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黄土丘陵沟壑区农村居民点空间重构——以榆中县为例 被引量:56
1
作者 赵锐锋 +2 位作者 姜朋辉 刘海猛 祝稳 《地理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937-947,共11页
农村居民点空间优化研究是进行农村居民点用地空间重构的依据。以兰州市榆中县为例,运用GIS空间分析能力,计算农村居民点的影响力来划分居民点类型,应用加权Voronoi图的空间分割功能实现宏观上农村居民点的空间重构,确定各搬迁居民点的... 农村居民点空间优化研究是进行农村居民点用地空间重构的依据。以兰州市榆中县为例,运用GIS空间分析能力,计算农村居民点的影响力来划分居民点类型,应用加权Voronoi图的空间分割功能实现宏观上农村居民点的空间重构,确定各搬迁居民点的安置去向,同时计算各个加权Voronoi图之中的居民点的相对"居住场势"的大小,实现微观上搬迁农户的空间效用增加。结果表明:榆中县共有中心居民点面积6082.60 hm2(1107个居民点)占61.25%;Ⅰ类保留型居民点面积2707.55 hm2(4083个居民点)占27.26%;Ⅱ类保留型居民点面积235.68 hm2(679个居民点)占2.37%;零星居民点面积905.26 hm2(2854个居民点)占9.12%。通过加权Voronoi图的宏观空间分割结合微观的"居住场势"测算,使得居民点空间重构的方案更加合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居民点 空间重构 “居住场势” 加权Voronoi图 榆中县
原文传递
中国城镇房价收入比时空演变的多尺度分析 被引量:35
2
作者 刘海猛 石培基 +2 位作者 潘竟虎 曹智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1280-1287,共8页
从全国、省级、市级多个尺度,运用空间自相关和变异系数等方法对中国1999~2012年城镇房价收入比的时空演变特征和分异规律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表明:1中国城镇房价收入比的时空格局演变特征表现出明显的空间尺度效应,国家尺度呈波动上... 从全国、省级、市级多个尺度,运用空间自相关和变异系数等方法对中国1999~2012年城镇房价收入比的时空演变特征和分异规律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表明:1中国城镇房价收入比的时空格局演变特征表现出明显的空间尺度效应,国家尺度呈波动上升趋势,省级尺度先上升后分异,大中城市不断升高,且在2007~2011年省、市级尺度下存在较显著的空间自相关,表明近年来中国房地产市场的空间邻近联动性明显增强;2房价收入弹性分析表明2003~2012年全国大约70%的大中城市居民的收入涨幅赶不上房价涨幅,部分城市泡沫存在的可能性较大,居民住房支付能力不断下降;3全国和东部地区省份间的空间差异2003年之前为缩小趋势,之后逐渐增大,中西部省份间差异较小且基本处于缩小态势,市级房价收入比的差异要明显高于省级尺度的差异且呈上升趋势,空间差异的变化存在尺度效应和分区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房价收入比(PIR) 住房问题 时空演变 尺度效应 中国
下载PDF
基于整合驱动因素和适宜性评价的乡村聚落重构模式研究 被引量:30
3
作者 马利邦 豆浩健 +1 位作者 郭晓东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246-255,共10页
为了破解乡村发展过程中的土地供需矛盾,保护农户合法权益,减少农村居民点整合过程中的争议,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该研究以陇中黄土丘陵区通渭县四合村为案例区,综合"参与式农村评估(participatory rural appraisal,PRA)+结构... 为了破解乡村发展过程中的土地供需矛盾,保护农户合法权益,减少农村居民点整合过程中的争议,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该研究以陇中黄土丘陵区通渭县四合村为案例区,综合"参与式农村评估(participatory rural appraisal,PRA)+结构方程模型(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SEM)+适应性评价(suitability evaluation, SE)"方法,剖析农户对乡村聚落的整合意愿及驱动机制,并在适宜性评价的基础上探究乡村聚落重构模式,为陇中黄土丘陵区乡村聚落的空间格局优化与整合提供一种方法与案例研究。结果表明:1)190户受访农户中79.5%的农户不愿意整合,整合意愿受到家庭、居住和社会等因素的综合影响,其中房屋建造时间、交通通达度及家庭非农收入是影响农户整合意愿主要驱动因素;2)四合村域由外向内依次可分为不适宜居住区、较适宜居住区和适宜居住区3级,其中位于适宜居住区的农户共计168户,占四合村农户数量的51.38%,超过半数的农户位于不适宜居住区和较适宜居住区,具有一定程度的整治潜力和较大的乡村聚落居住质量提升空间;3)构建基于整合驱动因素和适宜性评价的乡村聚落重构模式:生态转化模式、异地搬迁模式、旧村整治模式和改造提升模式,并对现有聚落进行空间重构。重构后,四合村宅基地数量将由354个减少至275个,面积由102 105.63 m2减少至79 708.79 m2,节约土地22 396.84 m2。研究结果对于引导宜居乡村建设具有指导意义,亦可为陇中黄土丘陵区乡村聚落重构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农村地区 模型 整合驱动因素 适宜性 乡村聚落 重构模式 陇中黄土丘陵区
下载PDF
微观尺度绿洲乡村聚落质量评价及其空间重构 被引量:28
4
作者 马利邦 田亚亚 +2 位作者 郭晓东 顾渊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227-234,共8页
丰富荒漠绿洲区乡村聚落空间重构及乡地域发展的研究案例,为河西走廊绿洲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科学依据。该文基于1 km×1 km格网,综合运用乡村聚落质量评价模型和引力模型,分析山丹县1998,2008和2015年乡村聚落质量格局及特征,实现... 丰富荒漠绿洲区乡村聚落空间重构及乡地域发展的研究案例,为河西走廊绿洲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科学依据。该文基于1 km×1 km格网,综合运用乡村聚落质量评价模型和引力模型,分析山丹县1998,2008和2015年乡村聚落质量格局及特征,实现微观尺度上乡村聚落的空间重构。结果表明:1)乡村聚落面积占县域总面积的比例较小,不足0.1个百分点,但其面积扩张较快,其中1998—2008年间增加38.99 hm^2,年均增长3.9 hm^2,2008—2015年间增加315.2 hm^2,年均增长52.53 hm^2,后期快于前期;2)乡村聚落质量空间差异显著,与耕地和渠系分布关系密切,"耕地指向性"和"渠系指向性"较为显著;3)乡村聚落空间重构后,斑块数量由3 143个减少至2 269个,斑块密度降低;微、小型聚落减少,中等聚落增加,重构后节约用地52.0 hm^2,乡村聚落"散、空、乱"现象得到一定程度上的改观。基于质量评价的绿洲乡村聚落重构,不仅实现了乡村聚落空间利用效率的提升,同时促进了绿洲乡村聚落的"人-地-水"的协调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 土地利用 遥感 乡村聚落质量 引力模型 空间重构 微观尺度 山丹县
下载PDF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对张掖黑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景观破碎化的影响 被引量:23
5
作者 赵锐锋 姜朋辉 +2 位作者 赵海莉 金建玲 《自然资源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583-595,共13页
在遥感和GIS技术支持下,基于1975—2010年长时间序列遥感影像,结合转移矩阵模型等方法,阐述了张掖黑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及其周边区域的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状况。选取斑块密度指数、聚合度、斑块平均面积指数、斑块形状破碎化指数等指... 在遥感和GIS技术支持下,基于1975—2010年长时间序列遥感影像,结合转移矩阵模型等方法,阐述了张掖黑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及其周边区域的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状况。选取斑块密度指数、聚合度、斑块平均面积指数、斑块形状破碎化指数等指标,系统分析了保护区内湿地景观破碎化过程,据此探讨了保护区及其周边区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对保护区内湿地景观破碎化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①保护区内及其周边地区的耕地比重分别增加了7.67%和5.5%,湿地比重分别减少了6.91%和0.4%;②保护区内湿地逐渐由研究初期大面积斑块体占主导、空间上连续分布的格局趋于景观破碎化;③区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直接导致了保护区内湿地平均斑块面积的缩减,间接降低了湿地斑块间的聚合度等;④保护区内湿地景观破碎化对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响应主要表现为各景观破碎化指数对大规模的耕地开垦等开发活动的响应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覆被变化 景观破碎化 湿地自然保护区 黑河
原文传递
黑河中游湿地景观破碎化与气候变化的关系 被引量:18
6
作者 姜朋辉 赵锐锋 +2 位作者 赵海莉 卢李朋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661-1668,共8页
在遥感和GIS技术支持下,基于1975—2010年长时间序列遥感影像和气象数据资料,结合小波分析、趋势面模拟与空间插值法,选取斑块密度(PD)、斑块平均面积(MPS)、斑块形状破碎化指数(FS)等景观指数,分析了黑河中游的气候空间分布和变化特征... 在遥感和GIS技术支持下,基于1975—2010年长时间序列遥感影像和气象数据资料,结合小波分析、趋势面模拟与空间插值法,选取斑块密度(PD)、斑块平均面积(MPS)、斑块形状破碎化指数(FS)等景观指数,分析了黑河中游的气候空间分布和变化特征,以及该区域湿地的景观破碎化;通过相关分析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探讨了黑河中游湿地景观破碎化与气候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1975—2010年,研究区降水量和气温的整体分布格局为高气温区低降水量、低气温区高降水量,且干转湿和冷转暖为其主要变化特征;内陆干旱地区气温对湿地动态变化的影响大于降水,降水对湿地的生态作用甚微;研究区湿地景观破碎化主要表现为MPS减小、PD上升以及FS增大,研究期间,湿地MPS减少48.95hm2,PD上升0.006个·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河 湿地 景观破碎化 气候变化
原文传递
甘肃省区域社会—生态系统脆弱性综合评价 被引量:17
7
作者 李洁 赵锐锋 《经济地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168-175,共8页
以甘肃省为例,从脆弱性的角度出发,运用综合评价方法构建社会—生态系统脆弱性评价体系,探寻甘肃省脆弱性的空间分布格局及驱动机制,为保护西北地区的生态屏障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甘肃省的区域脆弱性程度呈自南向北递增趋势;中等脆... 以甘肃省为例,从脆弱性的角度出发,运用综合评价方法构建社会—生态系统脆弱性评价体系,探寻甘肃省脆弱性的空间分布格局及驱动机制,为保护西北地区的生态屏障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甘肃省的区域脆弱性程度呈自南向北递增趋势;中等脆弱性地区占甘肃省的面积最大,达到36.1%;社会因素与自然因素对脆弱性起共同作用,但社会因素为主要的驱动因子;甘肃省的地理分区与脆弱性分区在空间上基本保持一致。最后依据不同区域各自的特点提出了降低脆弱性的有益意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 社会—生态系统 脆弱性 驱动因子
原文传递
干旱内陆河流湿地景观破碎化模型构建与尺度分析——以黑河中游湿地为例 被引量:12
8
作者 赵锐锋 +3 位作者 张丽华 祝稳 李洁 梁丹 《自然资源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1834-1845,共12页
尺度的选择一直是地理学及景观生态学的研究重点和热点。在遥感和GIS的支持下,以黑河中游湿地为例,利用移动窗口技术和空间形态学准则构建湿地类型变化追踪模型;利用面积频率统计法、卡方分布归一化尺度方差、分维数距平和多样性指数探... 尺度的选择一直是地理学及景观生态学的研究重点和热点。在遥感和GIS的支持下,以黑河中游湿地为例,利用移动窗口技术和空间形态学准则构建湿地类型变化追踪模型;利用面积频率统计法、卡方分布归一化尺度方差、分维数距平和多样性指数探讨干旱内陆河流湿地类型变化追踪模型的适宜和最佳窗口尺度。结果表明:1)类型变化追踪模型能实现基于像元的湿地景观空间格局分析,弥补传统湿地景观破碎化研究主要基于景观和斑块类型水平尺度,难以深入解析湿地空间演变过程的不足;2)黑河中游湿地类型变化追踪模型的适宜窗口尺度为150 m×150 m^450 m×450 m,最佳窗口尺度为250 m×250 m。该结果是进一步研究黑河中游湿地空间破碎化特征的基础,同时对于丰富干旱内陆河流湿地景观破碎化研究尺度选择有一定积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地破碎化 适宜尺度 最佳尺度 类型变化追踪模型 黑河
原文传递
基于水足迹理论的河南省水资源利用评价 被引量:11
9
作者 祝稳 赵锐锋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292-298,304,共8页
水足迹可从人类产品消费量和消费模式角度衡量区域水资源利用效率。近年来河南省水资源匮乏状况日渐加剧,为使决策者对河南省水资源利用状况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基于水足迹理论,运用M-K突变检验和系统聚类法对河南省水足迹结构、效益和生... 水足迹可从人类产品消费量和消费模式角度衡量区域水资源利用效率。近年来河南省水资源匮乏状况日渐加剧,为使决策者对河南省水资源利用状况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基于水足迹理论,运用M-K突变检验和系统聚类法对河南省水足迹结构、效益和生态安全三方面在时间及空间维度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河南省水足迹呈增加趋势,在2006年发生突变,2009年达到1 382亿m3,内部水足迹起决定作用;水足迹增长超出了省内水资源负荷,2003年以后水资源超采现象更加突出;河南省水资源消耗量增大的同时水资源利用效率也有所提高。全省各地市水资源利用的空间差异明显,驻马店和周口水资源利用效率很低,水资源消耗总量最大;郑州、三门峡和洛阳的水资源利用效率较高;驻马店、商丘的水资源依赖度最小;漯河、许昌水资源匮乏指数最大的同时水资源依赖度却较低,水资源超采严重。为了改变水资源利用效率低、超采严重的现状,河南省各地需要加强水资源的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足迹 水资源评价 M-K突变检验 系统聚类法 河南省
下载PDF
崇明环岛湿地生态服务价值核算及其不确定性 被引量:8
10
作者 马煜曦 李秀珍 +3 位作者 林世伟 薛力铭 韩骥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875-1883,共9页
针对崇明环岛湿地的特点建立了相应的指标体系,评估了其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结果表明,2017年崇明环岛湿地的生态服务价值为151.8亿元。其中,文化服务价值最高,为104.2亿元;调节服务和产品提供分别为46.72亿元和0.87亿元。文化服务价值在... 针对崇明环岛湿地的特点建立了相应的指标体系,评估了其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结果表明,2017年崇明环岛湿地的生态服务价值为151.8亿元。其中,文化服务价值最高,为104.2亿元;调节服务和产品提供分别为46.72亿元和0.87亿元。文化服务价值在总价值中占比69%,表明崇明环岛湿地旅游产业潜力巨大。在对湿地生态价值评估过程中,由于数据获取的限制、计算方法选择等的影响,评估结果存在不确定性。服务量的时空异质性、社会经济因素导致的支付意愿偏差等都会对价值核算产生影响。本文从服务供给、支付意愿及技术方法方面进行了讨论,并提出改进方向,为将来评估方法的改进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滨海湿地 生态系统服务 不确定性
原文传递
基于鹤群数量和活动时间的白头鹤越冬生境分级 被引量:3
11
作者 丁文慧 李秀珍 +4 位作者 姜俊彦 张骞 张运清 黄星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277-1284,共8页
崇明东滩作为国家级鸟类自然保护区,是国家重点保护鸟类白头鹤(Grus moracha)重要的越冬栖息地,但近年来由于人类活动加剧以及外来物种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影响,白头鹤种群的越冬适宜生境也随之变化,给白头鹤种群的保护及... 崇明东滩作为国家级鸟类自然保护区,是国家重点保护鸟类白头鹤(Grus moracha)重要的越冬栖息地,但近年来由于人类活动加剧以及外来物种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影响,白头鹤种群的越冬适宜生境也随之变化,给白头鹤种群的保护及区域环境保护带来严峻挑战。本文从4种重要的生境因子(覆被类型、植被盖度、淹水深度、大堤距离)着手,研究了环境变量对鹤群行为方式的影响,并且利用鹤群数量以及鹤群活动时间作为参比标准对环境因子的适宜性进行量化。结果表明:白头鹤在崇明东滩的适宜越冬生境面积为697 hm2,次适宜生境面积为469 hm2,微适宜生境面积为282 hm2,非适生境面积352 hm2,白头鹤适宜生境和非适生境面积占区域总面积的38.7%和19.6%,其余生境超过区域总面积40%。白头鹤在崇明东滩堤外的潜在适宜生境面积比重较大,这为扩展鹤群的适宜生境面积提供了可能。文章提出了关于白头鹤种群保护及扩大鹤群适宜生境面积的措施及办法:在次适宜和微适宜生境区投放饵料以扩大其适宜生境面积,同时加大对本土物种海三棱藨草(Scirpus mariqueter)的恢复力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崇明东滩 白头鹤种群 越冬生境 生境因子 适宜性
原文传递
桥梁连陆对海岛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以朱家尖岛为例 被引量:3
12
作者 张运清 +1 位作者 李秀珍 张骞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607-614,共8页
交通条件严重制约和限制海岛的发展,连陆跨海大桥的建设使得海岛与陆地紧密相连,特别是旅游型海岛经济发展提速,大桥建设对海岛土地利用的影响尚不明确。以朱家尖岛为例,依据跨海大桥建成通车时间节点以及遥感影像的可获得性,选取近26 a... 交通条件严重制约和限制海岛的发展,连陆跨海大桥的建设使得海岛与陆地紧密相连,特别是旅游型海岛经济发展提速,大桥建设对海岛土地利用的影响尚不明确。以朱家尖岛为例,依据跨海大桥建成通车时间节点以及遥感影像的可获得性,选取近26 a的5期遥感影像作为数据源进行人机交互式遥感解译。通过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和土地利用动态度模型,揭示土地利用演变过程,探索跨海大桥建成前后土地利用的变化。结果表明:(1)1990—2015年,陆地总面积增加694 hm^2;土地利用类型发生较大变化,建设用地面积增加948 hm^2(增加521%),耕地面积减少736 hm^2(减少37%)。(2)海岛土地利用变化对桥梁连陆的响应具有明显的阶段性:连陆前,土地利用动态度先减小后变大;连陆工程建成后,土地利用动态度变大。(3)连陆桥梁的建设直接改变了海岛与陆地之间物质和能量的流通方式,从而间接影响海岛的土地利用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连陆海岛 朱家尖岛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南缘三江并流区植被物候时空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13
作者 肖冬梅 +3 位作者 黄浩鸿 蒋娜 陈志云 刘友存 《嘉应学院学报》 2023年第6期78-87,共10页
气候变化可以通过影响植被物候来影响生态系统过程,但气候变化过程对区域尺度物候影响尚未达成共识,特别是地形起伏较大、生态系统多样性丰富度较高的区域.基于MODISEVI数据,运用Savitzky-Golay(S-G)滤波、动态阈值、Anusplin插值、Thei... 气候变化可以通过影响植被物候来影响生态系统过程,但气候变化过程对区域尺度物候影响尚未达成共识,特别是地形起伏较大、生态系统多样性丰富度较高的区域.基于MODISEVI数据,运用Savitzky-Golay(S-G)滤波、动态阈值、Anusplin插值、Theil-Sen斜率、Mann-Kendall检验和偏相关分析等方法,分析了2001—2019年的三江并流区植被物候的时空分布特征及植被物候与气候要素变化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三江并流区植被物候的生长季始期(SOS)主要集中在第80—140d,生长季末期(EOS)集中在第290—330d,生长季长度(LOS)介于180—240d之间;整体上东北部高海拔区域生长季始期和末期早于西南河谷区域,河谷区域的生长季长度大于东北部高海拔区域.2001年以来呈现出生长季长度增加、生长季始期提前、生长季末期延迟的趋势.(2)植物生长季始期主要受降水和气温影响,温度对生长季始期的影响也表现为正相关.(3)生长季末期受气温和降水的影响表现出明显的区域差异,东北部高海拔区域主要受到气温的正向影响,西南部河谷区域则主要受降水的负向影响.(4)生长季长度与6—9月份的气温和降水呈正相关关系,其中6月份和9月份的气温为主导因子,7—8月份降水的影响高于气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物候 气候变化 Anusplin插值 偏相关分析 三江并流区
下载PDF
空地协同多源点云数据的林木信息提取精度分析
14
作者 陈燕奎 吴俏仪 +1 位作者 马小洪 《电脑知识与技术》 2023年第23期1-4,共4页
林木调查是掌握林木信息的重要手段,如何高效提取及质量控制是研究热点。本文借助无人机低空摄影和地面激光雷达等多源点云数据,选取嘉应学院园林林木14个样点为研究对象,利用Lindar360和AsQSM软件提取城市景观林木树高、树冠、胸径等... 林木调查是掌握林木信息的重要手段,如何高效提取及质量控制是研究热点。本文借助无人机低空摄影和地面激光雷达等多源点云数据,选取嘉应学院园林林木14个样点为研究对象,利用Lindar360和AsQSM软件提取城市景观林木树高、树冠、胸径等数据并剖析其精度。结果表明:1)不设置控制变量时,胸径、树高、冠幅直径两两变量具有显著相关,最低相关系数0.682,最高系数为0.986;而通过一阶偏相关分析控制变量为胸径时,树高与冠幅直径相关系数为0.974,具有较高相关性;控制变量为树高或冠幅直径时,相关系数均比较低,而且两个P值均大于0.05,表明胸径与冠幅直径、胸径与树高两个相关性不显著;2) LiDAR360与AdQSM软件对林木胸径、树高和冠幅直径的数据精度一元线性方程中复相关系数R2均大于0.96,绝对误差总体振幅大小为冠幅直径<树高<胸径,且相对误差频率振幅均比较小,因此利用无人机和三维激光扫描仪空地协同下进行林木数据提取具有较高可信度,且LiDAR360与AdQSM两款软件提取精度差异不大;3)提取精度均会受到林木生长地表面环境复杂度、林木密度及枝叶相互交叉、人的知识面及技术熟练程度及软件成熟度等因素影响。研究结果可为城市园林景观林木调查技术应用与服务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IE-UAV无人机处理 地面激光雷达 林木信息提取 精度评价 相关性
下载PDF
转移流视角下甘州区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及空间集聚特征 被引量:1
15
作者 王怡睿 石培基 +2 位作者 张学斌 胡艳兴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793-802,共10页
以甘州区为案例探讨了转移流视角下的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及空间集聚特征,以为甘州区土地利用空间布局,湿地保护与建设提供参考。研究结果表明:1甘州区自然保留地占绝对优势,耕地、林地、牧草地和水域比例较低,说明后备土地资源较为充足,... 以甘州区为案例探讨了转移流视角下的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及空间集聚特征,以为甘州区土地利用空间布局,湿地保护与建设提供参考。研究结果表明:1甘州区自然保留地占绝对优势,耕地、林地、牧草地和水域比例较低,说明后备土地资源较为充足,具有一定发展潜力;2耕地与建设用地、牧草地之间的地类变化是该地区的主要土地利用转移地类,耕地、牧草地和自然保留地是各地类中主要的转移流;3建设用地的活跃度不断增大,2006—2011年达到3.16%,主要原因是城市用地面积扩张,来满足中心城区扩张的增长需求;4地类转移波动度变化主要表现为林地和水域之间的相互转换,波动度均达到最大值2.000 0;5各类土地利用变化的空间分布构成了以中心城区为中心,以不断增长的建设用地为内圈,以牧草地转为耕地这种转移地类为外圈的环形结构;6空间集聚表现出热点区域逐年增加,有向南扩张,沿水系展布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土地转移流 空间集聚 甘州区
下载PDF
基于改进型2SFCA的梅州城区公园绿地与人口耦合度的分析
16
作者 陈志云 蔡润鹏 《嘉应学院学报》 2022年第3期49-55,共7页
以居住单元为研究尺度,基于网络分析法及2SFCA改进型,分析评价梅州城区公园绿地与人口空间耦合度,采用网络分析法修正2SFCA计算过程中的空间作用域,以提高可达性结果精度.结果表明:(1)日常步行下仅有30%城市人口能够在15 min内达到公园... 以居住单元为研究尺度,基于网络分析法及2SFCA改进型,分析评价梅州城区公园绿地与人口空间耦合度,采用网络分析法修正2SFCA计算过程中的空间作用域,以提高可达性结果精度.结果表明:(1)日常步行下仅有30%城市人口能够在15 min内达到公园,骑行和自驾方式仍不能满足全部居民15 min内到达公园绿地的需求;(2)改进型2SFCA显示32%的区域可达性为0.相较于原式,其在极值区域可达性数值出现较大差异.总之,梅州市人口与公园绿地空间分布耦合性较差,研究结果可为梅州市公园绿地的规划布局提供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园绿地 可达性 高斯型两步移动搜索法 网络分析法 梅州城区
下载PDF
基于海岛生态脆弱性模拟的朱家尖岛空间管控对策 被引量:6
17
作者 李秀珍 +3 位作者 姜德刚 杨斌 林世伟 陈沈良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2783-2792,共10页
近10年来,桥隧连陆型海岛数量快速增长,这类工程的建设改善了海岛的交通可达性,使得海岛旅游人口快速增长,实现了海岛经济的快速发展.而旅游人口的快速增加和海岛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使得海岛生态脆弱性增加.为实现海岛生态系统的科学管... 近10年来,桥隧连陆型海岛数量快速增长,这类工程的建设改善了海岛的交通可达性,使得海岛旅游人口快速增长,实现了海岛经济的快速发展.而旅游人口的快速增加和海岛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使得海岛生态脆弱性增加.为实现海岛生态系统的科学管理,科学评价和预测海岛生态系统脆弱性变化趋势及敏感区域,制定不同区域的生态系统管理方式显得尤为迫切.本研究构建了海岛生态脆弱性评价模型,评估了朱家尖岛生态脆弱性现状,以2015年作为基期模拟未来20年旅游人口和土地利用变化,以及未来20年的海岛生态脆弱性变化,在此基础上分析脆弱性变化的敏感区域,并提出相应的管理措施.结果表明:朱家尖岛目前的生态系统处于良好状态,中度和重度脆弱性面积相对较小.随着朱家尖岛旅游人口增加和岛陆开发强度的增强,海岛生态系统趋于脆弱,其中,高脆弱性面积增加,低脆弱性面积减少.针对脆弱性评估的结果结合敏感性分析,将朱家尖岛划分为禁止开发区、限制开发区和有条件开发区,以实现精细化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岛生态脆弱性 人为影响 敏感性分析 生态系统管理 朱家尖岛
原文传递
海三棱藨草对极端高温的生长与生理响应 被引量:3
18
作者 刘晓彤 李秀珍 +2 位作者 闫中正 林世伟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10-119,共10页
在全球气候变化大背景下,极端气候事件频发,但目前关于盐沼植物对极端天气响应方面的研究极少。本研究以典型的河口盐沼植物海三棱藨草(Scirpus mariqueter)为对象,在温室内对其进行一周的不同高温(40、45、50℃)胁迫处理,研究其生长、... 在全球气候变化大背景下,极端气候事件频发,但目前关于盐沼植物对极端天气响应方面的研究极少。本研究以典型的河口盐沼植物海三棱藨草(Scirpus mariqueter)为对象,在温室内对其进行一周的不同高温(40、45、50℃)胁迫处理,研究其生长、生理及光合等参数的响应。结果表明:在受到45、50℃高温胁迫时,海三棱藨草的根冠比显著增高,生物量趋于向地下转移;叶绿素a、叶绿素b以及总叶绿素的含量随着温度的升高有下降的趋势,说明极端高温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海三棱藨草体内叶绿素的合成;高温胁迫也对海三棱藨草生理上产生显著影响,其叶片和根中丙二醛含量均在受到45℃以上高温胁迫时显著降低,可能昭示着海三棱藨草有一定的耐热性;而脯氨酸含量在高温处理组(40~50℃)显著高于对照组(室温),可溶性糖含量表现为高温处理时(40~50℃)在叶中显著下降,在根中升高,表明海三棱藨草在高温胁迫时产生渗透调节物质积极抵抗逆境;海三棱藨草净光合速率在40℃处理时较对照组有所上升,而在45℃以上高温处理时显著下降,且伴随着气孔导度、胞间CO2浓度、蒸腾速率、羧化效率的下降,水分利用效率的升高,说明极端高温在一定范围内可促进光合作用,但超过一定程度会对海三棱藨草的光合作用产生抑制作用,也表明海三棱藨草高温胁迫下净光合速率的下降以气孔限制因素为主。本研究结果可为理解气候变化背景下盐沼植物对极端高温的适应机制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沼植物 高温胁迫 生理生态 光合作用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