过善恶对立的刻板人物塑造表达抗英立场,传播革命意识形态,以戏剧想象的方式参与殖民地革命话语和独立身份的建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沃伦 政治讽刺剧 革命身份 话语建构
原文传递
尼尔·西蒙喜剧的米南德传统
12
作者 冯立波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23年第4期36-43,共8页
尼尔·西蒙是美国戏剧史上最负盛名的喜剧家之一,被誉为“百老汇喜剧之王”,M.H.艾布拉姆斯称其作品标志着20世纪下半叶风俗喜剧的复兴。西蒙的喜剧创作在题材选取、人物塑造、情节架构和喜剧意识四个层面承袭米南德开创的新喜剧传... 尼尔·西蒙是美国戏剧史上最负盛名的喜剧家之一,被誉为“百老汇喜剧之王”,M.H.艾布拉姆斯称其作品标志着20世纪下半叶风俗喜剧的复兴。西蒙的喜剧创作在题材选取、人物塑造、情节架构和喜剧意识四个层面承袭米南德开创的新喜剧传统。题材上倾向都市中产阶级家庭的生活日常,尤其是家庭成员关系;人物刻画上独爱以性格为中心塑造癖性人物,凸显由性格差异而造成的喜剧冲突;情节上沿袭“男女邂逅”的基本程式,钟情中年“夫妻情侣分离又和好”的情节架构;作品在处理个体欲望与社会环境的关系上恪守克制和妥协的中庸之道,强调个体对共同体需求和社会规范的遵守。因此,西蒙的喜剧艺术体现了一种复归世俗生活和重视社会秩序的喜剧精神,与米南德新喜剧传统一脉相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尼尔·西蒙 新喜剧 米南德 风俗喜剧
下载PDF
“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周而复始》中习语翻译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陈奕翰 《英语广场(学术研究)》 2022年第4期13-18,共6页
"功能对等"理论在翻译策略上强调在目标语中寻求与源语言在文化内涵、语言风格上最接近的目标。习语是各个文明中文化含量最高的部分,如何找到习语翻译的"最佳解",是习语翻译的难点。毛姆的风俗喜剧语言诙谐,习语... "功能对等"理论在翻译策略上强调在目标语中寻求与源语言在文化内涵、语言风格上最接近的目标。习语是各个文明中文化含量最高的部分,如何找到习语翻译的"最佳解",是习语翻译的难点。毛姆的风俗喜剧语言诙谐,习语使用灵活,剧本中的习语是丰富剧中人物形象的重要因素。文章结合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以《周而复始》两部中译本为对象,对比分析不同译作中习语的翻译方法与策略,并讨论其翻译风格及效果,同时指出其中的误译现象,以飨读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能对等 《周而复始》 习语翻译 风俗喜剧
下载PDF
论风俗喜剧的形态特征 被引量:2
14
作者 赵超群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17年第3期40-45,共6页
风俗喜剧兴盛于英国王政复辟时期,经过三百余年的发展与流变渐成一种风格独具、个性鲜明的喜剧形态。从"风俗""机智""阴谋"逐一辨析风俗喜剧的形态特征及具体内涵,认为风俗喜剧的形态特征研究既要重视其... 风俗喜剧兴盛于英国王政复辟时期,经过三百余年的发展与流变渐成一种风格独具、个性鲜明的喜剧形态。从"风俗""机智""阴谋"逐一辨析风俗喜剧的形态特征及具体内涵,认为风俗喜剧的形态特征研究既要重视其形态渊源,也应与具体时代和社会环境相结合,以推进当代英语风俗喜剧的体裁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俗喜剧 形态特征 英国
下载PDF
论温迪·华瑟斯廷喜剧的忧伤情调 被引量:2
15
作者 费春放 《戏剧(中央戏剧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36-46,共11页
温迪·华瑟斯廷的喜剧艺术继承了契诃夫开创的现代戏剧传统,在戏剧冲突上强调个人与社会环境的冲突,凸显人的时代性和历史性,从而营造出一种浓郁的忧伤情调。在人物塑造上表现为一种情感体验和生命承载,表达一代知识女性理想情怀受... 温迪·华瑟斯廷的喜剧艺术继承了契诃夫开创的现代戏剧传统,在戏剧冲突上强调个人与社会环境的冲突,凸显人的时代性和历史性,从而营造出一种浓郁的忧伤情调。在人物塑造上表现为一种情感体验和生命承载,表达一代知识女性理想情怀受挫后的忧思和感伤;在喜剧精神上表现一种内省的审美观照,体现剧作家高度的反思意识和人文情怀。忧伤情调构成华瑟斯廷喜剧艺术重要的审美特质。剧中主人公充满主体性的自由和胜利部分地消弭了作品的忧伤韵味,体现剧作家对喜剧忧郁审美传统的突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忧伤情调 戏剧冲突 温迪·华瑟斯廷
原文传递
和平的斗士还是他者——《吕西斯特剌忒》的女性主义阅读 被引量:2
16
作者 丁建宁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05年第4期7-12,32,共7页
《吕西斯特剌忒》曾一度被称为第一部反战的女性戏剧。性罢工赢来和平,吕西斯特剌忒及其姐妹们被誉为和平的斗士,自我超越的典范。从女性主义的批评视角,再度审视剧中女性角色的群像和个像,发现和平斗士的光环下其实是一幅真正的女性他... 《吕西斯特剌忒》曾一度被称为第一部反战的女性戏剧。性罢工赢来和平,吕西斯特剌忒及其姐妹们被誉为和平的斗士,自我超越的典范。从女性主义的批评视角,再度审视剧中女性角色的群像和个像,发现和平斗士的光环下其实是一幅真正的女性他者形象,看似自我超越的性罢工却意味着女性更深地陷于内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吕西斯特剌忒 他者 超越 私人领域 公共领域
下载PDF
文化翻译视角下江浙菜名英译研究——以《舌尖上的中国》系列纪录片为例 被引量:1
17
作者 陆怡飞 《戏剧之家》 2018年第31期190-192,共3页
江浙美食源远流长,文化底蕴深厚,渗透着江浙地区丰富的地域特色和人文情怀。准确的江浙菜英译名不仅能向外国游客推荐中国的地方美食,同时也是在传递深厚的江浙文化。论文从文化翻译视角出发,以《舌尖上的中国》相关菜名及其译文为例,... 江浙美食源远流长,文化底蕴深厚,渗透着江浙地区丰富的地域特色和人文情怀。准确的江浙菜英译名不仅能向外国游客推荐中国的地方美食,同时也是在传递深厚的江浙文化。论文从文化翻译视角出发,以《舌尖上的中国》相关菜名及其译文为例,分析江浙菜名命名类别及背后的文化内涵,例析译本存在的不足,探究合适的英译方法,以推动江浙文化"走出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翻译 江浙菜名 英译 《舌尖上的中国》
下载PDF
斫伐的背后——《樱桃园》的生态批评 被引量:1
18
作者 《戏剧(中央戏剧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72-79,共8页
作为破落地主的地产,樱桃园被广泛阅读为一个象征的符号——美丽幽雅、富有诗意、充满美好回忆但却华而不实,属于过去,其拍卖、斫伐象征着封建地主贵族退出历史舞台,新兴资产阶级开始登台演出。本文拟从生态批评的视角重读《樱桃园》,... 作为破落地主的地产,樱桃园被广泛阅读为一个象征的符号——美丽幽雅、富有诗意、充满美好回忆但却华而不实,属于过去,其拍卖、斫伐象征着封建地主贵族退出历史舞台,新兴资产阶级开始登台演出。本文拟从生态批评的视角重读《樱桃园》,指出作为自然的扮演者,樱桃园的斫伐不仅是社会关系变迁的真实写照,也是人与自然之关系在新的文明方式中的缩影。樱桃园的消失反映了人类思想、文化、社会发展模式中人对自然的态度和行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樱桃园 自然 斫伐 生态批评
原文传递
追寻自我——温蒂·华瑟斯廷作品述评 被引量:1
19
作者 《戏剧(中央戏剧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62-70,共9页
本文简要评述了华瑟斯廷的主要作品,指出从《不寻常女人及其他》到《美国女儿》,华瑟斯廷的作品展现一代女性在关于女性自我身份话语不断变化甚至相互冲突的后女权主义美国社会中追寻自我的历史画卷,表现了女性自我的历史性、复杂性和... 本文简要评述了华瑟斯廷的主要作品,指出从《不寻常女人及其他》到《美国女儿》,华瑟斯廷的作品展现一代女性在关于女性自我身份话语不断变化甚至相互冲突的后女权主义美国社会中追寻自我的历史画卷,表现了女性自我的历史性、复杂性和流动不居的特征。简单地从女权主义者的身份和立场肯定或否定华瑟斯廷这样一位活跃在主流戏剧舞台上却始终关注当代美国女性境遇问题的女性剧作家无疑失之偏颇,根本上忽视了剧作家关于女性自我多元、动态的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蒂·华瑟斯廷 自我 一代女性
原文传递
从语言层面看张爱玲《老人与海》汉译本中译者的主体性
20
作者 范雯静 《戏剧之家》 2020年第2期178-180,共3页
译作的生命是译者赋予的,任何一部译作都是译者智慧的结晶。作为翻译策略的操纵者与实施者,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始终发挥着积极作用。张爱玲《老人与海》译本是海明威作品引进国内的第一个中译本,本文从语言层面出发,试从句法层面窥察张爱... 译作的生命是译者赋予的,任何一部译作都是译者智慧的结晶。作为翻译策略的操纵者与实施者,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始终发挥着积极作用。张爱玲《老人与海》译本是海明威作品引进国内的第一个中译本,本文从语言层面出发,试从句法层面窥察张爱玲在翻译过程中表现出的主体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人与海》 张爱玲 译者主体性 语言层面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