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9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大陆及邻区现代构造应力场分区 被引量:237
1
作者 崔效锋 +2 位作者 赵建涛 陈群策 李宏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654-662,共9页
以“中国大陆地壳应力环境基础数据库”资料为基础 ,总结了中国大陆及邻区现代构造应力场的基本特征 ,提出了划分构造应力分区的原则 ,将中国大陆及邻区现代构造应力场划为四级应力区 .指出一级构造应力区主要受板块边界的几何特征和作... 以“中国大陆地壳应力环境基础数据库”资料为基础 ,总结了中国大陆及邻区现代构造应力场的基本特征 ,提出了划分构造应力分区的原则 ,将中国大陆及邻区现代构造应力场划为四级应力区 .指出一级构造应力区主要受板块边界的几何特征和作用在边界上的力所控制 ,应力作用在大范围和长时间内保持均匀和稳定 ;二级构造应力区受控于区域块体间的相互作用 ,在较大区域范围内应力作用具有较强的相关性 ;三级构造应力区受控于区域内部块体间的相互作用 ,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应力结构具有相似性 ;四级构造应力区受控于块体和断裂相互作用的影响 ,其应力性状 (方向、强度、结构等 )一致性较好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应力场 分区 动力学 中国大陆
下载PDF
川滇地区现代构造应力场分区及动力学意义 被引量:125
2
作者 崔效锋 张红艳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451-461,共11页
利用震源机制解确定应力分区的逐次收敛法,并结合水压致裂原地应力测量结果和断层滑动反演资料,对川滇地区应力分区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厘定.结果表明,2条北北西向近似平行的应力转换带将川滇地区分成3个应力区,2条应力转换带之间形成的川... 利用震源机制解确定应力分区的逐次收敛法,并结合水压致裂原地应力测量结果和断层滑动反演资料,对川滇地区应力分区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厘定.结果表明,2条北北西向近似平行的应力转换带将川滇地区分成3个应力区,2条应力转换带之间形成的川滇应力区的最大主应力σ1方位正好也是北北西向.川滇应力区东边界(东边的应力转换带)基本上与川滇菱形块体的东边界相吻合;川滇应力区西边界(西边的应力转换带)与川滇菱形块体的西边界并不完全一致,西边的应力转换带的北段基本沿金沙江断裂带,与川滇菱形块体的西边界相一致,往南应力转换带并没有继续沿着川滇菱形块体的西南边界红河断裂带,与东边的应力转换带形成交会,而是延续北北西走向,应力转换带的南段与营盘山断裂带相重合.认为,在印度板块北移,青藏高原东侧物质南东向侧移,以及华南块体强烈阻挡的共同作用下,川滇地区构造应力场格局并不完全受已有构造的控制,而很有可能形成新的应力转换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滇地区 应力场 应力分区 动力学机制
下载PDF
中国西南地区现代构造应力场基本特征 被引量:87
3
作者 祝景忠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4期407-417,共11页
通过区域范围大量活动断层擦痕的观测,利用由断层滑动方向反演构造应力张量的计算方法,获得西南区41个测区(点)上58个构造应力张量的方向结构特征,并综合震源机制解、原地应力测量,得出中国西南地区现代构造应力场基本特征;... 通过区域范围大量活动断层擦痕的观测,利用由断层滑动方向反演构造应力张量的计算方法,获得西南区41个测区(点)上58个构造应力张量的方向结构特征,并综合震源机制解、原地应力测量,得出中国西南地区现代构造应力场基本特征;(1)中国西南地区现化构造应力场自第四纪早更新世末期或中更新世以来是持续稳定的;(2)构造应力作用以水平为主;(3)最大主应力轴方位由北到南呈规则转动的趋势,在北部松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地区 构造应力场 中国
下载PDF
滇西南地区现代构造应力场分析 被引量:72
4
作者 苏刚 +2 位作者 崔效锋 舒赛兵 赵建涛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17-23,共7页
利用断层滑动资料反演构造应力张量的方法 ,获得滇西南地区 2 0个构造应力张量数据 ,并通过与由震源机制解资料求解该地区平均应力场结果的对比 ,获得了研究区现代构造应力场特征 :镇源—营盘山断裂以西至龙陵断裂带以南地区 ,最大主压... 利用断层滑动资料反演构造应力张量的方法 ,获得滇西南地区 2 0个构造应力张量数据 ,并通过与由震源机制解资料求解该地区平均应力场结果的对比 ,获得了研究区现代构造应力场特征 :镇源—营盘山断裂以西至龙陵断裂带以南地区 ,最大主压应力方向为北北东 ,应力结构以走滑型为主 ;龙陵断裂带及其以北的局部地区 ,最大主压应力方向为近南北或北北西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构造应力场 活动断层擦痕 震源机制解 断层滑动资料 滇西南地区
下载PDF
中国及邻区震源机制解的分区特征 被引量:75
5
作者 崔效锋 赵建涛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298-307,共10页
利用《中国大陆地壳应力环境基础数据库》收录的中国及邻区2660个地震震源机制解资料(数据截止到2003年底),在分析中国及邻区震源机制解及其分布特征的基础上,重点分析探讨了中国境内6级以上地震的震源机制解的分区特征:东北-华北应力... 利用《中国大陆地壳应力环境基础数据库》收录的中国及邻区2660个地震震源机制解资料(数据截止到2003年底),在分析中国及邻区震源机制解及其分布特征的基础上,重点分析探讨了中国境内6级以上地震的震源机制解的分区特征:东北-华北应力区震源机制解水平最大主应力的优势分布方位为近EW向和NEE向,震源机制解类型相对较为单一,以走滑型为主。华南应力区水平最大主应力的优势分布方位为NW-SE向,震源机制解类型主要是逆断型和走滑型。新疆应力区水平最大主应力的优势分布方位为近SN向,类型也主要是逆断型和走滑型。在青藏高原南部应力区,震源机制解水平最大主应力方位的分布相对比较集中,优势方位为近SN向,类型基本上只有走滑型和正断型2类。而在青藏高原北部及北东边缘应力区,水平最大主应力方位变化较大,震源机制解类型以走滑型为主,同时还有一定数量的正断型和逆断型震源机制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震源机制解 分区特征 邻区 最大主应力 青藏高原北部 2003年 基础数据库 主应力方位 应力环境 大陆地壳 分布特征 中国境内 优势方位 边缘应力 方位变化 水平 类型 走滑 地震 SN 华北 华南
下载PDF
利用震源机制解对中国西南及邻区进行应力分区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66
6
作者 崔效锋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5期513-522,共10页
将滑动方向拟合法引入应力分区的研究中, 以地震震源机制解反演出的断层面上剪应力的方向和相对大小作为判定条件, 对一地区的地震震源机制解进行逐一筛选, 确定受各个不同构造应力场控制的地震, 然后再根据地震的震中分布划分应力... 将滑动方向拟合法引入应力分区的研究中, 以地震震源机制解反演出的断层面上剪应力的方向和相对大小作为判定条件, 对一地区的地震震源机制解进行逐一筛选, 确定受各个不同构造应力场控制的地震, 然后再根据地震的震中分布划分应力分区, 我们称之为逐次收敛法. 通过对297 个地震震源机制解的反演分析, 认为中国西南及邻区可分为5 个应力分区,并计算出5 个应力分区相应的3 个主应力的方向和应力形因子Φ的大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震源机制解 应力分区 反演分析 地震 中国
下载PDF
中国大陆地壳应力环境基础数据库 被引量:59
7
作者 陈群策 +11 位作者 崔效锋 李宏 杨树新 郭启良 陈连旺 许忠淮 张彦山 窦淑芹 赵建涛 张周术 刘长义 王刚军 《地球物理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31-136,共6页
本文介绍了国际上有关地应力环境研究与数据库建设的相关情况;重点阐述了“中国大陆地壳应力环境基础数据库”的构成,包括基本数据类型、数据来源以及数据覆盖范围等基本情况;阐述了本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基本设计思想、主要功能及其特色;... 本文介绍了国际上有关地应力环境研究与数据库建设的相关情况;重点阐述了“中国大陆地壳应力环境基础数据库”的构成,包括基本数据类型、数据来源以及数据覆盖范围等基本情况;阐述了本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基本设计思想、主要功能及其特色;扼要介绍了以数据库资料为基础开展了中国大陆构造应力分区以及应力场的数值模拟研究成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据库 地壳应力 应力图 应力分区 数值模拟
下载PDF
新版地震区划图地震活动性模型与参数确定 被引量:60
8
作者 潘华 高孟潭 《震灾防御技术》 CSCD 2013年第1期11-23,共13页
地震活动性模型和地震动预测模型是概率地震危险性分析的两个核心。在新版地震区划图中,依据板内地震活动空间不均匀性分布的特点,在概率地震危险性分析方法(CPSHA)中采用了由地震统计区、背景潜在震源区和构造潜在震源区构成的三级层... 地震活动性模型和地震动预测模型是概率地震危险性分析的两个核心。在新版地震区划图中,依据板内地震活动空间不均匀性分布的特点,在概率地震危险性分析方法(CPSHA)中采用了由地震统计区、背景潜在震源区和构造潜在震源区构成的三级层次性潜在震源区模型,并构建了相应的地震活动性模型。本文在论述CPSHA方法及其地震活动性模型基本概念的基础上,重点介绍了新版地震区划图地震活动性模型的三级潜在震源区模型的构成、地震活动性假定和基本特点,同时,也对新版地震区划图地震活动性模型的重要参数确定思路、方法与结果进行了介绍。本文将为更好地认识与理解我国新版地震动参数区划图提供有益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潜在震源区 地震活动性模型 概率地震危险性分析 地震区划图
下载PDF
汶川M_S8.0地震地表破裂带北川以北段的基本特征 被引量:51
9
作者 李传友 叶建青 +8 位作者 郑文俊 韩用兵 刘玉法 王伟涛 魏占玉 赵冬 马保起 任俊杰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683-696,共14页
对北川-青川间汶川Ms8.0地震地表破裂的野外地质调查表明,在这一段内主要存在一条地震地表破裂带,总体沿北川-青川断裂带分布。沿黄家坝、陈家坝、佳溪、平通、南坝、石坎等地的观察显示,该段地表破裂沿走向连续分布,结构单一,破... 对北川-青川间汶川Ms8.0地震地表破裂的野外地质调查表明,在这一段内主要存在一条地震地表破裂带,总体沿北川-青川断裂带分布。沿黄家坝、陈家坝、佳溪、平通、南坝、石坎等地的观察显示,该段地表破裂沿走向连续分布,结构单一,破裂长度为60~90km,地表破裂没有到达青川县关庄镇。可观察到的破裂长度在北川北至石坎之间,长62km,走向总体为20°~55°,运动学性质主要为右旋走滑逆冲。地震形成的地表破裂主要表现为垂向上的地表拱曲,指示了深部断层的逆冲性质;在水平运动方向上则主要表现为右旋走滑,不存在左旋走滑分量。地震地表破裂显示的同震垂直位移从西南段黄家坝的3m左右,向东北逐渐降低至南坝、石坎的1.5m左右;右旋水平位移没有明显变化或者略有增加,一般在1.5~2.0m之间。地表破裂特征表明,引起本次汶川Ms8.0地震的发震构造是映秀-北川-青川断裂带,该断裂以逆冲运动为主,兼具右旋走滑分量,逆冲方向由NW向S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Ms8.0地震地表破裂 同震位移逆冲右旋走滑
下载PDF
汶川8.0级地震地表破裂带 被引量:48
10
作者 马保起 张世民 +1 位作者 田勤俭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513-517,共5页
汶川8.0级地震的发震构造为龙门山断裂带。地震地表破裂分布在北川一映秀断裂和江油一灌县断裂上,长度分别为200km和70km。地震地表破裂表现为地表出露的地震破裂面、雁列分布的地震裂缝、地震断坎和断塞塘等。地表破裂的性质主要为... 汶川8.0级地震的发震构造为龙门山断裂带。地震地表破裂分布在北川一映秀断裂和江油一灌县断裂上,长度分别为200km和70km。地震地表破裂表现为地表出露的地震破裂面、雁列分布的地震裂缝、地震断坎和断塞塘等。地表破裂的性质主要为右旋逆冲,最大同震位错的逆冲量和走滑量均为5.0m左右,分别位于擂鼓和虹口附近。地表破裂带的最大挤压缩短量为3.5m左右,最大宽度约为70~100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8.0级地震 龙门山断裂带 地表破裂带 同震位错 挤压缩短量
下载PDF
全球应力场与构造分析 被引量:40
11
作者 崔效锋 赵建涛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2003年第U08期22-30,共9页
介绍了近年来全球构造应力研究方面的一些新进展并以“世界应力图”提供的资料为背景 ,结合一些最新的研究成果 ,阐述了全球构造应力场的分布特征及其与板块构造运动之间的联系。研究结果表明 :(1)全球存在大尺度的统一性构造应力场 ;(... 介绍了近年来全球构造应力研究方面的一些新进展并以“世界应力图”提供的资料为背景 ,结合一些最新的研究成果 ,阐述了全球构造应力场的分布特征及其与板块构造运动之间的联系。研究结果表明 :(1)全球存在大尺度的统一性构造应力场 ;(2 )全球大多数板块内部地区为挤压应力作用 ,其应力结构多为逆断型、走滑型或逆走滑型 ;(3)大陆板块内部的扩张区大多位于高海拔异常地区 ,其应力结构为正断型或正走滑型 ,如青藏高原、东非裂谷和贝加尔裂谷等 ;(4)全球大部分地区的地壳上部构造应力作用方向较为均一 ,存在区域统一应力场 ;(5 )全球大部分地区的最大水平主应力方向与板块绝对运动 (角速度 )迹线保持较好的一致性 ,反映出构造应力与板块运动的关系密切 ;(6 )板块汇聚、洋脊扩张可能是产生岩石圈上部构造应力的主要力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构造应力场 应力图 板块构造 应力结构
下载PDF
青藏高原北、东边缘第四纪构造应力场演化特征 被引量:38
12
作者 张世民 +2 位作者 窦素芹 崔效锋 舒塞兵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5期502-512,共11页
由断层滑动资料确定的第四纪构造应力场和晚第三纪以来的地壳形变分析结果, 较好地解释了青藏高原北、东边缘自中新世中晚期以来的地壳动力学演化特征: 在中新世中晚期至早更新世末期, 青藏高原北、东边缘主要受来自印度板块碰撞青... 由断层滑动资料确定的第四纪构造应力场和晚第三纪以来的地壳形变分析结果, 较好地解释了青藏高原北、东边缘自中新世中晚期以来的地壳动力学演化特征: 在中新世中晚期至早更新世末期, 青藏高原北、东边缘主要受来自印度板块碰撞青藏块体产生的垂直块体边界方向的挤压, 在高原周缘主要形成逆断裂. 构造应力场以逆断型为主; 早更新世末期以后,印度板块继续向北推挤, 高原内部挤压变形增大. 与此同时, 在高原东侧边缘形成北西-南东方向的引张, 构成了高原东部块体向东、南东方向滑移的有利条件, 从而导致了高原周边一系列断层由逆冲改变为走滑, 构造应力场以走滑型为主. 其最大主压应力方向相对早期构造应力场发生了一个顺时针方向的旋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第四纪 构造应力场 演化特征
下载PDF
基于原地应力测量数据的中国大陆地壳上部应力状态研究 被引量:48
13
作者 王艳华 崔效锋 +1 位作者 胡幸平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3016-3027,共12页
在两个水平主应力随深度呈线性增加的前提下,通过数学推导,建立了侧压系数、水平最大与水平最小主应力之比(σH/σh)以及剪应力相对大小μm等应力参数随深度变化的关系式.在此基础上,依据中国大陆1780条二维水压致裂和应力解除的原地应... 在两个水平主应力随深度呈线性增加的前提下,通过数学推导,建立了侧压系数、水平最大与水平最小主应力之比(σH/σh)以及剪应力相对大小μm等应力参数随深度变化的关系式.在此基础上,依据中国大陆1780条二维水压致裂和应力解除的原地应力测量数据,对多个应力参数随深度的变化进行了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中国大陆地壳浅部的侧压系数随深度的变化呈完整的双曲线形态,通过稳定性检验说明,即使缺少较深的原地应力实测数据,只要有一定数量的测试深度超过1500m的数据,仍然可以得到比较可信的侧压系数回归分析结果,在整个脆性上地壳的物性参数没有本质变化的前提下,可以利用地壳浅部的侧压系数回归分析结果推断脆性上地壳的2个水平主应力的取值范围;相对于侧压系数,在中国大陆地表以下几千米深度范围内,σH/σh和μm的变化不大,更接近线性分布,σH/σh的拟合值在1.5左右,μm的拟合值在0.2左右,并且μm的线性集中程度更好.利用μm的大小来判断活动断裂的地震危险性具有一定合理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大陆 地壳应力 侧压系数 剪应力相对大小 回归分析 稳定性检验
下载PDF
华北地区小震精定位及构造意义 被引量:43
14
作者 张广伟 雷建设 +2 位作者 郭永霞 兰从欣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699-714,843,共16页
收集了华北地区2001年10月—2009年9月发生在该区内的7519次地震事件被166个数字化地震台站记录到的74181条P波和74465条S波到时资料,采用双差定位法对这些小震进行了重新定位,最终得到了5511次小震的定位结果.结果表明,重新定位后的结... 收集了华北地区2001年10月—2009年9月发生在该区内的7519次地震事件被166个数字化地震台站记录到的74181条P波和74465条S波到时资料,采用双差定位法对这些小震进行了重新定位,最终得到了5511次小震的定位结果.结果表明,重新定位后的结果较好地改进了原定位的精度.从平面上来看,重新定位后的小震更加集中于断裂带附近,条带状更为明显.从震源深度分布来看,研究区内重新定位后小震的震源深度多集中在5—15km的范围内,表明研究区孕震层基本位于地壳的中上部,但不同地震带上小震分布的优势深度存在明显差异.山西地震带上的小震多集中在上地壳,而张家口—渤海地震带陆区部分包括唐山断裂带及邢台地震段上的小震多集中于中上地壳.本研究结果还获得了前人研究结果未揭示的小震分布规律:①在唐山断裂带北段东侧存在一个近北北东走向的小震活动;②渤海海域地震带上的小震多处于10km深度处,且有些断层上的小震展示出从地表至10km深度处的垂直分布;③太行山前的小震随深度向太行山下方有逐渐变深的趋势,表征太行山山前断裂带东西两侧孕震层有显著差异.这些结果对于认识华北地区地震断层及深部动力学过程均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地震 地震带 双差定位 华北地区
下载PDF
阿尔金断裂带中段区域新构造应力场分析 被引量:34
15
作者 刘光勋 《中国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3期26-36,共11页
本文采用由断层擦痕资料反演构造应力张量的方法估算出阿尔金断裂带中段区域自上新世以来的两期主要构造作用:第Ⅰ期,上新世至早更新世,构造应力张量的最大主应力方向为近SN向,造成阿尔金断裂以逆断层运动为主,兼有左旋滑动;第Ⅱ期,早... 本文采用由断层擦痕资料反演构造应力张量的方法估算出阿尔金断裂带中段区域自上新世以来的两期主要构造作用:第Ⅰ期,上新世至早更新世,构造应力张量的最大主应力方向为近SN向,造成阿尔金断裂以逆断层运动为主,兼有左旋滑动;第Ⅱ期,早更新世末期至今,构造应力张量的最大主应力方向为NE—SW,造成阿尔金断裂以左旋走滑运动为主,兼有逆断层运动分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裂带 构造应力场 新构造运动
下载PDF
滇西北及邻区现代构造应力场 被引量:34
16
作者 刘光勋 梁海庆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4期329-338,共10页
通过滇西北及邻区大量活动断层擦痕的测量和利用由断层滑动方向反演构造应力张量的计算方法,获得滇西北及邻区现代构造应力场特征:区域现代构造应力场以水平作用为主,在滇西北地区,最大主应力方向为北北东;在滇西北外围地区,最大... 通过滇西北及邻区大量活动断层擦痕的测量和利用由断层滑动方向反演构造应力张量的计算方法,获得滇西北及邻区现代构造应力场特征:区域现代构造应力场以水平作用为主,在滇西北地区,最大主应力方向为北北东;在滇西北外围地区,最大主应力方向为北北西或北西。在构造应力场分析的基础上,依据活动断裂构架及运动组合特征,提出了滇西北反“S’型右旋扩展的构造成因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滇西北 断层滑动方向 构造应力场
下载PDF
地震发生过程的有限单元法模拟--以苏门答腊俯冲带上的大地震为例 被引量:36
17
作者 朱守彪 邢会林 +1 位作者 石耀霖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460-468,共9页
地震预报由目前的经验预报走向物理预报,数值模拟地震过程是其中的关键.文中应用统一的数学公式表述了速率相关的摩擦接触中黏着(sticking)和滑移(sliding)这两种不同的运动状态;有限元计算中采用静力显示的时间积分方法,基于R最小策略... 地震预报由目前的经验预报走向物理预报,数值模拟地震过程是其中的关键.文中应用统一的数学公式表述了速率相关的摩擦接触中黏着(sticking)和滑移(sliding)这两种不同的运动状态;有限元计算中采用静力显示的时间积分方法,基于R最小策略,控制时间步长以保持力学状态变化稳定,从而保证有限元计算过程平稳、收敛.以2004年发生过Mm=9.3特大地震的苏门答腊俯冲带为例,模拟了俯冲带上俯冲板片与上伏板块之间的闭锁、解锁、滑动到再闭锁这一准周期性过程,即地震的孕育、发生过程.计算结果表明,俯冲带上具有较大尺度、介质均匀、摩擦系数相同的区域是产生大规模、大幅度整体突然滑动(即大地震)的条件;模拟的苏门答腊俯冲带上的大地震在时间上有准周期性,空间上有迁移特征,破裂由深部向浅部进行;此外,俯冲带的几何特征对大地震的震源位置有很大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限单元 摩擦接触 地震 苏门答腊俯冲带
下载PDF
1976年唐山地震前后华北地区现代构造应力场的时空变化特征 被引量:29
18
作者 崔效锋 《中国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280-288,共9页
通过对华北地区 196 3~ 1998年间 12 6个地震 (MS≥ 4 7)震源机制解的逐一筛选 ,运用逐次收敛法对中国华北地区现代构造应力场进行了反演分析 ,发现该地区现代构造应力场的方向在时间和空间上存在着较为明显的演变特征 :①中等主应力... 通过对华北地区 196 3~ 1998年间 12 6个地震 (MS≥ 4 7)震源机制解的逐一筛选 ,运用逐次收敛法对中国华北地区现代构造应力场进行了反演分析 ,发现该地区现代构造应力场的方向在时间和空间上存在着较为明显的演变特征 :①中等主应力σ2 基本上是近垂直的 ,最大主应力σ1和最小主应力σ3 都接近水平 ,σ1、σ3 的方位在时间和空间上则存在着一定的变化 ;②1976年唐山地震以前 ,该地区现代构造应力场的方向基本一致 ,最大主应力σ1的方位角为 6 8°(北东东向 ) ;③ 1976年唐山地震以后 ,华北地区现代构造应力场的方向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华北北部地区和郯庐断裂带以东地区现代构造应力场的方向没有明显改变 ,最大主应力σ1的方向仍为北东东向 ,方位角保持 6 8°不变 ,而华北中南部地区最大主应力σ1的方位则发生了顺时针的转动 ,方位角变为 87°(近东西向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构造应力场 震源机制解 华北地区 反演分析 1976年 唐山地震
下载PDF
中国大陆现代构造应力场与强震活动 被引量:34
19
作者 张红艳 +1 位作者 崔效锋 杜义 《国际地震动态》 2011年第1期4-12,共9页
依据应力性状和力源特征,中国大陆现代构造应力场可划分为四级应力区。它们分别是2个一级应力区、4个二级应力区、5个三级应力区和26个四级应力区。通过分析中国大陆现代构造应力分区与强震活动之间的关系,初步获得以下结论:①构造应力... 依据应力性状和力源特征,中国大陆现代构造应力场可划分为四级应力区。它们分别是2个一级应力区、4个二级应力区、5个三级应力区和26个四级应力区。通过分析中国大陆现代构造应力分区与强震活动之间的关系,初步获得以下结论:①构造应力作用强烈和复杂的地区是强震频发的地区;②应力区边界是强震集中发生的地带;③应力方向、应力结构类型或强度的变化地区通常也是强震发生的地带;④均匀区域应力场背景上的局部应力变化区是强震活动相对集中的地区;⑤活动断裂带上构造应力类型变化的部位是易发生强震的地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应力场 应力分区 强震活动 动力学
下载PDF
海原、六盘山断裂带至银川断陷第四纪构造应力场分析 被引量:24
20
作者 舒塞兵 +2 位作者 窦素芹 张世民 崔效锋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139-146,共8页
利用断层滑动资料反演构造应力张量从而确定出海原、六盘山断裂带至银川断陷的第四纪两期构造应力场 :早更新世末期以前 ,为北东—南西挤压型构造应力场 ,由此造成该地区断裂活动主要以逆断为主 ;早更新世末期至中更新世以后 ,构造应力... 利用断层滑动资料反演构造应力张量从而确定出海原、六盘山断裂带至银川断陷的第四纪两期构造应力场 :早更新世末期以前 ,为北东—南西挤压型构造应力场 ,由此造成该地区断裂活动主要以逆断为主 ;早更新世末期至中更新世以后 ,构造应力场发生了调整 ,主压应力方向由早期的北东—南西改变为北东东—南西西 ,应力结构由挤压型转变为走滑型 ,并导致断裂活动由早期的逆断为主变为走滑为主 ,这种应力场格局一直持续至今。研究区现代构造应力场可划分为 :海原断裂带走滑应力区、六盘山逆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原断裂带 银川断陷 构造应力场 第四纪 断层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