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5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氧化应激介导雄激素受体信号重激活在前列腺癌演进中的分子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5
1
作者 +2 位作者 董婧婷 李治国 曹凤宏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636-642,共7页
晚期前列腺癌患者经过去势治疗后,体内产生大量的活性氧加重氧化应激。本文阐述了氧化应激调节雄激素受体(AR)及其信号通路的不同分子机制,例如氧化应激介导转录因子诱导AR过表达,导致瘤内局部雄激素水平升高,增加AR对低水平雄激素的敏... 晚期前列腺癌患者经过去势治疗后,体内产生大量的活性氧加重氧化应激。本文阐述了氧化应激调节雄激素受体(AR)及其信号通路的不同分子机制,例如氧化应激介导转录因子诱导AR过表达,导致瘤内局部雄激素水平升高,增加AR对低水平雄激素的敏感性以及诱导旁路途经导致AR激活,进而探究前列腺癌向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演进的分子机制,为势抵抗性前列腺癌的预防、诊断、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列腺肿瘤 活性氧 氧化应激 受体 雄激素 前列腺癌 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 信号通路 综述
下载PDF
前列腺癌骨转移关键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2
作者 田志崇 +7 位作者 董婧婷 李治国 陈飞飞 梁鹏 王青 曹凤宏 康绍叁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885-1892,共8页
目的:利用生物信息学技术探究前列腺癌骨转移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为前列腺癌骨转移提供新的预防和治疗靶点。方法:从基因表达数据库(GEO)检索筛选得到包含20例前列腺癌骨转移样本和69例前列腺癌淋巴结转移样本的基因芯片数据集GSE74685... 目的:利用生物信息学技术探究前列腺癌骨转移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为前列腺癌骨转移提供新的预防和治疗靶点。方法:从基因表达数据库(GEO)检索筛选得到包含20例前列腺癌骨转移样本和69例前列腺癌淋巴结转移样本的基因芯片数据集GSE74685。利用R语言Limma包对原始数据进行预处理并筛选差异表达基因(DEGs)。通过基因功能注释在线工具DAVID对DEGs进行GO功能富集分析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利用STRING在线检索工具及Cytoscape软件构建DEGs的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网络,并用MCODE和cytoHubba插件筛选重要模块和关键基因。通过HCMDB和GEPIA数据库验证关键基因的表达、生存预后以及诊断价值。结果:从GSE74685数据集中筛选出2022个DEGs,包括842个上调基因和1180个下调基因。GO功能富集分析显示DEGs主要在细胞外基质组织、胶原分解代谢过程、对机械刺激的反应、中性粒细胞趋化性的正调控方面富集;KEGG通路富集提示黏着斑、细胞外基质受体相互作用是DEGs富集的主要信号通路。通过PPI网络筛选得到11个关键基因,分别为EZH2、PLG、SRC、CAV1、CHD4、HIST2H2BE、KDM1A、POLR2E、VWF、APOE、THBS1。对11个关键基因的基因表达验证和生存分析发现APOE和EZH2与前列腺癌骨转移密切相关。结论:EZH2、APOE可能参与前列腺癌骨转移的发生发展,可以作为潜在的治疗靶点,为前列腺癌骨转移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新的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列腺癌骨转移 生物信息学 差异表达基因 治疗靶点
下载PDF
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潜在关键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被引量:1
3
作者 董婧婷 +7 位作者 康绍叁 刘健 田志崇 张金存 李治国 沈宏 曹凤宏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937-944,共8页
背景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CRPC)是男性常见恶性肿瘤疾病之一,病死率高,分子机制仍不十分清楚,且无有效治疗药物。目的应用生物信息学方法挖掘CRPC发生、发展的关键基因,为其诊治提供新思路。方法从基因表达综合数据库(GEO)中下载关于人... 背景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CRPC)是男性常见恶性肿瘤疾病之一,病死率高,分子机制仍不十分清楚,且无有效治疗药物。目的应用生物信息学方法挖掘CRPC发生、发展的关键基因,为其诊治提供新思路。方法从基因表达综合数据库(GEO)中下载关于人类原发性前列腺癌(PCa)和CRPC的数据集GSE32269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使用R语言鉴定CRPC的差异表达基因(DEGs)。通过DAVID软件对DEGs进行基因本体论(GO)富集分析及京都基因和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分析。利用STRING在线数据库构建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网络进一步筛选关键基因,并对关键基因进行生存分析和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结果通过对微阵列数据集GSE32269分析共筛选出279个DEGs,进一步通过GO富集分析和KEGG通路分析发现在CRPC发展中,细胞分裂、有丝分裂和细胞周期等信号通路发挥重要作用。PPI网络分析筛选出15个关键基因,对关键基因进行生存分析发现:CDC20、MAD2L1和NUSAP1高表达组CRPC患者总生存率和无病生存率均分别低于CDC20、MAD2L1和NUSAP1低表达组(P<0.05);且CDC20、MAD2L1和NUSAP1预测CPRC发生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33、0.762、0.950,提示其对CRPC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结论CDC20、MAD2L1和NUSAP1可能是参与CRPC发展的关键候选基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列腺癌 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 关键基因 生物信息学
下载PDF
股骨颈骨折术后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相关研究 被引量:37
4
作者 王晨 王鹏飞 +2 位作者 宋哲 张堃 《国际外科学杂志》 2018年第7期452-455,共4页
目的探讨股骨颈骨折术后形成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红会医院创伤骨科2014年9月-2017年12月收治的483例股骨颈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B超检查结果的不同,将患者分为血栓组(n=149)与非... 目的探讨股骨颈骨折术后形成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红会医院创伤骨科2014年9月-2017年12月收治的483例股骨颈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B超检查结果的不同,将患者分为血栓组(n=149)与非血栓组(n=334),记录患者并发症、输血量、复位方式、内固定、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以及术后血栓发生情况。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检验;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算股骨颈骨折患者术后DVT的发病率。结果483例患者中,术后发生DVT149例,发病率为30.8%;复位方式、内固定方式、术中失血量均会影响股骨颈骨折术后DVT的发生,P〈0.05。其中复位方式中,切开复位367例,33.2%(122/367)发生DVT;闭合复位116例,23.3%(27/116)发生DVT,切开复位DVT发病率高于闭合复位。内固定方式中,以全髋关节置换及髓内钉固定术后DVT发病率最高,分别为52.8%、50.0%;血栓组术中失血量(246.9±178.1)ml高于非血栓组(206.3±126.7)ml。结论股骨颈骨折术后DVT发病率较高,其中复位方式、内固定方式、术中失血量均会影响股骨颈骨折术后DVT的发生。股骨颈骨折术后患者DVT影响因素众多,需要全面评估术后患者发牛DVT的危盼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颈 骨折 下肢 深静脉血栓形成
原文传递
流花11-1油田礁灰岩油藏储层非均质性及剩余油分布规律 被引量:35
5
作者 岳大力 吴胜和 +3 位作者 林承焰 王庆如 岳继晖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90-96,共7页
结合流花11-1油田的岩芯、测井、地震、开发动态等资料总结了礁灰岩油藏沉积、成岩及构造等因素造成的储层非均质特征,引入的储层非均质综合指数,可更快速、直观地揭示了剩余油的分布规律。分析了控制剩余油分布规律的地质因素和开发因... 结合流花11-1油田的岩芯、测井、地震、开发动态等资料总结了礁灰岩油藏沉积、成岩及构造等因素造成的储层非均质特征,引入的储层非均质综合指数,可更快速、直观地揭示了剩余油的分布规律。分析了控制剩余油分布规律的地质因素和开发因素。根据储层非均质性的综合研究成果,指出了剩余油潜力区;在潜力区部署的侧钻井生产情况较好,研究成果得到了验证。该研究思路对类似油田储层非均质性的表征与剩余油分布的预测有较好的借鉴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剩余油 生物礁 储层非均质 流花11-1油田
下载PDF
礁灰岩油藏隔夹层控制的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 被引量:32
6
作者 岳大力 吴胜和 +3 位作者 林承焰 王庆如 李燕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113-117,共5页
珠江口盆地流花11-1油田是底水驱动的块状生物礁油藏,已处于油田开发中期,礁灰岩油藏内部的隔夹层是影响开发效果的因素之一,也是剩余油分布的主要控制因素。根据岩心、测井、地震、开发动态等资料,将该油田生物礁储集体中隔夹层划分为4... 珠江口盆地流花11-1油田是底水驱动的块状生物礁油藏,已处于油田开发中期,礁灰岩油藏内部的隔夹层是影响开发效果的因素之一,也是剩余油分布的主要控制因素。根据岩心、测井、地震、开发动态等资料,将该油田生物礁储集体中隔夹层划分为4类,分析隔夹层的成因及分布特征,揭示了隔夹层对剩余油分布的控制作用。在综合分析油藏动、静态因素的基础上,主要根据隔夹层的研究成果,指出了剩余油潜力区,并在潜力区部署了侧钻井位,实际生产与研究结果一致,取得了明显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隔夹层 剩余油 生物礁 储集层非均质性 表征 流花11—1油田
下载PDF
流花11-1油田礁灰岩油藏沉积-成岩演化模式 被引量:30
7
作者 岳大力 吴胜和 +3 位作者 林承焰 王庆如 李燕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518-523,529,共7页
南海流花11-1油田发育生物礁、生物滩两种沉积相类型,并可细分为珊瑚藻礁、珊瑚礁、珊瑚藻-珊瑚礁、有孔虫滩、生物碎屑滩及珊瑚藻屑-有孔虫滩6种沉积微相。岩心观察及薄片鉴定结果表明,生物礁体在海底成岩环境、大气淡水成岩环境及区... 南海流花11-1油田发育生物礁、生物滩两种沉积相类型,并可细分为珊瑚藻礁、珊瑚礁、珊瑚藻-珊瑚礁、有孔虫滩、生物碎屑滩及珊瑚藻屑-有孔虫滩6种沉积微相。岩心观察及薄片鉴定结果表明,生物礁体在海底成岩环境、大气淡水成岩环境及区域地下水-埋藏成岩环境中发生的成岩作用包括粘结、溶解、胶结、压实-压溶、重结晶、白云化及“白垩化”作用等。结合沉积相分析结果及成岩作用各个阶段对储集性能的影响,将礁灰岩油藏沉积-成岩演化过程划分为8个时期:Ⅰ期成礁、早期暴露-溶蚀、Ⅱ期成礁、中期暴露-溶蚀、早期成藏、晚期溶蚀、晚期成藏及区域地下水溶蚀。这种特有的演化模式形成了垂向上的8层储层结构,即4个高孔渗段和4个中-低孔渗段间互沉积,4个中-低孔渗段A,B2,C及E段以胶结作用为主,岩性相对致密,隔夹层广泛发育;生物礁体暴露过程中,处于渗流环境的B1,B3及D段由于溶蚀作用形成高孔渗段,区域地下水进一步溶蚀和“漂洗”形成的高孔渗段F段为水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演化模式 生物礁 储集层 成岩作用 沉积微相 流花11-1油田
下载PDF
下肢闭合骨折24小时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及危险因素 被引量:20
8
作者 李树灏 张堃 +6 位作者 冯东旭 蔡枭 田丁 杨娜 王鹏飞 朱养均 《国际骨科学杂志》 2019年第5期306-310,共5页
目的探讨下肢闭合骨折24 h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发生率及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0月至2018年3月西安市红会医院创伤骨科收治的下肢闭合骨折后24 h内入院患者的病例资料,依据纳入及排除标准共685例患者参加研究。其中男... 目的探讨下肢闭合骨折24 h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发生率及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0月至2018年3月西安市红会医院创伤骨科收治的下肢闭合骨折后24 h内入院患者的病例资料,依据纳入及排除标准共685例患者参加研究。其中男314例,女371例,年龄(59.83±19.93)岁;股骨粗隆间骨折184例,股骨粗隆下骨折11例,股骨颈骨折171例,股骨干骨折35例,膝关节周围骨折129例,胫腓骨干骨折61例,踝关节骨折74例,足部骨折20例。根据患者入院时双下肢静脉彩色多普勒超声结果分为血栓组和无血栓组。对患者的年龄、性别、骨折部位、术前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入院时的实验室检查、是否合并内科疾病等可能的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再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其独立危险因素。结果685例下肢闭合骨折患者中发生下肢DVT者144例,发生率21.02%,其中近端血栓与混合血栓的总发生率为2.34%。单因素分析显示性别、年龄、骨折部位、术前ASA分级、入院时血红蛋白和红细胞压积水平会对下肢DVT形成产生影响。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45岁、骨折部位是下肢骨折24 h内发生下肢DVT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下肢闭合骨折后24 h内就会发生下肢DVT。患者的年龄、骨折部位为下肢闭合骨折后24 h内发生下肢DVT的独立危险因素。下肢骨折患者应及时就医,入院后尽早进行DVT预防和诊治,防止致死性肺栓塞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 骨折 静脉血栓形成 发病率 危险因素
下载PDF
珠江口盆地陆丰凹陷A油田储层质量差异及低渗储层主控因素 被引量:20
9
作者 万琼华 刘伟新 +4 位作者 罗伟 王秀玲 陈晨 曹珮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551-560,共10页
南海珠江口盆地自投入油气勘探开发以来,关于该区新近系海相储层的研究已日趋成熟,但是由于深层的勘探开发起步较晚,加之海上井数的限制,深层储层质量的研究相对薄弱,尚不能有效的指导油气田勘探与开发。为此,以南海珠江口盆地陆丰凹陷... 南海珠江口盆地自投入油气勘探开发以来,关于该区新近系海相储层的研究已日趋成熟,但是由于深层的勘探开发起步较晚,加之海上井数的限制,深层储层质量的研究相对薄弱,尚不能有效的指导油气田勘探与开发。为此,以南海珠江口盆地陆丰凹陷A油田为例,从微观孔隙结构和宏观物性对比了新近系珠江组滨岸储层和古近系文昌组辫状河三角洲储层的质量差异性,并分析了文昌组低孔、低渗储层的主控因素,以期指导该类油田开发方案的设计。研究表明:A油田储层质量宏观上受控于构造沉积作用,沉积作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后期的成岩作用,是造成珠江组与文昌组储层质量差异的主要原因;文昌组低孔低渗储层的主要控制因素为成岩作用,成岩作用减弱了原始沉积组构对储层质量的控制作用,使储层物性变差,并对后期油田开发造成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层质量 成岩作用 低渗透储层 陆丰凹陷 珠江口盆地
下载PDF
内固定结合铰链式外固定支架治疗复杂肘关节骨折 被引量:16
10
作者 朱养均 +2 位作者 张堃 张军 段虹昊 《创伤外科杂志》 2017年第7期492-495,共4页
目的探讨铰链式外固定支架结合内固定治疗复杂肘关节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5月~2015年3月收治的复杂肘关节骨折患者46例,26例行内固定结合外固定支架治疗(外固定支架组),其中肘关节"恐怖三联征"12例,后孟氏骨折6例... 目的探讨铰链式外固定支架结合内固定治疗复杂肘关节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5月~2015年3月收治的复杂肘关节骨折患者46例,26例行内固定结合外固定支架治疗(外固定支架组),其中肘关节"恐怖三联征"12例,后孟氏骨折6例,经鹰嘴骨折脱位8例;20例行内固定结合可调节支具外固定治疗(可调节支具组),其中肘关节"恐怖三联征"10例,后孟氏骨折5例,经鹰嘴骨折脱位5例。所有患者均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外固定支架组结合铰链式外固定支架固定,可调节支具组术后采用可调节支具外固定。末次随访时采用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MEPS)评定肘关节功能。结果所有患者获得术后10~24个月(平均16.8个月)随访,所有患者骨折均获骨性愈合,外固定支架组愈合时间为(12.6±2.4)周,可调节支具组愈合时间(13.8±3.6)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固定支架组肘关节平均屈伸范围为129.98°±12.59°,前臂平均旋转范围为142.15°±15.35°,MEPS评分平均为91分(58~96分),优21例,良2例,可2例,差1例,优良率为88.5%。可调节支具组肘关节平均屈伸范围为106.98°±10.36°,前臂平均旋转范围为121.32°±17.67°,MEPS评分平均为82分(55~92分),优10例,良4例,可2例,差4例,优良率为7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内固定结合铰链式外固定架可以使肘关节获得更好的功能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肘关节 骨折 固定 外固定支架
下载PDF
髋部骨折24小时内及延迟入院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情况分析 被引量:16
11
作者 李树灏 张堃 +6 位作者 冯东旭 蔡枭 田丁 杨娜 张军 朱养均 《骨科》 CAS 2019年第4期307-313,共7页
目的探讨髋部骨折病人骨折后24h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 DVT的发生率及危险因素,并对超过24h住院病人血栓发生率的变化进行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红会医院2014年10月至2018年3月收治的1183例... 目的探讨髋部骨折病人骨折后24h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 DVT的发生率及危险因素,并对超过24h住院病人血栓发生率的变化进行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红会医院2014年10月至2018年3月收治的1183例髋部骨折病人资料,根据受伤时间至入院时间进行分组。分析24h内住院的374例髋部骨折病人资料,根据入院时下肢静脉彩超结果分为DVT组和非DVT组,对两组病人的年龄、性别、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 BMI)、骨折类型、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merica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 ASA)分级、入院时的实验室检查、是否多发伤、是否合并内科疾病等可能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其独立危险因素;对超过24h住院的病人进行DVT发生率的变化情况分析。结果在髋部骨折后24h内入院的374例髋部骨折病人中,未发生DVT有292例,发生DVT有82例,血栓发生率为21.93%(82/374)。分析DVT组和非DVT组之间的数据,年龄(P=0.005)、骨折部位(P<0.001)、入院时血红蛋白(P=0.002)、入院时红细胞压积(P=0.004)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骨折部位是髋部骨折24h内形成DVT的独立危险因素。粗隆间骨折[P=0.002,OR=2.510,95%CI:(1.397,4.510)]和粗隆下骨折[P=0.023,OR=4.798,95%CI:(1.237,18.605)]发生DVT的风险分别是股骨颈骨折发生DVT风险的2.51倍、4.80倍。45~59岁、60~75岁、≥75岁年龄段病人分别是<45岁病人发生DVT风险的3.12、3.20、6.45倍。24h内入院的病人DVT发生率最低,延迟住院后DVT发生率逐渐升高,在受伤后8~14d入院的病人DVT发生率最高,达到48.86%。结论髋部骨折后24h内就会发生DVT,DVT的类型以远端血栓为主,也会发生近端血栓,年龄≥75岁、股骨粗隆下骨折的病人发生DVT的风险最高。髋部骨折后,随着入院时间的推迟,DVT的发生率逐渐升高。入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髋部骨折 静脉血栓形成 危险因素 延迟入院
下载PDF
植骨联合锁定钢板内固定与人工肱骨头置换术治疗老年复杂肱骨近端骨折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15
12
作者 韩爽 温世明 +9 位作者 黄海 王虎 张斌飞 丛雨轩 尚昆 柯超 张丹龙 李嘉浩 庄岩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19年第9期978-980,共3页
目的比较植骨联合锁定钢板内固定与人工肱骨头置换术治疗老年NeerⅢ、Ⅳ型肱骨近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2-07-2018-07诊治的49例老年NeerⅢ、Ⅳ型肱骨近端骨折,27例行植骨联合锁定钢板内固定术(锁定钢板组),22例行人工... 目的比较植骨联合锁定钢板内固定与人工肱骨头置换术治疗老年NeerⅢ、Ⅳ型肱骨近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2-07-2018-07诊治的49例老年NeerⅢ、Ⅳ型肱骨近端骨折,27例行植骨联合锁定钢板内固定术(锁定钢板组),22例行人工肱骨头置换术(关节置换组)。结果49例术后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18(8~24)个月。锁定钢板组与关节置换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末次随访时肩关节功能Constant-Murley评分及Neer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关节置换组末次随访时疼痛VAS评分低于锁定钢板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老年NeerⅢ、Ⅳ型肱骨近端骨折,同种异体骨植骨联合锁定钢板内固定与人工肱骨头置换术均是有效的治疗方法,临床医师应结合患者自身情况、骨折严重程度与术者技术特点等综合考量,选择合适的手术治疗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肱骨近端骨折 骨质疏松症 锁定钢板 植骨 人工肱骨头置换术 老年
原文传递
膝关节以远骨折患者围手术期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规律及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14
13
作者 李树灏 孙健平 +9 位作者 王晨 屈霜威 冯东旭 王鹏飞 杨娜 田丁 张军 朱养均 张堃 《国际外科学杂志》 2019年第7期446-454,共9页
目的探讨膝关节以远骨折患者围手术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发生情况,使临床医师对膝关节以远骨折围手术期DVT的发生有更好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6月—2018年3月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红会医院创伤骨科收治的365例需行手术... 目的探讨膝关节以远骨折患者围手术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发生情况,使临床医师对膝关节以远骨折围手术期DVT的发生有更好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6月—2018年3月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红会医院创伤骨科收治的365例需行手术的膝关节以远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213例,女性152例;年龄(45.05±15.24)岁,年龄范围17~83岁;骨折部位分类:胫腓骨干骨折177例,踝关节骨折130例,足部骨折58例。根据是否发生血栓将术前、术后患者分别分为有血栓组和无血栓组,术前有血栓组66例,术前无血栓组299例;术后有血栓组88例,术后无血栓组277例。记录血栓发病率及血栓部位,分别对术前、术后血栓组和非血栓组的性别,年龄,骨折部位,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手术时间,受伤时间距入院时间,受体时间距手术时间,术中使用止血带时间,术中输血量,术中失血量,术中输液量,入院时、术后1d的血红蛋白水平,入院时、术后1d的D-二聚体水平,是否多发伤,是否慢性肝炎,合并内科疾病情况进行分析。符合正态分布且方差齐性的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Mean±SD)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对影响双下肢DVT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利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术前DVT的发病率为18.1%(66/365),在发生血栓患者中远端血栓占93.94%(62/66),混合血栓占6.06%(4/66)。术后DVT的发病率为24.1%(88/365),在发生血栓患者中,远端血栓占94.32%(83/88),近端血栓占1.14%(1/88),混合血栓占4.55%(4/88)。术前、术后有血栓组和无血栓组患者的骨折部位,ASA分级,手术时间,术中使用止血带时间,术中输血量,术中失血量,术中输液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40岁(OR=2.691,95%CI:1.422~5.093,P=0.002),受伤时间距入院时间>3d(OR=1.927,95%CI:1.072~3.463,P=0.028)是膝关节以远骨折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折 静脉血栓形成 危险因素
原文传递
肩锁关节功能解剖及垂直方向的生物力学研究 被引量:13
14
作者 王晨 杨娜 +4 位作者 樊伟 朱养均 张堃 宋哲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986-990,共5页
目的判断肩锁关节韧带在维持肩锁关节稳定方面的作用。方法选取12具经福尔马林常规处理的正常肩关节尸体标本,解剖分离、显露喙锁韧带(斜方韧带和锥形韧带)。观察斜方韧带和锥形韧带的起止点分布、外观形态及附着区,并测量斜方韧带及锥... 目的判断肩锁关节韧带在维持肩锁关节稳定方面的作用。方法选取12具经福尔马林常规处理的正常肩关节尸体标本,解剖分离、显露喙锁韧带(斜方韧带和锥形韧带)。观察斜方韧带和锥形韧带的起止点分布、外观形态及附着区,并测量斜方韧带及锥形韧带长度、锁骨附着区冠状位及矢状位的长度、最外侧点到锁骨远端的距离以及斜方韧带及锥形韧带冠状位及矢状位的夹角。随后将12具完整的肩关节标本随机分为A、B、C、D四组(n=3):A组保留完整的肩锁韧带,B组保留完整的喙锁韧带,C组保留完整的斜方韧带,D组保留完整的锥形韧带。使用电子万能力学试验机,以100 mm/min的载荷速度对标本韧带在垂直方向进行破坏性的静态拉伸力学测定,通过与生物力学试验机相连接的计算机记录并描画载荷-位移曲线,记录各韧带的断裂强度。结果锥形韧带及斜方韧带的平均长度分别为10.6、12.5 mm;锥形韧带锁骨附着区冠状位及矢状位的平均长度分别为13.4、5.8 mm。斜方韧带锁骨附着区冠状位及矢状位的平均长度分别为14.2、8.7 mm。锥形韧带及斜方韧带最外侧点到锁骨远端的平均距离分别为35.5、23.6 mm。锥形韧带在冠状位和矢状位的平均夹角分别为6.2°、11.3°。斜方韧带在冠状位及矢状位的平均夹角分别为38.7°、6.9°。肩锁韧带断裂拉力为(201.3±1.9)N,喙锁韧带断裂拉力为(374.6±1.2)N,斜方韧带断裂拉力(192.3±4.3)N,锥形韧带断裂拉力(345.7±1.1)N。结论锥形韧带、斜方韧带和肩锁韧带对维持肩锁关节稳定性的作用和贡献不同。肩锁关节解剖重建时,以锥形韧带的解剖重建更为重要,同时应尽可能一期修复肩锁韧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肩锁关节 解剖学 生物力学 喙锁韧带 肩锁韧带
原文传递
保守治疗、切开复位及经皮微创接骨板内固定和髓内钉固定治疗肱骨干骨折的网状Meta分析 被引量:13
15
作者 熊晨 何贵平 +8 位作者 张堃 何晓 杨佳瑞 何昌军 王晓龙 王晨 师政伟 朱养均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6期5878-5887,共10页
目的:肱骨干骨折治疗的主要方法有保守治疗、切开复位内固定、经皮微创接骨板内固定和髓内钉固定,但哪种是最佳的治疗方案仍不清楚。文章运用网状Meta分析,比较保守治疗、切开复位内固定、经皮微创接骨板内固定和髓内钉固定共4种干预措... 目的:肱骨干骨折治疗的主要方法有保守治疗、切开复位内固定、经皮微创接骨板内固定和髓内钉固定,但哪种是最佳的治疗方案仍不清楚。文章运用网状Meta分析,比较保守治疗、切开复位内固定、经皮微创接骨板内固定和髓内钉固定共4种干预措施治疗肱骨干骨折的疗效。方法:检索中国知网、万方、维普、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Pub 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和Web of Science数据库关于肱骨干骨折治疗的随机对照试验,检索时限为自建库至2021年1月。采用Cochrane协作网推荐的"偏倚风险评估"工具评价纳入文献质量。采用Rev Man 5.4软件和Stata 15.0软件进行网状Meta的图形绘制和数据分析。结果:(1)共纳入23项随机对照试验,共1220例肱骨干骨折患者,对照组为保守治疗,试验组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经皮微创接骨板内固定和髓内钉固定干预;(2)纳入文献质量评价结果显示5篇文献为高质量文献,其他18篇文献为低质量文献;(3)网状Meta排序结果显示:上肢DASH评分,切开复位内固定>保守>经皮微创接骨板内固定>髓内钉固定;肩关节CMS评分,切开复位内固定>经皮微创接骨板内固定>保守>髓内钉固定;骨不连发生率,经皮微创接骨板内固定>切开复位内固定>髓内钉固定>保守;骨折愈合时间,经皮微创接骨板内固定>髓内钉固定>切开复位内固定>保守;医源性桡神经损伤发生率,保守>经皮微创接骨板内固定>髓内钉固定>切开复位内固定;总并发症发生率:保守>经皮微创接骨板内固定>切开复位内固定>髓内钉固定;结论:目前4种修复方法的随机对照试验证据表明,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肱骨干骨折后患者上肢功能与肩关节功能恢复效果最佳,缺点是并发症发生率相对较高。为确保该研究结果的可靠性,未来还需更多的高质量随机对照试验来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肱骨 肱骨干骨折 切开复位内固定 经皮微创接骨板内固定 髓内钉固定 保守治疗 网状Meta分析
下载PDF
血红蛋白量与下肢骨折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的关系分析 被引量:11
16
作者 李树灏 张堃 +9 位作者 宋哲 冯东旭 樊伟 王晓龙 王晨 乔瑞 杨佳瑞 王鹏飞 朱养均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864-870,共7页
目的研究下肢骨折患者血红蛋白量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关系。方法回顾性研究2014年7月至2019年8月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红会医院创伤骨科收治的下肢骨折患者2482例,男1174例,女1308例;年龄为(60.6±19.3)岁。收集患者的性... 目的研究下肢骨折患者血红蛋白量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关系。方法回顾性研究2014年7月至2019年8月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红会医院创伤骨科收治的下肢骨折患者2482例,男1174例,女1308例;年龄为(60.6±19.3)岁。收集患者的性别、年龄、受伤时间、血红蛋白量、D-二聚体、合并内科疾病、双下肢静脉超声检查时间和结果。根据超声结果将患者分为血栓组和非血栓组,比较两组患者血红蛋白量的差异;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血红蛋白量与DVT的关系。根据血红蛋白量的五分位数将患者分为5组,比较各组血栓发生率的差异。结果DVT的总发生率为29.53%(733/2482)。血栓组的血红蛋白量为(116.57±19.24)g/L,显著低于非血栓组的(124.76±19.79)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红蛋白量(OR=0.985,95%CI:0.980~0.990,P<0.001)是影响下肢骨折后发生DVT的危险因素。随着血红蛋白量五分位水平的增高,DVT的发生率呈下降趋势,DVT发生率最高组别(40.58%)与最低组组别(17.27%)相比,发生DVT的风险增加2.386倍(95%CI:1.718~3.315)。结论血红蛋白量可以影响下肢骨折后DVT的发生,低的血红蛋白量更容易发生下肢DV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折 血红蛋白测定 静脉血栓形成 下肢
原文传递
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干骺端扩髓和未扩髓治疗老年严重骨质疏松性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11
17
作者 熊晨 何贵平 +6 位作者 张堃 何昌军 崔玉 王晨 王晓龙 朱养均 《中华创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1090-1098,共9页
目的比较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干骺端扩髓和未扩髓治疗老年严重骨质疏松性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西安交通大学附属红会医院收治的66例老年严重骨质疏松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临... 目的比较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干骺端扩髓和未扩髓治疗老年严重骨质疏松性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西安交通大学附属红会医院收治的66例老年严重骨质疏松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49例,女17例;年龄75~89岁[(80.9±3.3)岁]。骨折AO分型:31-A1型23例,31-A2型22例,31-A3型21例。34例接受干骺端扩髓PFNA固定治疗(扩髓组),32例接受干骺端未扩髓PFNA固定治疗(未扩髓组)。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总失血量、隐性失血量、术中失血量、显性失血量、术后引流量、输血量、输血率、住院时间和骨折愈合时间。术后1,3,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采用髋关节Harris评分标准评估髋部功能。观察并发症情况。结果患者均获随访12~17个月[(13.5±1.1)个月]。扩髓组总失血量[(976.3±210.1)ml]、隐性失血量[(712.4±224.4)ml]、术中失血量[(139.4±21.0)ml]、显性失血量[(263.8±36.3)ml]、术后引流量[(124.4±29.5)ml]均大于未扩髓组[(799.0±119.5)ml、(603.0±136.4)ml、(94.1±18.8)ml、(195.9±35.4)ml、(101.9±27.5)ml](P<0.05)。扩髓组输血量[2(0,2)U]和输血率[53%(18/34)]均大于或高于未扩髓组[0(0,1.5)U、25%(8/32)](P<0.05)。两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和术后1,3,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髋关节Harri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均未发生头颈骨块的楔形撑开畸形、骨折不愈合、股骨头坏死、切口感染、肺栓塞或脂肪栓塞。两组医源性外侧壁骨折、下肢静脉血栓和术后内科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老年严重骨质疏松性股骨转子间骨折,PFNA干骺端扩髓和未扩髓治疗均可获得满意的疗效,而PFNA干骺端未扩髓较扩髓治疗具有围术期失血量少、输血率低等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髋骨折 骨折固定术 髓内 骨钉 失血 手术
原文传递
袢钢板技术治疗肘关节恐怖三联征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0
18
作者 宋哲 朱养均 +5 位作者 王晨 樊伟 李忠 庄岩 张堃 《实用骨科杂志》 2019年第5期397-401,共5页
目的探讨袢钢板技术修复尺骨冠状突骨折的手术策略及其在肘关节恐怖三联征中的应用价值和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6年6月我院收治并完整随访的33例肘关节恐怖三联征患者资料,男21例,女12例;年龄26~68岁,平均38.6岁。致... 目的探讨袢钢板技术修复尺骨冠状突骨折的手术策略及其在肘关节恐怖三联征中的应用价值和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6年6月我院收治并完整随访的33例肘关节恐怖三联征患者资料,男21例,女12例;年龄26~68岁,平均38.6岁。致伤原因:摔伤21例,高处坠落伤7例,交通伤5例。所有患者均进行了手术治疗,由深部向浅层依次进行修复尺骨冠状突骨折、桡骨头骨折、外侧韧带复合体。采用袢钢板技术修复尺骨冠状突骨折;采用内固定(微型钢板、桡骨头解剖钢板或空心钉)或桡骨头假体置换治疗桡骨头骨折;采用带线锚钉进行外侧韧带复合体的修复重建;内侧韧带复合体不做手术修复。所有患者术后均配戴肘关节铰链式可调支具固定,早期进行肘关节主被动功能锻炼。结果全部患者均获18~24个月随访,平均20.2个月,均获骨性结构和韧带结构的愈合。末次随访时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Mayo elbow performance score,MEPS)为55~100分,平均85.8分。其中优19例,良8例,可3例,差3例,优良率为81.8%。2例患者出现肘关节僵硬,3例患者出现异位骨化,1例患者出现伤口感染,经抗感染、伤口换药等治疗后痊愈。所有患者均无神经血管损伤、内固定物松动或断裂、肘关节脱位、骨折不愈合、严重感染等并发症。结论尺骨冠状突骨折的修复是肘关节恐怖三联征治疗的关键,袢钢板技术修复尺骨冠状突骨折能获得良好的固定效果,恢复肘关节的稳定性,早期功能康复,临床疗效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尺骨 冠状突 骨折 肘关节 内固定
下载PDF
肘关节恐怖三联征术后肘关节僵硬的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8
19
作者 何晓 +3 位作者 杨佳瑞 冯泉 雷雨田 张堃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21年第3期299-301,共3页
目的探究肘关节恐怖三联征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后肘关节僵硬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5-01—2018-12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的100例肘关节恐怖三联征,30例术后肘关节活动范围屈伸/旋转<100°(僵硬组),70例术后肘关节活动范... 目的探究肘关节恐怖三联征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后肘关节僵硬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5-01—2018-12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的100例肘关节恐怖三联征,30例术后肘关节活动范围屈伸/旋转<100°(僵硬组),70例术后肘关节活动范围屈伸/旋转≥100°(非僵硬组)。分析年龄、性别、骨折分型、损伤是否优势侧、损伤能量、受伤至手术时间、术后制动时间、桡骨头内固定构型、是否服用抗异位骨化药物与肘关节恐怖三联征术后肘关节僵硬的相关性。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2组在损伤能量、受伤至手术时间、术后制动时间、术后使用抗异位骨化药物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能量损伤、受伤至手术时间>1周、术后制动时间>2周是肘关节恐怖三联征术后肘关节僵硬的危险因素。结论高能量损伤、受伤至手术时间>1周与术后关节制动时间>2周是导致肘关节恐怖三联征骨折术后肘关节出现肘关节僵硬的独立危险因素,在临床治疗中应引起重视并谨慎处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肘关节恐怖三联征 肘关节僵硬 切开复位内固定术 影响因素 LOGISTIC回归分析
原文传递
围术期多模式镇痛对骨科手术患者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分析 被引量:9
20
作者 祁富军 赵建奎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19年第6期91-94,共4页
目的探讨围术期多模式镇痛对骨科手术患者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自2017年6月至2018年5月,前瞻性收集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骨科手术患者108例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多模式组(54例)和对照组(54例)。多模式... 目的探讨围术期多模式镇痛对骨科手术患者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自2017年6月至2018年5月,前瞻性收集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骨科手术患者108例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多模式组(54例)和对照组(54例)。多模式组患者给予围术期多模式镇痛,对照组患者术后给予常规镇痛。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炎性因子水平、出院时间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多模式组患者术后2h、24h及72h的VAS评分均显著低于同期对照组(均P<0.001)。术后24h,多模式组患者白介素-6和C反应蛋白水平均显著低于同期对照组(均P<0.01)。两组患者出院时间和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均无显著差异(均P>0.05)。结论围术期多模式镇痛可显著减轻骨科手术患者术后疼痛,降低炎性因子水平,安全性较高,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围术期 多模式镇痛 骨科手术 炎性因子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