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0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MRI对鼻咽癌T、N分期的影响 被引量:69
1
作者 梁碧玲 +1 位作者 林浩皋 吴沛宏 《中华肿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81-184,共4页
目的 比较 5 6例鼻咽癌患者的CT、MRI资料 ,探讨MRI对国际抗癌联盟 (UICC ,1997年 )分期和我国 1992年福州 广州分期的影响。方法 选取同时进行CT与MRI扫描并经病理证实的鼻咽癌 5 6例。CT扫描用elscientCTtwinflash双螺旋扫描机 ,... 目的 比较 5 6例鼻咽癌患者的CT、MRI资料 ,探讨MRI对国际抗癌联盟 (UICC ,1997年 )分期和我国 1992年福州 广州分期的影响。方法 选取同时进行CT与MRI扫描并经病理证实的鼻咽癌 5 6例。CT扫描用elscientCTtwinflash双螺旋扫描机 ,常规横断平扫 ,3例加冠状扫描 ,16例直接增强扫描。MRI使用PhilipT5 II型 0 .5Tesla超导磁共振成像系统 ,标准头部正交线圈 ,常规SE序列 ,扫描方向为横断面、矢状面和冠状面 ,扫描范围上达鞍上池 ,下至第 2颈椎下缘水平。大部分病例(5 0 / 5 6 )行增强扫描。结果 CT不能显示咽颅底筋膜 ;MRI显示清楚 ,可以确定真正的腔内病变。MRI对显示软组织 (包括颈长肌、腭帆提肌、腭帆张肌 )和颅底骨质肿瘤侵犯较敏感 ,可以发现肿瘤软组织侵犯和早期骨髓侵袭。MRI显示鼻咽癌侵犯颈动脉鞘区和咽后淋巴结转移较CT明确 ,同时可以发现三叉神经肿瘤侵袭 ,直接影响肿瘤临床分期。结论 根据UICC分期原则 ,2 8.6 % (16 / 5 6 )的病例发生分期改变 ;根据我国 1992年分期原则 ,33.9% (19/ 5 6 )的病例发生分期改变。MRI对我国 1992年分期最明显的影响在于区分颈动脉鞘区是肿瘤侵犯还是咽后淋巴结转移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鼻咽肿瘤 诊断 鼻咽癌 磁共振成像 肿瘤分期
原文传递
放射组学的兴起和研究进展 被引量:57
2
作者 苏会芳 周国锋 +8 位作者 蔡培强 张嵘 吴小亮 黎浩江 于行素 范卫君 樊懿 张振峰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553-556,共4页
一、影像学起源与发展 1895年伦琴报道首次应用X射线拍摄手部骨骼成像,并因此于1901年获得第1届诺贝尔物理学奖.医学影像学自此开始发展起来,至今已有118年历程.MRI(1930年发现核磁共振现象产生3位诺贝尔奖;1973年核磁共振成像的应用... 一、影像学起源与发展 1895年伦琴报道首次应用X射线拍摄手部骨骼成像,并因此于1901年获得第1届诺贝尔物理学奖.医学影像学自此开始发展起来,至今已有118年历程.MRI(1930年发现核磁共振现象产生3位诺贝尔奖;1973年核磁共振成像的应用产生两位诺贝尔奖)、CT(1970年发明,1979年诺贝尔奖)、PET和超声等影像设备的发展又进一步为临床医学提供了更为精准的信息并成熟为医学影像学的核心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磁共振成像 医学影像学 诺贝尔奖 放射 磁共振现象 临床医学 影像设备 X射线
原文传递
螺旋CT与MRI评价鼻咽癌颅底侵犯 被引量:39
3
作者 梁碧玲 +7 位作者 吴沛宏 郑列 阮超美 李立 莫运仙 钟锐 陈勇新 林浩皋 《癌症》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7期729-733,共5页
背景与目的:随着螺旋CT与MRI的普遍应用,研究哪种方法对鼻咽癌发生颅底侵犯的诊断更有价值,是临床上亟待解决的问题。本研究拟探讨用CT与MRI诊断鼻咽癌颅底侵犯的价值。方法:选取1993年8月~2001年9月经病理证实为鼻咽癌的患者61例,全... 背景与目的:随着螺旋CT与MRI的普遍应用,研究哪种方法对鼻咽癌发生颅底侵犯的诊断更有价值,是临床上亟待解决的问题。本研究拟探讨用CT与MRI诊断鼻咽癌颅底侵犯的价值。方法:选取1993年8月~2001年9月经病理证实为鼻咽癌的患者61例,全组患者治疗前均行螺旋CT及MRI检查。此外,螺旋CT薄层扫描三维重建8例。CT扫描采用ElscientCTTwinFlash,常规横断面平扫,部分加冠状面扫描,13例加增强扫描。MRI扫描采用PhilipsT5-Ⅱ型0.5Tesla超导成像系统,标准头部正交线圈。常规SE序列,扫描方向为横断面、矢状面和冠状面,扫描范围由鞍上池至第二颈椎下缘水平,61例中55例患者进行增强扫描。结果:CT发现颅底骨质侵犯17例,MRI扫描发现颅底侵犯26例,其中6例MRI扫描发现斜坡、翼突基底部和蝶骨基底部早期的骨髓浸润,而CT检查未见有这些部位的骨质破坏,另外3例MRI见肿瘤沿三叉神经向颅内侵犯,而CT未见明确的卵圆孔破坏。结论:CT与MRI均可显示鼻咽癌通过破坏骨质侵犯颅底,也可以通过自然孔道进入颅内。MRI较CT对颅底骨质破坏的检出更敏感,MRI可以发现肿瘤沿三叉神经向颅内侵犯,而卵圆孔没有骨质破坏。MRI较CT可以更准确地界定肿瘤的侵犯范围;螺旋CT薄层三维重建,可以较为直观地显示病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螺旋CT MRI 评价 鼻咽癌 颅底侵犯
下载PDF
孤立性纤维瘤的影像学表现与临床病理特征 被引量:43
4
作者 李建鹏 +6 位作者 张嵘 李卉 刘学文 张赟 尹韶晗 吕衍春 耿志君 《中华肿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363-367,共5页
目的 探讨孤立性纤维瘤(SFT)的影像学特点、临床表现和病理学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27例经病理确诊的SFT患者的影像学表现、临床特征和病理学表现.结果 27例SFT中,发生于胸部18例,腹部4例,腰骶部1例,盆腔3例,左肩后部1例.恶性8例,良性1... 目的 探讨孤立性纤维瘤(SFT)的影像学特点、临床表现和病理学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27例经病理确诊的SFT患者的影像学表现、临床特征和病理学表现.结果 27例SFT中,发生于胸部18例,腹部4例,腰骶部1例,盆腔3例,左肩后部1例.恶性8例,良性17例,交界性2例.CT扫描23例,均见包膜,其中16例良性SFT为边界清楚的类圆形肿块,大部分密度均匀,与周围组织分界清楚;6例恶性SFT边界不清,与周围组织粘连或侵犯周围组织,密度不均匀;1例交界性SFT边界清楚,与周围组织分界清楚,可见蛋壳样钙化.MRI扫描4例,肿瘤边界清楚,信号欠均匀,T1WI序列呈等或略高于肌肉组织信号,T2WI序列呈稍高信号,其中恶性SFT中可见不规则坏死区.27例SFT在增强扫描时均呈不均匀强化,强化程度不一,呈中至重度强化.免疫组化检查结果显示,CD34(+)22例,占81.5%;Vimentin(+)27例,占100.0%;CD99(+)27例,占100.0%;bcl-2(+)26例,占96.3%;CK(-)27例,占100.0%;S-100(-)26例,占96.3%.结论 SFT的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病理形态学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查可以明确诊断.CT和MRI可以对SFT进行明确的定位,确定肿瘤与周围组织的关系,为手术切除提供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孤立性纤维瘤 螺旋CT 磁共振成像
原文传递
对比集合序列与常规序列头部MR图像质量 被引量:27
5
作者 刘辉明 尹国平 +2 位作者 别非 权光南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268-271,共4页
目的对比分析MRI集合(MAGiC)序列与常规序列头部图像质量。方法对96人进行头部常规序列及MAGiC序列MR扫描,比较常规序列T1FSE、T2FSE、T1Flair、T2Flair图像与MAGiC序列重建MAGiC T1、MAGiC T2、MAGiC T1Flair、MAGiC T2Flair图像的质量... 目的对比分析MRI集合(MAGiC)序列与常规序列头部图像质量。方法对96人进行头部常规序列及MAGiC序列MR扫描,比较常规序列T1FSE、T2FSE、T1Flair、T2Flair图像与MAGiC序列重建MAGiC T1、MAGiC T2、MAGiC T1Flair、MAGiC T2Flair图像的质量和SNR。结果常规序列与MAGiC序列图像的整体质量评分、伪影评分、病灶检出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MAGiC T1、MAGiC T2、MAGiC T1Flair、MAGiC T2Flair图像的SNR均高于相应常规序列图像(P均<0.01)。结论 MAGiC序列与常规序列扫描所获头部图像质量相当,且MAGiC序列图像的SNR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磁共振成像集合序列
下载PDF
动态增强MRI定量参数及最大线性斜率比值对鉴别乳腺良恶性疾病的价值 被引量:26
6
作者 欧阳翼 +7 位作者 伍尧泮 吕衍春 阮超美 郑列 彭康强 何浩强 陈林 张伟章 《中华放射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569-572,共4页
目的通过对动态增强MR/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IC)的后处理,寻找有效的鉴别诊断良、恶乳腺疾病的定量参数。方法回顾性分析行MR检查的30例乳腺疾病初诊患者,对动态增强MRI的TIC进行后处理,得出最高信号强度(Slmax)、强化峰值(PH... 目的通过对动态增强MR/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IC)的后处理,寻找有效的鉴别诊断良、恶乳腺疾病的定量参数。方法回顾性分析行MR检查的30例乳腺疾病初诊患者,对动态增强MRI的TIC进行后处理,得出最高信号强度(Slmax)、强化峰值(PH)、最大线性斜率(Slope)、最大线性斜率比值(Slope^R)4个定量参数,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秩和检验评价4个定量参数在良、恶性病灶间的分布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共17个良性病灶和18个恶性病灶,良性病灶和恶性病灶的Slmax值(M值)分别为375.2和158.1,95%可信区间分别为278.2~506.0和160.5~374.8;PH值(M值)分别为114.4和87.8,95%可信区间分别为73.7~196.5和71.3~162.9;Slope值(M值)分别为22.3×10。和44.0×10^-3,95%可信区间分别为13.7×10^-3~41.1×10^-3和46.1×10^-3~81.8×10^-3;Slope值(M值)分别为2.6和11.4,95%可信区间分别为1.9~3.4和9.8~14.5。Slmax、PH值在良、恶性病灶间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Slope值在良、恶性病灶间的分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曲线下面积重叠较大;Slope^R值在良、恶性病灶间的分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曲线下面积重叠少。结论Slope^R值对乳腺良、恶性病灶间的鉴别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疾病 磁共振成像 图像增强 诊断 鉴别
原文传递
CT MRI和PET-CT对鼻咽癌局部肿瘤检测差异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24
7
作者 苏勇 赵充 +7 位作者 卢丽霞 孙颖 韩非 吴湖炳 崔念基 曾宗渊 卢泰祥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245-250,共6页
目的:比较CT、MRI和18F-PET-CT对鼻咽癌局部肿瘤的检测差异和探讨18F-PET-CT检测鼻咽癌局部肿瘤的应用价值。方法:2003年12月至2005年8月,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连续收治的原发鼻咽癌患者53例进入研究。所有患者在治疗前10天内以同一固... 目的:比较CT、MRI和18F-PET-CT对鼻咽癌局部肿瘤的检测差异和探讨18F-PET-CT检测鼻咽癌局部肿瘤的应用价值。方法:2003年12月至2005年8月,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连续收治的原发鼻咽癌患者53例进入研究。所有患者在治疗前10天内以同一固定体位,完成增强CT、MRI和PET-CT扫描检查,在CT、MRI和PET-CT上分别读片判定鼻咽癌局部侵犯范围。结果:CT、MRI与PET-CT分别检出咽后淋巴结转移31例(58.5%)、36例(67.9%)、20例(37.7%),CT、MRI检出率显著高于PET-CT(P=0.02,P=0.001);CT稍低于MRI,但两者间无显著性差异(P=0.314)。CT和MRI检出的最大横径<1cm的咽后淋巴结转移,PET-CT大部分未能显示;最大横径≤0.5cm或并发液化坏死明显的咽后淋巴结转移,PET-CT均未能检出。对鼻腔、口咽、咽旁间隙、颈动脉鞘区、颞下窝、翼腭窝和颅底骨质侵犯的检出,CT、MRI和PET-CT无明显差异;对海绵窦和鼻窦侵犯的检出,MRI可能优于CT和PET-CT。结论:对鼻咽癌局部肿瘤侵犯的检测,PET-CT较CT和MRI无明显优势;对最大横径<1cm的咽后淋巴结转移,PET-CT的检出率明显低于CT或MRI;对最大横径≤0.5cm或并发液化坏死的咽后淋巴结转移的检测,PET-CT可能存在较大局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鼻咽肿瘤 磁共振成像 X线计算机体层摄影 ^18F-PET-CT
下载PDF
胃癌和胃淋巴瘤的CT表现对比分析 被引量:26
8
作者 范卫君 吕衍春 +4 位作者 刘立志 沈静娴 李娴 张亮 《癌症》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539-543,共5页
背景与目的:进展期胃癌与胃淋巴瘤的CT表现在鉴别诊断上较困难,均可表现为胃壁增厚、腔内肿块、胃腔狭窄、淋巴结肿大、远处脏器转移等。本研究通过对比胃癌与胃淋巴瘤的CT表现差异,以提高对胃肿瘤,特别是胃淋巴瘤的CT诊断水平。方法:... 背景与目的:进展期胃癌与胃淋巴瘤的CT表现在鉴别诊断上较困难,均可表现为胃壁增厚、腔内肿块、胃腔狭窄、淋巴结肿大、远处脏器转移等。本研究通过对比胃癌与胃淋巴瘤的CT表现差异,以提高对胃肿瘤,特别是胃淋巴瘤的CT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7例进展期胃癌和25例胃淋巴瘤患者的CT表现,观察病变部位、病变大体形态、胃周径侵犯范围、病灶的最大厚度、粘膜是否光整、粘膜皱襞是否增厚、浆膜受侵情况、有无坏死、病变强化程度、强化是否均匀、其他器官受累情况、腹部淋巴结情况。结果:23例(85.2%)胃癌近胃腔表面见"白线"征,门静脉期"白线"区范围较动脉期大;所有胃淋巴瘤患者均未见"白线"征。13例(48.1%)胃癌非"白线"区门静脉期强化程度高于动脉期。所有胃癌患者胃壁侵犯范围均<50%,23例(85.2%)胃淋巴瘤患者胃壁侵犯范围>75%。所有27例(100%)胃癌患者均见胃粘膜溃疡,1例(4%)胃淋巴瘤见胃粘膜溃疡。11例(44.0%)胃淋巴瘤有2个区或以上的胃周淋巴结肿大,8例(32.0%)胃淋巴瘤患者有肾门下腹膜后淋巴结肿大;所有胃癌患者均未见2个区或以上胃周肿大淋巴结,亦未见肾门下腹膜后淋巴结肿大。结论:胃癌与胃淋巴瘤的CT表现各有其特点,包括有无胃粘膜"白线"征、粘膜溃疡、胃壁侵犯范围、胃周肿大淋巴结分布、有无肾门下腹膜后肿大淋巴结等,这些特点对于二者的鉴别诊断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肿瘤 腺细胞癌 胃淋巴瘤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鉴别诊断
下载PDF
外周型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的CT和MRI影像特征 被引量:24
9
作者 张卫东 +1 位作者 莫运仙 李家尧 《癌症》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643-646,共4页
背景与目的:外周型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primitive neuroectodermal tumor,PNET)用组织学方法检查难以与其它的小圆形细胞肿瘤(如尤文氏肉瘤)区别。本研究目的在于分析和探讨外周型PNET的CT和MRI影像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经病理证实... 背景与目的:外周型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primitive neuroectodermal tumor,PNET)用组织学方法检查难以与其它的小圆形细胞肿瘤(如尤文氏肉瘤)区别。本研究目的在于分析和探讨外周型PNET的CT和MRI影像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经病理证实的外周型PNET的CT和MRI表现。结果:7例PNET发病部位分别为左鼻翼、右下颌骨、左/右胸壁、左精索、胸椎旁及腰段椎管内。发生于软组织的PNET CT表现主要为边界不清的软组织肿块,密度不均匀伴坏死、囊变,无钙化,增强后明显不均匀强化。发生于骨的PNET CT表现为溶骨性骨质破坏并伴巨大软组织肿块形成。发生于椎旁或椎管内的PNET MRI表现为与脊髓和马尾分界清的软组织肿块,在T1WI上呈稍低或等信号改变,在T2WI上呈稍高或等信号改变。结论:外周型PNET的CT和MRI表现缺乏特异性影像特征;CT和MRI检查可显示肿瘤的范围和发现远处转移,对确定手术的可切除性及评价治疗效果有重要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 诊断
下载PDF
鼻咽癌咽后淋巴结转移的CT、MRI和PET-CT诊断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18
10
作者 苏勇 赵充 +7 位作者 卢丽霞 孙颖 韩非 吴湖炳 崔念基 曾宗渊 卢泰祥 《癌症》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521-525,共5页
背景与目的:目前,鼻咽癌咽后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主要依靠影像学检查,但诊断标准尚存在争议;18FDG-PET-CT近年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本研究拟对比CT、MRI和18FDG-PET-CT检测鼻咽癌咽后淋巴结转移的差异,结合临床探讨鼻咽癌咽后淋巴结转移的... 背景与目的:目前,鼻咽癌咽后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主要依靠影像学检查,但诊断标准尚存在争议;18FDG-PET-CT近年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本研究拟对比CT、MRI和18FDG-PET-CT检测鼻咽癌咽后淋巴结转移的差异,结合临床探讨鼻咽癌咽后淋巴结转移的影像学诊断标准和18FDG-PET-CT对鼻咽癌咽后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方法:2003年12月至2005年8月,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收治的鼻咽癌患者53例进入研究。所有患者在治疗前10天内以同一固定体位,完成增强CT、MRI和PET-CT扫描检查。以横断面图像上咽后间隙内最大径≥4mm的独立肿大结节、中央坏死或环形强化作为CT/MRI诊断咽后淋巴结转移阳性的判定标准;肿大咽后淋巴结出现异常放射性浓聚,明显高于周围组织且标准化摄取值(standarduptakevalue,SUV)≥2.5为18FDG-PET-CT的诊断标准;并结合临床治疗后咽后淋巴结的消退情况,比较三者对咽后淋巴结转移的检出差异及诊断价值。结果:CT、MRI和PET-CT对53例患者106侧咽后淋巴结转移的检出率分别为39.6%(42/106)、45.3%(48/106)、20.8%(22/106),CT和MRI显著高于PET-CT(P<0.01);CT稍低于MRI,但两者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CT和MRI检出最大径0.4~0.9cm的咽后淋巴结转移分别有27例和31例,但PET-CT仅检出5例;其中MRI检出最大径≤0.4cm的咽后淋巴结转移7例,CT检出4例,PET-CT均未见放射性浓集。最大径≥1.0cm的咽后淋巴结转移,CT、MRI和PET-CT分别检出12、14和13例。所有患者均获随诊,1例最大径为1.0cm(合并坏死)和1例最大径1.5cm的咽后淋巴结在治疗后6个月内消退,其余均在放疗后3个月内消退。结论:对鼻咽癌咽后淋巴结转移的检出诊断,MRI较CT并无明显优势。对最大径<1cm的咽后淋巴结转移,PET-CT的检出率明显低于CT或MRI。对并发坏死或横径≤0.5cm的咽后淋巴结转移,PET-CT存在明显的局限性。以最大径≥0.4cm作为CT/MRI诊断鼻咽癌咽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鼻咽肿瘤 咽后淋巴结转移 诊断 磁共振成像(MRI) X线计算机体层摄影(CT) ^18F-氟代脱氧葡萄糖-正电子发射计算机体层摄影(^18FDG-PET-CT)
下载PDF
鼻咽癌咽后淋巴结转移的CT与MRI对比研究 被引量:12
11
作者 梁碧玲 +1 位作者 林浩皋 吴沛宏 《癌症》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285-288,共4页
背景与目的:鼻咽癌是我国南方地区高发的恶性肿瘤,国外有些学者曾有过对鼻咽癌进行CT与MRI比较,但未有对鼻咽癌咽后淋巴结转移进行单独论述;国内目前也没有相关的论述。本研究通过对56例鼻咽癌的CT、MRI扫描所见进行比较分析,探讨CT与MR... 背景与目的:鼻咽癌是我国南方地区高发的恶性肿瘤,国外有些学者曾有过对鼻咽癌进行CT与MRI比较,但未有对鼻咽癌咽后淋巴结转移进行单独论述;国内目前也没有相关的论述。本研究通过对56例鼻咽癌的CT、MRI扫描所见进行比较分析,探讨CT与MRI对发现鼻咽癌咽后淋巴结转移的价值。方法:选取自1993年8月至2000年12月病理证实为鼻咽癌病例56例,CT扫描机是ElscientCTTwinflash,常规横断平扫,3例加冠状扫描,其中的16例直接增强扫描;MRI成像使用PhiliPT5-Ⅱ型0.5Tesla超导磁共振成像系统,标准头部正交线圈,常规SE序列,扫描方向为横断面、矢状面、冠状面,扫描范围上达鞍上池,下至第二颈椎下缘水平,大部分病例增强扫描(50/56)。结果:MRI可以准确区分鼻咽癌颈动脉鞘区肿瘤侵犯还是咽后淋巴结转移,较CT明确(CT13例,MRI24例)。统计学上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MRI可以区分肿瘤直接侵犯颈动脉鞘区还是咽后淋巴结转移,因而较CT更准确划分肿瘤的侵犯范围,对我国的92分期影响较明显,可以更准确地进行鼻咽癌的临床分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鼻咽肿瘤 咽后淋巴结 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 磁共振成像 肿瘤转移 CT MRI 对比研究
下载PDF
MR扩散加权成像预测鼻咽癌放疗预后的价值 被引量:20
12
作者 何汇朗 刘辉明 +2 位作者 许森奎 姚文燕 《中华放射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3-17,共5页
目的:探讨MR DWI及ADC在鼻咽癌放疗后随访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对比分析鼻咽癌放疗后局部复发(24例)和非复发患者(38例)的临床资料。观察这些患者放疗前、放疗结束后3、6、12个月的常规MRI及DWI影像表现,测量病灶区的ADC值。... 目的:探讨MR DWI及ADC在鼻咽癌放疗后随访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对比分析鼻咽癌放疗后局部复发(24例)和非复发患者(38例)的临床资料。观察这些患者放疗前、放疗结束后3、6、12个月的常规MRI及DWI影像表现,测量病灶区的ADC值。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对检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运用ROC分别对放疗后3、6、12个月随访所得的ADC值进行效能分析,计算其预测鼻咽癌复发的诊断阈值。结果鼻咽癌原发灶和复发灶的DWI图呈高信号,放疗后非复发患者病灶区的DWI图呈低信号或混杂信号;复发组与非复发组原发灶的ADC值分别为(0.709±0.078)×10-3和(0.693±0.089)×10-3mm2/s,两者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t=-0.717,P〉0.05);复发组中复发灶与原发灶的ADC值分别为(0.730±0.068)×10-3和(0.709±0.078)×10-3mm2/s,两者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t=-1.000,P〉0.05);复发组与非复发组放疗结束后3、6、12个月的ADC值分别为(1.128±0.179)×10-3、(1.358±0.145)×10-3mm2/s(t=5.567,P〈0.01),(1.164±0.174)×10-3、(1.450±0.102)×10-3mm2/s(t=7.310,P〈0.01),(1.107±0.180)×10-3、(1.584±0.125)×10-3mm2/s(t=11.189,P〈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分别取ADC值1.29×10-3、1.32×10-3、1.37×10-3mm2/s作为放疗结束后3、6、12个月的诊断阈值预测肿瘤复发,其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性分别为83.3%、73.7%、77.4%,83.3%、89.5%、87.1%,100.0%、94.7%、96.3%。结论 DWI可应用于鼻咽癌放疗后的定期随访,测量鼻咽癌病灶放疗后ADC值有可能对局部复发进行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鼻咽肿瘤 预后 磁共振成像 弥散 表观扩散系数
原文传递
肝局灶性结节增生患者的典型与不典型螺旋CT征象分析 被引量:20
13
作者 郑列 吴沛宏 +4 位作者 沈静娴 莫运仙 阮超美 李立 《癌症》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7期861-865,共5页
背景与目的:肝局灶性结节增生(focalnodularhyperplasia,FNH)是一种少见的肝脏肿瘤样病变,本研究旨在探讨该病典型与不典型的螺旋CT征象,从而提高对该病的影像学诊断水平。方法:对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病理证实或临床确诊的32例FNH患者... 背景与目的:肝局灶性结节增生(focalnodularhyperplasia,FNH)是一种少见的肝脏肿瘤样病变,本研究旨在探讨该病典型与不典型的螺旋CT征象,从而提高对该病的影像学诊断水平。方法:对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病理证实或临床确诊的32例FNH患者的37个病灶的螺旋CT征象,包括病灶数目、大小、边缘情况、密度、强化形式、中央瘢痕、假包膜等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在37个病灶中,有14个病灶最大径≤3cm,有23个病灶最大径>3cm;有20个病灶位于肝包膜下;有7个病灶周边存在假包膜,这7个病灶最大径>3cm;有22个病灶存在中央瘢痕,其中有20个病灶最大径>3cm。所有病灶在动脉期均呈高密度,其中31个病灶肿瘤实质均匀强化,17个病灶周边可见异常增粗的血管影。结论:FNH典型的CT征象是动脉期明显均匀强化、存在中央瘢痕并延迟强化;FNH不典型的CT征象是动脉期不均匀强化、无中央瘢痕、存在假包膜。征象的多样性与病灶的病理类型和病灶的最大径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肿瘤/诊断 局灶性结节增生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下载PDF
能谱CT定量指标在鉴别诊断非小细胞肺癌转移淋巴结与非转移淋巴结中的价值 被引量:20
14
作者 沈静娴 +5 位作者 习勉 张赟 赵磊 刘施亮 吴沛宏 刘孟忠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738-743,共6页
【目的】评估能谱CT定量指标鉴别诊断非小细胞肺癌(NSCLC)转移淋巴结与非转移淋巴结的价值。【方法】对48例非小细胞肺癌转移淋巴结(n=34)与非转移淋巴结(n=40)的CT平扫、动脉期及静脉期能谱定量指标进行比较。【结果】转移淋巴结平扫... 【目的】评估能谱CT定量指标鉴别诊断非小细胞肺癌(NSCLC)转移淋巴结与非转移淋巴结的价值。【方法】对48例非小细胞肺癌转移淋巴结(n=34)与非转移淋巴结(n=40)的CT平扫、动脉期及静脉期能谱定量指标进行比较。【结果】转移淋巴结平扫及动脉期碘基物质密度、平扫及动脉期有效原子序数、平扫及动脉期标化有效原子序数、动脉期标化碘基物质密度均低于非转移淋巴结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依据动脉期标化有效原子序数<0.7278,诊断淋巴结为恶性的正确几率分别为83.3%。依据动脉期标化碘基物质密度>0.1574,诊断淋巴结为良性的正确几率分别为86.7%。【结论】能谱CT定量指标对鉴别诊断非小细胞肺癌转移淋巴结与非转移淋巴结提供定量分析,提高非小细胞肺癌的淋巴结分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小细胞肺癌 淋巴结转移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能谱成像
下载PDF
MRI在鼻咽癌临床分期中的价值 被引量:16
15
作者 曹卡加 +3 位作者 黄培钰 胡丹 孙蕊 陈秋燕 《癌症》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64-167,共4页
背景与目的:鼻咽癌的临床分期主要依据影像学资料。本研究探讨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技术在鼻咽癌P92临床分期中的价值。方法:2002年5月至2005年6月,共有100例经病理组织学诊断并在治疗前能同时或短时间内(不超过1... 背景与目的:鼻咽癌的临床分期主要依据影像学资料。本研究探讨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技术在鼻咽癌P92临床分期中的价值。方法:2002年5月至2005年6月,共有100例经病理组织学诊断并在治疗前能同时或短时间内(不超过15天)作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增强扫描和MRI增强扫描的鼻咽癌初治患者。其中男性74例,女性26例,年龄21~60岁,中位年龄46岁。分别计算两种检查方法所显示的各解剖部位受侵犯的阳性率,用卡方检验比较这两种检查方法对各解剖部位的检出率。按鼻咽癌P92分期标准,分别以CT加临床体检和MRI加临床体检对100例患者进行临床分期,用卡方检验比较两种方法所划分的各期病例数的构成比。结果:CT和MRI对颅底骨质破坏的检出率分别为31.0%(31/100)和56.0%(56/100),两种检查方法比较差异有显著性(χ2=12.715,P=0.000)。CT和MRI对咽后淋巴结的检出率分别为40.0%和55.0%,差异有显著性(χ2=4.511,P=0.034)。对于T分期,用CT和MRI划分的各期病例数构成比差异有显著性(χ2=8.339,P=0.039),而CT和MRI对于N分期(χ2=0.275,P=0.965)和临床分期(χ2=5.525,P=0.137)划分的各期病例数构成比比较则无显著性差异。结论:MRI对鼻咽癌颅底骨质破坏和咽后淋巴结的检出率高于CT。MRI使鼻咽癌的T分期升级,对临床分期有升级的趋势,而对N分期则无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鼻咽肿瘤 MRI CT 诊断 临床分期
下载PDF
韧带样纤维瘤的影像学表现及病理特点 被引量:19
16
作者 王德玲 李卉 +3 位作者 刘学文 耿志君 王玲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48-151,共4页
目的探讨韧带样纤维瘤(DT)的影像学表现及病理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DT患者的临床特征、CT、MRI及病理表现。结果 32例DT患者共38个病灶,其中84.21%(32/38)边界不清楚,39.47%(15/38)包绕侵犯血管神经,15.79%(6/38)有骨质侵犯。对11... 目的探讨韧带样纤维瘤(DT)的影像学表现及病理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DT患者的临床特征、CT、MRI及病理表现。结果 32例DT患者共38个病灶,其中84.21%(32/38)边界不清楚,39.47%(15/38)包绕侵犯血管神经,15.79%(6/38)有骨质侵犯。对11例进行CT检查,共发现14个病灶,平扫呈稍低密度,均未见坏死及钙化,增强后呈均匀或不均匀强化,强化程度等于或稍低于邻近肌肉组织。对21例进行MR检查,共发现24个病灶,T1WI上呈等或稍低于肌肉的信号,T2WI呈高于肌肉低于脂肪信号,增强扫描呈中等或明显不均匀强化;其中87.50%(21/24)可见条状或带状T1WI及T2WI低信号,增强后未见强化。组织学上肿瘤组织内纤维母细胞和成纤维细胞呈束状、编织状排列,偶见核分裂,细胞间可见胶原组织包绕。结论 T1WI、T2WI呈条带状低信号,且增强扫描不强化是DT的特征性MRI表现。CT检查可以帮助了解病灶的侵犯范围,为鉴别诊断提供一定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纤维瘤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 病理学
下载PDF
多层螺旋CT在直肠癌术前分期中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16
17
作者 崔春艳 李立 +4 位作者 刘立志 张卫东 吕衍春 李婵婵 《癌症》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96-200,共5页
背景与目的:直肠癌术前分期对选择合理治疗方案和判断预后至关重要。传统的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对直肠癌术前分期存在争议,本研究旨在探讨多层螺旋CT(multislice spiral CT,MSCT)对直肠癌术前分期的诊断价值。方法:... 背景与目的:直肠癌术前分期对选择合理治疗方案和判断预后至关重要。传统的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对直肠癌术前分期存在争议,本研究旨在探讨多层螺旋CT(multislice spiral CT,MSCT)对直肠癌术前分期的诊断价值。方法: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2006年3月至2007年2月,经病理证实的直肠癌患者87例,所有患者术前行MSCT平扫及增强扫描,由两位放射科医生独立评价肿瘤的部位、大小、侵犯范围(T)、淋巴结转移(N)及远处转移(M)情况,做出诊断及TNM分期,并与术后病理对照,评价准确性、灵敏度及特异度。结果:MSCT检出了全部87例直肠癌,对直肠癌TNM分期总的准确性为81.6%(71/87)。T、N、M期准确性分别为94.3%(82/87)、82.8%(72/87)、98.9%(86/87)。≤T2、T3、T4期灵敏度分别为90.5%、91.3%、97.7%,特异度分别为98.5%、94.2%、97.7%。N0、N1、N2期灵敏度分别为92.9%、72.0%、82.4%,特异度分别为88.9%、88.5%、91.7%。远处转移的患者仅1例因肝脏转移灶<5mm而漏诊。结论:MSCT能较准确地判断直肠癌的侵犯范围、淋巴结转移及远处转移,是非常有价值的术前分期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肠肿瘤/诊断 多层螺旋计算机断层扫描 术前分期
下载PDF
Kimura病的CT、MRI表现 被引量:17
18
作者 李建鹏 张嵘 +3 位作者 刘学文 莫运仙 吕衍春 《中华放射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619-622,共4页
目的 探讨Kimura病的CT、MRI表现,提高该病的术前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11例经病理证实的Kimura病患者的临床特征、CT及MRI表现.11例Kimura病患者发生于(或累及)腮腺区7例,颌面部2例,硬腭1例,腹股沟1例(其中3例为异位复发,2例为... 目的 探讨Kimura病的CT、MRI表现,提高该病的术前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11例经病理证实的Kimura病患者的临床特征、CT及MRI表现.11例Kimura病患者发生于(或累及)腮腺区7例,颌面部2例,硬腭1例,腹股沟1例(其中3例为异位复发,2例为原位复发).均表现为无痛性肿物,平均病程2年以上;嗜酸性粒细胞均明显增高.结果 CT和MRI表现:5例单发结节,6例多发结节;最小者约6 mm×3 mm,最大者约60 mm ×34 mm;较大结节边界不清楚,较小者边界清楚,邻近脂肪间隙内见条索影浸润,10例颌面部病灶均位于浅筋膜下;CT显示9例密度均匀,稍低于肌肉密度;3例在MR T2WI上呈稍高信号,在T1 WI上呈等或稍低信号;11例肿块呈中度至重度、均匀或不均匀强化;9例肿块(8例颌面部、1例腹股沟)伴有同侧(或双侧)引流区淋巴结肿大,边界清楚,无坏死,无融合,强化明显.结论 Kimura病具有一定的临床和影像特征,结合实验室检查,可以进行正确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KIMURA病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
原文传递
扩散加权成像中表观弥散系数和相对表观弥散系数对乳腺恶性肿瘤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16
19
作者 尹韶晗 +7 位作者 李卉 刘学文 张赟 吕衍春 张嵘 李建鹏 耿志君 吴沛宏 《中华肿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17-220,共4页
目的探讨扩散加权成像(DWI)中表观弥散系数(ADC)和相对表观弥散系数(rADC)对乳腺恶性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对53例进行乳腺疾病初诊的女性患者的66个病灶,应用单次激发自旋回波-平面回波序列(SE—EPI)进行扫描,在相同的感兴趣... 目的探讨扩散加权成像(DWI)中表观弥散系数(ADC)和相对表观弥散系数(rADC)对乳腺恶性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对53例进行乳腺疾病初诊的女性患者的66个病灶,应用单次激发自旋回波-平面回波序列(SE—EPI)进行扫描,在相同的感兴趣区(ROI)下,分别于扩散敏感系数(b)为500和800s/mm2时,测量病灶及同侧远隔部位正常乳腺腺体的ADC值,并计算rADC值。根据受试者工作特性曲线(ROC),确定鉴别乳腺良、恶性病变的最佳ADC和rADC阈值,评价不同b值下,各阈值鉴别诊断乳腺良、恶性病变的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率。结果当b值为500s/mm。时,良、恶性病灶对应的ADC值分别为(1.71±0.31)×10^-3mm2/s和(1.31±0.38)×10^-3mm2/s,诊断乳腺恶性肿瘤的最佳ADC阈值为1.435×10^-3mm2/s,其诊断的敏感度为82.1%,特异度为81.5%;最佳rADC阈值为0.62,其诊断的敏感度为76.9%,特异度为100%。当b值为800s/mm。时,良、恶性病灶的ADC值分别为(1.55±0.29)×10^-3mm2/s和(1.14±0.29)×10^-3mm2/s,诊断乳腺恶性肿瘤的最佳ADC阈值为1.295×10^-3mm2/s,其诊断的敏感度为79.5%,特异度为81.5%;最佳rADC阈值为0.71时,诊断的敏感度为89.7%,特异度为88.9%。当b值为800s/mm2、rADC的诊断阈值为0.71时,ROC曲线下面积最大。结论DWI扫描时间短,无需对比剂。ADC和rADC作为诊断指标,其敏感度、特异度均较高,尤其是rADC,对乳腺恶性肿瘤的诊断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扩散加权成像 表观弥散系数 诊断
原文传递
背景抑制扩散加权成像诊断头颈部鳞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的价值 被引量:15
20
作者 张赟 梁碧玲 +2 位作者 钟镜联 叶瑞心 《中华放射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1041-1044,共4页
目的 前瞻性地探讨背景抑制扩散加权成像(DWIBS)评价头颈部鳞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20例经颈部淋巴结活检或手术病理证实的头颈部鳞癌患者(舌癌5例、鼻咽癌5例、喉癌3例、口底癌3例、口咽癌1例、喉咽癌1例、面颊癌... 目的 前瞻性地探讨背景抑制扩散加权成像(DWIBS)评价头颈部鳞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20例经颈部淋巴结活检或手术病理证实的头颈部鳞癌患者(舌癌5例、鼻咽癌5例、喉癌3例、口底癌3例、口咽癌1例、喉咽癌1例、面颊癌1例和唇癌1例)进行颈部常规MR和DWIBS扫描,测量淋巴结的ADC值,选定鉴别转移性和良性淋巴结的最佳ADC阈值,并比较DWIBS与常规MRI显示和诊断转移性淋巴结的能力.两组均数间的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 常规MR检查计数淋巴结共101枚,诊断转移性淋巴结58枚;常规MRI诊断淋巴结转移的敏感度为78%(47/60)、特异度为81%(44/54)、准确度为80%(91/114)、阳性预测值为82%(47/57)、阴性预测值为77%(44/57).DWIBS计数淋巴结共114枚,转移性淋巴结(60枚)的平均ADC值为(0.945±0.122)×10-3mm2/s,低于良性淋巴结(54枚)的平均ADC值(1.210±0.151)×10-3 mm2/s(t=-10.354,P<0.01).以1.090×10-3 mm2/s作为ADC阈值,诊断颈部淋巴结转移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8%(53/60)、80%(43/54)、84%(96/114)、83%(53/64)和86%(43/50).结论 DWIBS有助于诊断头颈部鳞癌的颈部淋巴结转移,较常规MRI可提高其检出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结 头颈部肿瘤 磁共振成像 弥散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