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农业气象灾害风险评估体系及模型研究 被引量:158
1
作者 李世奎 霍治国 +5 位作者 王素艳 刘荣花 盛绍学 刘锦銮 马树庆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77-87,共11页
从灾害风险分析的角度构建了一个由我国北方冬小麦干旱、江淮冬小麦渍涝、东北作物夏季低温冷害以及华南荔枝和香蕉冬季寒害组合的灾害风险评估体系。该体系由风险辨识、风险估算和风险评价组成。风险辨识分别阐明了上述各灾种的孕灾环... 从灾害风险分析的角度构建了一个由我国北方冬小麦干旱、江淮冬小麦渍涝、东北作物夏季低温冷害以及华南荔枝和香蕉冬季寒害组合的灾害风险评估体系。该体系由风险辨识、风险估算和风险评价组成。风险辨识分别阐明了上述各灾种的孕灾环境、致灾因子和承灾体的灾情特征。在风险评估方面,基于灾害性质、灾损和抗灾性能的含义,提出了相应的风险概念模型,根据多年产量资料和气象资料,提出了应用性强、可操作的各种灾害的灾害强度风险概率模拟模式和灾损风险概率模拟模式、抗灾性能模式,并采用逐年产量和气象资料的样本序列,由上述模拟模式估算了各种灾害强度和不同灾损发生的风险概率及风险指数,阐述了风险水平的地区差异。在风险评价方面,根据对各种灾损的风险指标进行综合,分别提出了风险区划指标,并进行了风险区域划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气象灾害 风险评估 风险区划 风险概念模型
下载PDF
华北北部冬小麦干旱和产量灾损的风险评估 被引量:92
2
作者 霍治国 +1 位作者 李世奎 叶彩玲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131-139,共9页
利用河北及京津地区53年(1949~2001年)的冬小麦实际产量资料,采用直线滑动平均法分离出趋势产量和气象产量,并将气象产量作了相对化处理;以本区主要由干旱所造成的相对气象产量负值(减产率)序列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风险理论采用风险评估... 利用河北及京津地区53年(1949~2001年)的冬小麦实际产量资料,采用直线滑动平均法分离出趋势产量和气象产量,并将气象产量作了相对化处理;以本区主要由干旱所造成的相对气象产量负值(减产率)序列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风险理论采用风险评估技术和方法,计算了该区在干旱气候条件下冬小麦不同减产率范围出现的概率,并选取历年减产率的变异系数、历年平均减产率和减产率风险概率作为评价指标,分析了干旱气候条件下河北及京津地区历年冬小麦产量灾损的风险水平。研究结果可为冬小麦产量风险预测及抗灾减损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干旱 减产率 风险概率
下载PDF
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华北平原气候资源变化趋势 被引量:94
3
作者 马洁华 刘园 +3 位作者 杨晓光 王文峰 张晓煜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4期3818-3827,共10页
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过去几十年,华北平原气候资源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这一变化对该区域的粮食生产将产生深刻的影响。利用华北平原1961-2007年逐日气候资料,探讨了不同年代际间该区域气候资源的空间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气候... 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过去几十年,华北平原气候资源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这一变化对该区域的粮食生产将产生深刻的影响。利用华北平原1961-2007年逐日气候资料,探讨了不同年代际间该区域气候资源的空间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气候变暖使华北平原热量资源更加丰富,全区≥0℃和≥10℃积温呈整体增加趋势,空间分布呈北移东扩的变化特征;且气候带移动特征明显,向北移动了3个纬度,约300多km。过去47a,华北区域年降水量呈下降趋势,平均下降速率为18mm/10a。夏、秋两季降水量呈减少趋势,速率在25-40mm/10a之间;春、冬两季降水量呈微弱增加趋势,但增加幅度小于夏、秋两季的减少幅度。年平均参考作物蒸散量呈整体下降趋势,减幅小于降水量的变化趋势。全区日照时数显著减少,纬向分布特征明显,以大中城市附近减少最为突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平原 气候资源 气候变化
下载PDF
中国北方冬小麦的水分亏缺与气候生产潜力——近40年来的动态变化研究 被引量:81
4
作者 王素艳 霍治国 +2 位作者 李世奎 毛飞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121-130,共10页
基于辨识自然条件下的水分对北方半湿润半干旱地区冬小麦气候生产潜力的影响,采用"逐步订正法"分别计算了光合、光温和气候生产潜力,并进行了评估。从水分平衡角度,采用新颖的数理模式构建了估算气候生产潜力的水分订正函数,... 基于辨识自然条件下的水分对北方半湿润半干旱地区冬小麦气候生产潜力的影响,采用"逐步订正法"分别计算了光合、光温和气候生产潜力,并进行了评估。从水分平衡角度,采用新颖的数理模式构建了估算气候生产潜力的水分订正函数,其中冬小麦需水量采用FAO最新推荐的Penman Mon teith公式,供水量采用新近研制的降水量和土壤有效底墒模式。计算了本区78个站点近40年(1961~2000年)逐年的气候生产潜力,分别以相对变率、变异系数以及由水分亏缺引起的减产率和水分亏缺率等为指标,分析了近40年中国北方冬小麦水分与气候生产潜力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由于底墒水约占冬小麦全生育期需水量的20%~30%,对气候生产潜力的贡献较大,相应地,计算得到的冬小麦气候生产潜力比以往一些结果高出约20%~30%,这对评估气候生产潜力有重要意义。在生产潜力动态变化方面,由于降水变率大,使得气候生产潜力的时空变化大于光合和光温生产潜力的时空变化,而且在河北(包括津京地区)和山东两省,水分具有由南向北、由东向西减少的趋势,陕西、山西和河南三省水分有由南向北减少的趋势,使得各项指标的变化均有与此基本相应的变化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水分 气候生产潜力 动态变化
下载PDF
北方冬小麦干旱灾损风险区划 被引量:65
5
作者 王素艳 霍治国 +2 位作者 李世奎 卢志光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267-274,共8页
本文基于风险分析的原理,利用北方冬麦区长年小麦产量资料和气象资料,建立了适用于北方冬小麦干旱灾损风险评估的指标体系,包括自然水分亏缺率风险指数、减产率风险指数和抗灾性能趋势向量系数等风险评估指标的意义、表达模式和估算技... 本文基于风险分析的原理,利用北方冬麦区长年小麦产量资料和气象资料,建立了适用于北方冬小麦干旱灾损风险评估的指标体系,包括自然水分亏缺率风险指数、减产率风险指数和抗灾性能趋势向量系数等风险评估指标的意义、表达模式和估算技术、计算和分区。结果表明,北方冬小麦各项风险评估指标均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和一定的连片性。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北方冬小麦干旱灾损综合风险指数模式,估算并确定了其综合风险区划指标,以此为依据将北方冬麦区划分为高、较高、中和低4个风险区。冬小麦干旱灾损高风险区在陕西中北部、山西中部的部分地区和河北沧州的部分地区;较高风险区在山西中部的部分地区、河北的唐山地区和西部的部分地区;中风险区在陕西中部、山西南部、河北中东部的部分地区;低风险区在陕西中南部、河南中北部、北京市、天津市、河北中南部和山东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干旱灾损 风险评估指标 综合风险区划
下载PDF
华北平原旱稻作物系数试验研究 被引量:41
6
作者 杨晓光 B.A.M.Bouman +5 位作者 张秋平 张天一 许剑勇 王璞 王化琪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37-41,共5页
该文依据2001~2004年4年田间试验资料,利用Penman—Monteith公式计算了北京地区旱稻出苗~成熟期间参考作物蒸散量,并利用农田水量平衡方程及土壤水分胁迫系数计算了作物实际蒸发蒸腾量,由此计算了旱稻各生育阶段的作物系数,并分... 该文依据2001~2004年4年田间试验资料,利用Penman—Monteith公式计算了北京地区旱稻出苗~成熟期间参考作物蒸散量,并利用农田水量平衡方程及土壤水分胁迫系数计算了作物实际蒸发蒸腾量,由此计算了旱稻各生育阶段的作物系数,并分析了旱稻作物系数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北京地区旱稻出苗~成熟期间参考作物蒸散量平均为560.1mm;日平均孕穗~开花期最高为6.8mm/d,年际变化幅度很小。旱稻作物系数全生育期平均为1.07,在孕穗~开花期最大,为1.49,其次为开花~成熟阶段,平均为1.20,拔节~孕穗最小为0.87;在北京气候背景下,旱稻作物系数与出苗后天数和大于0℃积温具有较好的三次多项式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旱稻 作物系数 参考作物蒸发蒸腾量
下载PDF
北方冬小麦产量灾损风险类型的地理分布 被引量:42
7
作者 霍治国 +4 位作者 李世奎 庄立伟 王素艳 侯婷婷 叶彩玲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620-625,共6页
根据风险分析原理,利用北方各县市冬小麦近5 0年的实际单产资料和气象资料,进行冬小麦产量灾损风险评估和风险类型划分.以历年平均减产率、灾年减产率变异系数、不同减产率及其发生的概率和抗灾指数作为产量灾损风险评估指标.结果表明,... 根据风险分析原理,利用北方各县市冬小麦近5 0年的实际单产资料和气象资料,进行冬小麦产量灾损风险评估和风险类型划分.以历年平均减产率、灾年减产率变异系数、不同减产率及其发生的概率和抗灾指数作为产量灾损风险评估指标.结果表明,产量灾损风险量化指标在北方冬麦区的分布具有明显的区域分异性和一定的连片性.在各风险评估指标的基础上构建了北方冬小麦产量灾损综合风险指数模式,提出了北方冬小麦产量灾损综合风险类型分类指标.根据分类指标将北方冬麦区划分为高、中、低3个风险类型,并进行了分类评述.分类结果表明,高风险类型主要分布在水土条件较差的陕、晋黄土高原地区和华北平原部分地区;中风险类型分布在华北平原东北部和河南南部以及太行山区;低风险类型主要分布在有灌溉条件和农业生产水平较好的华北平原的大部分地区和关中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风险评估指标 产量灾损 风险类型 地理分布
下载PDF
ORYZA2000模型模拟北京地区旱稻的适应性初探 被引量:34
8
作者 杨晓光 +5 位作者 BAM Bouman 冯利平 Gon van Laar 王化琪 王璞 王志敏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2期1567-1571,共5页
利用北京昌平2年旱稻田间试验结果,对ORYZA2000模型模拟旱稻生长发育的适应性做了初步研究。根据2003年旱稻田间试验结果,对模型进行调试,获得了旱稻的基本作物参数,包括旱稻不同生育阶段的发育速率、干物质分配系数、比叶面积、最大根... 利用北京昌平2年旱稻田间试验结果,对ORYZA2000模型模拟旱稻生长发育的适应性做了初步研究。根据2003年旱稻田间试验结果,对模型进行调试,获得了旱稻的基本作物参数,包括旱稻不同生育阶段的发育速率、干物质分配系数、比叶面积、最大根深等。利用2002年的数据对模型模拟的生物量、叶面积和产量等结果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ORYZA2000能够比较准确地模拟旱稻的生物量、叶面积动态变化过程及最终产量,尤其是在模拟穗生物量方面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地上部总生物量、绿叶生物量、茎生物量、穗生物量、叶面积指数和产量的相对均方根误差NRMSE值分别为45%、35%、57%、37%、35%和2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RYZA2000 模拟模型 旱稻
下载PDF
北京地区旱稻作物需水与降水的耦合分析 被引量:27
9
作者 张秋平 杨晓光 +5 位作者 闫伟兄 杨婕 张天一 B.A.M.Bauman 王化琪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51-56,共6页
基于4a的田间试验资料,采用农田水分平衡法确定了旱稻出苗后各生育阶段的需水量;利用1971年-2000年北京地区逐日降水资料,计算了旱稻各生育阶段在不同降水保证率下的降水量,并选取25%、50%、75%和95%保证率作为典型的湿润年、平水年、... 基于4a的田间试验资料,采用农田水分平衡法确定了旱稻出苗后各生育阶段的需水量;利用1971年-2000年北京地区逐日降水资料,计算了旱稻各生育阶段在不同降水保证率下的降水量,并选取25%、50%、75%和95%保证率作为典型的湿润年、平水年、干旱年和极枯水年,进行旱稻各生育阶段降水与作物需水的耦合度分析和补灌量估算。结果表明:旱稻出苗后总需水量平均为596.1mm,需水强度平均为4.3mm/d,需水强度峰值出现在孕穗-抽穗阶段。4种降水年型下旱稻出苗后降水和旱稻需水的耦合度分别为0.82、0.71、0.50和0.39,所需的补灌量分别为106.6、171.1、296.0和363.9m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旱稻 需水量 降水保证率 耦合度 补充灌溉量
下载PDF
基于APSIM模型的灌溉降低冬小麦产量风险研究 被引量:28
10
作者 李艳 +3 位作者 杨晓光 王靖 刘园 Enli Wang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35-44,共10页
华北平原是我国冬小麦主产区,干旱是影响该地区冬小麦产量稳定的最主要的灾害之一。进行产量风险评估以及如何通过灌溉降低干旱产量风险对于该地区冬小麦稳产高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该文利用澳大利亚的APSIM农业生产系统模拟模型,以... 华北平原是我国冬小麦主产区,干旱是影响该地区冬小麦产量稳定的最主要的灾害之一。进行产量风险评估以及如何通过灌溉降低干旱产量风险对于该地区冬小麦稳产高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该文利用澳大利亚的APSIM农业生产系统模拟模型,以华北平原北京和山东禹城为例,分析了不同降水年型条件下冬小麦的产量风险;通过不同灌溉方案的设计和模拟,分析了不同的灌溉方案在各种年型条件下对降低冬小麦产量风险的作用。结果表明:北京和禹城地区冬小麦生育期内绝大部分年份降水不能满足作物的需水,严重缺水年型出现的频率均在30%左右,两地该年型的平均产量仅为2445和2466kg/hm2,产量风险较高。灌溉对于降低产量风险具有明显的作用,但需根据不同的缺水年型选择适宜的灌溉方案。在兼顾冬小麦稳产高产和提高水分利用效率的前提下,严重和中度缺水年型进行3次补充灌溉,分别为底墒水、拔节水和开花水,而在轻度缺水年型条件下,底墒水和拔节水两次灌溉即可大大降低干旱带来的产量风险,灌水定额为50~70mm,且随缺水程度的降低和灌溉次数的增加,可以适当减小灌水定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作物 灌溉 风险分析 模型 APSIM 冬小麦
下载PDF
分蘖期淹水胁迫对水稻地上部物质分配及产量构成的影响 被引量:21
11
作者 宣守丽 石春林 +3 位作者 张建华 魏秀芳 曹宏鑫 《江苏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199-1204,共6页
为探讨分蘖期淹水对不同水稻品种地上部物质分配及产量构成的影响,以南粳46和扬两优8号为供试品种,于水稻分蘖期设置不同淹水深度(全淹、半淹)和淹水持续时间(1 d、3 d、6 d)处理,分析不同品种水稻地上部物质分配及产量对淹水胁迫的响... 为探讨分蘖期淹水对不同水稻品种地上部物质分配及产量构成的影响,以南粳46和扬两优8号为供试品种,于水稻分蘖期设置不同淹水深度(全淹、半淹)和淹水持续时间(1 d、3 d、6 d)处理,分析不同品种水稻地上部物质分配及产量对淹水胁迫的响应。结果表明,分蘖期全淹处理后,两品种水稻绿叶和茎鞘生物量占地上部分总生物量比例均出现减少,黄叶比例增加。随着淹水时间延长,水稻受害程度加剧,其恢复过程越缓慢。相较于全淹处理,半淹处理对水稻的影响并不明显。水稻单穴穗数减少、单穗产量下降是分蘖期淹水后产量下降的主要原因。不论从淹水后水稻绿叶和茎蘖存活率、灾后恢复能力还是产量来看,扬两优8号耐涝性均强于南粳4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淹水处理 水稻 分蘖期 生长过程 产量
下载PDF
利用ORYZA2000模型分析北京地区旱稻产量潜力及需水特征 被引量:18
12
作者 杨晓光 +7 位作者 邓伟 张天一 闫伟兄 张秋平 肉孜阿基 赵俊芳 杨婕 Bouman B A M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625-631,共7页
在模型验证的基础上,利用ORYZA2000模型分析表明,北京地区旱稻产量潜力30年平均为8573kghm-2,变化范围为6747~11278kghm-2,年际间变异系数为16.3%。而雨养产量的多年平均值为4084kghm-2,变化范围223~8018kghm-2,年际间的变异系数高达5... 在模型验证的基础上,利用ORYZA2000模型分析表明,北京地区旱稻产量潜力30年平均为8573kghm-2,变化范围为6747~11278kghm-2,年际间变异系数为16.3%。而雨养产量的多年平均值为4084kghm-2,变化范围223~8018kghm-2,年际间的变异系数高达51.1%。产量潜力与雨养产量之差表明北京地区旱稻尚有一定的增产潜力。旱稻全生育期需水量的多年平均值为713mm,年际间变异为8.5%。其中,出苗—穗分化阶段由于持续时间长,需水量最大,占全生育期的49.7%。全生育期的平均需水强度为5.3mmd-1,需水强度最大的时期为穗分化—开花阶段,平均为5.5mmd-1。北京地区生育期内的降水量不能完全满足旱稻的需水要求,50%的年份水分亏缺量在250mm以上,水分亏缺量多年平均值为226mm,年际间变异较大,变异系数高达81.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稻 ORYZA2000模型 产量潜力 需水量
下载PDF
过程降雨入渗土壤深度的推算方法 被引量:16
13
作者 冶林茂 +1 位作者 杨海鹰 陈忠民 《中国农业气象》 CSCD 2010年第S1期66-69,共4页
大气降水经植被层的截留损失后降落入流域土壤表面,将在土壤界面发生水分的分配和转化,部分水分将会通过土壤孔隙入渗,部分水分会在土壤表面蒸发,其余水分将沿坡面流动汇集形成地表径流。对于一次降水过程来说,降水期间地表水汽含量近... 大气降水经植被层的截留损失后降落入流域土壤表面,将在土壤界面发生水分的分配和转化,部分水分将会通过土壤孔隙入渗,部分水分会在土壤表面蒸发,其余水分将沿坡面流动汇集形成地表径流。对于一次降水过程来说,降水期间地表水汽含量近于饱和,同时降水历时一般较短,因此土壤表面蒸发量可以忽略不计。本文以2009年2月7-9日河南省118个站点实际观测资料为基础,根据观测降雨前、后土壤含水量,确定由于降雨引起的土壤含水量变化深度,即降雨渗透深度,得到一组降雨量与渗透雨量数据系列,利用实验资料建立降雨与渗透深度相关关系计算区域降雨渗透量;就降水地土壤中的渗透过程和渗透深度作以分析探讨,为各地湿土层厚度分析、农业生产、防汛抗旱与预测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水 渗透 渗透深度
下载PDF
应用ORYZA2000模型制定北京地区旱稻优化灌溉制度 被引量:14
14
作者 杨晓光 +4 位作者 邓伟 张秋平 闫伟兄 王化琪 B.A.M.Bouman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76-82,共7页
通过优化灌溉提高水分利用效率,使有限的水资源发挥最大的效益,是推行节水农业的一个重要方面。在模型验证的基础上,利用ORYZA2000模型和多年气象资料,分析了北京地区不同降水年型条件下旱稻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与灌溉定额之间的关系,在... 通过优化灌溉提高水分利用效率,使有限的水资源发挥最大的效益,是推行节水农业的一个重要方面。在模型验证的基础上,利用ORYZA2000模型和多年气象资料,分析了北京地区不同降水年型条件下旱稻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与灌溉定额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制定不同降水年型和产量水平的北京地区旱稻优化灌溉制度。结果表明:当灌溉定额达到一定水平后,最高产量趋于不变。干旱和平水年型条件下旱稻均有较大的增产潜力,灌溉定额为300~500mm可增产约3000kg/hm2;丰水年型灌溉定额为250mm时可增产1000kg/hm2。70%、80%和90%产量潜力3个产量水平的最优灌溉制度分别需要保持根层土壤相对含水率在67%、73%和83%左右,灌水定额不宜过高,以50~60mm为宜。灌溉次数和灌溉定额随产量水平的提高而增加,并取决于实际的降水情况:干旱年型3个产量水平的灌溉次数为3~8次;平水年型为2~5次;丰水年型为1~5次。水分利用效率变化范围为0.92~1.28g/kg,受各年型降水量影响灌溉水水分利用效率变化在1.61~7.76g/kg之间,丰水年型的灌溉水水分利用效率高于平水年型和干旱年型。80%产量潜力水平时的水分利用效率最高,不同年型灌溉定额在98~239mm之间,灌溉次数为2~5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旱稻 ORYZA2000模型 产量 水分利用效率 优化灌溉制度
下载PDF
干旱综合防御集成技术机制及在华北冬麦区的示范应用研究 被引量:11
15
作者 霍治国 李世奎 +3 位作者 安顺清 朱自玺 吴乃元 《自然资源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556-563,共8页
论文将底墒效应利用技术、土壤深松技术、秸秆覆盖技术、有限水分胁迫效应利用技术、喷施多功能防旱剂五项单项抗旱技术在冬小麦播前及各个发育阶段适时、适地综合集成,并给出了应用量化指标。于1998~2000年在河南、河北、山东省进行... 论文将底墒效应利用技术、土壤深松技术、秸秆覆盖技术、有限水分胁迫效应利用技术、喷施多功能防旱剂五项单项抗旱技术在冬小麦播前及各个发育阶段适时、适地综合集成,并给出了应用量化指标。于1998~2000年在河南、河北、山东省进行示范推广应用。结果表明:冬小麦干旱综合防御集成技术是通过各单项抗旱技术触发和优化冬小麦找水、增水、保水、节水、控水的五种水分利用机制,发挥了植物生理生态、土壤理化性状、土壤水库、麦田小气候效应和化学制剂喷施等多种防旱抗旱的效能,时间贯穿于冬小麦整个生育期,可实现持续防旱抗旱。集成技术具有比各单项技术更显著的增产、节水效果。在两个典型大旱年的情况下,集成技术使水分利用效率提高10.6%~53.7%,平均提高27.7%;小麦增产7.0%~42.3%,平均增产16.6%;每公顷增加纯收入490~1200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综合防御集成技术机制 华北冬麦区 冬小麦 水分利用效率 农业气象灾害 水分利用机制
下载PDF
气温对福清地区晚稻褐飞虱种群消长的影响效应 被引量:6
16
作者 侯婷婷 霍治国 +4 位作者 吴瑞芬 叶彩玲 王素艳 卢志光 《中国农业气象》 CSCD 2004年第3期28-32,共5页
采用回归积分方法研究了福建省福清地区晚稻生长期间不同阶段气温变化对褐飞虱种群消长的影响。结果表明 ,气温对褐飞虱种群消长的影响效应分为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晚稻移栽期至分蘖早期 ,气温影响为负效应 ,高温对褐飞虱种群增殖有明... 采用回归积分方法研究了福建省福清地区晚稻生长期间不同阶段气温变化对褐飞虱种群消长的影响。结果表明 ,气温对褐飞虱种群消长的影响效应分为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晚稻移栽期至分蘖早期 ,气温影响为负效应 ,高温对褐飞虱种群增殖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第二阶段为分蘖期至孕穗期前 ,气温影响为正效应 ,相对高的气温有利于褐飞虱种群的发展 ;第三阶段孕穗期和第四阶段抽穗、扬花、灌浆期 ,此时食料条件很适宜褐飞虱种群的生长 ,而气温的影响效应相对较低 ;第五阶段为负效应。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为气温影响褐飞虱种群的关键时期 ,两个阶段处于褐飞虱定植为害的早期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温 福清地区 晚稻 褐飞虱 种群消长 预测预报
下载PDF
A2和B2排放情景下气候变化对福建省水稻生产的阶段性影响 被引量:6
17
作者 江敏 石春林 +1 位作者 金之庆 《气象与环境科学》 2015年第4期38-46,共9页
选择IPCC排放情景特别报告(SRES)中的A2和B2方案,利用区域气候模式PRECIS构建的气候变化情景文件与作物模型(CERES-Rice)耦合,采用雨养与灌溉两种方式,并综合考虑未来CO2浓度增加带来的直接增益效应,模拟了未来2020s及2040s两个时... 选择IPCC排放情景特别报告(SRES)中的A2和B2方案,利用区域气候模式PRECIS构建的气候变化情景文件与作物模型(CERES-Rice)耦合,采用雨养与灌溉两种方式,并综合考虑未来CO2浓度增加带来的直接增益效应,模拟了未来2020s及2040s两个时段气候变化对福建省水稻生育期与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无论是雨养方式还是灌溉方式,未来全省各稻区水稻生育期都将缩短,并且随着温度增高,2040s时段缩短的时间较2020s更长,单季稻生育期缩短时间最长,可达15~20 d。雨养条件下,除了闽东南双季稻区后季稻在2020s时段表现为2.3%(A2)和3.1%(B2)较小幅度的增产外,其他稻区各种稻作制度下的水稻产量较之BASE均出现了不同幅度的减产。闽西北稻区后季稻减产幅度最大,2020s时段A2和B2情景下减产幅度依次为6.9%和10.2%,2040s时段减产幅度进一步加大至14.1%和15.6%。闽东南稻区后季稻模拟结果较为乐观,尤其是在灌溉条件下表现为不同幅度的增产,两种情景下分别增产了1.7%、3.9%。双季稻种植区的后季稻产量稳定性均不如早稻和单季稻的,且随着温度升高,到2040s产量不稳定性有增加的趋势。灌溉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未来高温天气带来的产量波动。从全省的总产变化趋势来看,A2和B2两种排放情景模拟的结果都不容乐观,即使采用充分灌溉的方式,也依旧表现为减产。2020s时段,两种情景下分别减产0.74%与2.44%;2040s时段,两种情景下减产为3.50%与3.23%。未来早稻和单季稻生长季的土壤水分条件将变得不如目前湿润,与之相关的灌溉需要量均有所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IPCC排放情景 福建省 水稻生产
下载PDF
授粉期高温胁迫下雄穗大小对玉米干物质积累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
18
作者 穆心愿 吕姗姗 +7 位作者 卢良涛 刘天学 李树岩 王宏伟 赵霞 夏来坤 唐保军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5期2880-2894,共15页
【目的】高温是制约夏玉米高产稳产的重要气象因子之一,通过设置授粉期高温胁迫和雄穗变小处理,探明高温胁迫下雄穗大小对玉米产量形成的影响,为玉米抗逆栽培及耐高温育种提供参考。【方法】以2个玉米品种浚单20(XD20)和农华101(NH101)... 【目的】高温是制约夏玉米高产稳产的重要气象因子之一,通过设置授粉期高温胁迫和雄穗变小处理,探明高温胁迫下雄穗大小对玉米产量形成的影响,为玉米抗逆栽培及耐高温育种提供参考。【方法】以2个玉米品种浚单20(XD20)和农华101(NH101)为试材,于2020—2021年玉米抽雄至散粉结束的10 d内采用人工模拟增温试验,同时,设置抽雄期雄穗变小处理(剪除60%雄穗分枝数),探究授粉期高温胁迫下雄穗大小对玉米干物质积累分配和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2年结果表明,授粉期高温胁迫对玉米雄穗长度、分枝数、小穗数和雌雄开花动态影响较小,但导致玉米干物质积累能力及向穗部分配比例下降,影响雌穗生长发育,造成穗轴长度和穗轴粗显著降低,穗粒数显著减少,花后物质积累量及向籽粒分配比例下降,进而产量显著降低。高温胁迫后,NH101穗长的下降幅度小于XD20,但行粒数、穗粒数及花后物质积累向籽粒分配比例的下降幅度高于XD20,导致NH101产量降幅超过XD20,XD20和NH101产量降幅分别为12.32%和25.00%,可见XD20比NH101更耐高温。雄穗变小处理使XD20和NH101的雄穗分枝数和小穗数分别显著降低58.57%、42.91%和57.30%、41.34%,但对雌雄开花动态无显著影响。2个温度条件下,雄穗变小处理均能促进雌穗生长,增加穗粒数,促进花后物质向籽粒积累,进而提高产量,其中,高温条件下的XD20增产幅度最大。在常温条件下,与正常雄穗处理相比,雄穗变小处理下,XD20和NH101的产量分别平均增加2.76%和4.37%,而在高温条件下,分别增加12.47%和5.75%。【结论】授粉期高温胁迫对雄穗生长发育影响较小,但导致雌穗生长发育受到不可逆损伤,穗粒数减少,制约了花后光合同化物向籽粒分配,产量显著下降。高温条件下,适当减少雄穗分枝数可促进雌穗生长发育,增加穗粒数,促进花后物质向籽粒积累,提高产量,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授粉期高温 雄穗大小 干物质积累 籽粒产量
下载PDF
基于作物模型脆弱性判别的河南省夏玉米干旱风险评估 被引量:5
19
作者 任丽伟 +1 位作者 张宇星 张弘 《东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79-83,共5页
本文将作物生长模拟模型模拟方法引入灾害风险评价中,与统计方法相结合,利用河南省地面观测站的历史气象资料、夏玉米生长发育期观测资料和相关农业生产社会统计资料,依据自然灾害风险评价理论,构建河南省夏玉米干旱评价指标和综合风险... 本文将作物生长模拟模型模拟方法引入灾害风险评价中,与统计方法相结合,利用河南省地面观测站的历史气象资料、夏玉米生长发育期观测资料和相关农业生产社会统计资料,依据自然灾害风险评价理论,构建河南省夏玉米干旱评价指标和综合风险评估模型,对河南省不同地区夏玉米生长季的干旱风险进行了定量评价。结果表明:河南省夏玉米生长季干旱危险性最大的阶段主要是播种-出苗期和乳熟-成熟期,空间分布上主要是北部和西部危险性最大,这主要是降水量的时间和空间分布不均影响的。可见,在农业主产区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改善农田灌溉条件是降低干旱风险、保证农业稳产的最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玉米 干旱 风险评估 作物模型 水分亏缺指数
原文传递
华北地区旱稻产量适应性及耗水特征分析 被引量:3
20
作者 刘志娟 杨晓光 +3 位作者 张秋平 B.A.M.Bouman 王化琪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2008年第5期1143-1148,共6页
本研究利用2001-2002年的试验结果,分析了北京昌平旱稻的产量及产量构成要素、水分利用效率和耗水特征。结果表明:在水分输入为300-522 mm条件下,北京地区“旱稻297”和“旱稻502”的产量水平分别为3 876-5 289 kg.hm^-2、3 977-5 664 ... 本研究利用2001-2002年的试验结果,分析了北京昌平旱稻的产量及产量构成要素、水分利用效率和耗水特征。结果表明:在水分输入为300-522 mm条件下,北京地区“旱稻297”和“旱稻502”的产量水平分别为3 876-5 289 kg.hm^-2、3 977-5 664 kg.hm^-2,灌溉水的水分利用效率分别为1.01-1.29 g.kg^-1、1.03-1.33 g.kg^-1,同一品种不同水分处理之间存在差异。“旱稻502”的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均高于“旱稻297”,表明“旱稻502”更适宜在北京地区种植。对产量分析可以看出,在损失7.9%-29.8%产量前提下,水分利用效率可以提高1.9%-27.7%,其中前期限量灌溉处理的水分利用效率提高幅度最大,为3.6%-23.1%,而产量仅降低7.9%-15.5%。表明前期限量后期充分灌溉处理为北京地区气候条件下的旱稻节水灌溉模式。同时利用北京地区昌平气象站1951-2005年的气侯资料,分析了旱稻生长季内的降水特点,根据person-Ⅲ分布法确定了旱稻生长季内的3种降水年型,并分析了不同降水年型下旱稻生长季内的降水与作物需水的耦合度。结果表明:旱稻在正常年和干旱年型下生长季内各生育阶段均需灌溉水补充,而湿润年型只需在开花-成熟阶段适当补充灌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旱稻 产量适应性 耗水特征 降水耦合度 水分利用效率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