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强度强对流云系S波段双偏振雷达观测分析 被引量:45
1
作者 林文 张深寿 +4 位作者 罗昌荣 江慧远 谢祖欣 李丹 陈彬彬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63-72,共10页
通过厦门S波段双偏振天气雷达观测到的超级单体、普通降雹单体和非降雹单体三种不同强度的强对流个例,分析其在发展、成熟阶段出现的双偏振参数特征差异,包括差分反射率(ZDR)、差分相位差(KDP)、相关系数(CC)等,发现:ZOR柱和KDP柱是不... 通过厦门S波段双偏振天气雷达观测到的超级单体、普通降雹单体和非降雹单体三种不同强度的强对流个例,分析其在发展、成熟阶段出现的双偏振参数特征差异,包括差分反射率(ZDR)、差分相位差(KDP)、相关系数(CC)等,发现:ZOR柱和KDP柱是不同强度强对流云体内部普遍存在的动力特征;超级单体和普通降雹单体在近地层还有表征入流区的CC谷特征;此外在超级单体成熟阶段低层还出现了ZDR弧、KDP印,以及高层对应着大冰雹的CC低值区等特征。ZDR柱不仅可用于识别过冷水区还具有预测强对流云体未来发展趋势的能力,利用CC谷可识别强单体的入流区,KDP柱、KDP印及其空缺可识别强降水、大冰雹区等,因此双偏振参量特征识别在强对流短时临近预警预报、人工防雹方面都具有很强应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偏振雷达 差分反射率 差分相位差 相关系数 冰雹
下载PDF
福建省近地层臭氧时空分布与超标天气成因 被引量:32
2
作者 王宏 蒋冬升 +2 位作者 谢祖欣 郑秋萍 杨玉香 《中低纬山地气象》 2018年第1期1-6,共6页
该文利用2015—2016年福建省9个设区城市和平潭综合实验区环境监测臭氧小时浓度观测资料,采用统计学方法,归纳臭氧的时空分布规律,开展臭氧超标的天气学成因分析。结果表明,福建省沿海地区的臭氧年平均浓度高于内陆地区,沿海地区又以宁... 该文利用2015—2016年福建省9个设区城市和平潭综合实验区环境监测臭氧小时浓度观测资料,采用统计学方法,归纳臭氧的时空分布规律,开展臭氧超标的天气学成因分析。结果表明,福建省沿海地区的臭氧年平均浓度高于内陆地区,沿海地区又以宁德—厦门一线为高值中心,其中平潭综合实验区(位于福建中部沿海的海岛)臭氧浓度全省最高,年平均浓度约为其他城市的1.5~2.5倍。不同城市臭氧季节分布呈现出一定的差异性,有的是春季最高,有的是秋季最高,但一般都是冬季最低;沿海和内陆地区9—10月是臭氧平均浓度最高的月份,其次是4—5月,低值在12—1月;各市臭氧日分布规律较一致呈现"单峰型",午后是臭氧浓度高值区,夜晨处于低值区。以福州市为例,对2013年1月—2017年7月臭氧超标个例进行天气成因分析,臭氧超标主要有光化学反应型、本地积累型、水平输送型、垂直输送型等4种,对比分析不同类型下臭氧超标的气象要素、大气扩散条件、颗粒物浓度、高发月份和主导天气形势等特征,并列举臭氧超标的典型个例,为高浓度臭氧的预报预警和天气成因分析提供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臭氧 时空分布 天气成因 福建省
下载PDF
2015年福州市大气颗粒物污染特征 被引量:14
3
作者 谢祖欣 王宏 +2 位作者 郑秋萍 林文 吴启树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864-873,共10页
为了解福州市大气颗粒物污染状况,利用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发布的实时大气环境监测资料,结合气象资料和HYSPLIT4轨迹模式,分析了2015年福州市大气颗粒物污染特征和典型污染过程.结果表明:2015年福州市ρ(PM_(10))、ρ(PM_(2.5))年均值分别... 为了解福州市大气颗粒物污染状况,利用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发布的实时大气环境监测资料,结合气象资料和HYSPLIT4轨迹模式,分析了2015年福州市大气颗粒物污染特征和典型污染过程.结果表明:2015年福州市ρ(PM_(10))、ρ(PM_(2.5))年均值分别为55.8和29.2μg/m^3,均低于GB 3095—2012《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二级标准限值.颗粒物浓度季节性变化特征明显,表现为冬春季高、夏秋季低的变化特征.ρ(PM_(2.5))/ρ(PM_(10))为52%,普遍低于我国东部其他大中城市;日际变化明显,受混合层高度日变化和机动车排放的影响,呈双峰形态.ρ(PM_(2.5))/ρ(PM_(10))日变化趋势与ρ(PM_(10))日变化特征相反,即ρ(PM_(10))高时ρ(PM_(2.5))所占比例低,ρ(PM_(10))低时ρ(PM_(2.5))所占比例高,表明早晚高峰机动车排放所造成的颗粒物污染以粗颗粒物贡献为主.福州市颗粒物污染天气成因主要有"积累型"和"输送型"污染.2015年1月5—6日发生的污染过程,是在一次静稳、高湿天气形势下,本地排放的污染物在不利于扩散的气象条件下聚集、二次转化,导致颗粒物浓度升高、能见度降低.2015年1月17—19日的污染过程主要是北方污染物随冷空气输送南下,导致本地颗粒物浓度迅速升高、能见度迅速降低.研究显示,福州市PM_(10)和PM_(2.5)优良率较高,颗粒物污染主要发生于冬季,污染成因包括局地累积和区域输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10 PM2.5 区域输送 污染累积
下载PDF
基于排放清单的中国地区人为排放源的年际变化 被引量:7
4
作者 谢祖欣 韩志伟 《中国科学院大学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289-296,共8页
利用排放清单对2000—2010年中国地区人为排放源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结果显示,10年来中国地区人为排放总体上是增加的.其中,NO x的排放量显示持续增加趋势,在2010年超过了SO2的排放;与2006年相比,2010年PM10排放量减少76%,SO2排放减... 利用排放清单对2000—2010年中国地区人为排放源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结果显示,10年来中国地区人为排放总体上是增加的.其中,NO x的排放量显示持续增加趋势,在2010年超过了SO2的排放;与2006年相比,2010年PM10排放量减少76%,SO2排放减少10%.与2000年相比,2010年SO2和NO x的排放量分别增加5.6 Tg(25%)和13.1 Tg(85%),BC增加0.3 Tg(20%),OC减少0.7 Tg(17%),PM10减少12.4 Tg(74%),而NMVOC变化不大.中国不同区域人为排放源的时间变化趋势差异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排放清单 污染源 中国
下载PDF
春季中国东部气溶胶化学组成及其分布的模拟研究 被引量:7
5
作者 谢祖欣 韩志伟 王格慧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399-409,共11页
本文利用区域空气质量模式RAQMS(Regional Air Quality Model System),对2009年春季中国东部气溶胶主要化学成分及其分布进行了模拟研究。与泰山站观测资料的对比结果显示,模式能比较合理地反映气溶胶浓度的逐日变化特征。整体上,模式... 本文利用区域空气质量模式RAQMS(Regional Air Quality Model System),对2009年春季中国东部气溶胶主要化学成分及其分布进行了模拟研究。与泰山站观测资料的对比结果显示,模式能比较合理地反映气溶胶浓度的逐日变化特征。整体上,模式对无机盐气溶胶的模拟好,分别高估和低估黑碳和有机碳气溶胶浓度,其原因与排放源、二次有机气溶胶化学机制和模式分辨率的不确定性有关。模拟结果显示,春季气溶胶浓度高值主要集中于华北、四川东部、长江中下游等地区。受东南亚生物质燃烧和大气输送的影响,中国的云南和广西等地区有机碳浓度高于中国其他地区。中国西北部沙尘浓度较高,而且向东输送并影响到中国东部和南方部分地区。中国东部的华北、四川东部、长江中下游等地PM_(2.5)(空气动力学直径在2.5微米以下的颗粒物)污染严重,4月平均PM2_(2.5)浓度超过了我国日平均PM_(2.5)浓度限值。中国东部泰山站的观测和模拟结果都显示近地面硝酸盐浓度超过硫酸盐,中国北部对流层中硝酸盐的柱含量也大于硫酸盐,而在中国南部则相反,这一方面与春季中国云量南多北少的分布特征以及云内液相化学反应有关,另一方面也与南北温差对气溶胶形成的影响有关。就整个中国东部而言,虽然硫酸盐的柱含量(46 Gg)仍大于硝酸盐(42 Gg),但比较接近,反映出我国氮氧化物排放迅速增加的趋势。春季中国地区对流层中PM_(10)(空气动力学直径在10微米以下的颗粒物)及其化学成分柱含量分别为:990.8Gg(PM_(10)),52.6 Gg(硫酸盐),48.2 Gg(硝酸盐),32.1 Gg(铵盐),22.9 Gg(黑碳)和74.1 Gg(有机碳),有机碳(OC)中一次有机碳(POC)和二次有机碳(SOC)分别占60%和40%,中国东部PM_(10)中人为气溶胶和沙尘分别占30%和70%,反映了春季沙尘对我国大气气溶胶的重要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值模拟 气溶胶化学成分 PM2 5 中国东部
下载PDF
基于地基遥感资料的厦门市污染边界层特征分析 被引量:6
6
作者 蒋永成 张晗昀 +5 位作者 张伟 张玲 陈德花 郑辉 谢祖欣 陈进生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450-458,共9页
城市大气边界层是影响城市环境气象的重要研究对象,本研究利用新型地基遥感数据针对城市颗粒物污染过程开展边界层特征分析,旨在利用风廓线雷达和微波辐射计等高时空分辨率的遥感数据探讨边界层内大气运动、温湿条件的变化与近地面污染... 城市大气边界层是影响城市环境气象的重要研究对象,本研究利用新型地基遥感数据针对城市颗粒物污染过程开展边界层特征分析,旨在利用风廓线雷达和微波辐射计等高时空分辨率的遥感数据探讨边界层内大气运动、温湿条件的变化与近地面污染累积的关系.结果表明:厦门地区颗粒物污染过程中,边界层内弱风层厚度较地面风速而言更能够代表边界层内扩散条件的变化,可以更好地表征和预测近地面污染的变化;在局地累积的污染过程中,边界层内存在较厚的弱风层,同时2 km以下的风场有明显的风向转变特征,导致边界层内不存在有效的传输和扩散,另外,污染时边界层垂直温差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干季的垂直扩散条件,0~3 km温差与PM2.5浓度有着密切的联系;冷空气过程有将上游污染物向本地区输送的可能,城市边界层在东北大风的条件下伴随着显著的垂直下沉运动,有利于上空污染向下扩散.多源地基遥感数据联合分析能够进一步解释城市边界层内气象条件对于城市大气污染变化的影响,集合各设备的探测优势开展城市宜居和污染气象条件研究具有较高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边界层 风廓线雷达 微波辐射计 颗粒物污染 海峡西岸
原文传递
福州市低能见度天气特征及季节模型 被引量:3
7
作者 林文 王宏 +2 位作者 谢祖欣 陈彬彬 余永江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47-157,共11页
利用福州市2006-2011年的天气图、地面观测数据、探空数据等资料,对福州市的雾、霾等低能见度天气根据天气型归类,从能见度、持续时间、垂直结构等方面进行了特征分析,总结建立了低能见度天气季节模型:全年中霾与轻雾(雾)均为冬春季较... 利用福州市2006-2011年的天气图、地面观测数据、探空数据等资料,对福州市的雾、霾等低能见度天气根据天气型归类,从能见度、持续时间、垂直结构等方面进行了特征分析,总结建立了低能见度天气季节模型:全年中霾与轻雾(雾)均为冬春季较夏秋季多、持续时间长、能见度低,霾过程数远多于轻雾(雾);冬季冷空气活动频繁,霾与轻雾(雾)多出现于变性冷高压以及冷空气前的暖区,冷高压脊控制时易出现辐射雾;春季低能见度天气与西南暖湿气流变化有关,高空槽前、暖区辐合、切变南侧为高发天气;夏季低能见度天气与副热带高压所处位置相关,过程持续时间较短,霾多出现于副热带高压内部,轻雾(雾)则出现于系统边缘;秋季低能见度天气全年最少,多与晚台风和冷空气提前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能见度 福州市
下载PDF
近三年福建省霾分布特征与天气成因分析 被引量:2
8
作者 王宏 谢祖欣 +1 位作者 郑秋萍 陈彬彬 《气候变化研究快报》 2016年第4期238-246,共9页
本文利用2014年10月~2016年5月福建省9个设区城市常规地面气象观测资料、3个探空站资料与环境监测国控点PM2.5小时浓度资料,综合研判了全省17次典型的霾天气过程,并对比了近两年霾高发期2014年10月~2015年5月与2015年10月~2016年5月全... 本文利用2014年10月~2016年5月福建省9个设区城市常规地面气象观测资料、3个探空站资料与环境监测国控点PM2.5小时浓度资料,综合研判了全省17次典型的霾天气过程,并对比了近两年霾高发期2014年10月~2015年5月与2015年10月~2016年5月全省霾天气的出现次数、影响范围、持续时间、等级强度、天气成因等的不同点。结果表明:在极强的厄尔尼诺事件背景下,2015年10月~2016年5月福建的霾天气过程并没有因降水异常偏多而减少,反而出现次数略有增加,持续时间明显增长,主要以轻度~中度为主,重度霾发生的时次有所增加;除人为排放外,积累型霾天气约占25%,区域输送型霾天气约占75%,这与历史(2005~2014年)资料统计的比例趋势相反,区域输送过程数明显增多。将日均相对湿度在80%以下的干霾与日均相对湿度80%~95%的湿霾天气区别分析其生成、维持、消散的天气成因,建立霾的天气学概念模型和预报判别指标,对提高霾天气的预报准确率有一定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霾天气过程 分布特征 天气成因 福建省
下载PDF
2015年福建省空气质量(PM2.5)状况分析 被引量:2
9
作者 谢祖欣 陈彬彬 林晖 《福建气象》 2016年第1期35-38,共4页
本文利用2015年福建省9个设区市国控环境空气监测站点PM2.5监测数据以及相应的气象观测资料,分析了2015年福建省空气质量(PM2.5)的时空分布状况。结果表明,2015年福建省9个设区市PM2.5年平均浓度均达到二级标准(臆35滋g/m3)。9个... 本文利用2015年福建省9个设区市国控环境空气监测站点PM2.5监测数据以及相应的气象观测资料,分析了2015年福建省空气质量(PM2.5)的时空分布状况。结果表明,2015年福建省9个设区市PM2.5年平均浓度均达到二级标准(臆35滋g/m3)。9个设区市PM2.5年均浓度从低到高依次为龙岩、泉州、南平、三明、宁德、厦门、福州、莆田和漳州。与2014年相比,福州、厦门两市的PM2.5年平均浓度均有明显下降,分别下降12.7%、21.2%。PM2.5 浓度分布在冬季和春季最高,秋季次之,夏季最低。污染天气均发生在1耀4月,其天气成因主要为静稳天气形势下的积累型污染和冷空气引导北方污染物南下的区域输送型污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气质量 PM2.5 福建
下载PDF
福建省环境气象学科发展研究报告 被引量:1
10
作者 王宏 +2 位作者 郑秋萍 陈彬彬 谢祖欣 《海峡科学》 2017年第8期17-22,共6页
环境气象学(Environmental Meteorology)是气象学与环境学相互交叉的一个学科,由于学科涵盖面非常广,气象学界和环境学界对这一新兴的、热门的学科在研究对象和内容等方面还有不同认识,本报告主要从气象角度来阐述环境气象学科的研究进... 环境气象学(Environmental Meteorology)是气象学与环境学相互交叉的一个学科,由于学科涵盖面非常广,气象学界和环境学界对这一新兴的、热门的学科在研究对象和内容等方面还有不同认识,本报告主要从气象角度来阐述环境气象学科的研究进展、发展前景和展望。环境气象学作为大气科学学科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大气运动与大气中污染物相互作用,重点研究大气边界层动力学、空气污染气象学以及大气污染对环境和天气气候的影响;从业务服务层面上侧重于开展环境气象的预报预警、监测分析与影响评估,立足城市环境气象服务,有效应对重污染天气和严重霾天气;目的是确定最优污染物削减方案,为政府区域联动建立有效防治大气污染长效机制提供决策依据,持续改善大气环境。福建省环境气象业务产品主要分为监测、预报预警及评估三大类。未来福建省环境气象学科发展以提高环境气象科研和业务能力为目标,重点工作包括环境气象监测与分析能力建设、大气化学模式和雾、霾及重污染中长期预报技术研发、边界层结构和大气污染研究、环境气象评估和预评估、城市环境气象服务、环境气象业务拓展,注重气象环保合作,联手打造清新福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气象学 大气边界层 天气气候 重污染天气 霾天气
下载PDF
2015~2016年福州市空气污染气象条件对比分析 被引量:1
11
作者 王宏 郑秋萍 +1 位作者 陈彬彬 谢祖欣 《海峡科学》 2017年第6期50-52,60,共4页
利用2015~2016年福州市大气常规污染物浓度监测数据以及气象观测资料,对比分析福州市空气污染气象条件状况及其对空气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2016年福州市空气污染气象条件好于2015年,特别是6~10月,受副热带高压及其边缘,台风(热带辐合带... 利用2015~2016年福州市大气常规污染物浓度监测数据以及气象观测资料,对比分析福州市空气污染气象条件状况及其对空气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2016年福州市空气污染气象条件好于2015年,特别是6~10月,受副热带高压及其边缘,台风(热带辐合带)及其外围等天气系统影响,空气污染气象条件基本维持在一级,大气扩散条件极好,AQI等级优占95.4%,颗粒物浓度只有年平均值的70%~80%。2016年全市有利于扩散的天气形势占72.4%,较上一年度增加32d,区域污染输送减少5d,非常不利于扩散的天气形势明显减少;全年平均风速2.3m/s,较上一年度增加4.5%;小风日数33d,减少8.3%;大风日数37d,增加5.7%;年总降水量2263.6mm,增加27.3%。从年均值分析看,2016年福州市空气污染气象条件较2015年明显改善,但对于不同的月份,不同的天气过程,空气污染气象条件变化的情况应具体分析,不同气象条件对AQI(空气质量指数)变化的贡献也各不相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气污染 气象条件 天气形势 风速 风频 降水 福州市
下载PDF
气象条件对福州市夏季臭氧(O3)浓度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18
12
作者 谢祖欣 冯宏芳 +4 位作者 林文 张福旺 李丹 陈彬彬 蒋永成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2251-2261,共11页
福建省夏季持续时间长,多晴热、高温、强辐射天气,沿海地区夏季首要污染物多为臭氧(O3),臭氧已成为继颗粒物后福建沿海面临的又一主要大气环境问题。为了解福建沿海大气臭氧污染状况、污染成因和气象条件对臭氧污染的影响,以福州市为例... 福建省夏季持续时间长,多晴热、高温、强辐射天气,沿海地区夏季首要污染物多为臭氧(O3),臭氧已成为继颗粒物后福建沿海面临的又一主要大气环境问题。为了解福建沿海大气臭氧污染状况、污染成因和气象条件对臭氧污染的影响,以福州市为例,利用环保部门公开发布的大气成分监测数据,结合气象资料,研究分析了气象条件对福州市夏季臭氧浓度(ρ(O3))的影响。结果表明,2017年,福州市臭氧日最大8 h平均浓度ρ(O3-8 h)有142 d良,14 d轻度污染,臭氧作为首要污染物所占比例超过半数(51%),主要集中在5—9月(占全年臭氧污染的87.8%),其中7、8两月最严重。ρ(O3)与气温日变化趋势一致,在14:00最高而06:00最低;云量和降水通过影响到达地面的短波辐射间接影响近地面臭氧生成,不同天气下白天的臭氧浓度有明显区别。福州市总体空气质量较好,O3前体物浓度不高,生成能力有限,夏季以良为主。污染事件的发生很大程度上受到气象因子的促发,(1)5月春夏之交之时,气温、辐射升高,O3生成能力增强,降水间歇期较为丰富的水汽和小风、静稳等气象条件不利于臭氧扩散,ρ(O3)快速上升而缓慢消散造成污染。(2)全面进入夏季之后,在东南风输送下臭氧个别时次污染时有发生,而8小时O3污染的出现,常在连续数日高温、强辐射、高浓度二氧化氮(NO2)且扩散条件较差等多种因子的综合作用下,ρ(O3-8 h)逐日升高直至污染。福州市区夏季臭氧浓度受盛行风向的输送影响显著,位于市区东南侧工业区较高浓度的臭氧随盛行东南风向市区输送,对市区白天臭氧浓度有重要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臭氧污染 气象条件 污染成因 输送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