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依布硒林减轻DMT1诱导的铁死亡在实验性大鼠蛛网膜下腔出血中的研究 被引量:9
1
作者 张红霞 +4 位作者 车旭东 赵清 赵俊 向祥 何朝晖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6期1618-1624,共7页
目的观察大鼠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后二价金属离子转运体(divalent metal transportor 1,DMT1)的表达变化及铁死亡情况,探讨依布硒林可能通过抑制DMT1的表达减轻铁死亡,从而对SAH后早期脑损伤起保护作用。方法... 目的观察大鼠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后二价金属离子转运体(divalent metal transportor 1,DMT1)的表达变化及铁死亡情况,探讨依布硒林可能通过抑制DMT1的表达减轻铁死亡,从而对SAH后早期脑损伤起保护作用。方法血管内穿刺法构建SD大鼠SAH模型,免疫荧光检测脑皮质中DMT1、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4(glutathione peroxidase 4,GPX4)表达定位,Western blot检测脑皮质中SAH后72 h内各时间点及侧脑室注射依布硒林后DMT1、GPX4的表达变化,检测细胞内铁沉积情况、铁含量、脂质过氧化物产物丙二醛(malonaldehyde,MDA)等铁死亡指标,以及大鼠脑水肿和神经功能学评分变化。结果免疫荧光检测结果显示DMT1、GPX4表达于大鼠脑皮质神经元胞质内。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与假手术组相比,DMT1表达先升高,24 h降低后再次升高,48、72 h仍增高(P<0.01);而SAH后GPX4的表达降低,24 h显著降低(P<0.01),随后48、72 h继续降低(P<0.01)。与SAH组、溶剂组相比,依布硒林2 mg/kg组中DMT1降低(P<0.01);依布硒林4 mg/kg干预后DMT1表达降低显著(P<0.01),GPX4表达增高显著(P<0.01)。与SAH组、溶剂组相比,依布硒林4 mg/kg组中细胞内铁沉积减少,铁含量、MDA减少(P<0.01);GSH含量、GPX4活性增加(P<0.01)。神经功能学评分、脑水肿得到改善(P<0.01)。结论依布硒林可能通过抑制DMT1的表达减少铁向胞内转运继而减轻铁死亡,从而对SAH后早期脑损伤起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蛛网膜下腔出血 早期脑损伤 铁死亡 二价金属离子转运体 依布硒林
下载PDF
颈内动脉弯曲与颅内动脉瘤发生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8
2
作者 赵俊 向祥 +4 位作者 张红霞 梁译丹 覃王 何朝晖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313-316,共4页
目的:观察颈内动脉弯曲在颅内动脉瘤患者中的发生情况,探讨其与颅内动脉瘤发生是否存在相关性。方法:应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177例动脉瘤患者(包括破裂动脉瘤患者及未破裂动脉瘤患者)及164例非动脉瘤患者(对照组)的一般病例资... 目的:观察颈内动脉弯曲在颅内动脉瘤患者中的发生情况,探讨其与颅内动脉瘤发生是否存在相关性。方法:应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177例动脉瘤患者(包括破裂动脉瘤患者及未破裂动脉瘤患者)及164例非动脉瘤患者(对照组)的一般病例资料,并通过颈部CT血管造影(computed tomogrphy angiography,CTA)影像资料将每例患者颈内动脉弯曲程度分为迂曲(tortuosity)、折曲(kinking)、襻曲(coiling)。先对动脉瘤组与对照组间颈内动脉弯曲程度及一般资料进行单因素分析,再将单因素分析中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最后对颅内动脉瘤相关特征与颈内动脉弯曲程度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折曲在动脉瘤组及对照组中分别为47例(26.6%)及26例(15.9%),单因素分析显示折曲与颅内动脉瘤发生显著相关(P=0.016),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折曲是影响颅内动脉瘤发生的独立因素(P=0.002,OR=2.573,95%CI=1.426~4.641)。在颅内动脉瘤相关特征与颈内动脉弯曲相关性分析中,颈内动脉弯曲与颅内动脉瘤是否破裂、大小及个数无相关性。结论:颈内动脉折曲改变是颅内动脉瘤发生的影响因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颈内动脉弯曲 动脉壁薄弱 折曲
下载PDF
颈椎管内外沟通性肿瘤一期全切的手术治疗策略 被引量:2
3
作者 李洋 邹福建 +4 位作者 邓雷 薛军 徐忠烨 晏怡 《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23年第1期28-35,共8页
目的 建立新的颈椎管内外沟通性肿瘤临床分型,并根据术前分型选择不同的手术方式,制定一期全切颈椎管内外沟通性肿瘤的最佳手术治疗策略。方法 回顾性分析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2016年1月—2021年1月收治的84例颈椎管内外沟... 目的 建立新的颈椎管内外沟通性肿瘤临床分型,并根据术前分型选择不同的手术方式,制定一期全切颈椎管内外沟通性肿瘤的最佳手术治疗策略。方法 回顾性分析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2016年1月—2021年1月收治的84例颈椎管内外沟通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术前依据新的“三分型”系统进行临床分型。Ⅰ型:肿瘤主体位于椎管内及椎间孔区,采取后入路半椎板术式;Ⅱ型:肿瘤涉及椎间孔内外,生长范围广,采取后入路个体化椎板切除+内固定术式;Ⅲ型:肿瘤主体位于椎间孔外及肿瘤位于C1-2水平,采取侧方入路术式。不同分型采用相应的手术方式达到一期全切肿瘤的手术目标。术后评估神经功能损害症状有无改善、有无肿瘤复发及内固定相关并发症等临床疗效,分析此分型在临床实践中的指导价值。结果 84例患者中,Ⅰ型10例,Ⅱ型40例,Ⅲ型34例,均达到一期全切目标,术中未发生椎动脉的损伤。术后病理诊断以神经鞘瘤最为常见,共70例(83.3%)。术前McCormick脊髓功能评分Ⅰ级33例,Ⅱ级43例,Ⅲ级7例,Ⅳ级1例。随访时间6~40个月,平均18个月,随访期间43例患者疼痛及无力等神经功能损害症状均不同程度缓解;29例患者临床症状较术前无变化;12例无症状患者无新发神经功能损害症状。末次随访时,所有患者的McCormick脊髓功能评分Ⅰ级69例,Ⅱ级13例,Ⅲ级2例,Ⅳ级0例,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随访期间所有患者无肿瘤复发,未见颈椎不稳或畸形,其中Ⅱ型患者也未发生固定材料松动、脱落或断裂等并发症。结论 新的“三分型”有助于指导手术方案的制定,在一期全切肿瘤的同时兼顾了脊柱稳定性,更加简单实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管内外沟通性肿瘤 肿瘤分型 一期全切 手术方式
下载PDF
硫氧还蛋白相互作用蛋白在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早期脑损伤中作用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3
4
作者 赵清 车旭东 +3 位作者 张红霞 孙晓川 何朝晖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518-523,共6页
目的检测大鼠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早期硫氧还蛋白相互作用蛋白(TXNIP)及其相关凋亡因子的表达情况,探讨TXNIP在SAH后早期脑损伤中的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血管内穿刺法建立大鼠SAH模型。设立假手术组、SAH组、白藜芦醇干预... 目的检测大鼠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早期硫氧还蛋白相互作用蛋白(TXNIP)及其相关凋亡因子的表达情况,探讨TXNIP在SAH后早期脑损伤中的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血管内穿刺法建立大鼠SAH模型。设立假手术组、SAH组、白藜芦醇干预对照组以及白藜芦醇干预组。免疫荧光染色法观察神经元TXNIP的表达,荧光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与TXNIP共定位,Western blot检测SAH后72h内各时间点及干预前后TXNIP、p-ASK-1、Caspase-3、Bax、Bcl-2的表达变化。TUNEL法检测干预前后皮质和海马区细胞凋亡情况,同时评估干预前后行为学和脑水肿变化。结果免疫荧光染色结果显示,TXNIP主要表达于神经元胞质。荧光TUNEL检测发现,TXNIP与皮质下凋亡细胞存在共定位。与假手术组比较,TXNIP在SAH后12h表达开始逐渐增高,出血后早期各时间点的表达均高于假手术组(均P〈0.05),同时p-ASK-1、Caspase-3、Bax表达升高,Bcl-2表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白藜芦醇干预后TXNIP、p-ASK.1、Caspase-3、Bax出现下调(均P〈0.05),TUNEL检测结果显示干预后凋亡率降低(P〈0.05),行为学评分、脑水肿亦得到改善(均P〈0.05)。结论SAH后早期TXNIP表达即开始升高,TXNIP可能通过其促凋亡作用加重SAH后早期脑损伤;而白藜芦醇可能通过抑制TXNIP改善细胞凋亡和SAH大鼠预后。下调TXNIP的表达可能成为SAH后早期新的治疗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蛛网膜下腔出血 硫氧还蛋白相互作用蛋白 早期脑损伤 细胞凋亡 大鼠
原文传递
基于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细胞治疗研究进展 被引量:3
5
作者 何朝晖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621-624,共4页
颅内动脉瘤是常见脑血管疾病之一,由异常血流动力学应力和炎症反应引起的血管壁病理性重构是其主要发生机制。血管内栓塞治疗是目前颅内动脉瘤治疗的主要手段之一,栓塞后瘤颈及血管壁内皮的有效修复和重塑一直是关注的重点与难点。采用... 颅内动脉瘤是常见脑血管疾病之一,由异常血流动力学应力和炎症反应引起的血管壁病理性重构是其主要发生机制。血管内栓塞治疗是目前颅内动脉瘤治疗的主要手段之一,栓塞后瘤颈及血管壁内皮的有效修复和重塑一直是关注的重点与难点。采用细胞治疗,促进损伤组织再生,重塑血管壁完整性,可能改善动脉瘤组织学预后。本文对颅内动脉瘤形成的血管因素和不同类型细胞移植在颅内动脉瘤治疗中的前景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动脉瘤复发 细胞治疗 干细胞
下载PDF
硫氧还蛋白相互作用蛋白表达下调减轻大鼠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早期脑损伤 被引量:3
6
作者 赵清 车旭东 +4 位作者 谭关平 张红霞 孙晓川 何朝晖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84-189,共6页
目的观察大鼠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后早期硫氧还蛋白相互作用蛋白(thioredoxin-interacting protein,TXNIP)表达变化,检测干预前后TXNIP及下游凋亡因子表达,探讨TXNIP参与SAH后早期脑损伤(early brain injury,E... 目的观察大鼠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后早期硫氧还蛋白相互作用蛋白(thioredoxin-interacting protein,TXNIP)表达变化,检测干预前后TXNIP及下游凋亡因子表达,探讨TXNIP参与SAH后早期脑损伤(early brain injury,EBI)的可能机制。方法血管内穿刺法建立SAH模型。97只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对照组(Sham组,17只)、SAH组(32只)、Control si RNA组(12只)、TXNIP si RNA组(12只)、白藜芦醇(resveratrol,RES)对照组(12只)、RES干预组(12只)。Western blot检测SAH后各时间点及干预前后TXNIP、p-ASK-1、Caspase-3表达变化,荧光共聚焦检测TXNIP在神经元定位,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与TXNIP共定位,同时进行脑水肿评估(6只/组)和行为学评分(12只/组)。结果采用TXNIP si RNA和TXNIP抑制剂RES干预后死亡率、行为学评分及脑水肿(F=7.964,P<0.05)得到改善。荧光共聚焦显示TXNIP在大鼠脑神经元广泛表达,且主要位于胞浆。荧光TUNEL提示TXNIP与皮层区及海马区凋亡细胞共定位。Western blot发现与Sham组(0.476±0.043,n=3)比较,TXNIP在SAH后12h(0.729±0.548)表达逐渐增高,72h(1.509±0.071)仍处于较高水平,同时伴随下游凋亡因子的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806,P<0.05)。采用TXNIP si RNA和TXNIP抑制剂RES干预后,TXNIP表达下调(F=900.849,P<0.05,n=3),下游凋亡因子出现下降(p-ASK1,F=32.897,P<0.05;Caspase-3,F=89.120,P<0.05)。结论大鼠SAH后早期TXNIP表达增加,通过其促凋亡机制参与EBI发生,下调TXNIP能减轻大鼠SAH后EBI,这可能为临床SAH早期治疗提供新的治疗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硫氧还蛋白相互作用蛋白 蛛网膜下腔出血 早期脑损伤 细胞凋亡
下载PDF
颈动脉内膜剥术对改善双侧颈动脉狭窄患者脑部血流情况的疗效观察
7
作者 邓雷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医药卫生》 2022年第8期51-55,共5页
针对双侧颈动脉狭窄患者采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与颈动脉支架植入术(CAS)两种不同的治疗方式,并进行评估比对治疗前后的脑部血流改善情况,根据比对结果,评估分双侧颈动脉狭窄患者在接受CEA治疗后的效果。方法 对象为2019年9月至2021... 针对双侧颈动脉狭窄患者采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与颈动脉支架植入术(CAS)两种不同的治疗方式,并进行评估比对治疗前后的脑部血流改善情况,根据比对结果,评估分双侧颈动脉狭窄患者在接受CEA治疗后的效果。方法 对象为2019年9月至2021年8月时间范围内住院治疗的双侧颈动脉狭窄患者,共计62例,分为2组,每组31例,分别采用CEA与CAS两种治疗方式,进行组别对照,分别设置为CEA组与CAS组,目的为研究比对两种方式治疗效果的差异,主要研究标准设置如下,一是手术后脑部血流状况、二是手术后心血管在3个月时间周期内的情况、三是有无脑卒、死亡等情况的产生、四是12个月时间周期内有无再生狭窄、致死致残的情况发生。结果 评估分析两组治疗总有效率,CEA组是90.3%,CAS组是93.5%,根据治疗结果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住院治疗时间周期方面CAS组短于CEA组、治疗费用方面CAS组高于CEA组(P<0.05);再根据比对标准等多方面研究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年时间周期内患者不良事件的产生概率,CEA组为6.5%,远远低于CAS组的25.8%(P<0.05);结论 比对两种不同的治疗效果均是均有良好的效果,患者脑部血流都得到有效的改善,不过综合分析而言,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在长远治疗效果、住院治疗费用方面均有优势,因此在临床治疗阶段,可根据患者本身不同的情况采用不同的治疗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 颈动脉支架置入术 双侧颈动脉狭窄
下载PDF
aSAH后早期凝血功能变化与迟发性脑缺血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毛磊 苑玉清 +5 位作者 程崇杰 吴精川 柴伟娜 张晓冬 孙晓川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1631-1634,共4页
目的:探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neurysmalsubarachnoid hemorrhage,aSAH)后早期凝血功能各参数变化与迟发性脑缺血(delayed cerebral ischemia,DCI)的相关性,为临床上早期预测及干预迟发性脑缺血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77例aSAH... 目的:探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neurysmalsubarachnoid hemorrhage,aSAH)后早期凝血功能各参数变化与迟发性脑缺血(delayed cerebral ischemia,DCI)的相关性,为临床上早期预测及干预迟发性脑缺血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77例aSAH患者发病24 h内的凝血象和血栓弹力图(thromboelastography,TEG)参数,同期收集22例未破裂动脉瘤(unruptured intracranial aneurysm,UIA)患者作为对照。根据是否发生DCI将aSAH患者分为DCI组(n=38)和No-DCI组(n=39),比较2组间一般资料、凝血象和TEG参数的差异,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危险因素。结果:与No-DCI组比较,DCI组患者D-D、FDP、Fib、α角、MA值明显升高(P=0.000、0.000、0.000、0.043、0.042),R和K值明显降低(P=0.002、0.036);多因素分析显示D-D(OR=9.739,95%CI=1.896~50.042,P=0.006)、K值(OR=0.026,P=0.028,95%CI=0.01~0.681)为DCI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aSAH患者早期D-D、FDP、Fib、α角、MA值明显升高,R、K值下降,与DCI的发生存在相关性,其中D-D与K值为aSAH后发生DCI独立危险因素。因此,早期监测凝血功能有助于预测DCI的发生,并指导相应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蛛网膜下腔出血 迟发性脑缺血 凝血象 血栓弹力图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