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生态学视野中的传播媒介形态 被引量:9
1
作者 《当代传播》 2003年第6期72-73,共2页
传播媒介的形态变化是其自身不断进化发展的结果,也是在社会的影响下和在与社会中其他系统(科技、政治、经济、文化等)不断接触、交流、碰撞、磨合中发展的结果。媒介作为社会中的一个有机系统,有其特定的内部生态环境,而它的发展也必... 传播媒介的形态变化是其自身不断进化发展的结果,也是在社会的影响下和在与社会中其他系统(科技、政治、经济、文化等)不断接触、交流、碰撞、磨合中发展的结果。媒介作为社会中的一个有机系统,有其特定的内部生态环境,而它的发展也必然会受到外部生态环境的影响制约。本文试以媒介发展的内外生态为背景,在生态学视野中考察传播媒介形态变化中体现出的特点:在变化中找准和调整生态位;发挥“内稳态机制”,稳定优势、扩大适应面;媒介之间互惠共生,实现传播方式的累积和资源的共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学 传播媒介 形态变化 生态环境 生态位 “内稳态机制” 资源共享
下载PDF
媒介影响力与品牌打造 被引量:5
2
作者 《当代传播》 2004年第4期84-85,共2页
在中国改革开放的20多年里,中国社会阶层发生巨大的变迁,媒介经营理念也逐步更新,媒介经济实际上是建立在注意力基础之上的影响力经济。本文分析了媒介影响力的两个渠道、五个要素和三个阶段的发展机制,并指出媒介的传播内容和对象的正... 在中国改革开放的20多年里,中国社会阶层发生巨大的变迁,媒介经营理念也逐步更新,媒介经济实际上是建立在注意力基础之上的影响力经济。本文分析了媒介影响力的两个渠道、五个要素和三个阶段的发展机制,并指出媒介的传播内容和对象的正确定位和发挥区域影响力的优势都有利于提高媒介影响力,促进媒介品牌的打造,提高媒介竞争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媒介影响力 品牌建设 影响力经济 品牌竞争力
下载PDF
台湾高等教育的发展特点及其启示 被引量:3
3
作者 《教育评论》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64-67,共4页
台湾高等教育多年来坚持改革、推动教育普及,在落实办学自主权、探索去行政化、加强分类评鉴和提升管理绩效等方面取得长足进步。但是,台湾高校发展中也面临一些问题。文章总结了台湾教育主管部门的管理理念、举措和部分高校的具体做法。
关键词 台湾高等教育 高校去行政化 大学分类评鉴
下载PDF
清末民初报人跨中西文化特质的生成及其对报业之影响 被引量:1
4
作者 王海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10-116,共7页
清末民初,服务于外报馆的中国早期报人即"秉笔华士"徘徊于中西文化之间,这个原本被称为"边缘人"的群体在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办报高潮中担当主体。中国近代报业的发展轨迹决定了清末民初报人的跨中西文化特质,他们... 清末民初,服务于外报馆的中国早期报人即"秉笔华士"徘徊于中西文化之间,这个原本被称为"边缘人"的群体在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办报高潮中担当主体。中国近代报业的发展轨迹决定了清末民初报人的跨中西文化特质,他们凭借自身其跨中西文化的优势尝试创办中国本土新型报刊,引进西方新闻专业主义,建立中国最早的一批新闻学系,促进了中国本土报刊的兴起,进而提升了报人社会地位和职业地位,自身从"边缘人"蜕变为"公共知识分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末民初 报人 跨中西文化特质 边缘人 公共知识分子
下载PDF
广州大学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之思考 被引量:1
5
作者 《中国德育》 2007年第3期36-38,75,共4页
在广州大学城开展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尚缺乏公共平台和有效途径。解决这一问题,需要上级部门加强指导和统筹;加强各高校学生门户网站之间以及高校内部各层级网站和网页的信息沟通和交流;依据网络特点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手段。
关键词 广州大学城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原文传递
高校内部治理优化探索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教育评论》 2019年第6期55-58,共4页
高校作为一个开放的动态系统,在内部治理过程中,不同程度地存在各权力主体职能权限交叉重叠、学术权力和民主权力被边缘化以及内部协同和激励监督机制不完善等问题。因此,高校在内部治理过程中应在制度环境建构上,以章程为本推进建章立... 高校作为一个开放的动态系统,在内部治理过程中,不同程度地存在各权力主体职能权限交叉重叠、学术权力和民主权力被边缘化以及内部协同和激励监督机制不完善等问题。因此,高校在内部治理过程中应在制度环境建构上,以章程为本推进建章立制;在形成良好高效治理模式上,要明确职责权限和议事程序,处理好校内政治权力、行政权力、学术权力、民主权力等权力之间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校 内部治理 优化
下载PDF
散文式笔法在新闻写作中的运用 被引量:1
7
作者 《采写编》 2007年第6期23-24,共2页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新闻报道方式开始表现出了极大的开放性和拓展性。穆青曾在1982年明确提出:“我们的新闻报道的形式和结构也可以向自由的活泼的散文式的方向发展,改变那种沉重的死板的形式,而代之以清新的明快的形式。”自...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新闻报道方式开始表现出了极大的开放性和拓展性。穆青曾在1982年明确提出:“我们的新闻报道的形式和结构也可以向自由的活泼的散文式的方向发展,改变那种沉重的死板的形式,而代之以清新的明快的形式。”自此,“新闻散文化”成为普遍关注的热点。近年来,这一趋势越来越明显,艺术视角更广、表现手法更丰富的散文式新闻已逐渐被更多的新闻工作者和读者所理解和接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闻写作 散文化 20世纪80年代以来 新闻报道方式 笔法 新闻工作者 散文式新闻 艺术视角
下载PDF
广东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创新研究——以基层党支部组织力提升探索为例 被引量:1
8
作者 《新经济》 2023年第3期115-120,共6页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国家战略,身处湾区的广东高校的基层党组织建设面临着诸多考验,在这样的大背景下,需要高校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通过完善制度和组织设置、分类开展教育培训、结合学科专业需求特点、适应新时代新要求、找准切入点和载...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国家战略,身处湾区的广东高校的基层党组织建设面临着诸多考验,在这样的大背景下,需要高校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通过完善制度和组织设置、分类开展教育培训、结合学科专业需求特点、适应新时代新要求、找准切入点和载体等方式,提高党的建设的规范化和活力,提高思想政治引领的实效,打造“专业+”特色思政新模式,推进党建品牌建设,传承弘扬红色文化基因,从而推进基层党组织的建设创新和组织力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粤港澳大湾区 广东高校 基层党组织 组织力
下载PDF
广东大学生文明网络交往机制建构探析
9
作者 《探求》 2018年第2期108-111,共4页
互联网技术的使用和虚拟社会环境的出现,使现代人生活于虚拟和现实交替的社会环境中,"90后"大学生们的生活和行为方式,明显体现了网络化、数字化的生存逻辑。本文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社会环境、政府管理及高校教育... 互联网技术的使用和虚拟社会环境的出现,使现代人生活于虚拟和现实交替的社会环境中,"90后"大学生们的生活和行为方式,明显体现了网络化、数字化的生存逻辑。本文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社会环境、政府管理及高校教育引导的现状及特点,探讨如何科学、合理、全面、有效地建构大学生文明网络交往机制,营造开放向上的先进网络文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生 网络交往 机制
原文传递
新闻报道中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
10
作者 《新闻知识》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0期29-30,共2页
日本学者黑田鹏信说,"求真的知识欲的对象有科学,求善的道德欲的对象有道德,求美的审美欲的对象有艺术.追求真善美这一人类的共同的原始本质,既关注科学,又关注人文,科学与人文是不可分割的."科学与人文的融合是时代性和人类... 日本学者黑田鹏信说,"求真的知识欲的对象有科学,求善的道德欲的对象有道德,求美的审美欲的对象有艺术.追求真善美这一人类的共同的原始本质,既关注科学,又关注人文,科学与人文是不可分割的."科学与人文的融合是时代性和人类性的追求,将他们各自的精华提升便成为"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科学精神体现着"以物为尺度,追求真实、推崇理性、重在获取真知,实现最大功效等等价值和观念体系,而人文精神则体现以人为中心追求美好、推崇觉智、重在达就良善、实现最大功效等等价值理想."①科学精神具有普遍的怀疑、批判的理性、宽容等三要素.人文精神是一种主体精神、自由精神、求善求美的精神,人们在现实中不能真实实现又为其向往的那些美好理想,往往构成人文认识的主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闻报道 科学精神 人文精神 客观报道 情感投入
下载PDF
中国共产党“系列精神”融入高校党建思政工作的多维路径
11
作者 《教育评论》 2021年第6期23-27,共5页
今年适逢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正当其时,十分必要。以高校基层学院为例,从理论研究、课堂讲授、实践活动、宣传载体等多个角度总结和探索如何结合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历史中体现的“系列精神”,将党史教育融入高校党建思... 今年适逢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正当其时,十分必要。以高校基层学院为例,从理论研究、课堂讲授、实践活动、宣传载体等多个角度总结和探索如何结合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历史中体现的“系列精神”,将党史教育融入高校党建思政工作过程,提升教育的深度、温度和力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 系列精神 党建思政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