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Ⅱ):气候变化的影响与适应 被引量:257
1
作者 林而达 许吟隆 +18 位作者 李玉娥 杨修 张建云 李从先 吴绍洪 赵宗群 吴建国 居辉 严昌荣 王守荣 刘允芬 杜碧兰 赵成义 秦保芳 刘春蓁 黄朝迎 张小全 马世铭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CSCD 2006年第2期51-56,共6页
已经观测到的气候变化影响是显著的、多方面的。各个领域和地区都存在有利和不利影响,但以不利影响为主,未来的气候变暖将会对中国的生态系统、农业以及水资源等部门和沿海地区产生重大的不利影响。采取适应措施可以减轻气候变化的不利... 已经观测到的气候变化影响是显著的、多方面的。各个领域和地区都存在有利和不利影响,但以不利影响为主,未来的气候变暖将会对中国的生态系统、农业以及水资源等部门和沿海地区产生重大的不利影响。采取适应措施可以减轻气候变化的不利影响,应将适应气候变化的行动逐步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中长期规划中。由于我国科学研究的相对不足和科学认识能力的局限,目前的气候变化影响评估方法和结果还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应当加强区域适应气候变化的案例研究、扩大研究领域、加强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影响的研究,以降低影响评估的不确定性,并提出切实可行的适应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气候变化 气候情景 影响评估 适应措施 不确定性
下载PDF
中国碳排放量测算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209
2
作者 《资源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597-604,共8页
研究碳排放问题首先需要对碳排放量进行估算。本文首先根据国家、地区、行业不同的能源消费特征和可利用的统计数据,提出了不同层次的碳排放量测算方法,并估算了全国、各个行业、各省市区的碳排放量。基于指数分解方法的特点,利用碳排... 研究碳排放问题首先需要对碳排放量进行估算。本文首先根据国家、地区、行业不同的能源消费特征和可利用的统计数据,提出了不同层次的碳排放量测算方法,并估算了全国、各个行业、各省市区的碳排放量。基于指数分解方法的特点,利用碳排放的完全指数分解方法——对数平均Divisia指数(LMDI法)定量分析了中国1995年-2007年碳排放变化的影响因素和贡献率,影响因素包括4种,即经济规模效应、结构效应、能源强度效应和碳强度效应。分解模型结果表明,不同时期这4种效应对碳排放变化的贡献率是不同的,1995年-2007年对碳排放增加影响最大的因素是经济发展。结果也提醒国家需要对这一时期内的产业政策、能源发展措施等方面进行反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排放量 分解分析 Divisia指数法 能源效率 经济增长 碳排放强度 中国
原文传递
提高能源效率与经济结构调整的策略分析 被引量:130
3
作者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0期16-23,共8页
新型工业化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要求降低能源强度(单位产值消耗的能源量),提高能源使用效率。本文首先对能源效率、节能的内涵进行界定,从能源物理效率、单位产值能耗、单位产品能耗等方面分析了我国能源效率的现状特征,以及与先进能源... 新型工业化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要求降低能源强度(单位产值消耗的能源量),提高能源使用效率。本文首先对能源效率、节能的内涵进行界定,从能源物理效率、单位产值能耗、单位产品能耗等方面分析了我国能源效率的现状特征,以及与先进能源效率水平国家的差距,基于产值能耗与经济结构调整关系的分析,提出了降低能源强度的主要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源效率 节能 能源强度 经济结构
原文传递
中国粮食生产的综合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66
4
作者 熊伟 林而达 +2 位作者 李岩 许吟隆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397-406,共10页
采用模型模拟的方式, 根据中国社会发展规划, 将未来社会经济发展情景与区域气候模型、水资源模型和作物模型相连接, 综合评估和分析未来中国的粮食生产状况, 以期为宏观决策提供科学参考。结果表明, ①气候变化将影响未来三大作物单产,... 采用模型模拟的方式, 根据中国社会发展规划, 将未来社会经济发展情景与区域气候模型、水资源模型和作物模型相连接, 综合评估和分析未来中国的粮食生产状况, 以期为宏观决策提供科学参考。结果表明, ①气候变化将影响未来三大作物单产, 如果不考虑 CO2 肥效作用, 未来雨养作物单产将受到更大冲击; 当灌溉条件保障后, 水稻受到冲击更大, 单产降低最多, 尤其是 A2 情景。如果考虑 CO2 肥效作用, 未来玉米平均单产变化不大, 小麦单产明显增加, 尤其是雨养小麦, 水稻单产也有所增加。②未来气候变化、水资源、社会经济发展将影响中国三大作物的需水量和农业供水量, 导致水稻、灌溉玉米和小麦的播种面积下降, 而雨养小麦和玉米的播种面积上升。③未来气候变化、 CO2 肥效、水资源和土地利用变化对粮食生产的影响较为复杂, 依情景和时段的不同而不同。农业可用水资源对粮食总产的影响最不利, 致使三大作物粮食总产量明显降低, 成为未来粮食生产的主要限制因素, 尤其是水稻生产; 土地利用对总产的负面影响最小; 气候变化和 CO2 的相互作用可使总量少许增加。未来各情景下水稻受到冲击最大, 而小麦和玉米则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增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水可用量 粮食生产 综合评估 中国
下载PDF
中国经济增长与电力发展关系的定量分析研究 被引量:38
5
作者 姚愉芳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0期5-10,共6页
1990年以来我国电力消费弹性系数变化起伏较大,尤其是1997、1998年分别降到0.5、0.36,1999年电力需求有所恢复。根据对1990年~2000年影响全国用电量的因素分析,及对经济增长与电力发展关系的定量研究,我们认为主要是由于以工业为主的... 1990年以来我国电力消费弹性系数变化起伏较大,尤其是1997、1998年分别降到0.5、0.36,1999年电力需求有所恢复。根据对1990年~2000年影响全国用电量的因素分析,及对经济增长与电力发展关系的定量研究,我们认为主要是由于以工业为主的第二产业电耗系数的大幅下降引起短期内电力与经济发展关系的突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经济增长 电力发展 定量分析
原文传递
我国高技术产业同构性与集聚的实证分析 被引量:43
6
作者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2期91-97,149,共8页
本文利用产业分工指数和产业的区位熵,实证分析了我国东、中、西部以及11个省/市高技术产业的结构差异性与产业的地方专业化问题.分析结果表明,从1995~2002年总体上我国高技术产业的同构性是减弱的,产业的地方专业化更加明显,显然这两... 本文利用产业分工指数和产业的区位熵,实证分析了我国东、中、西部以及11个省/市高技术产业的结构差异性与产业的地方专业化问题.分析结果表明,从1995~2002年总体上我国高技术产业的同构性是减弱的,产业的地方专业化更加明显,显然这两种结论是互为印证的,并与当前有关高技术产业同构性趋强的观点是不一致的.本文还提出了未来我国各地区高技术产业的发展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技术产业 同构性 产业分工指数 区位熵
原文传递
碳定价机制最新进展及对中国碳市场发展建议 被引量:21
7
作者 《价格理论与实践》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26-30,90,共6页
“十四五”时期,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的关键期,碳定价是当前国际上用于减缓碳排放措施的主要政策工具。本文首先分析碳税和碳交易两种主要碳定价机制,基于最新文献资料,对全球碳定价发展现状、中国全国碳交易市场... “十四五”时期,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的关键期,碳定价是当前国际上用于减缓碳排放措施的主要政策工具。本文首先分析碳税和碳交易两种主要碳定价机制,基于最新文献资料,对全球碳定价发展现状、中国全国碳交易市场建设进程,以及碳定价发展的最新进展进行了阐述,最后从完善碳定价机制、重视碳风险、加强国际合作等三个方面提出中国碳市场发展的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市场 碳定价机制 碳税 碳交易 内部碳定价
原文传递
中国城镇住宅碳排放强度分析和用能政策反思 被引量:21
8
作者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90-104,共15页
基于最新可利用的统计数据,对中国城镇住宅使用过程中分品种能源消耗引起的碳排放等指标进行估算,并对城镇住宅碳排放量、碳排放强度的变化指数模型进行分解。结果表明:研究期内城镇住宅能耗结构趋于"清洁化",住宅直接CO_2排... 基于最新可利用的统计数据,对中国城镇住宅使用过程中分品种能源消耗引起的碳排放等指标进行估算,并对城镇住宅碳排放量、碳排放强度的变化指数模型进行分解。结果表明:研究期内城镇住宅能耗结构趋于"清洁化",住宅直接CO_2排放比例趋于下降;住宅能源强度、人均住房面积、家庭总户数、能源碳密度等是影响住宅碳排放和排放强度变化的主要社会经济和能源驱动因子。文章最后提出住宅用能的几点政策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镇住宅 碳排放 DIVISIA指数
原文传递
气候变化政策研究中经济—能源系统模型的构建 被引量:13
9
作者 姚愉芳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7期41-45,共5页
由于气候变化政策研究的复杂性,本文在分析当前温室气体减排技术模型的两种建模方法——top-down和bottom-up的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了构建混合型经济-能源系统模型的必要性,并强调掌握模型的自主权在温室气体减排政策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 由于气候变化政策研究的复杂性,本文在分析当前温室气体减排技术模型的两种建模方法——top-down和bottom-up的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了构建混合型经济-能源系统模型的必要性,并强调掌握模型的自主权在温室气体减排政策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影响研究方面的重要性,最后给出了模型的开发目标和开发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温室气候 减排技术 经济-能源模型 中国 经济社会发展
原文传递
低碳经济模型现状和几个理论问题探讨 被引量:14
10
作者 吴滨 《资源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242-247,共6页
在全球气候变化研究领域,发展低碳经济已日益受到世界各国学者及政府部门的关注。发展低碳经济,进行技术创新成为当前应对气候变化的一种有效途径。中国未来的主要目标仍然是减少贫困、发展经济、提高全体居民的生活水平。因此保持一定... 在全球气候变化研究领域,发展低碳经济已日益受到世界各国学者及政府部门的关注。发展低碳经济,进行技术创新成为当前应对气候变化的一种有效途径。中国未来的主要目标仍然是减少贫困、发展经济、提高全体居民的生活水平。因此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满足基本的人文发展需求是研制中国低碳经济评价模型的一个重要前提。本文首先概述了全球CO2的排放特征,再对当前碳减排模型中不同模型的特点、存在问题作了阐述,并结合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特点对开发中国低碳经济评价模型涉及的3个理论问题进行了探讨,包括可持续发展与低碳经济的关系,技术进步的内生化问题,发展中国家环境-经济模型构建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碳经济 评价模型 技术进步 现状
原文传递
中国碳排放特征及发展低碳经济的对策分析 被引量:13
11
作者 《经济研究参考》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6-14,共9页
一、概述气候变化是当今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全球性问题之一,已有的科学研究结论表明,①全球气候变暖与人类活动造成的温室气体排放升高有很大的相关性。而能源系统排放的CO2占全部人为排放CO2的70%,并主要是由化石燃料(如煤炭、石油、... 一、概述气候变化是当今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全球性问题之一,已有的科学研究结论表明,①全球气候变暖与人类活动造成的温室气体排放升高有很大的相关性。而能源系统排放的CO2占全部人为排放CO2的70%,并主要是由化石燃料(如煤炭、石油、天然气)生产和使用造成的。"低碳"是指较低的温室气体排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排放 经济发展水平 产业 GDP 气候变化 气候变动 低碳经济 碳排放量 经济结构 能源结构 碳排放系数 中华人民共和国
下载PDF
人文发展潜力与碳排放需求空间的定量分析 被引量:8
12
作者 姚愉芳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1期78-83,共6页
我国需要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温室气体排放空间。本文通过对不同类型国家发展经验的实证研究,结合经济、能源系统综合模型,定量分析了我国实现人文发展潜力所需的相应经济发展规模、产业结构、人口、城市化等社会经济总量指标以及... 我国需要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温室气体排放空间。本文通过对不同类型国家发展经验的实证研究,结合经济、能源系统综合模型,定量分析了我国实现人文发展潜力所需的相应经济发展规模、产业结构、人口、城市化等社会经济总量指标以及人民生活质量、碳排放需求等环境指标,并给出了在满足人文发展潜力条件下,我国可能的碳排放需求空间及主要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文发展潜力 碳排放需求空间 经济能源综合模型 温室气体 人均GDP 国民生产总值 消费水平 消费结构 终端能源需求模型 二氧化碳排放量
原文传递
中国水资源使用效率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2
13
作者 赵悦 李富强 《水利经济》 2018年第1期52-55,63,共5页
利用指数分解模型对影响中国用水量变化和水资源使用效率的驱动因子进行定量研究。模型计算结果表明,在2000—2015年期间,经济发展和人口规模扩大是促进全国用水量增加的主要驱动因子,并且前者的贡献率远远高于后者;行业用水技术进步和... 利用指数分解模型对影响中国用水量变化和水资源使用效率的驱动因子进行定量研究。模型计算结果表明,在2000—2015年期间,经济发展和人口规模扩大是促进全国用水量增加的主要驱动因子,并且前者的贡献率远远高于后者;行业用水技术进步和工业结构的优化都有利于用水总量的降低和用水效率的提高,但行业用水效率提高具有较大的贡献率,贡献率分别为76%和53%。最后提出研究期内水资源管理政策的评估和反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用水量 水资源使用效率 用水强度 Divisia指数分解
下载PDF
中国经济和能源政策对碳排放强度的影响 被引量:9
14
作者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CAS 2016年第7期28-36,43,共10页
经济政策和能源政策是影响中国能源消费和碳排放的主要政策因素。从一次能源人均碳排放量和终端碳排放强度也即单位GDP终端碳排放强度两个视角分析中国碳排放强度,采用Divisia指数分解模型对碳排放强度进行分解,研究结果表明:经济政策... 经济政策和能源政策是影响中国能源消费和碳排放的主要政策因素。从一次能源人均碳排放量和终端碳排放强度也即单位GDP终端碳排放强度两个视角分析中国碳排放强度,采用Divisia指数分解模型对碳排放强度进行分解,研究结果表明:经济政策因素和能源政策因素在不同时期对碳排放强度变化的作用和贡献率是不同的。从人均碳排放而言,起主要作用的因素是经济发展和能源效率的提高,1980—2012年人均碳排放量提高了309%,增加了4.7t CO2,其中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促进了人均碳排放增加,贡献率为215.7%,而能源效率的提高起到了降低人均碳排放的作用,贡献率为-113%。从终端碳排放强度分析,1996—2012年,碳排放强度降低了52%,其中能源效率的提高作用最大,贡献率为106%,其次是能源结构的改变,而产业结构的变化则提高了碳排放强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排放强度 人均碳排放 终端碳排放 能源政策 Divisia指数分解
下载PDF
“城市双修”试点对PM_(2.5)和臭氧协同控制的效果评估:以三亚市为例 被引量:6
15
作者 刘政 叶希娴 《环境科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699-706,共8页
我国大气环境进入PM_(2.5)污染依然严峻和臭氧(O_(3))污染日益突出的新阶段,“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要推进PM_(2.5)和臭氧(O_(3))污染协同控制.在大气污染防治领域,减排长期以来被视作污染防治的唯一出路.本文借鉴应对气候变化问题所采... 我国大气环境进入PM_(2.5)污染依然严峻和臭氧(O_(3))污染日益突出的新阶段,“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要推进PM_(2.5)和臭氧(O_(3))污染协同控制.在大气污染防治领域,减排长期以来被视作污染防治的唯一出路.本文借鉴应对气候变化问题所采用的减排与适应的两种治理模式,探索适应模式的污染防治效果.选取我国首个“生态修复、城市修补”(简称“城市双修”)试点城市——三亚市作为研究对象,以城市月均空气质量作为评价指标,采用准试验法评估试点效果.以海口市作为三亚市的空间对照,以试点前1.5年作为试点后1.5年的时间对照,采用依次添加气象、固定效应、1阶、2阶时间趋势控制的双倍差异模型,识别“城市双修”试点对三亚市空气污染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①“城市双修”试点大幅降低了三亚市的PM和O_(3)污染,其中,O_(3)浓度降低约30μg/m^(3),PM_(2.5)、PM10浓度分别降低约7、10μg/m^(3),三者降幅分别达47%、39%、28%;②“城市双修”对O_(3)浓度的影响是持续的,对PM浓度的影响滞后半年;③将“城市双修”试点分别提前6、9、12个月的安慰剂试点均未发现对三亚市空气质量有任何显著影响.研究显示,“城市双修”试点对三亚市PM_(2.5)和O_(3)协同控制具有意外显著的效果;甄别“城市双修”在不同时段所采取的修复细节有助于实现PM_(2.5)和O_(3)的精准治理,推广这些修复措施至其他城市有利于缓解我国当前面临的大气环境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适应模式 “城市双修” PM_(2.5)和O_(3) 协同控制 双倍差异法 效果评估 三亚市
下载PDF
当前我国降耗减排的形势分析及对策建议 被引量:4
16
作者 李军 杨敏英 +1 位作者 刘强 《中国经贸导刊》 2007年第2期41-42,共2页
关键词 降耗 “十一五”规划 污染物排放 能源消耗 执行情况 GDP
原文传递
全球碳治理体系新特征及完善中国碳治理的策略展望 被引量:1
17
作者 《价格理论与实践》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9-36,101,共9页
应对气候变化作为国家战略,融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实现“双碳”目标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本文首先简述全球碳治理体系发展沿革,重点阐述《巴黎协定》碳治理新秩序的特点,深入分析碳治理体系... 应对气候变化作为国家战略,融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实现“双碳”目标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本文首先简述全球碳治理体系发展沿革,重点阐述《巴黎协定》碳治理新秩序的特点,深入分析碳治理体系的新特征,在全面综述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球碳治理进展的中国贡献及深化中国碳治理行动的关键途径基础上,提出完善中国碳治理体系的三条策略展望:提高战略与系统思维能力,积极参与全球气候治理;加强绿色发展与碳治理的协同推进,促进能源体系清洁化、低碳化;完善碳定价机制,加强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的结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治理体系 全球气候治理 全球碳盘点 巴黎协定
原文传递
居住建筑CO_2排放量的核算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被引量:6
18
作者 李潇潇 《工业技术经济》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72-82,共11页
居住建筑作为能耗使用部门中重要的一部分,其节能减排工作对减少CO2排放量有重大意义。本研究利用Bottom-up评估方法对中国居住建筑的CO2排放量进行了核算,并对影响其排放量的经济社会因素进行了指数分解分析。核算结果表明,1996~2011... 居住建筑作为能耗使用部门中重要的一部分,其节能减排工作对减少CO2排放量有重大意义。本研究利用Bottom-up评估方法对中国居住建筑的CO2排放量进行了核算,并对影响其排放量的经济社会因素进行了指数分解分析。核算结果表明,1996~2011年居住建筑CO2排放量增长了1.12倍,年均增长5.14%。住宅碳排放系数和平均家庭规模变化均使居住建筑排放量减少,而建筑能源强度、人均居住面积和总户数的增加对居住建筑CO2排放量有明显的促进作用。目前增进作用大于减弱作用,最终居住建筑CO2排放量增加。节约用能,提高能源使用效率,改进用能结构,加快城镇化建设,推动社会结构调整等经济社会措施对降低居住建筑CO2排放量有改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居住建筑 碳排放 建筑节能 经济社会
下载PDF
空间数据的“多元滤波”和分类方法及其应用 被引量:3
19
作者 张效民 《物探化探计算技术》 CAS CSCD 1994年第4期321-327,共7页
本文简要阐述了因子协克立格(FCK)法在区域化探数据处理应用中的基本思想和数学模型,以及地质统计学分析在空间连续性约束分类中应用的基本原理,最后通过实例说明了两者在Au地球化学异常识别及分类评价中的应用效果。
关键词 空间数据 多元滤波 分类法 地球化学勘探
下载PDF
“双碳”目标下我国三北地区能源外送新途径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袁全红 《价格理论与实践》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30-34,共5页
可再生能源大规模发展,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途径。安全、绿色、高效利用可再生能源,是加快构建现代能源体系的必然要求。目前北煤南运、西电东送、北电南送等,是我国能源流向的基本特征。如何利用三北丰富的电力和硅矿资源,是当前... 可再生能源大规模发展,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途径。安全、绿色、高效利用可再生能源,是加快构建现代能源体系的必然要求。目前北煤南运、西电东送、北电南送等,是我国能源流向的基本特征。如何利用三北丰富的电力和硅矿资源,是当前可再生能源发展中的一大挑战。本文基于等效能量运输计算方法,首先,将运送光伏组件与运输煤炭对比,测算得出三类资源地区的费用、能耗、碳排放量,分别随运输量下降明显。然后,通过案例分析,对比陕北—湖北±800k V特高压直流输电,按等效能量采用铁路、公路、水路三种方式年输送40GW光伏组件,结果发现:三类资源区受电量可分别提高43.1%、24.0%、5.0%;通过对比分析特高压输电的费用、能耗、碳排放量等指标,发现水路、铁路方式最低等效运输距离为1.5×10^(4)km,而公路按照运费等效的运输距离最短,为1418km。相比运煤和输电,运输光伏是时空长距离、大规模能源运输的最有效途径。最后,通过我国光伏产业布局分析表明:在三北地区通过光伏外送实现电力外送更高效。基于此,应构建新型电力系统,优化利用三北地区资源优势,有序推进光伏大开发,推动光伏产业出口和国际新能源合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碳目标 能源运输 光伏运输 煤炭运输 特高压输电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