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芦山7.0级地震前后岩石圈磁场异常变化研究 被引量:52
1
作者 倪喆 陈双贵 +2 位作者 伊炜 王粲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61-65,共5页
利用2011 ~2013年南北地震带104个地磁测点3期流动地磁矢量测量的可靠资料,获得了2期该区域岩石圈磁场的动态变化.分析了2013年4月20日四川芦山7.0级地震前后岩石圈局部磁场的动态变化特征,研究这种演化特征与该地震的关系.结果表明:... 利用2011 ~2013年南北地震带104个地磁测点3期流动地磁矢量测量的可靠资料,获得了2期该区域岩石圈磁场的动态变化.分析了2013年4月20日四川芦山7.0级地震前后岩石圈局部磁场的动态变化特征,研究这种演化特征与该地震的关系.结果表明:(1)地震前岩石圈磁场各要素均表现出异常特征,震后异常消失;(2)孕震过程中所产生的地震地磁异常空间大致以震中为圆心,半径约125 km;(3)孕震过程中垂直矢量的方向与龙门山断裂的构造运动呈反向,其矢量值在发震地点附近最小,这可能与该地震的类型为纯逆冲型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磁测量 岩石圈磁场 芦山地震 龙门山断裂
下载PDF
应用NOC方法研究中国地区地磁时空变化 被引量:47
2
作者 顾左文 陈斌 +3 位作者 高金田 辛长江 狄传芝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2602-2612,共11页
应用自然正交分量(NOC)方法,对1995-2006年中国地区36个地磁台的地磁场观测数据进行了计算,获得了上述数据矩阵的本征值和相应的空间域、时间域本征向量,并就其时空分布与中国地磁模型(CGM)进行了对比分析,探讨了它的物理意义.研究表明... 应用自然正交分量(NOC)方法,对1995-2006年中国地区36个地磁台的地磁场观测数据进行了计算,获得了上述数据矩阵的本征值和相应的空间域、时间域本征向量,并就其时空分布与中国地磁模型(CGM)进行了对比分析,探讨了它的物理意义.研究表明,上述观测数据包含了丰富的地磁内、外源场信息,其中地磁场要素F、D、I第一、第二本征值及相应的空间域和时间域的第一、第二本征向量所描述的地磁基本场时间变化与CGM吻合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磁时空变化 自然正交分量 中国地磁模型 中国地区
下载PDF
2014年云南鲁甸6.5级、永善5.0级地震前岩石圈磁场局部异常特征分析 被引量:38
3
作者 倪喆 +2 位作者 王粲 陈双贵 闫万生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537-541,共5页
利用2012-2014年南北地震带3期流动地磁矢量测量的准确可靠资料,计算得到了2012-2013年和2013-2014年相邻期岩石圈磁场的分布。分析结果表明,2014年8月3日鲁甸6.5级地震、8月17日永善5.0级地震前,川滇交界东部均存在岩石圈磁场的异常变... 利用2012-2014年南北地震带3期流动地磁矢量测量的准确可靠资料,计算得到了2012-2013年和2013-2014年相邻期岩石圈磁场的分布。分析结果表明,2014年8月3日鲁甸6.5级地震、8月17日永善5.0级地震前,川滇交界东部均存在岩石圈磁场的异常变化。同时,异常持续时间、空间范围与震级大小有一定关系,鲁甸地震前岩石圈磁场异常持续时间长、空间范围广,而永善地震则反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磁测量 岩石圈磁场 局部异常 鲁甸6.5级地震 永善5.0级地震
下载PDF
流动地磁监测数据处理流程 被引量:34
4
作者 陈斌 +2 位作者 王粲 徐如刚 王振东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335-339,共5页
阐述了中国地震局流动地磁团队现在采用的数据处理流程,包括最近台站替代法的日变通化和自然正交分量模型的长期变化改正。并采用该流程对野外地磁测量数据进行了日变通化和长期变化改正,得到岩石圈磁场年度变化数值,残差分析表明误差... 阐述了中国地震局流动地磁团队现在采用的数据处理流程,包括最近台站替代法的日变通化和自然正交分量模型的长期变化改正。并采用该流程对野外地磁测量数据进行了日变通化和长期变化改正,得到岩石圈磁场年度变化数值,残差分析表明误差不大于10 nT,一般在5 nT之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动地磁监测 数据处理流程 日变通化 长期变化改正 误差分析
下载PDF
2005.0年代中国地区地磁场及其长期变化球冠谐和分析 被引量:24
5
作者 陈斌 顾左文 +2 位作者 高金田 狄传芝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771-779,共9页
国家地磁图作为描述一个国家领域内地磁场空间分布的基础科技产品,其选用的模型计算方法应准确合理地反映标准年代上地磁场空间分布及未来5年的地磁场长期变化趋势.本文应用球冠谐和(SCH)方法,对中国地区1119个野外地磁测点和36个地磁... 国家地磁图作为描述一个国家领域内地磁场空间分布的基础科技产品,其选用的模型计算方法应准确合理地反映标准年代上地磁场空间分布及未来5年的地磁场长期变化趋势.本文应用球冠谐和(SCH)方法,对中国地区1119个野外地磁测点和36个地磁台的观测数据进行了计算,获得了2005.0标准地磁年代中国地区地磁正常场及其异常场空间分布,建立了2005~2010年中国地区地磁场长期变化球冠谐和模型.结果表明,IGRF描述的中国地区地磁场偏差幅度约为5′(D、I)或100 nT(F),由于新的、空间分辨率更高的地磁测量数据参与计算,球冠谐和方法描述的2005.0地磁图能较IGRF更细致地描述地磁场的空间分布,具备稳定运用在中国地磁图的编制出版工作中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磁图 球冠谐和方法 中国地区
下载PDF
2009~2010年大华北岩石圈磁异常分布及其变化特征 被引量:21
6
作者 陈斌 顾左文 +2 位作者 狄传芝 高金田 《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548-553,共6页
使用曲面样条和球冠谐和方法,对2009年和2010年所测量的2期大华北地区218个地磁场测点的数据所描述的岩石圈磁场F,D,I3个要素进行分析.2期测量所得到的F,D,I3要素的宏观分布类似.D要素的值在华北东北部负值增强、正值减弱,在华北的中西... 使用曲面样条和球冠谐和方法,对2009年和2010年所测量的2期大华北地区218个地磁场测点的数据所描述的岩石圈磁场F,D,I3个要素进行分析.2期测量所得到的F,D,I3要素的宏观分布类似.D要素的值在华北东北部负值增强、正值减弱,在华北的中西部负值减弱、正值增强;在整个华北的大部分地区,F要素的负异常减弱,正异常增强,江苏滨海和辽冀附近的正异常减弱,负异常增强;I要素在华北大部分地区正值增强负值减弱,在辽宁东北部,山西东边界至晋豫交界附近的区域正值减弱负值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圈 磁场 大华北地区
原文传递
中国地区地磁长期变化研究 被引量:17
7
作者 陈斌 顾左文 +2 位作者 高金田 狄传芝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2144-2154,共11页
采用2000~2004年中国地区34个台站的地磁日均值数据,计算了通口和静日的平均年变率,以及静日的拟合年变率.应用上述年变率,建立了2000.0~2005.0年代中国地区地磁场长期变化泰勒多项式模型和曲面样条模型.分析讨论了该泰勒多项式模型... 采用2000~2004年中国地区34个台站的地磁日均值数据,计算了通口和静日的平均年变率,以及静日的拟合年变率.应用上述年变率,建立了2000.0~2005.0年代中国地区地磁场长期变化泰勒多项式模型和曲面样条模型.分析讨论了该泰勒多项式模型和曲面样条模型与国际地磁参考场长期变化模型(IGRF-SV)的异同,结果表明,中国地区地磁长期变化的泰勒多项式模型与曲面样条模型的形态与数值是一致的,而且与IGRF-SV长期变化的趋势也是一致的,但中国地区地磁长期变化具有区域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磁长期变化 国际地磁参考场(IGRF) 泰勒多项式 曲面样条模型 中国地区
下载PDF
第11代国际地磁参考场 被引量:14
8
作者 陈斌 顾左文 +2 位作者 狄传芝 高金田 《国际地震动态》 2012年第2期20-29,共10页
2009年12月,国际地磁学与高空物理学协会(IAGA)发布了第11代国际地磁参考场(IGRF-11)。第11代IGRF包括1900.0—2010.0年代(间隔为5年)共23个地磁模型与2010.0—2015.0年代地磁长期变化的预测模型,其中1900.0—1995.0年代模型的阶次为N=M... 2009年12月,国际地磁学与高空物理学协会(IAGA)发布了第11代国际地磁参考场(IGRF-11)。第11代IGRF包括1900.0—2010.0年代(间隔为5年)共23个地磁模型与2010.0—2015.0年代地磁长期变化的预测模型,其中1900.0—1995.0年代模型的阶次为N=M=10,相应球谐系数的精度为1 nT;2000.0—2010.0年代模型的阶次为N=M=13,其球谐系数的精度为0.1 nT;而2010.0—2015.0年代地磁长期变化预测模型的阶次为N=M=8,其球谐系数的精度为0.1 nT。本文概述了第11代国际地磁参考场及其2010.0年代地磁模型与2010.0—2015.0年代地磁长期变化的预测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磁场 地磁长期变化 国际地磁学与高空物理学协会(IAGA) 国际地磁参考场(IGRF) 地磁模型
下载PDF
2010.0年中国及邻近地区地磁场 被引量:14
9
作者 陈斌 倪喆 +3 位作者 徐如刚 顾左文 王雷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446-1456,共11页
本文通过对中国地区地磁场的球冠谐和分析和曲面样条分析,建立了2010.0年代的"中国地磁参考场球冠谐和模型"和"中国地磁参考场曲面样条模型".得到如下结论:"2010.0年代中国地磁参考场球冠谐和模型"描述... 本文通过对中国地区地磁场的球冠谐和分析和曲面样条分析,建立了2010.0年代的"中国地磁参考场球冠谐和模型"和"中国地磁参考场曲面样条模型".得到如下结论:"2010.0年代中国地磁参考场球冠谐和模型"描述的各地磁要素空间分布与"2005.0年代中国地磁参考场球冠谐和模型"较相似,但局部略有变化.比如对于磁偏角D和东向分量Y大致可理解为负值区域增强;磁倾角I在我国华北、华南和东北大部大面积正异常区消失了,但在我国西北部大面积的负异常区仍然维持;总强度F和垂直分量Z整体的负异常分布仍然维持,新疆西部局部地区和东南沿海地区局部的正异常分布则略有变化;变化最大的是水平分量H和北向分量X的空间分布,在2010.0年代,东南地区出现了大范围的正异常区,而且在中国北部出现了一条东西条带状的正异常区,似乎可认为是2005.0年代存在于太平洋的正异常区向西移动扩大的结果."2010.0中国地磁参考场曲面样条模型"描述的磁偏角D和东向分量Y相对较为曲折,最显著的异常位于蒙古境内,其次为滇东北地区、东北及华北大部、新疆等地区;磁倾角I和垂直分量Z相对较为平缓,最显著的异常存在于蒙古境内,其次的异常在内蒙满洲里附近;总强度F、水平分量H和北向分量X最为显著的异常位于满洲里附近,其次的主要异常区位于新疆地区、京津附近、滇东北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磁场 球冠谐和模型 曲面样条模型 中国及邻近地区
下载PDF
IGRF-11描述的2005-2010年中国地区地磁长期变化及其误差分析 被引量:14
10
作者 陈斌 顾左文 +2 位作者 高金田 狄传芝 《地球物理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512-521,共10页
第11代国际地磁参考场(IGRF-11)是国际地磁学与高空物理学联合会(IAGA)于2009年12月提出的最新与比较准确的IGRF.根据IGRF-11模型,计算了2005-2010年中国地区地磁长期变化(SVC).IGRF-11所描述的2005-2010年中国地区地磁长期变化与实际... 第11代国际地磁参考场(IGRF-11)是国际地磁学与高空物理学联合会(IAGA)于2009年12月提出的最新与比较准确的IGRF.根据IGRF-11模型,计算了2005-2010年中国地区地磁长期变化(SVC).IGRF-11所描述的2005-2010年中国地区地磁长期变化与实际观测的地磁长期变化(SVO)是基本一致的,但亦有明显差异.分析比较了在中国地区34个台站上的SVO与SVC之间的差异,并得到了它们之间的差值及其均方误差σ,对于地磁偏角和倾角,σ分别为0.35′/a与0.53′/a;对于地磁总强度、水平分量、北向分量、东向分量与垂直分量,σ分别为5.12nT/a,8.91nT/a,8.89nT/a,3.27nT/a与3.59nT/a.引起IGRF-11所描述的2005-2010年中国地区地磁长期变化的误差原因是:中国地区的区域性与局部性的磁异常、IGRF忽略了外源场与IGRF模型的截断阶数、全球台站与测点的分布不均匀、地磁观测误差等因素.由于中国地磁模型(CGM)优于IGRF模型,并能比较准确地描述中国地区地磁场及其长期变化,故在实际应用中应选用CG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11代国际地磁参考场(IGRF-11) 地磁长期变化 误差分析 中国
下载PDF
基于虚拟日变台进行地磁矢量数据日变通化方法 被引量:12
11
作者 顾春雷 张毅 +3 位作者 徐如刚 王雷 朱志春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834-841,共8页
流动地震地磁矢量观测是一种获取地震前兆异常的方法,试验研究和观测实例表明,地震孕育引起的地磁场异常变化量级较小,因此在观测、数据处理过程中都要尽可能消除误差提高精度.本文主要从地磁矢量数据日变通化精度方面开展讨论,首先使... 流动地震地磁矢量观测是一种获取地震前兆异常的方法,试验研究和观测实例表明,地震孕育引起的地磁场异常变化量级较小,因此在观测、数据处理过程中都要尽可能消除误差提高精度.本文主要从地磁矢量数据日变通化精度方面开展讨论,首先使用反距离加权插值法由泰安、武汉、崇明、杭州4个地磁台观测资料计算出蒙城地磁台相应的虚拟地磁数据,其磁偏角、水平分量、垂直分量三个要素与真实观测值的相关系数分别高达0.9987、0.9946和0.9806,验证了反距离加权插值方法对地磁观测数据空间插值的有效性.其次,选择东部和西部测区分别使用反距离加权插值方法建立各地磁矢量测点位置的虚拟日变台并用其进行通化,实例计算结果表明,该方法可有效提高日变通化精度,对于地磁台站稀疏地区更具实际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拟日变台 地磁矢量观测 日变通化 反距离加权插值法
下载PDF
2005-2010年中国地磁测量与地磁场模型的应用 被引量:10
12
作者 徐如刚 顾左文 +7 位作者 黎哲君 谈昕 张毅 王雷 翟洪涛 辛长江 苏树鹏 《地球物理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2092-2099,共8页
自2002年起,为编绘中国地磁图,在我国开展了地磁三分量绝对测量(观测要素为:地磁偏角D、地磁倾角I和地磁总强度F)、地磁场模型计算与研究工作,完成了《2005.0中国地磁图》和《2010.0中国地磁图》.同时以中国地磁图为依托,在我国南北地... 自2002年起,为编绘中国地磁图,在我国开展了地磁三分量绝对测量(观测要素为:地磁偏角D、地磁倾角I和地磁总强度F)、地磁场模型计算与研究工作,完成了《2005.0中国地磁图》和《2010.0中国地磁图》.同时以中国地磁图为依托,在我国南北地震带、华北地区建立了地震地磁监测区,并将地磁三分量绝对测量模式拓展应用于监测区的地震监测与地震前兆研究之中.本文详细地介绍了中国地磁图的测量模式、地磁场模型计算、地磁图的编绘以及在地震地磁监测区开展的震磁变化时、空、强的探索研究成果.地震地磁监测区的地震实例研究表明:震磁前兆信息不仅在地磁总强度F有显示,而且在地磁场其他要素也有显示,如磁偏角D、地磁场水平分量H;地磁三分量测量模式克服了传统地磁总强度监测模式的局限性,有助于增大信息量,拓展研究空间,提升流动地磁监测能力,对未来强震的中长期预测,尤其是在发震地点的判定上具有优势,是一种有效的、值得探索研究的地震监测预报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磁三分量 地磁场模型 中国地磁图 地震监测 地震预报
原文传递
2021年5月22日玛多M;7.4地震震前岩石圈磁场变化特征分析 被引量:9
13
作者 董超 陈斌 +2 位作者 王振东 王粲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453-462,I0001,共11页
本文利用2019年和2020年两期的全国流动地磁矢量数据,针对玛多M_(S)7.4地震震中附近的岩石圈磁场空间分布,分析研究了岩石圈磁场各个分量的震前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玛多M_(S)7.4地震发生前,震中附近的岩石圈磁场分量均发生了不同程度的... 本文利用2019年和2020年两期的全国流动地磁矢量数据,针对玛多M_(S)7.4地震震中附近的岩石圈磁场空间分布,分析研究了岩石圈磁场各个分量的震前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玛多M_(S)7.4地震发生前,震中附近的岩石圈磁场分量均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震中位于各分量的弱变化区域和零变线附近;震中位于各分量的高梯度带和低梯度带之间。本文证实了地震发生前会引起岩石圈磁场变化这一现象,并总结了震前地磁分量的变化特征,为今后强地震(尤其是M≥7.0地震)的震磁关系研究提供了一个震例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场变化特征 玛多M 7.4地震 岩石圈磁场 震磁关系
下载PDF
龙门山断裂带南段岩石圈磁场变化分析 被引量:8
14
作者 宋成科 倪喆 +1 位作者 陈斌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529-1535,共7页
根据巴颜喀拉块体东部2011—2014年3期岩石圈磁场年变化情况,结合地壳应力资料,重点分析龙门山断裂带南段的岩石圈磁场变化与应力积累的关系。该区域2011—2012年和2012—2013年岩石圈磁场变化明显弱于周边区域,实测地壳应力结果反映汶... 根据巴颜喀拉块体东部2011—2014年3期岩石圈磁场年变化情况,结合地壳应力资料,重点分析龙门山断裂带南段的岩石圈磁场变化与应力积累的关系。该区域2011—2012年和2012—2013年岩石圈磁场变化明显弱于周边区域,实测地壳应力结果反映汶川M S8.0地震震后应力积累水平很高。压磁效应分析认为汶川M S8.0地震后该区域高应力积累、低应变率的动力学背景是控制该区域岩石圈磁场弱变化的主要因素。此外,芦山M S7.0地震及康定M S6.3地震前震中区存在局部岩石圈磁场水平矢量的弱变化现象,尤其是2012—2013年水平矢量大小和方向均与周边区域相比存在明显差异,这可能是两次地震的前兆异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巴颜喀拉块体东部 岩石圈磁场 地壳应力 地震活动
下载PDF
基于2008年CHAMP卫星地磁总强度数据分析中国及邻区地磁异常特征 被引量:6
15
作者 王粲 王振东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399-403,共5页
CHAMP卫星10年的观测任务提供了大量高精度的地磁观测数据。利用2008年CHAMP卫星地磁总强度F观测数据,通过地磁指数及地方时阈值为参数选取地磁活动较为平静期间的卫星观测资料,并利用地磁参考模型去除主磁场和外源场成分,获得了中国及... CHAMP卫星10年的观测任务提供了大量高精度的地磁观测数据。利用2008年CHAMP卫星地磁总强度F观测数据,通过地磁指数及地方时阈值为参数选取地磁活动较为平静期间的卫星观测资料,并利用地磁参考模型去除主磁场和外源场成分,获得了中国及邻区地磁异常分布。结果表明:卫星磁异常的分布特征与地质构造有较好的对应关系,塔里木盆地、四川盆地、松辽盆地、印度地台及华北平原部分地区表现为正磁异常,青藏高原和阿尔泰造山带地区表现为负磁异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圈磁场 CHAMP卫星 地磁总强度:卫星磁异常 地质构造
下载PDF
地震与火山电磁研究的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 被引量:6
16
作者 顾左文 +3 位作者 陈斌 狄传芝 高金田 王粲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32-140,142,共9页
国际地震与火山电磁研究工作组(EMSEV)于2001年在国际地磁学与高空物理学协会(IAGA)、国际地震学与地球内部物理学协会(IASPEI)及国际火山学与地球内部化学协会(IAVCEI)的大力支持下成立。自2001年起,EMSEV一直致力于地震与火山电磁研... 国际地震与火山电磁研究工作组(EMSEV)于2001年在国际地磁学与高空物理学协会(IAGA)、国际地震学与地球内部物理学协会(IASPEI)及国际火山学与地球内部化学协会(IAVCEI)的大力支持下成立。自2001年起,EMSEV一直致力于地震与火山电磁研究的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有力推进了地震与火山电磁研究。描述了EMSEV及其工作会议的概况,简要介绍了地震与火山电磁研究的国际学术交流与EMSEV的国际合作,讨论并展望了地震与火山电磁研究的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与火山电磁研究 学术交流 国际合作
下载PDF
美国的震磁观测与研究 被引量:5
17
作者 顾左文 +3 位作者 陈斌 王粲 狄传芝 高金田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63-169,共7页
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与各有关大学,在美国西部、特别在圣安德列斯断层及其临近地区布设了包括地磁在内的地球物理观测网,用以监测该地区的地震活动.地磁观测资料的分析结果显示:5.2~7.3级地震,在离震中3~50 km的观测点与台站上,... 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与各有关大学,在美国西部、特别在圣安德列斯断层及其临近地区布设了包括地磁在内的地球物理观测网,用以监测该地区的地震活动.地磁观测资料的分析结果显示:5.2~7.3级地震,在离震中3~50 km的观测点与台站上,得到地磁总强度的变化异常幅度为0.3 ~6 nT.震磁研究结果表明:某些地震存在震磁前兆信息,因此震磁效应的观测研究是探索地震预测的一种手段.深入分析了2004年9月28日帕克菲尔德6.0级地震前后7个台站的地磁数据,结果表明:该地震的同震震磁效应为-0.4~0.3nT,这是由压磁机制引起的;而该地震较长时间的震磁异常为-5.0~1.0nT,该异常与局部地质构造及其活动、应力变化状况、地下介质的电磁性质等因素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磁观测 震磁效应 地震预测研究实验场 火山磁效应 圣安德列斯断层
下载PDF
CHAOS-6模型描述的中国地区地磁长期变化及误差分析 被引量:5
18
作者 王振东 顾左文 +2 位作者 陈斌 王粲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404-410,共7页
根据CHAOS-6模型,计算了2015年中国地区28个地磁台站的地磁年度变化以及2008.0—2016.5年成都、格尔木、兰州、泰安和通海5个地磁台站的地磁长期变化。分析比较了地磁台站实际观测值与CHAOS-6模型计算值之间的差异,得到两者差值的均值... 根据CHAOS-6模型,计算了2015年中国地区28个地磁台站的地磁年度变化以及2008.0—2016.5年成都、格尔木、兰州、泰安和通海5个地磁台站的地磁长期变化。分析比较了地磁台站实际观测值与CHAOS-6模型计算值之间的差异,得到两者差值的均值及均方误差。结果表明:CHAOS-6模型描述的中国地区地磁长期变化与地磁台站实际观测的地磁长期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但存在一定的差异,28个台站的磁偏角(D)、磁倾角(I)、地磁总强度(F)、北向分量(X)、东向分量(Y)、水平分量(H)、垂直分量(Z)差值的均值和均方误差的平均值分别为-0.9'/1.7',-29.3'/0.8',-116.3 nT/10.2 nT,264.7 nT/13.6 nT,-27.7 nT/15.0 nT,265.2 nT/13.7 nT,-356.9 nT/8.0 nT。因此,在使用CHAOS-6模型研究中国地区区域问题时,应充分考虑模型的误差大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HAOS模型 地磁年度变化 地磁长期变化 地磁台站
下载PDF
EMM2010模型在中国大陆的精度评估及其适用性 被引量:5
19
作者 徐如刚 黎哲君 +5 位作者 张玮晶 张毅 谈昕 王雷 翟洪涛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1018-1030,共13页
基于我国大陆最新观测所得的1 302个地磁测点和32个地磁台站磁偏角D、磁倾角I、总强度F的1 334组准确数据,并结合地壳磁异常能谱变化特征,对增强地磁模型(EMM2010)在我国大陆的精度及其适用性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EMM2010模型(D、I... 基于我国大陆最新观测所得的1 302个地磁测点和32个地磁台站磁偏角D、磁倾角I、总强度F的1 334组准确数据,并结合地壳磁异常能谱变化特征,对增强地磁模型(EMM2010)在我国大陆的精度及其适用性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EMM2010模型(D、I、F)在我国大陆的总体精度分别为10.45′、8.08′、112.85nT;东北、华北与新疆地区模型的精度为13.07′、8.90′、130.89nT;华南、青藏高原及其东缘地区模型的精度为7.07′、6.65′、81.84nT;其精度是受模型有限的截断阶数、各区域的磁异常状况和磁测数据的误差等因素共同影响的。EMM2010模型的精度在我国大陆表现出显著的地域分布特征,与磁异常的分布形态及其复杂程度、梯度密切相关,异常越突出,形态越复杂,模型的精度越低。与世界地磁模型(WMM2010)、第11代国际参考地磁场(IGRF11)相比,EMM2010模型在我国大陆的总体精度平均提高了50%,主要原因是模型不仅包含了地球主磁场,同时还包含了地壳磁场。EMM2010模型应用于我国大陆的实例及精度分析表明,模型具有一定的适用性,但有其局限性,不能准确反映出我国大陆的地磁场信息,鉴于模型的精度,建议在EMM2010模型基础上,结合我国最新的各部门的高精度磁测数据,构建我国高精度的地磁场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MM2010 WMM2010 IGRF11 中国大陆 精度
下载PDF
基于MF6,EMM2010和CGRF2010模型的中国大陆地壳磁异常特征 被引量:5
20
作者 冯丽丽 王粲 +1 位作者 陈斌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997-1010,共14页
利用地磁场全球模型MF6,EMM2010和基于地面观测数据建立的2010.0中国地磁参考场(CGRF2010)等3个模型分别计算了中国大陆地区岩石圈磁场,发现3个模型各有其特点:基于卫星数据建立的MF6模型分辨率有限,其磁异常条带呈蠕虫状;EMM2010模型... 利用地磁场全球模型MF6,EMM2010和基于地面观测数据建立的2010.0中国地磁参考场(CGRF2010)等3个模型分别计算了中国大陆地区岩石圈磁场,发现3个模型各有其特点:基于卫星数据建立的MF6模型分辨率有限,其磁异常条带呈蠕虫状;EMM2010模型岩石圈磁场概貌与MF6模型相似但细节特征十分突出;CGRF2010模型可信度较高,其分辨率东西部差异较大,异常形态以团状为主.通过分析3个模型得到的中国大陆地区岩石圈磁场垂直分量ΔZ的强度及其分布特征发现:ΔZ分量在准噶尔盆地、塔里木盆地、柴达木盆地及四川盆地等地区均为正值,而在天山、大巴山等地区为负值;ΔZ分量分布在华北岩石圈地块与华南岩石圈地块吻合程度较高;在青藏高原南部、西域岩石圈地块北部以及松辽岩石圈地块,全球模型与CGRF2010模型存在显著差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壳磁异常 岩石圈磁场 CGRF2010 EMM2010 MF6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