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5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低通气量犬心房颤动模型的建立 被引量:14
1
作者 梁兆光 姜玉萍 +4 位作者 刘和平 王桂照 孟凡超 黄永麟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1998年第3期132-133,共2页
为了对心房颤动(简称房颤)进行电生理检查和治疗的研究,对28只犬建立低通气量房颤模型。所有犬于麻醉状态下气管插管,以低于所测潮气量10%~15%的通气量通气30min后,经高位右房远端电极分别给予程序刺激和Burst... 为了对心房颤动(简称房颤)进行电生理检查和治疗的研究,对28只犬建立低通气量房颤模型。所有犬于麻醉状态下气管插管,以低于所测潮气量10%~15%的通气量通气30min后,经高位右房远端电极分别给予程序刺激和Burst刺激诱发房颤。2只犬没能诱发房颤,26只犬被诱发,持续时间为1s~34min,诱发率为92.86%(26/28)。有4只犬房颤持续在30min以上。3只犬只能被程序刺激诱发、9只犬只能被Burst刺激诱发,其余14只犬两种刺激方式均可诱发。Burst刺激时600ppm最易诱发房颤,其次为700ppm,其余频率范围诱发率较低。程序刺激S1S2间期诱发范围88.82±9.27(70~100)ms。窦性心律下和房颤持续时的动脉压无明显差异,但房颤时心室率却明显增快(259.6±21.3bpmvs180.7±18.5bpm,P<0.01)。结果表明:低通气量房颤模型的制作方法简便、费用低廉、诱发率高、重复性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通气量 心房颤动模型
下载PDF
氯沙坦对心房急性电重构的影响 被引量:19
2
作者 李悦 李为民 +3 位作者 薛竟宜 韩薇 杨树森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03年第6期368-371,共4页
目的 以地尔硫为对照 ,探讨氯沙坦对心房快速起搏诱发急性电重构的干预作用。方法  2 1只兔随机分为盐水组、地尔硫组和氯沙坦组。 2F电极导管分别置于高位右心房 (HRA)、低位右心房 (LRA)和希氏束区 (HIS) ,以最快 1∶1起搏频率... 目的 以地尔硫为对照 ,探讨氯沙坦对心房快速起搏诱发急性电重构的干预作用。方法  2 1只兔随机分为盐水组、地尔硫组和氯沙坦组。 2F电极导管分别置于高位右心房 (HRA)、低位右心房 (LRA)和希氏束区 (HIS) ,以最快 1∶1起搏频率心房起搏 3h。阻断自主神经后 ,观察各组心房快速起搏前后 ,不同部位心房有效不应期 (AERP)、AERP频率适应性、AERP离散度 (AERPd)及右心房内传导时间变化。结果  (1)心房快速起搏后 ,盐水组AERP2 0 0 和AERP150 立即缩短 ;起搏 1h达最小值(P <0 0 5 ) ,起搏 0 5h内AERP2 0 0 和AERP150 缩短速率最快 [(30 2± 10 5 )ms/h ,(2 4 1± 9 1)ms/h];地尔硫组和氯沙坦组心房快速起搏后AERP无显著缩短。 (2 )心房快速起搏前 ,盐水组HRA处(AERP2 0 0 -AERP150 ) / 5 0ms为 0 17± 0 0 8,起搏 0 5、1、2、3h后分别为 0 0 8± 0 0 6、0 0 9± 0 0 6、0 0 8± 0 0 4、0 0 9± 0 0 5 ,P <0 0 5 ,提示AERP频率适应性降低 ;地尔硫组和氯沙坦组心房快速起搏前后 ,该值差异无显著性。 (3)盐水组心房快速起搏 2、3h ,AERPd明显增大 (P <0 0 5 )。地尔硫组心房快速起搏 3h ,与起搏前比较 ,AERPd显著增大 (P <0 0 5 )。氯沙坦组心房快速起搏后 ,AERPd无显著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氯沙坦 心房急性电重构 地尔硫ZHUO 心房颤动
原文传递
蝮蛇抗栓酶溶解冠状动脉内血栓的临床和实验研究 被引量:11
3
作者 张建军 傅世英 +7 位作者 黄永麟 孟繁超 刘凤岐 陈书艳 李艳波 罗文涛 沈景霞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1期30-32,共3页
本研究采用冠状动脉(冠脉)内给药和先静脉给药然后急诊冠脉造影的方法从临床和动物实验两方面探讨了蝮蛇抗栓酶的溶栓作用,在临床上给药量为0.075~0.1U/Kg,动物实验给药量为0.5U/Kg。结果显示:临床冠脉给药组... 本研究采用冠状动脉(冠脉)内给药和先静脉给药然后急诊冠脉造影的方法从临床和动物实验两方面探讨了蝮蛇抗栓酶的溶栓作用,在临床上给药量为0.075~0.1U/Kg,动物实验给药量为0.5U/Kg。结果显示:临床冠脉给药组的90分钟时再通率为2/7,静脉给药组的通畅率为2/7,再灌注率为2/16;动物实验冠脉给药后再通率为1/8。蝮蛇抗栓酶溶栓失败后改用尿激酶,有的冠脉可迅速再通。因此本研究认为蝮蛇抗栓酶不具有明显的溶解冠脉内血栓作用,它不是溶栓剂,不宜用于早期急性心肌梗塞的溶栓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塞 蝮蛇抗栓酶 溶栓疗法
原文传递
瓣环部起源的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和室性早搏射频消融术的临床特征 被引量:11
4
作者 吴晓羽 梁兆光 +3 位作者 曲秀芬 李为民 内藤滋人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05年第5期358-360,共3页
关键词 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 射频消融术 临床特征 室性早搏 特发性室性心律失常 瓣环 RFCA 起源部位 临床工作
原文传递
射频消融治疗右室流出道频发单形性室性早搏的体会 被引量:11
5
作者 梁兆光 姜玉萍 +3 位作者 黄明学 刘丕栋 黄永麟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22-23,共2页
目的 探讨射频消融治疗右室流出道频发室早的意义。方法 右室流出道频发单形性室性早搏病人2 8例。无心脏病史。ECG确定为右室流出道频发单形性室性早搏 (10 /min)。采用激动标测法 ,以自发单形性室性早搏V波最提前处为靶点消融。结... 目的 探讨射频消融治疗右室流出道频发室早的意义。方法 右室流出道频发单形性室性早搏病人2 8例。无心脏病史。ECG确定为右室流出道频发单形性室性早搏 (10 /min)。采用激动标测法 ,以自发单形性室性早搏V波最提前处为靶点消融。结果 即刻成功率 10 0 % (2 8/2 8)。术前与术后 2周 2 4h动态心电图监测 ,单形性室性早搏数 15 ,836~ 32 ,4 19/2 4h(术前 ) :0~ 1,2 36 /2 4h(术后 )。随诊 6~ 2 4个月 ,2 8例病人均已恢复正常生活 ,无并发症发生。结论 射频消融治疗右室流出道频发单形性室性早搏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射频消融 治疗 右室流出道 单形性室性早搏
原文传递
迷走神经与室速关系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1
6
作者 曲秀芬 黄永麟 +3 位作者 宋丽云 纪树彦 朴晶艳 《心电学杂志》 1995年第4期228-230,共3页
对制成心肌梗塞模型的犬行心内电生理检查诱发室速,心率变异性(HRV)时域和频域指标在诱发出持续性室速组均低于未诱发出室速组,分别为:SDNN4.22±0.38/5.15±0.37ms,rMSSD4.24±0.36/5.06±0.41,PNN_(50)3.56±0.40... 对制成心肌梗塞模型的犬行心内电生理检查诱发室速,心率变异性(HRV)时域和频域指标在诱发出持续性室速组均低于未诱发出室速组,分别为:SDNN4.22±0.38/5.15±0.37ms,rMSSD4.24±0.36/5.06±0.41,PNN_(50)3.56±0.40/4.08±0.43,超低频成份为6.38±0.82/6.81±0.53ms,高频成份为7.51±0.72/8.28±0.45ms(P<0.01)。提示迷走神经功能受损对致死性心律失常的发生起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室性 心动过速 迷走神经 心率变异性
下载PDF
Effects of Losartan on acute atrial electrical remodeling 被引量:8
7
作者 李悦 李为民 +3 位作者 薛竟宜 韩薇 杨树森 《Chinese Medical Journal》 SCIE CAS CSCD 2004年第5期643-646,共4页
Background Atrial electrical remodeling (AER) contributes to the maintainance of atrial fibrillation (AF). This study was to compare the effects of Losartan with those of Diltiazem on tachycardia-induced acute AER in... Background Atrial electrical remodeling (AER) contributes to the maintainance of atrial fibrillation (AF). This study was to compare the effects of Losartan with those of Diltiazem on tachycardia-induced acute AER in rabbits Methods Twenty-one rabbits paced with maximal atrial capture rate for 3 hours in the right atrium (RA)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saline group, Diltiazem group and Losartan group After autonomic blockage, we measured atrial effective refractory period (AERP), AERP rate adapting feature, AERP dispersion and RA conduction time at basic cycle lengths (BCLs) of 200 ms and 150 ms at baseline, 0 5 hour, 1 hour, 2 and 3 hours after rapid atrial pacing Results In the saline group, there was a prompt decrease in AERP as a result of rapid atrial pacing, and AERP 200 and AERP 150 were shortened sharply within 0 5 hour of pacing (30 2±10 5 ms and 24 1±9 1 ms, respectively) The AERP did not change dramatically in the Diltiazem and Losartan groups In the saline group, the value of (AERP 200 -AERP 150 )/50 ms in high RA was 0 17±0 08 at baseline and became significantly smaller at 0 5 hour (0 08±0 06), 1 hour (0 09±0 06), 2 hours (0 08±0 04) and 3 hours (0 09±0.05) (all P <0 05), suggesting a reduction of rate adaptation of AERP The value of (AERP 200-AERP 150)/50 ms in high RA did not change during the 3 hours of pacing in both Diltiazem and Losartan groups In the saline group, AERP dispersion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at 2 and 3 hours ( P <0 05) However, Diltiazem could not prevent the increase of AERP dispersion at 3 hours ( P <0 05) During Losartan infusion, the AERP dispersion was no longer increased after rapid atrial pacing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RA conduction time among the three groups Conclusion Like calcium antagonist Diltiazem, Losartan could prevent AERP shortening and preserve rate adaptation of AERP after rapid atrial pacing Losartan is more effective than Diltiazem in inhibiting the increase of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trial fibrillation electrical remodeling LOSARTAN DILTIAZEM RABBIT
原文传递
射频消融术后cTnT、cTnI、CK-MB测定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9
8
作者 李为民 杨诺 +2 位作者 冯磊光 李晓光 《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 2002年第3期123-126,共4页
目的 评价心肌肌钙蛋白T(cTnT)、心肌肌钙蛋白I(cTnI)、肌酸磷酸激酶同工酶 (CK MB)在诊断心肌损伤中的灵敏度和特异性 ;了解射频消融 (RFCA)心肌损伤程度与消融因素的相关性。方法 于术前、术后 30min、4h、12h、2 4h测量 39例接受R... 目的 评价心肌肌钙蛋白T(cTnT)、心肌肌钙蛋白I(cTnI)、肌酸磷酸激酶同工酶 (CK MB)在诊断心肌损伤中的灵敏度和特异性 ;了解射频消融 (RFCA)心肌损伤程度与消融因素的相关性。方法 于术前、术后 30min、4h、12h、2 4h测量 39例接受RFCA治疗者的血清cTnT和cTnI浓度及CK MB活性。对照组 (n =10 )仅接受电生理检查 (EPS)。结果  39例患者均无并发症出现。cTnT基础值为 (0 0 1± 0 0 0 4)ng ml,术后 30min为 (0 2 7± 0 13)ng ml(P <0 0 5 ) ,4h达高峰水平 [(0 2 9±0 12 )ng ml,P <0 0 5 ]。cTnI基础值 (0 34± 0 2 2 )ng ml,术后 30min为 (1 6 7± 1 10 )ng ml(P <0 0 5 ) ,4h达高峰水平 [(1 72± 1 5 0 )ng ml,P <0 0 5 ]。CK MB术前、术后无显著差异。 39例患者中 2 9例(74% )cTnT≥ 0 1ng ml(P <0 0 5 ) ,2 2例 (5 6 % )cTnI≥ 1 0ng ml(P <0 0 5 ) ,两者无显著差异。cTnT峰值水平与消融靶点数、消融总时间、消融总次数、累积能量具有相关性 ;心室放电组cTnT水平明显高于心房放电组 (P <0 0 5 )。结论 cTnT和cTnI诊断心肌损伤的灵敏度和特异性相似 ,且优于CK MB ;RFCA中应力求准确定位、减少试探性放电、缩短放电时间、降低放电功率 ,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心肌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射频消融 术后 CTNT CTNI CK-MB 测定 RFCA 心肌损伤 肌钙蛋白 射频消融
下载PDF
右室流出道室性心律失常的射频导管消融体会 被引量:7
9
作者 吴晓羽 曲秀芬 +5 位作者 谭震 梁兆光 王召军 李为民 姚焰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2007年第4期304-307,共4页
目的报道右室流出道(RVOT)室性心律失常的射频导管消融(RFCA)体会。方法43例RVOT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男18例、女25例,年龄39.2±15.1(13~67)岁。经血液生化、胸片、心脏彩超等检查证实无器质性心脏病证据。其中室性心动过速(VT)8例,... 目的报道右室流出道(RVOT)室性心律失常的射频导管消融(RFCA)体会。方法43例RVOT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男18例、女25例,年龄39.2±15.1(13~67)岁。经血液生化、胸片、心脏彩超等检查证实无器质性心脏病证据。其中室性心动过速(VT)8例,室性早搏(PVC)35例。38例采用传统的起搏与激动标测。5例VT是在非接触标测系统EnSite3000指导下进行消融治疗的。结果①间隔部起源40例,游离壁起源3例。42例成功,1例失败,成功率97.7%,9例复发,再次标测消融后成功。②RVOT起源的VT和PVC具有典型的心电图特征,表现为典型的左束支传导阻滞型伴电轴右偏。RVOT的起源点不同,其12导联心电图特征不同,Ⅰ、Ⅱ、Ⅲ和aVF导联呈RR′型,V1~V3具有深S波是游离壁起源的特征。③1例术中出现急性心包压塞,其心电图虽具有RVOT起源的特征,但Ⅱ、Ⅲ和aVF导联R波振幅异常增高。结论RVOT室性心律失常具有典型的心电图和电生理特征,RFCA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EnSite3000非接触标测系统定位快速准确,适用于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复杂性心律失常的标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生理学 右室流出道 室性心律失常 导管消融 射频电流
下载PDF
20极标测方法在特发性右心室流出道室性心律失常射频消融术的价值 被引量:6
10
作者 宋鹏伟 +1 位作者 刘丕栋 石铭宇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18年第6期472-476,共5页
目的评价多电极高密度标测(HDM)方法指导特发性右心室流出道(RVOT)室性早搏(室早)及室性心动过速(室速)射频消融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接受导管射频消融手术的266例RVOT... 目的评价多电极高密度标测(HDM)方法指导特发性右心室流出道(RVOT)室性早搏(室早)及室性心动过速(室速)射频消融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接受导管射频消融手术的266例RVOT起源的室早/室速患者。按照标测方式分为HDM组(161例)和逐点标测(PBP)组(105例)。HDM组使用20极电极标测导管进行同步高密度激动顺序标测,PBP组使用4极消融导管进行单电极逐点激动顺序标测。两组均在确定起源点后进行导管射频消融治疗,观察手术一次消融成功率、手术时间和术中参数。结果①HDM组手术一次消融成功率为98.8%(159/161),PBP组为96.2%(101/1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②与PBP组相比,HDM组手术时间[(29.2±4.4)min对(61.6±17.8)min,P<0.01]、标测时间[(6.3±2.2)min对(20.3±5.4)min,P<0.01]均缩短,采集有效激动标测点数目增多[(465±113)个对(46±18)个,P<0.01]。③与PBP组相比,HDM组X线曝光时间缩短[(6.6±1.9)min对(11.7±4.2)min,P<0.01],X线曝光量减少[(6.4±2.4)mGy对(8.7±1.6)mGy,P<0.01]。结论使用20极电极标测导管对起源于RVOT的室早/室速进行标测,同等时间内显著提高有效标测点数,手术一次消融成功率明显优于常规逐点标测组,显著缩短手术标测时间,显著减少X线曝光时间及剂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导管消融术 右心室流出道 室性心律失常 高密度标测
原文传递
放射性NiTi合金血管内支架可行性及安全性的实验观察 被引量:4
11
作者 毕亚艳 田野 +1 位作者 傅世英 《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03年第3期211-214,共4页
目的 观察 2 .3μCi的放射性NiTi合金血管内支架植入正常兔腹主动脉后的安全性及可行性。 方法 将16只兔随机分为放射性支架组 (n =8)及非放射性支架组 (n =8) ,分别于腹主动脉内植入放射性NiTi合金血管内支架和不具有放射性的NiTi合... 目的 观察 2 .3μCi的放射性NiTi合金血管内支架植入正常兔腹主动脉后的安全性及可行性。 方法 将16只兔随机分为放射性支架组 (n =8)及非放射性支架组 (n =8) ,分别于腹主动脉内植入放射性NiTi合金血管内支架和不具有放射性的NiTi合金血管内支架。于 3个月后处死两组动物 ,肉眼观察支架局部有无血栓形成 ,光镜及透射电镜观察支架局部血管的结构改变 ;生化法测定肝功、肾功 ;骨穿涂片观察骨髓象。结果 放射性支架组新生血管内膜厚度明显低于非放射性支架组 ,新生血管内膜平滑肌细胞 (SMCs)明显减少 ,中膜的厚度和SMCs与非放射组无显著性差异 ,两组新生血管内膜均完全内皮化 ,无血栓形成 ;两组的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和尿素氮、肌酐均无显著性差异 ;两组动物的骨髓增生均正常。结论  2 .3μCi的放射性NiTi合金血管内支架可减少血管新生内膜增生 ,对血管中膜、邻近重要脏器及骨髓造血无影响 ,可安全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射性NiTi合金血管内支架 可行性 安全性 实验观察
下载PDF
房间隔起搏对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最大P波时限和P波离散度的影响 被引量:6
12
作者 李为民 李悦 +4 位作者 迟静茹 杨树森 韩薇 刘培栋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2002年第5期335-337,共3页
观察房间隔起搏对阵发性心房颤动 (AF)患者最大P波时限 (Pmax)及P波离散度 (Pd)的影响 ,探悉房间隔起搏防治AF发作的电生理机制。对 2 1例阵发性AF患者和 2 6例室上性心动过速行射频消融术无阵发性AF患者 ,分别进行右心耳和房间隔起搏 ... 观察房间隔起搏对阵发性心房颤动 (AF)患者最大P波时限 (Pmax)及P波离散度 (Pd)的影响 ,探悉房间隔起搏防治AF发作的电生理机制。对 2 1例阵发性AF患者和 2 6例室上性心动过速行射频消融术无阵发性AF患者 ,分别进行右心耳和房间隔起搏 ,比较不同部位起搏对阵发性AF和无阵发性AF患者的Pmax和Pd影响。结果 :阵发性AF患者较无阵发性AF患者Pmax和Pd值明显大 (分别为 1 35± 1 5vs 1 1 9± 1 4ms ,P <0 .0 5 ;36 .5± 9.2vs 1 9.7± 7.1ms ,P <0 .0 1 ) ;房间隔起搏使阵发性AF患者Pd、Pmax显著下降 (分别为 2 3 .4± 8vs 36 .5± 9.2ms ,1 2 0± 1 1vs1 35± 1 5ms,P均 <0 .0 5) ;右心耳起搏使无阵发性AF患者Pmax和Pd明显增加 (分别为 1 32± 1 2vs 1 1 9± 1 4ms,2 5 .5± 8.5vs 1 9.7± 7.1ms ,P均 <0 .0 5)。结论 :右心耳起搏能够使无阵发性AF患者Pmax和Pd值增加。房间隔起搏能够明显降低阵发性AF患者Pmax、Pd ,纠正房内或房间传导延缓 ,改善心房内电活动的各向异性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病学 P波离散度 心房颤动 房间隔起搏
下载PDF
心室反应在射频消融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中作用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5
13
作者 梁兆光 金顺实 +5 位作者 姜玉萍 刘丕栋 刘和平 孟繁超 黄永麟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281-282,共2页
目的 探讨心室反应 (VR)在射频消融IVT的作用。方法 应用体表心电图、心内膜激动标测及VR相结合的方法射频消融 13例IVT病人。以激动标测初选靶点 ,射频消融试放电产生的VR确定靶点 ,采用VR与VT发作相一致处为靶点消融。结果  13例IV... 目的 探讨心室反应 (VR)在射频消融IVT的作用。方法 应用体表心电图、心内膜激动标测及VR相结合的方法射频消融 13例IVT病人。以激动标测初选靶点 ,射频消融试放电产生的VR确定靶点 ,采用VR与VT发作相一致处为靶点消融。结果  13例IVT即刻消融成功率 13/ 13。VR表现 :(1)窦性心律下消融时出现与VT发作相一致的VR。随后室性心动过速 (VT)中间断出现窦性心律、双发或联律室性早搏 ,最终完全恢复成窦性心律。 (2 )出现与VT发作不一致的VR。结论 以VR与VT发作相一致处作靶点 ,产生与VT发作相一致的VR可被视为有效消融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室反应 射频消融 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 临床分析
原文传递
心肌梗死后区域性神经支配异常及其对心室复极影响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4
14
作者 李晶洁 曲秀芬 +4 位作者 岳乐 喜杨 王桂照 黄永麟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98-101,共4页
目的探讨心肌梗死后是否存在区域性自主神经分布不均现象,评价交感神经刺激对心脏不同区域心室复极的影响。方法将14只犬随机分为心肌梗死组(7只)与假手术对照组(7只),心肌梗死组手术结扎冠状动脉前降支主干造成左心室前侧壁心肌梗死模... 目的探讨心肌梗死后是否存在区域性自主神经分布不均现象,评价交感神经刺激对心脏不同区域心室复极的影响。方法将14只犬随机分为心肌梗死组(7只)与假手术对照组(7只),心肌梗死组手术结扎冠状动脉前降支主干造成左心室前侧壁心肌梗死模型。术后4周应用程序刺激测定梗死区近端心底部及远端心尖部梗死比邻部位的有效不应期(ERP),假手术对照组取心肌梗死组对应部位进行检测。刺激左星状神经节后重复测定上述部位的ERP。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电生理电极所在部位的交感神经支配情况。结果心肌梗死组未给予左星状神经节刺激时,梗死区近端心底部的梗死比邻部位ERP值(162ms±9ms)与梗死区远端心尖部的梗死比邻部位ERP值(161ms±6ms)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这与假手术对照组相似(162ms±10ms比164ms±5ms,P>0.05);但在给予交感神经刺激后,仅心肌梗死组心尖部位的ERP值无明显变化,其他被测区域均出现ERP值缩短现象,心肌梗死组呈现心底部(141ms±10ms)与心尖部(157ms±8ms)之间心室复极离散(P<0.05)。心肌梗死组心尖部电极所在部位交感神经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阴性,心底部及假手术对照组均可见正常的免疫染色阳性的神经纤维分布。结论心肌梗死后心脏局部存在区域性失神经支配现象;自主神经异常分布导致神经刺激后心室复极离散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塞 交感神经系统 不应期 神经性
原文传递
心室流出道室性心动过速模型的构建 被引量:5
15
作者 吴晓羽 张京慧 +5 位作者 周中华 宋卫锋 董小春 宋超 梁兆光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527-529,共3页
目的构建特发性流出道室性心动过速(简称室速)的动物模型。方法选择新西兰大白兔20只,随机分为室速组和对照组,每组10只。通过高频(50ms,5.0V)刺激心外膜主动脉与肺动脉交界处,导致室速的发生。实验结束后立即取出左右流出道心肌组织,... 目的构建特发性流出道室性心动过速(简称室速)的动物模型。方法选择新西兰大白兔20只,随机分为室速组和对照组,每组10只。通过高频(50ms,5.0V)刺激心外膜主动脉与肺动脉交界处,导致室速的发生。实验结束后立即取出左右流出道心肌组织,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酪氨酸羟化酶染色阳性的交感神经纤维,观察其形态、分布及密度变化,其密度采用阳性纤维或结构在选区中的面积比表示。结果 10只兔6只诱发出流出道室速;室速组兔左、右流出道心室肌组织神经分布与对照组不同,其密度明显增高(P<0.05)。结论心外膜主动脉与肺动脉交界处高频刺激可诱发流出道室速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生理学 流出道 室性心动过速 交感神经 模型
下载PDF
通过动物实验评价射频能量对冠状动脉的急性损伤 被引量:3
16
作者 石铭宇 +3 位作者 赵永伟 尹雪松 曲秀芬 黄永麟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2007年第5期430-433,共4页
目的通过动物实验观察射频消融术(RFCA)是否会导致冠状动脉(简称冠脉)的急性损伤,对比不同的消融方法对冠脉的影响。方法取成年犬21只,雌雄不限,随机分三组,第一组消融电极为4mm,能量级别设定为60℃/120s,分别消融左房室环、右房室环、... 目的通过动物实验观察射频消融术(RFCA)是否会导致冠状动脉(简称冠脉)的急性损伤,对比不同的消融方法对冠脉的影响。方法取成年犬21只,雌雄不限,随机分三组,第一组消融电极为4mm,能量级别设定为60℃/120s,分别消融左房室环、右房室环、冠状静脉窦内和心外膜的近冠脉处;第二组能量级别设定为80℃/120s,分别消融除心外膜外的其它三处;第三组消融电极为8mm,能量级别设定为60℃/120s,仅消融左右房室环。术毕观察消融点附近冠脉损伤情况,并取消融点及附近冠脉作病理检查,光镜下观察心肌和冠脉的变化。结果大体下观察,没有发现冠脉管腔的狭窄及管腔内血栓形成。对63处消融点附近的冠脉进行光镜检查时,3例冠脉或其分支出现明显变化,动脉壁破裂、壁结构消失、平滑肌溃疡、变性坏死,溃疡内有大量白细胞浸润;9例冠脉内皮细胞出现肿胀、脱落甚至消失;其余冠脉未有任何变化。结论常规RFCA是安全可靠的,但特殊部位、高能量射频消融时,应注意冠脉的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病学 导管消融 射频电流 冠状动脉 损伤
下载PDF
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患者的性别及年龄特点分析 被引量:4
17
作者 杜丹 石铭宇 +2 位作者 朱静 尹峰 《临床心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912-913,共2页
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是最常见的一种室上性心动过速,其发生是由于房室结存在解剖或功能性的双(或多)径路,并且不同径路的传导时间及不应期均不同,形成折返环而导致心动过速。以往的观察发现,AVNRT在女性中发病概率明显增高... 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是最常见的一种室上性心动过速,其发生是由于房室结存在解剖或功能性的双(或多)径路,并且不同径路的传导时间及不应期均不同,形成折返环而导致心动过速。以往的观察发现,AVNRT在女性中发病概率明显增高。本文主要通过对不同发病人群的性别、年龄及电生理各项指标进行分析,寻找其电生理及射频消融特点,为这种疾病的治疗提供更多的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房室结内折返性心动过速 年龄 性别 电生理特点
原文传递
去迷走神经和压力感受器对犬心率变异性和室性心动过速诱发率的影响 被引量:4
18
作者 曲秀芬 黄永麟 +3 位作者 宋丽云 纪树彦 朴晶艳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1期52-54,共3页
对14只制成心肌梗塞模型的犬行心内电生理检查诱发持续室性心动过速(SVT),诱发率为14%;对未诱发出SVT的犬行去迷走神经和压力感受器后重复刺激,诱发率为33%。心率变异性(HRV)时域和频域各指标在诱发出SVT组... 对14只制成心肌梗塞模型的犬行心内电生理检查诱发持续室性心动过速(SVT),诱发率为14%;对未诱发出SVT的犬行去迷走神经和压力感受器后重复刺激,诱发率为33%。心率变异性(HRV)时域和频域各指标在诱发出SVT组均低于无SVT组(P<0.05~0.01);但两组间梗塞面积差异无显著性。去迷走神经和压力感受器后HRV中反映迷走神经张力的指标显著下降,但并未完全消失。提示:迷走神经功能受损在致死性心律失常发生中起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率变异性 迷走神经 压力感受器 心动过速
原文传递
阿托伐他汀对犬心房及肺静脉电活动的影响 被引量:3
19
作者 石铭宇 滕世超 +3 位作者 姜丽 朱静 尹峰 《心脏杂志》 CAS 2016年第2期157-159,共3页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对犬心房及肺静脉电活动的影响。方法将实验动物犬随机分为对照组(n=7)和试药组(n=7),其中试药组于术前4周每天服用阿托伐他汀(2 mg/kg)直至术前结束。之后分别测各组犬心房及肺静脉不应期,并进行房颤的诱发。结果试...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对犬心房及肺静脉电活动的影响。方法将实验动物犬随机分为对照组(n=7)和试药组(n=7),其中试药组于术前4周每天服用阿托伐他汀(2 mg/kg)直至术前结束。之后分别测各组犬心房及肺静脉不应期,并进行房颤的诱发。结果试药组犬的心房各部位不应期均较对照组延长,频率适应性较对照组提高。在房颤的诱发中,试药组房颤的诱发率较对照组低。结论阿托伐他汀可有效改善犬的心房电活动,从而对房颤的发生及复发起到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颤动 阿托伐他汀 有效不应期
下载PDF
心力衰竭犬心房电生理特性的研究 被引量:2
20
作者 薛竞宜 杨树森 +6 位作者 李悦 杜国庆 李为民 沈景霞 宋丽云 刘丕栋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2004年第4期293-296,共4页
为观察心力衰竭 (简称心衰 )犬心房肌电生理特性的改变 ,探讨充血性心衰时心房颤动 (AF)发生机制。选择14只犬随机分为起搏组 (n =7)和假手术组 (n =7) ,在左、右房各缝植 4对电极 ,电极尾端经皮下由犬背部穿出。假手术组犬埋置起搏器... 为观察心力衰竭 (简称心衰 )犬心房肌电生理特性的改变 ,探讨充血性心衰时心房颤动 (AF)发生机制。选择14只犬随机分为起搏组 (n =7)和假手术组 (n =7) ,在左、右房各缝植 4对电极 ,电极尾端经皮下由犬背部穿出。假手术组犬埋置起搏器后不起搏。起搏组犬置入实验用VOO型起搏器快速心室起搏 (2 2 0次 /分 ) 6周 ,建立心衰犬模型 ,分别于起搏前、起搏 6周后 ,测定心房有效不应期 (AERP)、AERP离散度 (AERPd)、房内和房间传导时间及心房肌传导速度 ,记录AF诱发情况。结果 :①假手术组犬术前与术后比较 ,心功能和心房电生理特性均无明显变化。②心室快速起搏 6周犬AERP较起搏前略延长 ,但差异无显著性。起搏 6周犬AERPd较起搏前明显增大 (4 0 .4±15 .6msvs 2 2 .6± 10 .2ms,P <0 .0 5 )。与起搏前比较 ,起搏 6周犬房内及房间传导时间明显延长 (CTRA5 4 .7± 7.2msvs 33.1± 9.5ms ;CTLA5 2 .3± 8.9msvs 31.7± 6 .3ms ;CTRA LA6 9.7± 8.2msvs 4 2 .8± 7.9ms,P均 <0 .0 5 ) ,心房肌传导速度显著减慢 (CVRA5 4 .8± 7.9cm/svs 90 .7± 8.4cm/s ;CVLA5 7.4± 9.6cm/svs 94 .6± 10 .2cm/s,P均 <0 .0 5 )。③心衰犬AF诱发率、诱发次数、AF持续时间较起搏前明显增加。假手术组犬术前、术后比较AF诱发情况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生理学 心力衰竭 心房颤动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