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中国教育评价制度变迁的影响因素、基本规律与实践启示--基于教育评价相关政策文本的扎根理论研究 被引量:19
1
作者 司林波 裴索亚 王伟伟 《大学教育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69-77,共9页
教育评价制度变迁是新制度产生、更替和取代旧制度的动态过程,有其自身独特的发展脉络和内在规律。采用程序化扎根理论研究方法,对1950~2020年我国教育评价政策文本进行分析,深入考察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教育评价制度的变迁规律发现,经... 教育评价制度变迁是新制度产生、更替和取代旧制度的动态过程,有其自身独特的发展脉络和内在规律。采用程序化扎根理论研究方法,对1950~2020年我国教育评价政策文本进行分析,深入考察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教育评价制度的变迁规律发现,经济、技术与社会文化等外部环境是促成教育评价制度生成的驱动力;行为主体、制度属性和外部环境之间的互动以及三者内部构成要素的相互作用是维系教育评价制度延续的关键点;制度机会是推动教育评价制度变迁的催化剂。外部环境、制度属性、行为主体和制度机会是影响我国教育评价制度变迁的重要因素,它们共同绘制和形塑了我国教育评价制度特定的变迁规律。展望未来,教育评价制度要正视时代赋予的新要求,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培育制度变迁的良好氛围;注重多元主体间的有序协调,促成制度变迁合力;重视制度本身的研究与反思,形成制度变迁的内生条件;加强教育评价制度内外部互动,把握制度变迁的关键时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评价改革 教育评价制度 制度变迁 政策文本 扎根理论
下载PDF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生成逻辑、时代意蕴与治理图景 被引量:14
2
作者 司林波 裴索亚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59-168,共10页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是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共产党人面对全球环境挑战的高度自觉和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接力探索,是对“生态文明何去何从”这一时代之问作出的中国解答。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特征和本质...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是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共产党人面对全球环境挑战的高度自觉和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接力探索,是对“生态文明何去何从”这一时代之问作出的中国解答。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特征和本质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全面领导,从内在逻辑与外在逻辑的和谐统一、理论逻辑与实践逻辑的融通互筑、一般逻辑与情境逻辑的双重交汇的三重维度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的生成逻辑作出系统性解读和整体性阐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开启了由中国向度向世界视野的深入探索,是中国特色与世界意义的有机统一。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道路,应当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提升生态系统稳定性和持续性、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从而勾勒出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绿色治理图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中国式现代化 生态现代化 绿色治理
下载PDF
国家生态治理重点区域政府环境数据开放利用水平评价与优化建议--基于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和汾渭平原政府数据开放平台的分析 被引量:15
3
作者 司林波 裴索亚 《图书情报工作》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49-60,共12页
[目的/意义]通过开展生态治理重点区域政府环境数据开放利用水平的评价,能够发现影响环境数据开放利用水平的影响要素,有助于促进各地政府提高数据平台的开放利用水平,更好地服务于生态环境治理实践。[方法/过程]基于价值共创理论和DPSI... [目的/意义]通过开展生态治理重点区域政府环境数据开放利用水平的评价,能够发现影响环境数据开放利用水平的影响要素,有助于促进各地政府提高数据平台的开放利用水平,更好地服务于生态环境治理实践。[方法/过程]基于价值共创理论和DPSIR模型,从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和响应5个维度构建环境数据开放利用水平评价指标体系,以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和汾渭平原等具有典型跨域特征的国家生态治理重点区域为例,对区域环境数据开放利用水平进行评价。[结果/结论]研究发现:①四个区域环境数据开放利用水平存在明显差距,依次是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和汾渭平原;②在环境数据下载量、区域经济支持力、平台使用功能模块数量、数据安全问题数量、安全检测评估次数等指标上的表现是决定区域环境数据开放利用水平的重要影响因素;③长三角环境数据开放利用水平最高,主要得益于其在平台使用功能模块数量和环境数据下载量等关键指标上的突出表现;珠三角虽然平台布局全面,但在环境数据下载量上表现不佳;河北省数据开放平台布局和资金投入的不足制约了京津冀区域环境数据开放利用的整体水平;汾渭平原环境数据开放利用水平偏低则受制于平台建设、开放程度、环境数据资源集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为了提高政府环境数据的开放利用水平,各级政府应在平台建设、资金投入、数据开放标准、数据应用、风险防范等方面采取完善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府数据开放平台 环境数据 开放利用水平 生态治理重点区域
原文传递
跨行政区生态环境协同治理的绩效问责过程及镜鉴--基于国外典型环境治理事件的比较分析 被引量:13
4
作者 司林波 裴索亚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6-26,共11页
绩效问责制是国外跨行政区生态环境治理的重要制度工具。整体性和有序性是跨行政区生态环境协同治理绩效问责制的根本特征。制度分析与发展框架(IAD)为跨行政区生态环境协同治理的绩效问责过程提供有效的解释工具,该框架由外部变量、行... 绩效问责制是国外跨行政区生态环境治理的重要制度工具。整体性和有序性是跨行政区生态环境协同治理绩效问责制的根本特征。制度分析与发展框架(IAD)为跨行政区生态环境协同治理的绩效问责过程提供有效的解释工具,该框架由外部变量、行动舞台、相互作用、评估准则和结果产出等五个要素构成。美国、英国和日本等西方发达国家跨行政区生态环境治理形成了地方政府合作、市场化与政府监督相结合、中央政府主导下的跨区域联合等三种各具特色的问责模式。具体到中国而言,要通过加快法制建设,完善生态绩效问责相关配套制度;明晰责任主体,建立统一的跨域治理机构;健全协调机制,推进协调互动过程的优化;完善绩效评估,构建生态责任目标评估机制;注重结果反馈,改进责任目标和优化制度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行政区 生态环境 协同治理 绩效问责
下载PDF
中国共产党百年教育评价制度发展的历程、特征与展望 被引量:13
5
作者 司林波 裴索亚 《现代教育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1-11,共11页
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我国教育评价制度的发展经历了早期萌芽、初步探索、快速兴起、繁荣发展和深化提质五个重要阶段。在百年的发展历程中,我国教育评价制度在政策理念、主体、内容、工具和目标等方面呈现出从"服务革命"向&qu... 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我国教育评价制度的发展经历了早期萌芽、初步探索、快速兴起、繁荣发展和深化提质五个重要阶段。在百年的发展历程中,我国教育评价制度在政策理念、主体、内容、工具和目标等方面呈现出从"服务革命"向"改革创新"、从"一元主体"向"多元主体"、从"单一松散"向"系统规范"、从"强制工具"向"混合工具"、从"普及教育"向"全面发展"转变的变迁特征。这种变迁并非偶然,而是评价主体、外部环境和制度属性三者之间互动的结果。新时代我国教育评价制度改革向纵深发展,应该更加重视理念共识和多元协同参与,在评价内容、评价工具以及评价结果的有效运用方面不断探索与创新,为深化新一轮教育改革发挥科学的指挥棒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 教育评价制度 制度变迁 变迁规律 百年历程
下载PDF
跨行政区生态环境协同治理的政策过程模型与政策启示——基于扎根理论的政策文本研究 被引量:9
6
作者 司林波 裴索亚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1年第6期34-44,共11页
公共政策是生态环境治理的重要工具。分析政策文本能够把握生态环境治理过程的一般规律,发现政策运行过程中凸显的问题。汾渭平原大气污染治理已成为国家大气污染防控的主战场。通过运用扎根理论研究方法,构建包括政策信念、政策互动、... 公共政策是生态环境治理的重要工具。分析政策文本能够把握生态环境治理过程的一般规律,发现政策运行过程中凸显的问题。汾渭平原大气污染治理已成为国家大气污染防控的主战场。通过运用扎根理论研究方法,构建包括政策信念、政策互动、政策反馈和政策改进在内的政策过程理论模型,并应用该模型回溯分析汾渭平原大气治理政策文本。研究发现,政策运行过程中尚存在政策理念意识不强、政策文本的可操作性和协调性不够、政策反馈渠道相对单一以及政策改进存在消极和被动等现实问题。应通过强化责任意识和协同意识,注意政策互动过程的协调配合,不断健全和优化自下而上的动态跟踪反馈机制和政策改进的长效机制,实现跨行政区生态环境协同治理政策效力的不断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环境 协同治理 跨行政区 政策过程模型 扎根理论
原文传递
国家生物安全风险防控和治理的影响因素与政策启示——基于扎根理论的政策文本研究 被引量:8
7
作者 司林波 裴索亚 《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61-71,共11页
为探究国家生物安全风险防控和治理的影响因素,运用程序化扎根理论的质性研究方法对相关重要政策文本进行分析,构建国家生物安全风险防控和治理的影响因素理论模型。外部环境是生物安全风险防控和治理的驱动性因素;生物安全风险认知是... 为探究国家生物安全风险防控和治理的影响因素,运用程序化扎根理论的质性研究方法对相关重要政策文本进行分析,构建国家生物安全风险防控和治理的影响因素理论模型。外部环境是生物安全风险防控和治理的驱动性因素;生物安全风险认知是认知性因素,也是监测评估等后续工作开展的直接因素;协调合作是调节性因素,影响着国家生物安全风险防控和治理的强度和方向;监测评估、风险控制、应急响应、善后处置是过程性因素;总结反思是反馈性因素,反作用于生物安全风险认知,是触发新一轮生物安全风险防控和治理的重要影响要素。加强政治与技术双重驱动,强化政府责任风险意识,增强多元主体的协调合作,强化协同治理的过程控制及注重事后的总结与反思,提升我国国家生物安全风险防控和治理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生物安全 风险防控 安全治理 扎根理论
下载PDF
跨行政区生态环境协同治理绩效问责模式及实践情境--基于国内外典型案例的分析 被引量:8
8
作者 司林波 裴索亚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49-61,共13页
探索跨行政区生态环境协同治理绩效问责的有效模式,对推动我国跨行政区生态环境的良好治理具有重要意义。制度分析与发展框架(IAD)下的行动情境核心分析要素和目标管理理论,为分析跨行政区生态环境协同治理绩效问责过程提供了新视角。... 探索跨行政区生态环境协同治理绩效问责的有效模式,对推动我国跨行政区生态环境的良好治理具有重要意义。制度分析与发展框架(IAD)下的行动情境核心分析要素和目标管理理论,为分析跨行政区生态环境协同治理绩效问责过程提供了新视角。通过应用由制度规则、责任主体、协同执行、结果评估、绩效反馈五个要素构成的分析框架,对国内外典型生态治理案例开展分析,可以归纳国内外跨行政区生态环境协同治理绩效问责的基本模式。研究发现,每一个具体的绩效问责模式都有其特定的问责情境、前提条件和制约因素。因此,在特定问责情境中的跨行政区生态环境协同治理绩效问责具有多元化的路径模式与结果形态,对绩效问责模式的选择不能脱离其特定的情境和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行政区 生态环境 协同治理 绩效问责模式
下载PDF
新时代地方高等教育评价改革的行动逻辑与创新路径——基于理性选择制度主义分析框架的探索性分析
9
作者 司林波 裴索亚 乔花云 《大学教育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18-127,共10页
基于理性选择制度主义的制度变迁理论,构建新时代地方高等教育评价改革的行动逻辑分析框架,对陕西、湖南、江苏、广东四个典型试点省份的改革缘由、改革过程以及改革效果进行比较分析发现,新时代地方高等教育评价改革的行动逻辑本质上... 基于理性选择制度主义的制度变迁理论,构建新时代地方高等教育评价改革的行动逻辑分析框架,对陕西、湖南、江苏、广东四个典型试点省份的改革缘由、改革过程以及改革效果进行比较分析发现,新时代地方高等教育评价改革的行动逻辑本质上是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三重逻辑相互作用、合力催生的结果。新时代地方高等教育评价改革的行动逻辑,不仅有力解释了地方开展高等教育评价改革的内在机理,也为探索新时代地方高等教育评价改革的创新路径提供了理论指引。遵循行动逻辑的基本要求,新时代地方高等教育评价改革应立足当前的现实问题,从践行教育评价的育人本质要求、尊重评价对象的多元诉求、发挥多元主体集成的评价效应、加快破旧立新的制度供给等方面入手,走出一条既遵循共性规律又保持各地特色的创新之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时代 地方高等教育评价改革 行动逻辑 历史逻辑 理论逻辑 实践逻辑
下载PDF
供需视角下科技赋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的政策之窗研究
10
作者 裴索亚 司林波 孙哲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22-27,82,共7页
为开启科技赋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的政策之窗,实现政策供给与实践需求的高度适配,基于现实审视与理论对话,对科技赋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的供需状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科技赋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的供需状态存在现实和理论的偏差;政策之... 为开启科技赋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的政策之窗,实现政策供给与实践需求的高度适配,基于现实审视与理论对话,对科技赋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的供需状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科技赋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的供需状态存在现实和理论的偏差;政策之窗是决定科技赋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供需状态的关键变量;黄河流域九省(区)科技赋能生态保护供需状态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内蒙古、宁夏和青海属于供需零点状态,陕西、山西和甘肃属于供不应求状态,河南、山东和四川基本上属于供需适配状态。针对不同的供需状态,黄河流域各省(区)应通过韧性调适策略不断开启科技赋能生态保护的政策之窗,以实现政策供给从“失配”到“适配”的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技创新 生态保护 政策之窗 黄河流域
下载PDF
国内外流域协同治理生态补偿的主要模式及其实践情境——兼论对黄河流域生态补偿模式优化进路的启示
11
作者 司林波 段露燕 裴索亚 《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4期61-74,共14页
流域生态补偿是一种以流域水资源保护为核心,调节流域经济发展和水环境保护关系的制度激励手段,也是一种促进跨流域协同治理的重要制度设计。基于外部性以及协同治理理论(SFIC模型),构建流域生态补偿“动力-主客体-行动”关系分析框架... 流域生态补偿是一种以流域水资源保护为核心,调节流域经济发展和水环境保护关系的制度激励手段,也是一种促进跨流域协同治理的重要制度设计。基于外部性以及协同治理理论(SFIC模型),构建流域生态补偿“动力-主客体-行动”关系分析框架。通过应用分析框架对田纳西河流域、易北河流域、墨累-达令河流域、新安江流域、赤水河流域、黄河流域等国内外流域协同治理生态补偿典型案例进行比较分析,可以归纳出权威管理机构主导下“输血式”、市场主导下“造血式”、中央主导下“混合式”、跨区域政府间“输血式”四种类型的生态补偿模式,且每种模式类型都有其特定的应用条件和制约因素。借鉴国内外经验,黄河流域协同治理生态补偿模式可以从法制保障、平台支撑、市场引入、绩效考评等方面进行重点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域生态补偿 协同治理 补偿模式 补偿机制
下载PDF
要素融合与模式选择:科技赋能流域生态保护何以可为?--基于长江、珠江和黄河流域的经验比较分析
12
作者 司林波 闫芳敏 裴索亚 《青海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46-59,共14页
科技赋能流域生态保护是提升流域生态治理现代化水平、促进流域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基于“物理—事理—人理”系统方法论和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理论,构建科技赋能流域生态保护实践的理论框架,应用该分析框架对长江、珠江和黄河流域科技... 科技赋能流域生态保护是提升流域生态治理现代化水平、促进流域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基于“物理—事理—人理”系统方法论和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理论,构建科技赋能流域生态保护实践的理论框架,应用该分析框架对长江、珠江和黄河流域科技赋能生态保护实践经验进行比较分析。通过对流域生态科技要素配置方式和融合程度的分析,将科技赋能生态保护实践归纳为多元协同、复合开放和组织依赖三种模式,根据流域实践情境的创新需求可以选择先试先行下的科技引领、整合逻辑下的价值共创和高位推动下的协同导向三种不同的调适路径。研究发现,科技赋能流域生态保护实践过程中尚且存在生态科技攻关难度大、科技资源碎片化严重、流域创新发展难以协同和生态科技成果转化效率不高等现实瓶颈,可从具有普适规律特征的一般共适路径和不同流域应用场景的特殊情境路径两个层面寻求因应之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技赋能 流域生态保护 长江流域 珠江流域 黄河流域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