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一次强飑线过程极端大风的中尺度分析 被引量:14
1
作者 沈杭锋 方桃妮 +2 位作者 翟国庆 苏涛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806-822,共17页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区域自动气象站加密观测资料和GFS 0.25°×0.25°逐6 h的分析场数据以及多普勒雷达、风廓线等资料,通过背景形势场分析、物理量诊断分析和中尺度分析,对2018年3月4日发生在华东地区的强飑线天气过...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区域自动气象站加密观测资料和GFS 0.25°×0.25°逐6 h的分析场数据以及多普勒雷达、风廓线等资料,通过背景形势场分析、物理量诊断分析和中尺度分析,对2018年3月4日发生在华东地区的强飑线天气过程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这次过程具有发生时间(季节)早、移速快、范围广、致灾强等特点,是一次比较少见的早春(冬末)十分强烈的飑线天气过程,是在高空急流辐散区、低空西南急流轴前端、低涡南侧的暖区中发展起来的。飑线过程的地面要素变化十分剧烈,地面有强冷池,与飑线前暖空气之间构成了强的水平温度梯度,致使飑线强度更强;飑线经过时气压涌升所形成的雷暴高压、强气压梯度以及飑线的快速移动均有利于地面极端大风的出现。飑线发展过程中观测到弓形回波、超级单体等强天气系统。中高层动量下传和光滑湖面、喇叭口、狭管效应等特殊地形对于大风的增强效应比较显著,这些因素也加剧了地面极端大风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大风 飑线 冷池 动量下传 地形
下载PDF
一次有冷空气侵入的梅汛期大暴雨过程诊断分析 被引量:14
2
作者 张浩川 徐月飞 《气象与环境科学》 2018年第3期71-80,共10页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NCEP 1°×1°再分析资料及雷达资料,对2014年6月浙江中部地区一次有冷空气侵入的梅汛期大暴雨过程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短波槽携带冷空气与西南暖湿气流交汇所形成的低涡切变是大暴雨过程主要影响...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NCEP 1°×1°再分析资料及雷达资料,对2014年6月浙江中部地区一次有冷空气侵入的梅汛期大暴雨过程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短波槽携带冷空气与西南暖湿气流交汇所形成的低涡切变是大暴雨过程主要影响系统;冷空气侵入使垂直方向上形成上冷下暖的不稳定结构,在暴雨区域上空始终对应有配合垂直上升运动中心的低层辐合中心,同时800-900 h Pa的干冷平流向低层的输送对暴雨维持有重要作用。冷空气侵入加剧了低层大气的对流性不稳定,大暴雨的产生与低层大气对流性不稳定的加剧和不稳定能量的释放有密切关系。湿位涡正压项(MPV1)表明大气处于对流不稳定状态,斜压项(MPV2)由负转正发展使垂直涡度得到较大增长,从而为暴雨提供了很好的垂直动力条件。根据雷达速度图上高低层冷暖平流及实况反射率回波,可以初步判断降水的强弱和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暴雨 冷空气 湿位涡 雷达图
下载PDF
浙江2011-01-20强降雪过程降雪带南压成因的诊断分析 被引量:11
3
作者 余健 王健疆 《气象与环境科学》 2011年第4期52-58,共7页
利用自动站、Micaps、雷达风廓线等资料和6 h间隔的NCEP1°×1°再分析资料,对浙江2011年1月20日强降雪过程中降雪带南压的成因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高空槽、中低层切变配合近地面的冷空气渗透影响是强降雪发生的有利... 利用自动站、Micaps、雷达风廓线等资料和6 h间隔的NCEP1°×1°再分析资料,对浙江2011年1月20日强降雪过程中降雪带南压的成因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高空槽、中低层切变配合近地面的冷空气渗透影响是强降雪发生的有利天气尺度背景;强降雪发生在低空西南急流左侧水汽通量散度的辐合区内,且低空西南急流的南压领先于降雪带的南压,700 hPa风速辐合线位置与降雪带前沿位置有较好的一致性;湿位涡斜压项的发展和移动与降雪带的南压有较好的一致性;850 hPa冷平流的南扩和800—600 hPa之间强暖平流的南伸,推动了降雪带的南压;雷达风廓线指示的低层冷平流作用比单站降雪开始时间早数小时,对本站温度条件的改变和降雪区的南压趋势有提前预示作用,可作为类似过程降水性质转换的参考依据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降雪 西南急流 温度平流 湿位涡 风廓线
下载PDF
一次由列车效应引发的暴雨过程分析 被引量:5
4
作者 张浩川 +2 位作者 廖君钰 沈杭锋 王健疆 《中低纬山地气象》 2018年第5期6-13,共8页
利用自动站资料、探空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以及雷达资料,对2016年6月26日浙西地区一次暴雨过程的列车效应特征、物理量特征以及中尺度特征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暴雨产生于中低层暖切及地面低压倒槽的背景场中。强降水时段内回波在... 利用自动站资料、探空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以及雷达资料,对2016年6月26日浙西地区一次暴雨过程的列车效应特征、物理量特征以及中尺度特征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暴雨产生于中低层暖切及地面低压倒槽的背景场中。强降水时段内回波在江西地区生成并沿同一路径东移影响浙西地区,产生列车效应,同时雷达速度场的低层辐合区有利于列车效应中东移回波增强并产生强烈降水。中低层湿度增加、垂直上升速度增大以及暖式切变线的加强有利于水汽辐合抬升的加强,使得列车效应增强,有利于降水的增大。26日11时以后衢州中北部地区列车效应的产生与维持与中低层正涡度和水汽通量辐合在这个区域的持续作用密不可分。Barnes滤波显示中尺度辐合线的维持和移动与列车效应的维持和生消有较好地对应关系,同时地面加密风场中稳定的低压环流有利于列车效应回波源地的维持,实际业务中应加强对地面加密风场和低层中尺度辐合线的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雨 列车效应 Barnes滤波 中尺度辐合
下载PDF
衢州市梅雨期暴雨预报概念模型的建立与检验 被引量:4
5
作者 王健疆 徐月飞 《气象与减灾研究》 2017年第1期22-29,共8页
利用衢州市5个常规气象观测站及120个加密自动站资料、NCEP1°×1°资料,对2013—2016年衢州市梅雨期暴雨天气过程进行分析,基于动力、水汽等条件建立梅雨期暴雨天气概念模型,并对概念模型进行检验。结果表明:衢州市梅雨期... 利用衢州市5个常规气象观测站及120个加密自动站资料、NCEP1°×1°资料,对2013—2016年衢州市梅雨期暴雨天气过程进行分析,基于动力、水汽等条件建立梅雨期暴雨天气概念模型,并对概念模型进行检验。结果表明:衢州市梅雨期暴雨多发,区域暴雨多发于单阻型,各层影响系统活动范围相对集中,单、双阻型在局地暴雨中出现概率接近,系统活动范围区域分散;大气可降水量对暴雨预报有正贡献,上游江西中北部地区具有明显的高值中心;700 hPa上U分量更具主导地位,850hPa华南地区V分量变化对暴雨预报有较好的参考性;区域暴雨与局地暴雨在垂直速度场上最强中心高度不同,区域暴雨期间垂直速度大值区层次更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雨 概念模型 大气可降水量 检验
下载PDF
基于雷达校正的雨量插值研究 被引量:3
6
作者 徐月飞 +1 位作者 顾振海 周业娴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5年第2期155-158,共4页
自动站点雨量数据到格点化雨量数据的插值方法一直在气象业务中有着重要应用,但传统插值法一般只考虑距离对估测点的影响,不能够真实地反应降水的落区分布.利用多普勒雷达资料对雨量插值结果进行校正,可使得插值后的结果较好地反映雷达... 自动站点雨量数据到格点化雨量数据的插值方法一直在气象业务中有着重要应用,但传统插值法一般只考虑距离对估测点的影响,不能够真实地反应降水的落区分布.利用多普勒雷达资料对雨量插值结果进行校正,可使得插值后的结果较好地反映雷达反射率分布特征,也可以较好地克服反距离加权插值法的尖点问题.经过业务测试检验,基于雷达校正的雨量插值方法效果较为稳定,可以在业务中进行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雨量 空间插值 反距离加权 多普勒雷达
下载PDF
浙西地区春季和盛夏两次冰雹过程的对比分析 被引量:2
7
作者 李娜 +1 位作者 王健疆 廖君钰 《浙江气象》 2019年第4期11-15,21,共6页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和多普勒雷达资料对2015年浙西地区春季和盛夏发生的两次冰雹过程进行了对比研究。分析发现春季冰雹过程低层有涡切、干线和风场辐合线配合,天气系统影响明显,而盛夏冰雹过程主要是由午后的热对流产生...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和多普勒雷达资料对2015年浙西地区春季和盛夏发生的两次冰雹过程进行了对比研究。分析发现春季冰雹过程低层有涡切、干线和风场辐合线配合,天气系统影响明显,而盛夏冰雹过程主要是由午后的热对流产生。探空资料分析表明两次冰雹过程前大气均有很大的不稳定能量的积聚,春季降雹的0℃和-20℃层高度均比盛夏略偏低,但两次过程均在适宜范围;风矢端图显示春季过程比夏季过程的垂直风切变要显著且前者环境场较有利于产生多单体风暴,而后者更类似于产生普通单体风暴的环境场特征。春季过程低层的辐合上升和冷空气侵入为对流的发生提供了较好的动力触发条件,盛夏过程则以热力触发为主。雷达回波和垂直剖面特征显示,冰雹的强度和落区与最强回波强度和超过60 dBz强回波区域的移向一致。春季过程的对流风暴有强入流和出流特征,组织结构性较盛夏降雹风暴强是其过程持续时间长、强度大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雹 探空资料 触发条件 回波特征
下载PDF
2013年底浙西地区一次持续性灰霾天气过程分析 被引量:1
8
作者 王健疆 张浩川 《气象与减灾研究》 2014年第4期56-61,共6页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和NCEP 1°×1°再分析资料,对2013年底浙西地区一次持续性灰霾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该过程期间存在比较稳定的高、低空和地面环流形势,中低层湿度条件较差;低层以弱辐散和弱垂直运动为主,并...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和NCEP 1°×1°再分析资料,对2013年底浙西地区一次持续性灰霾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该过程期间存在比较稳定的高、低空和地面环流形势,中低层湿度条件较差;低层以弱辐散和弱垂直运动为主,并且1000 hPa高度层以下浅薄逆温层的持续存在均有利于灰霾天气的维持;干冷空气前锋和主体影响期间,冷平流强度加大且低层有辐合中心和垂直上升运动中心出现,扩散条件好转是灰霾程度减弱的主要原因之一;浙西地区为盆地地形,南北高、中间低的地势不利于污染物的扩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灰霾天气 逆温层 冷空气 地形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