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髋部骨折病人骨折后24h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 DVT的发生率及危险因素,并对超过24h住院病人血栓发生率的变化进行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红会医院2014年10月至2018年3月收治的1183例...目的探讨髋部骨折病人骨折后24h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 DVT的发生率及危险因素,并对超过24h住院病人血栓发生率的变化进行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红会医院2014年10月至2018年3月收治的1183例髋部骨折病人资料,根据受伤时间至入院时间进行分组。分析24h内住院的374例髋部骨折病人资料,根据入院时下肢静脉彩超结果分为DVT组和非DVT组,对两组病人的年龄、性别、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 BMI)、骨折类型、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merica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 ASA)分级、入院时的实验室检查、是否多发伤、是否合并内科疾病等可能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其独立危险因素;对超过24h住院的病人进行DVT发生率的变化情况分析。结果在髋部骨折后24h内入院的374例髋部骨折病人中,未发生DVT有292例,发生DVT有82例,血栓发生率为21.93%(82/374)。分析DVT组和非DVT组之间的数据,年龄(P=0.005)、骨折部位(P<0.001)、入院时血红蛋白(P=0.002)、入院时红细胞压积(P=0.004)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骨折部位是髋部骨折24h内形成DVT的独立危险因素。粗隆间骨折[P=0.002,OR=2.510,95%CI:(1.397,4.510)]和粗隆下骨折[P=0.023,OR=4.798,95%CI:(1.237,18.605)]发生DVT的风险分别是股骨颈骨折发生DVT风险的2.51倍、4.80倍。45~59岁、60~75岁、≥75岁年龄段病人分别是<45岁病人发生DVT风险的3.12、3.20、6.45倍。24h内入院的病人DVT发生率最低,延迟住院后DVT发生率逐渐升高,在受伤后8~14d入院的病人DVT发生率最高,达到48.86%。结论髋部骨折后24h内就会发生DVT,DVT的类型以远端血栓为主,也会发生近端血栓,年龄≥75岁、股骨粗隆下骨折的病人发生DVT的风险最高。髋部骨折后,随着入院时间的推迟,DVT的发生率逐渐升高。入院�展开更多
目的:肱骨干骨折治疗的主要方法有保守治疗、切开复位内固定、经皮微创接骨板内固定和髓内钉固定,但哪种是最佳的治疗方案仍不清楚。文章运用网状Meta分析,比较保守治疗、切开复位内固定、经皮微创接骨板内固定和髓内钉固定共4种干预措...目的:肱骨干骨折治疗的主要方法有保守治疗、切开复位内固定、经皮微创接骨板内固定和髓内钉固定,但哪种是最佳的治疗方案仍不清楚。文章运用网状Meta分析,比较保守治疗、切开复位内固定、经皮微创接骨板内固定和髓内钉固定共4种干预措施治疗肱骨干骨折的疗效。方法:检索中国知网、万方、维普、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Pub 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和Web of Science数据库关于肱骨干骨折治疗的随机对照试验,检索时限为自建库至2021年1月。采用Cochrane协作网推荐的"偏倚风险评估"工具评价纳入文献质量。采用Rev Man 5.4软件和Stata 15.0软件进行网状Meta的图形绘制和数据分析。结果:(1)共纳入23项随机对照试验,共1220例肱骨干骨折患者,对照组为保守治疗,试验组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经皮微创接骨板内固定和髓内钉固定干预;(2)纳入文献质量评价结果显示5篇文献为高质量文献,其他18篇文献为低质量文献;(3)网状Meta排序结果显示:上肢DASH评分,切开复位内固定>保守>经皮微创接骨板内固定>髓内钉固定;肩关节CMS评分,切开复位内固定>经皮微创接骨板内固定>保守>髓内钉固定;骨不连发生率,经皮微创接骨板内固定>切开复位内固定>髓内钉固定>保守;骨折愈合时间,经皮微创接骨板内固定>髓内钉固定>切开复位内固定>保守;医源性桡神经损伤发生率,保守>经皮微创接骨板内固定>髓内钉固定>切开复位内固定;总并发症发生率:保守>经皮微创接骨板内固定>切开复位内固定>髓内钉固定;结论:目前4种修复方法的随机对照试验证据表明,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肱骨干骨折后患者上肢功能与肩关节功能恢复效果最佳,缺点是并发症发生率相对较高。为确保该研究结果的可靠性,未来还需更多的高质量随机对照试验来验证。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探讨髋部骨折病人骨折后24h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 DVT的发生率及危险因素,并对超过24h住院病人血栓发生率的变化进行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红会医院2014年10月至2018年3月收治的1183例髋部骨折病人资料,根据受伤时间至入院时间进行分组。分析24h内住院的374例髋部骨折病人资料,根据入院时下肢静脉彩超结果分为DVT组和非DVT组,对两组病人的年龄、性别、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 BMI)、骨折类型、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merica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 ASA)分级、入院时的实验室检查、是否多发伤、是否合并内科疾病等可能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其独立危险因素;对超过24h住院的病人进行DVT发生率的变化情况分析。结果在髋部骨折后24h内入院的374例髋部骨折病人中,未发生DVT有292例,发生DVT有82例,血栓发生率为21.93%(82/374)。分析DVT组和非DVT组之间的数据,年龄(P=0.005)、骨折部位(P<0.001)、入院时血红蛋白(P=0.002)、入院时红细胞压积(P=0.004)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骨折部位是髋部骨折24h内形成DVT的独立危险因素。粗隆间骨折[P=0.002,OR=2.510,95%CI:(1.397,4.510)]和粗隆下骨折[P=0.023,OR=4.798,95%CI:(1.237,18.605)]发生DVT的风险分别是股骨颈骨折发生DVT风险的2.51倍、4.80倍。45~59岁、60~75岁、≥75岁年龄段病人分别是<45岁病人发生DVT风险的3.12、3.20、6.45倍。24h内入院的病人DVT发生率最低,延迟住院后DVT发生率逐渐升高,在受伤后8~14d入院的病人DVT发生率最高,达到48.86%。结论髋部骨折后24h内就会发生DVT,DVT的类型以远端血栓为主,也会发生近端血栓,年龄≥75岁、股骨粗隆下骨折的病人发生DVT的风险最高。髋部骨折后,随着入院时间的推迟,DVT的发生率逐渐升高。入院�
文摘目的:肱骨干骨折治疗的主要方法有保守治疗、切开复位内固定、经皮微创接骨板内固定和髓内钉固定,但哪种是最佳的治疗方案仍不清楚。文章运用网状Meta分析,比较保守治疗、切开复位内固定、经皮微创接骨板内固定和髓内钉固定共4种干预措施治疗肱骨干骨折的疗效。方法:检索中国知网、万方、维普、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Pub 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和Web of Science数据库关于肱骨干骨折治疗的随机对照试验,检索时限为自建库至2021年1月。采用Cochrane协作网推荐的"偏倚风险评估"工具评价纳入文献质量。采用Rev Man 5.4软件和Stata 15.0软件进行网状Meta的图形绘制和数据分析。结果:(1)共纳入23项随机对照试验,共1220例肱骨干骨折患者,对照组为保守治疗,试验组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经皮微创接骨板内固定和髓内钉固定干预;(2)纳入文献质量评价结果显示5篇文献为高质量文献,其他18篇文献为低质量文献;(3)网状Meta排序结果显示:上肢DASH评分,切开复位内固定>保守>经皮微创接骨板内固定>髓内钉固定;肩关节CMS评分,切开复位内固定>经皮微创接骨板内固定>保守>髓内钉固定;骨不连发生率,经皮微创接骨板内固定>切开复位内固定>髓内钉固定>保守;骨折愈合时间,经皮微创接骨板内固定>髓内钉固定>切开复位内固定>保守;医源性桡神经损伤发生率,保守>经皮微创接骨板内固定>髓内钉固定>切开复位内固定;总并发症发生率:保守>经皮微创接骨板内固定>切开复位内固定>髓内钉固定;结论:目前4种修复方法的随机对照试验证据表明,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肱骨干骨折后患者上肢功能与肩关节功能恢复效果最佳,缺点是并发症发生率相对较高。为确保该研究结果的可靠性,未来还需更多的高质量随机对照试验来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