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生长性能猪肠道菌群差异分析 被引量:9
1
作者 何贝贝 李天天 +6 位作者 朱玉华 周天骄 戴兆来 张世海 欣合 臧建军 王军军 《动物营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2327-2334,共8页
本试验旨在用聚合酶链式反应-变性梯度凝胶电泳(PCR-DGGE)技术分析不同生长性能生长猪的肠道菌群差异。试验以36头体重为(26.6±2.6)kg的"杜×长×大"阉公猪为材料,进行42 d单栏饲养(自由采食),每周记录采食量与... 本试验旨在用聚合酶链式反应-变性梯度凝胶电泳(PCR-DGGE)技术分析不同生长性能生长猪的肠道菌群差异。试验以36头体重为(26.6±2.6)kg的"杜×长×大"阉公猪为材料,进行42 d单栏饲养(自由采食),每周记录采食量与体重并计算饲料转化率以及平均日增重。试验结束时综合考虑饲料转化率以及平均日增重将36头猪分为3组:高、中、低生长性能组,每组选择3头进行屠宰(共9头),分别收集回肠、盲肠、结肠食糜以及粪样,通过PCR-DGGE技术测定菌群组成。结果表明:与生长性能低的猪相比,生长性能高的猪回肠、结肠、盲肠和粪中细菌的DGGE条带数增加;盲肠中粪球菌、结肠和粪样中罗氏菌属细菌的丰度均升高,并且在个别生长性能高的猪盲肠中罗氏菌属细菌和乳酸菌为优势细菌。因此,猪的肠道微生物组成与猪的生长性能有一定关联;粪球菌、罗氏菌属细菌和乳酸菌在生长性能高的猪肠道中是优势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饲料转化率 平均日增重 肠道微生物组成 PCR-DGGE
下载PDF
一株人源假小链双歧杆菌缓解小鼠DSS致溃疡性结肠炎 被引量:2
2
作者 欣合 翟芮 张晨虹 《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4520-4529,共10页
肠道菌群在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发生发展中十分重要,通过补充有益菌预防和治疗IBD是有潜力的手段。因此,仍需发现和筛选更多能够改善IBD的益生菌。假小链双歧杆菌C95菌株是从一名肥胖儿童膳食干预后的粪便样品... 肠道菌群在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发生发展中十分重要,通过补充有益菌预防和治疗IBD是有潜力的手段。因此,仍需发现和筛选更多能够改善IBD的益生菌。假小链双歧杆菌C95菌株是从一名肥胖儿童膳食干预后的粪便样品中分离而来,已被证明在宿主慢性炎症降低及相关的肥胖等表型改善中有重要作用。本研究探究C95菌株对葡聚糖硫酸钠(dextran sulphate sodium,DSS)致溃疡性结肠炎小鼠的疾病表型及肠道菌群的影响。给DSS处理的小鼠补充灌胃C95菌株后,小鼠的体重损失、疾病活动指数增加和结肠缩短等指标得到显著的改善。另外,补充C95菌株小鼠肠道菌群alpha多样性显著下降。基于Bray-Curtis距离的主坐标分析证明C95菌株明显改变了小鼠的肠道菌群整体结构,并且在门和属水平的肠道菌群组成也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我们通过随机森林模型鉴定出67个响应C95菌株的可操作分类单元(operational taxonomic units,OTU),其中50个OTU的丰度在C95组中显著降低;8个OTU的丰度显著增加。综上,假小链双歧杆菌C95菌株缓解了小鼠的DSS致急性溃疡性结肠炎并改变了其肠道菌群。这些发现预示C95菌株或通过调节肠道菌群来发挥抗炎效果,并可能作为新型潜能益生菌应用于炎症性肠病的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假小链双歧杆菌 DSS致急性溃疡性结肠炎 肠道菌群 益生菌
原文传递
两株嗜黏蛋白阿克曼氏菌特异性影响小鼠溃疡性结肠炎
3
作者 翟芮 欣合 张晨虹 《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5857-5867,共11页
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的发生发展与肠道菌群有密切关系。嗜黏蛋白阿克曼氏菌是一种能够专一性地降解肠道黏蛋白的细菌,其在IBD患者以及动物模型肠道中丰度的显著改变暗示其可能影响IBD的发生发展。本研究采用两... 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的发生发展与肠道菌群有密切关系。嗜黏蛋白阿克曼氏菌是一种能够专一性地降解肠道黏蛋白的细菌,其在IBD患者以及动物模型肠道中丰度的显著改变暗示其可能影响IBD的发生发展。本研究采用两株嗜黏蛋白阿克曼氏菌,人源ATCC菌株和鼠源139菌株,采用葡聚糖硫酸钠(dextran sulphate sodium,DSS)诱导的急性溃疡性结肠炎小鼠模型,探究两株菌对于急性溃疡性结肠炎小鼠生理表型以及肠道菌群影响。研究发现灌喂ATCC菌株的小鼠在实验后期体重、结肠长度显著小于DSS对照小鼠,同时有着更高的DAI指数以及结肠组织学评分。而灌喂139菌株的小鼠表型与DSS对照小鼠没有显著差异,说明嗜黏蛋白阿克曼氏菌ATCC菌株显著抑制了小鼠急性结肠炎的恢复,而139菌株没有。在肠道菌群方面,ATCC菌株以及139菌株均显著改变了小鼠的肠道菌群结构,通过稀疏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sparse partial least squares discriminant analysis,sPLS-DA)鉴定出24个可操作分类单元(operational taxonomic units,OTUs)响应ATCC菌株,19个OTU响应139菌株,而其中只有6个OTU对两株菌均有响应。综上所述,嗜黏蛋白阿克曼氏菌菌株对于急性溃疡性结肠炎的作用以及对肠道菌群的影响存在菌株特异性,强调了在菌株水平研究肠道菌群与IBD的关系的重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嗜黏蛋白阿克曼氏菌(Akkermansia muciniphila) DSS致急性溃疡性结肠炎 肠道菌群 菌株特异性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