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云南雷暴的时空分布特征分析 被引量:53
1
作者 尹丽云 +3 位作者 张腾飞 刘雪涛 谢屹然 徐开 《灾害学》 CSCD 2007年第2期87-92,共6页
利用1971-2005年云南132个气象站的逐日气象观测资料,对云南雷暴的时间、空间分布特点和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研究,运用保证率公式计算了云南不同地区的雷暴可能初终日时空分布。分析结果表明:云南雷暴天气35年来在波动中呈减少趋势,年平... 利用1971-2005年云南132个气象站的逐日气象观测资料,对云南雷暴的时间、空间分布特点和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研究,运用保证率公式计算了云南不同地区的雷暴可能初终日时空分布。分析结果表明:云南雷暴天气35年来在波动中呈减少趋势,年平均雷暴日滇西北最少,滇西南最多。滇东北、滇西北雷暴初日开始较晚,雷暴终日结束较早。全省雷暴集中发生在4-9月。全省雷暴日变化基本相同,呈两峰一谷的变化趋势,最大峰值发生在午后14-22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暴 分布特征 云南
下载PDF
云南省雷电灾害易损性分析及区划 被引量:46
2
作者 王惠 邓勇 +2 位作者 尹丽云 景元书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2期83-87,共5页
利用云南省124个气象台站1971—2005年年平均雷暴日数资料及2001—2005年雷电灾害资料,从灾害易损性的角度出发,对云南省雷电灾害进行系统的分析研究,计算了各州市的雷击密度、雷击灾害频数、经济易损性指标、生命易损性指标,最后进行... 利用云南省124个气象台站1971—2005年年平均雷暴日数资料及2001—2005年雷电灾害资料,从灾害易损性的角度出发,对云南省雷电灾害进行系统的分析研究,计算了各州市的雷击密度、雷击灾害频数、经济易损性指标、生命易损性指标,最后进行了综合评估,初步形成了云南省雷灾易损性区划。结果表明,某一地区雷击灾害的发生及其造成的损失情况既与该地所处的地理位置、大气环境状况有关,也与该地人口密度、经济发展状况有关。所形成的区划对各地防御和减轻雷电灾害,采取有效管理措施提供了比较客观的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电灾害 易损性 区划
下载PDF
云南突发性特大暴雨过程成因分析 被引量:40
3
作者 美玲 尹丽云 +2 位作者 金少华 朱莉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062-1073,共12页
利用逐时卫星云图、雷达回波、自动雨量站等加密观测资料和NCEP/NCAR 1°×1°再分析资料,分析了云南4次特大暴雨的成因。结果表明,这4次突发性特大暴雨过程主要是中低层低涡切变线、西南气流的辐合造成水汽、能量的聚积,... 利用逐时卫星云图、雷达回波、自动雨量站等加密观测资料和NCEP/NCAR 1°×1°再分析资料,分析了云南4次特大暴雨的成因。结果表明,这4次突发性特大暴雨过程主要是中低层低涡切变线、西南气流的辐合造成水汽、能量的聚积,低层增暖增湿,500hPa干冷空气入侵,形成强对流不稳定区;当低层水汽充足、局地大气具有潜在不稳定能量和适当的触发条件时,在500hPa槽后易产生特大暴雨天气。卫星云图显示,特大暴雨过程由对流单体合并、加强为中尺度对流云团引起的。在雷达回波发展、移动过程中,始终存在回波合并效应,前部回波移动缓慢,后部中小尺度回波活动频繁,小单体快速生成合并,使得整块回波稳定少动,在强降雨阶段存在较强的风向、风速辐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突发性特大暴雨 中尺度对流系统 回波合并效应
下载PDF
2007年5~8月云南省雷电活动特点和致灾因子分析 被引量:27
4
作者 张腾飞 尹丽云 +3 位作者 刘雪涛 徐开 谢毅然 《灾害学》 CSCD 2009年第1期73-79,共7页
对2007年5~8月雷电活动及其灾害成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云南雷电活动频繁,但空间分布不均匀;雷电活动的时间分布基本呈一峰一谷变化,峰值出现在17~18时,谷值出现在10~11时;雷击灾害发生的可能性不但与闪电频数有关,还与闪... 对2007年5~8月雷电活动及其灾害成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云南雷电活动频繁,但空间分布不均匀;雷电活动的时间分布基本呈一峰一谷变化,峰值出现在17~18时,谷值出现在10~11时;雷击灾害发生的可能性不但与闪电频数有关,还与闪电强度有关,闪电一般发生在回波强度≥40dBz、组合反射率≥45dBz、回波顶高≥12km的具有典型强对流特征的区域;回波强度越强、顶高越高,发生雷电的可能性越大,出现的雷电灾害越严重;低槽切变、两高辐合型北方系统以及南海低压、热带辐合带型、西行台风型南方热带系统为雷电的发生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环流背景以及动力、热力或者水汽条件;雷电发生在SI〈0℃和θse850-θse500〉6℃的强烈对流不稳定区域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07年 雷电活动 致灾因子 云南
下载PDF
云南省滑坡泥石流灾害预报预警模型研究 被引量:25
5
作者 闵颖 胡娟 +6 位作者 李超 李华宏 李湘 万石云 李磊 杨素雨 《灾害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216-220,共5页
应用2000-2011年12年的雨量观测数据和收集整理的滑坡泥石流灾害资料,综合考虑影响滑坡泥石流的内外因子,重点分析了触发滑坡泥石流的雨量、雨强和地质结构因子,得出不同地质结构和降水条件下的滑坡泥石流等级预报指标,结合定量降水预... 应用2000-2011年12年的雨量观测数据和收集整理的滑坡泥石流灾害资料,综合考虑影响滑坡泥石流的内外因子,重点分析了触发滑坡泥石流的雨量、雨强和地质结构因子,得出不同地质结构和降水条件下的滑坡泥石流等级预报指标,结合定量降水预报业务建立了云南省滑坡泥石流灾害预报预警模型。通过个例检验表明:该系统在2012年9月11日彝良滑坡泥石流灾害中表现了较好的预警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滑坡 泥石流 预报预警模型 云南
下载PDF
一次云南强对流暴雨的中尺度特征分析 被引量:25
6
作者 鲁亚斌 李华宏 +3 位作者 闵颖 胡娟 杨竹云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645-654,共10页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及常规观测资料与雷达、卫星等非常规观测资料,综合分析了2014年6月6日云南暴雨过程的天气成因及中尺度对流系统特征。结果表明:500hPa前倾槽、700hPa切变线及地面冷锋是此次暴雨过程的天气尺度影响系统;高能高...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及常规观测资料与雷达、卫星等非常规观测资料,综合分析了2014年6月6日云南暴雨过程的天气成因及中尺度对流系统特征。结果表明:500hPa前倾槽、700hPa切变线及地面冷锋是此次暴雨过程的天气尺度影响系统;高能高湿的对流不稳定层结、明显的垂直风向切变是强对流天气形成的有利条件;在Q矢量散度辐合区内多个β中尺度对流系统(MCS)发生发展,短时强降水主要出现在MCS移动方前沿对流活跃的云顶亮温(TBB)等值线密集区,雨强变化与TBB等值线梯度变化密切相关;多普勒雷达及地闪资料显示多个γ中尺度对流系统是强对流暴雨产生的直接影响系统,雷暴易发生于回波强度在35~45dBz、回波顶高超过10km的区域,中尺度辐合线、第二类γ中尺度辐合区附近负地闪密集区与短时强降水、雷暴天气有很好的对应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对流暴雨 诊断分析 MCS 多普勒雷达特征
下载PDF
低纬高原中部一次强对流天气过程的多普勒雷达和闪电特征分析 被引量:21
7
作者 尹丽云 张腾飞 +3 位作者 刘雪涛 谢屹然 徐开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1026-1035,共10页
利用MICAPS资料、多普勒雷达资料和地闪资料,分析了2008年8月1日低纬高原中部一次强对流天气过程。结果表明:台风登陆和副热带高压北抬西伸导致外围的偏东气流带来充沛的水汽和热量,为强对流天气过程提供了有利的环流背景条件;在强对流... 利用MICAPS资料、多普勒雷达资料和地闪资料,分析了2008年8月1日低纬高原中部一次强对流天气过程。结果表明:台风登陆和副热带高压北抬西伸导致外围的偏东气流带来充沛的水汽和热量,为强对流天气过程提供了有利的环流背景条件;在强对流发展过程中,前部始终有入流存在,多普勒雷达回波上具有"弓"型回波、前侧"V"型槽口、弱回波区、后侧"V"型槽口等特征,强回波区与多普勒雷达速度图上的逆风区和辐合区相关;-10℃层高度上雷达回波强度≥35dBz时,才开始有地闪活动发生,负地闪占整个地闪过程的99.6%,大多数负地闪出现在强度>30dBz的强回波区,对应着强辐合上升气流区,正地闪出现在回波前部的云砧或回波后部的较弱回波区域,对应着辐散的下沉气流区域;整个雷暴云发展演变过程中负地闪电流强度呈现出先增大后减小的单峰型变化特征,而正地闪电流强度基本呈现逐渐增大的直线型变化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纬高原中部 强对流天气 回波强度 径向速度 地闪
下载PDF
低纬高原雷暴的气候特征分析 被引量:19
8
作者 尹丽云 +4 位作者 邓勇 张腾飞 刘雪涛 谢屹然 徐开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888-895,共8页
利用云南113个观测站1971-2005年雷暴观测资料,通过数理统计、小波分析和EOF分析,研究了云南雷暴的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云南年雷暴日数较多,年际变化较大,年雷暴日数有减少的趋势,每10年雷暴日数减少12天;云南雷暴季节变化... 利用云南113个观测站1971-2005年雷暴观测资料,通过数理统计、小波分析和EOF分析,研究了云南雷暴的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云南年雷暴日数较多,年际变化较大,年雷暴日数有减少的趋势,每10年雷暴日数减少12天;云南雷暴季节变化显著,由冬至夏,雷暴逐渐增多;由夏至冬,雷暴逐月减少。5~10月云南雷暴出现2个或3个雷暴中心且雷暴中心少动,雷暴主要活动区集中在25°N以南、103°E以西区域。10月~4月雷暴主要活动区位于25°N以南的区域,云南省雷暴基本呈现由南向北逐渐减少的特征。从小波分析的结果看,云南雷暴具有2,4,6年的短周期和8,11年的长周期振荡变化,其中以4年和11年振荡周期为主要特征。根据EOF分析,云南雷暴异常空间分布主要有以下几类:夏半年为全区一致型、东南-西北型、东北-西南型、纬向型、经向型;冬半年为全区域型、纬向型、东南西北型、经向型和局部区域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暴 气候特征 小波分析 EOF分析
下载PDF
2008年云南省雷电活动及雷电灾害特征分析 被引量:18
9
作者 杨鹏武 尹丽云 +2 位作者 王卫国 张腾飞 《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S1期26-34,共9页
利用云南省2008年雷电定位网监测的地闪资料和全省16个州(市)的雷电灾害资料,对云南省2008年雷电活动及雷电灾害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08年云南雷电活动频繁且持续时间较长,滇西南雷电日最多且开始较早结束较晚;2008年全... 利用云南省2008年雷电定位网监测的地闪资料和全省16个州(市)的雷电灾害资料,对云南省2008年雷电活动及雷电灾害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08年云南雷电活动频繁且持续时间较长,滇西南雷电日最多且开始较早结束较晚;2008年全省平均地闪密度值较高,负地闪占绝对优势,正地闪比例随季节呈现先减小后增大特征;负地闪电流的空间分布与密度分布具有负相关特征,正地闪电流表现为北部电流高于南部;雷电灾害的特征是滇西南、滇中为雷电灾害事故和雷灾造成人员伤亡人数最多区域,滇西北最少;雷电灾害事故主要发生在6~9月;5:00~12:00是雷电活动和雷电灾害相对较少时段;16:00~22:00是雷电活动和雷灾频发时段;2008年我省雷电灾害的频繁程度并不完全取决于雷电活动分布、人口密度和经济发展状况,而可能与更多的因素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电 雷电灾害 特征 2008 云南
原文传递
一种新的雷电日及雷电参数统计方法 被引量:18
10
作者 尹丽云 +4 位作者 张腾飞 邓勇 刘雪涛 谢屹然 徐开 《气象科技》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739-743,I0014,共6页
为更好地应用雷电定位系统的自动监测数据统计雷电日及雷电参数,利用滇中地区1987-2006年49个气象站点雷电观测资料和2005-2006年闪电定位探测资料,在对比分析气象观测雷电资料与闪电定位探测雷电资料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的适用于自... 为更好地应用雷电定位系统的自动监测数据统计雷电日及雷电参数,利用滇中地区1987-2006年49个气象站点雷电观测资料和2005-2006年闪电定位探测资料,在对比分析气象观测雷电资料与闪电定位探测雷电资料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的适用于自动监测雷电日的统计方法——网格法。网格法划分统计区域详细、合理,其雷电日统计值与传统气象雷电日有可比性。长期气象雷电日资料是选定网格大小的参考标尺,滇中地区取0.175°×0.175°网格统计值为其年平均雷电日,取0.3°×0.3°网格统计值为其最大雷电日。用网格法对雷电参数进行统计结果显示:滇中地区雷电日和雷电密度有显著的局地变化特征,地闪密度与闪电强度成反比关系。此结论为防雷工程设计、雷电灾害评估和雷电成因分析提供了较好的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电日 雷电参数 雷电定位系统 网格法
下载PDF
云南省闪电活动时大气相对湿度结构特征 被引量:16
11
作者 张腾飞 +2 位作者 段旭 尹丽云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80-188,共9页
利用2007年6月1日—8月31日云南省闪电定位系统监测的云-地闪电资料与NCEP/NCAR再分析资料中的相对湿度物理量,分析了云南省闪电活动时相对湿度的结构特征。结果表明:云南省闪电活动除具有夏季是高发期且日分布具有呈一峰一谷变化特征,... 利用2007年6月1日—8月31日云南省闪电定位系统监测的云-地闪电资料与NCEP/NCAR再分析资料中的相对湿度物理量,分析了云南省闪电活动时相对湿度的结构特征。结果表明:云南省闪电活动除具有夏季是高发期且日分布具有呈一峰一谷变化特征,在时间演变上还具有不均匀和阶段性的特点,这与特定的大气相对湿度环境条件密切相关;云南省闪电活动一般发生在相对湿度垂直结构具有低层湿度不高、中层高湿、高层又逐渐变干的环境大气中,大约在中层700 hPa以下相对湿度随高度增加,逐渐在中层形成高湿层,中层以上相对湿度又随高度减小,低层湿度不高、中层高湿、高层偏干的环境相对湿度条件非常有利于雷暴天气的发生和闪电的形成,一方面中层以下水汽随高度增加有利于水汽的上升运动和云的凝结形成,另一方面中高层水汽随高度迅速减小有利于形成上干下湿的大气对流不稳定,促使对流云进一步发展,从而产生闪电活动;低层相对湿度在40%~75%之间,中层600~700 hPa之间相对湿度较高,可达80%以上,一般为90%~95%,中层湿层越深厚,闪电过程越强烈,在高层250~400 hPa左右相对湿度减小到35%~60%之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闪电活动 相对湿度 结构特征
下载PDF
云南闪电活动的时空分布特征 被引量:14
12
作者 刘雪涛 谢屹然 +1 位作者 孙绩华 《干旱气象》 2019年第5期729-735,746,共8页
利用1998-2013年TRMM卫星上携带的闪电探测仪(LIS)监测的闪电资料以及云南6个气象站降水观测资料,分析云南闪电活动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与降水量的关系。结果表明:(1)云南地区平均闪电密度为4.7 fl·km^-2·a^-1,闪电密度分布与... 利用1998-2013年TRMM卫星上携带的闪电探测仪(LIS)监测的闪电资料以及云南6个气象站降水观测资料,分析云南闪电活动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与降水量的关系。结果表明:(1)云南地区平均闪电密度为4.7 fl·km^-2·a^-1,闪电密度分布与地形密切相关,自西北向东南呈"V"字型带状增大,滇南的西双版纳、普洱东南部和中越边境的闪电活动最为活跃,最高值为30.6 fl·km^-2·a^-1。(2)闪电活动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和日变化。春、夏季闪电活动明显多于秋、冬季,其中春季闪电活动主要发生在滇南,而夏季则在滇东。滇北闪电活动的月分布呈单峰型,峰值在7月或8月,且闪电密度与降水量有较好的相关性,而滇西、滇南和滇东南则呈双峰型,峰值在4月,次峰值在7月或8月,闪电密度与降水量的相关性较差。云南大部地区闪电易发生在当地时间16:00-20:00,而密度高值区的闪电活动多发生在夜间。(3)云南闪电活动明显受地形和海拔高度影响,且与季风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闪电活动 时空分布 地形 云南
下载PDF
云南省地质灾害精细化气象风险预警模型优化研究 被引量:14
13
作者 胡娟 闵颖 +3 位作者 李华宏 李超 李湘 《灾害学》 CSCD 2016年第4期110-115,共6页
以怒江州为例,采用区域加密自动气象站降水资料优化云南省目前业务应用的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模型,并根据灾情点的地理信息对地质灾害风险区划进行了更新。研究表明,怒江州降水型地质灾害以连续性降水导致的灾害为主,受到短期强降水的... 以怒江州为例,采用区域加密自动气象站降水资料优化云南省目前业务应用的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模型,并根据灾情点的地理信息对地质灾害风险区划进行了更新。研究表明,怒江州降水型地质灾害以连续性降水导致的灾害为主,受到短期强降水的激发,并且地质灾害区域性分布明显。用2015年地质灾害实例对优化后的预警模型的预报效果进行检验,发现优化后的预警模型能有效降低原预警模型中高风险预警等级的空报率,提高风险预警的空间分辨率,使得预警服务效果更具备针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灾害 预警指标 模型优化 对比检验
下载PDF
云南省雷灾特征分析及灾情评估 被引量:14
14
作者 殷娴 尹丽云 +1 位作者 刘平英 《气象科技》 2013年第1期184-190,共7页
根据云南省2007—2008年的雷电灾害资料以及地闪资料,分析了云南省16个地级市的雷电灾害分布特征,讨论了雷灾分布与地闪分布的关系,并从雷灾记录中提取了6个灾度指标,通过AHP法(层次分析法)建立灾情评估层次模型和灾度评估方程,计算了... 根据云南省2007—2008年的雷电灾害资料以及地闪资料,分析了云南省16个地级市的雷电灾害分布特征,讨论了雷灾分布与地闪分布的关系,并从雷灾记录中提取了6个灾度指标,通过AHP法(层次分析法)建立灾情评估层次模型和灾度评估方程,计算了云南省522次雷灾的灾度值,用SAS中聚类分析过程将灾度值分为4级,并统计分析了各级雷灾在各地区的分布情况,得出云南雷电灾害中小型雷灾分布较广、出现几率较大,而大型和特大型雷灾发生几率较低、主要集中在昆明和德宏地区。该文结论为区域防雷减灾规划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电灾害 灾度 层次分析 聚类分析
下载PDF
低纬高原一次飑线过程的地闪演变特征分析 被引量:12
15
作者 尹丽云 +1 位作者 张腾飞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1100-1109,共10页
利用雷电定位资料、多普勒雷达资料和FY-2E红外卫星资料,分析了滇西南一次典型飑线过程的地闪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这是一次由切变线云带内的对流单体与台风外围对流单体合并形成的典型飑线过程。在飑线发展初期,负地闪占主导地位,地闪... 利用雷电定位资料、多普勒雷达资料和FY-2E红外卫星资料,分析了滇西南一次典型飑线过程的地闪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这是一次由切变线云带内的对流单体与台风外围对流单体合并形成的典型飑线过程。在飑线发展初期,负地闪占主导地位,地闪频数在波动中缓慢增加;在飑线成熟阶段,地闪频数较高,负地闪频数达到最大峰值前10~15min,正地闪出现最大峰值;在飑线减弱阶段,地闪频数急速下降,正地闪所占比例急剧增加,当正地闪所占比例超过地闪总数的8%以上时,地闪活动开始呈减弱特征。负地闪主要发生在强对流区(>40dBz),对应着径向速度场上的辐合区,密集的正地闪发生在飑线成熟阶段,对应着辐合区附近>40dBz的强回波区域,稀疏的正地闪发生在强回波外围的云砧或稳定性降水部位。在飑线整个发展阶段,-10℃,-20℃层高度上雷达回波强度的每一次跳跃变化都对应着地闪频数的跳跃发展,且-10℃和-20℃层高度上雷达回波强度总在地闪频数变化之前6~30min。负地闪集中出现在-92~-90℃和-76~-74℃的云区,而正地闪集中发生在-90~-60℃的云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飑线 负地闪 回波强度 辐合 云顶亮温
下载PDF
低纬高原一次短时强降水过程的综合分析 被引量:11
16
作者 李华宏 彦艳 +1 位作者 王曼 《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515-524,共10页
利用卫星、雷达、地面自动站及闪电定位仪等多种观测资料分析了2017年9月5-6日出现在云南的一次短时强降水天气过程的成因及中尺度对流特征.结果表明:此次过程期间短时强降水天气落区分布呈现自东北向西南逐渐移动趋势,系统性降水特征明... 利用卫星、雷达、地面自动站及闪电定位仪等多种观测资料分析了2017年9月5-6日出现在云南的一次短时强降水天气过程的成因及中尺度对流特征.结果表明:此次过程期间短时强降水天气落区分布呈现自东北向西南逐渐移动趋势,系统性降水特征明显;700 hPa切变线和地面锋面是此次过程的关键影响系统,切变线提供了中低层水汽辐合及对流抬升运动的维持机制,地面锋面则为低层对流抬升运动提供了触发机制;中尺度对流云团的空间尺度和持续时间对短时强降水的分布区域和规模有很好的指示意义,短时强降水主要出现在云顶亮温<-50℃的区域,对流云团空间尺度大、持续时间长,则对应时段的短时强降水分布范围广、频次多.雷达观测有助于短时强降水天气的精细化订正和及时预警,当雷达回波强度达到45 dBz以上并具明显低质心特征、径向速度图上有中尺度辐合配合时,出现短时强降水的可能性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冷锋切变 短时强降水 预报指标 低纬高原
下载PDF
2001-2017年云南雷电灾害中人员伤亡特征 被引量:11
17
作者 刘雪涛 谢屹然 +3 位作者 孙绩华 周德丽 赵宁坤 《灾害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28-134,共7页
利用2001-2017年云南省气象局收集的雷灾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给出了云南省有人员伤亡的雷电灾情特征。资料包括雷灾造成了728人死亡和949人受伤,平均每年有42. 3人死于雷灾和55. 3人在雷灾中受伤。在云南省每年每一百万人中有0. 99人死于... 利用2001-2017年云南省气象局收集的雷灾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给出了云南省有人员伤亡的雷电灾情特征。资料包括雷灾造成了728人死亡和949人受伤,平均每年有42. 3人死于雷灾和55. 3人在雷灾中受伤。在云南省每年每一百万人中有0. 99人死于雷击和1. 7人在雷灾中受伤。云南省雷灾伤亡多发生在东部和南部地区,西部相对较少。红河最为严重,总计雷灾造成107人死亡,127人受伤;当考虑人口权重时西双版纳雷灾人员死伤率最高。云南雷灾伤亡主要发生在5-8月,占全年的82%以上,8月最高。人员伤亡的雷灾主要发生在13:00-20:00,占73%,16:00为峰顶。雷灾中受伤害的农民占总死伤人数的97%,城市人员仅占3%。雷灾中男性占伤亡人数的57%,在雷灾伤亡人员年龄分布中,40~49岁这一年龄段最多。统计人员伤亡雷灾中的雷击地点,最多的发生在农田,为39%,其次为树下,为17%,以下依次为开阔地和放牧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电灾害 雷击 人员伤亡 时空特征 云南
下载PDF
昭通市地质灾害特征及气象风险预警模型研究 被引量:10
18
作者 杨竹云 李华宏 +3 位作者 胡娟 彦艳 王曼 《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753-764,共12页
云南省昭通市是长江上游地质灾害最严重的地区之一。通过研究利用Z指数、主成分分析和地质灾害前期有效降水量分析等方法,对历史地质灾害样本、同期区域站和国家站逐12 h、逐日降水资料等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昭通市境内地质灾害... 云南省昭通市是长江上游地质灾害最严重的地区之一。通过研究利用Z指数、主成分分析和地质灾害前期有效降水量分析等方法,对历史地质灾害样本、同期区域站和国家站逐12 h、逐日降水资料等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昭通市境内地质灾害隐患点众多,以滑坡为主,大中型地质灾害也时有发生,其中95%以上的地质灾害发生在雨季,峰值在8月,与昭通市干湿季节相对应;其降水型地质灾害与灾害临近12 h降水量、当天降水强度、前3 d和前12 d累积降水量及降水强度等降水因子密切相关。因此,综合考虑短时、短期和中长期的累积降水效应,并引入国土部门的地质灾害区划成果建立了昭通市降水型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模型,选取2018年的地质灾害实例对模型进行检验,发现此模型对昭通雨季地质灾害有较好的预警指示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灾害 降水类型 成因分析 预警模型 昭通市
下载PDF
“20060717”低纬高原强雷暴天气过程分析 被引量:11
19
作者 张腾飞 邓勇 +4 位作者 谢屹然 徐开 刘雪涛 尹丽云 《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66-174,共9页
利用雷电定位系统、多普勒天气雷达等监测资料和MICAPS 1°×1°客观分析场,对发生在云南省低纬高原2006年7月17日强雷暴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低层辐合区和高低层之间风向切变为此次强雷暴天气过程提供了有利的环流... 利用雷电定位系统、多普勒天气雷达等监测资料和MICAPS 1°×1°客观分析场,对发生在云南省低纬高原2006年7月17日强雷暴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低层辐合区和高低层之间风向切变为此次强雷暴天气过程提供了有利的环流背景,同时台风减弱形成的低压辐合区外围的高能高湿、强烈热力不稳定和中低层上升运动为雷暴天气的形成提供了有利的环境条件;闪电定位网共监测到33 125闪电回击,闪电高密度出现在滇中,在0.1°E×0.1°N面积上24 h最大达594次,闪电最高峰出现在16:00-17:00之间;此次强烈雷暴过程是由多普勒天气雷达上探测到3条中尺度对流系统(MCS)先后自东向西或自东北向西南影响云南省造成的,回波强度在40-55 dBz之间,风辐合、逆风区、垂直风切变、大的径向速度维持等中尺度特征有利于对流回波的发展,引起强雷暴天气和雷电现象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暴 闪电定位系统 多普勒天气雷达 MCS
原文传递
云南一次两高辐合型短时强降水过程的成因分析 被引量:6
20
作者 王治国 米瑞芝 +3 位作者 闵颖 胡娟 李华宏 《中低纬山地气象》 2021年第3期48-55,共8页
利用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常规观测资料、雷达资料以及闪电定位仪资料,对2015年8月云南一次两高辐合形势下短时强降水发生的成因和中尺度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此次短时强降水过程具有分布范围广、降水时段集中、频次大等特点。... 利用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常规观测资料、雷达资料以及闪电定位仪资料,对2015年8月云南一次两高辐合形势下短时强降水发生的成因和中尺度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此次短时强降水过程具有分布范围广、降水时段集中、频次大等特点。②副热带高压和孟加拉湾外围持续的水汽输送,地面冷锋的抬升触发,低层辐合、高层辐散且散度辐合中心和上升运动中心叠置,有利于强烈上升运动形成,是短时强降水发生发展和维持的动力机制。③湿层深厚、暖云层厚度大,有利于降水效率的提高。④中尺度对流云团中随着云顶亮温小于-70℃区域面积的减小,短时强降水的频次也明显减少。⑤两高势力相当,形成对峙,导致低质心高效率的积云对流系统移动缓慢,呈准静止状态是短时强降水得以发生的重要原因。⑥此次过程伴有明显的闪电活动,且随着短时强降水站次数的增加,正闪次数明显增加,负闪次数明显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时强降水 500 hPa两高辐合 积云对流系统 低质心 准静止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