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各种咬合垂直距离确定方法的研究现状
被引量:7
- 1
-
-
作者
费雪芬
刘丽
-
机构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口腔医院修复科
-
出处
《口腔颌面修复学杂志》
2010年第6期361-364,共4页
-
基金
浙江省科技厅基金资助课题(项目编号:2009C33115)
-
文摘
确定咬合垂直距离是咬合重建的重要内容,目前尚无理想的测量方法。本文就息止牙合间隙法、吞咽法、发音法、患者主观感觉、咬合力测定、肌电图法、面部测量法、参照拔牙前记录、参照旧义齿和面部观察法加以综述,探讨了每种方法的研究现状。
-
关键词
垂直距离
咬合重建
息止颌位
-
分类号
R783.6
[医药卫生—口腔医学]
-
-
题名咬合垂直距离与咀嚼肌肌电、咬合力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3
- 2
-
-
作者
温从生
刘丽
费雪芬
-
机构
浙江大学附属省口腔医院修复科
-
出处
《口腔医学》
CAS
2015年第7期565-569,共5页
-
基金
浙江省科技厅资助项目(2009C33115)
-
文摘
目的研究老年无牙颌患者垂直距离和咬合力、咀嚼肌肌电幅值的关系,为临床上确立正常垂直距离提供参考。方法研究对象来自浙江大学附属口腔医院就诊的10位老年无牙牙合患者,用常规法确定垂直距离,以正常咬合垂直距离为基准位(M位),间隔0.5 mm形成13个咬合垂直距离。应用咬合力计测量患者不同垂直距离的咬合力,同时用记录双侧颞肌前束、咬肌的肌电活动,对垂直距离、咬合力和肌电进行统计研究。结果 1无牙颌患者的咬合力与垂直距离呈正相关(P<0.05)。2标准化咬肌(NMM)和标准化颞肌前束肌电幅值(NATM)与垂直距离呈负相关(P<0.05)。3颞肌前束肌电/咬合力(ATM/BF)、咬肌肌电/咬合力(MM/BF)比值与着垂直距离呈负相关(P<0.05)。结论 1随着垂直距离的增加,最大咬合力增大,正常咬合垂直距离并非产生最大咬合力的区域。2随着咬合垂直距离的增加,咬肌的肌电活动明显下降,颞肌前束的肌电活动变化则不及咬肌明显。3咬肌肌电/咬合力、颞肌前束肌电活动/咬合力比值均随着咬合垂直距离的增加而减小。4在正常咬合垂直附近有一稳定区,该区内最大咬合力、咬肌以及颞肌前束的肌电活动均不出现明显变化。
-
关键词
咬合垂直距离
最大咬合力
标准化肌电活动
-
Keywords
occlusal vertical dimension
maximal bite force
normalized EMG activity
-
分类号
R783.6
[医药卫生—口腔医学]
-
-
题名咬合支持丧失患者修复前后咀嚼肌表面肌电分析
被引量:2
- 3
-
-
作者
费雪芬
刘丽
温从生
柴璐毅
-
机构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口腔医院
浙江宁波市鄞州人民医院口腔科
-
出处
《口腔颌面修复学杂志》
2013年第1期16-19,共4页
-
基金
浙江省科技厅项目资助课题(项目编号:2009C33115)
-
文摘
目的:探讨咬合支持丧失患者修复前后咀嚼肌肌电的变化。方法:对24例咬合支持丧失患者进行常规修复,记录不同时期双侧咬肌和颞肌前束在下颌姿势位及牙尖交错紧咬位时的肌电活动,分析肌电幅值、不对称指数及咬肌/颞肌活动指数的变化。结果:(1)修复前后下颌姿势位肌电变化,咬肌肌电幅值和不对称指数在不同时期无明显变化(P>0.05);颞肌肌电幅值和不对称指数在义齿戴用3个月以上后显著小于义齿早期(P<0.05);咬肌/颞肌前束活动指数在各时期均小于0。(2)修复后牙尖交错位紧咬时肌电变化,咬肌及颞肌前束肌电幅值在戴牙3个月后显著高于戴牙早期(P<0.05);不对称指数与初戴牙时接近(P>0.05),较戴牙1周及1个月显著减小(P<0.05)。咬肌/颞肌前束活动指数值在各时期均接近0。结论:咬合支持丧失患者进行咬合重建过程中,咀嚼肌肌电活动在不同时期有所变化。肌电测量可为咬合重建效果的评价提供参考。
-
关键词
表面肌电
咬合重建
咀嚼肌
-
Keywords
surface electromyography(sEMG)
occlusal rehabilitation
masticatory muscle
-
分类号
R783
[医药卫生—口腔医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