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绞股蓝总皂苷调节NF-κB信号通路改善糖尿病大鼠胰岛素敏感性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20
1
作者 田莎莎 +5 位作者 王辉 田雨闪 谷贵章 邱姚瑶 张璐 杨红霞 《中国中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7期4488-4496,共9页
该文主要研究绞股蓝总皂苷(GPS)对2型糖尿病(T2DM)大鼠胰岛素敏感性及炎性因子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的分子机制。T2DM模型造模成功后,将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GPS高、低剂量组(200、100 mg·kg^(-1)),盐酸二甲双胍组(100 mg·kg^(-... 该文主要研究绞股蓝总皂苷(GPS)对2型糖尿病(T2DM)大鼠胰岛素敏感性及炎性因子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的分子机制。T2DM模型造模成功后,将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GPS高、低剂量组(200、100 mg·kg^(-1)),盐酸二甲双胍组(100 mg·kg^(-1)),另设健康大鼠为对照组。各组大鼠灌胃给药6周,检测空腹血糖、口服糖耐量,ELISA法检测血清胰岛素、C-肽、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L-6)、C-反应蛋白(CRP)的释放,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和胰岛素敏感指数(ISI)。Western blot法检测骨骼肌中磷酸化胰岛素受体底物-1(p-IRS-1)、磷酸化蛋白激酶B(p-Akt)和脂肪组织中磷酸化核因子-κB(NF-κB)抑制因子激酶β(p-IKKβ)、磷酸化NF-κB抑制因子α(p-IκBα)、磷酸化NF-κB p65(p-p65)的蛋白水平。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法检测骨骼肌中葡萄糖转运蛋白4(GLUT4)和脂肪组织中NF-κB mRNA的相对表达量,并观察胰腺组织的病理学变化。结果显示,与模型组相比,GPS各剂量组大鼠血糖水平显著降低,口服糖耐量异常明显改善,ISI显著提高;GPS高剂量组明显降低HOMA-IR,减少炎性因子TNF-α、IL-1β和CRP的释放,升高p-IRS-1(Tyr)、p-Akt和GLUT4的相对表达,降低p-IRS-1(Ser)、p-IKKβ、p-IκBα、p-p65和NF-κB的相对表达;GPS低剂量组显著降低大鼠炎性因子CRP的释放及p-IRS-1(Ser)、p-IKKβ、p-IκBα和NF-κB的相对表达;然而,GPS各剂量组对血清胰岛素、C-肽、IL-6水平及胰岛细胞的损伤均无显著影响。结果表明GPS能降低糖尿病大鼠血糖,改善胰岛素敏感性,其机制可能是通过调控NF-κB信号通路,抑制炎症反应,进而调控胰岛素信号通路关键蛋白的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绞股蓝总皂苷 2型糖尿病 胰岛素敏感性 炎症 NF-ΚB信号通路
原文传递
绞股蓝治疗糖尿病的效应成分群及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13
2
作者 寿旗扬 +5 位作者 田雨闪 谷贵章 胡奇杰 杨红霞 陈晓平 王新财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2248-2257,共10页
糖尿病是一种以慢性高血糖为主要特征的代谢性疾病。绞股蓝Gynostemma pentaphyllum作为传统的药食两用中药品种之一,具有多种药理活性。近年来,绞股蓝在治疗糖尿病方面的研究取得了较大进展,其作用机制的研究也日趋深入。对2004年以来... 糖尿病是一种以慢性高血糖为主要特征的代谢性疾病。绞股蓝Gynostemma pentaphyllum作为传统的药食两用中药品种之一,具有多种药理活性。近年来,绞股蓝在治疗糖尿病方面的研究取得了较大进展,其作用机制的研究也日趋深入。对2004年以来绞股蓝及绞股蓝皂苷、多糖、粗提物等效应成分群治疗糖尿病的药理作用,以及绞股蓝抑制糖苷酶活性、改善胰岛素抵抗、调节糖脂代谢、调节肠道菌群、抗氧化等几种可能的作用机制进行了综述,以期为绞股蓝治疗糖尿病的活性成分及分子机制的进一步研究和绞股蓝的开发和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绞股蓝 效应成分群 糖尿病 降血糖 作用机制
原文传递
绞股蓝及其活性成分改善糖尿病并发症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7
3
作者 肖洪贺 +5 位作者 寿旗扬 田雨闪 向文 陈褚建 成霄 王新财 《中国药房》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1015-1020,共6页
目的:了解绞股蓝及其活性成分改善糖尿病并发症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为绞股蓝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参考。方法:以"绞股蓝""绞股蓝总皂苷""活性成分""糖尿病并发症""机制""Gynost... 目的:了解绞股蓝及其活性成分改善糖尿病并发症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为绞股蓝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参考。方法:以"绞股蓝""绞股蓝总皂苷""活性成分""糖尿病并发症""机制""Gynostemma pentaphyllum""Gypenosides""Active ingredient""Diabetic complications""Mechanism"等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PubMed、ScienceDirect、Web of Science等数据库中组合查询2005年5月-2020年1月发表的相关文献,对绞股蓝及其活性成分改善糖尿病并发症的作用机制进行归纳总结。结果与结论:共检索到相关文献260篇,其中有效文献56篇。绞股蓝及其活性成分可改善多种糖尿病并发症,如糖尿病肾病、糖尿病心肌病、糖尿病并发感染、糖尿病神经病变等。其改善糖尿病肾病的作用机制可能与调节血管活性物质、保护肾小球足细胞、抗氧化应激、抑制肾间质纤维化、抗炎等作用有关;其改善糖尿病心肌病的作用机制可能与提高心肌酶活性、抗炎、抗氧化等作用有关;其改善糖尿病并发感染的作用机制可能与抗炎作用有关;其改善糖尿病神经病变的作用机制可能与上调神经生长因子有关。绞股蓝及其活性成分的多种药理作用及机制与糖尿病并发症复杂的发病机制相契合,可知其具有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后续可进一步研究明确其活性成分,以期为绞股蓝的深度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绞股蓝 活性成分 糖尿病并发症 糖尿病肾病 糖尿病心肌病 作用机制
下载PDF
糟醉鱼中高抗氧化活性乳酸菌的筛选与鉴定 被引量:2
4
作者 谷贵章 张帅 +2 位作者 胡奇杰 曾坤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2期89-94,共6页
该文从自然糟醉鱼中筛选出具有高抗氧化活性的乳酸菌(lactic acid bacteria,LAB)菌株,通过菌落形态观察、生理生化试验及16S rDNA序列同源性分析,从自然发酵糟醉鱼中分离出3株乳酸菌:L1、L5和L6。结果表明,3株乳酸菌均为耐久肠球菌,其... 该文从自然糟醉鱼中筛选出具有高抗氧化活性的乳酸菌(lactic acid bacteria,LAB)菌株,通过菌落形态观察、生理生化试验及16S rDNA序列同源性分析,从自然发酵糟醉鱼中分离出3株乳酸菌:L1、L5和L6。结果表明,3株乳酸菌均为耐久肠球菌,其中L1菌株的抗氧化活性最好。L1菌株细胞培养上清液的抗脂质过氧化率为77.05%,维生素E当量为0.69 g/L。在NaCl含量为6%(质量分数)时,L1菌株的OD_(600)值超过0.6;在24 h内,L1菌株可使MRS肉汤培养基pH值从7.4下降至4.7。实验表明,相比自然发酵的糟醉鱼,L1菌株接种发酵的糟醉鱼色泽更鲜亮,香气更纯正。L1菌株能有效地抑制脂质的过度氧化,对糟醉鱼的工业化生产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酸菌 抗氧化活性 发酵 16S rDNA 同源性
下载PDF
三萜类化合物降血糖活性及其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25
5
作者 吴正凤 +3 位作者 蒋翠花 操兰洁 张健 殷志琦 《中国药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764-770,共7页
三萜类化合物在预防糖尿病和降血糖活性方面的研究取得了较大进展。研究发现,三萜类化合物能够通过多种途径降低血糖,包括促进胰岛素分泌,增强胰岛素敏感性,抑制蛋白酪氨酸磷酸酶1B(PTP1B),激活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AMPK)促进糖摄取,减... 三萜类化合物在预防糖尿病和降血糖活性方面的研究取得了较大进展。研究发现,三萜类化合物能够通过多种途径降低血糖,包括促进胰岛素分泌,增强胰岛素敏感性,抑制蛋白酪氨酸磷酸酶1B(PTP1B),激活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AMPK)促进糖摄取,减少肝脏糖原分解与糖异生,抑制α-糖苷酶、醛糖还原酶(AR)和二肽基肽酶-4(DPP-4)的活性等。本文对三萜类化合物的降血糖活性及其作用机制进行了综述,为该类化合物降血糖活性的深入研究与开发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萜类化合物 降血糖 机制 研究进展
下载PDF
泽泻提取物对STZ糖尿病大鼠的干预作用 被引量:20
6
作者 操兰洁 +4 位作者 蒋翠花 乔丹·甘恩 车镇涛 张健 殷志琦 《中国药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601-608,共8页
为评价泽泻乙酸乙酯部位对2型糖尿病的降血糖作用及其机制,采用高脂高糖饲料喂养大鼠4周后再腹腔注射小剂量链尿佐菌素(STZ)的方法,建立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将糖尿病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泽泻乙酸乙酯部位组(AREEA,20,50,100 mg/kg)、... 为评价泽泻乙酸乙酯部位对2型糖尿病的降血糖作用及其机制,采用高脂高糖饲料喂养大鼠4周后再腹腔注射小剂量链尿佐菌素(STZ)的方法,建立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将糖尿病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泽泻乙酸乙酯部位组(AREEA,20,50,100 mg/kg)、二甲双胍组(100 mg/kg)。连续给药4周后进行葡萄糖耐量和胰岛素耐量实验。于末次给药后禁食12 h,采血测定大鼠空腹血糖(GLU)、糖化血红蛋白(HbA1c)、胰岛素(Ins)以及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HDL-C)、低密度脂蛋白(LDL-C)、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含量,脂肪组织中胰岛素信号通路IRS-1和Akt的磷酸化水平及胰脏的病理变化。结果显示,给药组大鼠的空腹血糖有明显降低(P<0.05);100 mg/kg组显著降低血清GLU、HbA1c、TC、TG、MDA、TNF-α、IL-6(P<0.05);明显升高SOD、GSH-Px(P<0.05)。这些结果提示泽泻乙酸乙酯部位可有效调节体内糖、脂代谢,对2型糖尿病有一定治疗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泽泻 乙酸乙酯部位 链脲佐菌素 2型糖尿病 降血糖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