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差异及差异教育的再认识:一种教育哲学的批判 被引量:5
1
作者 沈贵鹏 《教育理论与实践》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6期7-11,共5页
差异是个性的基础,差异不仅是不同,而且包含着个性。差异及差异教育问题不仅是教育学的问题,也是社会学和政治学的问题。差异的存在和个性化的教育是建构理想社会的教育基础。教育不仅要包容个性的差异,更要包容所谓"好与坏"... 差异是个性的基础,差异不仅是不同,而且包含着个性。差异及差异教育问题不仅是教育学的问题,也是社会学和政治学的问题。差异的存在和个性化的教育是建构理想社会的教育基础。教育不仅要包容个性的差异,更要包容所谓"好与坏"的差异,它使教育从另一角度思考"好教育"的可能性。无论是好或坏的差异都是洞察个性的起点,如果说"好"是一种榜样,那么"坏"就是一种改变的可能性和个性教育的开始。教育要有尊重差异的信仰,但差异不应成为教育的目标;教育应处置好差异与平等的关系,不能让差异成为不平等的理由;教育应建立差异教育的原则,从包容差异走向创造个性的教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差异 差异教育 发展差异 平等 个性教育
下载PDF
德育方法论的审美转向及问题讨论--兼论美德伦理学的审美启示 被引量:5
2
作者 孙彩平 《教育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27-32,共6页
"美"与“德”的内在关联已经得到广泛的研究与认可,但对于美育方法的特殊本质人们仍然认识不足。美育作为德育方法区别于传统德育方法的特殊本质就在于价值上的超越性与方法上的直观性,这也是传统德育方法无法替代的教育途径... "美"与“德”的内在关联已经得到广泛的研究与认可,但对于美育方法的特殊本质人们仍然认识不足。美育作为德育方法区别于传统德育方法的特殊本质就在于价值上的超越性与方法上的直观性,这也是传统德育方法无法替代的教育途径。在道德教育领域,规范伦理和美德伦理既反映了两种教育目的,又体现出两种不同的教育方法论。美德伦理学强调内在德性的养成以及道德的主体性,反对单纯的德目训练与学习。审美教育作为德育的一种方法论,与美德伦理学有着内在的价值统一性,更适合达成德性论的道德目标。审美方法论不仅提供了“直观”的道德意义,同时还揭示了德性养成的特殊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育方法论 道德教育审美转向 美育 美德伦理
原文传递
中小学教师的理论自觉何以建构——基于教育理论方式转变的思考 被引量:1
3
作者 《教育发展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0期45-50,共6页
教育学从原初时期到杜威时代都以寻求实践价值为目的,是作为"实践学科"的面目出现的。然而,至查尔斯·贾德主导芝加哥大学教育学院以后,教育学的理论方式发生了从"育儿艺术"到"纯粹科学"的转向。与... 教育学从原初时期到杜威时代都以寻求实践价值为目的,是作为"实践学科"的面目出现的。然而,至查尔斯·贾德主导芝加哥大学教育学院以后,教育学的理论方式发生了从"育儿艺术"到"纯粹科学"的转向。与其它经典学科一样,教育学术不再以实践功能为主要宗旨,而是以追求知识本身的生产为目的。这是现代教育学及其理论方式改变的重要标志。伴随着教育理论方式的改变,教育理论逐渐淡化甚至抛弃教育的实践责任,将追求一流学术与成果视为学科的最高价值。这一转向给基础教育的实践带来巨大的冲击和挑战,教育理论不再像过去那样主动关注并为教育实践提供指导,中小学教师的教育研究越来越得不到教育理论的保护而处于孤立无援之中。这一趋势的进一步发展,有可能动摇基础教育的理论根基,甚至损害基础教育数十年改革的发展成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小学教师 理论方式转变 理论自觉
原文传递
心理教育专业责任的改变与教师管理新要求
4
作者 《教育评论》 2019年第3期60-63,141,共5页
伴随心理教育由治疗性向发展性的性质转变,心理教育的责任逐步从少数心理教师的"专业责任"扩大为普通教师的"一般义务"。心理教育的性质转变,赋予心理教育新的使命和任务。心理教育是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工程和意识... 伴随心理教育由治疗性向发展性的性质转变,心理教育的责任逐步从少数心理教师的"专业责任"扩大为普通教师的"一般义务"。心理教育的性质转变,赋予心理教育新的使命和任务。心理教育是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工程和意识革命。心理教育从专业责任向一般义务的拓展,意味着学校教育观念的现代转变,对教师评价、标准及管理提出新的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理教育 治疗性 发展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