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电化学发光传感器在食品安全领域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
作者 丁小梅 +2 位作者 李健 王力 黄琦靖 《食品工业》 CAS 2021年第5期345-348,共4页
随着人们对食品安全问题重视程度的加深,食品检测技术也得到快速发展,其中电化学发光传感器基于简单、快捷、灵敏性高、背景低等优势而被广泛应用。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电化学发光传感器在食品安全领域中的研究进展,并对其发展前景进行... 随着人们对食品安全问题重视程度的加深,食品检测技术也得到快速发展,其中电化学发光传感器基于简单、快捷、灵敏性高、背景低等优势而被广泛应用。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电化学发光传感器在食品安全领域中的研究进展,并对其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以期为进一步探索电化学发光传感器在食品领域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化学发光 传感器 食品安全
原文传递
2种抗氧化剂对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作用 被引量:2
2
作者 户晶晶 +2 位作者 孙乐常 王瑞芳 王力 《中国食品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39-45,共7页
研究2种抗氧化剂(植酸、L-抗坏血酸棕榈酸酯)对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作用,并通过分子对接技术探究2种化合物分别与酶的相互作用。植酸和L-抗坏血酸棕榈酸酯对α-葡萄糖苷酶IC_(50)值分别为(0.207±3.137)mol/L和(0.39±0.00838)m... 研究2种抗氧化剂(植酸、L-抗坏血酸棕榈酸酯)对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作用,并通过分子对接技术探究2种化合物分别与酶的相互作用。植酸和L-抗坏血酸棕榈酸酯对α-葡萄糖苷酶IC_(50)值分别为(0.207±3.137)mol/L和(0.39±0.00838)mmol/L,L-抗坏血酸棕榈酸酯的抑制效果较好。植酸和L-抗坏血酸棕榈酸酯对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类型为可逆混合型抑制、可逆竞争型抑制。分子对接结果显示,2种化合物能很好地与α-葡萄糖苷酶活性位点的氨基酸相互作用。L-抗坏血酸棕榈酸酯对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表现出高效性,为酶抑制剂提供了理论基础,使其在食品中起到抗氧化作用并减缓糖尿病患者餐后血糖水平的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Α-葡萄糖苷酶 抑制剂 酶动力学 分子对接
下载PDF
《食品安全追溯体系》课程的改革与成效 被引量:1
3
作者 王力 +4 位作者 洪诚毅 刘光明 倪辉 周磊 郑斌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306-311,共6页
《食品安全追溯体系》课程教学改革以"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位一体的培养目标"为抓手,系统地构建了课程内容的知识体系和能力体系,建立了三立足、五融入、五注重的"三五五方案"育人机制,探索了科技特派... 《食品安全追溯体系》课程教学改革以"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位一体的培养目标"为抓手,系统地构建了课程内容的知识体系和能力体系,建立了三立足、五融入、五注重的"三五五方案"育人机制,探索了科技特派员与师徒制相结合、人才互育的培养模式,与企业联合构建了食品安全追溯体系闭环的线上线下案例库。实现了服务区域企业发展与学校教学模式从课堂到实践转型同频同步,提升食品优势特色学科水平与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同向同行,实现了高素质食品安全追溯人才培养供给与产业发展需求紧密对接的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品安全追溯体系 价值塑造 科技特派员 教学改革
下载PDF
罐头制品可追溯体系的建设与实践--以厦门古龙食品有限公司为例
4
作者 王力 +3 位作者 刘光明 刘翼翔 洪诚毅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0年第4期333-335,344,共4页
食品可追溯体系是国内外保证食品质量安全的一项重要举措.本文结合古龙食品有限公司可追溯体系的建立与实施的具体案例,分析了目前食品可追溯系统在罐头制品中的应用,并且对当下罐头行业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分析,阐述了古龙罐头建立可... 食品可追溯体系是国内外保证食品质量安全的一项重要举措.本文结合古龙食品有限公司可追溯体系的建立与实施的具体案例,分析了目前食品可追溯系统在罐头制品中的应用,并且对当下罐头行业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分析,阐述了古龙罐头建立可逆溯体系的具体举措,以此推动罐头行业的质量控制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品可追溯体系 罐头制品 案例分析
下载PDF
H_(3)PMo_(12)O_(40)修饰电极对酪氨酸酶的电化学传感
5
作者 谢乐芳 +1 位作者 丁小梅 王力 《集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1年第4期306-313,共8页
通过阳极化处理玻碳电极,吸附法制备H_(3)PMo_(12)O_(40)修饰电极,研究H_(3)PMo_(12)O_(40)修饰电极在不同支持电解质、扫描速度下对酪氨酸酶的电化学传感。结果表明:以0.1 mol/L H 2 SO 4为支持电解质效果最佳,超纯水效果最差,并且该... 通过阳极化处理玻碳电极,吸附法制备H_(3)PMo_(12)O_(40)修饰电极,研究H_(3)PMo_(12)O_(40)修饰电极在不同支持电解质、扫描速度下对酪氨酸酶的电化学传感。结果表明:以0.1 mol/L H 2 SO 4为支持电解质效果最佳,超纯水效果最差,并且该电化学反应属于表面与扩散的共同控制过程;在温和条件下,V(0.1 mol/L H 2 SO 4)∶V(0.5 mol/L Na 2 SO 4)=2∶8混合溶液作为支持电解质,该多酸修饰电极在100 mV/s扫描速度下对酪氨酸酶具有良好的催化作用,氧化还原峰明显,检出限(S/N=3)达15.76 U/m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修饰电极 H_(3)PMo_(12)O_(40) 酪氨酸酶 电化学传感 吸附法
下载PDF
红毛藻R-藻红蛋白的提取纯化及在Cu^(2+)检测中的应用 被引量:2
6
作者 李月 +2 位作者 王芳 姜泽东 王力 《中国食品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276-284,共9页
采用纤维素酶法提取红毛藻藻红蛋白,并对其进行纯化。利用Cu^(2+)能使R-藻红蛋白发生荧光猝灭的特性,建立一种荧光检测Cu^(2+)含量的方法。研究结果表明:当提取温度40℃、提取时间5 h、加酶量2.5%时,提取的R-藻红蛋白质量浓度为43.64 mg... 采用纤维素酶法提取红毛藻藻红蛋白,并对其进行纯化。利用Cu^(2+)能使R-藻红蛋白发生荧光猝灭的特性,建立一种荧光检测Cu^(2+)含量的方法。研究结果表明:当提取温度40℃、提取时间5 h、加酶量2.5%时,提取的R-藻红蛋白质量浓度为43.64 mg/mL。使用饱和度为60%的硫酸铵沉淀和DEAE Sepharose FF柱纯化,得到纯度为2.1(A_(620)/A_(280))的药品级R-藻红蛋白,其对Cu^(2+)有良好的选择性,最佳检测条件为:R-藻红蛋白质量浓度1.2 mg/mL、水浴温度30℃、反应时间15 min、缓冲液pH 7.0,在Cu^(2+)0.5~50μmol/L范围内,相对荧光强度与Cu^(2+)浓度之间存在良好的线性关系,最低检出限(S/N=3)0.06308μmol/L。将此方法用于实际样品中Cu^(2+)含量的检测,样品回收率为94.50%~106.03%。方法具有绿色安全、检测时间短、灵敏度高、选择性好等优势,对水产品中重金属Cu^(2+)含量的检测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藻红蛋白 红毛藻 提取纯化 荧光探针 Cu^(2+)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