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甲苯在毛细带中的垂向迁移过程及其环境要素响应 被引量:1
1
作者 王金生 刘嘉蔚 +5 位作者 韩科学 徐东辉 薛镇 李桥 潘明浩 左锐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68-75,共8页
为探究甲苯在非均质毛细带中的迁移规律及环境要素响应,采用一维土柱淋滤分层监测实验,模拟瞬时释放情境下甲苯从包气带进入毛细带到达含水层的迁移过程,同步监测pH值、DO、ORP等环境要素随甲苯迁移的变化规律,利用Pearson方法识别各环... 为探究甲苯在非均质毛细带中的迁移规律及环境要素响应,采用一维土柱淋滤分层监测实验,模拟瞬时释放情境下甲苯从包气带进入毛细带到达含水层的迁移过程,同步监测pH值、DO、ORP等环境要素随甲苯迁移的变化规律,利用Pearson方法识别各环境要素与甲苯迁移的相关性.结果表明:甲苯在毛细带中迁移可分为4个阶段,即以重力作用为主导的浓度迅速上升阶段,受毛细带顶托作用迁移速度下降、浓度值缓慢上升阶段,受吸附作用甲苯浓度值明显下降阶段,稳定的污染分布形成阶段.pH值、DO和ORP等环境要素与甲苯迁移过程正相关性显著且呈现明显的阶段性,其中ORP与甲苯迁移规律最为接近,pH值次之,DO浓度与甲苯迁移规律偏差最大,尤其是上升阶段变化幅度最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细带 甲苯 相关性分析 垂向迁移 响应
下载PDF
提升客房满意度树造一流电信品牌——记“2009年重庆市用户满意电信服务明星班组”中国电信永川分公司客户服务中心
2
作者 薛镇 周森 《重庆通信业》 2010年第2期26-27,共2页
中国电信永川分公司客户服务中心是永川电信主要的综合性对外服务窗口,负责用户的咨询、投诉、服务回访、用户挽留、主动营销呼出和服务质量监管等综合服务。现有八名员工。全部为大专以上学历,全部通过职业技能鉴定。在这个充满活力... 中国电信永川分公司客户服务中心是永川电信主要的综合性对外服务窗口,负责用户的咨询、投诉、服务回访、用户挽留、主动营销呼出和服务质量监管等综合服务。现有八名员工。全部为大专以上学历,全部通过职业技能鉴定。在这个充满活力的集体里,充满了务实与勤奋、团结与协作、微笑与热情的氛围,在极其平凡的工作岗位上,以“用户需要是我们的服务范围。用户满意是我们的服务标准,用户欢笑是我们的服务追求”严格要求自己。用心聆听,用情交流,她们用优质的服务赢得了用户的赞誉,奏响了一曲曲动人的乐毒,涌现出了周模芝、文艺等一批先进个人和服务明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客户服务中心 用户满意 中国电信 电信服务 明星 重庆市 满意度 品牌
原文传递
基于“生态水位-水质-水源地”协同作用的地下水环境风险评价方法研究 被引量:11
3
作者 左锐 陈敏华 +4 位作者 李仙波 薛镇 王膑 滕彦国 王金生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1275-1283,共9页
地下水生态水位、地下水水质和地下水水源地是地下水环境的关键敏感属性,而现有关于地下水环境保护的研究多侧重于污染风险评价,常忽视地下水生态水位作为环境要素综合风险的重要性.为突破以往地下水风险评价中以污染要素为主的现状,在... 地下水生态水位、地下水水质和地下水水源地是地下水环境的关键敏感属性,而现有关于地下水环境保护的研究多侧重于污染风险评价,常忽视地下水生态水位作为环境要素综合风险的重要性.为突破以往地下水风险评价中以污染要素为主的现状,在区域尺度针对地下水污染及地下水水位变化导致地下水系统生态服务功能失衡等问题,提出以地下水生态水位、地下水水质和地下水水源地作为风险受体,综合研究地下水系统对地下水风险源的暴露途径及响应关系,采用地下水防污性能指数指征地下水环境的空间差异性,构建了基于“生态水位-水质-水源地”协同作用的GERRM模型(地下水环境相对风险模型,groundwater environmental relative risk model),定量描述地下水污染和地下水水位突变耦合的地下水环境风险,并将建立的方法在下辽河平原进行案例研究.结果表明:①Ⅳ、Ⅴ级风险区主要位于化工企业、危险废物填埋场周围一定范围区域及沈阳市地下水水源地保护区和生态水位敏感性较高区,面积为 2 107.33 km^2,占总面积的8.93%.②Ⅰ、Ⅱ级风险区主要为农田种植区、林地种植区和农业城镇建设区,面积为 17 704.51 km^2,占总面积的75.01%.研究显示,GERRM模型适用于区域地下水环境风险评价,下辽河平原区化工企业、危废填埋场周围一定范围区域以及沈阳地下水水源地保护区相对风险最高,需采取相应的管理保护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水生态水位 地下水水质 地下水水源地 环境风险 评价方法
下载PDF
石油烃在非均质包气带中的吸附作用及迁移规律 被引量:10
4
作者 薛镇 左锐 +3 位作者 王金生 陈敏华 孟利 靳超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028-1036,共9页
为深入分析强非均质性污染场地中石油烃的运移规律,探究石油烃类污染物在场地中的吸附、迁移及其影响因素,选取潮白河上游为典型研究区,受冲洪积扇条件控制,区域内包气带非均质性强,地下水埋深较大.采集污染场地包气带介质样品,分别装... 为深入分析强非均质性污染场地中石油烃的运移规律,探究石油烃类污染物在场地中的吸附、迁移及其影响因素,选取潮白河上游为典型研究区,受冲洪积扇条件控制,区域内包气带非均质性强,地下水埋深较大.采集污染场地包气带介质样品,分别装填原状土(0~20 mm)、细颗粒(<2 mm)和粗颗粒(>4 mm)3种介质迁移柱,通过土柱淋滤试验表征石油烃在典型介质中的迁移特性;通过静态吸附试验和微生物降解试验识别石油烃迁移过程的关键影响因素,揭示多要素作用条件下的石油烃迁移规律.结果表明:原状土、细颗粒和粗颗粒这3种介质迁移柱出水中石油烃浓度均呈先下降、后波动上升、最终趋于稳定的趋势.3种介质对石油烃的吸附过程均呈现快吸附和慢吸附两个阶段,快吸附阶段发生在试验0~15 h内,完成了吸附的70%~80%;慢吸附阶段持续时间较长,吸附总量缓慢增加.固液比、温度和pH等要素对3种介质石油烃吸附性能的影响相对较小.微生物降解是慢吸附阶段石油烃浓度呈波动上升的主要原因,且在整个石油烃垂向迁移过程中,吸附作用对石油烃去除的贡献率为80%,微生物降解的贡献率为20%.研究显示,相对于微生物作用而言,强非均匀介质在石油烃类污染场地的污染物吸附和迁移过程中起关键控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石油烃 包气带 迁移 吸附作用 微生物降解
下载PDF
水位波动下包气带透镜体影响LNAPL迁移的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6
5
作者 潘明浩 时健 +5 位作者 左锐 赵晓 刘嘉蔚 薛镇 王金生 胡立堂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54-163,共10页
轻质非水相液体(LNAPLs)在土壤包气带中具有多相态特征,非均质性、地下水位波动等因素将显著增加包气带内LNAPLs污染的复杂程度。已有研究多关注于揭示包气带内自由相LNAPLs的污染过程,少有更为深入地探究水位波动时非均质结构对LNAPLs... 轻质非水相液体(LNAPLs)在土壤包气带中具有多相态特征,非均质性、地下水位波动等因素将显著增加包气带内LNAPLs污染的复杂程度。已有研究多关注于揭示包气带内自由相LNAPLs的污染过程,少有更为深入地探究水位波动时非均质结构对LNAPLs迁移及各相态分布规律的影响。基于TOUGH2程序构建包气带多相流数值模型,以揭示透镜体结构与地下水位波动共同作用下LNAPLs迁移过程及相态分布。研究结果表明:(1)含水率变化是LNAPLs迁移分布的主要控制因素,包气带内受透镜体介质岩性、水位波动影响所呈现的含水率变化直接控制LNAPLs迁移规律及分布特征;(2)水位恒定时,细砂透镜体使LNAPL呈“蓄积穿透-横向扩展-绕流”迁移,粗砂透镜体则是LNAPL垂向迁移的“优势通道”,水位波动引起的细砂透镜体含水率变化使“绕流”显著增强,粗砂透镜体则进一步呈现“优势空间”作用;(3)水位恒定时,细砂透镜体模型中LNAPL滞留于透镜体内部,粗砂模型中LNAPL则集中于透镜体下方,水位波动下透镜体附近LNAPL分布范围扩展,两模型LNAPL分布面积较水位恒定时分别增大51%、63%;(4)两模型中LNAPL挥发通量均呈“先减小-后增大”规律,并受LNAPL-气体接触条件及LNAPL分布状况共同作用,水位波动打破三相平衡状态,主要表现为水位抬升阶段LNAPL挥发增强,此时两模型中平均挥发量较水位恒定时增大124%~126%。研究为非均质石油污染场地中的LNAPL污染过程认识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轻质非水相液体 包气带 非均质性 数值模型
下载PDF
石油烃污染非均质场地微生物群落结构及降解作用 被引量:1
6
作者 薛镇 左锐 +3 位作者 王金生 陈敏华 孟利 靳超 《环境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188-196,共9页
为探究冲洪积扇上游强非均质性石油烃污染场地中微生物降解作用强弱,深入分析场地微生物修复的可能性,选取潮白河上游某典型废弃加油站为研究对象。受冲洪积扇条件控制,区内非均质性强,地下水埋深较大。现场采集土样进行微生物高通量测... 为探究冲洪积扇上游强非均质性石油烃污染场地中微生物降解作用强弱,深入分析场地微生物修复的可能性,选取潮白河上游某典型废弃加油站为研究对象。受冲洪积扇条件控制,区内非均质性强,地下水埋深较大。现场采集土样进行微生物高通量测序分析;装填土柱进行室内淋滤实验,开展微生物降解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未受污染区域(T1)的优势菌门为厚壁菌门(Firimicutes),优势菌属为Paenisporosarcina,其相对丰度分别为40.1%和34.8%;污染区域可识别的优势菌门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优势菌属为芽孢杆菌属(Bacillius),其相对丰度分别为35.1%~52.2%和7.7%~16.8%,石油烃污染物较大程度上改变了区域的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埋深和含水条件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微生物降解对比实验表明,吸附作用是初始阶段石油烃污染物的主要去向,柱间出水石油烃浓度差值显示:0~200 h阶段微生物降解作用较为强烈,起主导作用,但去除量小于吸附作用。自然条件下,强非均质石油烃污染场地中石油烃降解优势菌的结构占比较低,数量较少,微生物降解作用微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石油烃 群落结构 生物多样性 微生物降解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