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颅内动脉瘤不同时机血管内介入治疗效果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8
1
作者 杨刚 涂艳阳 +2 位作者 陈飞 邵高峰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2338-2340,共3页
目的探讨血管内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最佳时机及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2009年4月本院神经外科437例采用血管内介入治疗的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不同手术时机血管内介入治疗对颅内动脉瘤患者治疗效果的... 目的探讨血管内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最佳时机及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2009年4月本院神经外科437例采用血管内介入治疗的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不同手术时机血管内介入治疗对颅内动脉瘤患者治疗效果的影响,并探讨影响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结果超早期组和早期组患者治疗后栓塞程度明显较间期、延期栓塞的完全栓塞程度高(P<0.01);间期组患者术后肢体活动障碍的发生率高于超早期、早期组及延期组(P<0.01);患者是否有高血压病史、Hunt-Hess分级、是否为多发动脉瘤、Fisher分级及手术时机与预后显著相关(P<0.05或<0.01),非条件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患者是否有高血压病史、Hunt-Hess分级和Fisher分级是影响血管内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患者预后的独立相关因素。结论超早期手术和早期手术可防止动脉瘤再出血,动脉瘤栓塞后可进行更积极的抗脑血管痉挛治疗,且并不增加并发症发生危险;患者是否有高血压病史、Hunt-Hess分级和Fisher分级是影响血管内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患者预后的独立相关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血管内介入治疗 预后 影响因素
下载PDF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在原发性脑室出血病因诊断中的应用 被引量:3
2
作者 陈飞 邵高峰 +3 位作者 杨刚 吴舟良 石瑜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8期57-58,共2页
分析40例原发性脑室出血(PIVH)患者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结果。诊断为烟雾病18例,脑动静脉畸形9例,颅内动脉瘤4例,海绵状血管瘤1例,造影阴性8例。认为DSA检查对PIVH的病因诊断具有重要意义,有条件的PIVH病例均应行DSA检查以明确... 分析40例原发性脑室出血(PIVH)患者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结果。诊断为烟雾病18例,脑动静脉畸形9例,颅内动脉瘤4例,海绵状血管瘤1例,造影阴性8例。认为DSA检查对PIVH的病因诊断具有重要意义,有条件的PIVH病例均应行DSA检查以明确病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室出血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下载PDF
脑动脉瘤早期血管内介入治疗的疗效评价 被引量:1
3
作者 顾大东 楼云成 +6 位作者 魏莉 何宇平 吴舟良 杨越 周劲建 赵轲 《心脑血管病防治》 2006年第4期235-237,共3页
目的 探讨脑动脉瘤进行早期血管内介入治疗的效果。方法 24例蛛网膜下腔出血经DSA检查显示脑动脉瘤25枚,全麻及肝素化后,从股动脉置入6F导引导管,于患侧颈内动脉C2平面,微导管在微导丝导引下置于动脉瘤体的近端1/3-1/2处,行动脉... 目的 探讨脑动脉瘤进行早期血管内介入治疗的效果。方法 24例蛛网膜下腔出血经DSA检查显示脑动脉瘤25枚,全麻及肝素化后,从股动脉置入6F导引导管,于患侧颈内动脉C2平面,微导管在微导丝导引下置于动脉瘤体的近端1/3-1/2处,行动脉瘤内造影,对圆形/卵圆形或宽颈动脉瘤,采用“蚕茧”栓塞技术,在鱼形/囊状动脉瘤,采用“蚕食”栓塞技术。结果 治疗组24例25枚动脉瘤瘤腔完全致密填塞或几近完全填塞(填塞范围〉95%)20枚;大部分填塞(填塞范围70%~95%)2枚;部分填塞(填塞范围〈70%)1枚;2例填塞失败。术后随访1月至5年,治疗组无1例死亡,亦未发生再出血;1例DSA复查发现动脉瘤腔扩大,未作特殊处理;17例CTA复查正常;6例未行DSA及CrA复查。远期生活质量COS评分均为Ⅰ级。结论 动脉瘤早期血管内介入治疗能有效防止动脉瘤再次出血,疗效确切,可操作性强,创伤小,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动脉瘤 介入治疗 蛛网膜下腔出血
下载PDF
旋转DSA及COMPAS技术与常规DSA在颅内动脉瘤测量中的比较
4
作者 石瑜 陈培友 +2 位作者 吴舟良 章彩霞 《中国辐射卫生》 2009年第2期219-220,共2页
目的探讨旋转DSA及COMPAS技术在颅内动脉瘤测量中的价值。方法在常规DSA中发现动脉瘤39例后先行测量,然后行旋转DSA和COMPAS以获得动脉瘤的最佳显示位置进行测量。结果旋转DSA和COM- PAS与常规DSA在动脉瘤的测量上存在一定的差异,可清... 目的探讨旋转DSA及COMPAS技术在颅内动脉瘤测量中的价值。方法在常规DSA中发现动脉瘤39例后先行测量,然后行旋转DSA和COMPAS以获得动脉瘤的最佳显示位置进行测量。结果旋转DSA和COM- PAS与常规DSA在动脉瘤的测量上存在一定的差异,可清晰地显示动脉瘤瘤体、瘤颈形态及载瘤动脉关系,能较准确测量相关数据。结论旋转DSA和COMPAS对动脉瘤的显示比常规DSA更加清晰,测量数据更加准确,为动脉瘤栓塞治疗提供了可靠的参考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旋转DSA COMPAS 颅内动脉瘤
原文传递
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的介入治疗42例分析
5
作者 石瑜 陈培友 +2 位作者 吴舟良 章彩霞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外科版)》 2009年第5期26-28,共3页
目的观察介入治疗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的近期疗效,探讨其治疗经验。方法42例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患者采用介入治疗,其中行单纯球囊扩张术16例(髂动脉4例、股胭动脉3例、膝下动脉9例),行球囊扩张支架术26例(髂动脉17例、股胭动脉... 目的观察介入治疗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的近期疗效,探讨其治疗经验。方法42例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患者采用介入治疗,其中行单纯球囊扩张术16例(髂动脉4例、股胭动脉3例、膝下动脉9例),行球囊扩张支架术26例(髂动脉17例、股胭动脉9例)。结果本组无手术死亡病例。髂动脉21例介入治疗全部获得成功;股胭动脉9例介入治疗获得成功,另3例介入治疗失败行动脉旁路转流术;膝下动脉6例介入治疗获得成功,另3例介入治疗失败,其中1例患者行踝关节上截肢术,2例继续保守治疗。术后随访2~12个月,平均(6.1±2.1)个月,2例股浅动脉行单纯球囊扩张术患者6个月后再次出现狭窄,行内置支架术,症状消失。结论介入治疗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具有较高的可行性,近期疗效满意,其长期疗效还有待于进一步随访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闭塞性病变 血管成形术 介入治疗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