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羊肚菌人工栽培技术的历史、现状及前景 被引量:117
1
作者 《食药用菌》 2016年第3期140-144,共5页
概述羊肚菌人工栽培技术发展历程,着重介绍美国羊肚菌室内周年生产技术的主要内容,失败告终的原因。指出我国羊肚菌室外栽培技术的外营养添加技术和选用合适的菌株是关键。挑明我国羊肚菌人工室外栽培存在4大误区;扩大栽培要量力而行,... 概述羊肚菌人工栽培技术发展历程,着重介绍美国羊肚菌室内周年生产技术的主要内容,失败告终的原因。指出我国羊肚菌室外栽培技术的外营养添加技术和选用合适的菌株是关键。挑明我国羊肚菌人工室外栽培存在4大误区;扩大栽培要量力而行,要有风险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羊肚菌 栽培技术 历史 现状 前景展望
下载PDF
立枯丝核菌侵染玉米的研究 被引量:13
2
作者 陶家凤 《植物病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3期253-257,共5页
用获自水稻及玉米的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 Khn)AG-11A接种玉米发生典型纹枯症状,其致病力显著强于AG-4。玉米拔节期,上位叶鞘抗性较强,抽雄及抽丝期抗性减弱,下位叶鞘无论在拔节期或抽雄、抽丝期,均较上位叶鞘感病。接种玉米后... 用获自水稻及玉米的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 Khn)AG-11A接种玉米发生典型纹枯症状,其致病力显著强于AG-4。玉米拔节期,上位叶鞘抗性较强,抽雄及抽丝期抗性减弱,下位叶鞘无论在拔节期或抽雄、抽丝期,均较上位叶鞘感病。接种玉米后8小时,形成侵染垫及附着胞,从这些结构上形成侵入钉侵入,AG-4侵染上位叶鞘时,常以菌丝直接穿透表皮或从气孔侵入。在去掉菌体的叶鞘表面,发现有周边光滑或稍破损的侵入孔。接种后12小时,在叶鞘细胞中发现菌丝,它们在穿过细胞壁进入邻近细胞时,明显变细。接种后16小时,新生出的菌丝从气孔成丛出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立枯丝核菌 玉米 侵染 致病力
下载PDF
西南地区立枯丝核菌优势融合群致病性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7
3
作者 陶家凤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CSCD 1991年第1期149-155,共7页
用AG-1TA、AG-4及AG-2三个菌丝融合群共8个菌株,对11科19属20仲植物进行了侵染试验。结果表明,AG-1TA、AG-4及 AG-2的侵染范围无明显差异,能使大多数参试植物发生种腐和立枯,但各融合群间的致病力有所不同。AG-4对种子及幼苗的致病力大... 用AG-1TA、AG-4及AG-2三个菌丝融合群共8个菌株,对11科19属20仲植物进行了侵染试验。结果表明,AG-1TA、AG-4及 AG-2的侵染范围无明显差异,能使大多数参试植物发生种腐和立枯,但各融合群间的致病力有所不同。AG-4对种子及幼苗的致病力大于 AG-1TA 及 AG-2,而 AG-1TA对水稻及玉米成株的致病大于 AG-4并引起典型的纹枯症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立估丝核菌 融合群 植物 病害
下载PDF
四川松树、桉树外生菌根菌种类调查 被引量:13
4
作者 王云璋 《四川林业科技》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65-69,共5页
对四川省马尾松、湿地松、火炬松、桉树等人工幼林及少数天然林的外生菌根菌进行了调查研究。研究表明 ,我省松树林下外生菌根真菌资源丰富 ,鉴定出 9科 1 8属 50种 ,其中马尾松林下有 4 0种 ,占 80 %,松、桉幼林下的种类单一、采色豆... 对四川省马尾松、湿地松、火炬松、桉树等人工幼林及少数天然林的外生菌根菌进行了调查研究。研究表明 ,我省松树林下外生菌根真菌资源丰富 ,鉴定出 9科 1 8属 50种 ,其中马尾松林下有 4 0种 ,占 80 %,松、桉幼林下的种类单一、采色豆马勃、多根硬皮马勃、黄色须腹菌为松类人工幼林下的优势菌根菌 ,随着树龄的增加 ,菌根种类也不断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树 外生菌根菌 真菌资源调查 桉树
下载PDF
羊肚菌产核条件研究 被引量:16
5
作者 刘兴蓉 陈芳草 +1 位作者 林强 《四川林业科技》 2004年第3期43-47,共5页
对羊肚菌 (Morchellaspp .)的两个重要菌株在不同温度、不同培养皿大小、不同碳源、不同氮源、不同微量元素以及不同浓度的KH2 PO4和MgSO4、不同酸碱度等实验条件下进行了室内培养菌株最佳产核条件的研究 ,并观察不同种的菌株在培养皿... 对羊肚菌 (Morchellaspp .)的两个重要菌株在不同温度、不同培养皿大小、不同碳源、不同氮源、不同微量元素以及不同浓度的KH2 PO4和MgSO4、不同酸碱度等实验条件下进行了室内培养菌株最佳产核条件的研究 ,并观察不同种的菌株在培养皿上菌株产核的阶段性表现以及菌核培养特征。实验结果表明 :供试菌株A在 15℃~ 2 0℃、菌株B在 2 0℃~ 2 5℃恒温条件下 ,pH值在 5~ 7范围内产核最好 ;营养方面两菌株能利用多种碳、氮源 ,其中以葡萄粮或蔗糖作为碳源 ,以酵母粉或蛋白胨作为氮源最佳 ;另外 ,两菌株对微量元素的需求不明显 ,而KH2 PO4和MgSO4对菌株产核却有重要作用 ;培养皿则以采用 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羊肚菌 菌核 菌核特征
下载PDF
尖顶羊肚菌生物培养学特性研究 被引量:13
6
作者 陈芳草 刘兴蓉 +1 位作者 林强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2004年第4期508-514,共7页
本文从温度、营养、酸碱度等方面研究了尖顶羊肚菌(Morchellaconica)一个菌株(A401)菌丝的培养学特性及后期菌核产生状况。通过观测各种条件下菌丝的长速、生长势、菌核特征等内容,从而探讨该菌株的最佳室内培养条件。试验结果表明:该... 本文从温度、营养、酸碱度等方面研究了尖顶羊肚菌(Morchellaconica)一个菌株(A401)菌丝的培养学特性及后期菌核产生状况。通过观测各种条件下菌丝的长速、生长势、菌核特征等内容,从而探讨该菌株的最佳室内培养条件。试验结果表明:该菌株在5~30℃都能生长,35℃则基本不生长,15~20℃是最适生长温度范围。营养试验的6种供试碳源都能利用,其中以浓度为2 0%的葡萄糖与蔗糖最优;6种供试氮源除NH4NO3和NH4(SO4)2生长很差外,其余4种氮源都适合其生长,尤其是浓度为0 4%的酵母粉和蛋白胨等有机氮源更适合该菌株生长。酸碱度试验结果表明该菌株适宜在弱酸性至中性的条件下生长,其最适pH为5~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尖顶羊肚菌 生物学特性 菌丝体 菌核
下载PDF
四川省野生菌类资源开发策略 被引量:10
7
作者 林强 孙治宇 +4 位作者 陈佑平 蒋仕伟 王晓蓉 邵文 《四川林业科技》 2002年第1期35-38,共4页
本文介绍了国内外野生菌类资源开发状况 ,提出了野生菌类资源开发的方向及步骤。
关键词 野生菌类 资源开发 四川 生物多样性 生态环境保护 绿色食品
下载PDF
梯棱羊肚菌外源营养作用的影响因素 被引量:9
8
作者 刘奇正 屈珊 +1 位作者 董彩虹 《菌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3157-3168,共12页
外源营养袋的应用是国内羊肚菌大田栽培成功的关键技术之一,但其作用机理和影响因素一直没有得到充分的解析。本研究首先于室内建立一个外源营养模型,确认模型中外源营养模块可以向外输出营养,且被梯棱羊肚菌菌丝利用。通过模型实验发现... 外源营养袋的应用是国内羊肚菌大田栽培成功的关键技术之一,但其作用机理和影响因素一直没有得到充分的解析。本研究首先于室内建立一个外源营养模型,确认模型中外源营养模块可以向外输出营养,且被梯棱羊肚菌菌丝利用。通过模型实验发现,外源营养添加到贫瘠培养基时,菌体生物量的增加显著高于营养丰富的培养基;在梯棱羊肚菌生长的不同阶段添加外源营养,菌核形成位置不同,并影响生物量的增加,在菌核起始阶段添加,主培养基的生物量增加最多;外源营养的添加位置、块数等因素在本模型中没有检测到对生物量的影响。外源营养使用聚丙烯袋包裹和不包裹比较发现,包裹组的主培养基内生物量增速和总量低于无包裹组,而外源营养块内趋势相反,但最终两组之间外源营养块与主培养基内生物量总和没有显著差异。使用滤纸和铝箔包裹外源营养时,对生物量的影响和聚丙烯袋材质没有显著差别。外源营养碳氮比20:1时,最有利于主培养基生物量的积累。本研究建立的外源营养研究模型得到的结论与大田栽培有较好的一致性,通过模型发现了实际栽培中不容易观察到的现象,有助于对外源营养袋作用机理进行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梯棱羊肚菌 外源营养模型 菌核 生物量
原文传递
四川松树截根菌根化育苗造林效应 被引量:2
9
作者 王荣璋 李茂根 《四川林业科技》 2001年第1期69-72,共4页
使用优良 Pt固体菌剂 ,对湿地松、火炬松与马尾松进行了截根菌根化接种育苗造林。结果表明 ,截根菌根化接种方法 ,使供试松苗形成了大量菌根 ,Pt菌根指数大于 6 0 ,苗木质量明显改善。用菌根化苗木造林 ,幼林成活率与生长量都明显提高。
关键词 湿地松 火炬松 马尾松 截根接种 菌根化育苗造林
下载PDF
羊肚菌菌种简易保藏方法试验 被引量:3
10
作者 刘兴蓉 陈芳草 《四川林业科技》 2004年第4期35-37,共3页
对羊肚菌菌种的几种常见保藏方法进行了比较研究 ,试验结果表明在冰箱低温 0~ 4℃保藏效果较好。试管种保藏的封口方式以试管棉塞浸入石蜡、或用有孔胶塞封口为最好。这两种方式保藏的试管种在低温 0~ 4℃条件下存放 2a后转管成活率在
关键词 羊肚菌 菌种 保藏
下载PDF
羊肚菌原生质体制备和再生 被引量:3
11
作者 陈芳草 刘兴蓉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2007年第5期1097-1100,共4页
本文从菌丝培养、菌丝酶解、原生质体再生等方面研究了尖顶羊肚菌(M orchella conica)A401和粗腿羊肚菌(M.crassieps)一个菌株E903的原生质体制备与再生条件,结果表明:两供试菌种在20℃下于营养丰富的现配液体培养基③中匀速振荡培... 本文从菌丝培养、菌丝酶解、原生质体再生等方面研究了尖顶羊肚菌(M orchella conica)A401和粗腿羊肚菌(M.crassieps)一个菌株E903的原生质体制备与再生条件,结果表明:两供试菌种在20℃下于营养丰富的现配液体培养基③中匀速振荡培养2~4 d可得菌龄一致、活力强、量大的菌丝体,收集菌丝体洗涤吸干水分后在现配酶液①中于30℃恒温下振荡酶解3.5 h原生质体产量最高(A401为3.8×106个/100 mg.mL,E903为3.6×10^6个/100 mg.mL),再将分离纯化的原生质体悬液单层涂布到新鲜的③号再生平板上,20℃恒温培养3~5 d后可得大量再生菌落(最高再生率A401为0.78%,E903为0.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羊肚菌 原生质体 制备 再生 酶解 渗透压稳定剂
下载PDF
阐释我国羊肚菌外营养袋栽培技术的发展历程 被引量:46
12
作者 《食药用菌》 2019年第4期257-263,共7页
回顾国外羊肚菌商业化栽培发展过程,介绍美国D. Ower发明羊肚菌室内人工栽培方法并形成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羊肚菌栽培专利,指出羊肚菌商业化栽培的两大技术难题:一是获得纯腐生型菌株,二是营养补给。阐释我国羊肚菌外营养袋栽培技术的产... 回顾国外羊肚菌商业化栽培发展过程,介绍美国D. Ower发明羊肚菌室内人工栽培方法并形成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羊肚菌栽培专利,指出羊肚菌商业化栽培的两大技术难题:一是获得纯腐生型菌株,二是营养补给。阐释我国羊肚菌外营养袋栽培技术的产生与发展历程,主要技术特点,应用效果,以及发展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羊肚菌 发展历程 室内栽培 大田栽培 外营养袋技术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