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6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重症监护病房感染患者铜绿假单胞菌的分离与耐药性分析 被引量:61
1
作者 周立新 张秀平 +4 位作者 方滨 李轶男 毛克江 苏艳玲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7期807-808,共2页
目的 了解我院重症监护病房 (ICU)感染患者铜绿假单胞菌耐药谱的变化 ,指导 ICU合理用药。方法应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 ICU感染患者两年送检标本中 ,分离的 135株铜绿假单胞菌药敏试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 /西司... 目的 了解我院重症监护病房 (ICU)感染患者铜绿假单胞菌耐药谱的变化 ,指导 ICU合理用药。方法应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 ICU感染患者两年送检标本中 ,分离的 135株铜绿假单胞菌药敏试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 /西司他丁、环丙沙星、头孢他啶、阿米卡星、氨曲南、哌拉西林的敏感率约在70 % ;对复方磺胺的敏感率最低 ,约在 10 % ;铜绿假单胞菌对常用的 10种抗生素的耐药性呈上升趋势。结论 铜绿假单胞菌耐药现象严重 ,ICU应注意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的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症监护病房 铜绿假单胞菌 耐药性
下载PDF
外科危重病人肠内和肠外营养支持的应用 被引量:35
2
作者 吴敏 +3 位作者 李轶男 康萍 方滨 温伟标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213-215,共3页
目的 研究肠内营养 (EN)和肠外营养 (PN)支持对外科危重病人的治疗效果。方法 将 80例不能进食的研究对象随机分成EN组和PN组 ,比较营养指标、免疫功能指标、病人耐受性指标的变化。结果 治疗10d后 ,两组病人均由负氮平衡转为正氮平... 目的 研究肠内营养 (EN)和肠外营养 (PN)支持对外科危重病人的治疗效果。方法 将 80例不能进食的研究对象随机分成EN组和PN组 ,比较营养指标、免疫功能指标、病人耐受性指标的变化。结果 治疗10d后 ,两组病人均由负氮平衡转为正氮平衡 ,营养指标及免疫功能指标明显增高 ,且EN组免疫功能指标增高更显著 ;病人耐受性指标中 ,EN组无显著变化而PN组血糖明显增高。结果 EN和PN对外科危重病人均有营养支持和提高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 ,耐受性强 ,且EN支持在提高机体免疫功能优于PN支持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内营养 肠外营养外科危重病 营养评价 免疫功能
原文传递
连续血液净化和胸腺肽α1对严重脓毒症细胞免疫和预后的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 被引量:34
3
作者 李轶男 周立新 +7 位作者 强新华 毛克江 方滨 温伟标 邹毅成 黎文研 黎昌 《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139-142,共4页
目的探讨连续血液净化(CBP)、胸腺肽α1单用及联用对严重脓毒症患者细胞免疫功能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2004年6月-2007年10月收住重症监护病房(ICU)年龄〉18岁、Marshall评分〉5分严重脓毒症患者91例,随机分为血液净化组(22例)... 目的探讨连续血液净化(CBP)、胸腺肽α1单用及联用对严重脓毒症患者细胞免疫功能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2004年6月-2007年10月收住重症监护病房(ICU)年龄〉18岁、Marshall评分〉5分严重脓毒症患者91例,随机分为血液净化组(22例)、胸腺肽组(23例)、联合组(22例)和对照组(24例)。血液净化组连续3d应用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或分子吸附再循环系统(MARS)治疗,同时给予经典“拯救脓毒症战役”(SSC)指南治疗方案;胸腺肽组皮下注射胸腺肽α1 1.6mg/d,连续7d,同时给予经典SSC指南方案治疗;联合组联合应用血液净化组和胸腺肽组治疗方案;对照组给予经典SSC指南方案治疗。于治疗前及治疗后3d、7d进行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Ⅱ)评分、Marshall评分,检测CD14^+单核细胞人白细胞DR抗原(HLA—DR)及T淋巴细胞计数。结果与对照组比较,3个治疗组28d内机械通气时间、ICU治疗时间均有缩短,28d病死率均有下降,其中血液净化组ICU治疗时间、联合组28d内机械通气时间和ICU治疗时间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治疗前比较,胸腺肽组治疗后7d Marshall评分明显下降,HLA—DR、CD3^+、CD4^+和CD8^+T淋巴细胞均明显升高;血液净化组和联合组治疗后3d起以上指标和APACHEⅡ评分均已有明显差异(P〈0.05或P〈0.01);与对照组同期比较,胸腺肽治疗后7dCD3^+T淋巴细胞明显增高(P〈d0.05);血液净化组和联合组治疗后7d APACHEⅡ评分和Marshall评分均明显下降,HLA—DR、CD3^+、CD4^+和CD8^+T淋巴细胞均明显升高,且联合组治疗后3dCD3^+和CD4^+淋巴细胞就已明显升高(P〈O.05或P(0.01);与胸腺肽组同期比较,血液净化组和联合组所有指标均有改善,但仅联合组治疗后3dCD3^+T淋巴细胞升高差异有统计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续血液净化 胸腺肽 严重脓毒症 免疫治疗
原文传递
严重脓毒症免疫炎症反应紊乱及双向免疫调节的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 被引量:29
4
作者 周立新 谭家驹 +7 位作者 李轶男 罗红涛 邵咏红 强新华 马明远 毛克江 方滨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5期1028-1033,共6页
目的分析严重脓毒症患者的免疫炎症反应紊乱状态,探讨连续血液净化、α1,胸腺肽以及两者联用对免疫炎症反应紊乱及预后的影响。方法年龄〉18岁、Marshall评分〉5分的严重脓毒症患者91例,监测血清白细胞介素(IL)-6、IL-10、TNFα水... 目的分析严重脓毒症患者的免疫炎症反应紊乱状态,探讨连续血液净化、α1,胸腺肽以及两者联用对免疫炎症反应紊乱及预后的影响。方法年龄〉18岁、Marshall评分〉5分的严重脓毒症患者91例,监测血清白细胞介素(IL)-6、IL-10、TNFα水平和单核细胞人白细胞DR抗原(HLA—DR)、T淋巴细胞计数的动态变化;并随机分为血液净化组、胸腺肽组、联合组和对照组。血液净化组连续3d应用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或分子吸附再循环系统(MARS)治疗,同时给予经典SSC治疗;胸腺肽组皮下注射α1胸腺肽1.6mg/d,连续7d,同时给予经典SSC治疗;联合组:联合应用血液净化组和胸腺肽组治疗方案;对照组给予经典SSC治疗。观察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3、7d以上免疫炎症指标及临床预后。结果与健康对照组比较,严重脓毒症患者血清IL-6、IL-10、IL-6/IL-10和TNFec明显升高,HLA—DR、CD3^+、CD4^+和CD8^+T淋巴细胞明显降低(P〈0.05或P〈0.01),与存活者比较,死亡患者血清IL-6、IL-6/IL-10、TNFα、HLA—DR、CD3^+、CD4^+和CD8^+变化更明显(P〈0.05或P〈0.01)。与对照组同期比较,胸腺肽组治疗后7dCD3^+明显升高(P〈0.05),血液净化组和联合组治疗后7d IL-6、IL-6/IL-10和TNFα均明显下降,HLA—DR、CD3、CD4和CD8均明显增高,且联合组治疗后3dTNFα已有明显下降,CD3^+和CD4^+就已明显升高(P〈0.05或P〈0.01);与胸腺肽组同期比较,血液净化组和联合组所有指标均有改善,但仅联合组治疗后3dCD3^+明显升高,治疗后7dIL-6/IL-10明显下降(P〈0.05);3个治疗组28d内机械通气时间、ICU停留时间均有缩短,28d病死率和90d病死率均有下降,其中血液净化组ICU停留时间、联合组28d内机械通气时间和ICU停留时间明显缩短(P〈0.05)。结论严重脓毒症患者全身炎症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脓毒症 连续血液净化 胸腺肽 免疫 炎症 随机对照试验
原文传递
急性脑血管病及急性颅脑损伤并发脑心综合征的治疗 被引量:23
5
作者 马明远 李轶男 +2 位作者 周立新 毛克江 《第一军医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8期1058-1059,共2页
目的探讨急性脑血管病及急性颅脑损伤并发脑心综合征的发病机制及治疗措施.方法对急性脑血管病及急性颅脑损伤患者进行肌酸磷酸激酶同功酶(CK-MB)、肌钙蛋白I(Tn-I)及12导联标准心电图检查.对并发脑心综合征者分别于1~7 d内反复复查,... 目的探讨急性脑血管病及急性颅脑损伤并发脑心综合征的发病机制及治疗措施.方法对急性脑血管病及急性颅脑损伤患者进行肌酸磷酸激酶同功酶(CK-MB)、肌钙蛋白I(Tn-I)及12导联标准心电图检查.对并发脑心综合征者分别于1~7 d内反复复查,动态监测其变化.治疗措施:首先原则对所有患者都要针对其原发病进行处理;其次对并发脑心综合征患者,密切观察其心律失常及心功能情况,兼顾心肌损害的处理.当两者出现矛盾时,优先对原发病进行处理.结果本组138例患者中,检查异常的发生率,以心电图最高,Tn-I及CK-MB稍低.并发脑心综合征患者共102例,分别经使用脱水、颅内引流、去骨瓣减压、尼莫通、活血化淤药、抗血小板凝集、抗凝药等处理后,大部分(67例)康复,小部分死于原发病(19例)或感染、多器官功能衰竭等(16例).无一例因脑心综合征的心律失常、心衰或心肌损害直接导致死亡.结论对急性脑血管病及急性颅脑损伤并发脑心综合征的治疗,以优先其原发病处理,兼顾心肌损害处理为治疗原则,可收到良好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心综合征 脑血管病 颅脑损伤
下载PDF
危重型手足口病合并急性肺水肿患儿的临床特点 被引量:24
6
作者 周立新 李轶男 +5 位作者 麦志广 强新华 汪首振 方滨 温伟标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563-567,共5页
目的:分析危重型手足口病患儿的临床特点,观察危重型手足口病合并急性肺水肿患儿血流动力学的动态变化。方法采用前瞻性观察性研究方法,选择2008年5月至2014年9月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重症加强治疗病房(ICU)和儿科收治的35例危重型... 目的:分析危重型手足口病患儿的临床特点,观察危重型手足口病合并急性肺水肿患儿血流动力学的动态变化。方法采用前瞻性观察性研究方法,选择2008年5月至2014年9月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重症加强治疗病房(ICU)和儿科收治的35例危重型手足口病合并急性肺水肿患儿,观察其临床特点;并对其中5例进行脉搏指示连续心排血量(PiCCO)监测,观察入ICU时(0 h)及治疗24、48、96 h PiCCO参数的动态变化。结果35例符合诊断标准并存在临床肺水肿表现的患儿中男性22例,女性13例;年龄7个月~4岁,其中≤1岁6例,1~2岁13例,2~3岁12例,3~4岁4例。起病后3~4 d是出现肺水肿的主要时间;临床上均存在发热及中枢神经系统症状,脑脊液检查结果均表现为无菌性炎性改变。PiCCO监测显示,治疗后患儿心率(HR)、外周循环阻力指数(SVRI)和血管外肺水指数(EVLWI)均呈逐渐下降趋势,96 h时均明显低于0 h〔HR(次/min):119.0±14.7比200.8±19.7,SVRI(kPa·s·L^-1·m^-2):148.9±14.6比209.6±58.7,EVLWI(mL/kg):10.5±1.9比34.8±10.8,P<0.05或P<0.01〕,而全心舒张期末容积指数(GEDVI)也逐渐下降,但各时间点间无统计学差异;每搏量指数(SI)和心排血指数(CI)均呈升高趋势,96 h明显高于0 h〔SI(mL/m^2):38.5±6.5比17.4±2.8, CI(mL·s^-1·m^-2):75.0±8.0比55.5±8.5,均P<0.01〕。对2例患儿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提示左心增大、左室收缩功能减退。所有患儿中死亡4例,1例遗留肢体功能障碍,其余患儿痊愈出院。结论危重型手足口病合并急性肺水肿患儿病情凶险、病死率高;此类患儿中枢神经系统损害及左室收缩功能减退较为常见;结合PiCCO监测结果可以提示神经源性肺水肿与心源性肺水肿可能同时存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足口病 危重型 肺水肿 脉搏指示连续心排血量
原文传递
ICU重度脓毒症患者死亡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18
7
作者 李轶男 周立新 +6 位作者 温伟标 方滨 毛克江 邹毅成 黎文研 黎昌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7年第24期3875-3877,共3页
目的:探讨影响ICU重度脓毒症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为今后重度脓毒症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应用回顾性调查的方法,对我院ICU病房2006年1-12月收治的75例重度脓毒症患者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重度脓毒症患者死亡组Marshall评分、急性生理... 目的:探讨影响ICU重度脓毒症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为今后重度脓毒症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应用回顾性调查的方法,对我院ICU病房2006年1-12月收治的75例重度脓毒症患者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重度脓毒症患者死亡组Marshall评分、急性生理学及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Ⅱ)均明显高于存活组(P<0.001或P<0.005)。随着器官功能不全的数目增加,患者28d病死率、3个月病死率均明显增高,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显示28d病死率及3个月病死率均与器官功能不全数明显相关(P<0.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脓毒症休克(P<0.005)、中枢神经系统功能不全(P<0.05)、APACHEⅡ评分(P<0.05)是重度脓毒症患者28d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脓毒症休克(P<0.005)、器官功能不全数目(P<0.05)、患有慢性疾病(P<0.05)是重度脓毒症患者3个月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器官功能不全、脓毒症休克、APACHEⅡ评分、是否患有慢性疾病对判断ICU重度脓毒症患者的预后有一定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脓毒症 脓毒症休克 病死率 危险因素 Marshall评分 急性生理学及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
下载PDF
心脏骤停后综合征优化治疗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15
8
作者 强新华 周立新 +1 位作者 李轶男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13年第7期64-65,67,共3页
目的探讨心脏骤停后综合征(PCAS)优化治疗对心脏骤停患者的影响。方法选取2009年10月~2011年8月所有院内外心脏骤停后、成功复苏且复苏时间小于30 min并于6 h之内进入广东省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重症监护病房(ICU)的成年患者入选行PCAS... 目的探讨心脏骤停后综合征(PCAS)优化治疗对心脏骤停患者的影响。方法选取2009年10月~2011年8月所有院内外心脏骤停后、成功复苏且复苏时间小于30 min并于6 h之内进入广东省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重症监护病房(ICU)的成年患者入选行PCAS优化治疗。与之相比较的是2005年7月~2007年6月广东省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收入ICU的符合相同条件的PCAS患者。研究两组患者在ICU内治疗期间并发症的发生率、神经功能及死亡率等情况。结果干预组共入选48例患者,其中伴有良好神经功能预后的为23例(48%),与对照组(11例,21%)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ICU治疗期间,肺炎、脓毒症、心律失常和癫痫等并发症的发生率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CAS优化治疗方案的实施能够有效地改善心脏骤停后综合征患者的神经功能和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优化治疗 心脏骤停后综合征 预后
下载PDF
经左锁骨下静脉起搏脉冲引导紧急床边临时心脏起搏 被引量:14
9
作者 马明远 +2 位作者 方滨 温伟标 毛克江 《第一军医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587-588,共2页
目的经左锁骨下静脉途径研究起搏脉冲引导行紧急床边临时心脏起搏技术的优越性及可行性.方法以Seldinger法穿刺左锁骨下静脉置入鞘管.设置起搏器频率超过患者自主心率20次/min、输出电流为5 mA、感知电压为3mV,沿鞘管推送电极至心电监... 目的经左锁骨下静脉途径研究起搏脉冲引导行紧急床边临时心脏起搏技术的优越性及可行性.方法以Seldinger法穿刺左锁骨下静脉置入鞘管.设置起搏器频率超过患者自主心率20次/min、输出电流为5 mA、感知电压为3mV,沿鞘管推送电极至心电监护显示脉冲信号及起搏心律.结果 18例患者获良好的起搏效果(操作时间5~10min,平均6.9 min).1例患者开始时起搏效果不良,约2 h后好转;2例患者起搏效果差;后3例操作时间均超20 min.21例患者术后均无并发症.结论由起搏脉冲引导、经左锁骨下静脉行紧急床边临时心脏起搏起效迅速、成功率高且较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左锁骨下静脉 起搏脉冲引导 临时心脏起搏 床边 紧急 心脏起搏技术 操作时间 起搏器频率 静脉途径 起搏心律 脉冲信号 心电监护 无并发症 患者 优越性 min 鞘管
下载PDF
气道压力释放通气对急性肺损伤或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呼吸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3
10
作者 周立新 李轶男 +3 位作者 方滨 温伟标 毛克江 《中华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414-417,共4页
目的评价气道压力释放通气(APRV)对急性肺损伤(ALI)或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呼吸功能的影响。方法ALI患者42例、ARDS患者33例,随机分2组,APRV组(n= 37)、同步间歇指令通气(SIMV)组(n=38);两组均用SIMV加用呼气末正压通气30 min后... 目的评价气道压力释放通气(APRV)对急性肺损伤(ALI)或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呼吸功能的影响。方法ALI患者42例、ARDS患者33例,随机分2组,APRV组(n= 37)、同步间歇指令通气(SIMV)组(n=38);两组均用SIMV加用呼气末正压通气30 min后,APRV组采用APRV模式通气,SIMV组仍用初始参数,分别于APRV前(基础值)、APRV1、8、16、24 h测定动脉血气、气道峰压(Ppeak)、气道平均压(Pmean)、中心静脉压(CVP)、氧合指数(PaO2/FiO2)、心率(HR),并记录芬太尼、咪达唑仑、多巴胺用量及尿量。结果与SIMV组比较,APRV组APRV 1-24 h各时点Ppeak、Pmean降低,APRV 16、24 h时动脉血PaCO2降低,PaO2/FiO2升高,APRV 1-24 h时CVP和HR降低,芬太尼用量和咪达唑仑用量明显减少,APRV 8-24 h各时点尿量升高,多巴胺用量减少(P<0.05 或0.01)。结论APRV用于ARDS或ALI患者的机械通气治疗,不仅能提供更好的通气,而且血液动力学平稳,减少镇静剂和麻醉药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道压力释放通气 急性肺损伤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呼吸功能
原文传递
经皮扩张气管切开术在ICU病人人工气道建立中的应用 被引量:13
11
作者 周立新 +4 位作者 方滨 马明远 李轶男 温伟标 邹毅成 《热带医学杂志》 CAS 2005年第3期316-318,共3页
目的探讨经皮扩张气管切开术(PDT)在ICU危重病人人工气道建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80例病人,用经皮扩张法行气管切开术,观察其手术时间、切口大小、术中出血量及各种并发症的发生率和手术死亡率等,与传统的气管切开术进行比较。结果PDT组... 目的探讨经皮扩张气管切开术(PDT)在ICU危重病人人工气道建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80例病人,用经皮扩张法行气管切开术,观察其手术时间、切口大小、术中出血量及各种并发症的发生率和手术死亡率等,与传统的气管切开术进行比较。结果PDT组的手术时间明显短于传统的气管切开术组(P<0.01),手术切口长度也明显短于传统的气管切开术组(P<0.01),出血量明显少于传统组(P<0.01),两组皮下气肿和插管失败、套管脱出、肉芽/疤痕形成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分别为0、0、0、0和11.25%、11.25%、7.25%、10%,两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5)。而两组的手术死亡率则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经皮扩张气管切开术是一种微创的、快捷的急救技术,适合于ICU的危重病人,在ICU人工气道建立中有较大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气管切开术 人工气道 危重病人
下载PDF
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对严重脓毒症患者HMG-1的影响 被引量:12
12
作者 周立新 李轶男 +3 位作者 毛克江 方滨 温伟标 《广东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1期2810-2813,共4页
目的研究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对严重脓毒症患者血浆HMG-1水平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的方法,选择ICU确诊为严重脓毒症的患者42例,分为常规药物治疗组和连续血液净化治疗组。常规药物治疗组给予经典SSC治疗;连续血液净化治疗组在... 目的研究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对严重脓毒症患者血浆HMG-1水平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的方法,选择ICU确诊为严重脓毒症的患者42例,分为常规药物治疗组和连续血液净化治疗组。常规药物治疗组给予经典SSC治疗;连续血液净化治疗组在前者的基础上连续3d应用MARS或CRRT治疗,1次/d,每次8~10h。监测患者治疗前、血液净化治疗前后及治疗4、7d血浆HMG-1水平,记录患者28d预后,并收集10例健康成人标本做正常对照组。结果严重脓毒症患者第1、4、7天HMG-1水平逐渐下降,差异有显著性(P=0.021)。但在所有观察时段内,严重脓毒症患者HMG-1水平一直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血液净化治疗后严重脓毒症患者血浆HMG-1水平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与常规药物治疗组比较,血液净化组治疗后第4天血浆HMG-1水平即有明显下降(P<0.05),常规药物治疗治疗后第7天才有明显下降。且血液净化治疗后第4天和第7天的下降值与常规药物治疗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可明显降低严重脓毒症患者高水平的晚期炎症介质HMG-1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脓毒症 高迁移率族蛋白1 连续性血液净化
下载PDF
乌司他丁改善严重脓毒症患者器官功能的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 被引量:11
13
作者 黎文研 周立新 +5 位作者 方滨 温伟标 强新华 黎昌 余志辉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13年第35期106-108,共3页
目的 研究乌司他丁对严重脓毒症患者循环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0年10月~2012年12月收住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ICU的18岁以上严重脓毒症患者,将其分为乌司他丁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经典脓毒症常规治疗,乌司他丁治疗组在经典脓毒症... 目的 研究乌司他丁对严重脓毒症患者循环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0年10月~2012年12月收住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ICU的18岁以上严重脓毒症患者,将其分为乌司他丁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经典脓毒症常规治疗,乌司他丁治疗组在经典脓毒症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乌司他丁[1万~2万U/(kg·d)],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器官功能指标和序贯器官衰竭估计(SOFA)评分的变化.结果 与对照组同期比较,乌司他丁治疗组治疗后24 h动脉血乳酸明显降低,治疗后72 h舒张压明显升高(P<0.05).乌司他丁治疗组治疗后3d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明显低于对照组同期(P<0.05);治疗后3d和7d血肌酐和SOFA评分亦低于对照组同期,氧合指数高于对照组同期,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乌司他丁治疗可以明显改善严重脓毒症患者的循环功能和肝脏功能,对肺和肾脏功能也可能具有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司他丁 严重脓毒症 器官功能 随机对照试验
下载PDF
ICU危重创伤患者精神障碍病因分析 被引量:9
14
作者 周立新 +3 位作者 毛克江 李轶男 黎文研 邹毅成 《中外医学研究》 2010年第1期26-27,共2页
目的探讨笔者所在医院ICU危重创伤患者发生精神障碍的病因,提高对其早期诊断、早期干预和预防的认识。方法对2000年1月~2008年12月期间入住笔者所在医院ICU的100例发生精神障碍的危重创伤患者的原发病、精神障碍的临床表现、治疗后的... 目的探讨笔者所在医院ICU危重创伤患者发生精神障碍的病因,提高对其早期诊断、早期干预和预防的认识。方法对2000年1月~2008年12月期间入住笔者所在医院ICU的100例发生精神障碍的危重创伤患者的原发病、精神障碍的临床表现、治疗后的转归进行总结分析。结果本组100例发生精神障碍的危重患者的原发病中病因:颅脑外伤16例(16%)、脑出血5例(5%)、脑梗塞5例(5%)、脑部手术后4例(4%),单纯胸外伤12例(12%),单纯腹外伤5例(5%),胸腹多发伤3例(3%),截肢术后10例(10%),器官移植术后3例(3%),肿瘤术后7例(7%),烧伤2例(2%),脓毒症休克7例(7%),胰腺炎3例(3%),肠瘘2例(2%),重症肺炎9例(9%),肌无力2例(2%),中毒3例(3%)心肺复苏术后2例(2%)。临床表现:抑郁焦虑型55例(55%),谵妄型精神32例(32%),神经衰弱型13例(13%),各型的表现为各有区别。结果本组患者经过积极治疗原发病以及适当镇静抗抑郁、抗焦虑治疗和心理辅导治疗后精神障碍症状持续时间4小时~3个月,精神障碍治愈率95%。结论ICU危重创伤患者发生精神障碍的病因是多元化的,只要早诊断、早干预和积极治疗原发病绝大部分精神障碍是可以治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CU 危重创伤患者 精神障碍 病因分析
下载PDF
异丙酚与咪唑安定在ICU机械通气镇静治疗中的副作用比较 被引量:9
15
作者 周立新 +4 位作者 方滨 毛克江 马明远 李轶男 邹毅成 《岭南现代临床外科》 2005年第2期148-150,共3页
目的对异丙酚与咪唑安定在ICU机械通气镇静治疗中的副作用进行比较。方法从2003年6月~2004年6月,80例ICU机械通气病人随机地被分为异丙酚组和咪唑安定组,每组各40例,异丙酚组先静注异丙酚1.5mg/kg行镇静诱导,然后用微量注射泵持续静注... 目的对异丙酚与咪唑安定在ICU机械通气镇静治疗中的副作用进行比较。方法从2003年6月~2004年6月,80例ICU机械通气病人随机地被分为异丙酚组和咪唑安定组,每组各40例,异丙酚组先静注异丙酚1.5mg/kg行镇静诱导,然后用微量注射泵持续静注异丙酚0.5~4mg/kg/h。咪唑安定组,先静注咪唑安定0.06mg/kg行镇静诱导,以0.03~0.2mg/kg/h的剂量,用注射泵持续静脉内泵入。维持理想的镇静深度约2~3级。观察各项镇静指标。结果镇静持续时间异丙酚组为(28.3±5.6)h,咪唑安定组为(26.8±6.4)h。达到满意镇静深度的时间,异丙酚组为(26.3±7.7)s,咪唑安定组为(62.6±12.3)s,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镇静有效率异丙酚组92%,咪唑安定组为90%。停药后苏醒时间异丙酚组为(21.2±15.7)min,咪唑安定组(114±36)min,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异丙酚组有6例出现血压下降,发生率为15%,2例出现心率减慢,发生率为5%,1例停药后出现恶心,发生率为2.5%;咪唑安定组有1例出现血压下降,发生率为2.5%,4例停药清醒后再入睡,发生率为10%,5例停药后出现恶心,发生率为12.5%。结论异丙酚和咪唑安定作为ICU的镇静剂安全有效,但在使用过程中应注意异丙酚易引起血压下降,咪唑安定易引起恶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丙酚 咪唑安定 机械通气 镇静 副作用
下载PDF
高流量连续血液净化在急性重症胰腺炎急性反应期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8
16
作者 温伟标 周立新 +3 位作者 李轶男 方滨 黎文研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09年第7期16-17,共2页
目的探讨高流量连续血液净化对急性重症胰腺炎急性反应期的疗效及预后的影响。方法将急性重症胰腺炎急性反应期的患者25例,随机分为血液净化组(13例)、对照组(12例),血液净化组给予常规治疗,同时给予连续72h高流量血液净化治疗;对照组... 目的探讨高流量连续血液净化对急性重症胰腺炎急性反应期的疗效及预后的影响。方法将急性重症胰腺炎急性反应期的患者25例,随机分为血液净化组(13例)、对照组(12例),血液净化组给予常规治疗,同时给予连续72h高流量血液净化治疗;对照组只给予常规治疗。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血液净化组机械通气时间、ICU内治疗时间短,28d病死率低,其中ICU内治疗时间比较,2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同期比较,血液净化组治疗72h后APACHEⅡ评分和MARSHALL评分以及TNF-α、IL-6均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结论高流量连续血液净化能够有效的清除机体内的非特异细胞因子,具有减轻急性重症胰腺炎急性反应期患者的全身炎性反应,可改善患者临床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流量连续血液净化 急性重症胰腺炎 急性炎性反应
下载PDF
PiCCO监测在危、重症手足口病合并急性肺水肿患儿救治中的应用 被引量:7
17
作者 李轶男 周立新 +4 位作者 马明远 方滨 毛克江 温伟标 《重庆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92-195,共4页
目的探讨动脉脉搏轮廓分析法(PiCCO)监测在危、重症手足口病合并急性肺水肿患儿救治中的应用。方法对5例危、重症手足口病合并急性肺水肿患儿在积极进行综合救治的基础上进行了PiCCO监测。结果 5例患儿初始表现为心率快、每搏指数低、... 目的探讨动脉脉搏轮廓分析法(PiCCO)监测在危、重症手足口病合并急性肺水肿患儿救治中的应用。方法对5例危、重症手足口病合并急性肺水肿患儿在积极进行综合救治的基础上进行了PiCCO监测。结果 5例患儿初始表现为心率快、每搏指数低、血管外肺水指数(EVLWI)高,体循环血管阻力指数(SVRI)和全心舒张末期容量指数(GEDVI)高于正常范围或正常,心脏指数稍低于正常范围或正常。经过治疗,患儿的心率均逐渐减慢、每搏指数逐渐升高、EVLWI逐渐下降;除1例患儿SVRI呈上升趋势、GEDVI维持较高水平外,其余4例患儿的SVRI和GEDVI均逐渐下降。结论 PiCCO监测有助于实时掌握危、重症手足口病患儿的肺水肿、心脏功能及心脏前、后负荷情况,指导临床救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足口病 肺水肿 血流动力学监测 动脉脉搏轮廓分析法
下载PDF
重度脓毒症患者单核细胞HLA-DR水平与预后的关系 被引量:6
18
作者 周立新 李轶男 +6 位作者 方滨 毛克江 温伟标 邹毅成 黎文研 黎昌 《广东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730-732,共3页
目的研究重度脓毒症患者CD14+单核细胞HLA-DR水平及其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选择ICU确诊为重度脓毒症的患者91例,监测患者第1,4,7天外周血CD14+单核细胞HLA-DR表达,记录患者APACHEⅡ评分、Marshall评分和28d预后。结果28d内死亡34例,28d... 目的研究重度脓毒症患者CD14+单核细胞HLA-DR水平及其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选择ICU确诊为重度脓毒症的患者91例,监测患者第1,4,7天外周血CD14+单核细胞HLA-DR表达,记录患者APACHEⅡ评分、Marshall评分和28d预后。结果28d内死亡34例,28d病死率为37.4%。死亡组HLA-DR均明显低于存活组(P<0.001)且持续处于低水平的状态,APACHEⅡ评分和Marshall评分均明显高于存活组(P<0.05,P<0.001);存活组HLA-DR逐渐升高(P<0.01),APACHEⅡ评分和Marshall评分逐渐降低(P<0.001),第7天与第1天比较3项差异均有显著性(P<0.001),且第4天APACHEⅡ评分及Marshall评分与第1天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01)。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全程HLA-DR与APACHEⅡ评分和Marshall评分均呈负相关(r=-0.237,P=0.000;r=-0.368,P=0.000);在存活组内,全程HLA-DR与呼吸机通气时间和住ICU时间均呈负相关(r=-0.161,P=0.043;r=-0.190,P=0.017)。结论重度脓毒症患者单核细胞HLA-DR水平对患者的预后具有预见性,水平低者病死率高,呼吸机通气时间和住ICU时间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度脓毒症 单核细胞 HLA—DR 预后
下载PDF
不同剂量血管加压素对脓毒症难治性休克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被引量:6
19
作者 吴趋 王晓鸣 《中国医学创新》 CAS 2014年第21期51-53,共3页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持续输注特立加压素(TP)对脓毒症难治性休克患者心脏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4年5月本院及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ICU科收治的脓毒症难治性休克患者6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小、大剂量组)40例...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持续输注特立加压素(TP)对脓毒症难治性休克患者心脏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4年5月本院及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ICU科收治的脓毒症难治性休克患者6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小、大剂量组)40例及对照组20例,患者(中心静脉压≥10 cm H2O,容量负荷试验阴性)均接受适当的液体治疗和去甲肾上腺素等血管活性药物治疗,而平均动脉压低于65 mm Hg后,小、大剂量组在原有治疗基础上,分别加用不同剂量TP输注(小剂量组为0.01 U/min,大剂量组为0.04 U/min),在维持平均动脉压≥65 mm Hg的基础上调节去甲肾上腺素药物剂量。分别观察给药前,给药6、12、24、48 h后各组患者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心排出量指数(CI)、外周血管阻力指数(SVRI)等血流动力学指标及去甲肾上腺素用量变化。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6 h,各治疗组的MAP均显著升高,HR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治疗组各时点的CI、SVRI均无明显改变,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大剂量组MAP、HR、维持目标MAP(10.0 kPa)所需的去甲肾上腺素用量与小剂量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 h后,治疗组较对照组去甲肾上腺素用量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持续静脉泵泵注TP能有效改善感染性休克患者的血流动力学,降低去甲肾上腺素的使用剂量,且未明显增加心脏后负荷,因而可作为一种有效的血管加压素,用于感染性休克的治疗。小剂量与较大剂量间无显著性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感染性休克 心脏 血流动力学 特立加压素 血管加压素
下载PDF
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对心肺复苏术后患者脑复苏效果的影响 被引量:6
20
作者 毛克江 +2 位作者 周立新 李轶男 邹毅成 《中国临床实用医学》 2008年第9期20-21,共2页
目的探讨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CBP)对心肺复苏术(CPR)后患者脑复苏效果的影响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选取CPR术后脑复苏未成功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采用CBP+原发病的综合治疗30例作治疗组。采用常规脱水、头部低温+原... 目的探讨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CBP)对心肺复苏术(CPR)后患者脑复苏效果的影响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选取CPR术后脑复苏未成功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采用CBP+原发病的综合治疗30例作治疗组。采用常规脱水、头部低温+原发病的综合治疗的30例患者作对照组。观察两组患者脑复苏成功的时间、成功率。结果治疗组患者的脑复苏成功的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脑复苏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两组患者的死亡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对心肺复苏后患者能明显减轻脑水肿,缩短脑水肿的时间,提高脑复苏的成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续性血液净化 心肺复苏术 脑复苏 成功率 死亡率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