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9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城市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研究 被引量:205
1
作者 李波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705-710,共6页
从城市生态安全的内涵出发 ,根据压力 (pressure) 状态 (state) 响应 (response)模型 ,从资源环境压力、资源环境状况、人文环境响应 3个方面构建了一个 4层次的城市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 .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一个综合评价模型 ,并以此... 从城市生态安全的内涵出发 ,根据压力 (pressure) 状态 (state) 响应 (response)模型 ,从资源环境压力、资源环境状况、人文环境响应 3个方面构建了一个 4层次的城市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 .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一个综合评价模型 ,并以此对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大连、天津、南京 7大城市进行了分析 .评价结果与实际情况基本相符 ,说明本研究所建立的城市生态安全的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是可行的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全评价指标体系 广州 北京 资源环境 评价方法 深圳 综合评价模型 研究所 实际 评价结果
下载PDF
土地利用变化的多尺度空间自相关分析——以内蒙古翁牛特旗为例 被引量:187
2
作者 刘黎明 +1 位作者 李波 张新时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389-400,共12页
用传统统计学方法模拟和解释土地利用变化的前提条件是研究分析的数据在统计上必须独立且均匀分布。但是空间数据相互之间通常具有依赖性(即空间自相关),某一变量的值随着测定距离的缩小而变得更相似或更为不同。由于经典线性回归方法... 用传统统计学方法模拟和解释土地利用变化的前提条件是研究分析的数据在统计上必须独立且均匀分布。但是空间数据相互之间通常具有依赖性(即空间自相关),某一变量的值随着测定距离的缩小而变得更相似或更为不同。由于经典线性回归方法未能抓住数据的空间自相关特征,而空间自相关包含一些有用的信息,为了克服这一缺点,利用Moran的I系数自相关图来描述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的空间自相关,并且建立了不仅考虑回归而且又考虑空间自相关的混合回归—空间自相关回归模型(即空间滞后模型)。研究得到:①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模型中不但自变量之间而且因变量之间存在空间正自相关,这表明土地利用变化数据的空间自相关很强;②Moran的I系数随着尺度的变粗而减小,这是由于数据平均时的滤波特性和Moran的I系数对距离的非线性特征造成的;③经典线性回归模型的残差也表现出正相关,这表明标准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未能考虑土地利用数据所存在的空间依赖性;④混合回归—空间自相关回归模型(即空间滞后模型)的残差未存在空间自相关,并且有更好的拟合度;⑤相对于经典线性回归模型,混合回归—空间自相关回归模型(即空间滞后模型)对于存在空间自相关性的数据来说有着统计上的合理性,而经典线性回归模型未能考虑这些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变化 空间自相关 空间滞后模型 多尺度
下载PDF
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的相关问题探讨 被引量:141
3
作者 刘黎明 李蕾 《中国园林》 2003年第3期39-41,共3页
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更加开放的乡村发展环境,乡村将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变化。文章在分析乡村景观和乡村景观规划设计内涵的基础上,探讨了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的原理、原则和方法,对我国开展乡村景观规划设计工作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更加开放的乡村发展环境,乡村将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变化。文章在分析乡村景观和乡村景观规划设计内涵的基础上,探讨了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的原理、原则和方法,对我国开展乡村景观规划设计工作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缘效应 土地利用 乡村景观 规划设计
下载PDF
基于logistic回归模型的农牧交错区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分析--以内蒙古翁牛特旗为例 被引量:141
4
作者 李波 《地理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294-304,共11页
本文以农牧交错带的典型区域——内蒙古翁牛特旗为例,考虑土地利用变化过程的空间变量,建立了不同土地利用变化过程的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表明:模型中转为耕地的主要解释变量是到农村居民点的距离和农业气候区;转为草地的主要解释变... 本文以农牧交错带的典型区域——内蒙古翁牛特旗为例,考虑土地利用变化过程的空间变量,建立了不同土地利用变化过程的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表明:模型中转为耕地的主要解释变量是到农村居民点的距离和农业气候区;转为草地的主要解释变量是到农村居民点的距离、土壤表层有机质含量和到乡镇中心的距离;转为林地的主要解释变量是到农村居民点的距离和海拔;空间异质性和土地利用变化过程的时间变量共同影响着使用logistic回归模型来解释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的能力;通过对草地logistic回归模型的检验,得出空间统计模型能较好地揭示不同土地利用变化过程的主要驱动力及其作用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OGISTIC回归分析 土地利用变化 农牧交错区
下载PDF
乡村景观功能评价 被引量:89
5
作者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9期1988-1993,共6页
乡村景观功能评价的目的是对乡村景观所发挥的经济功能、社会功能、生态功能和美学功能进行合理评价 ,揭示现有乡村景观中存在的问题和确定将来发展的方向 ,为乡村景观规划与设计提供理论依据。探讨了乡村景观功能评价的内涵 ,并根据乡... 乡村景观功能评价的目的是对乡村景观所发挥的经济功能、社会功能、生态功能和美学功能进行合理评价 ,揭示现有乡村景观中存在的问题和确定将来发展的方向 ,为乡村景观规划与设计提供理论依据。探讨了乡村景观功能评价的内涵 ,并根据乡村景观所具有的 3方面功能 ,初步构建了由项目层、因素层和指标层所组成的评价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综合评判模型 ,以北京市顺义区 9个乡镇作为评价对象 ,得到如下结果 :(1)龙湾屯镇和木林镇景观的社会功能较低 ,须通过农业科技园区的建设 ,实现区域农业结构的调整优化 ,提高农产品商品率和农产品供求状况 ;(2 )李桥镇和南彩镇景观的生态功能较低 ,开展景观规划与设计时 ,特别注重功能组团设计 ,保留果园、林地、农田、水域等自然景观类型 ,提高景观的生态稳定性 ;(3)赵全营镇和李桥镇景观的美学功能较低 ,应注重环境保护、新旧建筑间的衔接 ,提高绿色覆盖度 ,从而使景观的有序性、环境状况和自然性得到增强 ;(4 )景观功能评价综合指数处在“较好”标准的有张镇、北务镇和高丽营镇 ,处在“一般”标准的有北小营镇、李桥镇、木林镇、赵全营镇 ,处在“较差”标准的有南彩镇、龙湾屯镇。评价结果基本与实际相符 ,说明建立的评价指标体系与模型是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景观 景观功能评价 指标体系
下载PDF
城市边缘区乡村景观评价方法研究 被引量:67
6
作者 刘黎明 李振鹏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101-104,共4页
乡村景观评价作为乡村景观规划与设计的一项基础工作,其根本任务是建立一套指标体系对乡村景观所发挥的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生态价值和美学价值进行合理评价,揭示现有乡村景观中存在的问题和确定将来发展方向,为乡村景观规划与设计提... 乡村景观评价作为乡村景观规划与设计的一项基础工作,其根本任务是建立一套指标体系对乡村景观所发挥的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生态价值和美学价值进行合理评价,揭示现有乡村景观中存在的问题和确定将来发展方向,为乡村景观规划与设计提供依据。该文从城市边缘区乡村景观的特征出发,根据城市边缘区乡村景观所具有的3个层次功能,构建了包括社会效应、生态质量、美感效果三方面的评价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建立综合评判模型,应用于北京市海淀区5个乡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边缘区 乡村景观 评价方法 经济价值 社会价值 生态价值 美学价值 发展方向 社会效应 生态质量 美感效果
下载PDF
乡村景观评价研究进展及其指标体系初探 被引量:76
7
作者 刘黎明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97-101,共5页
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 ,更加开放乡村发展环境 ,乡村将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变化。乡村景观评价作为乡村景观规划与设计的基础工作之一 ,其根本任务是建立一套指标体系对乡村景观所发挥的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生态价值和美学价值进行... 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 ,更加开放乡村发展环境 ,乡村将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变化。乡村景观评价作为乡村景观规划与设计的基础工作之一 ,其根本任务是建立一套指标体系对乡村景观所发挥的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生态价值和美学价值进行合理评价 ,揭示现有乡村景观中存在的问题和确定将来发展的方向 ,为乡村景观规划与设计提供依据。本文概述了国内外乡村景观评价的研究现状。从乡村景观所具有的 3种功能出发 ,初步构建了目标层、项目层、因素层和指标层 4个层次的评价指标体系 ,包括社会效应、生态质量和美感效果三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景观 评价 研究进展 指标体系
下载PDF
乡村景观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研究 被引量:62
8
作者 刘黎明 赵英伟 《农业现代化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95-98,共4页
乡村景观评价作为乡村景观规划与设计的基础工作之一,其根本任务是建立一套指标体系对乡村景观所发挥的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生态价值和美学价值进行合理评价,揭示现有乡村景观中存在的问题和确定将来发展的方向,为乡村景观规划与设计... 乡村景观评价作为乡村景观规划与设计的基础工作之一,其根本任务是建立一套指标体系对乡村景观所发挥的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生态价值和美学价值进行合理评价,揭示现有乡村景观中存在的问题和确定将来发展的方向,为乡村景观规划与设计提供依据。本文从乡村景观的内涵出发,并根据乡村景观所具有的3层次功能,构建了包括社会效应、生态质量、美感效果三方面的评价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建立综合评判模型,应用于北京市海淀区5个乡镇,揭示了其存在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景观 评价指标体系 评价方法
下载PDF
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土壤保持效益及其生态经济价值评估——以固原市原州区为例 被引量:61
9
作者 李蕾 刘黎明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161-163,167,共4页
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土壤保持效益可以看作是由农田生态系统转变为林草生态系统土壤保持服务功能的增加量。参考国内外关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中土壤保持功能的评价方法,采用市场价值法、机会成本法、影子工程法、恢复费用法对固原市原州... 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土壤保持效益可以看作是由农田生态系统转变为林草生态系统土壤保持服务功能的增加量。参考国内外关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中土壤保持功能的评价方法,采用市场价值法、机会成本法、影子工程法、恢复费用法对固原市原州区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土壤保持经济价值进行了估算。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年土壤保持总价值为8634.39万元,其中减少养分损失价值为8148.62万元,减少土地废弃价值为19.43万元,减轻泥沙淤积灾害价值为466.35万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耕还林 退耕还草 土壤保持效益 生态经济价值 固原市 原州区
下载PDF
乡村景观分类的方法探析——以北京市海淀区白家疃村为例 被引量:63
10
作者 李振鹏 刘黎明 《资源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67-173,共7页
景观分类既是景观结构与功能研究的基础,又是开展景观评价、规划与设计的前提条件,是景观生态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桥梁和纽带。但是,目前国内外对景观分类理论和方法的研究还不够,对乡村景观分类的详细探讨更是不足。本文在借鉴国内外... 景观分类既是景观结构与功能研究的基础,又是开展景观评价、规划与设计的前提条件,是景观生态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桥梁和纽带。但是,目前国内外对景观分类理论和方法的研究还不够,对乡村景观分类的详细探讨更是不足。本文在借鉴国内外景观分类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针对乡村景观规划的要求和我国乡村景观的特点,提出了一种乡村尺度的景观功能形态分类方法,即采用景观区、景观类、景观亚类和景观单元四级分类体系。在此基础上,以地貌类型和土地利用方式比较典型的北京市海淀区白家疃村为实例进行了详细的景观类型划分,共划分了1个景观区、3个景观类、9个景观亚类和28个景观单元,并借助于GIS,进一步编制了白家疃村景观分类图。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反映实际存在的各种景观类型,充分考虑到了影响乡村景观类型的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能够满足大比例尺的乡村景观制图和乡村景观规划的需要,体现了乡村景观的特点,是一种比较综合的实用性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景观 国内外 规划 景观类型 理论 借鉴 中国 北京市海淀区 分类体系 方法
下载PDF
基于能值的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耕地利用集约度时空差异分析 被引量:69
11
作者 邹金浪 彭小琳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889-902,共14页
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为例,采用能值形态从投入指标测度耕地的利用集约度,系统分析了研究区2000-2009年间耕地的劳动力集约度、机械化集约度、化肥集约度、农药集约度和地膜集约度的时序特征,然后以这5种投入能值为基准对研究区耕地利用... 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为例,采用能值形态从投入指标测度耕地的利用集约度,系统分析了研究区2000-2009年间耕地的劳动力集约度、机械化集约度、化肥集约度、农药集约度和地膜集约度的时序特征,然后以这5种投入能值为基准对研究区耕地利用集约度的整体特征及其时空差异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10年间,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耕地利用集约度呈指数增加,其中农业机械集约度的比重最大,达到了99.50%以上,且逐年上升,农业机械化成为研究区农业发展的基本趋势;②耕地属于高度集约利用和低度集约利用的县(市)最多,属于精细利用和粗放利用的县(市)最少;③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可划分为东部耕地精细利用区、中东部耕地低度集约利用区、中部耕地高度集约利用区、南部和北部耕地中度集约利用区5个区;④耕地利用集约度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协调的县(市)逐年增加,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对当地耕地集约利用水平影响越来越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 集约利用度 投入测度 能值形态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
原文传递
西部地区农业生态系统健康评价 被引量:55
12
作者 李波 +2 位作者 王传胜 杨波 张新时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1期3028-3036,共9页
农业生态系统健康是农业生态系统的综合特征,它具有活力、组织结构和恢复力,是实现生态农业建设目标的重要保障。根据西部地区农业生态系统的特点和农业生态系统健康的内涵,从活力、组织结构和恢复力3方面选取单位面积农业净产值、农民... 农业生态系统健康是农业生态系统的综合特征,它具有活力、组织结构和恢复力,是实现生态农业建设目标的重要保障。根据西部地区农业生态系统的特点和农业生态系统健康的内涵,从活力、组织结构和恢复力3方面选取单位面积农业净产值、农民人均纯收入、NPP利用率、土地人口承载度、系统生产优势度、人口密度、农村劳动者受教育程度、植被覆盖度、水资源供需比、系统稳定性指数、绿色覆盖度、抗灾度、有效灌溉面积率、单位面积耕地化肥农药农膜负荷和农业支出比例等17个指标,构建了西部地区农业生态系统健康的评价指标体系。然后,应用综合评价法、层次分析法和G IS等多种方法与手段,在区域尺度上对西部地区的6个农业生态区进行农业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最终得到如下结果:处在“亚健康”状态的是四川盆地区和广西盆地区;处在“不健康”状态的是青藏高原区、云贵高原区和黄土高原区;处在“恶化”状态的是蒙新区。西部地区农业生态系统健康综合评价结果的排名次序为:广西盆地区>四川盆地区>云贵高原区>青藏高原区>黄土高原区>蒙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健康评价 指标体系 西部地区
下载PDF
中国主要经济区城市工业用地效率的时空差异和收敛性分析 被引量:62
13
作者 王伟 +1 位作者 姚冠荣 刘志飞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1327-1338,共12页
基于SBM模型分析了2002-2012年中国6个主要经济区城市工业用地利用效率的空间差异,然后用Malmquist指数揭示工业用地全要素生产率(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TFP)的动态变化,并对其做收敛性分析。结果发现:珠三角和长三角经济区城市工... 基于SBM模型分析了2002-2012年中国6个主要经济区城市工业用地利用效率的空间差异,然后用Malmquist指数揭示工业用地全要素生产率(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TFP)的动态变化,并对其做收敛性分析。结果发现:珠三角和长三角经济区城市工业用地利用效率较高,但TFP却出现衰退趋势;京津冀、成渝、关中—天水和中原经济区城市工业用地利用效率较低,但TFP却出现增长趋势。各经济区都存在工业用地粗放利用、工业劳动力过剩以及工业经济产出不足的情况。工业用地TFP的收敛性分析表明仅有长三角经济区存在俱乐部收敛现象;各经济区都存在条件收敛。影响变量的估计结果表明,为提高工业用地TFP,长三角经济区需要适当减小工业劳动力和工业产值占总体劳动力和经济产值的比重,珠三角经济区需要提高城市化率,京津冀经济区需要适当提高工业产业层次并积极引导转移工业剩余劳动力,成渝经济区需要适当减小工业劳动力比重;所有经济区都需提高工业用地利用强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业用地 经济区 效率 收敛性 SBM模型 城市 中国
原文传递
乡村景观美感评价研究 被引量:41
14
作者 刘黎明 徐为 《经济地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423-426,432,共5页
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更加开放的乡村发展环境,乡村将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变化。根据乡村景观的特点,提出了一套分层次的乡村景观美感评价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提出模糊综合评判模型,应用于北京市海淀区温泉镇白家疃村景观美感评价,... 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更加开放的乡村发展环境,乡村将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变化。根据乡村景观的特点,提出了一套分层次的乡村景观美感评价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提出模糊综合评判模型,应用于北京市海淀区温泉镇白家疃村景观美感评价,取得了满意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景观 美感 评价指标体系 模糊综合评价 北京市海淀区温泉镇白家疃村
下载PDF
非农就业与土地流转对农户耕地撂荒行为的影响——以闽赣湘山区为例 被引量:58
15
作者 黄萤乾 《自然资源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408-423,共16页
耕地撂荒是世界各国长期普遍存在的一种土地利用变化现象。基于闽赣湘山区640户农户调查数据,运用Tobit和IV-Tobit模型回归分析得出:农户家庭非农就业每提升10%,耕地撂荒占比会增加1.11%;小规模农户土地转入会提升其耕地撂荒规模,此时... 耕地撂荒是世界各国长期普遍存在的一种土地利用变化现象。基于闽赣湘山区640户农户调查数据,运用Tobit和IV-Tobit模型回归分析得出:农户家庭非农就业每提升10%,耕地撂荒占比会增加1.11%;小规模农户土地转入会提升其耕地撂荒规模,此时扩大经营规模对耕地撂荒的减缓作用甚微,而土地转出会降低非农就业对耕地撂荒的正向影响。此外,农户的劳动力、土地与农业机械等要素投入,以及灌溉条件和地块数等均稳健影响其耕地撂荒行为。农业机械化和土地流转是缓解山区耕地撂荒的重要举措,政府在推动经营规模扩大的同时,应着重提高地块规模,鼓励留村务农劳动力换工,并提升农机社会化服务水平,以及拓宽农户家庭多元化的收入机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撂荒 非农就业 土地流转 IV-Tobit 闽赣湘山区
原文传递
城市生态安全水平的物元评判模型研究 被引量:40
16
作者 张新时 《地理学与国土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87-90,共4页
作为人口高度集聚的人工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的安全性更加具有脆弱性。该文选取了若干公认的反映城市生态安全水平指标,建立了类型识别的物元评判模型。应用于我国十大城市,得出以下结论:处于"较安全"的城市有南京市、深圳... 作为人口高度集聚的人工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的安全性更加具有脆弱性。该文选取了若干公认的反映城市生态安全水平指标,建立了类型识别的物元评判模型。应用于我国十大城市,得出以下结论:处于"较安全"的城市有南京市、深圳市、大连市;处于"临界安全"的城市有上海市、广州市、南昌市、合肥市;处于"不安全"的城市有天津市、武汉市。评价结果基本与实地相符,说明建立的物元评判模型是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安全 物元评判模型 城市生态规划 人工生态系统
下载PDF
基于PSR模型的区域土地利用可持续性水平测度——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为例 被引量:55
17
作者 刘曲 +1 位作者 姚冠荣 谈明洪 《资源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449-457,共9页
根据土地利用的可持续性特征,本文从压力-状态-响应三个方面选取14个指标,构建了土地利用可持续性评价指标体系和综合评价模型,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31个县(市)进行了评价。研究结果表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土地利用可持续性水平总体评价... 根据土地利用的可持续性特征,本文从压力-状态-响应三个方面选取14个指标,构建了土地利用可持续性评价指标体系和综合评价模型,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31个县(市)进行了评价。研究结果表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土地利用可持续性水平总体评价结果由2006年的"临界可持续性"等级(II)提升至2010年的"可持续性较好"等级(III)。但在空间差异上,2010年与2006年相比,处于土地利用不可持续阶段的县(市)完全消失,处于可持续利用阶段的由1个增加至5个。评价结果基本上反映了当地土地利用可持续性的变化状况,说明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和建立的综合评价模型是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PSR模型 可持续性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
原文传递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内涵、目标与模式 被引量:55
18
作者 陈倩茹 《经济地理》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147-154,共8页
在界定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内涵的基础上,提出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目标与典型模式。①从自然资本的折旧性,提出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保值”目标,典型模式包括生态补偿制度、转移支付制度、损害赔偿制度。②从自然资本的发展性,提出了生态... 在界定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内涵的基础上,提出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目标与典型模式。①从自然资本的折旧性,提出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保值”目标,典型模式包括生态补偿制度、转移支付制度、损害赔偿制度。②从自然资本的发展性,提出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转化”目标,典型模式包括物质产品交易、生态权益交易、资源产权流转、资源配额交易、生态产品融资。③从自然资本的增殖性,提出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增值”目标,典型模式包括生态载体溢价、生态产业开发、资源整体配置。最后,结合生态产品的物理学和经济学属性分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面临的瓶颈并提出了相应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产品 价值实现 生态资本 典型模式
原文传递
1998-2012年中国耕地复种指数时空差异及动因 被引量:52
19
作者 刘桂英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604-614,共11页
从国家、区域和省级三个层面上分析了1998-2012年间中国耕地复种指数的变化趋势,并基于Theil指数探讨了中国耕地复种指数的时空差异,利用计量经济学模型从人文视角探讨了耕地复种指数变化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在全国尺度上,中国耕地... 从国家、区域和省级三个层面上分析了1998-2012年间中国耕地复种指数的变化趋势,并基于Theil指数探讨了中国耕地复种指数的时空差异,利用计量经济学模型从人文视角探讨了耕地复种指数变化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在全国尺度上,中国耕地复种指数总体上呈逐年增长的趋势。2在区域尺度上,复种指数最高的为中部地区,最低的为东北地区;而复种指数增长最快的是东北地区,最慢的是中部地区,东部地区呈下降趋势。3中国31个省份复种指数各不相同,且差距大,复种指数增长最快的是新疆、宁夏和云南。4由Theil指数值的大小可知,中国耕地复种指数的差异呈缩小态势,其主要原因为四大区域间的差异。5人口非农化比重对耕地复种指数产生了显著负向作用,产业非农化比重、农业政策、人均经营耕地和农村家庭人均经营纯收入对耕地复种指数产生了显著正向作用。最后,本文认为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提高农民的经营性收入水平,促进土地流转,形成土地规模化经营,以及进一步加大对欠发达地区及粮食主产区农业发展的惠农扶持力度,充分发挥国家惠农政策的诱致作用,有利于全面提高中国耕地复种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 土地利用集约度 复种指数 粮食安全 THEIL指数 中国
原文传递
基于Logistic回归模型的区域生态用地演变影响因素分析——以京津冀地区为例 被引量:48
20
作者 《资源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2063-2070,共8页
生态用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资源与条件,保护生态用地,逐步恢复生态破坏严重地带,退还自然生态用地,对于维护生态平衡,改善区域生态状况,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以京津冀地区为例,通过建... 生态用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资源与条件,保护生态用地,逐步恢复生态破坏严重地带,退还自然生态用地,对于维护生态平衡,改善区域生态状况,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以京津冀地区为例,通过建立不同阶段各生态用地类型变化的logistic回归模型,很好地揭示了区域不同阶段土地覆被变化的驱动因素。主要结论如下:①对于林地变化,第一阶段(1980年-2000年)主要的解释变量是土壤表层有机质含量、坡度级(I<5°)、到最近农村居民点的距离、到最近国道的距离和人均GDP,而在第二阶段(2000年-2005年)主要的解释变量是土壤表层有机质含量、坡度级I、地貌类型和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②对于草地变化,第一阶段(1980年-2000年)主要的驱动因素是土壤表层有机质含量,而在第二阶段(2000年-2005年)主要的驱动因素是到最近国道的距离;③对于湿地变化,第一阶段(1980年-2000年)主要的驱动因素是地貌类型,而在第二阶段主要的驱动因素是人均GD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用地 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 LOGISTIC回归模型 京津冀地区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