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广西中尺度站逐时雨量资料、NCEP/NCAR 1°×1°再分析资料及国家气候中心提供的副高监测指标资料,对2010—2015年广西5次副高控制下的暴雨天气形势和物理量特征,及副高指数变化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5...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广西中尺度站逐时雨量资料、NCEP/NCAR 1°×1°再分析资料及国家气候中心提供的副高监测指标资料,对2010—2015年广西5次副高控制下的暴雨天气形势和物理量特征,及副高指数变化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500 h Pa为副高控制时,在广西北部山区易出现东北-西南向的暴雨区;副高(588 dagpm线控制区)的位置决定暴雨中心的位置,暴雨一般发生在副高稳定或略为西进的过程中,脊线位置变化小;暴雨主要是由对流层中低层的辐合扰动强度决定,850 h Pa的切变线强度、位置对暴雨出现有明显影响,高层不利环境场对暴雨落区的位置有明显的制约,使得暴雨落区大多出现在桂北25°N附近,纬距变化不超过0.5个纬度;湿层相对浅薄,但整层能量充沛,水汽辐合主要集中在近地层,必须要有强烈的上升运动,使得近地层能量得以释放而产生暴雨。展开更多
文摘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广西中尺度站逐时雨量资料、NCEP/NCAR 1°×1°再分析资料及国家气候中心提供的副高监测指标资料,对2010—2015年广西5次副高控制下的暴雨天气形势和物理量特征,及副高指数变化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500 h Pa为副高控制时,在广西北部山区易出现东北-西南向的暴雨区;副高(588 dagpm线控制区)的位置决定暴雨中心的位置,暴雨一般发生在副高稳定或略为西进的过程中,脊线位置变化小;暴雨主要是由对流层中低层的辐合扰动强度决定,850 h Pa的切变线强度、位置对暴雨出现有明显影响,高层不利环境场对暴雨落区的位置有明显的制约,使得暴雨落区大多出现在桂北25°N附近,纬距变化不超过0.5个纬度;湿层相对浅薄,但整层能量充沛,水汽辐合主要集中在近地层,必须要有强烈的上升运动,使得近地层能量得以释放而产生暴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