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接收函数成像揭示东昆仑断裂带及其周缘地壳结构
1
作者 仝霄飞 徐啸 +7 位作者 郭晓玉 李春森 向波 余嘉豪 罗旭聪 林燕琪 时宏城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270-282,共13页
前人的研究结果表明,自中新世以来青藏高原持续进行着穿时性的向东逃逸,而东昆仑断裂的左旋走滑运动正是这种变形的表现。正确地厘定断裂的位置与地壳结构,对于更加深入地认识高原的变形、应力传递和物质运输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有大... 前人的研究结果表明,自中新世以来青藏高原持续进行着穿时性的向东逃逸,而东昆仑断裂的左旋走滑运动正是这种变形的表现。正确地厘定断裂的位置与地壳结构,对于更加深入地认识高原的变形、应力传递和物质运输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有大地测量学和地貌学研究指出,东昆仑断裂沿走向向东的滑移速率逐渐递减,在被第四纪沉积物所覆盖的若尔盖盆地内尤为明显。然而,该盆地分布有广袤的高山草甸、低洼沼泽,使得通过地表追踪断裂的地貌学迹象研究尤为困难。因此,东昆仑断裂带在若尔盖盆地内的位置无法确认。本次研究采用了由167个间隔约1 km的短周期地震仪站组成的密集阵列以及9个宽频带台站,对若尔盖盆地内东昆仑断裂的地壳结构进行成像。通过比较地壳中地层的不连续性和莫霍面的深度变化,确定了东昆仑断裂在若尔盖盆地内继续向东延伸。此外,塔藏断裂和东昆仑断层在地壳结构上的相似性说明它们之间存在继承关系。高分辨率的接收函数结构为高原的向外生长提供了新的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昆仑断裂 接收函数 青藏高原东北缘 塔藏断裂
下载PDF
喜马拉雅然巴淡色花岗岩中石英微量元素的成分特征及其指示意义 被引量:3
2
作者 刘志超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1952-1966,共15页
为进一步推进喜马拉雅淡色花岗岩稀有金属成矿问题的研究,需全面厘清喜马拉雅淡色花岗岩的岩石学成因和岩浆分异演化过程,并寻找可以判别和指示其岩浆结晶分异程度及成矿潜力的矿物-岩石-地球化学指标。近年研究发现,石英晶格中的微量... 为进一步推进喜马拉雅淡色花岗岩稀有金属成矿问题的研究,需全面厘清喜马拉雅淡色花岗岩的岩石学成因和岩浆分异演化过程,并寻找可以判别和指示其岩浆结晶分异程度及成矿潜力的矿物-岩石-地球化学指标。近年研究发现,石英晶格中的微量元素成分特征可以很好的反映岩浆来源和分异演化过程。为此,本文对喜马拉雅然巴岩体中两种演化程度不同的花岗岩(演化程度较低的二云母花岗岩和典型高分异成因的白云母花岗岩)中的石英进行了微量元素成分分析。结果显示,然巴淡色花岗岩石英中含量较高的元素包括Li、Be、Na、K、Al、Ca、Sc、Ti、Ge,这些元素含量在两类淡色花岗岩中存在较大的重叠,但白云母花岗岩中石英普遍具有更高的Be和更低的Ti含量,同时Li、Na、Al的含量高值均出现在白云母花岗岩中。另外,相对二云母花岗岩,白云母花岗岩中石英具有明显增高的Al/Ti(>10)和Ge/Ti(>0.1)比值。综上,本文认为石英中的Be、Ti元素含量以及Al/Ti、Ge/Ti比值有潜力成为指示喜马拉雅淡色花岗岩分异演化程度和稀有金属矿化的有效指标。根据石英中Ti含量估算然巴二云母花岗岩的结晶温度为666~491℃,白云母花岗岩的结晶温度为559~358℃。该结果证实喜马拉雅淡色花岗岩在成岩过程中经历了显著的降温,其岩浆体系可以演化至低于一般花岗岩体系固相线的温度,这为深入理解喜马拉雅淡色花岗岩的岩浆演化过程提供了重要的物理学约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喜马拉雅淡色花岗岩 石英微量元素 岩浆分异演化 二云母花岗岩 白云母花岗岩
下载PDF
北喜马拉雅构造带东部Moho形态研究:以接收函数3DCCP方法为例 被引量:3
3
作者 李春森 徐啸 +8 位作者 向波 郭晓玉 吴优 吴佳杰 罗旭聪 余嘉豪 仝霄飞 林燕琪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57-67,共11页
正在进行的印度与欧亚板块陆陆碰撞研究已取得丰硕的研究成果,然而印度地壳与欧亚大陆地壳的深部构造接触关系仍存在较大争议。因此在本次研究中,我们选取当前Moho几何结构展布研究争议最大的北喜马拉雅构造带东部为重点研究区域,基于... 正在进行的印度与欧亚板块陆陆碰撞研究已取得丰硕的研究成果,然而印度地壳与欧亚大陆地壳的深部构造接触关系仍存在较大争议。因此在本次研究中,我们选取当前Moho几何结构展布研究争议最大的北喜马拉雅构造带东部为重点研究区域,基于布设的短周期密集台阵数据与公开的宽频带台站数据集,使用远震P波3DCCP叠加与改进的Moho拾取算法,获取了区域内高分辨率的3D Moho形态。综合前人接收函数2DCCP剖面、层析成像与大地电磁剖面等综合研究结果,本次研究共取得如下认识:(1)Moho深度从高喜马拉雅下方约60 km向北加深至雅江缝合带下方约70~75 km;(2)在雅江缝合带南部约28.9°N范围内出现东西向超120 km长的Moho深度突变带;(3)垂向上,该Moho埋深异常带两侧存在整体相反的Moho倾向和岩石圈热结构的差异,北倾的结构界面代表俯冲印度地壳前缘莫霍面几何结构,而南倾的则代表上覆的欧亚板块大陆地壳。综合研究分析表明,俯冲的印度地壳在北喜马拉雅构造带东部仅存在于雅江缝合带南侧,并没有越过雅江缝合带持续向北延伸。该种现象可能受控于两种作用:(Ⅰ)印度地壳俯冲前缘受南拉萨新生地壳的阻挡仅停留在雅江缝合带以南;(Ⅱ)该区域东构造结东侧印度大陆受到来自印度洋板块向东俯冲而发生顺时针转向拖曳。二者共同作用导致了北喜马拉雅构造带东部印度与欧亚大陆现今的地壳构造接触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喜马拉雅 接收函数 3DCCP 3D Moho结构
下载PDF
拉萨地体东南缘地壳深部结构
4
作者 徐啸 余嘉豪 +7 位作者 向波 郭晓玉 李春森 罗旭聪 仝霄飞 林燕琪 时宏城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221-232,共12页
拉萨地体南缘作为印度欧亚大陆碰撞的最前缘是研究碰撞带地壳接触关系的最佳区域。拉萨地体东南部在新生代陆陆碰撞前还经历了中生代特提斯大洋岩石圈的俯冲演化阶段,多期次构造演化导致地壳结构复杂,致使不同分辨率地球物理方法观测地... 拉萨地体南缘作为印度欧亚大陆碰撞的最前缘是研究碰撞带地壳接触关系的最佳区域。拉萨地体东南部在新生代陆陆碰撞前还经历了中生代特提斯大洋岩石圈的俯冲演化阶段,多期次构造演化导致地壳结构复杂,致使不同分辨率地球物理方法观测地壳深部结构不清晰,宽频带地震观测和深地震反射数据对于俯冲的印度地壳前缘位置的解释并不一致。本研究在前人布设的测线周围平行布设了一条短周期密集台阵测线。通过本次研究的高分辨远震P波接收函数计算结果发现,前人通过宽频带数据所界定持续向北延伸的印度下地壳实际并不连续,印度地壳仅存在于雅鲁藏布江缝合带下方,这一认识与深地震反射结果一致。拉萨地体的中上地壳存在对应南北向挤压形成的逆冲构造。宽频带数据观测结果中看到的下地壳榴辉岩化区域位于雅鲁藏布江缝合带以北,主要位于中拉萨以及北拉萨南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拉萨地体 雅鲁藏布江缝合带 短周期密集台阵列 接收函数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