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2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ST段抬高的急性心肌梗死临床特征及治疗现状 被引量:85
1
作者 杨艳敏 朱俊 +5 位作者 慧琼 梁岩 章晏 李建东 刘力生 CREATE中国课题组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1期2176-2182,共7页
目的分析中国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的基线特征及治疗现状。方法作为国际多中心试验CREATE研究的一部分,2001年7月至2004年7月入选症状出现12小时内的STEMI病人,分析基线特征及治疗现状。结果中国274中心入选7510例病人,STEMI病人中0... 目的分析中国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的基线特征及治疗现状。方法作为国际多中心试验CREATE研究的一部分,2001年7月至2004年7月入选症状出现12小时内的STEMI病人,分析基线特征及治疗现状。结果中国274中心入选7510例病人,STEMI病人中0.7%为新出现的左束支传导阻滞。平均年龄62.7岁。11.5%接受PCI治疗,溶栓治疗52.5%,冠状动旁路移植术0.1%,总体接受再灌注治疗(包括溶栓及直接PCI)为62.4%。其他药物治疗情况与以往的登记研究相似。7天的死亡、卒中、再梗死联合终点为10.3%。30天总死亡率为11.1%。结论与全组急性冠脉事件登记研究相比较;中国STEMI病人的发病年龄与之相类似,伴发高血压者较多,有糖尿病史者稍少,接受再灌注率相似。但在再灌注治疗及药物治疗上还存在进一步改善的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塞 临床方案 基线特征 治疗 溶栓治疗 PCI治疗
原文传递
大剂量静脉用胺碘酮治疗顽固性、持续性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 被引量:78
2
作者 杨艳敏 宋有城 +7 位作者 朱俊 袁贤奇 慧琼 贺丽霞 章友华 章晏 李建东 曹辉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20-22,共3页
目的:评价静脉用胺碘酮(amiodarone)对顽固性、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SVT)、心室颤动(VF)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24例SVT和(或)VF患者,其中男19例,女5例,平均年龄49.2±12.4岁;冠心病... 目的:评价静脉用胺碘酮(amiodarone)对顽固性、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SVT)、心室颤动(VF)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24例SVT和(或)VF患者,其中男19例,女5例,平均年龄49.2±12.4岁;冠心病陈旧性心肌梗死14例,心肌病7例,心肌炎2例,先天性心脏病1例。静脉注射胺碘酮首剂3~5mg/kg,10分钟内注入,继之以1.0~1.5mg/min维持静脉滴注,第1个24小时总量平均2165.0±385.4mg(包括口服量),以后依病情渐减,维持静脉滴注平均4.2±2.5天。静脉应用同时加用口服胺碘酮600~1200mg/d。第1次负荷量后,若心律失常控制不理想,可每隔15~30分钟再给1.5~3.0mg/kg的追加负荷量。疗效判断以SVT和(或)VF消失为有效。结果:总有效率83.3%。2例静脉用胺碘酮期间出现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停搏及一过性Ⅱ度房室传导阻滞。经减量后恢复。结论:静脉应用大剂量胺碘酮治疗快速性室性心律失常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律失常 心动过速 心室颤动 药物疗法 胺碘酮
下载PDF
感染性心内膜炎368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45
3
作者 王鹏 卢静海 +4 位作者 王贺玲 于丽天 慧琼 熊长明 杨跃进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40-144,共5页
目的 探讨近7年感染性心内膜炎(IE)患者的临床特征、基础心脏病及致病微生物特点及变迁.方法 对阜外心血管病医院2005年至2012年住院治疗的IE患者368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着重分析其基础病因、致病微生物分布及临床转归情况.并对不同亚... 目的 探讨近7年感染性心内膜炎(IE)患者的临床特征、基础心脏病及致病微生物特点及变迁.方法 对阜外心血管病医院2005年至2012年住院治疗的IE患者368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着重分析其基础病因、致病微生物分布及临床转归情况.并对不同亚组的临床及流行病学特点进行对比和分析.结果 基础病因中风湿性心脏病占6.8% (25/368),先天性心脏病占31.8%(117/368),心脏手术或介入检查及治疗术后被视为独立群组,占22.8%(84/368),无基础心脏病的患者占14.1%(52/368).血培养阳性率为46.2%(170/368),其中草绿色链球菌仍然是最常见的致病菌占27.6%(47/170),其次为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占15.9%(27/170).外科手术及介入术后心内膜炎中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是最常见的致病菌占26.7%(12/45).临床表现常见有发热(81.3%,299/368)和心脏杂音(78.2%,288/368).心力衰竭是最常见的并发症(87.8%,323/368),其次为栓塞并发症(16.0%).298例(80.9%)的患者超声心动图呈现阳性发现,其中211例发现赘生物,与术中及病理发现吻合率高.住院病死率为6.7%,死亡及未愈者普遍表现为药物难以控制的心力衰竭及菌血症.亚组对照结果发现2009年后发病的IE亚组基础病因中外科及介入术后IE明显多于2009年前亚组(27.5%比19.2%).人工瓣膜IE中葡萄球菌(尤其是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明显高于自体瓣膜组(44.4%比19.8%).结论 IE的流行病学特点及临床表现近年来发生了变化,先天性心脏病及心脏手术治疗后的比例明显升高,基础心脏病中风湿性心脏病所占比例呈进一步下降趋势,人工瓣膜IE致病菌中葡萄球菌及革兰阴性杆菌明显高于自体瓣膜IE.IE血培养阳性率低,超声心动图阳性表现成为最为重要的诊断依据.住院期间死亡患者多为内科治疗难以控制的心力衰竭或脓毒血症病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内膜炎 细菌性 流行病学 症状和体征
原文传递
缬沙坦长期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病人的安全性和疗效 被引量:36
4
作者 慧琼 朱俊 +4 位作者 于丽天 章晏 郭素芳 黄永麟 关德明 《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8期493-495,共3页
目的 :评估缬沙坦长期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安全性与疗效。方法 :门诊轻、中度高血压的病人3 2例 (男性 2 3例 ,女性 9例 ,年龄 5 1a±s 9a) ,服用缬沙坦 80mg·d-1,wk 4后血压控制不满意者加量至 1 60mg·d-1,共治疗 2 4wk... 目的 :评估缬沙坦长期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安全性与疗效。方法 :门诊轻、中度高血压的病人3 2例 (男性 2 3例 ,女性 9例 ,年龄 5 1a±s 9a) ,服用缬沙坦 80mg·d-1,wk 4后血压控制不满意者加量至 1 60mg·d-1,共治疗 2 4wk。结果 :舒张压下降程度在治疗后wk 4,8,1 6,2 4末分别为 :1 .6kPa±0 .9kPa,2 .0kPa± 0 .8kPa,2 .1kPa± 1 .0kPa,1 .8kPa± 0 .8kPa,较治疗前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意义 (P<0 .0 1 )。wk 4,2 4治疗有效率分别为 78%与 75% (P >0 .0 5 )。未见干咳发生 ,不良反应少 ,耐受性良好。结论 :缬沙坦长期治疗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缬沙坦 长期治疗 原发性高血压 安全性 疗效评价
下载PDF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致死性心律失常的近期死亡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37
5
作者 王娟 杨艳敏 +2 位作者 朱俊 慧琼 刘力生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549-558,共10页
目的探讨ST段抬高的急性心肌梗死(STEMI)合并致死性心律失常患者的30d预后和影响病死率的独立危险因素,为这类患者的死亡风险评估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国际多中心CREATE研究的中国STEMI合并心律失常患者资料,用单变量和多变量lo... 目的探讨ST段抬高的急性心肌梗死(STEMI)合并致死性心律失常患者的30d预后和影响病死率的独立危险因素,为这类患者的死亡风险评估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国际多中心CREATE研究的中国STEMI合并心律失常患者资料,用单变量和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这部分患者的基线特征因素和治疗因素与30d病死率的相关性。结果合并致死性心律失常718例患者平均年龄(66.1±11.9)岁,男性占62.4%,30d的病死率为52.9%(380例)。将全部变量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1.82,95%CI:1.449~2.285)、前壁梗死(OR:4.419,95%CI:2.645—7.384)、心率〉60次/min(OR:3.32,95%叫:1.898—5.808)、Killip1V级(OR:3.686,95%CI:1.686~8.060)、糖化血红蛋白〈5.6%(OR=2.564,95%CI:1.199~5.484)、未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OR=1.827,95%cj:1.099~3.038)、未用降脂治疗(OR=2.034,95%CI:1.196—3.458)是30d病死率增加的独立危险因素。仅包含基线特征变量的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上述前5项基线变量是死亡的独立基线危险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2个回归模型均有较高的判别死亡高危患者的能力,ROC下面积分别为0.830(95%CI:0.796—0.865)和0.866(95%CI:0.835~0.896)。结论STEMI并发致死性心律失常患者30d病死率超过50%,年龄、前壁心肌梗死、心率≥60次/min、Killip分级Ⅳ级和未用ACEI、未用降脂治疗等是影响30d病死率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死 心律失常 死亡率 预后
原文传递
静脉胺碘酮在危及生命的室性心律失常中的应用 被引量:34
6
作者 杨艳敏 朱俊 +7 位作者 宋有城 袁贤奇 慧琼 贺丽霞 王国干 康连鸣 章晏 李建冬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2001年第5期298-300,共3页
介绍静脉应用胺碘酮对危及生命的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应用经验。 5 6例合并器质性心脏病的反复发作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 (VT) /心室颤动 (VF)患者 ,男 42例、女 14例 ,年龄 49.6± 13.8岁 ,其中冠心病心肌梗死 42例、心肌病13例、先... 介绍静脉应用胺碘酮对危及生命的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应用经验。 5 6例合并器质性心脏病的反复发作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 (VT) /心室颤动 (VF)患者 ,男 42例、女 14例 ,年龄 49.6± 13.8岁 ,其中冠心病心肌梗死 42例、心肌病13例、先天性心脏病 1例。静脉注射胺碘酮首剂 3~ 5mg/kg,10min注入 ,继之以 1.0~ 1.5mg/min维持静脉点滴 ,以后依病情渐减。静脉应用同时加用口服 6 0 0~ 12 0 0mg/2 4h。第 1次负荷量后 ,若心律失常控制不理想 ,可每隔 15~30min再给 1.5~ 3.0mg/kg的追加负荷量。以VT、VF消失为有效。第 1个 2 4h静脉用量 15 86 .5± 316 .8mg。维持静脉点滴 4.5± 2 .6天。总有效率 85 .7%。对持续性VT终止率 2 6 .9%。静脉用药早期对PR、QTc间期、QRS波时限无影响。静脉用药期间 ,3例出现窦性心动过缓 ,经减量后恢复 ;1例出现一过性Ⅱ度房室阻滞 ;12例出现静脉炎。静脉胺碘酮治疗危及生命的室性心律失常安全有效。 2 4h 10 0 0~ 15 0 0mg为较合适的初始静脉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室性心动过速 心室颤动 胺碘硐 心律失常 抗心律失常药
下载PDF
大剂量胺碘酮静脉注射在顽固性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中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33
7
作者 袁贤奇 宋有城 +6 位作者 朱俊 王国干 贺丽霞 慧琼 杨艳敏 康连鸣 郝云霞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2001年第5期295-297,共3页
总结大剂量胺碘酮 (Am)静脉注射治疗顽固室性心动过速 (VT)和 (或 )心室颤动 (VF)的用药经验。选择 5 2例患者 ,男 34例、女 18例 ,年龄 47.0± 15 .6 (2 1~ 6 8)岁。对常规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无效 ,静脉注射负荷量Am ,以3~ 5mg/k... 总结大剂量胺碘酮 (Am)静脉注射治疗顽固室性心动过速 (VT)和 (或 )心室颤动 (VF)的用药经验。选择 5 2例患者 ,男 34例、女 18例 ,年龄 47.0± 15 .6 (2 1~ 6 8)岁。对常规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无效 ,静脉注射负荷量Am ,以3~ 5mg/kg稀释后 10min内注入 ,随后以 1.0~ 1.5mg/min泵入维持 ,若心律失常控制不满意 ,可每隔 30min再注入 75~ 15 0mg追加负荷量 ,同时口服Am ,静脉用药平均 7.5 (6~ 12 )天。第 1个 2 4hAm静脉用量为 186 5± 2 72 (15 92~ 3 12 0 )mg ,心律失常控制占 5 6 % (2 9/ 5 2 ) ,72h心律失常全部控制。 1例 96h后VT复发 ,追加Am负荷量后获控制 ,1例死于心源性休克。结论 :大剂量静脉注射Am对顽固VT和 (或 )VF安全有效 ,用药强调个体化。在用药过程中注意监测血压、心率、节律变化。预防心律失常复发需长期口服A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胺碘酮 室性心动过速 心室颤动 药物剂量 抗心律失常药
下载PDF
静脉胺碘酮的主要不良反应分析 被引量:33
8
作者 黄兴福 杨艳敏 +4 位作者 朱俊 慧琼 王国干 袁贤奇 梁岩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2007年第6期485-488,共4页
目的了解静脉胺碘酮在实际应用中出现的主要不良反应情况,探讨如何进一步规范使用胺碘酮,减少其副作用。方法对本院在2003年10月到2005年9月的静脉使用胺碘酮的全部住院病历进行回顾性研究,对出现不良反应的病例进行统计与分析。结果静... 目的了解静脉胺碘酮在实际应用中出现的主要不良反应情况,探讨如何进一步规范使用胺碘酮,减少其副作用。方法对本院在2003年10月到2005年9月的静脉使用胺碘酮的全部住院病历进行回顾性研究,对出现不良反应的病例进行统计与分析。结果静脉胺碘酮后出现肝功能异常的发生率为12.6%,男性比女性更容易发生肝功能异常。重度肝功能异常的病例9例,需干预的严重心动过缓7例,需干预的低血压4例,过敏反应1例。结论尽管静脉胺碘酮有可能导致一些副作用,但只要密切监测,早期发现,早期处理,其使用是安全有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病学 胺碘酮 静脉注射 不良反应 肝功能异常
下载PDF
阜外医院感染性心内膜炎300例临床特征分析 被引量:31
9
作者 陈星伟 刘亚欣 +4 位作者 于欢 丁征 王莹 郑英丽 慧琼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1102-1107,共6页
目的:分析近4年阜外医院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的临床、病原微生物特点、治疗及预后,提高该疾病的临床诊疗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阜外医院2013年至2016年300例住院治疗的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的临床资料,着重分析其基础病因、致病微生物分布... 目的:分析近4年阜外医院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的临床、病原微生物特点、治疗及预后,提高该疾病的临床诊疗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阜外医院2013年至2016年300例住院治疗的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的临床资料,着重分析其基础病因、致病微生物分布及临床转归情况。并对单纯药物治疗与手术治疗的临床及流行病学特点进行对比和分析。结果:300例患者平均年龄(40.0±15.7)岁。基础病因中先天性心脏病所占比例最高,106例(35.3%),其次为非风湿性心脏瓣膜病67例(22.3%)和心脏手术及介入治疗术后31例(10.3%),风湿性心脏病仅13例(4.3%)。临床表现最常见为心脏杂音280例(93.3%)和发热253例(84.3%)。并发症最常见的是心力衰竭226例(75.3%),其次为栓塞并发症50例(16.7%)。血培养阳性118例,阳性率为52.4%,其中链球菌仍然是最常见的致病菌,90例(76.3%),其次为葡萄球菌, 13例(11.0%)。300例患者中有274例(91.3%)有阳性发现(赘生物、瓣膜穿孔、脓肿、人工瓣瓣周漏等),237例手术或病理所见与超声心动图符合。住院病死率为3.0%。外科治疗治愈好转率明显高于内科治疗(96.6%vs 48.6%,P<0.001)。结论: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基础心脏病因最常见的是先天性心脏病。链球菌依然是感染性心内膜炎最常见的致病菌。感染性心内膜炎血培养阳性率低,超声心动图阳性表现成为最为重要的诊断依据。早期、有效、规律的抗菌药物治疗仍是治疗基础,及时的外科治疗可降低病死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内膜炎 症状和体征 并发症 病原菌
下载PDF
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入院7天仍存在充血性心力衰竭事件分析 被引量:26
10
作者 王曼 朱俊 +5 位作者 杨艳敏 慧琼 刘力生 刘尧 张晗 代表CREATE中国课题组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9-12,共4页
目的:探讨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STEMI)患者入院7天仍存在充血性心力衰竭(心衰)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国际多中心CREATE研究的7 486例STEMI患者资料,分为心衰组和非心衰组。用单变量和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合并心衰患者的基线特征... 目的:探讨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STEMI)患者入院7天仍存在充血性心力衰竭(心衰)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国际多中心CREATE研究的7 486例STEMI患者资料,分为心衰组和非心衰组。用单变量和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合并心衰患者的基线特征因素和治疗因素,分析心衰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入院7天5 989例(80.0%)无心衰(非心衰组),1 497例(20.0%)仍存在心衰(心衰组),其中1 404例(93.8%)发生在入院24 h内,493例(32.9%)30天内死亡。心衰组女性、前壁心肌梗死、既往心衰史、心肌梗死史、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卒中史比例高于非心衰组,收缩压、舒张压低于非心衰组,平均心率高于非心衰组,心衰组入院时HbA1C和基线血糖水平均高于非心衰组。心衰组患者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及服用阿司匹林、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β受体阻滞剂和降脂药的比例均低于非心衰组。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既往心衰史、高血压病史、基线血糖、年龄和心率是心衰的危险因素,入院后接受PCI治疗、服用β受体阻滞剂和降脂药、收缩压和舒张压是心衰的保护因素。结论:STEMI患者24 h内易发生心衰,30天死亡率高,但接受积极治疗的比例低于无合并心衰的患者。对高危患者入院后应尽早行PCI及加用β受体阻滞剂和降脂药治疗,同时注意避免低血压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 充血性心力衰竭 LOGISTIC回归 危险因素
下载PDF
我国心力衰竭患者疾病认知程度的现况调查 被引量:25
11
作者 莫然 慧琼 +6 位作者 刘少帅 刘晓宁 郭潇 朱俊 吕思奇 高东方 于丽天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355-360,共6页
目的:了解我国心力衰竭患者的疾病认知程度,并评估与其相关的人口学及临床因素,为实施相应的临床干预提供依据。方法:对我国2012~2014年不同地区、不同级别医院(24家)的970例心力衰竭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内容包括心力衰竭知晓、生活方式... 目的:了解我国心力衰竭患者的疾病认知程度,并评估与其相关的人口学及临床因素,为实施相应的临床干预提供依据。方法:对我国2012~2014年不同地区、不同级别医院(24家)的970例心力衰竭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内容包括心力衰竭知晓、生活方式、药物依从性、就医便利性、经济负担、健康宣教。生活方式改善包括低盐饮食、适量运动和监测体重。采用Pearson卡方分析探究可能影响心力衰竭认知程度的人口学及临床因素。结果:我国心力衰竭患者中心力衰竭知晓率、药物依从率及健康教育接受率分别为74.8%、83.0%和40.8%。全面改善生活方式的患者仅占5.6%。不同的医院级别、患者受教育程度、NYHA心功能分级、婚姻状况影响患者的心力衰竭知晓率(P均<0.01)。农村患者的疾病知晓率、药物依从率及健康教育接受率明显低于城镇患者(P均<0.01)。二、三级医院患者的药物依从率和健康教育接受率显著高于一级医院(P均<0.01)。结论:我国心力衰竭患者总体疾病认知程度较差,表现为知晓率、药物依从率、健康教育接受率低下,自我保健意识匮乏。各级医护人员应履行疾病告知义务,加强健康宣教力度,以期改善药物依从性,督促生活方式改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力衰竭 疾病认知 问卷调查 健康教育
下载PDF
不同入院心率水平与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预后的关系 被引量:24
12
作者 张晗 杨艳敏 +2 位作者 朱俊 慧琼 刘力生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8-24,共7页
目的 探讨入院时心率水平与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近期病死率的相关性.方法分析国际大规模临床试验CREATE研究数据库中7485例中国STEMI患者,以入院不同心率水平分为< 60次/min组(991例)、60~69次/min组(1491例)、70~79... 目的 探讨入院时心率水平与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近期病死率的相关性.方法分析国际大规模临床试验CREATE研究数据库中7485例中国STEMI患者,以入院不同心率水平分为< 60次/min组(991例)、60~69次/min组(1491例)、70~79次/min组(1743例)、80~89次/min组(1495例)、90~99次/min组(794例)和≥100次/min组(971例),分析各组患者30 d的心血管终点事件发生情况.结果基线资料显示,心率≥90次/min的2组患者中,入院血糖水平,女性、前壁梗死、既往高血压、糖尿病、心功能killipⅡ~Ⅳ级发生率均高于60~69次/min组(P<0.05).心率< 60次/min组病死率高于60~69次/min组(9.6%比6.3%,P<0.05),心率≥60次/min的所有患者中,随心率水平升高,各组间病死率呈增加趋势(依次为6.3%、8.1%、9.2%、12.6%和24.6%,P<0.05);30 d联合终点事件发生率呈现先降低后升高的变化[心率<60次/min 组27.0%、60~69次/min组12.5%、70~9次/min组13.7%、80~89次/min组14.3%、90~99次/min组17.5%、≥100次/min组31.1%(P<0.001)].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与心率60~69次/min组相比,<60次/min组患者30 d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组随心率水平升高30 d死亡风险逐步增加(心率70~79次/min组:OR=1.391,95% CI 1.028~1.883,P<0.05;80~89次/min组:OR=1.447,95% CI 1.066~1.966,P<0.05;90~99次/min组:OR=1.834,95% CI1.303~2.582,P<0.05;≥100次/min组:OR=2.579,95% CI 1.893~3.515,P<0.001);与心率60~69次/min组比较,心率<60次/min和>90次/min患者联合终点事件风险明显增加(OR值分别为1.532,1.436,1.893,P均<0.05).结论STEMI患者入院心率是近期预后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死 心率 预后 死亡率
原文传递
静脉注射地尔硫与毛花甙-C控制快速房性心律失常心室率即时疗效和安全性的对比观察 被引量:21
13
作者 慧琼 宋有城 +3 位作者 程晓荷 章晏 李萍 杨艳敏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5期357-359,共3页
目的 观察和比较静脉注射地尔硫、毛花甙C控制快速心房颤动 (房颤 )和心房扑动(房扑 )心室率的即时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5 4例快速房颤或房扑患者 ,采用随机方式分两组 ,分别静脉注射地尔硫、毛花甙C。结果 地尔硫、毛花甙C组... 目的 观察和比较静脉注射地尔硫、毛花甙C控制快速心房颤动 (房颤 )和心房扑动(房扑 )心室率的即时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5 4例快速房颤或房扑患者 ,采用随机方式分两组 ,分别静脉注射地尔硫、毛花甙C。结果 地尔硫、毛花甙C组控制房颤或房扑的快速心室率总有效率分别为 :94 %、70 % ,心室率平均下降幅度分别为 :3 4%、2 3 % ,平均起效时间分别为 :( 7 1± 4 2 )分钟、( 3 2 8± 2 2 8)分钟。地尔硫组出现可耐受性低血压 2例 ,发生窦性停搏 1例 ,均自行缓解 ,无心力衰竭加重表现。结论 静脉注射地尔硫能迅速、安全、有效地控制房颤、房扑的快速心室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尔硫ZHUO 毛花甙C 心房颤动 心房扑动
原文传递
中国地区非ST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生存时间的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8
14
作者 梁岩 朱俊 +3 位作者 慧琼 李建冬 刘力生 OASIS登记试验中国地区协作组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3期873-878,共6页
目的研究分析OASIS登记试验中国地区所有入选的非ST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2年随访结束时死亡事件的发生与多种因素之间的关系。方法总结所有依照方案入选的患者随访2年的资料,统计自入院至随访结束时总死亡事件的发生情况及生存时间,... 目的研究分析OASIS登记试验中国地区所有入选的非ST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2年随访结束时死亡事件的发生与多种因素之间的关系。方法总结所有依照方案入选的患者随访2年的资料,统计自入院至随访结束时总死亡事件的发生情况及生存时间,并采用生存分析(Cox回归)模型,分析就诊时一般情况、既往病史、住院与随访期间治疗及不良事件发生等77种因素在患者生存时间中所起的作用。结果注册的2294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2年总死亡174例,心肌梗死168例,心衰271例,心绞痛1145例,卒中93例。缩短生存时间的危险因素有:住院期间卒中、溶栓治疗、心力衰竭次数;出院后随访期间心肌梗死次数、心力衰竭次数、卒中次数、非心血管疾病住院次数;既往心梗病史、糖尿病病史;首次住院天数及年龄。延长生存时间的保护性因素有:出院后随访期间应用口服抗凝药物频数,应用抗血小板药物频数,应用硝酸酯类药物频数及应用调脂药物频数。结论我国非ST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以猝死或心律失常死亡为第一位死因。某些与疾病严重程度及治疗相关的因素对死亡事件的发生产生一定的促进或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冠脉综合征 非ST抬高 生存时间 影响因素分析 患者 中国 死亡事件 随访期间 非心血管疾病 首次住院天数 口服抗凝药物 抗血小板药物 硝酸酯类药物 疾病严重程度 心肌梗死 心力衰竭 COX回归 保护性因素 研究分析 发生情况
原文传递
入院血糖水平对糖尿病和非糖尿病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19
15
作者 刘尧 杨艳敏 +4 位作者 朱俊 慧琼 梁岩 刘力生 丽英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590-594,共5页
目的探讨入院时血糖水平与糖尿病和非糖尿病患者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STEMI)患者近期病死率的相关性。方法观察性分析国际性随机对照临床试验中7446例出现症状12h内STEMI的中国患者,以入院血糖不同水平将已知糖尿病和非糖尿病的患... 目的探讨入院时血糖水平与糖尿病和非糖尿病患者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STEMI)患者近期病死率的相关性。方法观察性分析国际性随机对照临床试验中7446例出现症状12h内STEMI的中国患者,以入院血糖不同水平将已知糖尿病和非糖尿病的患者分组:入院血糖水平〈6.1mmol/L组(2018例),6.1~7.7mmol/L组(2170例),7.8~11.0mmol/L组(1929例),11.1~13.0mmol/L组(465例)和〉13.0mmol/L组(864例),后3组定义为入院高血糖组。分析各组患者30d的病死率。结果在入院高血糖患者中有相当比例无既往的糖尿病史;各血糖水平组内,非糖尿病的患者使用胰岛素的比例均明显低于糖尿病患者。随血糖水平升高,非糖尿病患者病死率呈逐渐增加趋势(血糖〈6.1mmol/L组6.8%,6.1~7.7mmol/L组8.3%,〉13.0mmol/L组18.6%,P〈0.001),而糖尿病患者的病死率呈先降低后升高的变化(血糖〈6.1mmol/L组16.7%,6.1—7.7mmol/L组8.2%,〉13.0mmol/L组22.0%,P〈0.001);除显著高血糖(血糖〉13.0mmol/L)外,非糖尿病的高血糖患者病死率高于相同血糖水平的糖尿病患者(均P〈0.05)。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在非糖尿病患者中,随血糖升高死亡危险逐步增加(血糖7.8~11.0mmol/L组:OR=1.85,95%CI:1.45~2.34,P〈0.001;血糖〉13.0mmol/L组:OR=2.69,95%CI:1.97—3.66,P〈0.001);而糖尿病患者中,除显著高血糖组外(血糖〉13.0mmol/L组:OR=3.08,95%CI:1.16—8.17,P=0.024),其他组近期死亡危险均无明显增加(均P〉0.05)。结论与糖尿病患者相比,无既往糖尿病史的STEMI患者入院血糖水平升高也很常见,但接受治疗的比例较低,并且是与近期预后不良更密切相关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死 糖尿病 预后 死亡率
原文传递
不同病因心力衰竭患者血浆N末端B型利钠肽原水平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8
16
作者 韦丙奇 张健 +8 位作者 杨跃进 张宇辉 黄晓红 于丽天 周琼 慧琼 杨艳敏 王国干 朱俊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8期2683-2687,共5页
目的探讨血浆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水平在不同病因的心力衰竭(心衰)患者间的差异及其影响因素。方法用ELISA方法,测定804例心衰患者的血浆NT-proBNP浓度,分析比较不同病因及不同NYHA分级的心衰患者间血浆NT—proBNP的差异... 目的探讨血浆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水平在不同病因的心力衰竭(心衰)患者间的差异及其影响因素。方法用ELISA方法,测定804例心衰患者的血浆NT-proBNP浓度,分析比较不同病因及不同NYHA分级的心衰患者间血浆NT—proBNP的差异。用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方法,分析血浆NT—proBNP的影响因素。结果804例心衰患者中,瓣膜性心脏病293例、扩张型心肌病219例、缺血性心脏病141例、限制型心肌病21例、肥厚型心肌病14例、肺源性心脏病41例、高血压性心脏病39例和成人先天性心脏病36例,血浆NT—proBNP[M(P25-P75)]分别为[1866(803~3973)、2247(1087.3865)、2400(1182—4242)、2456(1385—5839)、2204(1053—3186)、2285(1155~3424)、2313(655.3850)和2768(795~4371)pmol/L,P〉0.05],不同病因的心衰患者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多元逐步回归分析表明,NYHA分级、血清肌酐水平、体质指数(BMI)、合并肝功能异常和高胆红素血症、舒张压是心衰患者血浆NT-proBNP水平的独立预测因素,其中NYHA分级是最强的预测因素。血浆NT-proBNP浓度随NYHA心功能分级由Ⅱ级、Ⅲ级到Ⅳ级增加而逐级显著升高[分别为646(447~1015)、2160(1118~3750)和3342(1549—5455)pmol/L,P〈0.01]。BMI≥25kg/m^2者的血浆NT—proBNP浓度显著低于BMI〈25kg/m^2者[分别为1468(784~3177)和2424(1090~4213)pmol/L,P〈0.01]。血清肌酐≥107μmol/L者的血浆NT-proBNP水平显著高于血清肌酐〈107μmol/L者[分别为3337(1470—5380)和1644(781~3375)pmol/L,P〈0.01]。肝功能异常者的血浆NT-proBNP水平显著高于肝功能正常者[分别为4373(2285—6450)和1969(882~3723)pmol/L,P〈0.01]。结论不同病因的心衰患者间血浆NT—proBNP浓度无明显差异,其升高程度主要取决于患者心功能状态,也受BMI、肾功能和肝功能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力衰竭 充血性 利钠肽 NYHA心功能分级 肾功能 肝功能
原文传递
经皮导管心包积液穿刺引流术探讨 被引量:17
17
作者 王国干 袁贤奇 +6 位作者 明广华 慧琼 扬艳敏 朱俊 宋有城 杨志敏 白冰冰 《中国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9期537-538,共2页
目的 本文探讨经皮导管心包积液穿刺引流术的方法、引流液量的控制、引流的体位。方法 患者取半卧位 ,超声心动图定位穿刺点、穿刺深度及方向。 13例患者经剑突下进针 ,2 7例患者经左侧胸壁进针。采用Sendinger’s法 ,将双腔中心静脉... 目的 本文探讨经皮导管心包积液穿刺引流术的方法、引流液量的控制、引流的体位。方法 患者取半卧位 ,超声心动图定位穿刺点、穿刺深度及方向。 13例患者经剑突下进针 ,2 7例患者经左侧胸壁进针。采用Sendinger’s法 ,将双腔中心静脉导管送入心包腔内 ,连接无菌引流袋引流积液。结果  40例患者心包穿刺均获成功 ,未出现并发症。引流导管留置时间 1~ 2 4h ,平均 6 2± 7 2h。引流积液量 2 0 0~ 1780mL(平均 795± 412mL)。穿刺引流后患者胸闷、气短明显改善 ,休克征象消失。患者心率减低 ,有显著性意义 (相应为 95± 2 0次 /min ,86± 14次 /min ,P <0 0 0 5 )。心功能亦获明显改善。结论 超声心动图定位 ,经皮导管心包积液穿刺引流术安全 ,可避免损伤心肌 ,留置导管可使引流彻底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包穿刺术 经皮导管 心包积液 穿刺引流术
下载PDF
达比加群与华法林在中国非瓣膜病心房颤动患者卒中预防中的对照研究:RE-LY研究中国亚组分析 被引量:15
18
作者 高鑫 杨艳敏 +2 位作者 朱俊 戴研 慧琼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929-934,共6页
目的 分析RE-LY试验中中国非瓣膜病心房颤动患者服用达比加群与华法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及其对卒中预防的作用.方法 RE-LY试验是1项前瞻性、国际多中心、随机、平行组设计的临床试验.全国13个医学中心从2006年3月至2009年3月共入选541... 目的 分析RE-LY试验中中国非瓣膜病心房颤动患者服用达比加群与华法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及其对卒中预防的作用.方法 RE-LY试验是1项前瞻性、国际多中心、随机、平行组设计的临床试验.全国13个医学中心从2006年3月至2009年3月共入选541例伴有卒中风险的非瓣膜病心房颤动患者,对服用110 mg、2次/d(180例)和150 mg、2次/d(181例)2种固定剂量达比加群(每种均以盲化方式给药)与开放标签的华法林患者(180例,目标国际标准化比值2.0~3.0)进行比较.主要疗效终点是卒中和(或)体循环栓塞的年化发生率,主要安全性终点是大出血的年化发生率.结果 达比加群110 mg组、达比加群150 mg组和华法林组卒中或体循环栓塞的发生率分别为7例(1.94%/年)、4例(1.10%/年)和10例(2.87%/年);其中3组的缺血性卒中分别为4例(1.11%/年)、3例(0.82%/年)和7例(2.01%/年),出血性卒中分别为1例(0.28%/年)、1例(0.27%/年)和2例(0.57%/年);全因死亡率分别为12例(3.33%/年)、8例(2.19%/年)和9例(2.58%/年).达比加群2个剂量组均有2例(0.56%/年)大出血,而华法林组为5例(1.43%/年).达比加群2个剂量组和华法林组的消化系统不良事件(特别是腹部不适和上腹痛)发生率分别为12.8%(23/179)、12.8%(23/180)和5.6%(10/180).结论 与华法林一样,达比加群在中国人群中有较好的疗效及安全性,达比加群可安全有效地用于中国非瓣膜病心房颤动患者卒中的预防.临床试验注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http://www.clinicaltrials.gov),注册号CT0026260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颤动 抗凝药 脑血管意外
原文传递
基于非线性系统相对度的学习控制算法及在非完整移动机器人中的应用 被引量:9
19
作者 胡跃明 慧琼 李迪 《控制理论与应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662-668,共7页
首先提出了一种基于非线性系统相对度的迭代学习控制算法 ,并证明了其收敛性 .该算法通过对系统以前的输入和输出跟踪误差信号进行学习来反复调整输入量 ,使得系统在经过一定次数的学习以后 ,其实际输出趋于期望输出且其内部状态也具有... 首先提出了一种基于非线性系统相对度的迭代学习控制算法 ,并证明了其收敛性 .该算法通过对系统以前的输入和输出跟踪误差信号进行学习来反复调整输入量 ,使得系统在经过一定次数的学习以后 ,其实际输出趋于期望输出且其内部状态也具有良好的收敛特性 .其次将此算法应用于两轮驱动的移动机器人动力学系统 ,数值仿真结果表明了这种算法的有效性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习控制算法 非线性系统 移动机器人 收敛性 动力学
下载PDF
非ST段抬高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二年随访 被引量:12
20
作者 慧琼 朱俊 +3 位作者 梁岩 章晏 刘力生 代表OASIS登记试验中国地区协作组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184-188,共5页
目的研究分析中国地区非ST段抬高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2年的临床特点、治疗现状及自然病程。方法作为是国际性多中心关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登记试验(OASIS)的一部分,中国地区由38家中心共注册因非ST段抬高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包... 目的研究分析中国地区非ST段抬高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2年的临床特点、治疗现状及自然病程。方法作为是国际性多中心关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登记试验(OASIS)的一部分,中国地区由38家中心共注册因非ST段抬高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包括不稳定心绞痛及非Q波心肌梗死)入院患者2294例,对入选患者的治疗不作任何干预,治疗处理由当地医师决定,按统一方案以填表方式记录其住院的临床特征、治疗措施以及重大事件等,并进行前瞻性的追踪记录2年。患者平均年龄63岁±8岁,男性占623%。结果898%的患者就诊时存在心电图异常,绝大部分患者为不稳定心绞痛(885%)。既往有冠心病史者562%,其中将近半数曾有心肌梗死,既往病史中高血压、糖尿病、吸烟和卒中分别为574%、183%、476%、71%。住院期间药物治疗以抗血小板药物及硝酸酯制剂的应用分别为945%、966%,β阻滞剂、钙拮抗剂、转换酶抑制剂的应用分别为675%、574%和591%。出院后药物治疗率逐渐下降,下降幅度202%~502%,随访2年时抗血小板制剂、硝酸酯制剂、β阻滞剂、钙拮抗剂、转换酶抑制剂治疗率分别为738%、694%、439%、358%、316%。2年间分别有431%、231%和82%的患者采取冠状动脉造影(CAA)、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的介入检查及干预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患者 非ST段抬高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转换酶抑制剂 Β阻滞剂 硝酸酯制剂 治疗 结论 国际性 前瞻性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