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道咸“金石学”与绘画——从潘曾莹与戴熙的两个画卷谈起 被引量:9
1
作者 《美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31-32,41-43,共5页
20世纪中国画的大师黄宾虹强调"道咸中兴"的理论,近年渐受学术界关注。本文结合潘曾莹与戴熙的具体艺术创作,探讨清金石学学术思想与艺术审美的关系。
关键词 道咸 金石学 黄宾虹 潘曾莹 戴熙
原文传递
从美国所见钱选画迹与研究论钱选 被引量:7
2
作者 《美苑》 2005年第1期50-54,共5页
美国各博物馆收藏钱选名下的作品所知共14件,自50年代起,美国学者就对这些作品进行研究,有不少成果,也存在争论,现将本人有机会看到的作品,结合美国学者有争议的问题,提出个人看法,向同行方家求教。
关键词 美国 钱选 中国画 《杨贵妃上马图》 政治讽刺 《来禽栀子图》 《梨花图》
原文传递
”后门造“还是”宫里造“——郎世宁《海西八珍》等伪作引出的问题 被引量:2
3
作者 《荣宝斋》 2007年第3期208-217,共10页
一九七九年《文物》发表萧之兴《香妃史料的新发现》一文之后,清东陵文物保管所又出土了一些容妃的遗物。这样,缠绕了大半个世纪的香妃之谜本可尘埃落定,真相大白了。然而,由于海外仍流传着好几件郎世宁作的香妃画像,直至二十世纪九十年... 一九七九年《文物》发表萧之兴《香妃史料的新发现》一文之后,清东陵文物保管所又出土了一些容妃的遗物。这样,缠绕了大半个世纪的香妃之谜本可尘埃落定,真相大白了。然而,由于海外仍流传着好几件郎世宁作的香妃画像,直至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海外仍不断有人根据这些称为《海西八珍》等画作,写出大量文章,以至出版专集,证明香妃不是容妃,是另有其人。可见,二十世纪初的这一流行故事,仍然对今天的郎世宁绘画研究具有影响。因而分析研究一下这些制作豪华精美、画法中西合璧的香妃画像,确定其是否为郎世宁的真笔,不但对于研究郎世宁及其画作很有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郎世宁 雍正 香妃 乾隆 克利夫兰艺术博物馆 海西 八珍
原文传递
开济功难灭 丹青艺永存——试论艺术教育家、画家郑锦 被引量:3
4
作者 《美术观察》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88-93,共6页
郑锦这个名字,不但对于一般的中国艺术爱好者是陌生的,恐怕作中国美术史研究的不少人专业士亦鲜有所知者.然而,正是这位生前默默耕耘,身后萧条寂寞的杰出艺术教育家和画家,在20世纪之初,亲手缔造和发展了中国现代的第一所美术教育的最... 郑锦这个名字,不但对于一般的中国艺术爱好者是陌生的,恐怕作中国美术史研究的不少人专业士亦鲜有所知者.然而,正是这位生前默默耕耘,身后萧条寂寞的杰出艺术教育家和画家,在20世纪之初,亲手缔造和发展了中国现代的第一所美术教育的最高学府--国立北平美术学校,即当今名满中外的中央美术学院.郑锦作为中国现代美术教育的拓荒者和奠基人之一,他的名字和功绩理应与刘海粟、林风眠、徐悲鸿等已经彪炳于史册的大师们一样,为后世所缅怀和敬仰.然而,由于20世纪中国特殊的历史局势以及他低调内向、不事张扬的个性,他毕生的奉献和艺术都如开放在荒郊僻野中的美丽花朵,几已"零落成泥辗作尘"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教育家 画家 郑锦 北平艺术专科学校 艺术成就 艺术观念 美术教育 中国画
原文传递
《画筌》述略 被引量:3
5
作者 《美术》 1984年第5期59-62,共4页
在我国古代的画论著作中,清初笪重光(1623—1692)的《画筌》是很重要的一部,问世以来,不断受到画家、美术史家的赞誉。但近年来对于这样一篇重要的古典画论,注意它的人似乎不多。笔者草此拙文,略为评述,自知浅陋,权当抛砖引玉而已。 中... 在我国古代的画论著作中,清初笪重光(1623—1692)的《画筌》是很重要的一部,问世以来,不断受到画家、美术史家的赞誉。但近年来对于这样一篇重要的古典画论,注意它的人似乎不多。笔者草此拙文,略为评述,自知浅陋,权当抛砖引玉而已。 中国山水画成为独立的画种,始于南北朝时,到清初已经有千余年的发展历史,艺术上已经到了高度成熟的阶段,因而在理论上进行大总结的条件已经具备,笪氏的《画筌》也就应运而生,并为稍后出现的震烁古今的巨著——石涛《画语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画论 画语录 美术史家 石涛 笪重光 艺术形式 绘画思想 象外 真境 林峦
原文传递
“后门造”还是“宫里造”(下)——郎世宁《海西八珍》等伪作引出的问题 被引量:1
6
作者 《荣宝斋》 2007年第4期210-219,共10页
三作伪手法之破译所有《八珍》以及其它以乾隆与"香妃"题材的郎世宁伪作最易诱使人误信其真之点在于画中之乾隆像和"香妃·"像,他们在肖像和装束上都可以从故宫藏画中找出印证来。其中最能说明问题的就是《御... 三作伪手法之破译所有《八珍》以及其它以乾隆与"香妃"题材的郎世宁伪作最易诱使人误信其真之点在于画中之乾隆像和"香妃·"像,他们在肖像和装束上都可以从故宫藏画中找出印证来。其中最能说明问题的就是《御苑春搜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郎世宁 乾隆 香妃 溥仪 内务府 海西 八珍
原文传递
“六法”与现代国画 被引量:1
7
作者 《美术观察》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7-9,共3页
国画有何规律似乎不易确定,但自古以来国画却有一个根本大法——“六法”。姑不论“六法”是否与现在讨论之规律同义,但有一点是无疑的,即在上世纪50年代前之千余年间,在传统文化中它是一直作为国画的代名词使用的,六法即国画,约... 国画有何规律似乎不易确定,但自古以来国画却有一个根本大法——“六法”。姑不论“六法”是否与现在讨论之规律同义,但有一点是无疑的,即在上世纪50年代前之千余年间,在传统文化中它是一直作为国画的代名词使用的,六法即国画,约定俗成。可是在当今画坛却少有提及,似乎仅是历史名词,只合归美术史去研究,当世画手与评论家对翻译过来的新名词多投以青睐,对“六法”、“三品”、“四忌”等却似不屑一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六法” 国画 根本大法 传统文化 约定俗成 代名词 美术史
原文传递
“四王”复古论辩 被引量:2
8
作者 《中国书画》 2019年第3期29-43,3,1,共17页
在以往贬斥、批判'四王'(清初画家王时敏、王鉴、王翚、王原祁)的各种文章和著作中,最一致、最集中的论点是'四王'只知摹古,所谓'只会用临、摹、仿、抚四大本领复制古画',认为他们的作品简直可以说没有自家创... 在以往贬斥、批判'四王'(清初画家王时敏、王鉴、王翚、王原祁)的各种文章和著作中,最一致、最集中的论点是'四王'只知摹古,所谓'只会用临、摹、仿、抚四大本领复制古画',认为他们的作品简直可以说没有自家创作。王原祁画跋中'或者子久些子脚汗气,于此稍有发现乎'这句话被反复转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博物馆藏 王原祁 鉴藏印 苏州博物馆 山水图轴 恽寿平 广州艺术博物院 清初画坛
下载PDF
白阳之“仙”与青藤之“禅”——兼论文人画之主流与潜变
9
作者 《大连大学学报》 2008年第1期73-78,共6页
陈淳、徐渭是水墨大写意花鸟画的开山祖,其花鸟画是文人画发展历史进程中的重要里程碑。晚明时期盛行于文化精英间之"心学"与"禅学",是长期发展与高度成熟的中国农业社会萌生并向工商社会转型之各种社会因素这一大... 陈淳、徐渭是水墨大写意花鸟画的开山祖,其花鸟画是文人画发展历史进程中的重要里程碑。晚明时期盛行于文化精英间之"心学"与"禅学",是长期发展与高度成熟的中国农业社会萌生并向工商社会转型之各种社会因素这一大时代中的时代精神,从白阳到青藤,其承传性、一致性与相异性都主要是这一社会历史的大环境所造就的,其中个人的主观条件,个性、气质、境遇等又起着内应的作用。通过对陈淳、徐渭生平、思想的几个有关问题作出考辩,并进而讨论其生平、思想、个性怎样影响了他们的艺术风格的形成以及文人画发展过程中儒、释、道的相互作用,论证两人的艺术对于董其昌及以后文人画发展到以笔墨为最终依归的历史功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淳 徐渭 “仙” “禅” 文人画
下载PDF
两卷《五牛图》考辩
10
作者 《中国书画》 2007年第9期58-66,共9页
在存世屈指可数的定为隋唐五代的卷轴画中,唐韩滉(723~787年)《五牛图》卷是尚未得到较深入讨论的一件作品。自1950年代,该纸本卷(以下简称北京本)入藏故宫博物院以来,中国国内只发表过一些赏鉴介绍性的文章①,对其是否为韩滉原作并无... 在存世屈指可数的定为隋唐五代的卷轴画中,唐韩滉(723~787年)《五牛图》卷是尚未得到较深入讨论的一件作品。自1950年代,该纸本卷(以下简称北京本)入藏故宫博物院以来,中国国内只发表过一些赏鉴介绍性的文章①,对其是否为韩滉原作并无质疑。可是,在日本,因为京都大原美术馆藏有另一件绢本的《五牛图》卷(以下简称大原本),日本学者对此两卷则有比较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牛图 韩滉 珊瑚网 卷轴画 黄麻纸 招抚使 卞永誉 赵孟 六研斋笔记 纸本
下载PDF
恽寿平的绘画艺术 被引量:1
11
作者 《中国书画》 2016年第7期24-37,共14页
恽寿平是与"四王"、吴历并称的"清初六大家",无论山水、花鸟,皆承前启后,尤其是他的没骨花鸟,更取得了开创性的成就。而其理论建树,尽在《南田画跋》,不愧为清代常州画派的鼻祖。
关键词 恽寿平 常州画派 南田画跋 没骨花 蔡星仪 四王 吴历 相关图 绘画创作 理论建树
下载PDF
国画传承与临摹、写生 被引量:1
12
作者 《美术观察》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6-8,共3页
我们在讨论国画的基本规律时曾提出“六法论”中之“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和“传移模写”这三大法为国画所独有,在西方绘画中没有与之相对应的理论范畴。“气韵”与“笔墨”作为国画的灵魂与骨骼其重要性大家会比较容易理解和接受... 我们在讨论国画的基本规律时曾提出“六法论”中之“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和“传移模写”这三大法为国画所独有,在西方绘画中没有与之相对应的理论范畴。“气韵”与“笔墨”作为国画的灵魂与骨骼其重要性大家会比较容易理解和接受,而对“传移模写”在现代是否仍为必要,则恐怕至今还是否定怀疑者为多,故有必要专作一节谈谈个人浅见,以期引起更多关注和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画 临摹 传承 写生 “气韵生动” 传移模写 骨法用笔 西方绘画
原文传递
王鉴生平之几点考证 被引量:1
13
作者 《收藏家》 2011年第7期69-73,共5页
清初"四王"中以王鉴的生平记载最为简略,资料最为缺乏,这与他生活甚为窘顿,晚年更孤苦凄凉,身后萧条有关。本文拟对其中几个问题作些考证,抛砖引玉,以期引起对画史有兴趣的同道多关注这一位培育了王石谷与吴历两位大画家的清代正统派... 清初"四王"中以王鉴的生平记载最为简略,资料最为缺乏,这与他生活甚为窘顿,晚年更孤苦凄凉,身后萧条有关。本文拟对其中几个问题作些考证,抛砖引玉,以期引起对画史有兴趣的同道多关注这一位培育了王石谷与吴历两位大画家的清代正统派宗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考证 生平 王鉴 抛砖引玉 正统派 画家 吴历
原文传递
百年中山美术
14
作者 《美术》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104-107,共4页
回眸百年可歌可泣的中国近代史,有一个人绝不会缺席,那就是孙中山:回眸百年风云变幻的中国现代美术史,中山人同样也绝不会缺席。第一个筚路蓝缕,披荆斩棘,创建中国首所国立最高美术学府的是中山人郑锦,在20世纪第一场中西美术大... 回眸百年可歌可泣的中国近代史,有一个人绝不会缺席,那就是孙中山:回眸百年风云变幻的中国现代美术史,中山人同样也绝不会缺席。第一个筚路蓝缕,披荆斩棘,创建中国首所国立最高美术学府的是中山人郑锦,在20世纪第一场中西美术大论战中,首先发难为新国画摇旗呐喊,冲锋在前的是中山人方人定。“敢为天下先”,这就是中山人,这就是中山美术在百年中国史的历史定位。世纪百年,风雨如磐,天翻地覆,中山人杰地灵,英豪辈出,在古老中国向现代文明奋力迈步的百年征程上处处都做出了无愧于历史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术史 孙中山 中国近代史 中国现代 现代文明 山人 美术学 中国史
原文传递
国画与国魂
15
作者 《美术观察》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7-9,共3页
中国改革开放己届30年,一个雄姿英发、新进锐气的中国正令举世瞻目。此时此际,探讨关干国家形象的艺术表率问题,是很有现实意义和颇具前瞻性的。虽然,依笔者愚见,“国家形象”一词似可修正为“民族形象”,因为“国家形象”与“民... 中国改革开放己届30年,一个雄姿英发、新进锐气的中国正令举世瞻目。此时此际,探讨关干国家形象的艺术表率问题,是很有现实意义和颇具前瞻性的。虽然,依笔者愚见,“国家形象”一词似可修正为“民族形象”,因为“国家形象”与“民族形象”,这两个概念虽在某种情况下可以互换,但“民族形象”一词纵向上含慨了历史,横向上超越于疆界,在时空上更具包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画 国家形象 民族形象 改革开放 包容性 中国 艺术
原文传递
也谈赵孟頫书法的分期问题
16
作者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90-96,共7页
本文以赵孟頫传世作品为研究主体,将赵氏书法分成三个时期:早期为1283年前,赵30岁以前;中期为1284年至1307年,赵31-54岁时;晚期为1308年至1322年去世,赵55-69岁时。文中将赵书三个时期的师法渊源与风貌作如下分析说明:早期主要力学宋高... 本文以赵孟頫传世作品为研究主体,将赵氏书法分成三个时期:早期为1283年前,赵30岁以前;中期为1284年至1307年,赵31-54岁时;晚期为1308年至1322年去世,赵55-69岁时。文中将赵书三个时期的师法渊源与风貌作如下分析说明:早期主要力学宋高宗赵构。中期为其书法之飞跃时期,长达22年,再细分为中初、中中、中后三期:中初期以《淳化阁帖》为根基全力学王,中间经十年努力进展巨大,于中后期攀上顶峰。晚期约十四、五年,也分成三期:晚初期为巅峰时期,晚中期始参入李北海,晚后期于俊美之形态中増添老辣生涩之笔。代笔、伪托之作此时期颇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赵孟頫 书法 分期
原文传递
八大山人名号问题考释
17
作者 《美术研究》 1988年第1期73-79,共7页
八大山人的身世问题,是中国绘画史研究的难题之一,一些重要问题已经有了结论,但尚有许多问题仍未解决,名号问题就是其中之一。在八大山人的作品中目前见到的名号已有二、三十个,本文只就其主要的、常见的几个略陈已见,向同行请教。
关键词 八大山人 朱容重 明宗室 “八大” 《兰亭序》 南昌县 中国绘画史 书画题跋 道朗 大公报
原文传递
中国画的革新骁将——方人定
18
作者 《美术》 北大核心 2001年第7期49-51,46-48,共6页
今年是岭南派名画家,原广东画院副院长方人定(1901——1975)诞生100周年。在20世纪的中国画坛上,方人定曾经以相当前卫的国画革新者姿态出现。作为专业画家兼理论家的方人定,1920年代起便不断发表文章阐述自己的绘画观念,他呼喊“艺术... 今年是岭南派名画家,原广东画院副院长方人定(1901——1975)诞生100周年。在20世纪的中国画坛上,方人定曾经以相当前卫的国画革新者姿态出现。作为专业画家兼理论家的方人定,1920年代起便不断发表文章阐述自己的绘画观念,他呼喊“艺术革命”,抨击当时的中国画坛“墨守古法”是“逃避现实”,“明明是封建遗产”等等,甚至嘲笑守旧的国画家为“抱着木乃伊接吻”。然而,正如80年代以来一些评介方人定的文章所指出的,他在晚年时期却“表现出回归传统的强烈意愿”(徐奇、彭一诚《方人定的创新理论和绘画实践》.《杂云》,总第44期),笔者十多年前的一篇抄文中也曾谈及此点《见《美术史论》,1986,4)但当时未及多作述论。今此文拟着重谈一谈他晚年的此一变化。虽然,他的这一思想转变始于40年代中后期,但突出地表现出来是在60年代以后,因篇幅之限,本文仅能以1960年代为重点。不过,为把来龙去脉交代清楚,还需对50年代中以来的背景略作介绍。 50年代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画 《西厢记》 传统文人画 西方文化 回归传统 40年代 《琵琶行》 骁将 民族美术 人物画
原文传递
韩滉和《五牛图》
19
作者 《文史知识》 1985年第2期119-120,2,共3页
在中国美术史上,牛的形象,早在商周铜器的纹饰上已经出现,但直至唐代才成为独立的绘画题材,产生了几位专门画牛的画家,韩滉就是其中的一位。韩滉(723—787),字太冲,长安(今陕西西安)人。是中唐时一位有作为的政治家,唐德宗时出任宰相,... 在中国美术史上,牛的形象,早在商周铜器的纹饰上已经出现,但直至唐代才成为独立的绘画题材,产生了几位专门画牛的画家,韩滉就是其中的一位。韩滉(723—787),字太冲,长安(今陕西西安)人。是中唐时一位有作为的政治家,唐德宗时出任宰相,封晋国公。在平定'藩镇连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韩滉 五牛图 中国美术史 绘画题材 商周 唐时 唐朝名画录 《历代名画记》 张彦远 朱景玄
原文传递
画品与人品的再思考
20
作者 《美术观察》 北大核心 2008年第9期7-7,共1页
中国传统美术批评理论中有一个标准与西方很不同,那就是将作品与画家人品相联系,所谓“画如其人”,所谓“人品不高,落墨无法”等等,类似的观点,在西方文艺理论中曾冕罗丹说过类似的话:“做一艺术家,须先做一堂堂之人。”不过此... 中国传统美术批评理论中有一个标准与西方很不同,那就是将作品与画家人品相联系,所谓“画如其人”,所谓“人品不高,落墨无法”等等,类似的观点,在西方文艺理论中曾冕罗丹说过类似的话:“做一艺术家,须先做一堂堂之人。”不过此种观点很少为西方艺评家采纳,并不被普遍认同。返观国画,“人品不高,落墨无法”及相似之论充盈于唐以来千余年史论典藉,直至上世纪中仍为潘天寿等大师认同和发挥。例如他说:“品格高,落墨自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品 西方文艺理论 画品 批评理论 传统美术 艺术家 潘天寿 国画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