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1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重组腺病毒载体局部介导 CTLA_4Ig延长小鼠异体移植皮肤的存活 被引量:39
1
作者 罗高兴 吴军 +6 位作者 易绍萱 杨世昕 贺伟 周立新 张宁 陈希炜 张小蓉 《中华烧伤杂志》 CAS CSCD 2000年第1期37-39,共3页
目的寻求一种简单可行的延长异体移植皮肤存活的方法。方法将CTLA_4IgcDNA插入重组腺病毒载体柯氏质粒中,再通过同源重组构建CTLA_4Ig-重组腺病毒载体;观察该表达载体对体外培养的皮肤组织块的转染情况;并应用该... 目的寻求一种简单可行的延长异体移植皮肤存活的方法。方法将CTLA_4IgcDNA插入重组腺病毒载体柯氏质粒中,再通过同源重组构建CTLA_4Ig-重组腺病毒载体;观察该表达载体对体外培养的皮肤组织块的转染情况;并应用该载体转染皮肤移植物及局部创面,观察其对昆明小鼠→Balb c小鼠背部创面异体移植皮肤存活期的影响。结果CTLA_4Ig重组腺病毒载体能成功转染并达于体外培养的皮肤组织块中;局部应用CTLA_4Ig重组腺病毒载体使小鼠异体移植皮肤存活期延长至21d。结论用腺病毒载体局部转染CTLA_4Ig能有效延长异体移植皮肤的存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组腺病毒载体 CTLA4IG 小鼠 异体移植 皮肤存活 烧伤
原文传递
表达谱基因芯片筛选烧伤后增生性瘢痕相关基因的研究 被引量:30
2
作者 马兵 吴军 +4 位作者 易绍萱 罗高兴 贺伟 王珍祥 陈烯伟 《中华创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334-337,共4页
目的 应用基因芯片技术从基因水平初步了解烧伤后增生性瘢痕形成的机制。 方法 按一步法抽提 3例烧伤患者的增生性瘢痕及其自身正常皮肤组织的总RNA ,纯化mRNA ;将40 96种人类基因PCR产物用CartesianPixsys 75 0 0点样仪微矩阵列点... 目的 应用基因芯片技术从基因水平初步了解烧伤后增生性瘢痕形成的机制。 方法 按一步法抽提 3例烧伤患者的增生性瘢痕及其自身正常皮肤组织的总RNA ,纯化mRNA ;将40 96种人类基因PCR产物用CartesianPixsys 75 0 0点样仪微矩阵列点样于化学涂层的载玻片上 ,制成基因芯片 ;将等量的增生性瘢痕和患者自身正常皮肤组织mRNA分别逆转录合成荧光标记的cDNA混合物探针 ,与上述基因芯片杂交。经严格洗片后 ,用SanArray 30 0 0扫描仪扫描芯片荧光信号图像 ,计算机分析后比较两种组织中差异表达的基因。 结果 在 40 96种基因中 ,患者的增生性瘢痕及其自身正常皮肤组织间存在差异表达基因。在所检测的 3例临床标本中 ,共有差异表达基因 12 8条。 结论 包括细胞凋亡基因、免疫相关基因、细胞骨架和运动基因、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烧伤 增生性瘢痕 基因芯片 基因表达
原文传递
CD4^+CD25^+T_(reg)细胞调节T细胞的作用机制分析 被引量:18
3
作者 郑峻松 吴军 +5 位作者 易绍萱 贺伟 陈希炜 解志杰 彭双发 代飞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1期1881-1884,共4页
目的 通过检测Treg细胞表达介导抑制性共刺激分子CTLA4和分泌抑制性细胞因子,并设置Treg细胞与效应性T细胞共培养和分隔培养实验模型,分析Treg细胞对效应性T细胞形成抑制作用的可能机制及各机制的主次要关系。方法对比分析Treg细胞与效... 目的 通过检测Treg细胞表达介导抑制性共刺激分子CTLA4和分泌抑制性细胞因子,并设置Treg细胞与效应性T细胞共培养和分隔培养实验模型,分析Treg细胞对效应性T细胞形成抑制作用的可能机制及各机制的主次要关系。方法对比分析Treg细胞与效应性T细胞膜分子CTLAA4、CD28表达和细胞因子IL-10、TGF-β1分泌水平;以TransWell Milli-cell-PCF分隔培养槽分隔培养Treg细胞与不同淋巴细胞组成的反应体系,采用向共培养及分隔培养体系加入与不加入IL-10、TGF-β1抗体的阻断方法,检测Treg细胞对不同组混合淋巴细胞反应的抑制效率。结果 Treg细胞分泌IL-10和TGF-β1的浓度水平明显高于效应性T细胞,Treg细胞培养上清中IL-10和TGF-β1水平分别达到(380±36.3)pg/ml和(790±56.8)pg/ml,Treg细胞分泌IL-10和TGF-β1的浓度水平与效应性T细胞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共刺激分子CTLA4、CD28在Treg细胞和效应性T细胞膜表面的表达水平存在明显差异,Treg细胞以表达CTLA4为主。Treg细胞对共培养体系混合淋巴细胞反应的抑制效率明显高于分隔培养,通过分泌IL-10对效应性T细胞的抑制作用亦明显强于通过TGF-β1。结论细胞接触机制是Treg细胞抑制效应性T细胞的主要作用机制,而细胞因子机制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调节性T细胞 细胞因子 细胞接触机制
下载PDF
大鼠树突状细胞的体外分离、纯化、扩增及鉴定 被引量:20
4
作者 贺伟 吴军 +6 位作者 罗高兴 易绍萱 黄赤兵 陈希炜 郑峻松 马兵 雷晓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8期879-881,共3页
目的 探讨诱导及纯化大鼠树突状细胞 (Dendriticcells ,DC)的方法 ,为进一步研究树突状细胞的功能、特性及临床应用提供技术方法。方法 应用重组大鼠rGM CSF、IL 4在体外培养大鼠骨髓前体细胞获得大量DCs,经标抗大鼠OX62单抗免疫磁珠... 目的 探讨诱导及纯化大鼠树突状细胞 (Dendriticcells ,DC)的方法 ,为进一步研究树突状细胞的功能、特性及临床应用提供技术方法。方法 应用重组大鼠rGM CSF、IL 4在体外培养大鼠骨髓前体细胞获得大量DCs,经标抗大鼠OX62单抗免疫磁珠分离纯化后的DCs经形态学观察、表型检测、功能学实验鉴定。结果 大鼠骨髓来源的DC在体外培养 12~ 14d后完全成熟 ,99 3 6%培养纯化后DC表达大鼠特异性表面标志OX62 ;典型的成熟大鼠DC形态上类似于小鼠和人类的DC ,表型为MHCⅡ + + ,OX62 + + ,FcγR(CD3 2 ) + / -,CD80 + / -,CD86+ + ,体外功能分析显示该DC能够强烈刺激MLR并有效递呈可溶性抗原OVA刺激初始型T细胞的增殖。结论 成功地建立了体外大量扩增大鼠骨髓DC的方法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外分离 纯化 树突状细胞 异种移植 免疫耐受 培养粘附法 免疫磁株分离法 细胞移植 形态学 功能学
下载PDF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引发细胞因子风暴的机制及相关免疫治疗研究进展 被引量:30
5
作者 陈成 张小容 +1 位作者 鞠振宇 贺伟 《中华烧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471-475,共5页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已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命安全和社会稳定。部分COVID-19患者在疾病后期可发展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甚至多器官功能衰竭,而导致这一病情转变潜在的重要机制就是细胞因子风暴的产生。目前,白细胞介素6抗体阻断...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已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命安全和社会稳定。部分COVID-19患者在疾病后期可发展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甚至多器官功能衰竭,而导致这一病情转变潜在的重要机制就是细胞因子风暴的产生。目前,白细胞介素6抗体阻断剂、干细胞疗法和回输康复患者血清等方法缓解细胞因子风暴已取得一定进展。本文就细胞因子风暴对COVID-19的影响及抵抗细胞因子风暴的免疫治疗方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因子类 免疫系统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细胞因子风暴 免疫治疗
原文传递
严重烧伤早期行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的可行性及疗效随机对照临床试验 被引量:22
6
作者 黄正根 +9 位作者 彭毅志 吴军 贺伟 袁志强 张家平 罗奇志 颜洪 彭代智 党永明 罗高兴 《中华烧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33-139,共7页
目的观察并初步评价在严重烧伤早期进行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的可行性及临床疗效。方法选择笔者单位2013年1月-2015年7月收治且符合入选标准的41例严重烧伤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并结合患者个人意愿分为常规治疗组21例和血液净化组20例。... 目的观察并初步评价在严重烧伤早期进行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的可行性及临床疗效。方法选择笔者单位2013年1月-2015年7月收治且符合入选标准的41例严重烧伤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并结合患者个人意愿分为常规治疗组21例和血液净化组20例。常规治疗组患者按照严重烧伤救治原则给予常规治疗;血液净化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人院后及时进行连续性静脉.静脉血液透析滤过模式的血液净化治疗,持续至伤后72h。伤后1、2、3d,观察并记录患者的生命体征、补液量、尿量;采集患者股动脉血,检测乳酸、碳酸氢根、剩余碱,并计算氧合指数。伤后12、24、48、72h,采集患者股静脉血,检测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中性粒细胞、心肌型肌酸激酶同工酶、肌酸激酶、乳酸脱氢酶、AST、ALT(计算AST/ALT比值)、肌酐、尿素氮、血糖。随访记录患者伤后2个月内感染、脓毒症、MODS发生率和病死率。对数据行X2检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t检验、Wilcoxon检验,并进行Bonferroni校正。结果41例患者均顺利完成试验,无脱落病例。(1)伤后1~3d,2组患者生命体征、补液量和尿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值为-1.64~1.48,P值均大于0.05)。(2)与常规治疗组比较,血液净化组患者乳酸水平仅于伤后2、3d显著降低(z值分别为-2.37、-2.46,P值均小于0.05),碳酸氢根、剩余碱水平仅于伤后3d显著降低(t值均为-2.51,P值均小于0.05)。血液净化组患者伤后3d氧合指数为(370±98)mmHg(1mmHg=0.133kPa),显著高于常规治疗组的(305±81)mmHg(t=2.27,P〈0.05)。(3)伤后12~72h,2组患者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中性粒细胞、肌酸激酶、乳酸脱氢酶、AST、ALT、AST/ALT比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值为-1.47~1.19,Z值为-1.58~-0.03,P值均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烧伤 血液透析滤过 可行性研究 治疗结果 随机对照试验
原文传递
改良的大鼠原位肾移植模型的建立 被引量:12
7
作者 冯嘉瑜 张艮甫 +3 位作者 黄赤兵 张寅生 贺伟 吴军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4期2264-2265,共2页
目的 建立一种术式简单、初学者易于掌握、成功率高的大鼠肾脏移植模型。方法 采用原位肾脏移植术式 ,动脉采用Fabre方法吻合 ,静脉吻合使用带支架管的供肾腔静脉与受体肾静脉吻合 ,输尿管吻合采用输尿管 -膀胱瓣与受体膀胱吻合 ,对... 目的 建立一种术式简单、初学者易于掌握、成功率高的大鼠肾脏移植模型。方法 采用原位肾脏移植术式 ,动脉采用Fabre方法吻合 ,静脉吻合使用带支架管的供肾腔静脉与受体肾静脉吻合 ,输尿管吻合采用输尿管 -膀胱瓣与受体膀胱吻合 ,对侧肾脏切除采用术中留置结扎线 ,术后 3d结扎的方法。结果 采用新方法建立的大鼠肾脏移植模型 ,手术时间较经典术式明显缩短 ,手术成功率明显提高。结论 新方法建立大鼠肾移植模型使该移植模型比较稳定 ,成功率较高 ,易于掌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鼠 原位肾移植 动物模型 静脉吻合 带支架管 膀胱瓣
下载PDF
基因重组融合蛋白B7-CD28共刺激阻断剂对大鼠移植肾存活的影响 被引量:14
8
作者 黄赤兵 吴军 +5 位作者 易绍萱 罗高兴 张琳 陈希伟 周立新 贺伟 《中华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7期553-555,共3页
目的 观察基因重组融合蛋白B7 CD2 8共刺激阻断剂CTLA 4Ig对大鼠移植肾存活的影响。 方法 肾移植术后第 2天每只用药组大鼠腹腔内注射CTLA 4Ig 0 5mg ,观察移植肾存活时间 ;术后第 2 0天 ,测定受体对供体及无关大鼠的单向混合淋巴... 目的 观察基因重组融合蛋白B7 CD2 8共刺激阻断剂CTLA 4Ig对大鼠移植肾存活的影响。 方法 肾移植术后第 2天每只用药组大鼠腹腔内注射CTLA 4Ig 0 5mg ,观察移植肾存活时间 ;术后第 2 0天 ,测定受体对供体及无关大鼠的单向混合淋巴细胞反应 (MLR) ,并观察移植肾病理改变。 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 ,用药组移植肾存活时间显著延长 [(4 2 6± 6 4)d ,(8 2± 1 2 )d ,P <0 0 0 1) ]。术后第 2 0天 ,用药组移植肾仅有散在淋巴细胞浸润 ;受体对供体的MLR明显低于正常对照[(5 832± 6 74)cpm、(134 86± 2 16 6 )cpm ,P <0 0 0 1) ],而受体对无关大鼠的MLR与正常对照相比无显著差异 (P >0 0 5 )。 结论 CTL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移植 抗体依赖细胞细胞毒性 动物实验 基因重组融合蛋白 B7-CD28共刺激阻断剂
原文传递
CTLA4Ig基因转染猪皮异种移植的体外实验研究 被引量:13
9
作者 郑峻松 吴军 +4 位作者 马兵 罗高兴 易绍萱 贺伟 陈希炜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7期762-764,共3页
目的 探索重组腺病毒载体 (Recombinantadenovirus ,rAdv)介导CTLA4Ig基因转染猪皮异种移植免疫耐受的分子机制。方法 构建CTLA4Ig重组腺病毒载体 ,转染猪树突状细胞 (DendriticCell,DC) ,以猪表皮细胞匀浆液为刺激原 ,观察DC递呈猪... 目的 探索重组腺病毒载体 (Recombinantadenovirus ,rAdv)介导CTLA4Ig基因转染猪皮异种移植免疫耐受的分子机制。方法 构建CTLA4Ig重组腺病毒载体 ,转染猪树突状细胞 (DendriticCell,DC) ,以猪表皮细胞匀浆液为刺激原 ,观察DC递呈猪表皮抗原刺激人T细胞增殖、活化及信号转导的影响 ;同时 ,以CTLA4Ig rAdv转染小鼠DC细胞 ,观察该DC膜表面分子CD40、CD80表达。结果 CTLA4Ig转染DC能显著抑制人外周血T淋巴细胞增殖能力 (P <0 .0 1)和T细胞肌醇磷脂信号系统转导活性 ,IL 2分泌亦受到明显抑制 (P <0 .0 5 ) ;转染CTLA4Ig的小鼠DC膜表面分子CD80表达降低 (P <0 .0 5 )。结论 腺病毒介导CTLA4Ig基因转染猪皮能诱导人外周血T淋巴细胞免疫耐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TLA4IG 异种移植 免疫耐受 信号转导 皮肤移植
下载PDF
烧伤后早期增生性瘢痕相关细胞骨架基因表达研究 被引量:11
10
作者 马兵 吴军 +5 位作者 易绍萱 王珍祥 贺伟 朱瑾 罗高兴 陈希炜 《中华烧伤杂志》 CAS CSCD 2002年第1期29-31,共3页
目的 筛选烧伤后早期增生性瘢痕细胞骨架相关基因 ,并探讨其在瘢痕挛缩产生中的作用。 方法 以包含 4 0 96种人类基因的基因芯片研究烧伤后早期增生性瘢痕组织中相关细胞骨架基因表达 ;并利用原位杂交技术观察其中一条基因在烧伤后... 目的 筛选烧伤后早期增生性瘢痕细胞骨架相关基因 ,并探讨其在瘢痕挛缩产生中的作用。 方法 以包含 4 0 96种人类基因的基因芯片研究烧伤后早期增生性瘢痕组织中相关细胞骨架基因表达 ;并利用原位杂交技术观察其中一条基因在烧伤后早期增生性瘢痕组织中的定位分布表达。 结果 在 3例临床标本中 ,共找到瘢痕相关细胞骨架基因 13条 ,均表达上调。在烧伤后早期增生性瘢痕组织中 ,表达人成纤维细胞肌原蛋白基因的细胞明显增多。 结论 烧伤后早期增生性瘢痕组织中就发生了多种细胞骨架相关基因表达上调 ,这可能是烧伤后增生性瘢痕挛缩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烧伤 并发症 增生性瘢痕 基因 基因芯片 细胞骨架 防治
原文传递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诱发肺纤维化的机制及相关治疗研究进展 被引量:14
11
作者 王珏 王彬杰 +4 位作者 杨加彩 王明滢 陈成 罗高兴 贺伟 《中华烧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691-697,共7页
2019年12月暴发于中国武汉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与2003年暴发于中国广州的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是由同源性较高的高致命性冠状病毒导致的。新型冠状病毒传播性强、进展迅速,在全球范围内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和巨大经济损失,... 2019年12月暴发于中国武汉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与2003年暴发于中国广州的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是由同源性较高的高致命性冠状病毒导致的。新型冠状病毒传播性强、进展迅速,在全球范围内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和巨大经济损失,但目前尚无针对COVID-19的疫苗或特效药物。肺纤维化是一种进行性纤维化的肺部疾病,是导致SARS幸存者愈后肺功能障碍及生存质量下降的主要因素。大量流行病学、病毒免疫学及目前的临床证据支持肺纤维化有可能成为COVID-19患者的严重并发症之一。目前暂无关于COVID-19引发肺纤维化的机制的报道,本文就现有理论依据重点讨论COVID-19肺部持续损伤的可能机制、异常免疫机制在引发和促进肺纤维化中的关键作用以及相关治疗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纤维化 细胞因子类 免疫系统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原文传递
以酵母双杂交系统从成人肝cDNA文库中筛选与研究P311相互作用蛋白的基因序列 被引量:11
12
作者 袁顺宗 吴军 +6 位作者 易绍萱 贺伟 陈希炜 马兵 罗高兴 丁华野 Peter M.Larsen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4期1428-1431,共4页
目的应用酵母双杂交技术研究与增生性瘢痕相关新候选蛋白P311发生相互作用的蛋白。方法应用酵母双杂交系统,以人P311为诱饵,筛选成人肝cDNA文库,寻找能与之相互作用的阳性克隆。以回复性杂交试验排除假阳性,并对阳性克隆进行序列测定和... 目的应用酵母双杂交技术研究与增生性瘢痕相关新候选蛋白P311发生相互作用的蛋白。方法应用酵母双杂交系统,以人P311为诱饵,筛选成人肝cDNA文库,寻找能与之相互作用的阳性克隆。以回复性杂交试验排除假阳性,并对阳性克隆进行序列测定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经过酵母双杂交共获得355个克隆,经过测序和验证,最终确认8个克隆基因。结论获得的8个基因编码的蛋白可能与P311的作用过程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酵母双杂交 P311 增生性瘢痕 纤维化
下载PDF
人脐带血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分离培养及生物学特性研究 被引量:4
13
作者 程文广 罗高兴 +4 位作者 黄正根 贺伟 袁顺宗 陈希炜 吴军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CAS 2008年第3期424-426,共3页
目的:探讨并建立稳定可靠的人脐带血间充质干细胞(human umbilical cord blood mesenchymal stem cells,hUCBMSCs)体外分离和培养方法。方法: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脐带血单个核细胞,利用MSC易黏附塑料贴壁生长的特性,分离MSC并进行体... 目的:探讨并建立稳定可靠的人脐带血间充质干细胞(human umbilical cord blood mesenchymal stem cells,hUCBMSCs)体外分离和培养方法。方法: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脐带血单个核细胞,利用MSC易黏附塑料贴壁生长的特性,分离MSC并进行体外扩增培养,观测其形态学特征,绘制不同代数hUCBMSc生长曲线,流式细胞技术检测细胞表面标志物CD29、CD34、CD105、HLA-DR等表达情况。结果:本法可成功、可靠地在体外自hUCB中分离培养出粘附细胞,该细胞在体外培养呈梭形或成纤维样,其指数生长倍增时间约为36h,其细胞表面表达β1整联蛋白CD29、CD105(endoglin),不表达造血细胞标志物CD34以及HLA-DR。结论:人脐带血中存在间充质干细胞,采用优化的实验方法可以提高培养成功率,稳定获得MSC并体外扩增培养。人脐带血可以作为获得间充质干细胞稳定充足的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脐带血 间充质干细胞 分离培养 生物学特性
下载PDF
共刺激阻断剂CTLA4Ig基因重组腺病毒的构建与鉴定 被引量:12
14
作者 黄赤兵 吴军 +4 位作者 易绍萱 方玉华 罗高兴 贺伟 陈渝 《重庆医学》 CAS CSCD 2002年第8期682-683,共2页
目的 构建共刺激阻断剂CTLA4Ig基因重组的腺病毒载体。 方法 将CTLA4IgcDNA插入腺病毒表达质粒 ;将重组质粒与腺病毒基因组质粒共转染 2 93细胞 ,产生重组腺病毒 ;采用dot ELISA和PCR法筛选并获得CTLA4Ig阳性表达的重组腺病毒。结果... 目的 构建共刺激阻断剂CTLA4Ig基因重组的腺病毒载体。 方法 将CTLA4IgcDNA插入腺病毒表达质粒 ;将重组质粒与腺病毒基因组质粒共转染 2 93细胞 ,产生重组腺病毒 ;采用dot ELISA和PCR法筛选并获得CTLA4Ig阳性表达的重组腺病毒。结果 同源重组后 ,以dot ELISA法筛选到 2个 2 93细胞的CTLA4Ig蛋白阳性表达空斑 ,PCR证实为含CTLA4Ig基因和腺病毒基因的重组体AdvCTLA4Ig。结论 本研究构建了CTLA4Ig基因重组的复制缺陷型腺病毒AdvCTLA4Ig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刺激阻断剂 CTLA4IG 基因重组 器官移植 腺病毒载体 基因治疗 免疫耐受
下载PDF
CTLA4Ig基因表达对鼠皮肤移植免疫抑制作用的研究 被引量:10
15
作者 杨世昕 吴军 +5 位作者 卞修武 易绍萱 罗高兴 贺伟 黄赤兵 周立新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7期759-761,共3页
目的 探讨静脉注射CTLA4Ig腺病毒后在大鼠体内的表达和对同种异体移植皮肤存活的影响 ,以及该载体应用的安全性 ,为该基因治疗方法在抑制器官移植排斥反应的临床应用奠定基础。方法 供体SD大鼠皮肤移植前 1周 ,用腺病毒作载体将CTLA4I... 目的 探讨静脉注射CTLA4Ig腺病毒后在大鼠体内的表达和对同种异体移植皮肤存活的影响 ,以及该载体应用的安全性 ,为该基因治疗方法在抑制器官移植排斥反应的临床应用奠定基础。方法 供体SD大鼠皮肤移植前 1周 ,用腺病毒作载体将CTLA4Ig导入Wistar大鼠体内 ,用蛋白质斑点印迹实验检测血清中CTLA4Ig的表达 ,用腺病毒荧光抗体检测腺病毒在脏器的分布。同时还观测了各脏器的病理改变及移植物生存时间。结果 CTLA4Ig腺病毒在肝、脾、心、肺、肾均有明显分布 ,但实质细胞均未见严重损伤性改变。CTLA4Ig基因能在血清中的表达高峰时间一般在 7d左右 ,移植皮肤的生存显著长于对照组 (P <0 .0 5 )。结论 从静脉注射导入的CTLA4Ig基因能在大鼠体内表达并对同种移植的排斥反应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腺病毒 CTLA4IG 皮肤移植 大鼠
下载PDF
细胞因子及胸腺微环境影响T_(reg)细胞增殖机制研究 被引量:9
16
作者 郑峻松 吴军 +4 位作者 易绍萱 贺伟 陈希炜 解志杰 彭双发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1期1885-1887,共3页
目的 通过体外培养体系添加细胞因子和在体细胞因子胸腺注射的方法,探索扩增低比例低增殖活性的Treg细胞的有效体内外方法。方法采用不同浓度细胞因子IL-10和TGF-β1作为诱导剂,分析二因子体外诱导Treg细胞增殖的有效性及最适浓度,同时... 目的 通过体外培养体系添加细胞因子和在体细胞因子胸腺注射的方法,探索扩增低比例低增殖活性的Treg细胞的有效体内外方法。方法采用不同浓度细胞因子IL-10和TGF-β1作为诱导剂,分析二因子体外诱导Treg细胞增殖的有效性及最适浓度,同时以二因子胸腺注射的方法,分析在成年鼠体内诱导Treg细胞增殖的可能性。结果 150 ng/mlIL-10浓度能够明显诱导Treg细胞增殖,经48、96、144 h诱导后,其增殖比例分别达到10%、18%和20%,而TGF-β1的使用浓度需达到300ng/ml;IL-10胸腺注射后同样可提高Treg细胞的比例[第7天(5.50±1.38)%,P<0.05;第10天(6.65±2.54)%,P<0.01];TGF-β1诱导后第5天的比例为(5.19±1.69)%,较对照组也有明显升高(P<0.05)。结论体外培养体系添加诱导因子增殖的方法是扩增低比例低增殖活性Treg细胞的首选方法,IL-10体内外诱导Treg细胞增殖的效能均强于TGF-β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调节性T细胞 细胞增殖 细胞因子 胸腺
下载PDF
一种双侧供肾大鼠肾移植模型的建立 被引量:8
17
作者 冯宁翰 钱立新 +9 位作者 华立新 宋宁宏 吴军 贺伟 冯嘉瑜 郑峻松 乔迪 眭元庚 吴宏飞 张炜 《中华器官移植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309-310,共2页
目的探讨同时取大鼠双侧肾脏分别移植的可行性,其目的是节省实验费用、缩短手术时间。方法以近交系Brown-Norway大鼠为供者,同时取其双肾作为供肾,原位灌洗;近交系Lewis大鼠为受者,切除其左肾,移植供肾1只。以冠状动脉造影支架为支撑行... 目的探讨同时取大鼠双侧肾脏分别移植的可行性,其目的是节省实验费用、缩短手术时间。方法以近交系Brown-Norway大鼠为供者,同时取其双肾作为供肾,原位灌洗;近交系Lewis大鼠为受者,切除其左肾,移植供肾1只。以冠状动脉造影支架为支撑行供肾静脉与受者肾静脉端端吻合,供肾动脉与受者的腹主动脉行端侧吻合,供肾输尿管膀胱瓣与受者的膀胱吻合。受者术中预置右侧肾脏血管体外结扎线,术后3d结扎。结果每只供鼠手术耗时约40min,热缺血时间约10s,冷缺血时间约20min。40次实验均获成功,移植肾功能正常,在不用免疫抑制剂的情况下,受者存活时间均超过7d。结论同时取双侧肾脏分别移植给2个受者是可行的,可降低实验成本;要获得相同数量的供肾,同时取双肾的耗时较仅取单侧肾脏大大缩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鼠 肾移植 模型 动物
原文传递
用负载供体抗原的致耐受性树突状细胞延长大鼠移植肾存活 被引量:9
18
作者 黄赤兵 吴军 +2 位作者 张艮甫 陈希炜 贺伟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1期1906-1908,共3页
目的 研究负载供体抗原的致耐受性受体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对移植肾存活的影响。方法 以BN、Lewis大鼠为肾移植供、受体;受体骨髓源性DC负载供体淋巴细胞抗原并与共刺激阻断剂CTLA4Ig共孵育;将上述DC于肾移植前24 h经股静脉... 目的 研究负载供体抗原的致耐受性受体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对移植肾存活的影响。方法 以BN、Lewis大鼠为肾移植供、受体;受体骨髓源性DC负载供体淋巴细胞抗原并与共刺激阻断剂CTLA4Ig共孵育;将上述DC于肾移植前24 h经股静脉注入受体(治疗组),未注射DC的受体为对照组;观察各组移植肾存活时间,术后第20天,MTT法检测受体脾细胞对供体及无关抗原刺激的反应。结果移植肾存活时间: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移植肾存活时间显著延长[(54.6±9.5)d vs(8.3±0.8)d,P<0.01]。术后第20天,治疗组脾细胞对供体抗原刺激的反应明显低于正常对照[(0.17±0.04)vs(0.74±0.06),P<0.01],而受体对无关抗原刺激的反应与正常对照无显著差异[(0.72±0.04)vs(0.69±0.07),P>0.05]。结论 负载供体抗原的致耐受性受体DC可以特异性抑制受体对供体抗原的免疫反应、明显延长大鼠移植肾存活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突状细胞 抗原负载 肾移植 免疫耐受
下载PDF
基因修饰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作为骨组织工程种子细胞异种移植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8
19
作者 代飞 吴军 +3 位作者 许建中 王序全 陈烯伟 贺伟 《中华创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1期838-844,共7页
目的观察人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免疫球蛋白融合蛋白(hCTLA4-Ig)基因修饰的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hMSCs)作为种子细胞异种移植到F344大鼠体内是否成骨,探索获得骨组织工程异基因种子细胞的一种方法。方法应用含有目的基因hCTLA4-I... 目的观察人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免疫球蛋白融合蛋白(hCTLA4-Ig)基因修饰的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hMSCs)作为种子细胞异种移植到F344大鼠体内是否成骨,探索获得骨组织工程异基因种子细胞的一种方法。方法应用含有目的基因hCTLA4-Ig和增强绿色荧光蛋白(EGFP)的逆转录病毒感染第1代hMSCs,应用G418筛选出抗性细胞群(hMSCs-CTLA4);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免疫细胞化学方法分别检测hMSCs-CTLA4中hCTLA4-IgmRNA和蛋白质表达。用荧光激活细胞分选仪(FACS)检测hMSCs-CTLA4中表达hCTLA4-Ig蛋白的阳性率。将hMSCs-CTLA4作为种子细胞在体外构建组织工程骨并移植到F344大鼠皮下,用X线片、组织形态学、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分别观察其体内成骨状况和hCTLA4-Ig表达情况。结果分离的hMSCsCD105表达阳性,CD34表达阴性。hMSCs-CTLA4的细胞形态呈梭形,与hMSCs比较无明显改变;倒置荧光显微镜观察见绝大多数细胞呈绿色,强阳性表达EGFP。RT-PCR、免疫细胞化学结果分别证实hMSCs-CTLA4表达hCTLA4-IgmRNA和蛋白。FACS检测结果显示:hMSCs-CTLA4表达hCTLA4-Ig蛋白的阳性率为78.4%。本实验构建的组织工程骨,每克脱钙骨基质(DBM)上吸附、生长的细胞约(1~1.5)×106个。DBM/hMSCs-CTLA4组植入F344大鼠皮下术后2~12周均可检测到hCTLA4-Ig阳性表达细胞,8~12周出现人源性新生骨组织;而单纯DBM组与DBM/hMSCs组表现为DBM逐渐被吸收,代之以纤维结缔组织,没有新生骨组织出现。结论以hMSCs-CTLA4作为种子细胞构建的组织工程骨异种移植到F344大鼠皮下可以成骨。hCTLA4-Ig基因修饰的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hMSCs)可能作为骨组织工程异基因种子细胞的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移植物排斥 hCTLA4-Ig 骨组织工程 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组织工程种子细胞 异种移植 基因修饰 实验研 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
原文传递
反义p38α基因转染对缺氧复合烧伤血清处理心肌细胞炎性因子的表达 被引量:10
20
作者 郑军 黄跃生 +5 位作者 黄晓元 范鹏举 贺伟 张小容 蒋建新 粟永萍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3期2097-2101,共5页
目的 探讨反义p3 8α基因转染对缺氧复合烧伤血清处理心肌细胞炎性因子的表达。方法 建立缺氧复合烧伤血清培养心肌细胞模型 ,分对照组、缺氧复合烧伤血清组 (非转染组 )和反义p3 8α基因转染组 (转染组 )。烧伤血清采自 40 %TBSAⅢ... 目的 探讨反义p3 8α基因转染对缺氧复合烧伤血清处理心肌细胞炎性因子的表达。方法 建立缺氧复合烧伤血清培养心肌细胞模型 ,分对照组、缺氧复合烧伤血清组 (非转染组 )和反义p3 8α基因转染组 (转染组 )。烧伤血清采自 40 %TBSAⅢ度烧伤Wistar大鼠 ;采用含 1%O2 的混合气体造成缺氧模型 ;采用基因重组技术构建反义p3 8α基因重组体 ;用免疫印迹法和RT PCR法分别检测不同时相点p3 8α激酶蛋白及TNFα、IL 1βmRNA表达变化 ,并作统计学分析。 结果 成功构建反义p3 8α基因重组体 ;缺氧复合烧伤血清迅速、持续激活心肌细胞p3 8α激酶 ,心肌细胞TNFα、IL 1β表达增多 ;反义p3 8α基因显著抑制p3 8α激酶过度活化 (P <0 0 1) ,下调TNFα、IL 1β表达 (P <0 0 1)。 结论 p3 8α激酶途径介导了缺氧和烧伤血清所致心肌细胞损伤 ,抑制p3 8α激酶的持续活化能有效下调炎性因子TNFα、IL 1β表达 ,减轻该条件下心肌细胞损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义p38α基因 心肌细胞 缺氧 烧伤血清 细胞因子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