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2篇文章
< 1 2 1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近50年来中国北方沙漠化土地的时空变化 被引量:213
1
作者 王涛 吴薇 +3 位作者 孙庆伟 张为民 韩致文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203-212,共10页
中国北方在过去的近50年里,沙漠化土地以其广泛的分布和迅速发展构成了区域主要的环境和社会经济问题。遥感监测和评价结果表明,到2000年沙漠化土地已达到38.57×104 km2,其中潜在和轻度沙漠化土地13.93×104 km2,中度沙漠化土... 中国北方在过去的近50年里,沙漠化土地以其广泛的分布和迅速发展构成了区域主要的环境和社会经济问题。遥感监测和评价结果表明,到2000年沙漠化土地已达到38.57×104 km2,其中潜在和轻度沙漠化土地13.93×104 km2,中度沙漠化土地9.977×104 km2,重度沙漠化土地7.909×104km2,严重沙漠化土地面积6.756×104 km2,它们主要分布在农牧交错带及其以北的草原牧业带、半干旱雨养农业带和绿洲灌溉农业与荒漠过度带。对上世纪50年代后期、1975年、1987年和2000年沙漠化土地遥感监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显示,我国北方沙漠化土地自20世纪50年代后期以来一直处于加速发展的态势,沙漠化土地年均发展速率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中期为1 560 km2,1976年到1988年提高到2 100 km2,1988年到2000年之间达到3 600 km2。“整体恶化,局部治理”是近50年来北方沙漠化土地的变化的基本趋势。沙漠化土地的迅速发展不仅使中国北方的生态环境面临严峻的挑战,而且将严重影响中国整个区域国民经济的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漠化土地 时空变化 遥感监测 北方地区
下载PDF
中国北方沙漠化土地时空演变分析 被引量:151
2
作者 王涛 吴薇 +3 位作者 张伟民 韩致文 孙庆伟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230-235,共6页
对2000年中国北方256×104km2区域内沙漠化土地的遥感监测结果表明:沙漠化土地总面积现已达到38.57×104km2,其中轻度和潜在沙漠化土地13.93×104km2,占沙漠化土地面积的36.1%;中度沙漠化土地9.977×104km2,占25.9%;重... 对2000年中国北方256×104km2区域内沙漠化土地的遥感监测结果表明:沙漠化土地总面积现已达到38.57×104km2,其中轻度和潜在沙漠化土地13.93×104km2,占沙漠化土地面积的36.1%;中度沙漠化土地9.977×104km2,占25.9%;重度沙漠化土地7.909×104km2,占20.5%;严重沙漠化土地面积6.756×104km2,占17.5%。与20世纪50年代后期到70年代中期和80年代后期的沙漠化土地发展状况相比,目前我国沙漠化土地演变趋势具以下特征:(1)沙漠化土地仍在蔓延,面积已由1987年的33.895×104km2增加到了2000年的38.569×104km2,13a中净增4.674×104km2;(2)沙漠化土地继续呈加速发展的趋势,年平均发展速率从20世纪50年代后期到70年代中期的1560km2、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后期的2100km2发展到90年代的3600km2;(3)部分旱农区以及农牧交错地区沙漠化土地出现明显逆转,但荒漠草原地区沙漠化土地面积继续扩大,并且程度有所加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北方 沙漠化土地 遥感监测 植被 影像处理技术
下载PDF
戈壁风沙流结构特性及其意义 被引量:78
3
作者 屈建军 黄宁 +6 位作者 拓万全 雷加强 董治宝 刘贤万 俎瑞平 张克存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9-23,共5页
通过砾质戈壁风沙流野外实测数据的分析以及风洞模拟实验研究发现:戈壁风沙流结构具有与沙漠风沙流完全不同的风沙流特征,戈壁风沙地表的粗糙度随风速的增大而增加,其表面风沙流输沙量高度分布表现出独特的"象鼻"效应,在一定... 通过砾质戈壁风沙流野外实测数据的分析以及风洞模拟实验研究发现:戈壁风沙流结构具有与沙漠风沙流完全不同的风沙流特征,戈壁风沙地表的粗糙度随风速的增大而增加,其表面风沙流输沙量高度分布表现出独特的"象鼻"效应,在一定高度处呈现最大值,并随风速的增加而增高。该"象鼻"效应导致戈壁风沙流结构特征值λ远大于1,不论风速多大,风沙流都处于未饱和状态的非堆积搬运状态。这种特殊性质比较清楚地解释了敦煌莫高窟千年来不被沙山埋没的谜底。并且在风沙防治工程实践中,采用砾石压沙措施,构造类似与砾质戈壁的下垫面,人工促使风沙流结构呈现"象鼻"形状,可使防沙工程达到理想的输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戈壁 风沙流结构 输沙量高度分布 “象鼻”效应 粒度高度分异 风沙实验
下载PDF
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区沙漠化发展过程及其成因分析 被引量:65
4
作者 王涛 +2 位作者 吴薇 孙庆伟 赵存玉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320-328,共9页
通过历史文献记载、遥感监测和野外调查等手段,研究了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区历史时期以来的沙漠化发展过程,认为在晚全新世气候干湿波动的背景上,研究区的沙漠化状况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以发展为主,而在之后的近20a里则出现逆转。对研究区近... 通过历史文献记载、遥感监测和野外调查等手段,研究了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区历史时期以来的沙漠化发展过程,认为在晚全新世气候干湿波动的背景上,研究区的沙漠化状况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以发展为主,而在之后的近20a里则出现逆转。对研究区近50a来的气候及土地利用方式变化的分析表明,气候因素中降水的多变性是研究区土地沙漠化发生的自然背景,而滞后于气候变化的土地利用方式改变则是研究区沙漠化最主要的成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漠化 中国 北方地区 农牧交错区 生态环境 地理位置 环境特征 成因分析
下载PDF
近40年青藏高原湖泊面积变化遥感分析 被引量:63
5
作者 董斯扬 +1 位作者 尤全刚 彭飞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535-544,共10页
以MSS、TM和ETM遥感影像作为主要信息源,综合利用RS、GIS技术,提取青藏高原1970s、1990s、2000s及2010s4个时段的湖泊面积信息,分别从区域位置、面积规模、海拔高度3方面分析其近40年来的变化趋势及变化特征,同时结合1972—2011年... 以MSS、TM和ETM遥感影像作为主要信息源,综合利用RS、GIS技术,提取青藏高原1970s、1990s、2000s及2010s4个时段的湖泊面积信息,分别从区域位置、面积规模、海拔高度3方面分析其近40年来的变化趋势及变化特征,同时结合1972—2011年问青藏高原气候变化情况,初步探讨了影响青藏高原湖泊面积变化的主要原因.研究结果表明:(1)青藏高原面积大于10km2的湖泊有417个,这些湖泊大多是面积为10~100km2的小型湖泊,空间上集中分布在高原西部地区,海拔上集中在4500~5000m范围内;(2)近40年青藏高原湖泊面积的变化趋势及差异性特征在整体上表现为湖泊呈加速扩张的趋势,其中2000s—2010s时段是湖泊扩张最显著的时期;在区域位置上,北部地区的湖泊变化最为剧烈;在面积规模上,小型湖泊扩张最为显著;在海拔高度上,低海拔地区湖泊扩张剧烈;(3)近40年青藏高原气候暖湿化程度明显,气候变化对湖泊面积变化影响显著;在气象要素中,降水量的变化是青藏高原湖泊面积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湖泊面积 动态变化 气候变化 遥感
下载PDF
科尔沁沙地沙漠化时空演变及其景观格局——以内蒙古自治区奈曼旗为例 被引量:63
6
作者 段翰晨 王涛 +2 位作者 郭坚 文星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917-928,共12页
利用1975年MSS影像,1992年、2006年、2010年TM影像和1999年ETM+影像等5个时期遥感影像为数据源,提取奈曼旗35年来沙漠化土地动态变化信息,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区域沙漠化土地景观格局时空演变特征,旨在为科尔沁地区沙漠化治理和区域生... 利用1975年MSS影像,1992年、2006年、2010年TM影像和1999年ETM+影像等5个时期遥感影像为数据源,提取奈曼旗35年来沙漠化土地动态变化信息,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区域沙漠化土地景观格局时空演变特征,旨在为科尔沁地区沙漠化治理和区域生态环境恢复与重建提供参考。结果表明:(1)35年来,奈曼旗沙漠化土地面积总体呈逆转的趋势,沙漠化总面积减少了123.43km2,沙漠化土地主要经历了先增加后减少的过程;(2)景观格局呈波动性变化,1999年以前,景观形状指数和多样性指数增加,蔓延度和聚集度减小,破碎化程度加强,沙漠化程度上升,沙漠化主导类型为中度和重度沙漠化,1999年以后破碎化程度变弱,沙漠化程度明显下降,沙漠化主导类型转变为中度和轻度沙漠化;(3)1975-2010年间轻度和中度沙漠化土地重心迁移最为明显,轻度沙漠化土地重心向东北方向偏移了6.35km,中度沙漠化土地重心向西南方向偏移了7.24k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尔沁沙地 沙漠化 景观格局 奈曼旗
原文传递
青藏高原典型草地植被退化与土壤退化研究 被引量:62
7
作者 郝爱华 +5 位作者 彭飞 尤全刚 廖杰 段翰晨 黄翠华 董斯扬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964-975,共12页
采用野外样方调查和室内分析法,探讨了青藏高原不同退化程度高寒草原和高寒草甸植被群落结构、植物多样性、地上-地下生物量、根系分配及土壤理化特性差异。研究表明:(1)随着退化程度加剧,高寒草原禾草优势地位未改变,高寒草甸优势种莎... 采用野外样方调查和室内分析法,探讨了青藏高原不同退化程度高寒草原和高寒草甸植被群落结构、植物多样性、地上-地下生物量、根系分配及土壤理化特性差异。研究表明:(1)随着退化程度加剧,高寒草原禾草优势地位未改变,高寒草甸优势种莎草逐渐被杂类草取代。(2)随着退化程度加剧,高寒草原地上生物量显著降低(P<0.05),高寒草甸地上生物量先保持稳定再下降。高寒草甸地下生物量较高寒草原地下生物量对退化响应更敏感。(3)高寒草原退化过程中,莎草地上物生量变化不明显(P>0.05),禾草地上生物量贡献率由88.12%减少至53.54%,杂类草地上生物量贡献率由0.08%增加至42.81%;高寒草甸退化过程中,禾草和杂类草地上生物量先增加后减小,莎草地上生物量占比由69.15%减少至0.04%,杂类草地上生物量占比由12.56%增加至92.61%。(4)随着退化程度加剧,高寒草原根系向浅层迁移,高寒草甸根系向深层迁移。(5)退化对高寒草甸土壤含水量(θ)、土壤有机碳(SOC)、总氮(TN)及土壤容重(BD)影响均比高寒草原更强烈。本研究对青藏高原退化草地恢复治理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寒草地 退化 植被生产力 植物群落 土壤特性
下载PDF
青藏高原高寒草甸夏季植被特征及对模拟增温的短期响应 被引量:50
8
作者 徐满厚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2071-2083,共13页
以青藏高原高寒草甸为研究对象,研究了草甸植被夏季生长动态特征;同时采用红外辐射器模拟增温的方法,探讨了草甸植被对增温的短期(1a)响应。结果表明:(1)高寒草甸夏季植被高度与地下生物量、总生物量相关性不显著,盖度与二者相关性极显... 以青藏高原高寒草甸为研究对象,研究了草甸植被夏季生长动态特征;同时采用红外辐射器模拟增温的方法,探讨了草甸植被对增温的短期(1a)响应。结果表明:(1)高寒草甸夏季植被高度与地下生物量、总生物量相关性不显著,盖度与二者相关性极显著;高度对地上生物量影响较大(R=0.892,P<0.01),盖度对地下生物量(R=0.883,P<0.01)和总生物量(R=0.888,P<0.01)影响较大。(2)高寒草甸夏季植被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表现出不同的生长模式,地上部分近似等速生长(幂指数为1.011),地下部分则表现为异速生长(幂指数为0.459),但整体呈现异速生长(幂指数为0.473)。(3)高寒草甸夏季植被地上生物量(P<0.05)在6月份较地下生物量(P>0.05)对环境更为敏感,且一年之后地上-地下生物量均呈减小趋势,这与空气温度、土壤温度和土壤水分的显著减小密切相关。(4)红外辐射器在高寒草甸的增温度效果较好,空气、地表、土壤温度都随增温幅度增强而增加;短期增温对高寒植被有正效应(T0—T1),而温度持续升高则对植被产生负效应(T1—T2);各植被指标的方差分析都未达到显著水平,表明短期增温对该植被影响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高寒草甸 模拟增温 植被特征 生长模式
下载PDF
初中英语任务型教学中的“有效阅读”——培养学生英语阅读的技能与策略 被引量:49
9
作者 《英语广场(学术研究)》 2012年第9期131-132,共2页
当前我国处于实施素质教育的新时期,《英语新课程标准》鼓励并提倡英语教师使用任务型教学法进行教学。新型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有利于提高初中英语教学的整体水平。而英语阅读教学更是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方面... 当前我国处于实施素质教育的新时期,《英语新课程标准》鼓励并提倡英语教师使用任务型教学法进行教学。新型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有利于提高初中英语教学的整体水平。而英语阅读教学更是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方面。因此,教师一定要努力培养学生英语阅读的技能与技巧,使之达到"有效阅读"的目的,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基础。本文将详细阐述初中英语任务型阅读教学中"有效阅读"在英语教学中的体现,以及如何培养学生进行有效阅读的技能与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任务型教学 有效阅读 英语阅读技能
下载PDF
基于RS与GIS的科尔沁沙地沙漠化时空演变 被引量:49
10
作者 段翰晨 王涛 +2 位作者 孙家欢 杨林海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470-477,共8页
以2000年ETM+影像、2005年和2010年TM影像为数据源,在遥感(RS)与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的支持下,通过人机交互解译,对科尔沁沙地的沙漠化土地分布状况及其动态变化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①2000—2010年研究区沙漠化土地总体呈逆转... 以2000年ETM+影像、2005年和2010年TM影像为数据源,在遥感(RS)与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的支持下,通过人机交互解译,对科尔沁沙地的沙漠化土地分布状况及其动态变化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①2000—2010年研究区沙漠化土地总体呈逆转的趋势,且从严重沙漠化土地向轻度沙漠化土地逐级逆转,沙漠化土地总面积从2000年的31 762.11km2减少到2010年的30 198.87km2,净减少量1 563.24km2,减少速率为156.32km2.a-1。从沙漠化类型来看,除轻度沙漠化土地增加外,其他类型沙漠化土地面积均明显下降;②2000—2010年沙漠化土地持续逆转区域主要集中分布在治理强度较大的奈曼旗、库伦旗和扎鲁特旗;③严重沙漠化土地比较稳定,中度和轻度沙漠化土地重心空间迁移比较明显,2000—2010年中度沙漠化土地重心向西北方向移动23.65km,轻度沙漠化土地重心向南移动19.31k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尔沁沙地 沙漠化 时空演变 逆转 重心迁移
原文传递
近55a来黑河流域绿洲演变特征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36
11
作者 廖杰 王涛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426-1441,共16页
以航空照片(1956年)、Landsat MSS影像(1975年)、TM和ETM+影像(1990、2000、2005、2010年)为基础数据源,提取了黑河流域近55a来的绿洲演变信息,并对绿洲演变的驱动力做了初步分析。研究结果表明:①研究区绿洲在1956—1975年间呈萎缩状态... 以航空照片(1956年)、Landsat MSS影像(1975年)、TM和ETM+影像(1990、2000、2005、2010年)为基础数据源,提取了黑河流域近55a来的绿洲演变信息,并对绿洲演变的驱动力做了初步分析。研究结果表明:①研究区绿洲在1956—1975年间呈萎缩状态,1975—2010年间均呈扩张状态,并在2010年达到8 137.89km2,整个绿洲扩张期间,2000年前的增长较平稳,2000年后增长较快;②绿洲内部的土地利用类型以耕地和林地所占比例最大,合占绿洲总面积的90%左右,1975年后耕地成为绿洲中比重最大的土地类型,约占60%;③研究时段内耕地和城镇居民地的变化相对平稳,多为单向转入,而林地、水域的变化相对剧烈,双向转换频繁;④关于绿洲演变驱动力的初步研究表明,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共同作用影响了水资源的时空分布变化,并决定了绿洲演变的方向和特征,但是其机制还需在今后开展更深入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河流域 绿洲演变 遥感方法 驱动力分析
原文传递
戈壁砾石防护效应的风洞实验与野外观测结果——以敦煌莫高窟顶戈壁的风蚀防护为例 被引量:34
12
作者 张伟民 王涛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375-383,共9页
为了解决威胁敦煌莫高窟安全的风蚀问题 ,将风洞实验与野外观测结合起来研究砾石覆盖对风蚀的抑制效应 ,发现 1砾石的形状和高度在增加地表粗糙度、抑制风蚀危害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2风蚀作用停止后的稳定床面有其特定的粒径配置和... 为了解决威胁敦煌莫高窟安全的风蚀问题 ,将风洞实验与野外观测结合起来研究砾石覆盖对风蚀的抑制效应 ,发现 1砾石的形状和高度在增加地表粗糙度、抑制风蚀危害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2风蚀作用停止后的稳定床面有其特定的粒径配置和砾石覆盖度。根据实验和野外观测的结果 ,对莫高窟顶戈壁地区的砾石床面进行分析并制定了具体的防护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莫高窟顶戈壁 风蚀危害 戈壁砾石 风蚀防护
下载PDF
盐胁迫对植物的影响及AMF提高植物耐盐性的机制 被引量:36
13
作者 潘晶 黄翠华 +2 位作者 罗君 彭飞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361-372,共12页
土壤盐渍化是在特定的自然和人类活动共同作用下产生的全球性土壤退化问题。丛枝菌根真菌(AMF)作为一种有益土壤微生物,在盐渍土壤中数量繁多、种类丰富,且能够与植物根系形成互惠共生体——丛枝菌根,从而提高植物耐盐性,进而改良盐渍... 土壤盐渍化是在特定的自然和人类活动共同作用下产生的全球性土壤退化问题。丛枝菌根真菌(AMF)作为一种有益土壤微生物,在盐渍土壤中数量繁多、种类丰富,且能够与植物根系形成互惠共生体——丛枝菌根,从而提高植物耐盐性,进而改良盐渍土。在分析盐胁迫对植物影响机制的基础上,总结了AMF提高植物耐盐性的相关机制:(1)通过重建植物体内离子平衡,缓解盐离子毒害和改善植物体内营养平衡;(2)通过扩大植物根系吸收范围和提高渗透调节能力,缓解植物体内水分亏缺;(3)通过激活植物抗氧保护体系,抵抗氧化胁迫对植物造成的损伤,从而保护植物细胞膜系统和光合系统的完整性,提高植物耐盐性。最后,提出了AMF改善土壤盐渍化研究的不足与亟需解决的科学问题,以期为我国西北干旱区盐渍土的改良和土地生产力的提高提供理论指导,服务于国家建设"西部生态屏障"和"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目标的实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胁迫 丛枝菌根真菌 植物耐盐性
原文传递
高寒草甸地区沙漠化发展过程及成因分析——以黄河源区玛多县为例 被引量:32
14
作者 郭坚 +3 位作者 张芳 宗莉 韩邦帅 黄翠华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725-732,共8页
遥感监测和野外调查研究结果表明:玛多县的沙漠化经历了由迅速发展到急剧逆转的过程,其中,20世纪80年代到2000年是沙漠化迅速发展的时期,沙漠化土地面积从1987年的12 827.6km2增加到16 330.7km2,达到全县土地总面积的64.7%,而在此后的6a... 遥感监测和野外调查研究结果表明:玛多县的沙漠化经历了由迅速发展到急剧逆转的过程,其中,20世纪80年代到2000年是沙漠化迅速发展的时期,沙漠化土地面积从1987年的12 827.6km2增加到16 330.7km2,达到全县土地总面积的64.7%,而在此后的6a里,沙漠化状况得以有效逆转,在2006年,沙漠化土地下降到12 977.2km2,年均逆转面积为559km2;研究区沙漠化发生、发展的主要原因是气候变暖引起的冻土退化,以及随之引起的表土干旱化、草场退化、鼠害等;人类活动虽然在研究区沙漠化发生、发展过程中没有起到主导作用,但是可以通过以草定畜、围栏、灭鼠等措施有效控制沙漠化的发展,并使其得到逆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漠化 气候变暖 冻土退化 人类活动 逆转
下载PDF
高寒草甸草地退化对土壤水热性质的影响及其环境效应 被引量:34
15
作者 尤全刚 +1 位作者 彭飞 董斯扬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183-1192,共10页
青藏高原高寒草甸草地的大面积退化,将改变浅层土壤的水热性质,影响地表水热交换,甚至导致区域生态环境的变化。本文通过系统分析典型原生高寒草甸与中度退化高寒草甸的植物群落特征、地上地下生物量和土壤理化特征的差异,研究高寒草甸... 青藏高原高寒草甸草地的大面积退化,将改变浅层土壤的水热性质,影响地表水热交换,甚至导致区域生态环境的变化。本文通过系统分析典型原生高寒草甸与中度退化高寒草甸的植物群落特征、地上地下生物量和土壤理化特征的差异,研究高寒草甸草地退化对土壤水热性质的影响及其环境效应。结果表明:随着高寒草甸草地退化,植被覆盖度显著降低(p<0.01),适应旱生、深根系的杂草侵入适应湿润生境、浅根系的以莎草科植物为主的原生植被,生物多样性显著增加(p<0.01);草毡表层(0~10cm)地下生物量显著减少(p<0.01),30~50cm地下生物量显著增加(p<0.01)。草毡表层变薄降低了土壤容重的垂向异质性,使表层土壤容重显著增加(p<0.01),土壤颗粒显著变粗(p<0.01)。受浅层土壤有机质降低和土壤容重增加的影响,中度退化高寒草甸土壤的持水量和饱和导水率降低,土壤导热率升高。高寒草甸草地植被退化,土壤持水量、饱和导水率降低和导热率增加将加速地表水热交换,对高寒草甸草地退化和下伏多年冻土消融都可能是正反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地退化 草毡表层 地下生物量 土壤持水量 土壤导水率 土壤导热率 环境效应
原文传递
气候变暖对高寒地区植物生长与物候影响分析 被引量:32
16
作者 徐满厚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37-141,共5页
研究高寒地区植被在气候变化下的反应与适应等过程成为众多科学家所关注的问题。植物生长与物候是对气候变化敏感且易观测的指标,为更好得了解高寒地区植被生态系统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机制,文中基于已有的研究并结合自己的实验分析了... 研究高寒地区植被在气候变化下的反应与适应等过程成为众多科学家所关注的问题。植物生长与物候是对气候变化敏感且易观测的指标,为更好得了解高寒地区植被生态系统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机制,文中基于已有的研究并结合自己的实验分析了气候变暖对高寒地区植物生长与物候的影响。分析指出:1)温度升高对高寒植被有正效应,而温度持续升高,则对植被产生负效应,但增温效应都未达到显著水平,说明短期增温对该植被影响不显著;2)较高海拔地区(4500m)的植物高度有增加趋势,而较低海拔地区(3400m)的植物可能出现矮化;3)在高寒生态系统,温度升高能够加快植物物候进程,延长生长季,但物候的改变也会给其带来生存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暖 增温 高度 物候
原文传递
从系统论的角度看沙漠化与可持续发展问题 被引量:25
17
作者 王涛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404-408,共5页
从系统论的角度 ,采用系统研究方法对沙漠化的成因及其发展过程加以剖析 ,认为只有通过发展社会经济和生产力 ,使人类在合理的社会制度、经济政策和先进的生产方式指导下 ,发挥主观能动性 ,协调干旱区的人地关系 ,优化人地系统诸要素间... 从系统论的角度 ,采用系统研究方法对沙漠化的成因及其发展过程加以剖析 ,认为只有通过发展社会经济和生产力 ,使人类在合理的社会制度、经济政策和先进的生产方式指导下 ,发挥主观能动性 ,协调干旱区的人地关系 ,优化人地系统诸要素间的结构 ,保持系统的稳定性 ,才是解决干旱区沙漠化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地系统 沙漠化 可持续发展 系统论 干旱区
下载PDF
1975—2010年石羊河流域绿洲时空演变研究 被引量:31
18
作者 文星 王涛 +2 位作者 段翰晨 廖杰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478-485,共8页
应用RS和GIS技术,以石羊河流域绿洲为研究对象,对1975—2010年流域绿洲的时空动态变化进行了监测,并结合气候变化、地表径流量和人类活动等资料探讨了绿洲变化的原因。结果表明:近35年来,石羊河流域绿洲整体规模呈波动变化的趋势,1975、... 应用RS和GIS技术,以石羊河流域绿洲为研究对象,对1975—2010年流域绿洲的时空动态变化进行了监测,并结合气候变化、地表径流量和人类活动等资料探讨了绿洲变化的原因。结果表明:近35年来,石羊河流域绿洲整体规模呈波动变化的趋势,1975、1990、2000年和2010年,流域绿洲总面积分别为7 563.06、7 730.62、7 131.56km2和7 459.43km2。通过分析绿洲与荒漠面积之间的转化发现绿洲主要经历了"绿洲化-荒漠化-再绿洲化"的过程,绿洲面积缩小了103.63km2。绿洲内部耕地、城镇居民地和水域面积增加,而林地和草地面积缩小。绿洲的变化受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的共同作用,但人口数量的增加、经济的发展以及地表径流的变化对绿洲演变的影响更为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洲 遥感监测 动态变化 石羊河流域
原文传递
青藏高原高寒草甸生物量动态变化及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基于模拟增温实验 被引量:31
19
作者 徐满厚 刘敏 +3 位作者 翟大彤 彭飞 尤全刚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8期5759-5767,共9页
以青藏高原高寒草甸为研究区,设置模拟增温实验样地,于2010年开始持续增温,2012和2013年调查植被地上-地下生物量,探讨气候变暖背景下高寒草甸生物量的动态变化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1)增温处理下地上-地下生物量与根冠比的... 以青藏高原高寒草甸为研究区,设置模拟增温实验样地,于2010年开始持续增温,2012和2013年调查植被地上-地下生物量,探讨气候变暖背景下高寒草甸生物量的动态变化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1)增温处理下地上-地下生物量与根冠比的中值和平均值大于对照,其中地下生物量(变异系数为0.30)的增加幅度大于地上生物量(变异系数为0.27),根冠比的变异系数(0.33)大于地上-地下生物量,这表明增温可导致高寒草甸植被生物量分配出现差异。(2)地上-地下生物量呈极显著的幂指数函数关系(R^2=0.147,P<0.001),表现为异速生长,但在增温处理下异速生长出现减缓(R^2=0.102,P<0.05)。(3)地上生物量受深层土壤水分和浅层土壤温度影响较大,地下生物量受深层土壤水分和深层土壤温度影响较大;土壤温度对地上-地下生物量的影响强于土壤水分,表现为20 cm深度土壤温度对地上生物量(R=0.582,P<0.01)和根冠比(R=-0.238,P<0.05)影响较大,60 cm深度土壤温度对地下生物量影响较大(R=0.388,P<0.01),100 cm深度土壤水分对地上生物量(R=0.423,P<0.01)和地下生物量(R=0.245,P<0.05)影响较大,这说明增温导致浅层土壤温度对生物量分配产生影响,使生物量更多分配到地上部分,而冻土融化致使深层土壤水分对生物量产生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高寒草甸 生物量 环境因子 模拟增温
下载PDF
植物根际促生菌诱导植物耐盐促生作用机制 被引量:32
20
作者 潘晶 黄翠华 +3 位作者 彭飞 尤全刚 刘斐耀 《生物技术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75-87,共13页
土壤盐渍化是全球性土地荒漠化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在自然和人类活动的不断干扰下,受盐渍化影响的土地面积不断增加,严重制约着农业发展,威胁着生态安全。植物根际促生菌(PGPR)是指生活在根际土壤或依附于植物根系的有益细菌,它既可提... 土壤盐渍化是全球性土地荒漠化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在自然和人类活动的不断干扰下,受盐渍化影响的土地面积不断增加,严重制约着农业发展,威胁着生态安全。植物根际促生菌(PGPR)是指生活在根际土壤或依附于植物根系的有益细菌,它既可提高植物的耐盐性使其适应盐渍生境,又可利用其与宿主植物间的相互作用来改良盐渍化土地。阐述了盐胁迫下PGPR对植物生长的促进作用,并分析了PGPR诱导植物耐盐性的相关机制,最后基于以上讨论对今后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旨在服务于盐渍土的改良和盐渍生境的生态恢复与重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胁迫 植物根际促生菌 植物促生 耐盐机制 盐渍土改良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