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常规气象观测站、区域自动气象站及NCEP/NCAR(National Centers for Environmental Prediction/National Center for Atmospheric Research)的1°×1°再分析资料,对比分析了2010—2015年南海夏季风爆发前后柳州地区前...利用常规气象观测站、区域自动气象站及NCEP/NCAR(National Centers for Environmental Prediction/National Center for Atmospheric Research)的1°×1°再分析资料,对比分析了2010—2015年南海夏季风爆发前后柳州地区前汛期南风型暖区暴雨的特征及环流形势。结果表明:72.7%的南风型暖区暴雨出现在南海夏季风爆发后;南海夏季风爆发前后两类暖区暴雨发生时500 h Pa均有正涡度的输送,辐合区主要位于925 h Pa附近或以下,超低空急流及边界层较强的南风风速辐合是暖区暴雨重要的触发机制;柳州北部地区的地形在一定程度上触发了暖区暴雨的发生,加大了柳州北部地区暴雨的发生频次;南海夏季风爆发前,暴雨区上空湿层较浅薄,中层干冷空气的侵入增加了暴雨区上空的不稳定度,高层辐散机制主要为副热带西风急流;而南海夏季风爆发后,南亚高压提供高层辐散机制,且高层辐散强于低层辐合,高层强烈的"抽吸"作用使暴雨区上空维持旺盛的上升运动,暴雨区湿层深厚,整层高湿的环境有利于降水效率的提高和中尺度对流系统的产生。展开更多
为了解柳州市强对流天气的气候特征及其发生的大气环流背景,提高强对流天气的预报准确率和防灾减灾服务,利用广西柳州市各气象观测站1951年以来的常规观测资料以及2005年以来的中尺度自动气象站资料,运用统计分析方法,对柳州市强对流天...为了解柳州市强对流天气的气候特征及其发生的大气环流背景,提高强对流天气的预报准确率和防灾减灾服务,利用广西柳州市各气象观测站1951年以来的常规观测资料以及2005年以来的中尺度自动气象站资料,运用统计分析方法,对柳州市强对流天气的类型和气候特征进行分析。结果发现:柳州市的强对流天气主要有冰雹、雷雨大风和短历时强降水3类,冰雹主要发生在2—4月,其年代际变化呈单峰型,1970—1990年为冰雹高发期;雷雨大风年代际变化呈线性减少趋势,平均每10年约减少18.9次,1990年以前较多,1990年以后迅速减少;短历时强降水主要发生在汛期的4—9月,其年际变化趋势不明显。在统计分析的基础上,选取典型个例,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分析各类强对流天气的环流形势特征,结果表明:冰雹发生前广西200 h Pa处于槽前西南急流中,500 h Pa处于槽前,850 h Pa贵州境内有低涡切变,柳州处于低涡东南部和西南急流左侧强烈辐合区中,地面一般有强烈的暖低压或低压倒槽发展;短历时强降水发生前广西地面一般处于锋前暖区中,多为暖区暴雨;雷雨大风则主要有副高边缘型、低槽冷锋型和低槽+副高边缘型3类。展开更多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广西中尺度站逐时雨量资料、NCEP/NCAR 1°×1°再分析资料及国家气候中心提供的副高监测指标资料,对2010—2015年广西5次副高控制下的暴雨天气形势和物理量特征,及副高指数变化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5...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广西中尺度站逐时雨量资料、NCEP/NCAR 1°×1°再分析资料及国家气候中心提供的副高监测指标资料,对2010—2015年广西5次副高控制下的暴雨天气形势和物理量特征,及副高指数变化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500 h Pa为副高控制时,在广西北部山区易出现东北-西南向的暴雨区;副高(588 dagpm线控制区)的位置决定暴雨中心的位置,暴雨一般发生在副高稳定或略为西进的过程中,脊线位置变化小;暴雨主要是由对流层中低层的辐合扰动强度决定,850 h Pa的切变线强度、位置对暴雨出现有明显影响,高层不利环境场对暴雨落区的位置有明显的制约,使得暴雨落区大多出现在桂北25°N附近,纬距变化不超过0.5个纬度;湿层相对浅薄,但整层能量充沛,水汽辐合主要集中在近地层,必须要有强烈的上升运动,使得近地层能量得以释放而产生暴雨。展开更多
文摘利用常规气象观测站、区域自动气象站及NCEP/NCAR(National Centers for Environmental Prediction/National Center for Atmospheric Research)的1°×1°再分析资料,对比分析了2010—2015年南海夏季风爆发前后柳州地区前汛期南风型暖区暴雨的特征及环流形势。结果表明:72.7%的南风型暖区暴雨出现在南海夏季风爆发后;南海夏季风爆发前后两类暖区暴雨发生时500 h Pa均有正涡度的输送,辐合区主要位于925 h Pa附近或以下,超低空急流及边界层较强的南风风速辐合是暖区暴雨重要的触发机制;柳州北部地区的地形在一定程度上触发了暖区暴雨的发生,加大了柳州北部地区暴雨的发生频次;南海夏季风爆发前,暴雨区上空湿层较浅薄,中层干冷空气的侵入增加了暴雨区上空的不稳定度,高层辐散机制主要为副热带西风急流;而南海夏季风爆发后,南亚高压提供高层辐散机制,且高层辐散强于低层辐合,高层强烈的"抽吸"作用使暴雨区上空维持旺盛的上升运动,暴雨区湿层深厚,整层高湿的环境有利于降水效率的提高和中尺度对流系统的产生。
文摘为了解柳州市强对流天气的气候特征及其发生的大气环流背景,提高强对流天气的预报准确率和防灾减灾服务,利用广西柳州市各气象观测站1951年以来的常规观测资料以及2005年以来的中尺度自动气象站资料,运用统计分析方法,对柳州市强对流天气的类型和气候特征进行分析。结果发现:柳州市的强对流天气主要有冰雹、雷雨大风和短历时强降水3类,冰雹主要发生在2—4月,其年代际变化呈单峰型,1970—1990年为冰雹高发期;雷雨大风年代际变化呈线性减少趋势,平均每10年约减少18.9次,1990年以前较多,1990年以后迅速减少;短历时强降水主要发生在汛期的4—9月,其年际变化趋势不明显。在统计分析的基础上,选取典型个例,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分析各类强对流天气的环流形势特征,结果表明:冰雹发生前广西200 h Pa处于槽前西南急流中,500 h Pa处于槽前,850 h Pa贵州境内有低涡切变,柳州处于低涡东南部和西南急流左侧强烈辐合区中,地面一般有强烈的暖低压或低压倒槽发展;短历时强降水发生前广西地面一般处于锋前暖区中,多为暖区暴雨;雷雨大风则主要有副高边缘型、低槽冷锋型和低槽+副高边缘型3类。
文摘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广西中尺度站逐时雨量资料、NCEP/NCAR 1°×1°再分析资料及国家气候中心提供的副高监测指标资料,对2010—2015年广西5次副高控制下的暴雨天气形势和物理量特征,及副高指数变化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500 h Pa为副高控制时,在广西北部山区易出现东北-西南向的暴雨区;副高(588 dagpm线控制区)的位置决定暴雨中心的位置,暴雨一般发生在副高稳定或略为西进的过程中,脊线位置变化小;暴雨主要是由对流层中低层的辐合扰动强度决定,850 h Pa的切变线强度、位置对暴雨出现有明显影响,高层不利环境场对暴雨落区的位置有明显的制约,使得暴雨落区大多出现在桂北25°N附近,纬距变化不超过0.5个纬度;湿层相对浅薄,但整层能量充沛,水汽辐合主要集中在近地层,必须要有强烈的上升运动,使得近地层能量得以释放而产生暴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