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四川盆地西部雷口坡组非热液成因鞍形白云石的发现及意义 被引量:7
1
作者 李国蓉 刘正中 +6 位作者 段勇民 何赛 邓美洲 王雨辰 李勇 吴章志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64-176,共13页
鞍形白云石通常由热液作用形成,四川盆地西部雷口坡组广泛发育的鞍形白云石也被许多学者归为热液作用成因,并由此将雷口坡组白云岩储层归为热液成因储层。为了进一步认识这些鞍形白云石的成因,并为储层研究提供指引,本文通过对四川盆地... 鞍形白云石通常由热液作用形成,四川盆地西部雷口坡组广泛发育的鞍形白云石也被许多学者归为热液作用成因,并由此将雷口坡组白云岩储层归为热液成因储层。为了进一步认识这些鞍形白云石的成因,并为储层研究提供指引,本文通过对四川盆地西部雷口坡组鞍形白云石的岩石学及地球化学特征分析,较深入地开展了雷口坡组鞍形白云石研究。研究指出区内雷口坡组存在两种成因类型的鞍形白云石;构造裂缝内的鞍形白云石在阴极射线下发亮桔红色光或不发光,氧同位素值相对较高、富集稀土元素、并具负Eu异常、锶-钾-铁-锰含量较高,明显不同于围岩,可能是深部与中酸性岩浆活动有关的岩浆期后热液作用的产物;灰岩中的鞍形白云石斑块、白云岩溶蚀缝孔洞内鞍形白云石沉淀物在阴极射线下发玫瑰红色光,氧同位素值相对较低、贫稀土元素、缺乏Eu异常、锶-钾-铁-锰含量较低,与白云岩围岩极其相似,代表了白云石化流体及物质来源于地层本身,是非热液成因的鞍形白云石,是中-深埋藏条件下,白云岩地层内部流体白云石化作用的产物。区内雷口坡组热液成因鞍形白云石发育分布有限,广泛发育分布的是非热液成因鞍形白云石,指示了雷口坡组储层并非热液作用成因;埋藏条件下,地层流体及热液流体活动较弱,大量的有效储集空间得以保存下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热液成因 储集意义 鞍形白云石 雷口坡组 四川盆地西部
下载PDF
四川盆地西部地区中三叠统雷口坡组储层成岩作用特征
2
作者 李广 《江汉石油科技》 2020年第1期6-11,共6页
通过对四川盆地西部地区雷口坡组储层大量钻井岩心资料、岩石薄片资料等进行分析,研究了雷口坡组储层的成岩作用类型、成岩作用序列,并探讨了储层形成机制。研究结果表明:雷口坡组储层主要经历了三期白云石化作用、两期溶蚀作用、四期... 通过对四川盆地西部地区雷口坡组储层大量钻井岩心资料、岩石薄片资料等进行分析,研究了雷口坡组储层的成岩作用类型、成岩作用序列,并探讨了储层形成机制。研究结果表明:雷口坡组储层主要经历了三期白云石化作用、两期溶蚀作用、四期破裂作用,并伴随压实压溶作用、胶结作用、硅化作用及石英充填作用。通过分析认为,不同类型成岩作用对储层形成影响有一定差异,储层形成机制为多期多类型白云石化作用、多期溶蚀作用、多期破裂作用,多期多类型白云石化作用奠定了储层发育的基础,多期溶蚀作用是储层形成的关键,多期破裂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储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雷口坡组 成岩作用 形成机制
下载PDF
彭州气田雷口坡组四段上亚段碳酸盐岩储层特征
3
作者 冯创己 李广 《江汉石油科技》 2019年第4期1-8,共8页
在十余口探井相关资料的基础上,通过储层岩心、岩石薄片、测井资料、物性资料等进行观察分析,对彭州气田雷口坡组四段上亚段碳酸盐岩储层特征进行研究。彭州气田雷口坡组四段上亚段储层岩石类型多样,主要发育与藻粘结结构相关的岩石,次... 在十余口探井相关资料的基础上,通过储层岩心、岩石薄片、测井资料、物性资料等进行观察分析,对彭州气田雷口坡组四段上亚段碳酸盐岩储层特征进行研究。彭州气田雷口坡组四段上亚段储层岩石类型多样,主要发育与藻粘结结构相关的岩石,次要发育晶粒结构白云岩,少量发育微晶及亮晶颗粒结构的岩石,以及与微晶灰岩结构相关的岩石。储层储集空间类型以膏模孔与膏溶孔洞为主,晶间孔与晶间溶孔次之,还有少量粒内溶孔及颗粒铸模孔、溶蚀孔洞及未充填的裂缝。通过分析表明,区内储层整体具有较好的孔隙性和渗透性,但孔渗相关性较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彭州气田 雷口坡组 碳酸盐岩 储层特征
下载PDF
川西地区中三叠统雷四上亚段层序地层研究
4
作者 莫国宸 李广 《江汉石油科技》 2019年第4期9-15,共7页
通过大量文献调研,结合野外露头剖面、钻井岩心以及地震资料,将川西地区中三叠统雷口坡组划分为SQ1和SQ2两个三级层序。SQ1由雷一段和雷二段构成,SQ2由雷三段和雷四段构成,并且雷二段和雷三段之间界面为三级层序界面。根据测井响应、岩... 通过大量文献调研,结合野外露头剖面、钻井岩心以及地震资料,将川西地区中三叠统雷口坡组划分为SQ1和SQ2两个三级层序。SQ1由雷一段和雷二段构成,SQ2由雷三段和雷四段构成,并且雷二段和雷三段之间界面为三级层序界面。根据测井响应、岩性垂向序列和岩石颜色变化,将雷口坡组四段上亚段划分为两个四级层序(SSQ1和SSQ2)和11~12个五级层序,其中下部四级层序SSQ1由6~7个五级层序组成,上部四级层序SSQ2由5个五级层序组成。最后,根据层序、古生物组合、地震剖面响应等特征,最终认为原雷口坡组雷四上亚段上储层在地层上应归入天井山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西地区 雷口坡组 层序及高频层序 天井山组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