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疆食葵种子健康检测和杀菌剂消毒处理初步研究 被引量:4
1
作者 刘屹湘 刘鹏飞 +1 位作者 黄中乔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20-124,共5页
采用PDA平板法检测了来自新疆自治区的2个品种的食葵种子带菌情况,并测定了9种不同杀菌剂对食葵种子带菌消毒处理效果和对种子发芽及苗期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食葵种子表面携带的优势菌群主要为镰孢霉属(Fusarium)、链格孢属(Alternar... 采用PDA平板法检测了来自新疆自治区的2个品种的食葵种子带菌情况,并测定了9种不同杀菌剂对食葵种子带菌消毒处理效果和对种子发芽及苗期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食葵种子表面携带的优势菌群主要为镰孢霉属(Fusarium)、链格孢属(Alternaria)和青霉属(Penicillium),种子内部寄藏真菌主要有链格孢属和曲霉属(As-pergillus),其他分离频率较高的真菌还有根霉属(Rhizopus)和枝孢属(Cladosporium)等;2个食葵品种种子表面携带真菌种类有较大差异,种子内部寄藏真菌种类差异不大。杀菌剂苯醚甲环唑、咯菌腈和咪鲜胺具有良好的种子带菌消毒处理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葵 带菌检测 杀菌剂 消毒处理
下载PDF
维大力在五常水稻上的应用效果研究 被引量:4
2
作者 王俊文 宋延君 +3 位作者 崔艮中 钱海涛 齐俊生 《农业与技术》 2020年第20期54-56,共3页
维大力是一种新型植物免疫激活蛋白,能够提高作物的免疫力。前期研究表明:维大力对植物具有促进生长、防控病害、抵抗不良环境胁迫、提高产量和提升品质等效果。本研究主要通过维大力在五常水稻上的试验应用,探索维大力最佳施用时期,以... 维大力是一种新型植物免疫激活蛋白,能够提高作物的免疫力。前期研究表明:维大力对植物具有促进生长、防控病害、抵抗不良环境胁迫、提高产量和提升品质等效果。本研究主要通过维大力在五常水稻上的试验应用,探索维大力最佳施用时期,以此指导后续试验,为推广应用奠定基础。水稻稻种使用维大力30000倍浸种处理,在苗床上表现总根数增加0.82根/株。浸种和破口期均使用维大力,公顷穗数、穗粒数、千粒重、结实率和产量分别提高5.43%、18.90%、3.52%、15.93%和29.64%,增产效果显著。维大力在五常水稻上的试验效果较显著,可进行田间大面积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维大力 新型植物免疫激活蛋白 抗逆 增产
下载PDF
中国土壤分类简析
3
作者 《湖北文理学院学报》 1998年第2期65-69,共5页
本文依据土壤分类的逻辑与原则,对我国古今土壤分类进行分析,并试图指出其中的不足,为以后土壤分类的发展提供侧面的参考。
关键词 土壤分类 分异特性 发生学 诊断学
下载PDF
聚天冬氨酸尿素对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的影响 被引量:16
4
作者 李东坡 +1 位作者 李健强 蔡典雄 《中国土壤与肥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8-12,共5页
土壤微生物量碳、氮是植物营养与土壤肥力的主要参数之一。采用对聚天冬氨酸、普通尿素及聚天冬氨酸尿素肥料培养实验、小麦盆栽方法,研究了普通尿素及聚天冬氨酸尿素对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的影响。培养试验结果表明:聚天冬氨酸在培养早... 土壤微生物量碳、氮是植物营养与土壤肥力的主要参数之一。采用对聚天冬氨酸、普通尿素及聚天冬氨酸尿素肥料培养实验、小麦盆栽方法,研究了普通尿素及聚天冬氨酸尿素对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的影响。培养试验结果表明:聚天冬氨酸在培养早期能促进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增加,聚天冬氨酸尿素处理比普通尿素处理对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的作用更有效,前45 d,普通尿素处理的土壤微生物量氮降幅达21.87 mg.kg-1,而聚天冬氨酸尿素处理的土壤微生物量氮仅降低4.8 mg.kg-1;盆栽条件下,三叶期聚天冬氨酸尿素处理比普通尿素处理的土壤微生物量氮差值最高达12.57 mg.kg-1,成熟期差值为2.85 mg.kg-1,抽穗期、成熟期的聚天冬氨酸尿素处理比普通尿素处理土壤微生物量碳分别低16.12和14.81 mg.kg-1。说明聚天冬氨酸尿素的碱解氮易被聚天冬氨酸吸附,养分持效时间更长,比尿素具有一定增效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天冬氨酸尿素 土壤微生物量碳氮 碳氮效应
下载PDF
聚氨基酸2000对芦柑的肥效试验初步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唐建阳 林新坚 《中国种业》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20-20,共1页
关键词 聚氨基酸2000 芦柑 施肥效果 试验 试验数据 果品比例
下载PDF
聚合氨基酸2000对丝瓜产量影响研究
6
作者 唐建阳 林新坚 《中国种业》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17-17,共1页
关键词 聚合氨基酸2000 丝瓜 产量 养分吸收促进剂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