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3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地下水开采-地面沉降模型研究 被引量:66
1
作者 陈崇希 顺平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CAS CSCD 2001年第2期5-8,共4页
本文建立三维流动 -一维非线性固结地面沉降模型 ,在混合井流、降雨滞后补给、初始水头形成、人为边界刻画、水流 -固结耦合及软土层固结滞后于地下水开采层水头变化等方面有所改进。所建模型用于苏州市 ,模拟出若干地面沉降重要特征 ,... 本文建立三维流动 -一维非线性固结地面沉降模型 ,在混合井流、降雨滞后补给、初始水头形成、人为边界刻画、水流 -固结耦合及软土层固结滞后于地下水开采层水头变化等方面有所改进。所建模型用于苏州市 ,模拟出若干地面沉降重要特征 ,地面沉降中心偏离地下水漏斗中心 ,地面沉降动态滞后于地下水的水头动态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水三维流 非线性固结 水流固结耦合 混合井 人为边界 滞后补给 地下水开采 地面沉降模型
下载PDF
川滇及周边地区地壳横波衰减的成像研究 被引量:41
2
作者 马宏生 汪素云 +3 位作者 顺平 刘杰 华卫 周龙泉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465-471,共7页
利用由149个台站记录的中国地震年报、四川和云南区域地震台网观测报告的5897个近震的27530条横波振幅与周期资料,反演得到川滇地区及周边的地壳衰减Q0值(频率为1Hz时的Q值)空间分布图像、台站的场地响应以及由于介质衰减不同造成的... 利用由149个台站记录的中国地震年报、四川和云南区域地震台网观测报告的5897个近震的27530条横波振幅与周期资料,反演得到川滇地区及周边的地壳衰减Q0值(频率为1Hz时的Q值)空间分布图像、台站的场地响应以及由于介质衰减不同造成的震级偏差.结果表明,川滇及周边地区的地壳横波衰减Q0值在200—600范围内变化,平均值为400,横向变化显著.在川西-滇西北-保山地区、云贵交界-昆明-思茅地区以及海原-祁连、汾渭和东昆仑等活动块体边界带的Q0值明显较低,这些地区地震和构造活动相对活跃;而构造相对稳定的四川盆地、马尔康块体、桂西滇东断块以及鄂尔多斯、秦岭-大别等地区的Q0值则明显较高.此外,川滇地区大多数台站的场地响应都在1附近,仅有少数增益或衰减较大,达到2倍左右,且其分布无明显规律性.该区观测报告给出的大多数地震震级偏差不大于0.3,但也有少数震级偏差达0.4,其分布与介质品质因子Q0值分布相关,说明震级测定可能受地壳介质衰减横向变化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滇及邻区 横波衰减 振幅与周期 空间成像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北缘地区Pn波速度的横向变化 被引量:34
3
作者 许忠淮 汪素云 顺平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24-31,共8页
搜集整理了中国国家地震台网和区域地震台网记录的Pn波到时资料,利用层析成像方法分析了青藏高原东北地区上地幔顶部P波速度及其各向异性的横向变化.结果表明,该地区Pn波的平均速度偏高,为8.09 km/s;构造上稳定的柴达木盆地下面,上地幔... 搜集整理了中国国家地震台网和区域地震台网记录的Pn波到时资料,利用层析成像方法分析了青藏高原东北地区上地幔顶部P波速度及其各向异性的横向变化.结果表明,该地区Pn波的平均速度偏高,为8.09 km/s;构造上稳定的柴达木盆地下面,上地幔顶部P波速度较高,而构造上比较活跃的山西地堑地区波速则较低.1920年发生海原大地震的地区,上地幔顶部是P波速度偏低的地区.一个值得注意的结果是,与天山挤压带上地幔顶部P波速度偏低的情况不同,在青藏高原东北缘的祁连山现代挤压变形带地区,上地幔顶部是P波速度偏高的地区.鄂尔多斯地块下面,波速度不均一,存在高低速的变化.这与该地块四周皆有强地震活动、地块本身可能有整体的构造运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析成像 青藏高原 上地幔 P波速度 各向异性 构造运动 地震活动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构造结及周边地区上地幔顶部Pn速度结构和各向异性研究 被引量:36
4
作者 崔仲雄 顺平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2245-2254,共10页
东构造结是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碰撞的奇点,历来是地学研究的热点.本文在中国及区域地震台网资料所得结果的基础上,增加了1964-2006年的ISC数据,总共349475个Pn波到时资料,着重反演了东构造结及周边地区Pn波速度结构和各向异性.结果表明... 东构造结是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碰撞的奇点,历来是地学研究的热点.本文在中国及区域地震台网资料所得结果的基础上,增加了1964-2006年的ISC数据,总共349475个Pn波到时资料,着重反演了东构造结及周边地区Pn波速度结构和各向异性.结果表明该区Pn速度结构与现代构造活动存在较明显的关联:四川盆地,印度板块是构造稳定的地块而具有高速异常;藏东南和南北地震带构造活动强烈而显示低速异常,云南南部、中南半岛北部因处于缅甸弧弧后扩张区其低速异常尤为明显.Pn波各向异性表明快波方向在东构造结有一顺时针旋转的趋势:在藏东南是北东方向,然后在南北地震带先转向东南,再转向南,最后在中南半岛北部突变为近东西向.这是因为青藏高原物质在东流的过程中,相对于东构造结和四川盆地,在藏东南和南北地震带存在强烈的简单剪切变形,而在缅甸弧后扩张区为纯剪切变形所致.SKS快波方向也有类似的旋转趋势,但在中南半岛北部附近,具有近东西向Pn快波方向的区域,比云南南部东西向SKS区域偏南3°左右,这可能是由于该地区岩石圈上部运动比下部更快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N波 不均匀性 各向异性 解耦 东构造结
下载PDF
新疆及邻区Pn速度层析成像 被引量:29
5
作者 顺平 许忠淮 +1 位作者 汪素云 Thomas M.Hearn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218-225,共8页
利用新疆及邻区 2万多条Pn射线的走时资料 ,采用层析成像的方法反演该地区上地幔顶部的Pn速度结构 .主要结果是 :①新疆地区平均Pn速度为 8 2km s ,高于中国大陆地区的平均值 (8 0km s) ,速度变化量从 - 0 3km s到 0 2km s.②准噶尔... 利用新疆及邻区 2万多条Pn射线的走时资料 ,采用层析成像的方法反演该地区上地幔顶部的Pn速度结构 .主要结果是 :①新疆地区平均Pn速度为 8 2km s ,高于中国大陆地区的平均值 (8 0km s) ,速度变化量从 - 0 3km s到 0 2km s.②准噶尔盆地是明显的高Pn速度区 ,高速区与地貌形状吻合较好 ,最大值达 8 4km s;塔里木盆地整体上呈现高速异常 .二者都可能与盆地是稳定地块、构造活动和变形较弱有关 .③在盆地与山脉的交接带即主要的构造活动带 ,存在较低的Pn速度 ,可达 7 9km s.④塔里木南缘中部存在一显著的低速区 ,可能与岩浆活动和构造活动较强有关 .⑤上地幔顶部波速各向异性整体上盆地中心较弱 ,边缘地带较强 .新疆南部波速的各向异性可能是因印度板块对欧亚大陆的碰撞使地幔物质向北蠕动的结果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疆 Pn速度 层析成像 地幔 测板法 准噶尔盆地
下载PDF
华北地区上地幔顶部Pn波速度结构及其构造含义 被引量:32
6
作者 汪素云 许忠淮 顺平 《中国科学(D辑)》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B04期91-98,共8页
利用20301条全国及区域地震台网的Pn波射线的走时资料,采用地震层析成像方法反演了华北地区上地幔顶部Pn波速度结构。结果表明,华北地区Pn波平均速度为7.92km/s,横向速度变化量从-0.21~+0.29km/s,Pn波高、低速异常区沿NNE向相间排列,... 利用20301条全国及区域地震台网的Pn波射线的走时资料,采用地震层析成像方法反演了华北地区上地幔顶部Pn波速度结构。结果表明,华北地区Pn波平均速度为7.92km/s,横向速度变化量从-0.21~+0.29km/s,Pn波高、低速异常区沿NNE向相间排列,从西向东有鄂尔多斯地块中部高速区、山西地堑低速区、冀中坳陷高速区、鲁西隆起及渤海湾低速区、郯庐断裂带以东高速区,华北地块商界除秦岭一带里高速异常外其余为低速异常。大同附近新生代火山区呈现较大的波速各向异性,快波方向呈NNE-SSW向;渤海湾周围也显示出显著的各向异性,并呈旋转趋势,反映了该区地幔流动变形的迹象。华北地区Pn波速度与大地热流之间具有负相关关系,Pn波低速异常区,对应着高热流值,如:山西地堑、渤海湾;而在Pn波高速异常区,对应着低热流值,如:冀中坳陷。这表明本区Pn波速度变化主要是上地幔顶部存在温度差异的结果。强震主要发生在低速异常区以及高、低速异常区的交界带上面的地壳内,在低速异常区发生的地震,其震源深度较浅;在高、低速异常区的交界带发生的地震,其震源深度较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地区 上地幔顶部 PN波速度结构 地震层析成像 地质构造 强震机理
原文传递
汶川地震前后b值的时空变化及构造意义 被引量:31
7
作者 刘雁冰 顺平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2104-2112,共9页
地震b值与地应力具有密切的关系,即高应力对应低b值,研究汶川地震区b值的时空变化可以获得地震前后的应力演化过程.本文通过震源位置和速度模型联合反演的方法和双差定位法对龙门山地区汶川地震(M_s8.0)前后的地震进行了重定位工作,在... 地震b值与地应力具有密切的关系,即高应力对应低b值,研究汶川地震区b值的时空变化可以获得地震前后的应力演化过程.本文通过震源位置和速度模型联合反演的方法和双差定位法对龙门山地区汶川地震(M_s8.0)前后的地震进行了重定位工作,在此基础上精确计算了汶川地震前后不同时间段内b值大小的变化趋势及b值空间分布.结果显示:(1)b值在深度上存在明显的分层性,15 km以上b值较高,15 km以下b值较低,反映上部岩石为脆性,下部岩石为韧性的特征;(2)区域平均b值在汶川地震之后出现下降,而后有所恢复并逐渐增加,芦山地震后又降低,反映了龙门山断裂带的同震变化和震后愈合过程;(3)分时段b值空间分布结果显示,在芦山地震之后,汶川地震破裂区b值下降,即应力增加,这意味着汶川芦山地震之间的空段存在韧性变形,且芦山地震的发生促进了汶川地震破裂区的愈合;(4)映秀附近彭灌杂岩区在震前呈现低b值异常,反映该区域存在较大的差应力,可能是震后最大位错发生在该区域的根本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地震 芦山地震 B值 差应力 脆韧性
下载PDF
中国大陆及邻近地区上地幔顶部Sn波速度层析成像 被引量:27
8
作者 顺平 许忠淮 汪素云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250-256,T004,共8页
利用《中国地震年报》中 4 36 4 6条Sn射线的走时资料 ,采用层析成像方法反演了中国大陆地区上地幔顶部的Sn波速度结构 .主要结果是 :①全国平均Sn速度为 4 .5 5km s,速度变化量从 - 0 .14km s到 +0 .15km s.②整体上中国Sn速度分布是... 利用《中国地震年报》中 4 36 4 6条Sn射线的走时资料 ,采用层析成像方法反演了中国大陆地区上地幔顶部的Sn波速度结构 .主要结果是 :①全国平均Sn速度为 4 .5 5km s,速度变化量从 - 0 .14km s到 +0 .15km s.②整体上中国Sn速度分布是东低西高 ,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吐鲁番—哈密盆地以及柴达木盆地东端、四川盆地及其南部地区等是明显的高Sn速度区 ,鄂尔多斯地台和台湾海峡也是Sn速度较高地区 ,整个华北盆地、渤海湾东部、山西北部和郯庐断裂带 ,Sn速度都比较低 .另外 ,长江中下游地区、青藏高原北部和南北地震带地区 ,Sn速度也较低 .③Sn速度变化分布和构造活动、地壳厚度以及大地热流变化有关 ,分别求得了速度与地壳厚度和大地热流的线性回归方程 .④Sn速度变化和Pn速度变化的区域分布总体上是吻合的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幔 层析成像 Sn波速度 PN波速度 地震资料
下载PDF
利用ML振幅研究地壳横波Q值Ⅱ:Q横向变化特征 被引量:30
9
作者 汪素云 顺平 +3 位作者 Thomas M. Heam 许忠淮 James F. Ni 俞言祥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33-139,共7页
利用中国地震年报(1984-2004年)测定ML所用的54000余条区域地震最大振幅数据,采用二维层析成像方法反演中国大陆地壳介质品质因子Q0结构.反演结果表明,中国大陆地壳介质品质因子Q0平均为370,Q0横向变化量可达±200.在整个研究区... 利用中国地震年报(1984-2004年)测定ML所用的54000余条区域地震最大振幅数据,采用二维层析成像方法反演中国大陆地壳介质品质因子Q0结构.反演结果表明,中国大陆地壳介质品质因子Q0平均为370,Q0横向变化量可达±200.在整个研究区解的分辨率能够达到3°×3°,大部分地区能够达到2°×2°.Q0的变化显示出与地质构造分区相关的特征:低衰减(高Q0值)异常区主要分布在塔里木盆地、四川盆地、鄂尔多斯高原及华南地区,鄂尔多斯高原北部Q0值最高;高衰减异常区(低Q0值)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以东的川滇地区、华北平原、渤海湾,最低Q0值在渤海湾地区,天山、祁连山和汾渭地堑Q0也呈较低异常变化.总体看来,构造上稳定的克拉通地台的介质品质因子Q0较高,而构造上活动的地区往往Q0较低,显现出区域的衰减变化特征与地壳结构和区域构造之间的密切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大陆 地震波衰减 Q0值 振幅层析成像
下载PDF
利用M_L振幅研究地壳横波Q值I:不同构造区的衰减特征 被引量:27
10
作者 汪素云 顺平 +3 位作者 许忠淮 张国民 俞言祥 潘华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1740-1747,共8页
本文利用《中国地震年报》中测定震级ML时所用的区域地震图中水平向的最大振幅及周期资料,研究了地壳内横波的衰减及介质品质因子Q0特征.结果表明,中国整个区域平均的Q0值为367,以华南地台最高,为460,塔里木盆地为442,鄂尔多斯高原为419... 本文利用《中国地震年报》中测定震级ML时所用的区域地震图中水平向的最大振幅及周期资料,研究了地壳内横波的衰减及介质品质因子Q0特征.结果表明,中国整个区域平均的Q0值为367,以华南地台最高,为460,塔里木盆地为442,鄂尔多斯高原为419,华北地区最低,为294,其次是川滇地区为295.由这个结果可知,Q0与地质构造之间存在明显的相关特征,在构造上稳定的克拉通地台,如塔里木盆地、鄂尔多斯高原、华南地台等具有较高的Q0值;而构造上活动的强烈剪切变形带和新生代扩张盆地,如川滇地区和华北断陷盆地往往是Q0值低的地区,这和Pn速度分布特征也很相似,在Pn速度高的地区地壳Q0值亦高,在Pn速度低的地区Q0值亦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衰减特性 地壳 横波 Q0值
下载PDF
非完整河的数值模拟方法及建模中的若干问题──读“数值模拟方法在评价地下水资源时区内河流的处理方法”一文随笔 被引量:13
11
作者 陈崇希 顺平 王逊 《勘察科学技术》 1999年第4期3-6,12,共5页
提出河流与地下水种种补排形式和数值模型中的刻画方法,强调建模的重要性,建模需论证,指出混合井孔是建模中应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
关键词 非完整河 渗水式补给 数值模拟 地下水 评价
全文增补中
中国大陆Pn波速度结构与强震孕育的深部背景 被引量:21
12
作者 汪素云 许忠淮 顺平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779-785,T002,共8页
在作者以往工作的基础上 ,增加了中国地震年报 (1997~ 1998年 )、朝鲜以及我国各区域地震台网的数据 ,使Pn到时数据增加到近 14万条 ,从中选取符合反演条件的 80 4 3次地震在 5 81个地震台站上记录到的Pn射线994 4 0条 ,重新作了中国大... 在作者以往工作的基础上 ,增加了中国地震年报 (1997~ 1998年 )、朝鲜以及我国各区域地震台网的数据 ,使Pn到时数据增加到近 14万条 ,从中选取符合反演条件的 80 4 3次地震在 5 81个地震台站上记录到的Pn射线994 4 0条 ,重新作了中国大陆Pn波速层析成像 ,空间分辨率达到 3°× 3°.文中将Pn波速度横向变化与活动地块的划分进行了对比 ,结果表明 :Pn波速度横向变化与Ⅰ级活动地块区之间关系密切 ,大致以 10 5°E为界 ,西部地区速度以正异常为主 ,其中西域地块区速度正异常最大 ,其次是青藏地块区 ,而滇缅地块区为负异常区 ;东部地区速度以负异常为主 ,华北地块区速度负异常最大 ,其次是东北亚地块区 .西部的地块区上地幔顶部Pn波速度各向异性的平均快波速度方向大体为NWW—SEE向 ;东部的地块区大体为NNW—SSE向 ,大致与相应的张应力优势方向一致 .Pn波速度横向变化与强震活动间的关系也较明显 ,所有MS≥ 7.0的强震大部分发生在上地幔顶部Pn波速度的低速异常区上面的地壳内 ,少数发生在高、低速区域的过渡地带或两个高速区之间的相对低速部分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N波 速度结构 地震学 强震孕育 中国大陆
下载PDF
川滇地区横波Q值动态变化 被引量:17
13
作者 顺平 刘杰 +2 位作者 马宏生 高星 苏金蓉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1639-1652,共14页
Q值的动态变化能够反映地壳应力、裂隙、地下流体等的变化趋势,为进一步理解地震的孕育发生提供证据.文中尝试将选自中国地震年报、四川省地震台网观测报告及云南省地震台网观测报告的数据分成6个时间段,分别对每个时间段的数据进行成像... Q值的动态变化能够反映地壳应力、裂隙、地下流体等的变化趋势,为进一步理解地震的孕育发生提供证据.文中尝试将选自中国地震年报、四川省地震台网观测报告及云南省地震台网观测报告的数据分成6个时间段,分别对每个时间段的数据进行成像,来获得Q值的动态变化图像.首先选择一个具有超过14000条射线数据的时间段,通过原始数据加噪音的方法和Bootstrap方法对ML振幅成像的结果进行误差和可信度分析,然后在误差可接受的基础上,再对每个时间段的数据进行成像.研究结果发现:(1)原始数据的观测误差和忽略震源辐射花样对成像结果的影响比较小,40%的噪音所造成的结果误差最大不超过6%.(2)用Bootstrap方法获得的结果最大误差不超过平均Q值的8%,说明振幅层析成像方法在川滇地区的应用因采用大量数据所获得的结果是稳定可靠的,误差是比较小的.(3)分辨率测试发现,川滇地区在射线超过50条的区域,分辨率能够达到20′.(4)分别对每个时间段进行成像,从而获得Q值变化的动态图像.每个时段的区域平均Q值与中强地震的个数有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即地震个数越多,则区域平均Q值越大,这可能是区域整体应力变化的结果.通过分析地震的分布和Q值动态变化的关系还发现,大多数中强地震不是分布在Q值变化最大的区域,而是分布在Q增加和降低最大区域之间的过渡区域,这可能是由于差应力变化在过渡区最大,更容易触发地震造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云南地区 S波 振幅层析成像 Q值动态变化
下载PDF
Discussion on origin of Pn velocity variationin China and adjacent region 被引量:14
14
作者 顺平 许忠淮 汪素云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1-10,共10页
Pn velocity lateral variation and anisotropy images were reconstructed by adding about 50 000 travel times from the regional seismic networks to the datum set of near 40 000 travel times from National Seismic Network ... Pn velocity lateral variation and anisotropy images were reconstructed by adding about 50 000 travel times from the regional seismic networks to the datum set of near 40 000 travel times from National Seismic Network of China used by WANG, et al. We discussed the relation of Pn velocity variation to Moho depth, Earths heat flow, distribution of Cenozoic volcanic rock and the result of rock experiment under high pressure and high temperature. The result of quantitative analysis indicates that Pn velocity is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e crust thickness and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e Earths heat flow. Two linear regression equations, one between Pn velocity and crust thickness, and the other between Pn velocity and heat flow, were obtained. The rate of variation of Pn veloc-ity vP with pressure P, Pv/p, estimated from the velocity variation with crust thickness Hv/p, is close to the result obtained from the rock experiment under high pressure and high temperature. If the effect of crust thick-ness on Pn velocity is deducted from the velocity variation, then the low Pn velocity beneath Qinghai-Xizang pla-teau is more notable. The low Pn velocity regions well agree with the Cenozoic volcanic rock. In the several re-gions with significant anisotropy, the direction of fast Pn velocity is consistent with the orientation of maximum principal crustal compressive stress, and also with the direction of present-day crustal movement. It indicates that the fast Pn velocity direction may be related to the deformation or flow of top mantle material along the direction of maximum pressu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台网 PN波 地壳厚度 新生代 火山岩 各向异性 层析成像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北缘的深部结构 被引量:14
15
作者 赵俊猛 程宏岗 +3 位作者 顺平 刘宏兵 张健狮 刘宝锋 《科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946-955,共10页
拜城-大柴旦人工地震宽角反射/折射剖面穿过了塔里木盆地北缘的库车坳陷和塔北隆起两个构造单元.利用该剖面上的拜城、库车、轮台和库尔勒4个爆炸点的地震资料,通过二维横向非均匀介质条件下的射线追踪与理论地震图计算,获得了塔里木盆... 拜城-大柴旦人工地震宽角反射/折射剖面穿过了塔里木盆地北缘的库车坳陷和塔北隆起两个构造单元.利用该剖面上的拜城、库车、轮台和库尔勒4个爆炸点的地震资料,通过二维横向非均匀介质条件下的射线追踪与理论地震图计算,获得了塔里木盆地北缘地壳与上地幔顶部的二维速度结构与构造.结果表明,库车坳陷与塔北隆起的地壳分层具有统一性,但界面深度、地壳厚度以及速度分布沿剖面变化明显,其中地壳厚度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中地壳与下地壳.在库车坳陷的拜城以及塔北隆起的轮台爆炸点附近莫霍面抬升,使地壳分别减薄为42和47km.地壳最厚处是库车坳陷与塔北隆起的转换部位,地壳厚度达52km.此处的上、下地壳内分别发育壳内速度异常体,其中上地壳表现为高速异常,下地壳发育低速异常体,它们几乎分布在同一垂线上,相应位置的盖层较厚.根据地壳的速度结构与构造,可将剖面划分为库车坳陷、塔北隆起和两者之间的过渡带3个部分,每一部分都有自己独特的速度变化特点、基底结构形式和深浅部构造关系.塔里木盆地北缘地壳与上地幔顶部速度结构与构造在东西向的差异可能意味着塔里木盆地向天山造山带俯冲消减的速度和强度的不同,引起天山造山带的构造分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北缘 地震宽角反射/折射 速度结构 地球动力学 天山造山带
原文传递
Velocity structure of uppermost mantle beneath North China from Pn tomography and its implications 被引量:14
16
作者 WANG Suyun (汪素云) XU Zhonghuai (许忠淮) PEI Shunping (顺平)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2003年第z2期130-140,共12页
20301 Pn arrival time data are collected from the seismological bulletins of both national and regional seismic networks. Pn travel time residuals are tomographically inverted for the Pn velocity structure of uppermos... 20301 Pn arrival time data are collected from the seismological bulletins of both national and regional seismic networks. Pn travel time residuals are tomographically inverted for the Pn velocity structure of uppermost mantle beneath North China. The result indicates that the average Pn velocity in North China is 7.92 km/s, and the velocity varies laterally from ?0.21 to +0.29 km/s around the average. The approximately NNE trending high and low velocity regions arrange alternatively west-eastward. From west to east we can see high velocity in the middle Ordos region, the Shanxi graben low, the Jizhong depression high, the west Shandong uplift and Bohai Sea low, and the high velocity region to the east of the Tanlu fault. In the southern boundary zone of the North China block, except for the high velocity in the Qingling Mountains region, the velocity is generally lower than the average. Obvious velocity anisotropy is seen in the Datong Cenozoic volcanic region, with the fast velocity direction in NNE-SSW. Notable velocity anisotropy is also seen around the Bay of Bohai Sea, and the fast velocity directions seem to show a rotation pattern, possibly indicating a flow-like deformation in the uppermost mantle there. The Pn velocity variations show a reversed correlation with the Earth's heat flow. The low Pn velocity regions generally show high heat flow, e.g., the Shanxi graben and Bohai Sea region. While the high Pn velocity regions usually manifest low heat flow, e.g., the region of Jizhong depression. This indicates that the Pn velocity variation in the study region is mainly aroused by the regional temperature difference in the uppermost mantle. Strong earthquakes in the crust tend to occur in the region with the abnormal low Pn velocity, or in the transition zone between high and low Pn velocity regions. The earthquakes in the low velocity region are shallower, while that in the transition zone are deep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orth China PN velocity seismic tomography Earth's heat flow earthquake FOCAL depth.
原文传递
地震波速度结构与2010年中国青海玉树M_s7.1地震间的联系:来自余震层析成像的证据 被引量:12
17
作者 顺平 陈永顺 +3 位作者 郑宁宁(译) 徐沁(校) 吕春来许(复校) 许忠淮(复校) 《世界地震译丛》 2012年第6期14-21,共8页
由余震层析成像给出了2010年4月14日玉树MS7.1地震震中附近上地壳的高分辨率二维(水平)地震波速度模型。这个速度模型是使用包括台站校正和地震深度校正在内的与Pn层析成像类似的方法得到的。最显著的结果是在玉树—甘孜断裂带(YGF)的... 由余震层析成像给出了2010年4月14日玉树MS7.1地震震中附近上地壳的高分辨率二维(水平)地震波速度模型。这个速度模型是使用包括台站校正和地震深度校正在内的与Pn层析成像类似的方法得到的。最显著的结果是在玉树—甘孜断裂带(YGF)的震中位置处存在快速异常区。主破裂起始于这一快速异常区并向东南传播至玉树的慢速异常区。2010年5月29日邻近断层上的第二大余震也发生在这一快速异常区。这些结果以明显的例子表明,上地壳中地震波速度结构的横向变化控制着2010年玉树地震的发生原因(应力积累)和破裂传播以及余震分布。本文给出的简单二维Pg波走时层析成像方法介绍了一种利用丰富余震数据研究大地震破裂过程的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余震分布 玉树地震 层析成像 速度结构 地震波 证据 青海 中国
下载PDF
青藏高原班公湖-怒江缝合带中部的Moho错断 被引量:9
18
作者 徐强 赵俊猛 +2 位作者 崔仲雄 顺平 刘宏兵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80-86,共7页
通过分析横跨班公湖-怒江缝合带中部的Hi-Climb剖面的53个宽频带台站记录的196个远震事件,总共获得了4764个接收函数.利用接收函数包含的Moho的Ps和PpPs的走时信息,获取了每个台站下方的地壳厚度和泊松比.接收函数CCP时深偏移的方法也... 通过分析横跨班公湖-怒江缝合带中部的Hi-Climb剖面的53个宽频带台站记录的196个远震事件,总共获得了4764个接收函数.利用接收函数包含的Moho的Ps和PpPs的走时信息,获取了每个台站下方的地壳厚度和泊松比.接收函数CCP时深偏移的方法也被用来研究地壳和上地幔间断面的横向变化.研究结果显示:(1)拉萨地体和羌塘地体的Moho在班公湖-怒江缝合带附近叠置和存在约10km的错断,其构造的几何形态表现为拉萨地体的Moho向北抬升,而羌塘地体的Moho具有向南加深的趋势,推断和新生代以来班公湖-怒江缝合带构造活动的重新活跃有关;(2)泊松比沿整个剖面的变化为0.237~0.280,表明地壳物质主要为中酸性岩石.获得的所有台站的地壳厚度和泊松比呈现反相关关系,意味着羌塘地体南部地壳的增厚和拉萨地体的中酸性岩石逆冲插入羌塘地体有关;(3)地幔过渡带的厚度沿剖面维持在255km左右,说明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的碰撞所引起的构造活动局限在410km深度范围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接收函数 Moho错断 CCP时深偏移 上地幔间断面 班公湖-怒江缝合带
原文传递
蒙古及邻区上地幔顶部Pn速度结构 被引量:7
19
作者 汪素云 顺平 +1 位作者 胥广银 高阿甲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4106-4112,共7页
利用78364条Pn射线的走时资料,采用地震层析成像方法反演蒙古及邻区上地幔顶部Pn速度结构.反演结果表明,蒙古及邻区Pn平均速度为8.08km/s,横向速度变化量从-0.39km/s至+0.30km/s.速度高异常区主要分布在阿尔泰山地区及准噶尔盆地、塔里... 利用78364条Pn射线的走时资料,采用地震层析成像方法反演蒙古及邻区上地幔顶部Pn速度结构.反演结果表明,蒙古及邻区Pn平均速度为8.08km/s,横向速度变化量从-0.39km/s至+0.30km/s.速度高异常区主要分布在阿尔泰山地区及准噶尔盆地、塔里木盆地等地,在阿尔泰山地区Pn速度最大异常达+0.30km/s.速度偏低的地区主要在贝加尔湖、华北平原、渤海湾等地,在贝加尔湖西南呈现出强烈的低速度异常达-0.39km/s,可能与该区新生代的火山活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蒙古 贝加尔湖 Pn速度 地震层析成像
下载PDF
上地幔顶部折射波走时层析成像研究综述 被引量:6
20
作者 顺平 许忠淮 汪素云 《地球物理学进展》 CSCD 2003年第1期59-64,共6页
简要介绍了上地幔顶部折射波走时层析成像研究的发展历程 ,详细介绍了上地幔顶部折射波走时层析成像研究的各种方法并分析了其优缺点 ,介绍了国内外有关上地幔顶部折射波的研究工作和成果 ,阐述了上地幔顶部速度结构与构造活动的关系及... 简要介绍了上地幔顶部折射波走时层析成像研究的发展历程 ,详细介绍了上地幔顶部折射波走时层析成像研究的各种方法并分析了其优缺点 ,介绍了国内外有关上地幔顶部折射波的研究工作和成果 ,阐述了上地幔顶部速度结构与构造活动的关系及其地球动力学意义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折射波 层析成像 上地幔顶部 研究方法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